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砸烂佛像的话会怎样呢?


做最好看的北京视觉历史平台

这是一篇全面介绍法海寺壁画的文章,从寺庙的传奇过往,到壁画的惊美绝伦,文章中配有大量插图及视频供大家尽兴观看,以弥补在寺庙现场秉烛夜行的暗黑之旅中不能尽观其详的缺憾。

法海寺创建至今已有580年历史,其间虽也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人为的破坏,但由于偏居京郊荒山之中,因此躲过北京历史上数次兵燹战乱,寺中壁画得以保全。否则极有可能如敦煌那般被人整片割掉盗走,或者壁画上重金描绘的金丝线条被人刮去换钱。所幸以上均未发生,壁画全须全尾儿地存续至今,这是它的幸运,更是今天我们的幸运。

为写此文又往法海寺深入探访,仔细看了所有建筑及壁画及展厅中的各种图片文字,回来后与史料一一对比核实,发现点错误已上报.......

以下,请跟随我们的文字与美图,一起梦回大明,到壁画中的仙界佛国去尽兴神游一番吧。

1、一位明朝太监的梦想

2、两位外国美女的奇遇

3、一位北京大爷的抗争

4、万众瞩目的画壁惊奇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宦官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在职人数之多、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是其它任何时代无法比拟,他们的身份已经远远超越一个宫廷内务人员的概念,统辖地方、出使海外、领兵征战、执掌朝纲,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从郑和、王振、汪直,到刘瑾、冯保、魏忠贤.......这些大明帝国历代太监的大名和他们的故事都一一载入了史册。

而我们今天讲述的“法海寺”也是缘于一位明朝太监,他的一夜南柯大梦,不仅成就了一座京西皇家古刹,还创造了一个在500年后让世人惊叹的文化殿堂瑰宝。

这位太监名叫李童,生于1389年,江西庐陵人,永乐初年入宫,不久便得朱棣赏识,每次巡幸塞北,李童皆随侍左右。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死于榆木川,李童便是护送其遗体秘密回京的亲随之一。


之后在后续几任帝王内廷中继续供职,明宣宗时期被擢升为御用监太监,至代宗时期,更是被授予一品以上官员才能得到的最高恩赐——蟒袍玉带,可谓极尽荣耀。

那么这位大内宫廷中的太监,和法海寺有什么关系呢?

据说明正统四年(1439 年)的一天,50岁的李童睡觉梦见一个“白衣老人”,在老人的指引下,来到一个“岩壑深邃、林木茂美”的地方,并告诉他“此精蓝地也,他无以过此者”,意思就是这里是一块非常好的风水宝地......

第二天,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让李童心绪不宁,于是便派人到北京周边寻找。几天之后果真在京西翠微山南麓(今石景山模式口北)找到了这块地方,与他梦中的景致完全一样。

在明人撰写的《重修法海禅寺记》中对这片青山秀水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都城之西,余四十里,有山名翠微,左岗右泉,取迴旁峙,云烟飞动,如护如翼。山之阳土脉丰腴,草木从茂,行者憩其下游者陟其颠,不知为福地下......”

借助1947年的一幅地图,我们可以大致看一下这个区域的地形地貌。如下图,翠微山、模式口、法海寺等均有标注。


▲《1947年北平市城市郊区地图》

这样一块“左岗右泉、云烟飞动”的好地方,定是佛家栖身的风水宝地,于是李童决定“尽捐己资”,并募集善款、建寺迎佛。

凭借李童的身份与地位,建寺资金很快便筹齐到位。在今天法海寺内有一口高达2米的青铜大钟,为当年明英宗所赐,钟身上半部铸有经文,下半部便是捐助者的名单,“其施财资助者之姓氏,具列碑阴,用同垂不朽焉”......


