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选择做独居动物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具狗骨呈现的形态特征已经与现生狗无异,说明商代人已经拥有了和今天一样的狗,不过只通过骨骼还很难将其确定到某个具体的品种。李志鹏介绍,除了狗骨本身,发现狗骨的位置也至关重要,如果是在“灰坑”(考古学中对遗址中生活垃圾堆的称呼)里发现的零散狗骨,说明是人类食用狗肉后的残留,而眼前这只完整的狗骨则不同,“这只狗是在人类墓葬的腰坑里发现的,墓葬中随葬狗牲是商文化中常见的葬俗,尤其是晚商时期”。所谓“腰坑”,是墓葬中人的腰部下面挖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在这个最贴近逝者的位置特意放一只狗随葬,充分说明了商人与狗不同寻常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研究员李志鹏博士

  我们的先人为什么要让狗陪葬?“狗在晚商时期实际上扮演了护卫、田猎助手等角色,商人非常重视狗。商人的宗教信仰让他们相信不仅人死后有灵,动物也是如此,狗可能是被用来继续在死后的世界里守卫主人。”李志鹏提到一个关键区别,商人墓葬里也有猪、牛、羊等动物,但通常只是放一条腿,而狗都是完整的,这说明随葬的猪、牛、羊可能只是作为“肉食”,狗却需要发挥其功能,所以保留了完整的躯体。

  墓葬中狗的年龄与数量也大有玄机,暗示着一个可能自商代就存在的狗的饲养与贩卖的产业。根据李志鹏对殷墟中孝民屯遗址84具狗的鉴定,1岁以下个体为54具,占三分之二比例,可见商人有意选择幼年个体用作随葬狗牲。已经成年的狗在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杀掉随葬未免浪费、成本太高。不过2个月以下没有断奶的狗商人也是不杀的,体现了一种怜惜之情。商代用于殉葬的狗数量非常大,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家家正好有幼狗。“我推测,商代晚期殉犬的盛行可能导致专门的养狗业的产生。也就是说需要狗牲殉葬的时候,家中没有幼狗或自己不养狗的家庭就从专门的养狗户那里购买幼狗。”李志鹏说。殷墟中出土的甲骨文也提到商王征贡犬时一次多达上百只,间接印证了商朝时规模化养犬业的存在是有可能的。

  这具殷墟中的狗骨讲述了不少它和我们的先人之间的故事。看来在中华文明刚起步的阶段,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过,狗的起源显然要比距今3000余年的商代还要早得多。在人类历史更早的阶段,我们与狗之间的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考古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人选择了狗,狗也选择了人 

  远古世界那么多的野生动物中,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最先选择了狼?狼又何以愿意配合,变为了狗陪伴人类至今?

  今天的狗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是我们的伙伴和帮手,却并不仅仅是因为聪明。猴子比狗更聪明,人类直至今日也没有用猴子来看家、放牧、导盲。猴子虽然具备完成上述任务的生理条件,但它们是没有被驯化的物种,人类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确实有少数可以听从人类口令的猴子,比如马戏团里的猴子,但它们仅仅是被人类驯养(Tameness),而非驯化(Domestication)。其区别在于驯养发生在个体层面,每一只被人类控制的猴子都是猴子里的例外,它们的天性仍然处于惧怕和倾向于攻击人类之间,只不过被专业人员用特殊的训练手段暂时压制了。驯化则是群体层面的,通过选育之后野生动物已经变为了能够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它们的天性已经彻底改变了,狗天生就亲近人类,这才使得大规模地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成为可能。

1957年,太空狗“莱卡”正待升空

  能被人类驯化的野生动物是极少的例外,狗的祖先狼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生物学、人类学家贾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其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Germs,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中曾做过统计,在欧亚大陆、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美洲和澳大利亚,具备驯化潜力的陆生大型食草类动物共148种(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暂不需要考虑海洋生物和南极大陆),在20世纪前被驯化并得到全球性应用的动物惊人之少,仅5种:绵羊、山羊、牛、猪、马;另有9种地区性驯化动物,如阿拉伯(单峰)骆驼、牦牛等。可见驯化之不易。肉食性动物中狼更近乎是孤例。

  狗是在例外的例外中被驯化,那它的祖先究竟有何特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张劲硕博士为本刊讲述了狼的特别之处:“哺乳纲食肉目动物里大家最熟悉的是犬科和猫科,这二者相比犬科在进化上出现得更晚,智商相对更高。另外犬科集群性和合作性程度高,这是狼能与人共同生活并且彼此理解、配合的基础。”群居结构对驯化是非常关键的条件,除狼以外,马、牛、羊等都有类似的社会化结构,这让人类集体管理这些动物并且建立对它们的领导关系成为可能。家猫作为一种被驯化的独居动物是个特例,不过不少对猫狗性格有所了解的人或许都产生过这样的疑惑:我们真的驯化了猫吗?人类勉强和特立独行的猫之间建立了松散的关系,但其天性使得它们无法真正为我们所用,几乎不能想象一群猫团队协作任劳任怨地为我们拉雪橇或是勇敢地制服犯罪分子。

