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病除灾抄什么抄写好的经文怎么处理?

正月十六走百灵,老传统“6做3忌”要记住,寓意去病除灾人安康。大家好,我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正月十六有那些风俗习惯。

正月就是元月,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正月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是很多神仙的诞辰、也是人们祈福、计划一年新启程的重要月份,因此风俗习惯和禁忌特别多,就想图个好彩头能一年顺顺利利大丰收。

很多人以为正月十六年就过完了,其实还没有,老话说“正月里都是年”,这一个月承载了人们对新的一年满满的期盼,有些地方还会延续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有“十五十六人看灯”的说法,所以说正月十六也是个重要的日子。

“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这首传统的民谣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欢度正月十六的场景。

那么,正月十六还有民风习俗,吃什么节日美食,有那些禁忌呢?正月十六走百灵,老传统“6做3忌”要记住,寓意去病除灾人安康。

这在鲁西南一些地方有“走出门庭,心灵手灵”的说法,这个时候年味已远,早春来临,庄稼人正处农忙咋闲时候,在家窝了一个冬,是时候该出来踏踏青,健健身,活动活动身体了,以前会去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祈福许愿,这些景点收费后,百姓就改成攀岭登山望景了。

在北方一些地区也有“烤百灵”的习俗,就是用柏树枝,玉米桔梗,和百灵等,在自家院子里围坐点火烤火,祈求来年的去病除灾身体好。

“跑百病”是一些中原地区习俗,形式跟走百灵差不多,到了正月十六这天,人们吃过早饭就会锁上门,和家人一起逛庙会过去城郊踏青。古人认为,春光乍泄,空气清新,正是出游好时节,正月十六这一游,身心畅快,在游玩的路上“百病”消散,时来运转,日子越过越好人健康。

牛桩就是栓牛的木桩,农村长大的孩子应该见的多,正月十六送牛桩的习俗由来已久,是一种求子的习俗,要由8个不同姓氏的人去偷男孩多、人缘好的人家牛桩,然后用红纸包上送给邀请的主家,说一些早生贵子的吉利话,这8个人在人家孩子没生前要守口如瓶,生之后主家要去被偷人家报喜,双方小孩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

相传在蓬莱农历十六这天,是海神天后的生辰,民间百姓以传统节日庆贺,到了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赴蓬莱阁天后宫,焚香祭拜,求签祈愿,捐香火钱等,本地老百姓也会组织唱戏、扭秧歌等活动,过来游玩的人可以欣赏戏曲和秧歌,也可以在附近游览名胜古迹,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庙会,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图个喜庆热闹。

正月十六有一项习俗是舞火把,这天人们舞完火把回家后,就会炸麻花,寓意就是“炸老鼠眼”,让老鼠看不见,就不会影响农民庄稼,希望能有个丰收年。其实炸麻花在习俗中是指用玉米或大米放锅里炒,炒的时候就会有炸响的声音,所以有“炸老鼠眼”的说法。

元宵节中俗话说“上灯园子落灯面”,正月十六后,人们就要开始落灯了,在传统中这天就要吃蒜苗,为什么是蒜面呢?

老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蒜有算计的含义,意思就是一年的计划都在这天算计好,吃蒜面就是求盼新的一年的计划能顺顺利利完成。

正月里剃头是很多地方人的忌讳,传说对舅舅不利。其实这是以前清朝时期要明朝留下的人剃发留辫子,那些留下的人就用正月不剃头的形式来表达“思旧”之情,只是后来传着传着就变了,后来虽然很多知道这个原因,但是中国人讲究好口彩,认为“思旧”与“死舅”谐音,所以还是比较忌讳正月剃头。

记得小时候提着外公外婆送的灯笼要玩三天,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到了十六晚上玩完后灯笼就不能留着,要与别的小孩灯笼互碰,灯笼烧着后就让它烧,烧的越旺寓意新的一年越红火,在习俗中叫“碰灯”,象征着辞旧迎新,灯笼接好所有福气,烧完灯笼有留住福气的寓意,来年再用新灯笼继续接福气。

正月十六传统习俗是走百灵、跑百病,这天大家都会出门踏青,把不好的留在游玩途中,祈求无病无灾,这一天如果走亲访友,认为会把不好病灾留在别人家里,所以这一天忌走亲访友。

正月是一年的开头之月,有很多的风俗忌讳,虽然让人约束,但是也正因如此,才有节日的气氛和意义,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统陋习我们可以不留,好的需要传承下去,可以不去做,但是了解也是好的。

20世纪30年代初,有一家诊所在石家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就是'朱琏诊所'。

'朱琏诊所'是和朱琏这个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朱琏,这个当年石家庄的传奇人物,不仅成为当地民众心中除灾去病的活菩萨,她还在自己开办的诊所里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谍战大片。

1936年3月1日,位于石家庄新华区西横街爱华里一号(今石家庄南小街附近)的民宅门口挂起一块'朱琏诊所'的铜牌。亮闪闪的铜牌引得石家庄的各路名流纷纷来贺,来道贺的人群中有衣着朴素的普通民众,也有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来祝贺的人都是冲着他们的恩人,一位姓朱名琏的女大夫来的。

说起朱琏,得从1932年说起。那年,朱琏这个原籍江苏的年轻女人,和丈夫陶希晋一起从南方来到了北方,成为石家庄正太铁路医院的一名医生。

朱琏用自己的高超医术为石家庄的老百姓们除灾祛病,很快就在石家庄声名远扬。那时候好多人去看病,都是奔着朱琏的名字去的。虽然朱琏当年还属于铁路医院里的新生代,但大伙就是愿意排着队去捧她的场。