从名单中可以看到,捐钱的“金主”基本都来自李童的“朋友圈”,包括两方面人物:

其一,是李童自己的宦官“同事”们,其中就包括几位著名的太监,如几年后带着明英宗北征、导致“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的太监王振;还有出使西藏促进民族团结的太监杨英;以及后来发动“夺门之变”、帮助明英宗复位的策划者之一太监曹吉祥等。


▲ 大钟下部刻有出资人名单

其二,是僧人群体,有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弟子、色拉寺的创建者、明代三大法王之一的释迦也失;有释迦也失的弟子、西天佛子大国师哑蒙葛;还有被明成祖首封“大宝法王”的班丹扎释等等。

其实 ,“托梦建寺”只是民间赋予法海寺的一段传奇逸闻,李童修建法海寺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明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明帝对佛教都倍加推崇,各种崇佛礼佛、修建佛寺的活动屡见不鲜,而作为皇帝身边那些近侍宦官,自然也会投帝王之所好,做一些顺应潮流、报效皇恩之举。

其次,建庙修寺对于宦官自身也是一种寄托与归宿。他们生前没有子嗣,死后禁入祖坟。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在《尚书引义》中这样论述:

“宫刑施之,绝人生理,老无所养,死无与殡,无罪之鬼,无人除墓草而奠怀染......”

而佛教寺院就成了他们慰籍心灵、养身终老的绝佳之所,太监们在此抚慰今生并希翼修福来世。

由此,一些有权势有地位的宦官就会作为牵头人,募集资金修建寺院,级别稍低的太监跟随入资或出力,待日后退休便入住寺中,相互照应、抱团养老。

明清两代,京郊出现了大量这样的庙宇,基本都是太监们为自己修的终老之所、百年吉地,正所谓“京西三百七十寺,都是宦官始做成”......

当然,修建这座寺院也少不了当时的皇帝明英宗的支持,有了他的“背书加持”,这座寺庙就变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家敕建寺院。


这位明英宗就是那个当了两回皇帝的“朱祁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有的现象。

朱祁镇还敕建过一座著名寺庙,即今天以“京乐”著称的智化寺,始建时间正是法海寺竣工的1443年,发起者是另一个著名太监王振(初为其家庙),明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两座寺庙前后相接,看来大家都在排着队享受这种福利待遇,雨露均沾......

“报恩智化禅寺”修好后,王振果真就对朱祁镇“报了恩”,全力怂恿年仅22岁的朱祁镇效仿其曾爷爷朱棣亲征北伐蒙古(1449年),最终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全军覆没,朱祁镇自己也被活捉,进而导致大明帝国空前危机、命悬一线,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镇守北京,中国历史也将改写......

一年后,朱祁镇获释回京,被软禁南宫七年,直至公元1457年在另一位大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第二次登上了皇位......

法海寺 — 智化寺 — 土木堡之变 — 北京保卫战 — 夺门之变

明朝中期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就这样串联起来,前后相距不到20年,跌宕起伏、波诡云谲!

当然,这其中不乏几位太监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表演”书写着大明王朝的历史、并继续左右着它的未来。

募集资金全部到位,法海寺营建正式开始,主持施工的是当时的“国家建委”——工部,集结了大批的能工巧匠,营建工期历时四年。


三十年代赫达 · 莫里逊(德)拍摄

工程竣工后,明英宗钦赐匾额“法海禅寺”(这里“法海”之名与“白蛇传”无关,而是取自“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随后又赐《大藏经》一部,青铜佛钟一口。


门额为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所题

之后礼部尚书胡潆撰写了《敕赐法海禅寺碑记》,吏部尚书王直撰写了《法海禅寺记》。

“皇家工程队”施工、皇帝赐匾、尚书写碑记,法海寺的规格档次高下立判。

整座法海禅寺占地两万平米,坐北朝南,院中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排列规整、错落有致,各种殿堂楼阁恢弘壮丽、气宇轩昂。


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护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两翼对称建有钟鼓楼和伽蓝、祖师二堂等建筑,这是明清时期典型的汉传佛寺“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

“伽蓝七堂”是我国古代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设计标准,大体形成于宋代。“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僧院;“七堂”指寺院中须有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依宗派不同而略有差异。以禅宗为例,“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法海禅寺的正中主殿即为“大雄宝殿”,它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重昂五踩斗拱。殿内供奉的佛像主尊为“竖三世佛”,两侧各塑八尊罗汉像及坐姿菩萨、大黑天神和李童像各一尊。

在大雄宝殿的几侧墙面上还绘制了一些佛教题材的壁画,虽然当时只是作为寺院大殿的“装饰品”,藉藉无名、少人关注,但500年后却耀世而出、一跃登上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成为世人向往、盛名远播的“法海寺壁画”(后文详述)。

