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舌尖上的中国三门小海鲜湾小海鲜怎么样

[关键词]集体经济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2018年大暑之际,笔者率本校转型中国读书会学生与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诸师生在宁波联合开展社会调查,分组调研了当地五个村社的振兴发展模式。本文试图以史地社会学方法,剖析70年来新中国不同类型乡村兴衰变化背后的宏观结构性因素。

一、新中国乡村发展的五个模式

按照不同的特征,笔者给五个村庄分别起了化名“富村”“美村”“山村”“海村”“客村”。这五个村庄,包含了远、中、近郊不同类型,也兼跨山海平原不同地貌,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

(一)富村:市场化浪潮中坚持集体主义经济

富村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致富的一个样本型村庄。该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核心区域,富村的村域占地1600余亩,居住着1000余本村居民,3000余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净资产近10亿元,村集体年收入现约3000万元,是个典型的“明星村”。但是,从自然条件看,该村并不占优势:这里地势平坦但人多地狭,地理位置距离宁波历史上的核心区域“三江口”(原宁波港港埠所在)有十余公里,在河曲纵横的格局中区位不佳。在20世纪多数时间里,这里都是一个“讨媳妇困难”的村子。富村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明星村”,主要源于其带头人在不同时代能够审时度势,根据时代议题以及自身特点探索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末,富村就开始兴办集体工业,六七十年代已经有所积累。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迎来了发展机遇,宁波市迅速晋级二线城市,GDP排名多年来一般在全国十几名的位置,且鄞州区发展更是迅猛。富村作为宁波鄞州区“近郊村”在这股浪潮中崛起。从20世纪80年代的“工”到90年代的“贸”,再到21世纪初的“农旅”,富村屡屡抓住机遇,每一次转型都扎扎实实稳步前行。近年来,以“城市后花园”为定位的发展模式日渐凸显,富村的投资方向逐渐转向文化产业和红色教育培训。

回顾时代变迁的轨迹,富村的发展似乎总带有“反潮流”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的包产到户浪潮中,它率先将土地重新集中经营;在接下来的90年代乡镇企业私有化改制浪潮中,它又独树一帜坚持集体主义;21世纪以来,近郊村都大肆“卖地”赚快钱,它又居然守住了大片田地,为后来长期巨大的地租收益埋下伏笔。这是一个曾经特别贫困的村庄,所以老书记当年喊出“穷则思变”的口号;同时,这也是一个特别会做生意的村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创业万岁”,且屡战屡胜;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村庄,依然坚持着“人民第一”的宗旨。富村的故事既与市场紧密相连,又使集体经济成为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在微观层面兼顾效率与和谐?这是富村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美村:从环境治理到生态改造的模式探索

从富村驱车再往南大约10分钟车程,就是美村。相对于前者的近郊区位优势,美村只能算一个“中郊村”。该村地势平坦,规模不大,仅0.4平方公里,但人口密集,有400余本地人和700多外来人口。这样一个平凡无奇的普通村庄,在20世纪60~70年代只能通过兴办各类集体小工业来增加收入。在改革开放后的起步阶段,美村因区位特点而成为供应市区的副食品基地。20世纪80年代,美村因养猪养鸡而兴起,但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度使美村成为“臭村”。该村的发展没有从此被环境危机困住,反而使之成为建成“美村”的契机。因为环境整治的成功,美村名声大噪,在20世纪90年代初荣获一个生态宜居方面的国际大奖,这块金字招牌至今仍为这个村莊的发展提供助力。而环境治理的经验也为美村后来的旧村改造埋下伏笔。

除了环境问题,随着乡镇企业改制浪潮中阶层分化的加剧,治理困境成为美村的更大挑战。由于该村干部管理不善,村庄的资产经营出现诸多问题,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到本世纪初已负债累累,这个曾在20世纪90年代与富村并驾齐驱的“明星村”又一度成了“问题村”。最终,村内一位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扛起了治村的重任,以新村建设为契机,以旧房改造为手段,历经十年终于将村集体资产扭亏为盈。在这一“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过程中,美村成功摸索出了“四统一联”的发展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拆建、统一配套、统一管理、联户自建。自2008年新书记上任以来,三年里就拆建了175户,让村民们仅负担十余万元就能住进气派的别墅。由于村域面积狭小,发展缺乏空间,美村将重心转向“善治”,在党建和服务老人等方面多有建树,以“善治之村”的美名重回光荣榜。美村目前年均集体收入约300万元,村民整体富裕。从村庄房屋及居住环境的规划、改造和提升可以看到,生态宜居模式是理解美村发展历程的重要线索。

