我今年65岁,想出家,可以吗?

人的一生有几次顿悟呢?

稻盛和夫说:这一生我只感受到一次。

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那是一想到就会泪流满面,那是全身的细胞都在叫嚣,一种让人满足幸福的感觉。


稻盛和夫一生有几个关键的数字:27、52、65、78。前两个是他创立京瓷和KDDI的年纪,后两个一个是他退休,另一个是他再次出山,挽救日航的年龄。

在日本,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人们一般是快到70岁时才退休,而作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稻盛和夫的退休年龄实在是有点早了。


65岁时,他到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经诊断为胃癌。他得知后,向医生确认后,轻飘飘地说了句“哦,是癌症啊。”然后按照计划参加一个开讲座上,给年轻人讲述他的经营之道。

在医院治疗的三个月里,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他身上的癌细胞也被切除,出院的那一刻,他做一个让人意外的举动,决定出家修行。


后来,当马云和稻盛和夫交谈时,问道他为何要出家?

稻盛和夫回答:人生是一场修炼灵魂的过程,财富、地位、名誉都将离你远去,只有灵魂会一直陪你到最后。

所以,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为了让灵魂丰富而充盈,去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脱去西装革履,穿上草鞋僧衣,托钵化缘的经历对于稻盛和夫来说,比打赢商战还要难忘。

有一次,他到很远的地方化缘,走了大半天的路,草鞋被磨破了,脚趾头大出血,肚子里空空如也,一点食物和水都没有进肚,饥寒交迫之下,他倚在路边的石头上,手里的托钵摊在手里,里面什么也没有。


就在稻盛和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枚银币塞在自己手里,一位在路边打扫的女清洁工看他可怜,将自己仅有的2枚100元的银币分出一个,让稻盛和夫去买一点吃的。

稻盛和夫看到手中一枚小小的银币,顿时激动得全身发抖,这位65岁的老人流下了眼泪,这一刻他体会到一种从来没有的体会到的感觉,这比他创造千亿财富还要幸福。


在山上苦心修炼,依然无法领悟的他,在这一刻,他突然顿悟了。

他前半生创富无数,追逐名利,被后辈敬仰,尊为“经营之圣”。但是在他藏于市井中,没有人认识他,身边没有人阿谀奉承,他其实也是一个普普通通,一顿三餐都要饱腹的俗人。


其实,真正了不起的不是所谓有钱有名的成功人士,而是那些隐于市井中的人,可能是街头巷尾心地善良的老妇人,亦或是正在都市的一角朝着目标奋进的年轻人,虽然他们默默无闻,却更为高尚,富于同情心,能够无私地关爱他人。

稻盛和夫领悟到“利他”的意义,在78岁的时候,以“0薪酬”加入日航,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又一次创造了逆袭神话。


稻盛和夫提出“敬天爱人”思想,领导者要先将员工的幸福放在首位。他以身作则,将自己17亿日元的股份赠予1.2万名员工,他希望,“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公司永远是员工生活的保障。”

稻盛和夫将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总结出来,为一些还存在困惑和迷茫的年轻人带来福音。他在《活法》中写道:人活着,就要感恩;积善行,思利他!

《心》、《干法》和《活法》这3本书分别从工作,人生和精神三个维度,讲述了稻盛和夫毕生的经验和智慧,里面没有烦人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我们实际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稻盛和夫将自己对年轻人说的话总结在《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中,融合当下年轻人最易触及的困惑:如何成功,如何更好的工作、面对困苦时的应对方法、如何成事、如何经营自己、灵成长的过程,以及人生存在的意义等,稻盛和夫对这些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年轻人非常有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哇!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宁静。

穿过幽深的楼道长廊,男子熟练地找到了产房,正在拖地的保洁阿姨一眼就认出了他:“又生啦?”,男子笑了笑,没有答话。

他从背包里掏出巧克力和红牛饮料,给床上的产妇补充体力,全程从容不迫,一旁的医生都说:“你不能生太多了,你得去别的医院转一转!”

快速办完了出院手续,男人开车将孩子和产妇送走,门卫见后又止不住念叨:“我们谁家都娶不了这么多媳妇,生这么多孩子,你一个和尚生这么多?”

