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长辈的遗像放哪里最好可以和佛放一个佛卡林

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挂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在太阳的照耀下,仿佛相框的周身都晕染着金光。远远望去,毛主席睿智的目光正投射在你身上,无论站在哪个方位,都能感受到主席亲切祥和的注视。

北平解放后,天安门第一次悬挂了毛主席的画像,从1949年起,他的画像就再也没有摘下来过,其中虽因时而变,做过几次修改,但无一例外,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始终在城楼上熠熠生辉。

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画像依旧威严耸立,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好奇的目光,他们不明白,时代变迁,政权更迭,领导人换了一届又一届,为何独独毛主席的画像能雷打不动地占据城楼上的一席?

其实,在天安门挂领导人画像的仪式,早在很久以前就出现过,毕竟天安门放在古时候,也算是天子的地盘,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民国初期,袁世凯沉浸在自己做皇帝的美梦中,为了凸显自己的政治地位,他曾经命令手下绘制了自己的画像,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但他的春秋大梦没有做太久,与历史前进方向背道而驰的人,终究会被淹没在时代的巨浪中,等他被人赶下龙座的时候,画像也就被一并销毁,不复存在了。

袁世凯完全是出于虚荣心,在并不顺意民意的情况下滥用权力,把自己的画像高高挂起,显示自己的威风,妄图成为被史册记载的大英雄,但这不过是他的南柯一梦,结局只能是背负千古骂名。

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清王朝多年来的腐朽统治也被推翻了,孙中山把民主的春风送给了劳苦大众,而百姓又把自己的崇敬献给了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众人的拥护下,孙中山的画像荣登城楼。

在他的画像取下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安门都没有再挂其他人的画像。日军侵略中国后,曾经在城楼上挂了一些其他的标语,这让百姓无不咬牙切齿。

等打了败仗的日本人签署了投降书后,蒋介石的画像被挂了上去。但可笑的是,国民党政府虽然成立许久,蒋介石的画像却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毕竟不得民心的统治,向来没有好结果。

在这之后,毛主席的画像便长久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了。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毛主席作为一名超凡的领袖,就连曾经处于敌对位置的其他国家领袖,都公开称赞过毛主席的非凡智慧。

也许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这很难理解。1980年,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一向以言辞犀利风格著称的她,曾向邓小平发问:“毛主席像准备挂多久?”

邓小平的回答阐明了他的看法,也说出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声。也让我们更加明白,是谁把亿万百姓,从过去水深火热的穷苦生活中解救出来,是谁在危急存亡之际献出自己的锦囊妙计,又是谁带领无数的仁人志士斗争到底。

是汇聚了众多革命者的共产党,其中就有毛泽东的伟岸身影。毛主席像不再是个人的代表,更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它作为一种政治符号,象征着为了新中国建设,日夜操劳的领导人,也象征着生活在中华大地,为国家作贡献的每个普通人。

他的回答真高明,不仅真诚解答了外国记者的疑问,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相应的时代价值。那么,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法拉奇上阵,基辛格自爆愚蠢

要说邓小平的高明回答,得先谈谈法拉奇这个外国记者有多犀利。

关于她的评价多得数不过来,有些国家领袖对她恨之入骨,甚至产生了谋杀她的念头,可许多民众却对她偏爱有加,因为她揭露了被光鲜亮丽的外表所掩盖的真相。

在她病逝后,《纽约时报》曾发表了一段言论:“她是一个善于解剖权威的采访者,也是一个擅长打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而让自己代表真相,成为新的偶像的记者。”

这句评价可谓十分中肯,集中概括了法拉奇多年来在新闻行业的种种作为,打碎了一个又一个“假偶像”,他们用权势和金钱伪装自己,外面裹着慈善的大衣,里头是张开獠牙大嘴蚕食百姓的真面目。

法拉奇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和“世界第一女记者”,她曾孤身一人前往越南,面对一群面露凶狠,且并不太欢迎她的人,冷静地采访越战,她也到过炮火连天的中东战场,以及到处都是暴乱的锡兰。