法海寺第一任住持是福寿法师,他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高僧大德,受老友李童之邀做了法海寺的首任住持。福寿法师过世后被安葬在了法海寺东侧的小山上,也就是今天的“福寿岭”。

福寿岭原名“扫鼠岭”(扫鼠即松鼠)。1923年同仁医院在福寿岭上盖了北京第一家疗养院,院长是美国人霍普金斯(Hopkins)。疗养院内经常有外国人出入,他们有时行为过于自由奔放,当地人看不惯,就把“扫鼠岭”称为“骚妇岭”。

法海寺建成后的第十五年,其创建者李童因病离世,如其所愿安葬在了法海寺旁(西南坡上),他也算是明朝太监中少有善终的一位了。

此后,法海寺一直受到历代帝王的“关照”,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以及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都曾重修法海寺,使其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依然较好地保持了原有风貌。

近年有人在天泰山慈善寺寻访到一块光绪八年(1882年)的仆地残碑,上面记载了各寺庙的住持长老:“慈祥寺海峰 法海寺镜泉 广禧寺智海 弘德寺智通 戒台寺盛林”,由此可知当时法海寺的住持长老是镜泉禅师。

直至清朝后期内忧外患、国势倾颓,法海寺也逐渐香火日衰、山门潦倒、人迹罕至......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昔日的帝都北京已经变成了“北平”。没有了皇权的威仪、没有了政客的喧嚣,这里只是一座恬淡优雅、祥和升平、令人神往的古城。

此时,两名外国美女的出现让法海寺重现江湖、再起波澜。

一位是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这座藏于深山的古刹。

“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有一座造型极其优美的佛教寺庙……有一位剃了光头的年轻人将我们迎入了一个寺庙庭院之中,并沿着石阶往上走,来到了第二个庭院,那儿有和尚在拆除为牡丹花穿上的越冬稻草衣。这就是法海寺。”

“在石头祭坛上,坐着3个上了漆的塑像,每个塑像后面都有一个绘制了图案的屏风。接着,我们发现殿内四壁都布满了壁画!我们兴奋地打开了该寺庙的其他门,利用一面镜子把阳光折射进了殿堂内部。令人惊奇的画面顿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

通篇文字描述了安吉拉游览法海寺时的情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当时的兴奋与惊喜,尤其她对于寺内壁画的迷醉之情都通过文字向我们倾泻而来。

安吉拉·莱瑟姆的这篇《发现法海寺》刊登到了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上,引起了国外文史界的瞩目,毕竟这是一次对15世纪东方壁画艺术的重大发现。由此,法海寺名扬四海。


安吉拉·莱瑟姆摄,翻拍自法海寺展厅

另一位美女是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

1933年,24岁的赫达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在一家照相馆做了摄影师。这座东方古都让她迷恋不已,几年间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风景、建筑、市井、人物都被她摄入了镜头,法海寺也是其中之一。

“西山最有意思的寺庙是法海寺,这是一座不大而颇具景致的的寺庙,它以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画而受人关注,壁画在大殿的墙上,永远位于阴暗处,处于非常好的保存状态,要描绘它须将屋瓦挪开,才有一个好光线。”

赫达在寺中拍摄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法海寺的景象。不过,相比于安吉拉在拍摄时用镜子引光,这位赫达小姐就有点过于鲁莽了。

据说她引光的方法是让同行的朋友用橡皮球向点燃的三聚乙醛燃料上吹镁粉,相互反应后生成巨大的光亮......且不说这种产生的光与火星对壁画带来的损伤,即使对整座木构建筑及在场的人员也是非常危险的举动。果然拍摄数张后赫达便被喷溅的火焰烧伤,险些毁了容......


赫达 · 莫里逊(德)拍摄


赫达 · 莫里逊(德)拍摄


赫达 · 莫里逊(德)拍摄


赫达 · 莫里逊(德)拍摄


赫达 · 莫里逊(德)拍摄

在北京的历史中还有一位“莫理循”,他最初是《泰晤士报》的驻华记者,后来担任了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并参与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如中国参加一战等),由此成为当时京城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就因他而改为“莫理循大街”。我们今天讲述的这位美女摄影师赫达,其实就是他的儿媳妇儿......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转瞬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这一天,上百名北京第九中学的“红卫兵小将”手持刀斧棍棒冲上法海寺山门,准备“将一切砸烂”。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六十多岁的“北京大爷”挺身而出......