男人没有说话,他看了看一旁的婴儿,喃喃自语道:“能活着,比什么都好!”

门卫没有开玩笑,他口中的和尚,就是眼前这个男人,南通万善寺的常灯法师,法号--道禄。

身为出家人,道禄自称比女人更熟悉生孩子,出家8年,他先后陪伴300名孕妇去过医院,还是22名婴儿的父亲。

有人骂他是品行不端的“花和尚”,也有人称他为“和尚爸爸”,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一度被赶出寺庙,还被宗教界开除僧籍。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报道,道禄和尚背后的秘密终于浮现在世人眼前。

1999年,南通如皋。

吴兵面对妻子日益隆起的小腹,内心焦灼不安。

做过工人也开过工厂的吴兵,现在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经过数年的经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豪车、别墅都有了,只要愿意,他名下的财产能保证他与妻子悠哉乐哉地过完下半生。

唯一的遗憾,早年经人介绍成婚的妻子与他是近亲,如今妻子怀孕,这样的血缘不得不令他担心孩子的健康。

虽然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但吴兵骨子里爱好清净,商业中的尔虞我诈令他身心俱疲。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兵捡到一本《金刚经》,其中有句话令他感触不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倏然一瞬,繁华不过云烟,我们这一生,到底在追寻什么?

熏香缭绕木鱼声声,潜入寺院寻求清净的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为此,吴兵经常对着佛祖许下心愿:“如果妻子能生下一名健康的婴儿,五十岁以后我愿意出家为僧,潜心修行弘扬佛法,为孩子集福!”

或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佛祖,也许,夫妇两人幸运地脱离了近亲繁殖产生畸形儿的魔咒。当年年底,妻子为吴兵诞下了一名女婴,经过各项指标检查,女婴一切正常。

人生总是充满了不确定的未知,吴兵夫妇此前祈求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可看到女儿一天天长大后,两人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磕磕绊绊地生活了十年,吴兵的妻子移情别恋,两人平静地离婚。

看到孩子平安健康,吴兵已经心无奢望了,时年35岁的他,安顿好女儿后,将如日中天的生意委托给了朋友,自己孤身一人,前往南通普贤寺出家为僧,法号--道禄。

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了商人吴兵,而多了位道禄和尚。

因为先前的许愿,出家对他而言,也不过是提前兑现的诺言而已。

然而,昔日的经历和对佛学的思考,注定了道禄不可能在青灯古佛中度过余生。

寒来暑往,道禄很快适应了寺院的生活。

2012年的一天,夕阳西坠,道禄正准备关闭寺门,一位女子却执意要佛堂,她身形笨拙,显然怀有身孕。

女子声称她要先为腹中的胎儿超度再去堕胎,这一幕,道禄并不陌生。

他刚到这里时,就发现每逢重大节日,道场就会举行超度大会,绝大多数超度牌上,都是堕胎的母亲为孩子祈求超度。

此前他见到的超度者,都是已经堕胎的女性,但现在面对的,却是一个怀着鲜活生命的女子,他反复劝说女子将孩子生下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女子绝望地哭着反驳:“我不堕胎能怎么办?家里人不会同意的,我既没有地方去,也没有人愿意帮我!”

直到这时,道禄才意识到:原来很多女子堕胎都有难以启齿的苦衷,走到这一步,一定是迫不得已!

自己只是个出家人,为避免更多的胎儿沦为超度牌上的亡灵,他能为这些女子做些什么?

道禄苦思冥想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则外人看来荒诞不经的方法: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交网站,他陆续发布了很多信息,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承诺愿意无偿帮助正在孕期的单亲妈妈,收留她们直到孩子出生,后续还会帮助她们抚养孩子。

信息一发布,很快就有许多年轻女子联系上了他,各种流言蜚语也随之而来,有人说普贤寺里有个花和尚,不仅和几十个女人有染,还生了一堆私生子,甚至还有人说他打着慈善的名义,干着拐卖儿童的勾当。