每一次采访都冒着生命危险,好几次她都不幸身负重伤,但硬是要撑着完成任务。身为战地记者的她,比常人具备更多的勇气。动乱时期,枪伤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但她从不抱怨,从这个战场脱身而出后,马上又奔赴另一个战场。

除此之外,法拉奇还勇于直面那些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物,用自己海盗式的方法提问,毫不客气地挖掘。那副刨根问底的架势,让许多见过大风大浪的人都胆战心惊。

就连能言善辩的基辛格都曾掉入她的“陷阱”,无不懊悔地说:“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愚蠢的一件事,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永远都不要认识这个人。”

1972年,基辛格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未来精准的预判,笃定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并向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和议的方案。

不得不说,他独到的眼光促进了中美建交这件大事,他也因此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在政坛上拥有了一定的地位,颇受尼克松的信任。

然而,他风光的日子并不长,法拉奇的到来彻底击碎了他的虚荣心。当法拉奇向基辛格提出采访请求的时候,一向敏锐的他并没有察觉到其中的风险,还妄想借助法拉奇的名声给自己涨涨人气。

采访并没有他想象中那样轻松愉快,法拉奇一上来就开始暗示,以他的能力和地位,现在还不足以影响全美国。这听得基辛格心里有些不满,却又不能发作。

紧接着,法拉奇循序渐进,把话题引向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关系上。没想到基辛格正中圈套,自满地回答道:“我就像西部牛仔,独自一人骑着野马,行走在大草原上,我并非受制于人,我完全可以说,我现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此言一出,法拉奇已经完全明白了,她在报道中把基辛格形容成一块坚硬的岩石,为人十分固执,且难以改变。可哪怕基辛格这块“硬骨头”再难啃,法拉奇也找到了漏洞。

当报道公之于众时,基辛格慌了神,他连忙给尼克松打电话想赔不是,可尼克松像一头发狂的狮子,连他的电话也不愿意接了。于是,基辛格又赶忙召开了听证会,控诉法拉奇歪曲他的意思。法拉奇仿佛早就料到了一般,拿出采访时的全部录音,给了基辛格当头一棒。

法拉奇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每次采访前,她都会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掌握被采访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等,尽可能了解别人的性情特点。此外,还要根据社会现状,精心设计提问,以便每个问题都扎根在民众的生活土壤里。

当她的采访对象被定为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她甚至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穿上了伊斯兰教妇女的装束,尽管她很不习惯,还是脚踩木屐,身披长纱。

由此,法拉奇还非常大胆地指明了伊朗妇女着装的问题,她冷静地问道:“请告诉我,你作为宗教领袖,自己穿得尤为体面和舒适,甚至能在游泳时随性穿上浴袍,可却要让妇女紧紧包裹在奇怪的服装里,不能展露她们的女性特征,更别提她们穿得是否舒适了。”

法拉奇死死盯着霍梅尼的脸,那道锐利的目光,试图揭开权威的面具,把真相从底下揪出来。这些话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不太舒服,况且霍梅尼还是这个国家的掌控者,法拉奇的发问无异于公然挑战他的底线。

霍梅尼被她问得脸色煞白,眉头紧皱在一起,不满的情绪溢于言表,他不客气地回答道:“这是我们的事,你一点也管不着,我们的风俗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你不喜欢穿伊斯兰服装,也可以选择不穿,因为只有正经妇女才配穿,很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

说完这些,霍梅尼挑了挑眉,露出玩味的笑。法拉奇听出了话里的讽刺意味,但她并不在意,反倒为达到了采访目的而高兴,她不甘示弱地扯下披巾,狠狠地摔在地上,激动地说:“太好了!就等你这句话,我现在就把这肮脏的中世纪的破布丢掉。”

霍梅尼完全没料到她竟敢如此大胆,在他面前做出如此离经叛道的行为。他竟然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怒气慢慢升腾,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法拉奇一副淡定自若的表情,慢悠悠地说:“我也不走,就坐在这里等你回来。”

果不其然,最后霍梅尼不得不回去继续接受采访,而法拉奇的发问也愈发犀利,每说一句话,这块土地上封建思想的大酱缸就又裂开了些许。法拉奇在强权面前努力争取自由、和平,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在专制的土壤上撒下民主的种子。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作为国务院副总理,肩上担着到访美国友好交流的任务,他在到达美国后,忙不迭地参加了各种招待会,并多次发表讲话,短短的9天时间里,光是盛大活动,就出席了80多场。