大爷名叫“吴效鲁”,年少时曾在北京琉璃厂古玩店当过学徒,耳濡目染让他对文物古玩颇有一定的鉴赏力。五十年代初期,吴效鲁被分配在法海寺负责看管寺院、打理杂物。其间虽有几家单位借用寺庙,但吴效鲁一直未离开,成了这里真正的俗家“住持长老”

十多年的看管守护让吴效鲁对法海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深知这座明代皇家寺院的历史价值。当风云突变、山雨欲来时,吴效鲁决定拼尽全力也要保住古刹。

冲上山的“红卫兵”都是第九中学的学生,此前他们学校也曾长期借用过法海寺,因此都认识这位看管寺院的“吴大爷”,所以一进寺院就高喊着让吴效鲁打开大雄宝殿的殿门。

面对着这些熟悉的孩子们, 吴效鲁想了一个办法——“ 毁佛像,留壁画”,这是他之前已经想好的“底线”。泥塑的佛像,工艺制作一般,毁坏之后,将来还能再塑;但壁画是绝世瑰宝,一旦毁坏,后人绝难恢复!


▲原 大殿西侧佛像,今已无存


▲原大殿东侧佛像,今已无存


▲原天王殿金刚像,今已无存

如此这般,在吴效鲁的抗争下,壁画得以保全。

1972年吴大爷退休,离开了他相伴相守20年的法海寺,几年后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与李童一样也被安葬在法海寺附近山坡,相隔五百年时空的两座坟茔因缘际会,一座是法海寺的创建者,一座是它的守护者。

此后的岁月,法海寺一直平安无事。

1 988年,法海寺与圆明园遗址、三星堆遗址等一起被列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至2008年,相关部门对法海寺的建筑及壁画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工作,让它彻底焕发了勃勃生机。


最近十年,藏于山野、少人问津的小小法海寺突然热闹了起来,每天都有几十人前往,他们不是去参寺拜佛,而是奔着寺中那500年前的明朝壁画,此时的法海寺壁画已经与甘肃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等肩齐名,冠以“中国三大壁画”美誉。

一时间,文史界、美术界、文艺青年、普通民众......无不趋之若鹜,争睹为快。法海寺因着壁画成了万众瞩目、竞相打卡的“网红圣地”。

大雄宝殿是法海寺的主体建筑,殿内中央供奉着“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世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原像已毁,目前为1996年重塑,如下图:


而著称于世的法海寺壁画就集中分布在大雄宝殿各侧山墙之上(见上图),共计10铺(“铺”为壁画计量单位,一铺即一幅)。

壁画总面积约236平方米,共绘有77个人物,包括水月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以及天帝、天王、信女、童子等,他们服饰华丽,仪容优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高的近2米,矮的只有50厘米。人物周围还绘有各式祥云、花卉、动物,整幅画面线条流畅、色泽浓丽、满壁风动,美不胜收。

我们将所有壁画分为四组,详述如下。

【第一组】大殿北墙东西两侧:

试图理解阿克曼们和主君之间的追随关系,所以拉了一遍漫画做了下阅读理解。

有剧透!有漫画截图!先把涉及的漫画回数和关键情节都列出来,方便大家查阅,也方便没追平的朋友躲剧透哈(动画没更新到的部分我就不写情节简介了)

  • 51话-利威尔班(‘你到底在笑什么?’)
  • 69话-朋友(肯尼之死,肯尼回忆和乌利湖边对谈)
  • 80话-无名的士兵们(箱谈,埃尔文坦白)
  • 112话-无知(巨木森林里吉克吼叫,利威尔回忆杀1)
  • 136话-献出你的心脏(利威尔回忆杀2)

三位阿克曼都经历了‘我的神变成凡人了’的信仰崩塌瞬间(以下统称阿克曼的主公们他们的‘神’,因为是他们信仰的化身),但是应对的方式有所不同,体现了三代人的选择,呈现递进的关系,分别是和殉神,造神,弑神