“人们对狼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狼是很恐怖、凶猛的。《狼图腾》一类的文学作品给人们塑造的印象是错误的,狼和狗在性情上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实际上狼算是食肉类动物里性情相对温顺的,有时甚至有点胆小。”张劲硕说。根据《狼图腾》改编的2015年上映的同名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有趣的例子。剧组有意驯养了一批狼,它们在驯兽师的指令和导演的调度下,配合地拍摄了众多复杂的镜头,其中包括人狼互动和群狼场景。根据幕后花絮的披露,狼还和剧组成员建立了感情。这群被驯服的狼演员成功出演了这部旨在说明狼永远无法被人驯服的电影。

  除了群居结构、性情是否凶险、是否容易受惊之外,日常食物、生长速度、圈养中的繁殖问题等一系列因素中只要出一点差错就会导致该种动物无法被有效驯化。欧亚大陆的马能被驯化,非洲的斑马却不能,亚洲的摩弗伦羊被驯化为绵羊,北美洲的加拿大盘羊却不能,都可以用上述原因之一进行解释。“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正如达尔文的表弟、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所说,有些动物是“注定要永远野生的”。

  即便一种动物具备上述全部苛刻要素,如果它们过于稀有,也无法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苏联科学家曾在实验中成功驯化出亲近人类的银狐——赤狐(Vulpes vulpes)的颜色变异种。驯化后的银狐行为很像家犬,而且由于“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的现象,看起来也像家犬。然而这种珍贵动物因其数量稀少直到20世纪才有机会被人驯化,未能“抢占先机”与早期人类建立关系并被扩散至世界各地。

  狼则不同,狼是非常常见的动物。“你想驯化它,总得能见得到它吧?狼极强的适应性和广泛分布也是驯化的重要基础。而且驯化一定是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不约而同开始做的。狼分布广,北极圈、沙漠、草原、热带雨林,各种环境都有狼的存在,从旧大陆到新大陆都有。”张劲硕介绍道,就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六七十年代还可以见到狼,可见其普遍。驯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成功前可能有无数次的失败,即使已驯化成功的种群也可能再度消亡。广泛的分布为狼被成功驯化提供了概率基础。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人类与狼有幸结为了伙伴。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或许从最初就是双向的,狗因人类而诞生,但它们不是完全被动的。出版过代表作《自私的基因》的牛津大学生物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新作《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中提出,狼被驯化为狗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第一步是由狼主动迈出的,是它们先选择了我们,而非相反。由于基因的突变,一些狼与原始人类之间保持的“安全距离”(Flight Distance)缩短了,这些特殊的狼敢于接近原始人类的部落营地,为的是获取营地周围垃圾堆中的食物。这一步,是自然选择的作用。当狼与人足够接近后,人才有机会开始“刻意驯化”,人工选择随即作用于狼的演化,一代代性情更加温顺的狼被人挑选出来,狗也就在这双向的努力中诞生了。

  中国最早的狗 

  即便狼与人类之间早期互动的机制得到了解释,还有一个直接而具体的问题尚未被回答:狗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被人最早驯化出来的?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再次寻求考古学的帮助。再次来到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我见到了李志鹏副研究员的导师、中国动物考古学权威袁靖研究员。袁靖原任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rchaeozoology)理事会理事,现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

  “1998年,我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参加国际动物考古学会第八次世界大会,我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现状的报告。报告后,第一位提问者的问题就是中国现在有多少人在做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我说真正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有三位。主持人当时就笑着对我说,你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幅员辽阔的面积,只有三位动物考古学家,实在是太少了。”袁靖回忆道。自日本千叶大学留学归国后,袁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把诸多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西方考古学界的动物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了中国。家养动物起源是动物考古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其中狗在中国的起源研究正是由袁靖主持的,而狗在中国的起源直接关系到狗在世界的起源问题,因为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狗很有可能就是在中国起源的。

  袁靖为我展示了一块80年代在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中出土的狗下颌骨。拥有这块长十余厘米的颌骨的那只狗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狗,也是中国最早的家畜,距今约有1万年历史。通过已经相当成熟的同位素测年等方法,考古学家可以确定某个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年代,距今1万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具备掘坑营建简陋居所的能力,但生业方式还是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农业还不存在或相当原始。这块颌骨告诉我们,那时的人已经开始养狗了。

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中出土的狗下颌骨

  不过,与殷墟出土的完整且被置于墓葬中的狗骨不同,南庄头遗址出土的只是若干块散乱的碎骨,史前时代更谈不上文献记载的印证,怎么能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狗”,如何确定它已被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驯化并成为了他们的伙伴?袁靖介绍,动物考古学的方法让我们做出肯定的判断,首先是骨骼标本本身的尺寸和形态揭示的信息:“第一,上、下颌骨的颊齿齿列长度、前臼齿齿列长度等多项测量结果均小于现生狼标本的同类测量点;第二,这件右下颌骨水平枝底缘明显出现弧度,而狼的下颌骨水平枝底缘是平直的,前臼齿的排列紧密也不同于狼的前臼齿的排列稀疏。”这两点说明它是狗不是狼。间接的证据,如南庄头遗址家犬的最小个体数是3只,占到该遗址全部哺乳动物的9%左右,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数量比例具有一致性,此外还与距今约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中的家犬标本类似,这些都说明了至少在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今天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已经有了驯化后的家犬。