普贤寺的方丈也多次劝说道禄,不要擅自从事这种救助活动,此举既违背了寺规,也对寺院造成不良影响。

道禄的回复是:“相对于念佛诵经,这才是真正的救命!”,方丈见无法劝服他,只得建议他自行离开普善寺。

祸不单行,就在这时,意外又发生了。

由于影响太大,道禄被佛教管理部门取消了宗教教职人员的资格,他成了没有寺院敢再接收的野和尚。

决心将善事做到底的道禄,选择了败落的万善寺。

万善寺历史悠久,地处南通崇川区与港闸区交界,这里人烟稀少香火没落,和破烂的工棚没什么区别。

道禄在这里扎根后,一面挖掘万善寺的历史,一面将万善寺救助孕妇的链接向全国佛教圈传播。

越来越多的未婚先孕女子来到万善寺,寺内简陋的环境已经难以承载这些待产妈妈的起居需求了,道禄便将留给女儿的别墅改成了救助站,并取名“护生小居”,还特意找人照顾她们的生活。

每一个妈妈临产前,道禄都会让她们签署一份委托书,并给她们一个可以反悔的机会:如果她和孩子的生父结婚了,或者将来有能力了,随时可以无偿地把孩子接回去。

如果不愿意带着孩子离开,孩子的妈妈可以每年来看望两次,并且到孩子18岁时必须相认,但未来何去何从,需要孩子自己决定。

如果中途孩子发生了意外或死亡,不得追究道禄的责任。

因为这样人性化的安排,许多年轻妈妈选择将孩子生下来,交给道禄抚养。

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先后有300个女人住过“护生小居”,她们中有高学历的女白领,也有尚未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有家境贫寒的高龄产妇……,唯一相同的是,她们都是怀着孩子的母亲,各自身上,都背负着难以诉说的故事。

孕妇生孩子时,道禄一个人安排挂号、住院,忙得不可开交;待产前,他都守在手术室外,默默地诵经为母子祈祷,就像是待产的就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

时间一长,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后勤人员都认识这个和尚。

于是,就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

办理生育手续时,被问及孩子父亲的姓名,很多孕妇都尴尬地默然不语,道禄便一次次地在“父亲”栏,签下了法名--道禄。

这处签名并非只是例行手续,道禄在这些孩子心中,确实充当着父亲的角色,除了被母亲带走的孩子,目前和他一起生活的孩子,还有22人。

外人将这些孩子视为私生子,只有道禄将他们视如己出。

据他估算,每个孩子代养的开支大约在2.5万,22个孩子合计起来大约需要200万元。

早年的积蓄早已消耗殆尽,所幸,生意场教给他的运营思维和人脉技巧,依然被他灵活运用。

道禄积极开发身边的资源,将茶叶、月饼、芋头和山楂包装成佛家商品在朋友圈和微店上售卖,一年将近百万元的销售额,几乎填补了救助孕妇和养育孩子开支的一半。

剩下的部分,靠着好心人的捐赠,基本能维持运转。

除此之外,他还请了位财务专业的义工来记录这些捐款的进出账,每月公开流水,所有的支出都被严格控制,捐赠买米的钱不能用来买油,指定救助的就不能用以放生,几乎就是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模式。

最困难的事情,不是资金管理,而是照顾刚出生的婴儿。

那些年轻的妈妈离开后,道禄不得不既当爹又当妈,每天夜里频频起夜,给孩子喂奶、盖被子,稍微大一点的,还得哄着他们睡觉。

偶尔遇到孩子生病,道禄只能急冲冲地出门,面对着旁人投来的异样眼光,道禄也丝毫不在意。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他说:“我对得起因果,对得起初衷,一个人得了重病,几十万都不一定救得回来,而我现在只要花几千就能拯救一个生命。”

事到如今,道禄的生活被各项杂事占据,早已远离了佛家六根清净的宗旨,一位被他救助过的孕妇形容他:“在和尚的框架下,世俗人做的事。”

道禄现在面临最揪心的问题是,“护生小居”里生活的孩子,最大的已经五岁多了,马上要到了上学的年纪,由于是非婚生育,他们无法办理户口,也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到学校接受教育。

除此之外,也有人从道德层面他在纵容弃婴,他反问道:“我不救助,难道就没人怀孕,没人堕胎?”