这次建交,双方劈开了昔日敌对的挡板,美国人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新中国领导人的热情和风采。邓小平的睿智和坦诚让许多人颇为感慨,并为此折腰,他们甚至掀起了一股“邓旋风”。久而久之,邓小平的魅力和风采广为人知,开始在全世界蔓延。

对新闻极为敏锐的法拉奇也嗅到了味道,她准确地预判到,在不久的以后,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中国隆重地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并将灯光汇聚在自己身上。

不得不说,法拉奇的目光极具前瞻性,她开始寻找机会前往中国,准备采访新中国领导人。但机遇总是与她擦肩而过,直到1980年初秋,她才等来采访邓小平的时机。

此时的法拉奇在国际上可以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许多国家领导人都吸取了基辛格踩雷的教训,对她避之不及,生怕有什么把柄在她手上,一旦公之于众,那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邓小平早就对“难对付”的法拉奇有所耳闻,与其他领导人不同的是,他反倒十分欣赏法拉奇犀利、泼辣的采访风格,这块“骨头”虽然难啃,却是一种智慧的挑战。况且法拉奇对事实万分执着,总是一字不漏地发表采访稿,不像有些记者尤其喜欢捕风捉影、断章取义。

此时的邓小平已经是位76岁的老人了,但精神上仍是个爱挑战、不怕难的年轻人。他之所以决定接受法拉奇的采访,不是因为她颇负盛名,极具影响力,恰恰在于她愿意谈论“难以回答的问题”。

8月21日,法拉奇坐着高级轿车驶入了中南海,为了这一次的独家专访,她老早就开始准备了,按照她惯常的套路,这很有可能是一场“打碎全民偶像”的采访,那结果真的会如此吗?

法拉奇是一位经验老道的记者,在见到平易近人的邓小平后,她一入座就把录音机摆放在茶几上。法拉奇率先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她笑着对邓小平说:“我在翻阅相关资料的时候,知道了明天是您的生日,首先要祝您生日快乐!”几句寒暄过后,法拉奇话锋一转,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天安门的毛泽东画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这句话一出,在场的翻译员施燕华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先前法拉奇给出的谈话提纲只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完全没料到会有这么一出。

反观邓小平,他依旧平静地犹如一潭清水,但眼神里多了一份坚定,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永远!永远都要保留下去!过去我们挂的画像太多了,到处都是,但这显得并不严肃,也不能充分表明国人对毛主席的尊重。”

他又补充道:“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要将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

这一次谈话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从中可以看出法拉奇主要聚焦在个人的经历和政治关系上,但邓小平总能把个人升华到民族,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这样才不失偏颇。

邓小平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理性地评价和总结个人的成就与失败,保持着不偏不倚的态度。为此,法拉奇十分佩服邓小平的胸怀,她本想自己化身正义女神,将得失摆在台面上议论。可却没想到,邓小平本身就是一杆秤,对任何事情都拿捏得清清楚楚。

这次采访已经超出了预定时间,但邓小平仿佛说得不够痛快,还有许多话没来得及阐释清楚,于是他主动提出可以再次采访,这也让法拉奇颇为高兴。

施燕华对此十分不解,她在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屏气凝神,每次翻译法拉奇的犀利问题时都心惊肉跳,她不知道为什么邓小平还想再被“攻击”一次。邓小平却说:“这个记者的问题很有意思,每个问题都问在了众人的关注点上,还是有一定深度的。”

两天后,法拉奇再次问出了精心设计的问题,她问邓小平如何给自己打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何看法。这要放在别的领导人身上可能是一个难题,毕竟面对公众,既不能表现出狂妄自大的心理,也不能妄自菲薄。这时,他们往往会采取转移话题的方式避开这个问题。

但邓小平尤为坦然,回答道:“我自己啊!能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是有一点可以很肯定地讲,我这一生都问心无愧。”