(三)山村:靠旅游业重塑“大寨”活力

比起富村和美村,同在鄞州区的山村,自然地理条件处于明显劣势。首先,鄞州区之所以有较好的发展,受益于“五山四田一分水”的优越地形,发展空间较好且有水路海运之便。然而,山村位于鄞州区东部太白山麓的一个山坳之中,距离“三江口”30余公里,是典型的远郊村,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时代缺乏好的发展机会。即便如此,山村也是五十多年前就名满浙江的先进村。村域6平方公里,拥有耕田800亩,山林8000亩,1300余常住人口基本都是本地人,村集体资产高达4000万元,发展能力不容小觑。

在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山村的支部书记也去西北太行山腹地参观过那“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恶水”,感慨山村的条件比大寨好得多,遂号召广大山村村民,经过一番战天斗地的集体协作劳动,使山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整齐如联排公寓般的石头村奇迹般诞生,这些房屋至今仍为村民们使用,其优越的居住条件放到五十年前看十分超前。不同于中国南方山区中常见的散居状态,山村形成了高度密集的聚居形态,村庄公共生活发达。此后浙江省甚至提出“全国学大寨,浙江学山村”这样的口号,足见山村在当时声誉之高。

然而时移世易,曾兴办小企业的山村在市场化大潮中因区位过于偏远,而逐渐走向衰落。近些年在浙江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氛围下,山村也开始有意整理“红歌”、名人轶事等旅游资源,但若没有大投资,想要把未来锁定在旅游业上,难度非常大。“食、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业的六字要诀,这里目前仅仅解决了“行”的便捷,“食”与“住”才刚起步,“游、购、娱”还谈不上。此外,山村已经高度“老龄化”,昔日学大寨所积累的精神气和美誉度,如何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激荡出时代新声?

(四)海村:依托滨海资源的旅游业驱动

宁波是个海滨城市,宁波舟山港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的大港,近年来在集装箱吞吐量上仅次于上海,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而在历史上,唐、宋、元三朝,宁波港口及对外交流贸易繁盛,一度与福建泉州、广东广州成为中国三大港口城市。近代以来,宁波伴随着港口海运在中西交锋中的态势再度兴起。在这样一个与海洋有着密切关系的城市,海滨渔村无疑是本次调研的一个焦点。笔者为此走访了宁波市象山县的海村。

象山位于宁波南部,北、东、南三面环海,西部一侧接陆,北部与宁波市区隔着象山港,南部临着三门湾,海岸曲折多有良港。而海村就位于象山县北部一个内港中,1.1平方公里有人口500余,北部背山而南面观海,一日之内潮涨潮落展现“沧海桑田”之壮美。虽然此地景观美不胜收,但由于缺田缺(淡)水,且临近军用的内港,开发受到诸多限制。近二三十年来,海村还只能经营小海鲜,直到最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此海岸线开始了旅游景观建设,村庄才开始迎来快速发展的势头。

除了得天独厚的滨海景观资源,海村发展旅游业的另一优势是本地建筑业发达,村民营建各类特色民宿的能力较强。绍兴、宁波、台州等地连接处多山多矿,自古采矿业便发达,而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的市镇兴起以及佛教在浙江的兴盛,又催生了建筑业与雕刻业的发达。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县村民常组团外出承包建筑工程,其闯荡上海并站稳脚跟的故事多有流传。海村也是如此,青壮年男性前些年多外出做工程,村中首富和现任书记也操此业。有了这样的产业基础及人才,海村的未来值得期待。

(五)客村:工业化中兴起的流动人口社区

位于奉化区的客村是五村中最年轻、情况也最特殊的一个,它实际上由2002年新建的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小区发展而成的,一开始被称为“村”,后改名为社区。该小区周边工厂林立,客村居民最多时有来自72家企业的3000余工人,因此被社区负责人戏称为“72家房客”,目前常住人口1000余人。因其居民多为客居于此,故笔者起名为客村。这样类型的村庄和社区是比较少见的,在劳动力密集的大型制造业中多为厂方营建宿舍,在中小民营企业居多的地区往往是打工者自己到民宅租房。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以及流动人口举家迁移渐多,带来不同的居住方式以及社会后果,也是长三角、珠三角流动人口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客村的建立一开始就具有公共服务色彩,由于政府缺乏运营经验,选择与企业合作,以较低的租金和较好的小区环境赢得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青睐,也给投资的企业创造了丰富的社会效益和声望。客村负责人将本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为“组织化引导、社区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校育式培养”。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公共服务能力高度依赖于企业的资金支持,而企业经营难免起起伏伏,客村的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倒U形趋势。

