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阳的情况与太阳系的位置来考虑为什么地球能够成为一个拥有生命的特殊行星?

导语:许多情况表明,地球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似乎这一切都在照顾着我们,但是为什么不说,这些其实是我们根据生存的自然法则,为了适应地球上的环境而不断进化的环境,环境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生命而改变,这究竟是地球在照顾人类,还是我们人类选择了适应地球环境?

地球的特殊性质在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中是无可比拟的,它是目前所知道的惟一容许我们存在的地方,尽管在这个对我们来说极其巨大的星球上,实际上也只有一小部分陆地适合我们的生存。但是,陆地环境也没有为我们量身,有一部分地方,可能是炎热的沙漠或雨林,也可能是险峻的高原,真正适合我们生存的地方屈指可数,不过,对于这样一个现实,我们也应该坦然面对,与其让这些环境变得不那么友好,不如让我们适应它。


骆驼在干旱的沙漠中可以多个星期不喝水,还可以在沙漠中顽强地行走,但是,如果说走在沙漠中,人就会说走在沙漠里,如果说走在沙漠里,人就会昏迷不醒,如果说走在沙漠里,人就会死于脱水,这样干燥而炎热的环境,就没有我们的位置了。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体毛已经退化,寒冷的环境也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而且,就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要保证食物来源充足,人类本身就能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一种不需要外来热源就能足够抵挡寒冷的能力呢!


在寒冷的冬天里放两杯开水,一杯拧上内杯盖,另一杯没有内杯盖,很明显,我们就像是那一杯没有内杯盖的热水,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失去大部分能量。其它哺乳动物的毛发是一层封闭的薄膜,将热能锁在试图逃离的地方。

而且我们没有这种天然的保暖设备,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我们仍然需要消耗身体一半的能量来保持体温的相对平衡,而消耗的这一半能量,又会有一半提供给我们的大脑,这样做算不上是浪费,当我们的大脑供应足够的能量时,我们就会考虑如何弥补散热的不足,于是我们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房子和衣服来克服这个不足,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因为有一点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居住空间。

地面的适居区总是有限制的,陆地占地面的29.2%,适居区仅占地面的12%,也就是说,适居区的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4%,这个数字是准确的,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适居区的增减,实际情况是围绕地基上下浮动。二十种生存必须条件中,满足其中一种是件幸事。

由于我们对当前居住状况的认识,我们应该放眼长远,把眼光放在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上,相比之下,如此一块小小的可居住的土地实在是微不足道,就整个地球而言,在宇宙中没有多少分量,即使是这样一个蔚蓝色、湿润的星球,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奇迹般的星球,在万千星辰中,但凡现在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地方,对待生命的态度都比地球粗鲁得多。

截至目前,我们人类所发现的、能够精确观测到的太阳系外行星约有4302颗,根据观测范围内的星系密度计算,银河系内所有行星至少有上千亿颗,纵使如此庞大的行星群,想要找到一颗类似我们地球的生命行星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与大海捞针相比,寻找生命星球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更别说找到一颗生命极高的行星,生命产生的严酷条件是我们所难以创造的,地球之所以能孕育生命,就目前而言,总结出20种生命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先不说其他的客观条件,只说20个必需条件中,满足其中一个就是幸运,就拿最熟悉的太阳来说。


这颗年轻而热情的恒星——太阳,它不断地向我们提供热量,这种热量的大小恰到好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都是精确地计算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太阳表面看起来充满激情,但事实上,它是一个稳定的恒星,根据物理学定律,恒星越大,所需消耗的物质就越多,燃烧也就越剧烈,而太阳的大小决定了它不会发生太剧烈的燃烧,如果太阳再大10倍,那就不可能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活了一百亿年,但已经被缩小到一百万年,地球的存在,我们人类的诞生,就是无从谈起,就像我们周围和谐的邻居,尽管同在太阳周围,但环境和地球却大相径庭。