法拉奇听了这话,也跟着点了点头,她虽然为这个滴水不漏的回答懊恼,没能从中看出什么纰漏,但她从邓小平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和坦率。

在她的印象中,不论自己问了什么尖刻、无礼的问题,邓小平始终微笑着,没有半分恼怒的神色,总是坦诚地回答所有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她最为成功的一次采访。

在和邓小平的交谈中,她没有看见像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那般怠慢和虚伪,也没有发现故作姿态的高贵感,更没有感受到强权的压迫。她曾公开赞扬邓小平,在报道中写道:“我对邓小平的采访是独一无二的,这样智慧、坦率和文雅的人,我很少见到过,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人物。”

任由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也无法冲刷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每每回忆起他与法拉奇的交锋,他的高明回答都让人拍手叫好。尤其是当提及毛主席画像时,那铿锵有力的“永远”二字,让人记忆犹新。

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的画像依旧在天安门城楼上俯视众生,那颇有精气神的双眼,正看着中国一步步走向辉煌,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

毛主席画像已经成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不仅代表了国人对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先辈的深厚敬意和深刻缅怀,而且象征了我们对革命者的奋斗历史的认可和感佩。

虽然毛主席的画像在建国后就一直悬挂在天安门,但画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还有不少小插曲。

1949年开国大典的前几天,周令钊还在拼命赶制超过二十平方米的画像。这幅画像是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拍摄的照片绘制的,他身子微侧着,头戴八角帽,穿着厚实的制服,领口微微敞开。

这个形象将毛主席心系百姓、胸怀天下的忧思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但聂荣臻在看到画像后皱了皱眉头,他觉得领口的纽扣没有扣上,看起来有些不妥,于是让周令钊连夜修改,终于把“风纪扣”扣上了。

此外,还有一幅画像仅挂了一天就被撤下了,也成了历史上悬挂时间最短的画像。画像上的毛泽东穿着一身草绿色的制服,眼睛看向他的左方,面部也是朝向左边。

这幅画像挂出后,人群中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觉得这个侧脸显示出了毛主席的伟岸,仿佛他在用睿智的眼光望向未来,但也有人觉得毛主席的眼神好像在往上瞟,没能目视前方,脱离了人民群众,产生一种距离感。在综合多数人的意见后,另一幅画像取代了它的位置。

毛主席是一位伟人,有着万丈豪情,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毛主席不同时期画像的呈现,也展现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他曾是破旧立新,敢和一切封建旧势力作斗争的革命者,也是同情贫苦百姓,热爱和平的人道主义者,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者。

毛主席的画像包含了人民群众对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的颂扬,也涵盖了对无数流血牺牲的革命者的怀念,这是一种图像式的信仰和纪念的表达。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118厅接见了来访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 这次接见,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独家专访。

在这之前,她已经采访了诸多世界名人.

采访起初进行得还算顺利,但当法拉奇问到一个问题时,身旁的翻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法拉奇问到:以后你们还会保留毛主席像吗?

面对这位记者的刁钻提问,邓小平斩钉截铁地用7个字给予了回答。

邓小平为什么会接受法拉奇的独家专访,邓小平回答的是哪7个字呢?

在历次接受采访中,邓小平从未接受过某个记者的独家专访,法拉奇是第一次。

法拉奇,全名奥莉娅娜·法拉奇,1929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木匠家庭。

时局动荡,父母因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屡次被捕。

在父母的影响下,童年的法拉奇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和平战士,与父母一起,战斗在反法西斯的第一线。

法西斯的暴行深深激怒了“法拉奇”。

刚刚能拿起手榴弹的她,就开始练习扔法。她很想走向前线,发挥自己的力量。

所幸,战争没有等她长大,1945年,德意日陆续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此时的法拉奇正16岁,还没有成年。

没有了战争,法拉奇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个人前途上,法拉奇有自己的考虑,她选择进入报社,因为那里可以让她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法拉奇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杆,来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进入报社后的法拉奇,很快用自己的才能征服了受众。