面对这样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上千人陌生人社会,调研组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社会是何以可能的”?客村初建之时,也出现过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通过组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奖罚两手抓等手段,才逐渐建立良好秩序。随着社区居住群体的家庭化趋势发展,加上人们隐私观念增强,组织化程度有所下降,社区不再容易开展集体活动。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秩序是何以可能的”?因为组织程度虽然下降,但客村依然秩序良好,那么秩序交给了谁呢?是因为智能手机,让人们沉迷于自己的网络世界中,减少了打架斗殴现象吗?客村也一度是“明星”,尽管今日星光暗淡了,但客村留给我们的问题依然是有意义的:中国农民的城市化之路,还有哪些可能?

二、从五村变迁看乡村振兴趋势

五个各具特色的村庄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其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新中国乡村振兴的几个规律性现象。

其一,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具有演进性,显现出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利润微薄,有“保稳定”的特点,而不具有“谋发展”的潜力。所以村庄振兴的第一轮显然是“工业化”,这股浪潮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轫,到八九十年代进入高潮,其最典型代表是以轻工业为主的苏南乡镇企业。富村、美村都曾走过这条工业化道路,而客村则是配套服务周边工业园区而兴起的社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明显注意到,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振兴乡村已经越来越难,这既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关,也与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提升有关。现代世界经济竞争过程中,资本越来越凝聚,产业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原来以“低小散”为特征的乡村工业仅仅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需求。如今,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已经是全国性普遍趨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乡村振兴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模式。

那么,告别了第二产业的乡村,将会在振兴道路上与哪种产业携手呢?答案是第三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这一点从前四个村子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出来。富村从小五金厂等起家,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逐渐转向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道路上来;而山村和海村则依托特定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山村借旅游突破发展瓶颈的探索值得推广。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丘陵面积约占国土的三分之二,有山就有景,山区移步易景的优势胜于单调的平原。因此,位于山区的广大中国乡村有着广阔的旅游业发展前景,但目前主流“三农”学界对此重视不足,还固步自封于工业化、城镇化框架下的乡村问题及其治理方式。

其二,乡村振兴的空间分布具有扩散性,呈现从中心向边缘、从平原向山海推进的特点,这是因为特定的产业往往需要特定的空间条件和资源配套。在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大片平整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节省产品成本。这样的产业特征,使得位于市区、近郊、交通要道旁和矿产资源产地的村庄无疑具有天然优势。宁波五村中,富村和美村都是依托地利发展乡村工业的典型。富村的区位优势过于强大,即使放弃乡镇工业,仅依靠城市化带来的级差地租依然可以维持较好的公共福利。而美村地利稍逊一筹,只能维持低一些的村庄小工业厂房地租收益。富村和美村的级差地租效果,类似于浙江义乌和广东东莞的地租差异,义乌是“世界小商品市场”,获得的是商业的级差地租;而东莞是“世界工厂”,获得的是工业的级差地租收益。目前,“工”的利润低于“商”的利润,随着未来东莞向“智能制造”升级,故事还会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市场越来越多地转向旅游文化活动,乡村田园和山河海滨作为城市人短途休闲旅游目的地,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契机,这就是山村和海村的机遇。此外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背景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十多年持续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已经让中国偏远的乡村都变得交通极为便利,也终于让偏远的山海村庄从过去仅仅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旅游经济价值。因此,乡村振兴在空间类型上会从过去的平原村为主走向山区村、海滨村和海岛村等为主,这种空间类型的转移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极化趋势进行反向调节,损有余而补不足,空间上就是补中西部、补偏远山区、补贫困乡村,对其增值和赋值。而经过长期努力之后,这种趋势恰恰与中产阶层的消费溢出浪潮汇合,创造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形式。