最近离太阳最近的金星接收到太阳的热量比地球早两分钟,但是仅仅两分钟的热量就把它烤成了一个灼热的星球,但是如果距离太阳再远一点的话,温度又会从热变成冷,比地球离太阳稍远一点的火星,今天是一幅冰冻的荒凉景象,这样巧合的距离之下,只有我们地球的一颗行星满足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地球还可以为生命的诞生创造其他条件,而岩浆的流动也会产生地磁场。岩石运动喷射出的气体创造了大气,使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伤害降低了;各种情况似乎都是为了生命而生,但真正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并非那些正好有利的生存环境,而是那些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类,似乎地球上所有为我们准备好的条件,太阳,大气,磁场等等,都围绕着生命这个主题运转,而且它们的规律是有规律的。


结语:如今,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在宇宙中某个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有一种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存在,他们究竟长什么样,他们生长的环境如何,我们无法知晓,但那里一定是一个与地球不同的地方,也许他们的大气层中充满了非氧气体,但是这种气体的位置对他们来说却和对我们来说是一样的,在那里我们也许无法生存,但是如果他们来到地球上,同样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生命的禁地,这些都是基于环境对生命的适应,所以现在很难断定,究竟地球是孕育生命,还是生命对地球,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这个世界都因为这些而变得精彩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由公务员行测试题栏目提供,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河北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行测试题的内容,请关注/!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球既能自转又能绕太阳公转运动

  B.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行星有很大不同

  D.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是指地球具有其它行星的共同运动特征——公转轨道近园性、共面性、公转方向同向性;特殊就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拥有海量考试练习题

  免费刷题,记录错题

想了解此公告考试内容及获取备考资料,请加河北华图老师

最新公告,最强干货,免费图书,欢迎关注!

