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好吃的包子铺排行官扎营的老包子店搬哪去了

非遗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8月25-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隆重启幕。让我们步入“非遗时刻”,感受非遗对美好生活的浸润,探索国际视野下非遗保护路径、非遗生态活化创新,共同见证当代非遗力量。

舌尖上的甜蜜汇聚一堂,

来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启寻味之旅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羹弄膳之间,亦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代代相传中酿造出诸多非遗美食。这其中,亦有许多兼具“颜值”与“内涵”的地方小吃,在传承中保留老味道,又在创新中呈现出多变的造型,带给食客舌尖上的甜蜜。

8月25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期间,来自齐鲁的特色美食将呈现一场非遗饕餮盛宴。参展美食中,不乏益和成糕点、淄川年糕、临清由家喜铺糕点、宫廷御品杨八件、盘丝饼、五莲地瓜悠、老济南油茶等饱含甜蜜味道的匠心之作,让食客用味蕾解开非遗背后的美食密码。

益和成糕点始创于1892年,由夏津双庙村糕点名师李森先创制。为提高质量,其曾辗转于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向糕点名师学艺。因而所制糕点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又兼具京、津、济之特点。为取“和顺增益”“和气生财”之意,故名“益和成”。

历经五代传承,融合各地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所长的益和成糕点,具有传统北方特色,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松酥可口,甜而不腻,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有蜜三刀、马蹄酥、蜜蜂糕等,于2011年被评为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对许多人而言,年糕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在聊斋故里淄川,年糕亦是最地道的美食之一。在当地,黍米与小枣是村里老人们代代流传下来的绝美美食搭档,黍米的黏与小枣的甜相互配合,诠释出最完美的味觉体验。揉好的面团挨个放入笼屉,木柴填入灶膛,等待火焰与时间绵长交流的同时,年糕的香味也开始一点一点浓郁,雾茫茫的热气腾腾冒出,醇厚迷人的年糕香气四溢开来,舌尖上的甜蜜之旅就此开启。

“由家喜铺”是千年运河名城——临清的传统糕点品牌。始创于民国时期,三代相传,后由临清由庄的由召锋将此传统糕点制作工艺传承并进行创新,因此形成了“由家喜铺”糕点的独特口感,保证“由家喜铺”糕点“甜而不腻、百吃不厌”的特点,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与青睐,也成为运河名城临清的标志性特产名吃。

宫廷御品杨八件出自光绪年间颐和园“听鹂馆”御膳房,其制作工艺继承祖上传承下来的传统技法,其味回味无穷,其色不嚣不腻。除食品的风味外,宫廷御品杨八件的制作器皿也独具一格。从器皿工具到选材,从制作流程到成品,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保留了食品最纯正的味道。

清油盘丝饼,老济南人俗称“一窝丝”,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盘丝饼制作使用抻面技艺,每一个盘丝饼都是由一根面抻成1024根可穿过针眼的细丝,绕指成型,用清油半煎半炸。其表皮酥脆,内芯绵软,丝丝香甜。值得一提的是,盘丝饼与戏曲名家也颇有渊源。戏曲名家梅兰芳、尚晓云、奚啸伯等人都非常喜爱这道济南名吃——清油盘丝饼。

甜沫不甜,油茶非茶。油茶作为济南二怪之一,是老济南的一种传统风味美食。喝油茶的习俗由来已久,因为老油茶都是纯手工炒制,味道格外香醇。在配料方面,老济南油茶选用的都是小麦粉、黑芝麻、花生碎、青红丝等上等食材,其营养价值高,老少皆宜,即可作为早餐,又可作为下午茶,深受民众的喜爱。

五莲地瓜悠,又名薯干、地瓜枣,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名吃。地瓜悠原料采用五莲山地蜜薯,大锅木柴蒸熟、手工去皮、切制,经山乡阳光自然晾晒而成,保有大自然的本味,带有故乡与田野的气息,美味可口、风味独具。如今,在传统的地瓜悠外,当地也开发有便携装、茶点装、礼品装等,让这道特色非遗小食走入大众生活。

