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句话解释形而上学?

展开全文
舟哥按:1957年1月,毛主席对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讲:“我劝在座的同志,你们如果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不懂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你不研究反面的东西,就驳不倒它。”
下文,关于形而上学的来龙去脉介绍和马恩的批判,整理自田明教授的讲课视频,逐句打出来的,以飨读者。
批判形而上学
(暨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明教授)
恩格斯分别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为形而上学精辟定性,即孤立、静止的看问题,一语中的、影响深远。
不过,若不了解形而上学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与意识的关系,很可能囿于结论中,用形而上学的视角,批判形而上学。
从词源学角度讲,形而上学Metaphysics由Meta和Physics,两个词根组成,Meta意指超越,hysics意指感性现象,综合在一起就是超越现象、洞察本质之意。因此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时常被人所使用。
在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只能理解偶然的现象,理性则面向必然的本质。为了把感性对理性的干扰降到最低,德谟克利特不惜亲手弄瞎了自己的双眼,让心灵仅仅倾听理性的声音。
之后,柏拉图用理念论将形而上学体系化。其弟子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其发展,把形而上学定义为关于“存在之存在”的学问。至此,形而上学便在西方哲学中处于了核心地位。
可以说,不懂形而上学,就不可能理解西方哲学。
那么,本质又是如何获得的呢?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复杂,就是在现象中寻找共性。
著名学者顾准指出,这个实在世界中有形形色色的事物,我们把它分成类,每一类给它一个“共名”,来描述这一类事物的“共相”。人们还觉得,具体事物是生灭无常的,“共相”倒是永存的。(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可见,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抽象,还要把“共相”这一名称设立为现实的“实体”,这才算完。
于是,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弊端出现了。每种现象的背后都有固定的本质,作为一种方法,在分析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方面,形而上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处理本质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上,不是无能为力,就是陷入到神秘的目的论当中。
所以,恩格斯认为,形而上学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他们互相间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故而得出结论,形而上学是孤立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把共相设立为现实实体,本质先于现象,现象是变化的,本质固定不变,这即意味着静止先于运动;本质是自我同一的,现象与本质不同,这又意味着,同一性先于差异性。于是,从本质到现象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呢?世界又如何从完美走向瑕疵?现象是运动的,本质固定不变,那么本质的变化又作何解释?显然,形而上学把静止设立在先,难以解决运动的起源。故而,恩格斯得出结论,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恩格斯《反杜林论》)
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又暴露出一个新的弊端,也即形而上学的“共相”,实际上是“我思”维度下的主观设定,它受到时代共识、阶级立场以及实践方式的影响,并不是真正的“共相”,更无所谓真实,而这一点被马克思捕捉并应用到他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之中。
著名学者韩毓海指出,什么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呢?如果最简单地说,就是:我“所思”的,就是我“所欲”的;我想这个东西,就是我要占有它;我认识和思考某物,那一定按照我的方式、从我的角度去思考它,我一定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认识对象。(韩毓海:《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
马克思则揭示出,人们是什么,人们的关系是什么,这种情况反应在意识中就是关于人自身,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或关于人的最切近的逻辑规定的观念。
思想家们假定这些观点和思想的历史就是迄今唯一存在的历史之后,在他们设想现实的关系要顺应人自身及其观念的关系,亦即顺应逻辑规定之后,在他们根本把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的历史变成人们的现实历史的基础之后,——在所有这一切之后,把意识观念、圣物、固定观念的历史称为“人”的历史并用这种历史来偷换现实的历史,这是最容易不过的了。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武断认为,“形而上学就是错误的”。前面讲到,形而上学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武断判定其为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连思维方法都不要了呢?