与其他报道不同,法拉奇的报道格外真实,常常让读者目瞪口呆。如实客观的报道是法拉奇的习惯,这一习惯,贯穿了她整个记者生涯。

法拉奇此时就职的报社是一家地方性的小报社,还不足以支撑她成为一个大记者,这里只能是她上升的一个台阶。

正是在这个小报社的突出表现,让法拉奇得到了意大利全国性杂志社“欧洲人”的青睐,有了“欧洲人”的平台,法拉奇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家全国性的杂志社,其具有的资源不仅仅是极高的知名度,其背后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也是极为广泛的。

成为“欧洲人”杂志专职记者的法拉奇,有条件向自己以前只能从报纸上看到的名人进行采访。

与其他记者那种恭敬式的采访不同,法拉奇没有给这些名人留有任何面子。

在她的心底里,她是藐视权威的,她曾说过,那些“领导人”,并不比我们聪明,只是比我们胆子更大,野心更强罢了。

她采访意大利共产党的领导人时,因意见不同,她便抛弃采访者的身份,转而像一个辩论者一样,与对方进行争执。

她采访过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也采访过越共领导人武元甲。

她的采访对象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立场,但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都将被访者的资料翻阅很久,她想尽可能地知道,关于被访者的所有信息,从中选择中需要采访的要点。

她要尽可能地了解被访者的性格,以好提前准备相应的策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对名人的不断采访,也锻炼着法拉奇,法拉奇变得愈发“刁钻”。在后续的采访中,法拉奇常常给被访者挖坑,让被访者措手不及。

在外人看来,法拉奇就像一个“魔鬼画师”,总能画出一个人最不愿意展现给别人的一面。

这也导致外界对法拉奇的评价“毁誉参半”,但谁也不能否认她的成绩。

1980年,法拉奇看到了邓小平,那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法拉奇以前采访过的所有对象不同,他有着特殊的经历,举手投足都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牵动着着世界的局势。

据法拉奇的了解,这位中国领导人没有接受过任何记者的独访,要让中国领导人打破惯例,法拉奇有什么办法呢?

法拉奇找到了援手——时任意大利总理佩尔蒂尼。

佩尔蒂尼是父亲的老朋友,也是法拉奇比较熟悉的人,明白法拉奇的来意后,佩尔蒂尼欣然答应了法拉奇的请求,借助意大利政府的推荐,法拉奇获得独家专访有极大的可能。

  1. 北京方面接到了意大利总理佩尔蒂尼的电话,佩尔蒂尼在电话中介绍了法拉奇,并说明独家专访的请求。
  2. 为了打消中方的顾虑,佩尔蒂尼反复强调法拉奇是具有严格职业操守的记者。

相关文件很快就摆在了邓小平的面前,此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迫切需要对外的窗口,法拉奇的采访,或许是个机会,借助这个采访,有助于让外界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了解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为扩大开放,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邓小平在综合考虑后欣然答应,文件上“同意”二字,打开了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大门。

1980年8月21日,伴随着身边人的热烈掌声,邓小平缓缓步入接待室,法拉奇是第一次见邓小平。

这个个子不高的领导人仿佛拥有无穷的力量,有点沧桑的脸庞透露着巨人般的坚毅,这让她还没开始采访,就有点紧张。

为了能给双方的采访打开一个好的局面,在落座后,她恭祝了邓小平生日快乐,在来之前,她已经看过了资料,明天就是这个老人的生日,今天她要提前祝贺下。

邓小平则风趣地表示别祝贺自己了,自己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该衰退了。

法拉奇赶紧说到,如果这样说自己的父亲自己会挨巴掌的。

在愉快的氛围中,双方打开了话匣子,法拉奇也放松了下来,职业习惯让她迅速进入状态,会场交锋正式开始。

法拉奇的第一个问题,便直达关键,她问道:和上次来北京不同,我亲眼看到中国起了变化,人们不穿制服了,毛主席像也少了,这一路来,我也只见到在紫禁城入口处的一副,你们以后还会保留毛主席像么?