  考古学以实物材料为依据,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了“铁证”,然而也有其局限。我们现在达到的结论是至少1万年前中国就有狗,却仍未能搞清狗在中国起源的确切时间,更无从推定狗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因为在以色列已经发现了更早的距今1.1万年的狗骨。

  “南庄头遗址的家犬颌骨和狼相比已经明显缩短了,这种明显的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可以肯定狗在中国的起源比1万年还要早,中国早期饲养家犬的地点也不会局限在南庄头一处。但是这还需要更多化石的出土,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袁靖说。

  限于出土材料的限制,考古学的结论只能暂时“止步”于此。与此同时,掌握了分子遗传学武器的生物学家则试图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探索狗起源的问题,他们自认为可以超越古代材料的局限。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遗传的秘密大白于天下,从此生物学进入了全新的阶段。20世纪后半叶以来,遗传学突飞猛进地发展,许多长久以来得不到解释的现象被人类认识。关于狗,科学家们也用基因证据澄清了许多误会。达尔文和康拉德·洛伦兹都曾认为狗有不止一个祖先,包括灰狼、野狗、豺等,现在科学界根据DNA研究已有定论,所有的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无论是身长超过两米体重达上百公斤的大丹犬,还是身长十余厘米仅重数百克的茶杯犬——祖先都是灰狼(Canis lupus),与其他犬科动物无关。

  “通过基因的方法,我们利用今天的狗就可以知道数万年前狗的起源情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国栋研究员向本刊介绍。王国栋研究员所在的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领导,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研究家犬起源问题最活跃的团队之一。早在2002年,张亚平院士与瑞典科学家彼得·萨沃莱南(Savolainen)合作,通过对不同地区共计654只狗和38只狼的线粒体DNA片段分析得出结论:家犬起源于东亚南部。这一重磅研究结果被《科学》(Science)杂志于当年11月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今天的狗的基因如何告诉我们关于过去的事情?DNA在一代代复制时准确性很高,但也会偶尔出错,这些错误会被传递下去,这个性质给了科学家一个绝妙的途径去分析生物的遗传信息。一个近似的例子可以说明其机制。假设一个班里小学生之间互相抄作业的场景。最初只有小明写了作业,这份作业就好比是某个物种的祖先的遗传信息,小明把作业交给其他同学去抄,这就好比是遗传的过程。抄作业和遗传一样,都是一个逐渐分叉的过程,小明给小王和小李,然后分别有同学去抄小王版本的和小李版本的。抄作业时难免出现笔误,就像是DNA复制错误,这样的错误是特定的而且会被传递,后面抄这份作业的人都会跟着错。但小王和小李会有不同的错误,由此,不同的笔误就可以把全班同学的作业定位到一个有先后顺序的谱系当中。机敏缜密的班主任通过比对所有人作业里的笔误特征就能确定谁抄了谁的作业,谁是最开始提供作业的人。分子遗传学家正像这个班主任,他们通过比对今日生物的遗传信息,尤其是其中的DNA复制错误,就能获知彼此的亲缘关系。因为DNA复制错误有相对稳定的速率,科学家还可以推测出某物种与另一物种分化的具体时间。 

  分子遗传学对狗的研究就类似上述过程。取样越多,数据的尺度序列越大,结果也就越准确。王国栋研究员介绍:“我们的样本逐渐增多,测序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2002年是线粒体DNA的片段,2009年是线粒体DNA全序,然后是Y染色体分析。到2016年,我们已经做到了对全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这背后是测序技术和数理分析方法的进步。”这十余年的研究中诞生了多篇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Nature)等期刊上。

  王国栋简明地总结了研究团队对狗起源问题的结论:家犬起源于东亚南部,时间是距今3.3万年左右。至于“东亚南部”究竟是哪里,他说:“现在还没法确定具体的区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乃至东南亚都是可能的。”

  国际上曾有其他团队做出过狗起源于欧洲、中东等地域的结论,王国栋认为那些研究没有构成实际的挑战。“有些和我们结论迥异的研究是因为取样不同,他们的样本有欠缺,所以只是局部的结论。有的团队没有纳入东亚南部家犬的样本,而这恰恰是我们研究发现亲缘关系上最靠近家犬祖先的样本。”