滨州塘坊岐鸣斋糕点是鲁北地区的传统名点,创建于清同治年间。塘坊岐鸣斋糕师承宫廷御膳房、清咸丰帝师孙葆元名点制作技艺,制作精细,色泽光鲜,外观精美。近年来,第五代传承人赵玉森秉承“用实心用实料,用良心做点心”的祖训,将五龙糕、佛手酥、苹果酥、芝麻条、蜜三刀、一品火烧等近百个品种传承创新,在配方原料、手工制作、用油烹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流程和配料秘籍,同时,也形成了一道道区域特色美食。

来第七届中国非博会品尝“家的味道”

“民以食为天”。融入生活中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更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成为一种情感的积淀。作为文化大省的山东,非遗资源丰富深厚,美食亦是其中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

将于8月25日至29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众多山东经典菜品将组团亮相,尽显齐鲁非遗美食味道。

作为蒙阴美食的代表,蒙阴光棍鸡流传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经典菜肴。经过代代相传,第五代传承人付本忠的父亲付泽明在原有技艺基础上对炒鸡技艺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同时,结合山东人的饮食习惯,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光棍鸡。

蒙阴光棍鸡风味独特、色泽红润、汁宽味美,在传承中仍不失最纯正的沂蒙老味道。

泰山驴油火烧,历史悠久。相传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有食官在蒸制主食“馍”时,依照当地民众只有在庆祝丰收时才特意制作的贡品“驴油火烧”的做法,在面团中加入驴油等调料烹制。成熟的“馍饼”奉于汉武帝品尝,膳毕,汉武帝龙颜大悦,拍案叫绝。一时间,泰山驴油火烧名扬天下。此后,有过往客商将其为主要食品携带出使西域,作为馈赠上品,使得泰山驴油火烧蜚声海内外。

邹平纸皮包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由山东邹平明集镇高家村高氏家族代代传承至今,成为邹平市特色美食。成品纸皮包子透明、鲜亮、造型美观,以“皮薄如纸,味美入心”著称。2016年,纸皮包子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庄辣子鸡是承载枣庄几代人饮食记忆的乡土美食。300年来,食用辣子鸡的习俗持续兴盛。枣庄老贡家辣子鸡始创于1889年,选用上乘优质散养公鸡,秉承贡家传统烹饪技艺精心加工而成,香而不腻,是枣庄独树一帜的珍美肴馔。

京冬菜,日照传统名优特色小菜,始创于清咸丰年间,因曾进京城供皇帝食用故名“京冬菜”。据《日照商业志》记载,京冬菜曾远销上海和东南亚等地。“牟姐的京冬菜”是本地人记忆中最鲜活的味道,主要原料为浏园春有机庄园生产的优质大白菜,采用传统工艺,全手工制作。经鲜菜处理、切细、晒干,佐以优质酿造酱油和绍兴花雕酒,揉捻造形、装坛捣紧、封口闷发六道工序而成,是进餐之佳肴,也是烹饪菜肴的上等调料。

因河而生,傍河而兴。在聊城,魏氏熏鸡得益于运河的发展而兴盛,于清嘉庆15年始创,传承200余年。2009年,魏氏熏鸡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时代,魏老六魏氏熏鸡借助电商平台,打造电商旗舰店;2022年1月,魏老六魏氏熏鸡文化产业园工程开工建设,未来将以更开放,更鲜活,更包容,更多元姿态与食客见面。

泉城大包,济南特色小吃,也是备受游客欢迎的地道美食。泉城大包选料精细,做工考究,配料丰富有特色,味道醇厚,花色品种多。作为“中华名吃”,泉城大包快捷方便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获得广泛赞誉。济南大大方豪爽、精益求精的性格,在“泉城大包”这一特色小吃中可见一斑。

临朐全羊由五井高氏首创,历经八代世传,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临朐全羊选取本地山羊为原料,根据羊体的不同部位,配以不同的佐料,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炮制出色、香、味、形及营养价值各不相同的127种菜肴。

