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文言文道理《赤壁赋》阐明的道理

     
您的位置:&&&&&&&&&&&&正文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解析:《赤壁赋》一词多义
来源于网络&& 11:33【
  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 责任编辑:生如夏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地址:
黄金三轮复习法
强化提高班500元/门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
寒假特训班500元/门
二轮复习,巩固提高
百日冲刺班500元/门
三轮复习,拔高提分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小学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华杯赛:|||
高中: | |
高考精品课程: |您的位置: &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苏轼的《赤壁赋》教学为例
优质期刊推荐你的位置: ->
-> 《赤壁赋》原文和翻译(word版)
课件字体下载
本类下载排行
总下载排行榜
《赤壁赋》原文和翻译(word版)
课件大小: 0.11 MB
课件分类: 其他课件/古文翻译
界面预览: 无
加入时间:
页面更新:
推荐等级:
开 发 商:
课件更新:
《赤壁赋》原文和翻译(word版)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课件。
如果您发现该课件不能下载,请查看或,谢谢!
如果您发现该课件有不良信息,请点击进行举报,谢谢支持!
如果您制作了好的课件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们愿意和您一起宣传!投稿请。
未经本站明确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源!
好课件吧 - 教师的好助手!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赤壁赋说课
赤壁赋说课
范文一:《赤壁赋》说课设计富锦一中语文组哈鸿光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模块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选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既注重对客观风物的描绘,又注重抒情和说理,情、景、理相结合,《赤壁赋》充分体现了这三点。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欣赏自然、感悟自然的同时又在沉思自然。而《赤壁赋》即是一篇欣赏自然、感悟自然的文章,又是一篇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千古佳作,它能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之余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从而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内容重点,即注重景物的描写,并恰当抒情和说理,落实本课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难点: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二.说教法教学方法: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通过设计问题来完成这些内容。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品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并适当引入课外材料,将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引向更深层次。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今天我们接着来欣赏《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用此方法引入,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怀,便于引起学生的共鸣)2. 研讨探究为了考察学生对本文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在这几个问题的探究研讨中,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尽快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问题一: 苏轼在刚游赤壁时心情如何?(学生)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诵读相关段落)问题二:苏轼游赤壁时心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饮酒乐甚——→ 愀然 ——→
喜而笑(教师)
————————→
积极 问题三: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学生)从歌声中来
(教师)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品读相关段落)问题四: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学生品读、探讨第四段,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并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深入理解。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可分为两个层次 :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变
不变逝者如斯
(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问题五:苏轼“乐情——悲情——乐情”这种情感的变化,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写作特点:景(描写月色)、情(情感变化)、理(人生哲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3. 检测评价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结合所学《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看陶渊明、李白在同样遭贬的情境下的处世态度,并与苏轼比较。(学生探讨,教师调控)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带性使气(消极)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深感痛苦(低沉) 苏
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洒脱旷达(消极—→积极) 并根据已发材料余秋雨《东坡突围》,在进一步评价苏轼的同时,引导学生思索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学生回答,教师落实) 明确:辨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附:《东坡突围》片断材料:“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4.课堂练习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请以“自然与心灵”为内容,写片段文字。注意:运用本文情、景、理相交融的笔法。5. 课后作业:将上述片段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乐赤歌
——————→ 政治失意箫
——————→ 箫声幽怨悲壁历史人物
——————→ 人生无常个人境遇
——————→ 生命短暂 赋变--------------------→ 不
乐取--------------------→ 不
取 消极积极
范文二:《赤壁赋》说课稿开原高中
李莹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赤壁赋》是第二模块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二、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o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三、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四、 说学法引导经过近两个月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一些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可以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3、引导学生从《念怒娇o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五、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o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二)朗读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四)具体分析1、分组讨论:第一组: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组:第二段,有什么变化?第三组:第三段,为什么而悲?第四组: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2、展示成果第一组: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组: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组: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组: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3、自由讨论:第五段,首尾的关系: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五)深入探究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明确:描写风月: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议论风月: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六)拓展延伸: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七)作业:背诵