  2016年6月3日,《科学》杂志发表了英国剑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劳伦特·弗朗兹(Laurent Frantz)团队的文章,称远古犬在欧洲和亚洲分别被驯化,但后来欧洲的远古狗逐渐被亚洲较好的驯化狗所取代。王国栋研究员如此回应这一最新成果:“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结论不矛盾,我们只是说明了现在世界上各个地区的家犬的祖先都来源于东亚南部。如果家犬在欧洲、亚洲独立起源,但是欧洲一支没有机会生存至今天,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然而,张亚平院士团队这一广受国际生物学界赞誉的研究成果却遭到了考古学家的质疑。谈及狗的东亚南部起源说,动物考古学家袁靖说他一直清楚这项研究,还曾与张亚平院士亲自探讨过,但他不能接受东亚南部起源的结论。“依据现代DNA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结果差距甚大。”袁靖给出了他的理由。

  一切才刚开始 

  既然考古学自身也不易通过实证材料确定狗的确切起源地点和时间,袁靖如何对DNA研究的结果提出疑问呢?他的论证很简单:动物考古学的证据显示,仅就中国而言,狗很可能是先在北方而非南方起源的,所以狗在世界范围内起源于东亚南部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有很多证据支持狗在北方先起源。中国出土灰狼化石的更新世晚期遗址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在南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数个距今1万年左右的遗址中,比如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柳州市白莲洞洞穴遗址,都出土了动物遗存,但是没有发现任何犬科动物。说明南方可能不具备首先驯化狼的条件。”袁靖说。其他家养动物遗迹的出土情况和文化因素也可作佐证:“‘六畜’之中,除了最早的鸡可能是以文化交流方式由中国西南部地区北上,其他五种:狗、猪、黄牛、绵羊和马,都是最早发现于长江以北地区。北方的文化也一直走在前面,人口密度大于南方,先驯化狗的可能性更大。”

  谈及两种不同的学科方法,袁靖认为:“动物考古学是通过科学发掘、科学研究获取的实证性证据,应当是有说服力的。”

  王国栋研究员则说,十多年里DNA研究测序样本在不断扩大,分析方法也在改进,结论始终是家犬起源于东亚南部,他们对自己的结论是有自信的。

狗有着极为丰富的表观遗传多样性,目前世界上有数百个不同品种的狗,彼此之间外貌、性情差异极大。

  在中国狗起源于北方还是南方的问题上,考古学和生物学似乎陷入了“僵局”,一方是直接取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古代实物,一方是采用在许多问题上已大显神通的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得出了各自的结论。这两种方法,有没有可能取长补短而非各自为战呢?

  如果能从古代样品中提取DNA进行分析,考古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优势岂不就合二为一了?实际上,这种设想已经成为现实并且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古DNA研究。这种方法对科学家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从古代标本中提取DNA要困难得多。古代标本在被发掘前在地下埋藏了成千上万年,土壤中细菌分泌的酶、背景辐射、环境中的水分子等对DNA都是致命的破坏。古代骸骨中能够提取的DNA通常是只有几十到几百个核苷酸长度的碎片,而现生标本中的完整DNA长链长度以亿计,对古DNA信息进行分析难度可想而知。

  “截止到目前,我们的研究都没有使用古代犬类样本,但古DNA分析未来是肯定要做的,这也是国际上的趋势。”王国栋研究员说。上文提到的剑桥大学劳伦特·弗朗兹团队得出的狗在欧洲和亚洲分别被驯化,但随后欧洲狗被亚洲狗取代的结论,正是通过对一具在爱尔兰出土的约4800年前的远古狗遗骸的全基因组分析得出的。正是因为有了古代标本和现生标本的DNA比对,才得出了比以往更为详尽的狗演化路线分析。考古学家同样对古DNA研究期待已久。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赵欣博士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古DNA研究,不过据她介绍,工作尚处在初步阶段,一时还无法对家养动物起源这样庞大的命题得出新的结论。

  狗起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许多细节上还是一团迷雾。未来破解狗起源的秘密,希望就在于多学科之间的结合。而这项研究的中心,很可能会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材料的极大丰富。

  “现生标本我们是最丰富的,平常大家瞧不上的中华田园犬,也就是土狗,恰恰因为没有经过人工培育而保留了最丰富的遗传信息。西方研究团队广泛获取中国土狗的样本要比我们获取欧洲纯种狗更困难。”王国栋说。

  至于考古材料,中国更有巨大的优势。袁靖颇为兴奋地讲道:“中国的考古材料太丰富了,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的文明很早产生,而且没有断过。以狗为例,1万年以前的骨骼我们有,9000年以前的有,8000年以前的也有??甚至以500年为一个单位,考古材料都可能是具备的,这是其他国家完全没法跟我们比的。”

  张亚平院士也在文章中提到,未来家养动物起源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大范围的样品覆盖,“对起源具体细节问题的探索,不仅需要覆盖广泛地理区域和品种类型,而且在时间尺度上需要包含从古到今的样本”。