其实,我们重复恩格斯的论断,“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时,忽视了恩格斯在这之前所说的话。恩格斯说,“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是极为可信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
形而上学的抽象化思维方式,马克思并不反对,它反对的是将抽象的“共性”实体化,脱离于自然与历史的现实而独立存在。这与前面讲的,“人被观念异化”遥相呼应。只要能正确使抽象思维与现实结合,马克思还是支持的。
所以,我们才强调,不能教条的理解恩格斯的结论,防止用形而上学的视角批判形而上学。
end
这里只有一件事:学习、务实、友爱,建立毛选式思维体系

刘小播
2023-01-06 08:13:48
0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本书,今天分享第7卷的内容。从这一卷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于亚里士多德本体论核心概念“实体”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被称之为“实体论”,和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正锋相对的两种本体论思想。在这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就围绕“实体”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今天的内容有点抽象,可以点赞收藏起来多看几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根本的问题,实体是什么?理念是实体吗?简单来说,实体就是“这个”,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被认为是实体的本质,比如,苏格拉底是一个实体,苏格拉底的灵魂就是他的形式,也是苏格拉底的本质。
另外,实体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亚里士多德说,实体不属于除了它自身和拥有它的事物之外的其他事物。比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它们分别只拥有自身,苏格拉底这个实体不属于柏拉图这个实体。但“理念”不一样,理念是普遍的,是事物共同的东西,比如人的理念,善的理念,它们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事物中,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不是实体,这是一个清晰的结论。
其次,亚里士多德还详细讨论了,存在、定义、本质、准则和实体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实体和理念的差异。关于存在和实体的关系,实体是存在的第一原因,存在表示最一般意义上的“是什么”,我们在讨论任何一个事物之前,首先得有一个事物的存在,那是什么让存在得以被认识呢,是因为“实体”,实体是存在的第一原因。
正是因为有苏格拉底这个实体,所以,我们才有苏格拉底的存在。存在有很多的含义,对于一个事物来说,和实体相关的属性也都是一种存在,颜色的存在、味道、形状大小等等都是存在,但实体才是存在的第一原因,这是存在和实体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看看定义、本质和实体的关系,当我们问“一个事物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一个事物下定义,定义是为了表达这个事物的本质。而定义和本质显然是针对实体的,而不是存在。亚里士多德说,定义和本质在首要和简单的意义上是属于实体的,这个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结论。
当我们说“人是两足的动物”,如果把“两足的动物”看成是“人”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实际上表达的不是两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不是“两足的动物”和“人”之间的一种抽象的关系,在首要和最简单的意义是上说,一个具体的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人有两条腿,这是人的特殊性或者独特性,也是人的本质。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当我们给一个事物下定义的时候,并不是表述概念之间的比较或者从属关系,而是在表述实体的本质。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定义和本质在首要和简单的意义上是属于实体的,定义是本质的原则,而且只有实体才是可以定义的,这里其实表达了三层意思。
首先,定义是本质的准则,定义是为了表达事物的本质,而本质要么是特殊的、独特的、要么是主要和重大的。比如我们说“人是两足的动物”,“ 两足的动物”是“人”的准则或者定义,在这个对“人”的定义里面,就表达了人的本质或者形式,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所以,我们要定义一个事物,就是表达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表达事物的特殊性和首要特征。
另外,亚里士多德说,对实体最好的定义方式就是“属+种差”,关于什么是 属和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是种,而动物就是属,简单来说,种和属是两级分类关系。而一个定义就可以用“属+种差”的方式,比如人的“属”是“动物”,而“种差”是人有两条腿,所以人的定义就是:两足的动物。当然还可以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有道德的动物等等,这是定义、本质和实体的关系。
其次,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实体才能被定义,比如“两足”不能脱离于“人”而存在,雌性不能脱离于动物而存在,如果没有实体存在,定义就没办法表达本质,因为前面我们讲只有实体才有本质。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结论,亚里士多德说,定义和本质是从属于实体的。也就是说,是先有实体才有定义和本质,这个结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一个定义是从属于实体,还是一个定义可以独立于实体而存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体论思想。
比如,人是两足的动物,我们用“两足的动物”来定义了“人”这个名称,但是“人”这个名称的定义和本质是从属于实体的。人、动物,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和动物都是“名称”,名称就有定义,而定义是实体本质的表达,定义和本质都是属于实体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换句话说,柏拉图认为“人”这个理念是独立存在的,是先于实体的,但是亚里士多德说,人只是一个名称,它的定义和本质都是属于实体,实体是先于定义和名称的,实体当然也是先于“人”这个理念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最为根本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于“实体和理念”关系的思想,成为了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也形成了两个针锋相对的哲学流派:唯名论和唯实论。关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具体内容,可以翻看我之前奥卡姆系列的内容。
简单来说,唯实论者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他们认为名称、定义和共相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独立于实体而存在。而唯名论者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们认为名称、定义和共相并不是实在的,只是事物的名称,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定义和本质属于实体,而不是独立于或者高于实体。
好了,这一卷的核心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在这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分别论述了存在、定义、本质、名称和实体的关系,提出了和老师柏拉图完全不一样的本体论思想,内容有点抽象,大家可以多看几次,需要文稿可以私信我。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持续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句话解释形而上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