即便面临着种种困难,道禄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我的初衷只是让他们能活着,生命宝贵,只要能活着,后面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真相,纷纷加入道禄的团队中,江苏丹阳市慈善总会成立了““护生小居”丹阳救助分队,还有人直接给他捐了45万元人民币,只为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有人问:“救助他们,你到底图什么?”

道禄说:“作为出家人,我们平时都是放生,劝人为善,不去杀生,扫地恐伤蝼蚁命,何况他是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

还有人问道禄:“你这个事情打算做到什么时候?”

他的回答颇具佛理:“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从道禄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止于那些感动的事迹,更应该感受到的,是成年人最美的修行--学会慈悲,善待生命。

参考资料:《华夏吴氏网--江苏南通道禄吴兵》、《知乎 一个和尚的不完美救助:300个女人和孩子》

杭州190高的帅小伙,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何偏偏出家当和尚?

苦行僧村上春树写作40年,拿奖到手软,为何偏偏诺贝尔奖不给他

世人提及,言必称其阿米巴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只有建筑在其哲学基础上才能被自如使用—因此其哲学观念的形成便成为理解稻盛的关键。

关于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造京瓷和第二电电(KDDI)两家公司和2010年只身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但是,有关他曾经在1997年出家的经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1997年9月,稻盛和夫曾经在京都八幡的圆福寺出家,得僧名“大和”,尊该寺的西片担雪法师为师,过了几个月头戴竹笠四处化缘的僧人生活。外人对他的这一行为通常持不解的态度,但稻盛自己却认为,这段生涯对他摈弃利己之心,不断磨练和净化心灵至关重要。

世人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管理,言必称其阿米巴模式。但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似乎只有稻盛能够自如地使用。稻盛接盘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后不到一年,日航的盈利就创造了全球航空公司第一的纪录。在进入日航之前,稻盛曾说,在日航员工的意识转变之前,他不会仓促导入阿米巴模式,否则将可能引起混乱。作为一个航空运输业的门外汉,稻盛和夫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在官僚企业工作的经历,他朴素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才是最终在日航取得胜利的根源。

日航是稻盛哲学最近的一次成功案例,但并非第一次。在他一生中的几次创办企业和收购濒临破产企业的过程中,他明确地说,每次在做出重大举动之前,为了确认自己的动机,会反复自问:“是否动机至善,了无私心”、“自己这一举动是否是哗众取宠”、“是否有想要流芳百世的杂念”、“利他的动机是否纯正”等等,而苦思企业经营方法反在其次。稻盛的收购动机往往和外界猜测的他的企业战略发展观并无太大关系,而更多地与他在精神世界中的自我修炼和要求相关。他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断向下属或者合作者灌输自己的价值观,然后静待这一哲学在他人身上激发出潜能。

正是因为如此,了解稻盛和夫的哲学是如何形成的才变成了研究此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这位十分忙碌的曾经在他65岁时选择出家一节。“从根本上说,如果你理解了稻盛和夫的哲学,就能够应用在各个方面,”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说,“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人。”

Q:稻盛和夫曾经在65岁的时候出过家,是真的接受举办了出家仪式,然后跑去带着竹笠沿街化缘的那种。他一直是个非常忙碌的人,但是为什么要留出 这么一段时间远离世俗事务做和尚呢?

A:稻盛和夫是在1997年65岁的时候出家的,当时他刚从京瓷名誉会长的位置上隐退,很多人都很奇怪他为什么会忽然跑去出家。他半开玩笑地解释说我并不是因为失恋了才出家的,当然更不是工作上受到挫折或是对现实社会失望。其实稻盛和夫一直算是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从信仰上看他一直是接近佛教的。他认为人生如果只有80年的话,那么前20年,是学习、成长和为踏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从20岁到60岁这40年,应该是努力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阶段;从60岁到80岁,这一段时间就应该是为死亡做准备的阶段了。他认为进一步净化自己的灵魂,这对迎接死亡是必要的。