以上是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河北人事考试公务员行测试题的信息敬请关注。

  一.太阳系星体与十干的对应关系
  过去认为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由于体积太小,被踢出大行星行列,归入绕日小行星行列。日、月与八大行星的总数为10,正好可以用十干来表示。但是古籍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中国自古传下来的,就是归属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如果算上地球,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中国古人认为大地属土,却没有明确地把大地也视为一个星体。现在我们尝试着把大地理解为地球,并认为地球与土星一样也属土。这样的理解就可以明显看出古人对五大行星的五行属性归属是有规律性的。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可以看出,木星生火星,火星生地球土,地球土生金星,金星生水星。延续这个规律,则水星生太阳木。也就是说,太阳可以归属为木类,这在古籍中没有类似记载。对于太阳系,从木星开始,向内依次相生。木星与太阳都属木,这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因为木星确实有向外的辐射。中国古人是如何确定五大行星的五行归属的,是仅仅根据行星出没与四季对应的规律吗?还是远古人类曾经有过类似现代天文学的成就,只不过后来失传了?
  从木星向外,是土星。这不再是五行相生的规律了,而似乎是五行相克的规律。延续这个规律,则是木星克土星,土星克天王星水,天王星水克海王星火。也就是说,在中国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的天王星,现在我们把它归属为水类,海王星则归属为火类。这种归属方法符合中国古人的原意吗?又符合现代天文学吗?首先从现代天文学对太阳系起源的理解看。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尘埃物质,这些尘埃物质在收缩凝聚时形成一个不断汇聚的旋涡。在中心凝聚出太阳,在周围凝聚出行星。这种向内汇聚,同时又各自凝聚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从外向内是依次相生的。也就是说,去掉土星的四大行星,加上地球和太阳,这6个星体按照五行属性向内依次相生。这与现代天文学关于太阳系的起源观点并不矛盾。为了能够继续分析下去,我们暂时假设原始太阳系后来又从星际空间捕获了一些外来星际物质,形成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但是现代天文学无法确定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否是外来星际物质。如果认为外来星际物质在加入太阳系时,受到太阳系原初物质的排挤,则这种排挤可以理解为相克。那么木星克土星就显得容易理解了。但是如果太阳系是一次性捕获了曾经聚在一堆的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则土星与天王星是相克还是相生,天王星与海王星是相克还是相生,就变得难以确定了。如果认为捕获外来行星不是经常发生,也不太可能一次性捕获3个行星,则一次仅捕获一个外来行星,隔一定时间再捕获一个外来行星,那么问题就简单了。答案可能是原初太阳系就只有五个行星,还有一个太阳是恒星。中心点是太阳,属木。最外圈是木星,属木。以后陆续被捕获的外来行星,依据相克规律,要依次属土、水、火。所以当代的我们,把天王星归属水,把海王星归属火,是符合中国古人的原意的,也符合现代天文学的逻辑思路。至于中国古人是否认识到天王星、海王星的存在,是否曾经把天王星归属为水,把海王星归属为火,则无从考证。原始太阳系从星际捕获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未必是事实,但是这样的假设能够帮助我们用未必正确的思路来得到一个有益的启示。
  用一个很可能不正确的思路,来试图解释一个已知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并不希奇。比如现代科学的原子核外电子轨道的波尔理论,就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何况对于河图洛书的推演。河图洛书本来就是一个普适性的简单结构,能够模糊性、框架性的适用于万事万物。因此河图洛书允许我们从多角度去诠释推演它。哪怕我们所假定的思路是错误的、过渡性的。但重视推演、重视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向,将使我们逐渐逼近河图洛书的真正内涵。
  现在我们重新理清思路,试图要把日、月、八大行星与十天干对应上。怎么对应?古人没有给我们现成答案,或者是古代的很多知识都遗失了。我们已经分析出了日、月、八大行星的五行属性,只需要再区分阴干阳干就可以了。首先太阳必须是阳干,而太阳属木,则太阳必为天干甲。那么木星就只能是天干乙了。水星与天王星都属水。本来天王星比水星大很多,天王星似乎应该属阳干壬,但是因为水星最靠近太阳,而天王星离太阳太远,所以水星为阳干壬,天王星只能是阴干癸了。地球与土星都属土。土星比地球大很多,又都不是很靠近太阳,所以只按大小论天干的阴阳。则土星为戊,地球为己。火星与海王星都属火。海王星比火星大很多,又都不是很靠近太阳,所以只按大小论天干的阴阳。则海王星为丙,火星为丁。最后只剩下金星与月球的天干确定了。金星属金,而月球作为最后的选择也只能属金。为了符合太阳到木星之间的星体必须保持五行相生的规律,月球必须被排在水星与地球之间。也就是说,月球与金星在排位上必须紧邻。由于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月球只能被排在金星与地球之间。金星比月球大,所以金星为庚,月球为辛。至此,从太阳到海王星,从内向外按公转轨道半径大小进行排序的天干与星体的对应关系被确定了。1甲太阳,9壬水星,7庚金星,8辛月球,6己地球,4丁火星,2乙木星,5戊土星,10癸天王星,3丙海王星。其中的数字来源于天干的原始排布序数,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另人惊奇的是,太阳系这10个星体的排布所对应的天干原始序数,是符合河图的数字排列的。如图1所示。其中9、7、8、6是河图的外圈数字排列。4、2、5、10、3、1是河图的内圈数字排列。这是天象能够呈现出河图数字排列的最明确的证据。但是如果古人真是据此得到的河图,那么古人可能要知道太阳系行星轨道半径的排布顺序,要知道行星绕日旋转,要知道月球绕地球旋转,要知道行星的大小。也许古人并不知道这么多,古人是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的河图,因为河图反映的是一种宇宙的普适规律。分析到这个地步,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古人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总结而得出河图洛书,还是真的看到了河图洛书呈现在天空背景上、或呈现在灵异动物身上。

