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买的辣条,买不完怎么办?

一句民以食为天道尽了中国人有多能吃且有多会吃。

中华美食圈不仅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古韵,也繁荣了一个个火爆的消费细分赛道,于是资本嗅到了红利的味道,接踵而来。

5 月 12 日晚间,卫龙提交上市申请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瑞银为其联合保荐人,拟上市企业名称为 " 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

而就在前几日,卫龙已完成 Pre-IPO 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很高大上,由 CPE 源峰和高瓴联合领投,红杉中国、腾讯、云锋基金等明星机构跟投,总共募集 5.49 亿美元,折合每股成本为 4.48 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其成立 22 年以来第一笔融资,且首次引进外部资本。

见识过共享经济的崛起,观望过新能源造车的大战,也许世人都未想到卫龙的代表产品——这根小小的辣条竟会如此吸金。

当二厂汽水、小浣熊干脆面成为沉淀于时光中的永恒童年记忆时,辣条早已从 5 毛一包的 " 小学生的标配 " 变身年销售额超几十亿的国民休闲零食,可谓是飞上枝头,实现逆袭。

乘着全新升级的消费热潮,在抢占休闲零食头部宝座的这条路上,卫龙一边摸索,一边创新,有所小成,也仍遇荆棘。

卫龙食品由刘卫平、刘福友两兄弟创办,而它的辣条传说还得从 1998 年说起。

那一年,一场洪水天灾令湖南平江豆干的主要原料大豆产能下降,供不应求,价格急速上扬,而为暂时找到平替,酱干作坊的老师傅误打误撞用面筋替代豆干,加入辣椒、孜然、糖、盐等佐料,辣条的雏形由此诞生。

刘卫平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做酱干,意识到这不失为一个好机遇,但由于平江不盛产小麦,几番思量,他选择进击盛产小麦的河南漯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 食品之城 ",带着弟弟刘福平开始创业,想要将辣条这门生意发扬光大,卫龙食品便于 1999 年创立,而取名 " 卫龙 " 则是由自己以及其偶像成龙的名结合而成。

2001 年刘卫平灵光一闪,从牛筋面中寻到灵感,将其劲道和酱干的味道有效结合,发明出真正意义上的辣条。到了 2004 年,刘卫平成立漯河平平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成立公司的辣条企业。

这时候,辣条产品因口味、便携性而颇受欢迎,其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天有不测风云,卫龙遭遇了一个灰暗时刻。

传言并不都是假的,央视相继曝光辣条生产的地下黑作坊,开始严抓质量安全问题,一时间辣条行业人人自危,行业洗牌随之开启,对卫龙的冲击也不是一星半点。

显然小作坊的模式并不能叫人信服产品的安全性,于是刘卫平斥资百万,从欧洲购买了一条生产线,将包装机从半自动变为全自动,想要用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去打喷子的脸,好在改造有所成效。

卫龙辣条国民度打响了,甚至还走出了国门," 身价翻倍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辣条还是那根辣条,却又不只是那根辣条,其背后的市场蛋糕令资本垂涎欲滴。

有趣的是,卫龙辣条能走进寻常百姓家,且在辣条中占据鳌头,不仅仅靠刘卫平在业务的揣摩,也在于他对营销运用比较 " 炉火纯青 "。

从早年的小作坊时期起,刘卫平就开始在营销上花心思,在校门口摆摊吆喝,邀请学生试吃,再到雇佣农民工摆地摊、贴海报 ... 而随着央视曝光引发对辣条的信任危机发酵后,刘卫平想要撕掉人们对辣条是 " 垃圾食品 " 的固有认知标签,一边改良包装、口味,一边进行厂房直播,为自身产品正名,起了一定的效果。

要知道如今互联网营销的红利可遇不可求,为突出竞争重围,卫龙后期将自身定位为搞笑逗逼但接地气的品牌形象,打破传统上品牌和用户的距离感,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建立了情感价值连接,加强了产品黏性。