他为什么会选择出家,这里面有早期家庭的熏陶,他的父母亲就是信佛的,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稻盛四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带着他去接受过和尚的祝福,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从小很自然地就对佛教有一种单纯朴素的亲近。另外,他27岁开始创建京瓷公司时,京瓷的一个出资人叫西枝一江,他用自己的土地、房屋做担保,为京瓷筹措了1000万日元的流动资金。西枝先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把自己的一个熟人,就是后来的京都八幡市圆福寺的主持西片担雪法师介绍给了稻盛。结果稻盛和西片担雪法师建立了很亲密的关系,每当经营企业中碰到了烦恼、委屈,稻盛经常去向法师倾诉。很多时候是他讲,西片法师听,有时法师也给他一点宝贵的开示。

60岁以后,稻盛为了进一步探索精神世界的问题,就跟西片法师提出来说希望有机会更深入地学习佛学。西片担雪说那你就到圆福寺来出家吧。当时稻盛感到很意外,他说像我这样的生意人,也可以进寺庙修行吗?法师说行,只要你有这个志向。当时恰好稻盛忙得不可开交,这个心愿就搁下了,一搁就是5年。直到1997年,稻盛觉得不能这样,再推迟下去就不行了,于是就决心出家,然后进了圆福寺。

Q:但是后来他并没在寺院待下去啊。

A:他只在寺院过了几个月的出家生活。西片法师当时就跟他说,你削发出家体验了这种感觉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的,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你的佛道。

Q:稻盛在出家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极端忙碌,只有这段时间算是他自己主动停下来的。忽然出家了这么几个月,他有什么收获?

A:稻盛选择出家修行,其实和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一致的。他在《活法》里面直截了当地说,人生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不是赚钱出名,其实就是提升信心磨练灵魂。出家修行显然也是磨练灵魂的方法之一。但是他自己也对我们说过,大家对佛学虽然很有兴趣,但真要按照严格的戒律来,一般人也受不了。我们就问他说,能不能通过其他办法来修行,他说这个完全可以,所以出家修行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方法。稻盛经常强调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工作和生活,他觉得这本身就是修行。所以他对自己的员工和朋友,很少谈到宗教问题,也从不提倡或劝说人家投入佛门,这纯粹是他的个人行为。

至于说到稻盛出家以后的收获,那就是他的很多利他的做法现在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完全自觉的行为。他过去还要靠理性分析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能抓住本质。他一直在讲他出家后的一个最重要的体验,就是他出去化缘的时候。他每天带着竹笠,背着行囊到处走,筋疲力尽。结果一个在街边打扫落叶的老妇人,布施给他100日元,说拿去买个面包吃吧。他觉得这是他65年里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动和幸福感,并且流下眼泪。这一瞬间,这个老妇人流露出的善意和他对世界的体会是高度吻合并获得了共鸣的。稻盛一直反复地讲这个小故事,看得出来他是很受触动的。

Q:除去出家的这个时间点,您看在稻盛的一生里,有没有分成几个明确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想法,或者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稻盛是个特别喜欢在工作中思考的人,他曾经说过,经营企业的每一天,都能提升理念。但可以称为所谓理念飞跃的,就我个人来看,在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五次。

第一次是他大学毕业在京都的松风工业打工的时候。当时那个厂经营混乱,工资发不出来,一开始他也是整天发牢骚,一事无成。但最后他觉得没办法了,工作难找,而要改变这个企业也不可能,所以就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全身心地投入特种陶瓷的研究,结果发明了高频绝缘性强的镁橄榄石陶瓷。

稻盛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转入良性循环的,他思考这件事情后意识到人的心态和工作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这个事情跟后来京瓷的成功关系很大。也就是说,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才会获得好的结果—因果关系一直是他哲学的一个根基。

第二次稻盛经营理念的初步形成是在1959年京瓷创业以后。因为当时他开始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变成经营者,很多人要请教他这些事情要不要做,还会问他很多经营的问题。有的问题他能回答,有的他答不上来。结果搞得他觉得责任重大十分焦虑,夜里睡不着觉。最后稻盛来了灵感,说既然我没有经营的经验,我就把这些问题用做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来区分好了。不用太啰嗦,就一句话,就是把人的良知作为判断基准,怎么说就怎么做,终身坚守这一底线。