  以袁靖和张亚平两位领军人物为代表的中国动物考古学界和分子生物学界的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接触,正在商讨合作研究的细节,双方都对合作的前景充满期待。如袁靖所说,对狗起源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
   16世纪后期,带着来复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又跑不快的渡渡鸟厄运降临了。欧洲人来到岛上后,渡渡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从这以后,枪打狗咬,鸟飞蛋打,大量的渡渡鸟被捕杀。就连幼鸟和蛋也不能幸免。开始时,欧洲人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到上万只渡渡鸟,可是由于过度的捕杀,很快他们每天捕杀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时每天只能打到几只了。
   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的杀害了,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除非是在博物馆的标本室和画家的图画中。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与渡渡鸟一样是毛里求斯特产的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本来渡渡鸟是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繁茂,幼苗茁壮。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也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任何的动物在产仔时,都是鬼门关走一遭,因为难产等意外不仅仅是人类才有的,动物也有。不过,略有不同的是人类的女性在生孩子时往往会疼的撕心裂肺,大喊大叫,而动物在生幼崽时,通常是很少会发出声音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这种差异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提要:女人生孩子的时候,有多痛苦?如果你已经成婚,并且陪同老婆进过产房,那样你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依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有人把疼痛分为12个等级,而分娩时候的疼痛就是满级。虽然,有人说动物分娩时,一点都不疼,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最起码的是哺乳动物分娩都很痛苦。那么,为什么动物不会表现出那样的撕心裂肺呢?我们从下面两个角度来说:幼崽大小以及所处环境

在分娩时,如果婴儿过大,比如巨大儿(泛指4公斤以上的婴儿),在分娩时,产妇所承受的痛苦将会是普通婴儿的一倍以上。由此可见,幼崽的大小,也决定了痛苦的级别。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看一下人类婴儿大小与动物婴儿大小有什么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类婴儿的大小。人类的婴儿只要是足月的体重区间大都在2.5-4公斤之间,而母亲的平均体重在60-75公斤之间,由此我们可以算出,母体与婴儿的体重比约为22:1.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多数动物的母体与幼崽的体重比,我们以5种动物为例,综合的计算一下。一头成年的雌性亚洲象平均体重为3吨左右,而刚出生的小象平均体重在100公斤左右,母体与幼崽的体重比为30:1。一只成年的雌性猫的平均体重在4公斤左右,而初生的小猫体重在100克左右,体重比为40:1。一头成年的雌性东北虎的体重约为140公斤,而一只刚出生的小虎崽体重为1公斤左右,母体与幼崽的体重比为140:1。一头成年雌性大熊猫的体重约为100公斤左右,而一只刚出生的小熊猫体重为150克左右,母体与幼崽的体重比约为800:1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发现,人类母体与婴儿比相比较大多数动物来说要大很多,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体型下,人类的婴儿要比其他动物的幼崽大,这样在分娩时,难度就会增加,痛苦也会随之增加。

除此之外,不知道小伙伴发现了没有,在所有动物中,人类婴儿同比例下头部要比其他动物的幼崽大很多,这是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人类选择了大脑的演化,脑容量的提升,让人的颅骨逐渐的变大,同时这也会造成分娩时的痛苦加剧。

因此,人类母体与婴儿比较大,以及人类婴儿的头部较大,都是人类母亲分娩时更痛苦的原因,也就是让人类母亲撕心裂肺的原因。

人类的母亲在分娩的时候都会疼的撕心裂肺的大喊大叫,但是放眼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它们似乎是悄无声息的就会把幼崽产下来,当然不大叫并不代表不疼,而是环境所迫。

首先,对于自然界中大多数食草动物来说,分娩时候的气味本身就容易暴露自己,所以,它们要么躲在隐蔽的地方生产,要么是成群结队的在一起同时分娩。这样的好处就是尽可能地避免食肉动物的捕杀。如果此时,动物在分娩时大喊大叫,就更容易被食肉动物锁定,而在分娩的时候被食肉动物锁定,通常就摆脱不了“一尸两命”的命运。因此,即使它们想喊,为了自己和后代的安全,也只能强忍着。

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虽然处于食物链的相对顶端,但是大多数的食肉动物,无论是独居还是群居,在分娩时都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生产。而此时也是食肉动物最为虚弱的时候,如果此时它们大喊大叫,也会引来其他的食肉动物对自己不利。

因此,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在危险的野生环境下,都要尽量地保持隐蔽、缄默。(狮子虽然是群居动物,但是在生产时,它们会短暂地离群,独自去分娩,等到生产完成后,才会叼着幼崽回到领地)

而人类就有所不同了,至于原始人在分娩时是否会大叫,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当下来看,人类在分娩时已经不需要隐藏自己了,因为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已经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最关键的是,人类有了安全的住所和环境,此时人类不需要再压抑自己,而大喊大叫显然是释放痛苦的一种方式。

分娩对于任何一位妈妈(包括其他动物)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只不过,在所有的动物中,人类在分娩时的反应是最大的,这是因为人类的婴儿同比例要比其他动物的幼崽大,而且人类婴儿的头也比其他动物幼崽的大,所以,在分娩时,人类母亲会更加的痛苦。