范文三:《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三、说教法和学法。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背景。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五)问题探究: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七)、总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八)、拓展探究(作业)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九)板 书设计。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范文四:《赤壁赋》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3、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4、教学原则: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二、说教法: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2、教学课时: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解题: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六、结语:(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七、布置作业:(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范文五:《赤壁赋》说课教案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中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必讲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赋的特点,并学会欣赏赋体散文。我设计用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是解决生字词,了解赋体散文的特征,在整体上感知课文。这节课是第二课时,重在欣赏课文,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欣赏课文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2)理解作者通脱放达、乐观自持的人生态度。 2、教法分析采取教师导读,学生讨论、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3、 学情分析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良好的古诗文知识和阅读分析能力。学生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自主阅读、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欣赏课文。 4、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文章的美是多方面的,如何有效地来欣赏课文的美呢?以此导入新课)二、主要内容:(一)、1、首先我们来看写景,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写景的句子,然后谈一谈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段落学习,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通过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秋江月夜图) 2、那么,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之中,作者又在干什么、他有什么感受?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犹如在浩浩荡荡的太空中腾云驾雾、自由飞翔,离开人世飞升到仙境。这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表现了作者触景生情后愉快的情绪) (二)、作者这种心情有没有一直保持下去,为什么?怎么看出来的?山川相缭,郁乎苍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作者由山川缭绕、郁郁苍苍的长江赤壁,想到横槊赋诗,酾酒临江的曹操,想到自己的渺小与一事无成,不仅哀叹人生的短暂,心情由欢快到苦闷)(三)、1、阅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说服客人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的? (作者通过说理,用乐观旷达的精神实现了对苦闷心境的超越,作者的心情也由苦闷转到了解脱后的喜悦) (四)出示板书设计,总揽课文(好的作品如同一个鲜活的灵魂,能感到他情感的起伏,脉搏的跳动。只有学会欣赏,才能读出作品的美妙) 三、课堂练习检查巩固学习与掌握的情况 四、朗读欣赏,仔细体会文章的美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课后作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1、比较《前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2、如何理解作者通脱旷达、乐观自持的人生态度。
范文六: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3、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4、教学原则: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二、说教法: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2、教学课时: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解题: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板书: 游 景乐 (以景动人)“水月” 歌 情悲 (以情感人)问 理 喜 (以理警人)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第二课时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六、结语:(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七、布置作业:(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范文七:一、 教材说明本文是鲁人版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一课,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而深入了解文章。2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3 、赏析本文“景”、 “情”、 “理”结合的写法。(合作探究环节)4 、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5 、通过“小崔会客” 、“梯度习作”,合作探究,提升能力。(合作探究环节)三、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与《详解》,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2、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合作探究环节)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四、教学方法1、听名家朗诵,进行正音;2、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三读三求”; (合作探究环节)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以小课题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展示;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五、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是最被人所熟知、所称道的。下面我也来吟咏几句,大家尝试着思考寻觅一下它们出自何人之手。(诗句见课件)大家答得不错,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读文知人,走近古赤壁,了解苏东坡。(二)展示“课件导航”,明确教学环节。教学目标/ 点击作者/ 三读三求/ 探究练习(三)点击作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自主发言,“大话东坡”。)(教师语:“点击过后,朦胧中可见苏轼带着诗人特有的洒脱,刚食了美味的东坡肉,饮了解忧的杜康酒,胡须飘摆,向我们走来。”语言尽量形象,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展示课件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虽然) 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3、(却仍)豁达开朗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四)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1、识音及解字见课件(略)2、识文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1 、 品