第三次稻盛的想法发生很重要的改变是在1961年,这是京瓷创办后的第三年,因为待遇问题,有员工和他发生了冲突和谈判。他这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办企业的目的。他是因为在松风工业得不到重视才出来办的京瓷,让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是他办企业的初衷。经过这件事情以后,他意识到你如果只想实现个人抱负,员工不感兴趣。虽然稻盛当时没有答应员工们的一些具体要求,但是他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目的。他把京瓷从“技术问世”的目标变成了“保护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为大家谋取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而且也要求公司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样一个转变,是把公司目标变成了所有的员工都能接受的目标。如果你一味要求他人为你的个人目标作出努力,是没有人会为你去奋斗的,所以这个转变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京瓷后来发生飞跃的思想基础。

稻盛的另外一次重要转变是读到了安冈正笃阅读中国古书《阴鸷集》后写的《命运和立命》一书,感觉醍醐灌顶,确立了他一生由“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组成的人生观。他认为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命运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京瓷就是碰上了全球半导体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才能做大,不是你自己想要怎样就能怎样的。但是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因果报应的法则,就是你碰到每一件事情,应该怎么考虑,怎么来应对,错误应对只能得到糟糕的结果,正确应对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不断累积,就能改变原来命运的走向。命运你没有办法选择,但是人生的结果确实是你自己决定的。从那个时候起,他的人生观就完全确立了。所以他自己也说,他很幸运,30岁以前就明确了人生观和企业经营的理念。

Q:前面的这四个理念实际上跟他后来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创新也是有关系的吧?

A:是的,他第五次的经营理论发生飞跃就是发明阿米巴经营模式,这大概是1966年的事情。当时京瓷发展了7年,从28个人变成200多人。稻盛开始管不过来了,企业也发生了问题。稻盛说自己是从西游记的孙悟空得到启发的。孙悟空在被敌人围困的时候,拔出毫毛一吹,变出很多小孙悟空。他说,那我能不能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些和我有一样经营理念的小经营者呢?这个人可能能管50个人,那我就让他管50个人的一个独立单元,这些人都要承担责任和背业绩指标,这个就是他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这个模式是稻盛独创的,后来他1985年创办通信公司第二电电(KI)的时候,也用了这一模式,用得非常好。 2011年,日本政府恳请稻盛出任亏损了2万亿日元的日本航空公司的,他把这一套模式用到了日航,也非常奏效。他刚到日航三个月,后者的报表上已经出现盈利了。但要想学会阿米巴经营的诀窍,前提就是必须认可稻盛之前的那些利他的经营哲学。因为每一个阿米巴小组是独立核算的,都要强调经营效益,如果没有利他主义的大前提,各个小组过分强调部门利益,一定会影响全体的利益,那么阿米巴经营就没有价值了。只有各个小组都能够为别人和企业整体着想,堂堂正正展开竞争,阿米巴经营才会成功。

Q:也就是说,在企业向你和公司要求咨询并且传授稻盛的经营方法的时候,你只需要帮企业家去思考基本问题就可以了,对么?因为其实他的方法和他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

A:我们跟很多企业家打过交道,发现他们中多数人的困惑都是企业的基本问题没想清楚。比如办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企业家想不清楚这个,就不会向员工说清楚,就不能与员工共有正确的企业哲学。其实作为咨询顾问去教企业家具体该做什么是不可能的。你要讲具体的战略,企业家比你懂得多了,但是根本的困惑不在这里,这里面稻盛和夫的方法所能教授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经营哲学和人生观以及在此基础外的阿米巴模式。也只有确实有共鸣的企业家,才能真学会稻盛的那一套。这种时候,其实我们只要跟企业家谈一谈立刻就能知道,他是不是有可能接受这种哲学。

其实学习他的方法也很简单,包括我们这个公司在经营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想去问稻盛。他总是回答说,你不用问我,你依靠正确的做人基准,你自己去想清楚该不该做这个事情就可以。比如交税,是可以有一些合法的办法避税,但是你如果是用道德上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不会去这么做。他谈管理和经营哲学的时候,首先看基准,就是人的良知。比如,你作为一个人肯定知道不能损人利己,不应该虚伪,不应该傲慢,不应该贪婪等等,一个企业家在做什么战略之前,首先要考虑作为人这样做是不是对的,这就是稻盛经营企业的原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多岁女人想出家有地方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