其三,农民组织化提升具有螺旋上升性,经历了从“农业团结”到“工业团结”再到“服务业团结”的不同阶段。“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治理有效无疑需要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作为基础。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普通村民的参与可能性较高,如农家乐和民宿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这类项目的经营规模以家庭经营为主。其真正的利润来源还是地租,就是将原本没有成本的自家宅基地,从生活资料变为可以住宿赚取利润的生产资料。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低廉、灵活、亲民等,这也是中国农民易学易用的项目。只要地方政府不盲目鼓励农民将农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等投资巨大的项目,农家乐和普通民宿的经营一般没有太大经济风险,经营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实现青年和老年人的合作分工。而且,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乐和民宿,本质上还是大型旅游项目的配套产品,类似于一种分散化的低端酒店产品,往往在某个区域出现产业聚集,即一个村子或者几个村子大规模地经营此类项目,具有规模和品牌效应。而在村庄中大规模从事农家乐和民宿,势必产生诸多公共产品需求和组织协调需求,这会促进村民的自组织化和增强公共意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是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当前中国的消费水平和社会结构是相匹配的。而且中国农民完全可能出现从人民公社时代“农业团结”、乡镇企业时期的“工业团结”向乡村旅游时代的“服务业团结”转型,这是乡村振兴之路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演化趋势。

理解一个村庄的发展变迁,要观察其所在地区的纵深历史延绵,高屋建瓴地思考其地缘格局中的基本态势,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元素与技术条件,再以人物和事件为线索探究其内在规律和机理,方能一窥村庄发展之奥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诸多时空要素的聚合往往是流变不居的,其时空流转过程中的规律性恰恰是我们思考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

宁波五村的发展变迁,也必须放在大历史和大空间的格局下理解。放眼全国,五村的发展更主要是依托于宁波的区位优势,以及整个城市品牌实力的迅速上升,所以哪怕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山村和海村,也比一些中西部村庄发展得更好。放眼世界,宁波及其背后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在近代以来长期占据比较突出的经济地位,也是中国在全球格局中与“西方”互动的结果。一个大国内部某个区域在某段时间里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还是要放在世界格局中去思考。如苏联、日本与我们博弈互动频繁时,东北的地缘意义就较为突出;而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作为民族的大后方,地位自然也大幅提升。脱离大格局,将某个地区的兴衰成败仅仅归因于“勤劳”等文化因素,则失之片面。

乡村振兴是时代呼唤和民心所向,离不开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有其事理,并非一腔热情就可以随心所欲,其事理就在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时空流变之中。乡村的核心词,在20世纪80年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90年代是乡村工业,本世纪初是税费改革和农民进城。在前几波浪潮中,近郊村搭上快速城市化和城区扩张的顺风车,坐享地利;平原村以有利的地形和区位优势开展乡村工业而趁势崛起;远郊村和山区村在城市反哺乡村的新时代,以乡村旅游等城市配套服务而迎来新的机缘。这一持续几十年的过程脉络清晰而自有逻辑,时空流转的特征异常明显。城强于乡是传统,但城始终离不开乡也是传统,城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乡村汲取资源和力量,到了一定阶段又反哺乡村,反哺的过程由近及远,由平原到山区。整个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和中产阶级消费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社会时间的演进与地理空间的勃兴互为印证。学者如果失却这样的宏观视野,拘泥于个别案例,往往陷入行为机制研究的琐碎泥潭或扩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倾向。当一个发展浪潮涌上来时,某个自身资源优秀而缺失能人的村庄或许会错失机遇,但其附近的村庄则总会有脱颖而出者,本村村民也可以去临近村庄务工服务,独木可成林,但更多的还是时势造英雄。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基本趋势,乡村的兴衰起伏往往与城市和工业化紧密相关。乡村振兴对于中国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特殊的压舱石作用,其虽然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典型模式,但其不变的主题依然是将亿万分散的中国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土地、矿产资源、自然人文风光、自有住房等,通过不同的产业形式,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分与合,与产业结构变迁有关;地域的兴与衰,与产业的转移和扩散有关。中國共产党和亿万农民从来没有僵化保守,总是因势而变。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模式对立起来,是意识形态化的简单思维方式,对于理解丰富生动的中国乡村振兴历程并无益处。梳理总结新中国70年来的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规律,持续推进不同区域乡村的发展振兴,最终实现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改善,是当代“三农问题”研究的新命题和新使命。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是人向往之地。初冬时节,海边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分柔美。

象山县地处长三角南缘、浙江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海岸线长925公里、岛礁656个。

