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精神文化消费有哪些?

精选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1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国有经济的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平稳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运用好兼并、破产和联合等手段,扩大优势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5)其他措施: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等。

  8、企业兼并的意义:

  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在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扩大就业。

  11、劳动者维权: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④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的途径维权。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3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1)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2)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4)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7、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8、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5)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4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5.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略P7)

  6.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2)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力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力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四种选举方式比较

  2.影响选举方式、选举制度的因素

  3.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4.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⑴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注:每种方式的重要性或意义)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3.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公民监督权的内容:

  公民的监督权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注:每种渠道的意义)

  ⑴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⑵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⑶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⑷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五)有序的政治参与

  1、为什么要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

  2、有序与无序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宗旨与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着社会治安和秩序。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一方面宣扬科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各种污染等。

  4、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1)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我们公民要了解、相信、支持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3)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通过政府设立的热线电话、信访部门、电子政务、依法建立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求助或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政府还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4、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治工作失误;

  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正清正廉洁;

  ③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5、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具体说,①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的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②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2)依据宪法和法律,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自觉接受监督,建设法治政府。

  6、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7、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略)

  (3)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8、如何接收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9、“阳光工程”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

  (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0、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怎样树立政府权威?

  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国家立法权、国家决定权、国家任免权、国家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3.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5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

  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2、常用信用工具: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

  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

  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

  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精选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有没有”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现在更多的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陈晓光分别率队,赴上海、陕西和山东、浙江开展专题调研。5月28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作主题发言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发展有关重要论述,结合调研情况和参加调研委员意见,就“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非常必要、正当其时。博物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着力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国从博物馆大国向博物馆强国转变。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大踏步向前,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博物馆无论从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看,还是从行业自身建设发展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博物馆办馆质量普遍有待提高。步入“十四五”时期的博物馆事业,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保持博物馆发展速度、总体规模增长的同时,不断推动其质量、效率变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让博物馆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上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第二,正确定位赋能是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新时代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国情出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在博物馆诸多功能中,典藏、展陈、教育、研究是其基本功能,传播、运营、增值等属于其延伸功能。在基本功能中,典藏是基础,展陈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研究是核心。要正确处理博物馆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的关系,把实现基本功能放在第一位,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作为主责主业;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观众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服务,发展好延伸功能,不能颠倒主次、舍本逐末,始终把握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是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在改革,创新是关键。一要改革体制机制,让博物馆“动起来”。深化博物馆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管办分离,赋予博物馆更大的自主权。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博物馆管理和运营,完善国有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和激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在不改变藏品权属、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文物藏品所有权、保管权、展示权(运营权)“三权分置”,推动博物馆文物资源以多种形式实现社会共享。二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让博物馆“热起来”。统筹做好不同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多样性发展;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展陈质量;把教育学生和青少年作为博物馆服务的重点,把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三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让博物馆“亮起来”。加快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数字化体系建设,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可期待的发展。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通过博物馆与高校、院所等教育科研单位合作,为博物馆培养更多人才;探索扩大博物馆自主权和完善自主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提升博物馆专业人员素质,提高研究人员比重,加大专家型讲解人员的培养力度,有条件的应创办研究型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

健全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提供更强智力支撑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速和硬件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博物馆专门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

一、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状况不容乐观。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博物馆5788座,从业人员规模应在170000人左右。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专业毕业生总数仅达到上述需求的1/10。更令人担忧的是,培养博物馆高层次实践人才的文博专业硕士每年招生500人左右,平均对口就业率仅为49.95%,差距明显。

二、在制约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诸多因素中,博物馆学科地位薄弱情况需引起重视。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上,是培养方向划分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体系不完备。

一、构建立体化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建议教育部加大专业硕士招生政策执行力度,支持相关高校扩大文博专业招生规模,优化文博专业课程设置,总结校外导师制成功经验;指导地方院校立足当地文博资源,对接当地博物馆人才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建议国家文物局在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原则指导下,应对博物馆不同岗位、不同类型需求,鼓励更多博物馆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推广博物馆之间对口支援、优势互补的成功经验。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贯彻落实九部委指导意见过程中,加快对国内外相关经验调研评估,适时出台博物馆从业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动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进入法制化、可持续轨道。

二、支持和扶植博物馆学科发展。建议教育部充分论证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列为一级学科的可行性,至少考虑将其按独立学科加以管理,让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得到切实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萧林:

健全出土文物移交机制 盘活用好文物资源

长期以来,出土文物移交问题成为文物系统司空见惯且难以破解的难题。如,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出土文物移交机制,致使大量出土文物长期积压在考古机构,博物馆藏品来源趋于枯竭,重要考古发现得不到及时展出;各地自下而上层层截留出土文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多数省级、国家级博物馆很难得到藏品补充;随着近年考古机构陆续兴建考古博物馆,博物馆藏品来源问题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出土文物移交规范化。在文物保护法修订时,增加关于考古出土文物移交的条款,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出土文物移交长效机制。

二、加强行政管理,提升出土文物移交执行力。强化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出土文物移交的督查和指导,明确并压实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出土文物移交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健全出土文物信息数据库及年度报告制度。