流量担当发起齐鲁美食之约,

第七届非博会吹响美食集结号

与大众生活紧密连接,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各类美味,成就了齐鲁非遗美食的千般滋味。在这些进入寻常百姓餐桌的齐鲁美食中,不乏在传承中创新得到食客喜爱的流量担当,活跃于市井小巷和网络平台。

8月25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除荟萃来自全国各地的匠心好物外,这些美食流量担当也将惊艳亮相,向大众发起一场齐鲁美食之约。

德州扒鸡是山东德州的著名特产,有着300余年的沿革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艺。德州扒鸡以其优良的品质而闻名遐迩,成为驰名中外的特色食品,是山东省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间传统食品加工工艺。2007年,德州扒鸡加工技艺被认定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鲁味斋五香脱骨扒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品山东”品牌产品。源自1927年的鲁味斋扒蹄,采用油炸与酱卤相结合的老济南独特工艺,用“一炸二炖三焖四泡”的传统煮制技艺制作而成,几十年的老汤、二十四味五香大料文火慢炖,使猪蹄肉质更加软糯、入味,肉皮呈酱红琥珀色,形为核桃皮状,造就了鲁味斋扒蹄味道纯正、脱脂不腻、肉烂脱骨不离骨的特点,让这道有着“天下第一蹄”美誉的泉城美食走入百姓家。

山东省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名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起源于1844年,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东老字号。据《莱芜市志》记载,创始人亓宗尼于1844年开始经营亓家菜馆,至今已传承七代。

亓氏酱香源制作食品种类繁多,有酱鸡、酱牛肉、酱猪肉、酱猪蹄、酱肠等十几个品种。其制作具有独到之处,讲究固汤、安食。以亓氏酱肉制作技艺为核心技术,在保留原有特色、传统产品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产品。亓氏酱香源先后荣获“山东名吃”“山东老字号”等荣誉称号。2014年,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莱芜口镇南肠(又名莱芜香肠),是山东名吃之一。口镇南肠起源于1849年,由济南历城人苏志廷在莱芜口镇开张创制,至今已有170余年生产历史。莱芜口镇南肠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具有蝇不叮、虫不蛀、久放不变质等特点,且有增进食欲,健胃理气的功效,是人们走亲访友、宴宾待客的上等佳肴。2013年5月,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咬一口酥脆清爽,品一品酸甜香浓。自带亮晶晶喜庆外表的老济南酸蘸儿已然是济南美食界的流量“明星”。传承百年的张家酸蘸儿选料讲究、工艺独到,在四代人的匠心传承中烙印出了老济南的美食基因。如今,通过互联网展示传播等方式,凝聚非遗技艺精华的“梅花烙”酸蘸儿火爆“出圈”,成为时尚人群的“标配”。

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老字号——新亨祥阿胶驴肉,肇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初创于济南火车站北邻官扎营“亨祥老店”,自创立之日起始终遵循“前店煮驴肉,后场熬阿胶”的经营模式,迄今已历经5代人传承,走过了100多年的光辉岁月。历经传承发展,目前新亨祥产业形成原料可控(自养毛驴)、特色加工(非遗技艺)、产品多元(阿胶、驴肉)、文化传播(传承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经营模式。

运河贯穿南北,途经之地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交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食。台儿庄黄花牛肉面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原料有黄花菜,黄牛肉,黄牛大骨头和面条。明清时期,作为大运河上沟通南北的商贸重镇,融合南方的黄花菜和北方的黄牛肉,被制作成黄花牛肉面招待过往客商,逐步形成了享誉南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

“酒好不怕巷子深,一碗好面暖人心,寻味何须游四海,仙境烟火入凡尘。”200多年的匠心之旅,成就了“小面乾坤大,精琢福禄长”的非遗光芒。作为烟台市蓬莱区的地方传统名吃,蓬莱小面在福山拉面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当地特色风味面食,也是外地游客到此游玩时不容错过的美食担当。

潇洒飘逸,栩栩如生,宁阳李氏糖画打破了传统糖画线条的单一性,立体效果好,现在又增加了各种技法让糖画更精美,立体效果显著。糖画由糖加水精致熬成,以勺为笔,以糖为墨,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食客面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