词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根据回答,当即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备用资料4个 )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2 .“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4 .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2、 品句(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发言。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教学资源:(略)3、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重点:第一、三、四段)(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探究活动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教师点拨: (略)此一乐也。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第三段:情?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第四段: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重点: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明确: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备用教学资源: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五、课后探究(各课题组可任选一题,合作探究完成后下节课展示结果)1、“小崔会客”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小崔,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小崔会客”现场的苏轼,你能针对本文对苏轼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苏轼,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2、梯级作文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b\写景兼抒情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六、教后反思《赤壁赋》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课时不仅想让学生体会东坡飞扬的文采,更想让学生体会其情、其思,通过“三读三求”的环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较好的得达到了这一效果。此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对于上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的过程还是阅读的过程,都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载,文心恣肆,化万物于笔墨之间。教师在讲评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更好的引发学生联想,整节课会更加有深度,也理应会有惊喜,效果也自会更佳。
范文八: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赤壁赋》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及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说教材及学情《赤壁赋》
是人教版高
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对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学习,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那么我的学生是通过兴义市义龙中学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相信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扎实的语文功底,而且对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然而刚进入高一的他们,知识的储备还处于积累阶段,并且对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是很熟悉,而且对于文言文,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同时,他们对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思考,以及自身品德和才华的培养没有系统的思索,因此在对《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深刻的内涵,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要求。基于此,我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1.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以及写作的背景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3.学习赋这种文体的特点(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探究研习,感知作品的情感理趣(3)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1.品味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3、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则是:(1)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接下来是说教法 晋师撤离
范文九:《赤壁赋》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赤壁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导读指出: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苏轼在文章中借赤壁的高山,流水,清风,白露,月色,天光之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乐观通达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苏轼青年时代随父出川,曾写过“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之句,意气风发,表现了想要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然而仕途坎坷,被贬黄州后,自感有志难成,人生短暂却已过去大半,理想高远却还未能实现,而眼下又处于人生的低迷,于是理想失落,负剑空叹的境遇引发其人生的失意与落寞,《赤壁赋》中客的悲伤就源于此,所以客的悲实际上苏子之悲。然而,苏轼是智者,是达人,面对失落,面对困惑,他不会如常人般一味去悲叹,去怨愤,他有着自己卓然不群的体验与思考。他之能够战胜自我,超越困惑,是源自他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关爱。所以我希望学生读苏轼的《赤壁赋》,品味他的作品,不仅要看到对自我的战胜和对环境的战胜,更要看到他用仁爱、同情、悲悯去带给人们温暖,去慰藉人们痛苦的一片淳厚之心。苏轼认为,亲情,友情,事业,百姓,拥有的,就是美丽的。只要眼睛看到了,就把它看作美景;只要耳朵听到了,就把它当作音乐——尽情享受,乐在其中;不属于自己的,不必去强求,也更不必为之烦恼。苏轼的后半生历尽艰难坎坷,一贬再贬,处处磨难,处处艰辛,而他所到,却是触处生春,步步莲花:兴修水利,访察民情,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拥有,都是他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二、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大部分重点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以及重点语句的翻译;2、学生对客的“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 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多数是套话;3、苏轼借水与月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道理,学生对此的理解不可能深入,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上;4、苏轼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喻讲述人生的态度,学生很难理解到位,会受到过往一些评论的引导,认为苏轼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是借助怡情山水逃避现实。三、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词类活用词语的意义、用法;2、训练学生深入文本抓关键句、关键词,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重点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学习,在语句的层面上疏通文章大意;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对学生的文言基础掌握情况进行检测,纠错,巩固。2、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精读,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各段落大意,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研讨对文章基本内容、写作思路、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4、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并进行补充点评。(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苏子”劝导“客”所阐发的人生观。教学难点:1、理解苏轼在文中阐述的“变”与“不变”的道理;2、理解并体会苏轼的人生观。