三、明确职责定位,发挥考古机构和博物馆各自功能。考古机构以调查、发掘、整理、研究为主要任务,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主要职责。双方应聚焦各自主责主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出土文物的利用效能。

四、考古机构和博物馆应建立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出土文物的社会效益,真正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

5月11日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健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工作机制,适时开展移交专项行动。希望尽快出台具体操作措施。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海南省委会主委,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耀红:

修订博物馆条例并尽快将其上升为国家法律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简称《条例》),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通过调研发现,《条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条例》和其他相关法规规章之间衔接不够。例如,《条例》规定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采用备案登记制度,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必须经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再如,在《条例》之前出台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尚未废止,其中一些规定和《条例》不相一致。

二是《条例》在法律方面存在空白。例如《条例》中规定,在设立藏品属于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馆时,应遵守有关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但在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中,对非国有收藏单位是否必须取得法人资格却没有明确规定。

三是《条例》对古生物化石不加区分不利于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条例》没有与《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相关条款相衔接,没有对古生物化石按照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进行区分。

四是《条例》在实践中存在操作难的问题。《条例》特色之一是对博物馆设立实行备案登记制度,但在2020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备案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没有针对博物馆的特色对备案内容和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

一是修订《条例》。按照消除冲突和弥补空白原则,对《条例》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是废止《办法》并制定《博物馆条例实施细则》。

三是适时启动博物馆法的制定。《条例》等相关法规尽管存在问题和不足,但多年实践经验和做法已为制定博物馆法奠定了基础。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推进博物馆法及其配套法规体系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

完善免费开放政策 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

免费开放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保障。2008年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中央财政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累计投入390.1亿元。至2020年11年间,博物馆年度观众量从2.83亿人次增至12.27亿人次,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0.22亿人次。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国民的重要文化生活方式。

但面对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免费开放政策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财政支持政策总体上不充分。二是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财权匹配不清晰。三是免费开放政策与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不衔接。建议从三方面进一步完善免费开放和评价激励政策,调动博物馆积极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坚持均衡原则,改革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工作,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调整结构比例;督促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统筹自有财力和中央补助资金,健全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二、强化绩效导向,健全博物馆运行管理机制。将免费开放经费安排与博物馆绩效考核、定级和运行评估、“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年度报告和信息公开等情况相挂钩,形成经费动态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博物馆绩效奖励政策。扩大博物馆办馆自主权,允许博物馆将开展陈列展览策划、教育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取得的收入,用于博物馆发展和人员绩效奖励;支持博物馆享受科研机构相关优惠政策,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和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

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亟须制度推动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为此,要促使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并加强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

一、我国博物馆校均、生均占有量不高,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区域上也存在不平衡,城乡差别、东西部差距明显。建议在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保持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一方面,通过继续保持我国博物馆数量的适度增长,助推博物馆校均、生均覆盖率的增长。另一方面,鼓励部分省市先行先试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鼓励试点地方的中小学依据与学校特色整合原则、学校项目优先原则、就近就便与公益性原则等与各类博物馆展开合作。同时,加快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叙事化、可视化的智能知识资源库建设,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支持,用数字化手段使博物馆教育覆盖更多农村中小学生。

二、博物馆教育在校外教育中“存在感”较弱,各级政府对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缺少专项经费支持。建议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实施意见,对工作推进提出明确要求,给予经费保障。

三、现在尚缺乏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博物馆馆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及展览进校园等机制性安排。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同时涉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教育部门与文物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建议教育部门牵头,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设置,明确课程标准等。同时,文物部门推动博物馆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开发高质量馆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必修课程、学科/学术课程、单科课程、基础型课程等。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

深化文教结合 推进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调研发现,对标高质量发展特征及要求,高校博物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三少”:场馆数量少,展陈数量少,参观人数少。二是“边缘化”:高校博物馆多为附属机构,未纳入博物馆行业和所属高校发展轨道,藏品管理、展览陈列、公众教育、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专业化有待提高。为此,建议多措并举凝聚高校博物馆育人力量,增强育人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各高校应从科学规划设计、细化管理制度、扩大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齐抓共管。

建议国家文物局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范围。针对大多数高校博物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未在博物馆行业部门登记备案的情况,为高校博物馆设置特殊管理办法,规范其经营。

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将高校博物馆纳入文旅融合统一部署。鼓励各级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提高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引导高校博物馆与社会资源加强合作,拓宽资源配置、资金来源等渠道,促进高校博物馆全面发展。

建议各高校将博物馆建设纳入本校发展总体规划。将高校博物馆放到与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同等地位,提高归口管理层级,纳入高校整体建设体系。

二、加强高校博物馆专业化管理。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博物馆专业化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议教育部设立具体监督检查机制,将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建议高校博物馆明确办馆理念,制定多样性收藏策略,提高展览质量、提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主动寻求社会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多媒体新技术,实现联动运转,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应有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

创新机制 让博物馆的经营活起来

通过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上海、陕西等地对不同类型博物馆开展广泛调研,以及联系我长期从事博物馆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博物馆繁荣景象背后,其现状与“活起来”还有很大距离,其表现如下:

一是博物馆长期“恪守”传统主业理念,对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作壁上观”。二是为了发展博物馆事业,大多数国有博物馆被划为公益一类,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已是公益二类的博物馆,也在积极争取进入公益一类行列。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博物馆本身对“活起来”的信心不足、自主创收能力不足。博物馆系统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博物馆的改革与创新。为改变这一状况,真正让博物馆“活起来”,建议:

一、博物馆要认真落实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在体制机制创新上闯出一条符合博物馆自身发展的路子来。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健全激励机制,开展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试点,落实博物馆从业人员享受科技创新扶持的政策,增强博物馆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动力和活力。

二、博物馆在运营方面可以借鉴媒体行业实行采编与经营分离的成功经验。围绕主业成立文化企业,使得作为事业身份的博物馆各部门可以做研究、做展览、做传播;作为企业身份的博物馆文化企业可以做研发、做经营、做文创。博物馆各部门、企业,各司其职、各守本分,做事更专业、更科学、更精准,既能保证博物馆形象安全,又能激发博物馆内在活力,从而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亚南:

推进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非国有博物馆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高质量发展中,尚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非国有博物馆尚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政策享受方面与国有博物馆难以做到“一视同仁”。二是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存在资产与举办者个人或公司财产混用、费用支出不明晰问题;还存在理事会制度落实难、藏品真实性和来源合法性堪忧等问题。三是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质量、陈展水平、服务功能、从业人员业务素养等相对偏弱。为此建议:

一、纳入发展规划。统筹兼顾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设立,尤其优先鼓励设立具有门类特点、行业个性、民俗特征、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题性非国有博物馆。

二、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博物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完善非国有博物馆依法备案、设立、藏品登记、建档等制度,明确准入和退出等规定,落实非国有博物馆在免费开放补助、专项资金安排、职称评定、教育基地命名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享有同等待遇。加大部门协同,在税费减免、运营补贴、土地保障、金融扶持、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方面,制定可操作实施细则。

三、规范监督管理。充实执法力量,定期开展年检、抽查和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加入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非国有博物馆自我管理水平。

四、激发创新活力。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样化资金筹措机制。支持非国有博物馆通过合作、授权等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文化创意服务。引导国有博物馆对非国有博物馆开展对口帮扶,培养一批管理规范、发展质量高的非国有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

拓展差异靠特色“出圈”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双向发力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博物馆快速发展过程中,诸如立项匆忙、定位模糊、千馆一面、馆藏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建议:

一、彻底改变模式化发展思路。地方和行业博物馆要紧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围绕主旨做好相关文物的征集、整理与展陈,多建专题馆,切实在“专”与“精”上下功夫。以此为基础,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系统性研究、评介和推广,以激活文物潜质,突出专业亮点,细化展览主题,彰显特色基调,让别具一格的专业特色从众多大同小异的博物馆群落中脱颖而出,找到独属的行业位置。

二、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建立上下联结、贯通行业的信息平台和宏观调控机制。在统一晾晒家底、自主公告余缺基础上,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管理协调职能,统一盘活各地积压的馆藏资源,将大量重复的库房文物以相互可以接受的方式或调剂、或划拨给专业馆,让其在专题展中充分显露价值。

三、特色馆建设主体归于属地,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把博物馆办好办活的责任。一是加大支持力度,调动一切可能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专题文物;二是争取政策支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建立馆藏文物互动交流机制,或以物易物,或有偿转让,或签约租借,或交换轮展,让所需文物在各馆间顺畅流动;三是支持专题馆依靠鲜明特色和不俗业绩树立良好口碑,积极吸引、主动对接有关慈善机构、公益基金和民间收藏,或捐赠、或代为征集、或代藏式借展,逐渐形成专题馆对特色文物的集聚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吉林省委会主委,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

建好乡村博物馆 服务乡村振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吉林启动了“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项目建设。5年来,全省共建成乡村博物馆91处,在重塑人民对家乡文化遗产的认识,帮助边境和民族地区群众正确认识民族、族群(家族)迁移史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澄清模糊的历史问题、正本清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从全国乡村博物馆发展状况看,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乡村博物馆作为留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其数量、质量、功能都与快速增长的乡村文化需求不匹配。二是现阶段乡村博物馆基本属于“小微博物馆”,多由民间自发创办,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监管缺失等问题。三是乡村博物馆建设碎片化,良莠不齐,除极少数规模较大、运行较好的纳入正规博物馆序列,多数缺少人员、资金等支撑条件。为此建议:

一是明确乡村博物馆定位。乡村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有效补充,是记忆的具象化、乡愁的鲜明化和文化根脉的特色化,要站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谋划推动。二是解决“谁来管”。建议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出台推动乡村博物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或鼓励各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和标准,选择部分地方作为试点,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解决“怎么管”。建议将乡村博物馆纳入博物馆体系,在建设、运行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旅(文物)、农业农村、住建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给予支持;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将乡村博物馆建设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先行先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文化消费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