而且其他动物在分娩时,之所以不大叫,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非常危险,而分娩的动物又无比的脆弱,所以它们只能强忍着,而人类就不同了,安全的环境让人类可以发泄自己的痛苦,而方法就是撕心裂肺的大叫。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的确,现在女人生孩子总是是撕心裂肺,而动物却看不出来,但是动物看不出来并不等于说动物繁殖的时候就很轻松,只是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而已,这一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的女人生孩子确实比过去的女人生孩子要痛苦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只不过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体力劳动减少。随着的发展,人们都从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而女性的这种体力劳动缺失,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在生育孩子的时候就会缺少体力,变得费力,过去的女性生孩子确实要比现在容易一些。

2,生育孩子少。由于我国提倡的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现在虽然放开了政策,但生育两胎以上的毕竟还只是少数,从生育方面说,生育第1个孩子的时候往往比较痛苦,以后就要顺畅一些,而现在的女性绝大多数都只生育一胎,所以说总体上讲会显得比较痛苦,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3,女性变得娇气。现在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在大原则上享受男女平等,在小原则上又要享受女性待遇,这就导致了女性变得娇气,很难经历痛苦,生孩子时的痛苦会让更多的女性承受不住。

应该说女性生孩子确实也是很痛苦的,虽然我们归纳了几点原因,但对于女性生育作为男人应该给予理解和体量,人类的繁衍,女性功不可没,这也是女性的一个伟大之处。




我们经常说女人生孩子不容易,生孩子是伟大的,那不仅仅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更多的是责任和传承。那么其他动物繁育后代就轻松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痛我们可以体会到,而动物的痛我们并不能体会,也不能去否定。

就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来说,狗,猫。很多人应该是见过的。他们其实并不是不痛,只是不能表达,就算表达了我们也不一定能理解,也不一定去关注。动物难产而亡的例子也很多,而我们不知道的就更多了。

现在宠物猫和宠物狗都是我们生活的小伙伴了,说实话有时候在他们繁育后代时,给他们的照顾是现在很多家庭女人都得不到的待遇。都有专门的宠物医院了。吃喝各方面都伺候得好好的。而农村好多家庭在女人生产时可能都没有一个好的条件。而再往前几十年,那时生孩子都是在自家生的,那才叫一个痛呢。

猫在繁殖交配的时候,那叫声是一个凄惨,听者流泪,恨不得打死它,因为它们的叫声实在是太吓人了,跟小孩声音一样,让人心里发麻。你认为它们可容易?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它们的生殖器是有刺的,为了交配那叫一个遍体鳞伤,而当它们生育时一般我们很难看到的,因为猫都是半驯化的状态《现在的宠物猫人为产物不算》。我家的猫咪就是在交配时被咬死了.....

狗狗生产时,你感觉到很顺利,那也是分情况的。我家养过很多狗,记得最清楚的是难产而死掉的。那叫声,就算不明白也能感觉到无助,疼痛。有时候顺利的话很快结束,见过最慢的能生一天。你说它们不出声,在那躺一天生一天,难道不用使劲,没有任何感觉吗?

繁殖后代,与生俱来的母爱那都是天性。因为这些可以忽略过程中的任何痛苦。人也有顺产没有疼痛的,说生就生的。可能这跟个人的身体有关系吧!

还有一点就是动物的世界远比我们认知的要残酷些,我们可以看病住院,而大部分动物的世界还是优胜劣汰的。所以它们体会的更多,天性更好地保持了下来,也更加的坚强。死亡都不怕,还怕什么疼。

而我们人作为文明的象征,过得越来越舒坦,承受经历的也越来越少。身体已经适应了舒坦的环境,所以疼痛感会不会更明显呢。比如,经常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身体适应能力就强,身体素质好,那么可能一点伤都赶紧不到痛,而如果你是温室的花朵,被刀碰破了,疼痛是不是就无限放大了。

所以,作为母亲都是伟大的,也都是不容易的。繁育后代都是痛苦的,也都是快乐的。这个我想应该是不分种类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会不会表达和表达的方式。




因为人类脑容量太大导致人类婴儿头部较大,人脑是所有动物中最发达的,但是发达的大脑必须要有个好的基础,所以婴儿时期人类的大脑就已经很大了,这要求婴儿的头部也要很大才行,但是婴儿的头部变大也加大了女性生产的难度,女性的子宫口和阴道口在产出婴儿时,婴儿头部生产出来都是一个最大的考验,特别是在生产道口,胎儿的头部想通过这个狭小的部位并不容易。




其实动物生产也不容易,我家狗狗,还有小时候我家的牛生崽崽的时候也很痛得它们也会痛苦呻吟,不过比人生孩子更快一些。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动物一直在运动,而人类现在一怀孕,全家都很紧张,营养摄入多,胚胎越长越大,越大越难生。而且人类的运动量又少,好一点的就是散散步,爬爬楼梯。以前的女人为什么生孩子容易一些,因为经常劳动,肌肉更有弹性,其实孕期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整天坐着躺着,适当的劳动更有利于宝宝在肚子里面成长,也更容易生。