来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感受人间烟火气

作为文化大省的山东,非遗资源丰富深厚,美食亦是其中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从五谷主食到食材原料,从“硬核”大菜到精致糕点,从调味小菜到餐后甜品,关于美食的记忆在大众生活中从未消散。

即将于8月25日至29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众多接地气的地方名吃将齐聚泉城,呈现色香味俱全的人间烟火气。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传承千年的豆腐制作技艺,选用泰山本土老品种黄豆,用泰山泉水泡发,老石磨研磨成浆,石膏点兑,包扎压制成型,慢火熬汤入味,细致入微的12道工艺造就泰山豆腐爽滑脆嫩,久煮不老不糊的独特品质。此外,作为泰山豆腐浓缩的精华,泰山豆干更是因口感劲道、醇香回味的特点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互表祝福的最佳礼品。

山东省级非遗泰山糖画既是“泰山名小吃”,也是地道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它以糖作画,可观可食,历史悠久,民间俗称“倒糖人”。仅用一勺一铲一板制作出造型逼真、线条匀称的糖画,展示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民俗文化。

乳山大喜饼圆、厚、大、色泽金黄。圆形象征着团圆美满,厚代表着运高福厚。“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生动表达了乳山婚庆场面的热闹,其中的果饼就是乳山大喜饼。2011年12月,乳山大喜饼制作技艺被评为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隍庙肉火烧是潍坊知名的传统小吃。因城隍庙街是肉火烧铺相对集中的地带,故名城隍庙肉火烧。肉馅为精肉、大葱,配以海米、木耳、鸡蛋,肉火烧经过煎、烙、烤、烘、蒸五道工序制成。刚出炉的火烧,咬一口,外焦的面皮咯咯作响,大葱与鲜肉在高温烘培下,香气浓郁,让人垂涎欲滴。

潍县老南门武记灌汤包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肉馅选用猪前肘,按照肥三瘦七的搭配比例,切成小丁后加花椒水、酱油、小磨香油等入味,之后加入凉透的用20余种调料熬制成的老母鸡、猪大腿骨高汤冷冻成馅。武记灌汤包现蒸现卖,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闻名遐迩。

福山大面是起源于烟台福山的一道传统美食,凭借柔韧爽滑、卤汁鲜美的特色风味,福山大面在诞生后的400余年间不断俘获百姓的胃与心,牢牢占据地方特色美食的一席之位。福山大面采用盐和碱调整面的筋骨,俗称“盐是筋,碱是骨”,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调整盐碱的用量。经过五搋六醒,以其柔韧爽滑、卤汁鲜美的独特口味享誉海内外。

发源于西汉时期济南平陵古城的老济南豆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是济南传统佐料小吃。至隋唐时期,老济南豆豉逐渐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老济南豆豉在济南也称为五香豆、酱豆子,是济南传统佐料小吃。

馍馍酱由清初宫廷炸酱发展而来,经烹饪、地方史专家研讨,将传统古方与现代食品生产、卫生要求相融合,使馍馍酱实现了“新瓶装陈酒”的蝶变,定位北派辣香,荣获淄博市级非遗、山东老字号等荣誉。

舌尖上的中国非遗博览会即将启幕

华夏古文明,在传承中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也孕育了各地特色美食。时至今日,俨然成为地方特色代名词。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于8月25日至29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启幕,期间,来自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的代表性美食项目将齐聚济南,为泉城市民带来一场融汇南北特色的美食盛宴。

江苏孔庆璞河豚馆系列河豚菜品

俗话说,“不食河豚,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鲜无味”。数百年来,江苏扬中人以河豚为原材料,通过科学的宰杀和祛毒方法,运用古老和创新的烹调技法,烹制出众多的河豚菜品,尽显河豚水族奇味之特点。其中,红烧河豚:色泽金红,豚味腴美;白汁河豚:汤汁乳白,原汁原味;白煨河豚:汤似甘乳,豚香爽口;脆炸西施乳:外酥脆,里嫩滑,满满的河豚味;河豚春卷:酥脆鲜香,豚味浓郁;河豚馄饨:豚肉为馅,鲜美香醇。

