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本进化单位中群体与个体的进化有什么区别?

群体(population) 一群同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孟德尔群体(Mendelian population) 特指能进行随机交配的群体。 自花授粉植物、无性繁殖形成的群体×;基因频率 一个群体中某种基因的数量与群体中该基因的全部等位基因(包括该基因)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 群体中某种基因型的数量与该群体中全部等位基因组成的基因型(包括该基因型)总数之比。;一对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基因A和a 基因型AA频率: D =显性表型频率 基因型Aa频率: H 基因型aa频率: R =隐性表现频率 D+H+R=1 基因A频率: p=D+1/2H 基因a频率 : q=R+1/2H;第二节 遗传平衡定律----Hardy Weinberg定律 1908年 英国数学家Hardy 德国医师Weinberg 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充分大的孟德尔群体中,其个体间进行随机交配,同时,选择、突变、迁移和基因漂变的作用忽略不计时,群体各种基因型的比例逐代保持不变;当然,基因的频率也逐代保持不变。;哈迪-温伯格定律可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假设:在一个无穷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进化的压力(选择、突变、迁移和基因漂变) 第二部分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 (如果群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关系是D=p2, H=2pq,R=q2) 第三部分:随机交配一代以后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平衡群体在没有突变、选择、迁移的情况下,随机交配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世代间保持不变,这样的群体称为平衡群体。平衡群体的标志: 基因型频率在上下代之间保持不变。 (不是基因频率在上下代之间保持不变) 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可能会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一定不变。;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 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 + 2pq + q2 = 1;二项式展开 (p+q)2 =p2 + 2pq + q2 =1;例:一个100人的群体中,AA有60人,aa有20人,Aa有20人。 ≠ p2:2pq:q2 ∴该群体是一个不平衡群体。;群体遗传与进化;第三节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群体遗传平衡的两大特征: 基因型的频率不变 基因的频率不变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选择 突变 迁移 基因漂变;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比较适应环境的个体生育率高,可以留下较多的后代,这样下一代群体中这一类基因型及相关基因的频率就会增加。生育率低的个体留下的后代较少,下一代中有关的基因频率就会降低。 自然选择的结果:使群体向着更加适应于环境的方向发展。 如果选择作用发生在个体育龄期之前和育龄期间,就会影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的频率。 如果选择作用发生在育龄期以后,对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不大。;人工选择 对于人类种植或饲养的物种来说,除了自然选择以外,还要受到人工选择的作用。;适合度W 指某一基因型与最适合的基因型相比时,能够存活并留下子裔的相对能力。 适合度最高的基因型 W=1 其他基因型 W<1 选择系数S (淘汰系数) 指经选择作用后降低的适合度。S=1-W 隐性致死基因的纯合子 W=0 S=1-W=1 即全部被淘汰。;二、突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如果A的初始频率为p,p=(1-q) a的初始频率为q,q=(1-p) p+q=1 A→a的速率为u,a→A的速率为v (1-q)u>qv,q(a)增大,p(A)下降。 (1-q)u<qv,q(a)下降,p(A)增大。 (1-q)u=qv,突变压相等,则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没有其

  《动物生物学(第5版)》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动物生物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相配套,主编陈小麟教授为圈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第5版教材按照生物学的指导思想,系统地介绍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适当地拓宽知识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如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
  本教材有配套数字课程及拓展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各章内容提要、习题、参考文献和拓展学习材料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可根据需要和兴趣上网阅读,拓展有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培养科研兴趣。教材编写格式上每章列有“学习目的”和“复习与思考”,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动物生物学(第5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的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师范、农林、水产、环境、海洋、考古和医学等学科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厦门大学自1994年将“动物学”改设为“动物生物学”基础课,先后获得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1999)、“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名牌课程()、福建省精品课程(2005)、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厦门大学《动物生物学》第1版教材于1996年出版,先后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1)、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003)、“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4)。“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2001年至2015年期间先后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上述教学成绩源自教学团队几代成员遵循“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勤勉敬业,和谐共事,坚持不懈地努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也受益于众多高校同仁及各界友人给予的热心支持,厦门大学“动物生物学”课程的发展记载着他们的爱心奉献。
  本教材第5版继续保留原有动物生物学系统的基本知识教学为指导思想,内容包括动物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注重让学生理解动物类群的进化关系,动物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动物生命活动的协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了解当代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动物资源的生产应用和保护,使学生对动物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概貌有所了解,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教材编写格式保留每章开始列出“学习目的”,每章结束列出“复习与思考”,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第5版教材根据近年来的学科发展,吸收部分动物生物学研究新成果,如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分子系统进化等领域,适当地删减陈旧知识,精炼经典理论,使教材适应于当代的科学水平。
  本教材建设有配套的数字课程(.cn/50924)和“动物生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可登录“爱课程”网查看),数字课程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各章内容提要、习题、参考文献和拓展学习材料等;不同学校可按照本校专业特色和后续课程的承前启后关系,决定使用数字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根据兴趣和需要上网学习,拓展有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培养科研兴趣。
  本教材修订过程获得许多同仁的厚爱和支持,教学实践过程也得到许多学生的热心建议,在此致以衷心感谢和敬意。动物世界丰富多样,动物生物学知识海洋浩瀚无边,新理论与新技术层出不穷,本书疏漏及不当之处诚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指正。

一、动物生物学的定义、性质和任务
二、动物生物学研究发展动态

第二章 动物生物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动物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第三节 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基本规律
五、神经胚的形成与器官的建成
第四节 动物形态学基本概念
第五节 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第四节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
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若干小门类
一、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
第九节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
第十节 陆生内温脊椎动物

第四章 动物机体的结构、功能和调节
第一节 保护、支持与运动
第三节 气体交换、血液循环与免疫作用
二、无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
三、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
第五节 温度与体液调节
第六节 动物的生殖与个体生长
三、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

第五章 进化与系统发育
第一节 遗传变异与进化
二、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
三、高级阶元的形成机制

四、欲求行为和完成行为
三、动物社会的维持机制

一、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多样性危机及根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基本进化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