  • 肯尼殉神:眼睁睁看着神像破裂,自己也失去求生的欲望
  • 利威尔造神:在目睹神像破裂之后又强行把神像粘回去,最后还是破碎了
  • 三笠弑神:亲手把艾伦砍了

先复习一下肯尼认主的过程:肯尼受到委托去刺杀乌利,被巨人化的乌利捏在手里面,肯尼向他投了一把刀,被乌利用手臂接住,乌利跪下来乞求肯尼原谅自己。

肯尼信仰“力量”,他的信仰化身的神是乌利:乌利拥有巨人的力量却选择不杀自己,那一定是因为他有某种终极力量。肯尼想要获得这份力量,他以为这样就能摆脱‘人总的沉醉于点什么’的悲哀宿命。

肯尼和乌利在湖边对话是理解乌利角色的最重要的部分:乌利问如果不是暴力,是什么让我们结成朋友的呢?乌利认为是他的‘慈悲’。是自己有始祖巨人的力量但仍然愿意跪下来求一个无名杀手原谅自己,这样的‘慈悲’才交换来了友谊。就像145王有巨人的力量但还是要躲进墙内,用‘慈悲’来交换和平,建造乐园。

但乌利死后肯尼开始在弗丽达的眼睛里看到乌利,换了一个人,怎么还是这些和平啊爱啊?神的力量也能继承?

直到死前肯尼才理解,原来乌利继承的是力量更是诅咒。乌尼的‘慈悲’不是肯尼以为的神性,反倒是王血诅咒的奴隶。理解这一点的肯尼失去求生的欲望,他和他的神都无法逃脱奴隶的悲哀宿命。他和他的神同时死去。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叹谏山创文学大师!!‘慈悲’在文学中经常是作为终极人格来描绘的,而创非要把这尊佛像砸烂,慈悲的出发点是想用帕岛人的自由换来世界的和平,但结果却是墙外的世界想要毁灭帕岛。妙啊。)

(好悲伤啊,和肯尼的友谊是不是乌利生命里唯一属于自己的东西呢,乌利像一个祭品一样。)

利威尔信仰“英雄”,信仰一种英雄自我牺牲来成就人类未来的宏大叙事,这个宏大叙事的化身是埃尔文,也就是他的神。

虽然本人只说过一次“为人类献出心脏”这句话,但利威尔可能是调查兵团里最把这句口号当真的人,其他人加入调查兵团或多或少都有私人的驱动力,埃尔文阿明韩吉为了梦想和好奇心,艾伦为了仇恨,三笠为了艾伦… 利威尔的个人的驱动力是什么呢?漫画没有直接描述,而是在通过他一直不断失去战友这一点来侧写。他之所以被埃尔文一番雨中演讲忽悠得死心塌地,因为只有“人类大义”可以为那些极端痛苦的失去赋予意义。

地下街时期的利威尔一定曾为自己的力量所困扰,他可以混到食物链顶端,但打架抢劫杀人无法改变地下街的污秽的空气,无法阻止每一个妓女像他妈妈那样悲哀地死去,力量像是诅咒。而加入调查兵团终于让他的力量有了正当的用途:我有力量,杀掉巨人,世界就会变好一点,战友们的死就有意义。“为人类献出心脏”这句宏大叙事后面就是这样简单交换的逻辑,我们牺牲自己和战友,为了成就更大的意义。

但从埃尔文听见巨人是人类露出微笑那里,利威尔的神像上出现裂缝,说好的人类大义呢?到屋顶注射那里,神像完全破裂露出里面那个小男孩,他的神不过是儿时梦想的奴隶。原来埃尔文在送无数士兵去死时想的不是人类大义而是私心。原来那句‘为人类献出心脏’,是‘一个一流骗子编出来的弥天大谎’。

80 - 埃尔文坦白,是不是‘我们将意义托付给下一个生者’也是谎言呢?