学生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会写,会认读,会解释;2、掌握课文中词类活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读清楚文章各自然段的含义,整理作者的思路;4、梳理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层次,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起赤壁,大家通常会想到“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但今天所要讲的赤壁,非周瑜曹操的“赤壁之战”,而是宋代的黄州,今天湖北黄冈,一座形状像鼻子的红褐色山崖而被人用谐音称作赤壁的地方。二、相关常识1、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2、介绍有关“赋”的文体常识;3、介绍“乌台诗案”的背景;4、介绍赤壁的历史和苏轼的游览地点。三、文本学习学生自我阅读——老师纠错巩固并带领学生疏通字词及含义四、留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作者在每一段中所反映出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点评二、带领学生详细理解文章思路。(1)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景物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描写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2)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所唱的歌表达的是怎么样的情感呢?箫声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如怨如慕”中的“慕”怎么理解?呼应歌词中的那一句?(3)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4)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5)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三、 分组讨论1、水与月的“变”与“不变”体现在哪里?从“变”的角度看人生:人时时刻刻在变化,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正如月圆月缺,江水流逝,一代一代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从“不变”角度看人生:人类在繁衍生息,可以世代相承;我们的生命虽然流逝,但我们精神和功业可以永存。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这个问题,学生能够达到两层理解,一是不必为烦恼困扰,尽情享受眼前的自然美景;一是要珍惜所拥有的,享受所拥有的。但这些,依然是文字表面的表述,很难理解苏轼其文其人的感人之处。所以需要教师做深层引导。说明:苏轼一生,历尽艰难坎坷,一贬再贬,处处磨难,处处艰辛,但无论地处多么偏僻,官职多么卑微,遇人多么奸邪,他都淡然处之,反而凡他所到,触处生春,步步莲花:访察民情,移风易俗,放粮赠药,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亲情,友情,事业,百姓,凡是他拥有的,就是美丽的。只要眼睛看到了,就把它看作美景;只要耳朵听到了,就把它当作音乐去尽情享受,乐在其中,并且努力经营,用心呵护。明确:人生有荣辱祸福,有顺逆成败,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坦途坎坷,生活中总有属于我们的一米阳光。而属于自己的,就该是最美的。我们应当用心去呵护,努力去经营,去欣赏,去享受,去实现我们生命的价值,让历史铭记那段属于你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板书设计:
范文十:《赤壁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定位由于教材的新陈代谢,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一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一种情况。(二)教材剖析1、教材总体要求: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本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在一、二、三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注重诵读,在诵读时,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要在熟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习鉴赏文本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的艺术成就。3、教材特点: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感情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本文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二、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一)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一、二、三册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作出评价。3、设置研究性课题,对文章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三、教法设计1、总体思路: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2、学生自主诵读,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3、学生自主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用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内涵。4、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开展研究性学习。5、利用网络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五、教学课时本课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伴随多媒体录音,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情绪氛围,引入课文。(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讨论。2、初读课文,完成检测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三)把握文意,理清思路1、学生逐段概括文章大意,互相补充。2、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的文意概括,供学生参考,理清文章思路。(四)、熟读全文,深入分析文章内涵1、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出文中韵脚的转换,每个段落提示对偶句式的出现。2、学生根据提示,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3、引导学生讨论文章景、情、理的关系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以上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耗时控制在30分钟左右。(五)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以上环节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问题:1、试分析文中客人“悲”从何来。2、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3、形成书面材料或网上下载资料存入电脑,准备下节课讨论。(七)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2、将课堂讨论形成文字材料,注意观点明确,言之成理。3、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第二课时(一)检查巩固1、利用多媒体出示课堂检测练习。2、检查诵读。3、交流上堂课讨论内容的总结材料。(二)围绕上堂课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研究第一环节:探究问题一(紧扣课文)①由诗人自身的对比而来。②由宇宙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来。③由理想愿望与现实的对比而来。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第二环节:探究问题二(紧扣苏轼人生际遇)要求学生将书面材料、电子资料通过多媒体投影相互交流。教师参与发表观点: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达观——因缘自适客——悲观——人生苦短此环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引导学生在分析占有的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己观点。(三)再读课文,审视作品形式结合以往掌握的关于“赋”的有关知识,发现归纳本文形式上的特点:以整句为主,兼有散句;虽都有押韵,但换韵较快;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等等。由此可见,文章即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与情韵,但打破了束缚,以文为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四)拓展研究(作业)提出问题:从先秦散文开始,中国古代散文创作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课上时间允许,教师适当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形成书面小结。七、板书设计欣赏风月——景——乐凭吊古人——情——悲体悟人生——理——乐八、结束语《赤壁赋》的幽美景致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同时,文章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声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刻舟求剑文言文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