楼主发言:1次 发图:2张 | 添加到话题 |

  二.河图与拓扑河图路线的推演
  把古典河图摆在现代人眼里,会明显发现河图类似旋涡的形状。而洛书则是圆圈或方块上的数字分布。因此河图能够体现太阳系旋涡的星体分布,决不是一种偶然。河图中5与10呈两个同心圆居于中心位置,中间一圈是数字1到4,最外圈是数字6到9。这与旋涡中心密集,外围形成若干旋臂的结构非常相似。
  把河图按照太阳系星体从内到外的顺序串联起来,则得到了旋涡拓扑古典河图。如图2所示。河图的旋涡拓扑线路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个线路。矛盾之处在于,在这个线路上,地内行星分布在河图的外圈,而地外行星则分布在河图的内圈。特别是,太阳并不居于河图的中心。如果我们坚信河图一定是太阳系早期的行星分布图,那么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太阳系原始旋涡内圈的行星最后分布到了外圈,而外圈的行星最后却分布到了内圈。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始太阳从河图的数字1的位置出发,沿着旋涡拓扑线路依次捕获河图上其它数字位置的行星。最先遇到的是数字9所代表的水星。第二个遇到的是数字7所代表的金星,于是金星就排布在了水星公转轨道的外围。依次类推,最后捕获的是数字3所代表的海王星,排布在最外圈的行星公转轨道上。最后太阳可能回归数字1的起始位置,也可能是停止稳定在数字5的中心点位置。八大行星的轨道分布通过依次捕获而确定完毕。其中太阳在捕获月球这个曾经的行星时,发生了特殊的情况,月球反被地球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太阳的这种看似奇怪的捕获行星的方式,导致了目前的太阳系行星的对日远近分布符合河图数字分布。这给我们后人研究河图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确凿无疑的线索。问题是河图的这种旋涡拓扑线路是否符合旋涡的基本结构。
  目前现代科学对旋涡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说河图所暗示的旋涡拓扑线路是所有旋涡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结构。但是出于对河图的崇拜,作为河洛文明的后人,我们就这么认定了,河图不仅是旋涡系统的普适结构图,也是万事万物的起源结构图。我们坚信河图能够帮助我们用简单的数字1到10的分布结构来分析复杂的旋涡系统。
  数字1到10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太简单了。更何况我们现代人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因此我们有信心坐在椅子上静静默想一个旋涡,这个旋涡就是原始太阳系。然后用简单的数字1到10来分析这个旋涡。旋涡象一个逆时针旋转的圆盘。这是一个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由于引力的作用,旋涡中的星尘正在向中心以螺线路径汇聚。同时,汇聚到中心的星尘涡流因为角动量守恒开始高速旋转。由于此时中心的星尘密度还未饱和,因此不断的有外围的星尘流向中心,仿佛旋涡中心是一个无底洞。流向中心的星尘流似乎没有极点一样。间接联想是,此时的旋涡图形为无极图。无极就是没有极点。随后,中心的星尘密度达到饱和。随着星尘继续向中心汇聚,圆形的饱和界面开始逐渐扩大。饱和界面内星尘质量增加到临界值时,离心力开始大于向心引力,于是饱和界面内的星尘开始被高速甩出。间接联想是,此时的旋涡图形为太极图。太极就是太极端了,物极必反。被高速甩出的星尘到达旋涡的最外圈后,又再次向中心汇聚。如此周而复始,整个圆盘状的旋涡始终维持一个基本不变的半径。旋涡即不缩小,也不增大,维持一个稳恒态。由于旋涡中既有向内汇聚的星尘,又有向外扩散的星尘,于是发生了碰撞。这个碰撞一定是主要发生在旋涡中心点到外围边缘之间的中间地带上,称为中间圈。于是在中间圈上,发生了对称分布的两个凝聚。两个凝聚的产生必然有先后之分。先凝聚的大一些,后凝聚的小一些。我们把大一些的凝聚用数字1来标注。小一些的凝聚用数字2来标注。在我们的想象图中,1在上方,2在下方,1与2的连线的中间点就是旋涡的中心点。在这样的想象中,数字1与2的分布正好符合了河图中数字1与2的分布。接着又发生了两个新的凝聚,还是在中间圈上,方向与数字1、2的连线垂直。在中间圈上,沿着逆时针方向,指向数字1,或者说流向数字1的,把它标注为数字3。指向数字2的,把它标注为数字4。这样1到4的数字与位置被排定在中间圈上。这样的排布是合理的。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凝聚首先发生在中间圈上。最先凝聚的,其体积和质量也必然是最大的。所以把最大的凝聚命名为数字1。然后按照体积与质量的大小向后依次排定数字的位置。数字2是仅次于数字1的凝聚,并且与数字1的位置对称分布。剩下的就是确定数字3和4。按照逆时针方向,由于数字1的凝聚最大,所以生助数字1的凝聚定为数字3。相应的,生助数字2的凝聚定为数字4。这样沿逆时针方向的顺序是1、4、2、3,这就是河图内圈的数字排列。这样理解的意义是,我们从宇宙旋涡的角度阐述了河图内圈的数字排列的规律。4个凝聚的位置是不动的,动的是星尘的流动。也就是说,星尘在3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1位置上的旋涡。星尘在4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2位置上的旋涡。间接联想是,数字1与2就是阳与阴,或者说是两仪。产生了阴阳两仪的旋涡就是稳恒态的旋涡。有了一阴一阳,旋涡就稳定下来了。数字1、2、3、4就是四象。数字1是第一个凝聚,因此也是最大的凝聚,它的离心力最大。因此数字1的旋涡中的星尘在旋转出数字1的旋涡后,被甩到了圆盘的最外圈。而数字2的旋涡由于离心力不够大,不足以克服引力,则对应的把星尘旋向了圆盘的中心点。于是在我们的想象中,不仅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结构出现了,圆盘旋涡的拓扑路线也初步显现了。
  接下来讨论数字5的位置确定。当旋涡越聚越浓重时,最先产生了数字1、2、3、4所标注的位置的凝聚,这些凝聚来自于碰撞。而碰撞来自于外甩。于是1、2、3、4的凝聚形成后,必然形成堵塞。这个堵塞最先传递的一定是旋涡的中心点。堵塞就是凝聚,于是在旋涡的中心点也产生了凝聚。命名旋涡的中心点的凝聚为数字5。间接联想是,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由四象生成中心的数字5。