关于为什么没有为埃尔文注射,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1. 兵长从私情出发,认为人间是地狱而埃尔文活着多一天就会痛苦多一天,死是对他的解脱,完成他赎罪的愿望。
  2. 兵长从调查兵团的精神出发,认为应该将未来托付给阿明这样眼睛里有希望的下一代。(这其实是作者视角,剧情上调查兵团上一代的任务完成该退场了,主角三人组需要去马莱篇接受新时代的挑战,但是我觉得这里强行让角色代作者视角有点牵强了,角色应该有自己的局限性才对。)
  3. 兵长从自己的英雄信仰出发,他见到神像破裂第一反应是想把破碎的神像再粘回去,去完成那个为人类献出心脏的团长形象。肯尼那句‘人没了信仰是活不下去的吧’既是在说埃尔文也是在说利威尔。他怕埃尔文实现童年梦想从神坛走下,而自己也会随之失去信仰。而如果埃尔文的结局是为人类夺回玛丽亚之墙冲锋陷阵而死,那个英雄的宏大叙事就又一次被验证了。所以它最终也会被验证的吧。一定会有一天,所有牺牲换来一个没有巨人的美好世界,那个世界会赋予士兵们意义。

但后面四年世界展开的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人和巨人的战争变成了人和人的战争,世界不再能容纳他的的英雄信仰,所以他的信仰缩水为砍猴,帕岛的巨人都被杀光了,他的力量还能用来干什么呢。仍使用刀片而非雷枪这个设定也暗示着他所相信的东西已经成为过去式。

英雄主义之于利威尔是麻痹他痛苦的吗啡,每一次失去战友他都用‘你们的死是有意义的’的来压抑那些痛苦。但痛苦会逐渐积累而不是凭空消失,这四年是他的麻药逐渐退去,痛苦一点点反噬的过程。

(谏山创你有没有心啊!!!你是人吗!!!!)

巨木森林里吉克吼叫之前,他终于撑不住了准备随便找个士兵来把吉克吃了,这时候的内心独白:

‘相信的结果却是这种下场,根本是可笑至极的玩笑。我们所看见的希望到底是什么?那场殊死战最后是一场闹剧?开什么玩笑,简直是开什么玩笑.... 真是漫长....埃尔文,我终于能完成那天的誓言了,我终于可以证明...你的死是有意义的’

他把破碎了的神黏起来,以为砍猴就是最后一块碎片,砍完猴他的神又重新完整了,敢死队牺牲和意义之间又能配平了。直到136话在法尔科背上,他粘起来的神像终于灰飞烟灭:‘你们献出的心脏,是为了其他的心脏被踩烂吗?’。

像肯尼发现他的神不过是受诅咒的凡人,利威尔发现原来牺牲不仅换不来人类大义,反而间接导致了人类的末日。世界的残酷程度超过他的想象,不仅夺去队友们的生命,还要告诉他那些什么也不是。

信仰破灭后兵长才砍猴成功,外人看来他的行为直接停止了地鸣是拯救了世界的英雄,但支撑着他拯救世界的信仰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就是谏山创说的“没有人能得偿所愿的世界”吧…

(其实一直觉得利威尔这个角色有点过于扁平过于正面,美强惨伟光正利他主义,是扛销量卖周边奶同人的标准人气角色工具人... 但加上这层‘英雄信仰的奴隶’和‘固守旧时代的鸵鸟’的暗面是不是更有意思一点呢

利威尔的弱点到底是什么,是他像英雄童话一样黑白分明的价值观,(当然也是他最受欢迎的原因啦),几乎所有角色都有人性里灰色的部分但是利威尔没有。艾伦阿明莱纳吉克贾碧阿妮这些角色一直在正派和反派之间跳来跳去不是吗。

他简化矛盾,非黑即白的善恶观让他拥有了极端的善良(另外一个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他相信这世界有极端的恶存在,因为那是对他失去一切的唯一解释,不这样的话,他怎么从极端的痛苦中生存下来呢。

只是觉得三笠弑神这个情节让阿克曼递进变得非常完整,很有结构上的美感。但三笠这个角色内心独白真的太少了,有点难分析啊...

三笠和利威尔的区别有点类似于经历过二战的一代和战后出生一代?巨人不曾在三笠身上留下重大的创伤,她父母是被坏人杀的,所以她大概是不相信‘杀光巨人的世界就会变好’这样的人类大义的吧...甚至可以说她对世界没有任何美好的想象,唯一的寄托只是艾伦。一直到地鸣篇之前,她所有行为的动机也都是艾伦,从角色塑造来说这样是挺扁平的,但是也和当前社会非常自我的一代很吻合呢...