这里生态环境优美,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称。

都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今天,小编就为你准备了4条象山自驾游的路线,喜欢的朋友不妨收藏转发给身边的好友,没事的时候一起驱车去看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诉说着海潮与海岸线相连的绮丽。沿着黄金海岸带进发,畅游松兰山、阿拉的海、东海半边山与石浦渔港古城,体验惬意的海滨生活,玩乐沙滩排球、海上跳伞帆板、海边BBQ、休闲捕鱼等丰富的趣味项目,体验海边居民的生态生活,做一回潇洒的行者。

自驾线路:松兰山旅游度假区-阿拉的海水上乐园-东旦渔村-东海半边山景区-中国渔村-檀头山岛

特色关键词:金色沙滩、水上游乐、骑行漫步、海岛风光

西部山水风情影视文化旅游线

这一条是象山西部的山水风情道,古色古香的建筑在乡野绿水中潜藏,等待游人去挖掘遗落在砖瓦之间的象山故事。沉醉在自然风光中,触动内心的宁静。无论是在方家岙村傍溪而走,还是在溪里方村的民宿小憩片刻,又或是在肖胡村看满山花海,在茅洋村蟹钳港体验包团子、捣年糕等点心制作,登上玻璃栈道远眺。在影视城、海影城体验沉浸式演出,你都能找到不一样的生活乐趣。

自驾线路:方家岙村-溪里方村-西部山水风情道-儒雅洋古村落-何婆岭民宿特色村-茅洋蟹钳港景区-象山影视城-中国海影城

特色关键词:乡村风情、小海鲜、影视明星、影视换装

南部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线

说起象山,逃不开的便是深厚的海洋渔文化。这是象山南部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线,在线路中,你能看到形色的渔村风向标、渔家古船……在中国渔村、东门渔村、渔港古城的每一处建筑中找到浓郁的传统文化,领略港口风光无限。还有特色海鲜面,一碗浓缩象山海之鲜,百般回味。

自驾线路:石浦渔港古城-东门渔村-沙塘湾“宁波民宿第一村”-海之湾户外大本营-南田民国县衙-风门口森林公园-大沙海岛民宿特色村-石浦渔人码头

特色关键词:中国第一古渔镇、浙江渔业第一村、海鲜美食、海岛民宿

北部象山港斑斓海岸旅游线

这是象山半岛北部环象山港的一条原生态旅游线,手工业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也向往来游人展示着渔港魅力、渔村风情。在这里,有供你骑行飞驰的海岸线,可在前行中将壮阔斑斓的海景、沙滩尽收眼底;有刺激的户外“飞拉达”,带你飞檐走壁;还有特色点心:质朴中又带着巧思,丰富的原生态滋味海鲜,满足你的口腹之欲。

自驾线路:塔山遗址-悦泉湾景区-猎鹰山庄户外拓展基地-东海仙子湾-龙山景区-高泥村-斑斓海岸西沪风景线-枫康省级中医健康养生基地

特色关键词:塔山文化、海滨温泉、东海仙子湾、大黄鱼、斑斓海岸

在服务保障亚运会中展现西湖担当杭州市西湖区委书记 高国飞

西湖区聚焦“五精五高”,贯彻“简约、、精彩”的办会理念,坚持系统思维、量化闭环高效,全力服务保障亚运筹办,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开启亚运“加速器”,举全区之力保障赛事筹备。以系统性谋划提升领导力,全面进行工作量化,以最小颗粒度分解总任务,实现“一图揽全局、一表掌进度”。以矩阵式管理凝聚战斗力,由区领导担任路长、片长、点长,一线指挥督导,代表委员视察调研,推动亚运攻坚。以数字化改革增强执行力,用好“民呼我为·西湖码”等数字化改革成果,实现实时总览、统一指挥、在线督办。

用好亚运“助推器”,以绣花之功提升城市魅力。提升360度“处处是景”的城乡环境,抓实迎亚运环境品质提升行动,修缮亚运道路、无障碍设施,规范标识标牌,打造文三数字街区等三大商圈。做优24小时“时时在线”的公共服务,建成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20个,提供全时段民生服务。营造百万人口“人人参与”的亚运氛围,全方位宣传造势,企事业单位和村社等积极联动,形成人人都是东道主的良好氛围。

借力亚运“放大器”,抓非常之机打造首善之区。主动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战略项目,实现综合考评五连优,推动稳进提质。打造3个大型文体中心、10个健身公园,创建省首批体育现代化区和14个省市级未来社区(乡村)试点,促进全民共富。建立“7181”防疫应急指挥机制,开展信访积案清零化解,推广智慧消防“三件套”,创新“西湖道路卫士”等特色应用,筑牢平安防线。