获得当地百姓如此的信任,除了朱琏高超的医术,还因为她一心为民的为人。朱琏刚刚穿上铁路医院的白大褂,就没日没夜地背着药箱子到处巡诊。不管风有多大雨有多急,朱琏手头上的工作从来没有耽误过。当时正太铁路局的工人子女差不多都是经了朱琏的手才来到人间,尤其是那些难产的孕妇到了鬼门关,都是由朱琏一把手拉了回来。因为这样救命的事,很多孩子都认了朱琏做干妈。

穷苦人们提到朱琏,都把她当成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而她不只为穷人们扶危济难,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她也人缘极佳。那会石家庄著名的美孚洋行行长太太,也在生产的时候也被朱琏救了一命,从此以后那家人就把朱大夫当成了至亲。

掩藏在小诊所的地下联络机关

朱琏的丈夫陶希晋是正太铁路局的高级职员,他出门总是西装革履,一身体面的行头,这样的夫妻在当时的石家庄上流社会如鱼得水。

朱琏夫妻工作很忙,但家里却总是摆着一张四方的麻将桌。闲暇的时候,家里便是谈笑有大腕,往来无白丁,灯火通明热热闹闹,有头有脸的人物坐的满满当当。这麻将桌上你来我往,朱琏谈的不是张家长李家短,而是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抗日的主张。

在他们与社会名流们谈笑风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小小的诊所居然是石家庄市委地下的联络机关。像很多谍战剧的主角一样,朱琏在人前是一名医生,暗地里却是一位中共地下党。

正是为了掩护同志,便于工作,朱琏才辞去了正太铁路医院的工作,开了这家私人诊所挂牌行医。

那时的石家庄东风西风两派纷争,这边朱琏诊所刚开张,马路对面的一处宅子里就出现了一些鬼鬼祟祟的家伙。这些人就是特务,那里就是他们的据点。这些特务打扮成走街串巷的货郎,装成敲铜打铁的工匠,紧紧地盯着朱琏诊所里的动静。朱琏夫妻二人冷眼旁观,沉着应对,硬是没叫他们占着什么便宜。

为了争取革命力量,朱琏以柔克刚,即便是上门看病的特务军警,她也是一律笑脸相迎认真诊治。久而久之就连这些原本心怀鬼胎的人物也真心真意地感激朱琏,每次搜查开始之前,都有人偷偷来通风报信,或者干脆在诊所门前贴上一张纸条,表示:鉴定完毕,这家都是良民。

敌人对朱琏诊所只是怀疑,从来没抓到什么真凭实据。每当气急败坏的特务机关拿着什么莫须有的名头来兴师问罪的时候,那位洋行行长就会出面来开脱,讲出一套堂而皇之的理论。

有这位讲义气的行长撑腰,再加上行长请来的两位辩护律师巧舌如簧,特务的如意算盘到底是未能得逞。爱华里的朱琏诊所有群众支持,有工人保护,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开展工作,多年以来从没出现过一星半点的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迹。

小小一间朱琏诊所,在这里潜伏下来的地下党人确实不少。诊所开业以来,很多共产党员都在这里做过账房先生、司药员、挂号员和录诊员,用这样的身份做掩护,暗暗地开展党的工作。凡是从山西到河北,或者是从平津赴延安的同志,大多由诊所负责接待,其中就有后来牺牲在辽沈战役前线的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朱端。前些年在全国很有名的那位反对伪科学的著名斗士、大学者于光远,也曾经是朱琏诊所的客人。

朱琏不只精通医术擅长交际,还是一位高水准的新闻工作者,在当年的媒体界也是赫赫有名。她承担了很多种报刊的编印工作,还时常有大作发表,朱琏用报刊做阵地,用笔杆做枪炮,朝着敌人开炮,为了民族怒吼。

当年朱琏参与编辑的报刊有很多种,《北风》、《北光》等党内刊物、文件在这里编辑、印刷。其中著名的一份还有石家庄市委最早创办的进步报纸《正言报》。在这份报纸上最有价值的不是长篇大论,也不是图片画像,而是第三版上一则署名'朱琏女医士'的启事,这几行字看似平常,但字里行间却藏着地下党人的重要信息。那些年里,这样的情报不知送出了多少封,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因为朱琏等人的精心筹划、细心工作,这家小诊所也成了地下战线的一面旗帜。

1937年9月底,当日军逼近石家庄时,朱琏和陶希晋(当时任市委书记)撤离石家庄,随同正太铁路工人游击队一起到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继续斗争。

虽然改了装扮,朱琏的武器却依然是那一把手术刀,一个听诊器,凭着满腔的激情,凭着精湛的医术,朱琏成了一二九师卫生部副部长,又成了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

朱琏编著的《新针灸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天地都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可贵的是开创了这番事业的朱琏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她任职南京市副市长的时候,就因为还穿着多少年前的旧衣服,甚至被人当成了专门洗菜烧饭的小保姆。

这样的新时代里,已经没有了血雨腥风的斗争,而朱琏却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奋斗。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医学研究领域,把多年实践的经验汇于一部经典的学术著作当中,这就是新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新针灸学》。

1978年 ,朱琏突发脑溢血,遵照她的遗嘱,这位巾帼英雄、石门女杰,在离开石家庄近半个世纪后又回到了这片她投身革命、战斗生活过的热土,长眠于双凤山革命陵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抄写好的经文怎么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