  二.河图与拓扑河图路线的推演
  把古典河图摆在现代人眼里,会明显发现河图类似旋涡的形状。而洛书则是圆圈或方块上的数字分布。因此河图能够体现太阳系旋涡的星体分布,决不是一种偶然。河图中5与10呈两个同心圆居于中心位置,中间一圈是数字1到4,最外圈是数字6到9。这与旋涡中心密集,外围形成若干旋臂的结构非常相似。
  把河图按照太阳系星体从内到外的顺序串联起来,则得到了旋涡拓扑古典河图。如图2所示。河图的旋涡拓扑线路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个线路。矛盾之处在于,在这个线路上,地内行星分布在河图的外圈,而地外行星则分布在河图的内圈。特别是,太阳并不居于河图的中心。如果我们坚信河图一定是太阳系早期的行星分布图,那么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太阳系原始旋涡内圈的行星最后分布到了外圈,而外圈的行星最后却分布到了内圈。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始太阳从河图的数字1的位置出发,沿着旋涡拓扑线路依次捕获河图上其它数字位置的行星。最先遇到的是数字9所代表的水星。第二个遇到的是数字7所代表的金星,于是金星就排布在了水星公转轨道的外围。依次类推,最后捕获的是数字3所代表的海王星,排布在最外圈的行星公转轨道上。最后太阳可能回归数字1的起始位置,也可能是停止稳定在数字5的中心点位置。八大行星的轨道分布通过依次捕获而确定完毕。其中太阳在捕获月球这个曾经的行星时,发生了特殊的情况,月球反被地球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太阳的这种看似奇怪的捕获行星的方式,导致了目前的太阳系行星的对日远近分布符合河图数字分布。这给我们后人研究河图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确凿无疑的线索。问题是河图的这种旋涡拓扑线路是否符合旋涡的基本结构。
  目前现代科学对旋涡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说河图所暗示的旋涡拓扑线路是所有旋涡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结构。但是出于对河图的崇拜,作为河洛文明的后人,我们就这么认定了,河图不仅是旋涡系统的普适结构图,也是万事万物的起源结构图。我们坚信河图能够帮助我们用简单的数字1到10的分布结构来分析复杂的旋涡系统。