释放最大治理效能宁波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 潘银浩

北仑探索划定最小作战单元,提高作战灵敏度,全力打好防疫精准仗、发展主动仗。

构建“最小单元”作战体系,筑牢防疫一道墙。北仑划小作战网格,将629个基础网格细化为4469个微网格,穿透楼栋、直达户室,实现模块编组、快响激活。建强作战队伍,配备1名网格长、3名网格员和若干名志愿者,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常态“进格”,推动网格协同高效,快速形成战斗力。畅通作战体系,将社会治理中心转换为防控指挥部,通过“网格化+数字化”,实现视联网村(社)全覆盖,建立网格工作群和服务对象群“一格两群”,确保指挥扁平、一贯到底。

完善“最小单元”作战功能,扎紧治理一张网。明确平战职责,按照“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要求,严格规范网格准入事项;完善管理机制,实施网格员量化考评和积分管理,制定以奖代补政策,激发网格员工作热情;强化工作闭环,畅通任务下派和事件上行渠道,推动群众高频事项流程再造、多跨协同、闭环解决。 

用活“最小单元”作战理念,下好经济一盘棋。小专班优服务,成立15支锋领企服队,开展“助企开门红”活动,落实好“5+4”稳进提质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小专班抓项目,发挥自贸区和经开区叠加优势,组建10个招商和76个项目工作小组,加快推进6个百亿项目、50个标志性项目和20个蜗牛项目。小专班破难题,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组建12个突击小分队,破解城中村、低效地、集卡围城等难题,为强港建设、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



推动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瑞安市委书记 麻胜聪

瑞安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积极推动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两项改革分别获全省改革突破奖、提名奖,实现2021年温州综合考绩、七张清单管控力指数“双第一”。

聚焦堵点痛点,找准共同富裕问题症结。找准总量大县人均小县、统筹发展难等五大关键堵点,系统构建1+1+3+X改革工作体系,实行堵点分析、数字变革等量化闭环落地“六步工作法”,连续三年获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评优秀。

聚焦问题症结,推进共同富裕改革突破。以产业链治理机制改革推动转型升级,创新产业链“一键通”改革,依托六大数据监测模型,精准打好招大引强、科技赋能等组合拳,百亿单体制造业项目开工。以要素供给侧改革推动高效配置,围绕“钱从哪里来”,深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政府债务率维持绿色评级;围绕“地从哪里来”,率先开展全域国土空间治理改革,打出“盘、腾、增、优”四联招,五未整治盘空间,三旧改造腾空间,机械上楼增空间,弹性供地优空间,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以农村“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打造集成28项多跨协同场景的智农共富平台,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等三大改革,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聚焦改革突破,提升共同富裕变革能力。整体智治,增强除险保安能力。以“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为主抓手,创新数据核查+微网格排查等五大防控硬招,以最短时间扑灭疫情、最小代价打赢疫情阻击战。赛马比拼,增强一线攻坚能力。创新“以事择人”动态积分管理等机制,形成“实干比担当、实绩论英雄”鲜明导向。



全面加速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湖州市吴兴区委书记 赵如浪

作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县,吴兴坚持创新驱动、稳进提质,1-2月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3%,带动财政总收入增长19.1%。

聚焦“筑巢引凤”,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平台承载力,以“顶配版”标准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持续推动空间分类管控、产业提档升级,拓展提升面积4.6万亩。提升科技支撑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落实分行业精准科技支撑。提升要素保障力,开展要素竞争性分配,让有限资源一线直达最优项目,近三年保障工业用地9600亩、去年供地面积全省第一。

聚焦“腾笼换鸟”,不断彰显创新刚性。提高项目准入标准,落实精准选商,从严把好项目科技创新源头关。重塑项目落地流程,创新签约即设计、农转即预审、参保即挂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达产、验收即拿证“六即工作法”。腾挪项目发展空间,全面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统筹打好“清三低”“破五未”和低效收储盘活组合拳,仅去年就完成低效收储4577亩,规上企业亩均税收39.8万元/亩、高于全省平均7.8万元。

聚焦“凤凰涅槃”,加速释放创新动能。向高端化蝶变,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向数字化迭代,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制造业系统性重塑,构建“全链路”数据应用生态,一体打通生产制造与市场开拓全流程节点,大力培育以产业大脑为支撑、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体系。向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全省首批低碳县区试点,创新推出工业控碳数智平台,开展用能预算化管理,已接入规上企业83家、实施节能减碳项目30个。