这一点我们还是要用进化论的理论来解释。几百万年前的远古人类,随着演化,表现出两个独立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一般哺乳类动物的脑容量是200立方厘米,而早期人类脑容量是600立方厘米,到了智人时代,平均脑容量高达1200—1400立方厘米,从而使人类有了庞大的思考器官。其好处是人类有了思想,语言,能制造工具。缺点是庞大的大脑必须有巨大的头骨把它装着,头颅较大。

第二个特点是由原来的四肢着地,演化成直立行走,能够站起来。优势是容易扫视整片草原,便于发现猎物和捕猎,更重要的是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便于能处理非常精细的任务。劣势是由四肢行走演变为直立行走,要将骨架调整为直立,这点让女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立的步行方式,需要让臀部变窄,于是产道宽度受限,而人类婴儿的头正如上所说脑容量大,头颅也大,这就使人类女性生孩子产生撕心裂肺的痛苦。而动物则很轻松,更为严重的是分娩死亡也是人类女性的一大风险,动物分娩死亡的风险要小的多。

参考书目《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外婆说她是天煞孤星的命,因为她的妈妈在生她的时候大出血去世了,爸爸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她从小就是个孤儿。

其实这事也不能怪外婆,以前女人生孩子就像在闯鬼门关,因为医学相对落后,女人生孩子充满风险。即使是在现在医学这么发达的条件下,女生生孩子仍然存在风险,而且如果没有选择无痛分娩,生孩子会有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为什么人类生孩子这么痛,而其他哺乳动物却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呢?

我们人类是从古人猿进化而来。最早的古人猿,出现在非洲的大草原上。

后来由于地壳变动,地面裂开了一条大缝,形成大峡谷。

峡谷一边的猿人仍然生活在资料丰富的草原上,而另一边的人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被划到了树丛较多的区域。为了方便采摘树上的果实,他们开始直立行走,最后进化成直立行走的智人。

直立行走,虽然在对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但在行走时很容易失去平衡。为了保持平衡,在奔跑起来速度更快,人类的盆骨也变得越来越窄。

不仅如此,直立行走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肠道为了更好地消化与吸收,变得九曲十八弯,女性的产道也变得弯弯曲曲的,这也会给生产带来难度。

由于人脑不断地进化,人类的头部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与变窄的盆骨形成反差,也是造成生产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前的人运动量非常大。为了生存,人们经常外出捕猎和采摘水果,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后来驯服了动物和粮食,过上定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运动量也非常大。

但现代人一般坐在空调房工作,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动,有些有除了上下班,基本不运动。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多人在家办公,运动量就更少了,因此女性在分娩时,容易体力跟不上,生产时间过长就会越痛苦。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孕妇摄入的营养也非常丰富,一不小心就会营养过剩,导致胎儿过大,同样不利于生产。

如果胎儿超过4公斤或更大的胎儿,还很容易发生肩难产,就是胎儿的肩卡到产妇的耻骨联合处,除了对产妇造成痛苦以外,还很容易对婴儿造成神经损伤。

首先是阵痛,然后子宫开始收缩,子宫口会裂开到10个手指的宽度。平时我们手上划了一个小伤口都非常痛,那么肌肉被硬生生地被撕开,疼痛可想而知了。

这时,过窄的盆骨也会被撑开。曾经采访过一年刚生产完的妈妈,她说生孩子的时候,就像有人用一把电钻在钻你的肚子。如果疼痛分12级的话,生孩子就去到10 12级。

有些人因为怕痛,选择无痛分娩或剖腹产。尽管这样,但产后的的修复也是疼痛难忍的。

首先是伤口的疼痛。如果是顺产,虽然生产的过程非常难熬,但是产后修复的时间相对快一些。如果是剖腹产,那么就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复期。就是说,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疼痛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是子宫收缩。胎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将子宫撑大到原来的1000倍,重量也会增加20倍,生完孩子后会慢慢收缩回原来的大小,但收缩带来的疼痛也是非常强烈的。

接着是排恶露。剖腹产的孕妇就比较受罪了,由于非自然生产,恶露不会自然排出来,需要医生手动按压腹部。而按压的过程会撕扯到伤口,让人痛不欲生。

其实其他哺乳动物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难产的状况。比如一种叫法斗狗,因为头部太大,所以一般都需要剖腹产才能分娩。一些小种马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难产,需要人类协助才能得以繁衍。

不过即使动物难产,也不会像人类叫得那么惨烈,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里,动物自我保护的措施。如果他们生产时大声惨叫,就会招来天敌。

而此时如果刚生产完的动物身体比较虚弱,除了无力反击,跑也跑不快。就算侥幸逃脱,它的宝宝也难以活命。因此,动物就算遇到难产,也不会喊叫。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动物的盆骨较宽,产道比较直,所以动物的生产起来相对而言比较顺畅,可以少受些罪,但这也不代表动物生产就一点都不痛,他只是不敢喊叫而已。