这个问题极为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本次采访最核心的问题,这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法拉奇的采访就不能叫成功。

邓小平看穿了法拉奇的意图,果断地用7个字给予了回答,他说到:永远要保留下去。

邓小平继续说道:过去像挂得多,并不太严肃,我们要永远把毛主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又问道邓小平,如何评价毛主席。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法拉奇想问的,在当时的国内国外,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如何评价这位开国领导人,是当务之急。

邓小平说道:毛主席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在回答法拉奇的提问时,邓小平还向其列举了毛主席的具体贡献。

邓小平用一个大国领导人的胸怀,客观地向外界表明了后继者对这位开国领袖的态度,也给后来如何评价建国以来若干事宜定了调子。

当法拉奇问到,在谈及对国家的贡献时邓小平为何很少谈起自己的名字?

邓小平谦虚地笑了笑说,自己的贡献不算什么,革命者哪能不做事。

这次采访,持续了很久。一般情况下,邓小平很少在到了饭点的时候继续接受采访,但是这次却打破了惯例,超时了10分钟。

最后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邓小平笑道:该吃饭了,再不吃,肚子该闹革命了,不过我们可以改天再谈一次。

法拉奇连忙答应道,好啊好啊。

连续几个钟头的采访让双方意犹未尽,法拉奇的问题,仍没有问完。

邓小平也感觉到有些关键问题并没有说清楚,于是,双方约好两天后再谈一次。

8月23日,双方再一次坐到了一起,这次邓小平着重谈了他对国际形势的看法,整个采访又持续了约4个小时。

在完成采访后,法拉奇向邓小平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他没有西方名人擅长表演的习惯,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邓小平问法拉奇:自己的考试及格了吧?

法拉奇高兴地回答道,精彩极了。

这次采访,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平息了很多争论。

关于中国未来的走向,邓小平一锤定音,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先进生产力,仍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关于毛主席像是否会永远挂下去的问题,邓小平也给了满分的答案,一些非洲领导人得知后,非常高兴,他们说,他们也是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参加革命的,毛主席是他们的偶像。

实际上,在天安门,不仅挂过毛主席的像,还挂过多位国内外领导人的画像,那为什么最后只留下毛主席的呢?

在建国以前,天安门以悬挂民国领导人的画像为主。

最初将画像挂到天安门的是民国总统袁世凯,其复辟帝制后,为了宣扬正统,特意命人将自己的画像挂上天安门,寓意承天接运。

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很快就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在内外交困下,仅仅当上皇帝后的80多天,袁世凯就暴毙而亡。

他的画像几年后也从天安门消失。

随着第一次北伐成功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天安门便挂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不过这次画像并没有挂多久,就不知因什么原因被卸下了。

之后就是蒋介石,他的画像在第二次北伐胜利后,也被挂上了天安门。

后来,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节节失利,天安门上蒋介石画像也不知所踪。

1949年2月,北平举办和平解放大会,毛主席的一张免冠画像第一次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民心所愿,众望所归,人们第一次为天安门的画像欢呼。

几个月后的开国大典,天安门换上了毛主席一张戴八角帽的照片,这张画像堪称经典,是建国之初,常用的毛主席纪念照。

在接下来的几年,毛主席像并不常挂天安门,只是逢重大节日,才会挂上,且按要求两侧需同时挂上国际革命导师的照片,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

期间,恰逢斯大林去世,天安门正中间破例挂了一次斯大林的像,以纪念这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

至1966年的时候,毛主席像才确定长挂,仅每年国庆更换一次。

从第一次挂上至今,毛主席像已经更换了多个版本。

毛主席的画像是具有政治意义的,画像中毛主席目光如何朝向,领口是否打开,是否戴帽子,都有不少争议。

每次争议过多时,都需要重画,这中间更换了多个画师,采用了毛主席不同时期的照片作为画像参考,均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直到第八个版本面世,才获得人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这个版本的画像色彩均匀,画中毛主席目视前方,威严中透露着慈祥,是非常标准的领袖画像。

有了这个评价,毛主席画像的版本才正式确定下来,1967年悬挂上以后,至今再没变过。

改革开放后,外界对天安门上的画像产生了疑问,为了平息议论,正确对待开国领袖,中共中央决定,在天安门永久悬挂毛主席像。为防止风化对画像造成影响,每年国庆前夕,对画像予以更换。

风云变幻,天安门上的一张画像,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他带领中国人民彻底站了起来,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辈的遗像放哪里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