肯乌和团兵的ackerbond都有信仰的成分,但三笠我不知道她的信仰是什么,她对艾伦的感情或许真如吉克所说,就是纯粹的爱。(纯爱战士jsc!

写不动了... 139出来看能不能把这块再补上吧

再补充一点我对调查兵团精神的理解

马来篇展开后,“为人类献出心脏”的调查兵团敢死队精神成为了时代的局限。利威尔仍使用刀片而非雷枪这个设定也暗示着他所相信的东西已经成为过去式,而他仍残留着要为死去士兵赋予意义的执念。

在砸石头那里,作者借吉克之口表达另外一个视角下的敢死队精神:

‘你们被夺走的记忆是一场悲剧, 所以才会重复犯下相同的错误,最后怕是连墙内的老人和孩子都要被逼着来搞这种飞蛾扑火式的自杀队,肯定对内还宣称这是什么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

81 - 吉克这段独白非常有意思 后面一页又吐槽自己daddy issue

而新一代调查兵团的精神是什么呢,我猜是让和柯尼最后这几句话,把调查兵团的精神收束到了更个体的层面:将剩下的都托付给同伴;以个体之间的信任和连接去代替所谓的人类大义。

555555 我心碎了 本来当时看到文字剧透我还觉得二人有复活的机会啊结果台词一出来我直接崩溃

两代人对调查兵团精神的理解也呼应着真实的历史。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都相信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但战后的世界很快就意识到这一套宏大叙事是极其危险的,将意义回归更个体的层面。

《我们的父辈》这部从二战德国士兵视角出发的作品中,主角反思道:

“刚参军那会儿,我们为祖国而战,到了后来,开始怀疑这一点了,就为战友而战,我们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可是要是战友都死光了,那再怎么办呢?……你还能为谁而战呢?”

就这样吧 以上都是个人解读 同意不同意都欢迎来和我讨论 xx

  【当年洛阳龙门石窟被砸烂,始作俑者是谁?】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为我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据说一个历时400多年的工程,现如今是我国古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龙门石窟不仅因其灿烂的文化史为大家所熟知,其山水风景也是一绝,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但是,让人遗憾而心痛的是,龙门石窟内有600到700尊佛像都没有佛头,那么为什么佛头会没了?

  佛像是佛之形像,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而通常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但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雕塑佛像开始盛行。佛像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但是,作为佛像最精彩的部分,佛首也往往是文物盗窃分子的首选目标,这些没有佛头的佛像,可以确认是遭到过人为盗割流失。那么这些被盗割的佛首又去了哪里呢?

  这里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164万余件中国文物散落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还有一份统计数据,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约有1000万件之多……这是一个多么沉甸甸的数字。在《举起手来-追击阿多丸》中,在不得不炸毁阿多丸,女主角撕心裂肺的喊,我们的文物沉海也要沉在中国的领海上,让人动容,在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中,黄渤化身国宝守护人,一句“我就想回个家,怎么就这么难”又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而龙门石窟佛首疑似现身,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佛首拍品与龙门石窟老照片多处吻合。拍卖石雕头顶上的螺髻数量和排列都与龙门石窟老照片一致,而且佛像鼻尖上都有一个白点坑,眉弓处也有几乎相同的黑色结构线。这引起了国内诸多文物爱好者的关注,这是否就是我们龙门石窟流失的佛首呢?如果是的话,我们的文物被拍卖是否合法,我们又该怎么追回?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

  据相关法律专家认为,对于物权有争议的物品拍卖是不合法的。但是即便确认这些拍卖文物是龙门石窟佛首,想要追回这些文物也难于上青天。首先,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举证。只有能够举证证明文物是被盗窃或者走私等非法手段流失到海外的,才有追回的可能性,但是对于过了这么多年的事情,举证起来非常困难。

  其次,对于文物追讨没有强制性的国际法律一句,尽管国际公约有要求被证明盗窃或抢夺的文物都应归还原属国,但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国际公约不像国内法律,有警察、司法机构等国家暴力机器支持,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并且,国际公约操作性不强,相关条款内容的解释存在很多扯皮空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议不断。

  #这就是中国风##出道吧新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最大观音佛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