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消息,齐天大圣一把毫毛“根根能变、应物随心”的广大神通被神通广大的中国科学家变成了现实,他们成功突破了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北京时间25日凌晨,克隆猴姐妹“中中”和“华华”的萌照登上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的封面。

成功克隆在基因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这个重大创新性成果着实令人兴奋。不少闻之者不由得欢呼起来——猴子都能克隆,下一步是不是就能……看来长命百岁不是梦了!

不!“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中国科学家坚守科学伦理底线的回答铿锵有力。

神话与科学的分野就在于,神话可以天马行空,科学必须恪守伦理。孙悟空的毫毛想变就变,克隆技术的应用则必须戴上金箍。这个金箍就是伦理。

自绵羊“多利”诞生之日起,围绕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到底是该支持治疗性克隆、禁止生殖性克隆,还是该全面禁止,众说纷纭。

在这一问题上,我国的态度历来明确:中国政府反对生殖性克隆、支持治疗性克隆。人的生殖性克隆也就是克隆人,违反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损害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尊严,会引起严重的道德、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所以,现阶段生殖性克隆绝对不可以应用于人类本身。

同时,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研究高度相关,就隔着一层“窗户纸”。允许治疗性克隆,必须防止有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严守道德底线,不随意使用“幻化之术”,同时更需严格立法,规范科学研究,把治疗性克隆置于严格监管之下,给孙悟空戴上小花帽,常念紧箍咒。

科学技术上能够做到的,不一定就是应该做的。克隆技术的推进应该是漫长而审慎的,尤其是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事关人类未来命运,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免人类反被自己铸就的科技利剑所伤。

(原题为《(新华时评)这把“猴毛”撒得出还要收得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摘要]为什么要克隆猴?专家:因为灵长类的进化跟人类非常接近,所以对认识人类的大脑,脑认知功能和脑疾病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比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疾病等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动物模型,大家认为非人类灵长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

今年初,一条中国首次成功实现体细胞克隆猴的新闻引起世人关注。这两只克隆出来的猴子现在怎么样了?克隆猴和普通小猴子一样吗?克隆猴的成功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什么?经过特别批准,央视记者探访了当时已3个月大的中中和华华。

世界上首对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 遗传基因完全一致

为了中中和华华的安全,记者必须戴上所有的防护的措施,包括口罩、手套以及帽子。另外还要拍X光胸片,在排除了可能传染猴类的呼吸道疾病后,记者随专家进入中中和华华的育婴室。

面对镜头,中中、华华爬上爬下,充满好奇,而透过镜头,也让世人对它们同样充满好奇。因为这对看似普通的两只小猴,不是通过生殖细胞的有性繁殖,而是人类借助于普通的猴子体细胞以无性繁殖方式克隆的世界上第一对非人灵长类动物。

对于中中和华华来说,克隆可不仅仅是外表看上去一样,连它们细胞内的基因,这个决定遗传特征的基本单元也是一样的,而在自然界中具有相同基因的例子只有同卵双胞胎。

为什么要克隆遗传基因完全一样的动物?

那么,为什么要人工克隆遗传基因完全一样的动物呢?

1951年,一名叫海瑞塔 拉克斯的美国妇女因患癌症不幸去世,去世后,医生提取了她的癌细胞样本,让人吃惊的是,样本细胞继续繁殖,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些无限次繁殖的细胞被提供给了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正是由于这些被称为“海拉细胞”的样本出自同一细胞系,具有精确的一致性,因此使得在此基础上的各项研究结果更容易找到参照,也更容易彼此验证。

具有一致性的样本细胞意义重大,而具有相同基因的动物更是如此,因此,各国科研机构在克隆技术上一直在不断尝试。1997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随后,牛、猪、马、犬等相继克隆成功,时至今日,已经有超过20种哺乳动物的克隆由全球多个生物医学机构相继实现。

不过,真正让全世界顶尖科研团队紧紧盯住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灵长类动物——猴。那么克隆领域的金字塔塔尖为什么偏偏是猴呢?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说,因为灵长类的进化跟人类非常接近,所以对认识人类的大脑,脑认知功能和脑疾病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比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疾病等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动物模型,大家认为非人类灵长类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

克隆猴的难点在于哪儿?

中中和华华的克隆成功让全球生物、医学界为之一振,但既然20年间已经有近20种克隆动物诞生,为什么作为灵长类动物的猴却直到今天才克隆成功呢?

其实,仅从原理上来说,中中和华华的克隆并不复杂。猴子的繁衍本是精子、卵子结合,母亲的遗传物质在卵细胞细胞核里,与父亲精子结合产生受精卵,因此,生出的小猴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从操作角度讲,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抽取卵细胞的细胞核并注入被克隆猴子的细胞核。

与其它哺乳动物不同的是,灵长类猴子的卵细胞在替换了细胞核后,本应继续发育的胚胎却停止了生长,路走不下去了。

除了胚胎难以发育,猴子的克隆如此艰难,另一个原因就是灵长类动物的卵和细胞核都特别脆弱,轻微的挤压都会导致分裂失败,而且替换细胞核的过程要求苛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

历经了近5年理论和技术的摸索后,2017年11月27号,第一只克隆猴中中诞生。

作为全世界灵长类动物克隆最成功的团队,是否会在将来克隆人呢?对此,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表示,没有任何这样的想法,“我觉得目前没必要去考虑克隆人的事情。”

孙强指出,他们研究所在制度上,是不准许克隆人的,不要说克隆人,就连涉及到人类组织的克隆审查都非常严格。

我们不赞成对克隆人的尝试

有伦理上的考虑,并会就此发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表示,“中国科学家目前在前沿领域有了贡献,必须在前沿领域的伦理上有其声音,我们的声音反映了我们社会对这个的看法。”

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首次亮相让世界惊叹不已,而如今,中国科学家对猴这种灵长类动物克隆的成功意味着克隆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站到了世界前列。

1克隆的概念"克隆",是英语中"clone"一词的音译,其含义是无性繁殖.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克隆的含义在不断扩大,通常所说的克隆是细胞克隆,即从一个细胞"复制"出两个以上的相同的细胞,甚至一个细胞群.目前,克隆的概念已扩大到克隆动物,即从一个动物体中取出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