奋力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嘉兴市南湖区委书记 邵潘锋

南湖区始终坚定扛起红船起航地的使命担当,紧紧围绕“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先行地”,奋力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2021年南湖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缩至1.49:1,位列全省第三。

稳进提质促发展,激活共富示范源动力。深入开展“招大引强攻坚年”专项行动,构建“招商大脑”,锻造“能招善引”的招商队伍。实施数字经济“强链工程”,发挥南湖微电子产业“万亩千亿”平台和高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深耕“院地合作”模式,在“2+2+X”科创平台布局的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共建柔性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内首条柔性芯片封装测试线。

精准发力抓统筹,厚植均衡协调新优势。主动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针对产业工人、小微创业者、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精准画像”并“量身定制”增收计划;针对低收入农户通过家庭出一点、政府拨一点、村集体投一点、慈善帮一点筹建帮扶增收资金。在城市开展新一轮城市品质“内涵式”提升行动,在乡村启动实施“千万工程”4.0版,精细化推进全域秀美。依托“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首批省级试点,构建主流思想领航铸魂、最美风尚引领、优秀文化润心三大体系,推进“文明实践阵地提升”等行动,不断夯实“红船领航、自信自强”精神底座。

全心全意办实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迭代升级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解决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大力实施“路网通达”行动,全面建成城乡一体“半小时经济圈”,擦亮乡村“快进慢游”品牌,打开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为村民致富注入了交通活力。


狠抓产业项目 做强重大平台
走好智造强区之路
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越城区委书记 徐军

越城狠抓产业项目、做强重大平台,坚决走好智造强区之路,在全省2021年度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中获考核评价激励第一档,今年1-2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自营出口分别增长117%、112%、57%,均列全市第一。

紧盯传统产业转型,跑进新赛道。分类有序平稳退出,对印染企业实施“组团搬迁、有序退出、转型发展”,已平稳退出33家,对化工企业实施重点突破,推动全市最大石化企业跨域提升。产城融合系统规划,实现总体布局优化、工业用地集中连片、用地效益逐步提升。专项政策扶持引导,出台“砺鹰计划”,鼓励搬迁企业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形式留下来。

紧盯链主企业集聚,引入金凤凰。围绕重点项目“云招商”,成功引进今年全市首个超1亿美元外资项目,落地重大产业项目数字经济产业园,签约百亿级制造业单体项目。重抓龙头企业“链招商”,服务中芯绍兴延链突破,二期实现拿地即开工。注重孵化培育“才招商”,贴身服务人才团队,成功孵化国内领先的钠离子电池项目。

紧盯重大平台建设,赋能高质量。双向融合助力滨海新区提能,实现“干部共通、项目共建、要素共争、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入选首批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三链融合加快万亩千亿产业发展,产业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300亿元,启动建设绍芯实验室,全力打造全省首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并联创新提前建成绍兴综保区,成为全省首个“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验收”综保区。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武义县委书记 帅朝晖

武义县深入实施生态工业攀登“十百千”行动,持续壮大山区经济基本盘。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居山区县前列。

锚定生态跑道,向绿色智造要后劲。集成政策建生态大平台,落实“一县一策”,打造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力争建成百亿产值省级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集聚资源育特色高精尖,打造5G光电产业集群,布局有机国药产业园,打造三产融合助推共同富裕示范标杆。集中优势引优质好项目,构建“1+4+5+N”大招商格局,县乡一体、赛马比拼抓招商,极简审批、极速验收、全程代办。

坚持数字引领,向空间重塑要效益。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迭代升级工业企业数智管理服务应用。以地管企“一图画像”,理清所有工业用地与企业归属关系,为每宗土地、每家企业“精准画像”。闭环管控“一网整治”,构建低效用地整治数字化闭环,分类施策、协同治理。用地赋能“一体提升”,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变容积率上限为下限,倒逼企业“低层改高层”。

突出科技赋能,向创新驱动要活力。科技创新汇才提智,实施“周末科学家”柔性引才,打造省级电动工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科创指数、R&D占比居山区县首位。政策创新扶优提质,实行“揭榜挂帅”机制,设立企业“晋星奖”,联动推进“凤凰行动”“雄鹰行动” “放水养鱼”。服务创新破难提效,把企业家“请上来”,让干部“沉下去”,多部门联动助企解难。