引发口碑传播的出圈营销有很多,蹭着 iPhone7 的发售热度推出 " 苹果风 " 文案、线下体验店,在《奔跑吧兄弟》大火时发起了 " 奔跑吧辣条 " 活动,又或是跨界制作《卫龙霸业》页游  ,甚至在疫情时期,卫龙还向武汉捐赠了一批辣条,辣条可谓是无处不在。

在互联网时代,卫龙抓住了这些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收获了流量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明显的市场增量以及良性的销售转化,尤其在发力电商后,2020 年卫龙线上渠道的收益 3.818 亿元,同比增加 52.2%。

虽说辣味休闲食品市场相对分散,2020 年前五大参与者的市场占有率为 10.7%,但卫龙在其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 5.7%。

" 不是所有的辣条都是卫龙。" 这句 slogan 侧面上也反映了卫龙正在构建护城河。

营收结构单一成最大痛点

而光在产品上加强渗透,在营销上做到八面玲珑可不够,卫龙的痛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卫龙与辣条的关系可谓是 "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营收结构的单一化始终不利于业绩的长期稳定性。

38.0%,受调味面制品的售价上升以及产品组合改变影响,显出一定的放缓之势。

这里面暗藏的经营风险在资本市场上是被加以放大的,毕竟投资者都知道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个道理。

卫龙因辣条而崛起,但想要具备经营的可持续性则需要新的盈利增长点,即新的爆款产品,进而也满足消费升级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从目前旗下产品来看,主要分为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三大类。虽说近年来卫龙开始寻找下一个明星单品,2018 年以来,调味面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以魔芋爽为首的蔬菜制品收入占比明显上升,分别占报告期内总收入的 10.8%、19.6% 及 28.3%,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难以成为 " 下一个辣条 " 出圈。而调味面制品收入还是支撑起收入的半壁江山,2020 年占比为 65.3%。

与此同时,同业者也虎视眈眈,辣条的市场红利明显较为可观,预计 2025 年辣味休闲食品行业潜在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2570 亿元。看上了低门槛高利润,于是乎,三只松鼠、盐津铺子等其他零食细分领域王者纷纷入局加码,也为其带来一定的生存压力。

毕竟我国休闲零食市场蓝海还亟待挖掘,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4 万亿元,卫龙作为细分板块龙头也需要去丰富其产品品类,目前其推出了干脆面、自热火锅 " 背锅侠 "、" 自来熟 " 辣条火锅、酸辣粉、碳烤小香肠等产品,但效果还未显现。

新品类的推广是走出固有的舒适圈的第一步,必要却又很难,毕竟我国休闲零食行业门槛普遍较低也意味着可复制性较强,产品同质化便令人头疼,不如已稳定的主打产品,对于新品的推广消费者买不买账还是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卫龙辣条虽曾为自身的产品安全性正名,但人们对辣条本身带有的有色眼镜并未完全摘去,尤其随着休闲食品行业越发养生,注重营养结构的均衡," 低端 "、" 不健康 " 这一类标签显得更为刺眼。

而作为仿荤产品,重口味的辣条被限制了品类扩张空间,老用户可能会为情怀复购,但扩张新用户的难度将增大。再者,倘若卫龙在后期无法保证质量与口碑,失了消费者的信任,其身上的高光也或将成为昙花一现。

卫龙若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上市是条必经之路,由此而来的资金供应或会为其生产、研发、营销带来良好助力。

近年来,在资本的加码下,前有三只松鼠,后有良品铺子,中国吃货们纷纷把零食企业送上了市。

辣条从小镇低调诞生,如今已是国民度颇高的零食,但固步自封无法帮助企业实现长寿,现阶段,对于卫龙来说,拓宽产品的赛道,打造新的业务才是讲好资本故事的关键下一步,毕竟市场最终不会选择一个没有新的发展动能而 " 啃老本 " 的企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摆摊卖网红辣条有人买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