解家河南菜:信阳南湾鱼一鱼两吃

解家河南菜成立于1996年,20多年来,解家立足郑州,以“河南的食材,河南的菜”为发展方向,坚持为老百姓做“特色,好吃,干净”的本地菜。特色菜品信阳南湾鱼一鱼两吃选用国家一级水资源保护地南湾湖南湾鱼,打造的解家拿手招牌菜,鱼头红焖,鱼身炖鱼丸汤。一鱼两吃,上市5周年热销62万条。

河南二合馆:清汤酸辣乌鱼蛋汤

清汤酸辣乌鱼蛋汤是豫菜五大名羹之首,也是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台汤,由李志顺大师的恩师,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国宝级”烹饪大师侯瑞轩创制。此菜汤清如水,味道醇厚,选用天然酸汁调制而成,它有三个特点:酸不见醋,辣不见椒,清香不见油,微酸微辣,妙不可言,达到了制汤的最高境界。如今,有着“中华第一汤”之称的清汤酸辣乌鱼蛋汤已传承四代人。

安徽省瀹淮北市肥肥食品加工坊:肥肥龙虾

肥肥龙虾精选稻虾工作技术的克氏原鳌虾(小龙虾学名)为原料,融合柿子醋、红糖、泡菜和淮北烹瀹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特点,以汤汁为介质导热体进行庖制。该菜品河鲜味浓郁,酸甜香爽,肉质弹滑,余味悠长,完美诠释出药食同源的经典美食。

河北省清河县立锁农家菜馆:清河八大碗

“清河八大碗”是河北省清河县远近闻名的地方菜,也是当地百姓婚丧嫁娶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菜肴。立锁农家菜馆负责人张立锁在制作八大碗的烹饪技艺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使地道可口、鲜香宜人的张家八大碗,菜系共十六道之多,且菜品多取富贵有余、和和美美等美好寓意,深受老百姓喜爱。

地方名小吃一站式打卡,

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送上美食“大礼包”

作为与生活连接紧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既能满足民众日常所需,亦在传承创新中实现文化表达与情感传递。8月25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期间,一场融汇南北地方特色的美食盛宴将在泉城开启。期间,河北盘香烧饼,江苏五彩包子、子孙灶饼等具有浓郁烟火气息的地方名小吃将汇聚泉城,让观众在大快朵颐中品味各地的人文风味。

由“花社”“诗社”演变成“茶社”至今,江苏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具有300多年文化史,200多年成名史和100多年建店史。传承百年风味的同时,该店以扬州“皮包水”早茶文化为亮点,以淮扬菜的名点、名菜、名宴为特色,烹饪有五彩包子、子孙灶饼等经典菜品。其中,作为扬州面点杰出代表的五彩包子以新鲜蔬菜榨汁和面制成面皮,颜色美丽,健康营养。

子孙灶饼是扬州传统小吃,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子孙饼,寓意团团圆圆,子孙满堂。第七届中国博览会期间,这两种地方小吃将亮相舜耕山庄,静候食客前来一品其风味。

地处南北水路通衢,河北沧州泊头的杨家烧饼制作技艺由来已久,杨永昌特制的“盘香烧饼”一度成为泊头火车站专供“特色旅行食品”,沿津浦铁路走遍大江南北。

杨家烧饼以特制面粉、纯正香油、芝麻、麻酱、红糖、白砂糖、大豆油、花生油为主要原料。品种有麻酱糖、麻酱咸、油酥咸、盘香、豆沙、果脯、黑米酥等20余种。如今,杨家烧饼传承人杨铭不仅继承了制作烧饼的传统工艺,还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把杨家烧饼制作成了蕴含浓郁乡情的清真民俗食品,成为大众美食和馈赠亲友的精致礼品。

信阳焖罐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信阳特色菜肴。制作好的焖罐肉肥瘦相间,瘦肉耐嚼味浓,带皮的肥肉香而不腻。菜品入口醇香开胃,可用于下酒佐餐,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必备佳肴,也是逢年过节的必备菜品,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好吃的包子铺排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