加快特色发展常山县委书记 潘晓辉

常山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放大特色,擦亮产业富民金名片。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牵一发动全身”的富民产业。一只胡柚带富一方百姓,创新共富果园模式,开发8大系列60余种产品,打响“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一片油茶打开一个市场,围绕28万亩油茶提质增效,打造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全国油茶交易中心;一块石头撬动一域经济,培育华东最大青石花石市场,建成石产业共富示范带,发展石宿、直播、研学等新业态。

激发活力,打响赋能增收改革牌。坚持问题导向,释放“一子落满盘活”的强劲动能。“智慧云脑”助力“扩中提低”,系统分析居民收入、特色资源,重帮扶、促就业、导产业,推进干群结对、乡贤助力、引进项目。“共富公司”探路强村富民,推行全域党建联盟引领共富机制,以村为单位统一流转、建设、经营、分红。“三块地”改革破题活权增收,推进土地延包30年全国试点、农民宅基地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激发土地活力,壮大集体经济。

向海借力,念好携手共富山海经。与慈溪、拱墅架起协作之桥,拓展“东风来万物开”的崭新局面。建成慈常产业飞地、消薄飞地、小微产业园,实现借“飞地”变“宝地”。积极争取产业落地,强化省级结对帮扶,实现聚“企业”引“产业”。围绕群众有感,创新消费帮扶、开展深度合作、拓展协作领域,实现惠“民生”连“民心”。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三门县委书记 陈曦

三门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一以贯之发展电力、小海鲜、冲锋衣三大特色产业,让特色产生竞争力、共富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2022年1-2月,三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做强电产业,打造绿色能源城。加快形成“核火风光蓄”齐备、产储送一体、关联产业融合的千亿集群。用好“一县一策”,布局临港产业,突出能源主导,规划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投资超千亿;举办项目谋划擂台赛,十大领域百个项目“晾晒比拼”,重点出击能源领域;紧盯前端装备制造、运维配套,后端电热利用,谋划核电、零碳等5个关联产业园,预计带动千亿投资。

做优小海鲜,打造海湾鲜甜城。成立中国青蟹研究院,探索“共富渔塘”数字化管理,获评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打造长三角小海鲜大厨房;制定“鲜甜三门”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每年举办网络青蟹节和小海鲜博览会,推动小海鲜组团闯市场;将“鲜甜”元素植入全域,推出多彩渔塘、多彩田园,让“种养、吃住、游玩”环环致富,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万多元。

做靓冲锋衣,打造新兴时尚城。从组织化、标准化、园区化入手,打好“协会+质量+小微园+供应链”组合拳,推动企业集中采购、资源共享、统一营销;注册“三门湾”冲锋衣集体商标,培育自主品牌130余个,培育电商近2000家;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创建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当前正积极融入杭州亚运会,提供志愿服,展示新形象,让三门冲锋衣“风行千万里”。


建设共富新畲乡景宁畲族自治县委书记 王世强

作为全省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我们坚定以“景宁奋斗”践行“丽水之干”,建设共富新畲乡,为全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勇担奋斗之责强引领。坚持四套班子打头阵、当先锋,建立县领导工作领衔制,一个县领导至少牵头一个共富专班、负责一个重点项目、化解一个重大风险、联系一个民族村寨、守牢一个入景关口。贯彻落实“构建完善群众反馈机制”要求,每月党政领导工作进展PK,每两月人大政协领导工作分享PK,每季度乡镇书记工作业绩PK,基层干群、“两代表一委员”等评价反馈,倒逼工作落实、问题解决。定期开展“景宁奋斗者”“景宁躺平者”评选,建立转化机制,让躺平者躺不住、让奋斗者有舞台。

砥砺奋斗之志抓发展。增强“特色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山区自信,打好“生态牌”“畲乡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面对“地无三尺平”的窘境,拓宽发展思路,向“山地”要空间、建设3.4平方公里的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发挥工业“飞地”作用、推动丽景民族工业园提质增效。把数字化作为山区变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先行先试开展民族领域数字化改革,开发“浙里畲乡共富”应用。

凝聚奋斗之力促共富。发挥“头雁效应”,启动“红领畲乡 挺进共富”工程,培养百名乡村领头雁、千名共富带头人。吸引乡贤回归,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推动乡贤回归促共富,将“景宁人经济”转化为景宁经济。关爱“一老一小”,紧盯共同富裕“短板中的短板”,实施“7890,暖心同行”“十年有爱,伴你成长”行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尖上的中国三门小海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