所以说,孕育生命的妈妈实属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爱我们的妈妈,好好感谢生儿育女的妻子。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孕育一个个可爱的宝宝,让生命生生不息。

你的身边的女性朋友或亲人,在生孩子时经历了什么故事呢?欢迎留言分享。




大多数男性可能都对女性分娩的疼痛无法感同身受,只是通过影视节目或者口口相传来了解生育之间的大恐怖。

都说女人生孩子实在鬼门关走一遭,这话其实一点不假。且不说十月怀胎中各种难受不适,一朝分娩也会面临巨大的疼痛和危险。

分娩的疼痛在医学上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灼烧疼痛。分娩疼痛主要包含产前宫缩疼痛和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产前宫缩是为了给分娩创造有利的身体条件,这个过程中宫颈口会缓慢打开,会产生阵阵宫缩疼痛,腰部、腹部、盆腔也都会感到疼痛。这在我们民间俗称“开骨缝”,通常会开到10厘米左右。

因人而异,有的女性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但有的女性可能会持续一天还不能生产,从而进行剖腹产,遭受第二份罪。

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主要是因为会阴部的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扩张撕裂,还有胎儿下行时的压迫,这些会造成尖锐的疼痛。

女性分娩过程中的疼痛通常能够达到十级,这相当于20跟骨头同时断裂产生的疼痛。所以,现在为了让男性能对女性分娩所经历的疼痛感同身受,很多医院都有那种体验仪器,让男士体验下女士的痛苦,但很少有男士能全程坚持下来。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同样都是生产,为什么女性生产都是声嘶力竭、歇斯底里,但是动物就显得很是平静,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任何一种动物生产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之所以我们觉得动物生产容易,我想可能是因为下面几个原因!

NO.1 幼崽和母体的个体比例

我国女性分娩时的体重大约在120-150斤左右,婴儿降生时体重只要达到5-8斤,就属于正常儿,超过8斤就属于巨大儿,医生会联系剖腹产。通过女性和婴儿的体重数据,我们取中位数,得出母亲和婴儿的体重比大约在21:1。

通过调查其他动物的体重比,发现人类的婴儿体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像大象这个比例只有30:1,老虎只有130:1,而熊猫就更过分了,只有800:1。

所以,这是实实在在的身体生理差异。另外由于我们人类再进化过程中对大脑的开发比较大,所以导致脑袋比较大,一般人类婴儿的脑袋双顶径要达到9.5--10厘米才会降生。试想一下,10厘米的脑袋相对于狭小的产道,不痛才怪。

这个原因是客观存在的身体生理差异。

史前人类我们无从考究,但是至从人类走到食物链的顶端,并且有了文明之后,我们不在担心生产时会被捕食者发现。

恰恰相反,在野外无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因为时刻处在危险的环境中,它们都会刻意的低调生产,生怕引来捕食者的注意。

就算是雌狮,它虽然是顶尖捕食者且是群居动物,但是它分娩时也会悄悄的离开狮群,等分娩过后再回来,这就是为了避免风险。

正是因为这种风险意识,在进化中一代代传承下来,所以就算是我们驯养的家畜也保留了这一习性。

我们人类由于没有天敌,不用担心这些问题,所以在生产中可以通过大声的叫喊,来缓解身体的疼痛以及心理上的紧张。

这也是我们感觉动物分娩比人类分娩风淡云轻的原因之一!

NO.3 生产次数的原因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分娩次数。

现在大多数女性都是生育1-2个孩子,有经历的女性都会有这个感觉,第二胎生产时间比第一胎要短,疼痛要轻。这是因为经历了第一次的“开骨缝”以及产道扩张,第二次相对就轻松很多。同理,如果继续生第三胎第四胎,会会感觉越来越轻松,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相对于人类,动物生产的次数要远远多于人类,所以它们也是越来越轻松。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婴儿相对于产道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不存在生产时不疼的情况,只不过是相对来说有轻有重。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巨大儿(一个8斤,一个8斤4两),我也经历了一次进产房陪护的过程,所以真心说一句,女人生孩子真的不容易,真的是拿命在延续后代。

作为男人,我们有生育我们的母亲,有为我们生育后代的妻子,这两位女性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所以,请一定善待她们!




天赋一利,必附一弊。人类本来和猴子一样生活在树上,由于气候变化森林灭绝,不得已才转移到地面以采集狩猎为生,从而从爬行进化为直立。这个进化是从猿到人的里程碑,使人类获得了若干优势,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带给女性的弊端,就是骨盆变窄造成的生育痛苦;带给孩子的弊端,就是发育不成熟就得出生,比其他动物的幼仔更脆弱!




我不这样认为,也有的女人生孩子时不喊也不叫,区别就在于人的意志和心态,一般在家娇生惯养的女孩比较娇气,别说是生孩子,就是平时手做刀切个小口都大喊大叫的,再有动物生孩子就是大叫又有谁会来安慰他?野生的动物如果大叫还会招来天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期人类过着群居生活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