  二.河图与拓扑河图路线的推演
  把古典河图摆在现代人眼里,会明显发现河图类似旋涡的形状。而洛书则是圆圈或方块上的数字分布。因此河图能够体现太阳系旋涡的星体分布,决不是一种偶然。河图中5与10呈两个同心圆居于中心位置,中间一圈是数字1到4,最外圈是数字6到9。这与旋涡中心密集,外围形成若干旋臂的结构非常相似。
  把河图按照太阳系星体从内到外的顺序串联起来,则得到了旋涡拓扑古典河图。如图2所示。河图的旋涡拓扑线路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个线路。矛盾之处在于,在这个线路上,地内行星分布在河图的外圈,而地外行星则分布在河图的内圈。特别是,太阳并不居于河图的中心。如果我们坚信河图一定是太阳系早期的行星分布图,那么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太阳系原始旋涡内圈的行星最后分布到了外圈,而外圈的行星最后却分布到了内圈。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始太阳从河图的数字1的位置出发,沿着旋涡拓扑线路依次捕获河图上其它数字位置的行星。最先遇到的是数字9所代表的水星。第二个遇到的是数字7所代表的金星,于是金星就排布在了水星公转轨道的外围。依次类推,最后捕获的是数字3所代表的海王星,排布在最外圈的行星公转轨道上。最后太阳可能回归数字1的起始位置,也可能是停止稳定在数字5的中心点位置。八大行星的轨道分布通过依次捕获而确定完毕。其中太阳在捕获月球这个曾经的行星时,发生了特殊的情况,月球反被地球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太阳的这种看似奇怪的捕获行星的方式,导致了目前的太阳系行星的对日远近分布符合河图数字分布。这给我们后人研究河图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确凿无疑的线索。问题是河图的这种旋涡拓扑线路是否符合旋涡的基本结构。
  目前现代科学对旋涡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说河图所暗示的旋涡拓扑线路是所有旋涡系统所共有的基本结构。但是出于对河图的崇拜,作为河洛文明的后人,我们就这么认定了,河图不仅是旋涡系统的普适结构图,也是万事万物的起源结构图。我们坚信河图能够帮助我们用简单的数字1到10的分布结构来分析复杂的旋涡系统。
  数字1到10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太简单了。更何况我们现代人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因此我们有信心坐在椅子上静静默想一个旋涡,这个旋涡就是原始太阳系。然后用简单的数字1到10来分析这个旋涡。旋涡象一个逆时针旋转的圆盘。这是一个有一定厚度的圆盘。由于引力的作用,旋涡中的星尘正在向中心以螺线路径汇聚。同时,汇聚到中心的星尘涡流因为角动量守恒开始高速旋转。由于此时中心的星尘密度还未饱和,因此不断的有外围的星尘流向中心,仿佛旋涡中心是一个无底洞。流向中心的星尘流似乎没有极点一样。间接联想是,此时的旋涡图形为无极图。无极就是没有极点。随后,中心的星尘密度达到饱和。随着星尘继续向中心汇聚,圆形的饱和界面开始逐渐扩大。饱和界面内星尘质量增加到临界值时,离心力开始大于向心引力,于是饱和界面内的星尘开始被高速甩出。间接联想是,此时的旋涡图形为太极图。太极就是太极端了,物极必反。被高速甩出的星尘到达旋涡的最外圈后,又再次向中心汇聚。如此周而复始,整个圆盘状的旋涡始终维持一个基本不变的半径。旋涡即不缩小,也不增大,维持一个稳恒态。由于旋涡中既有向内汇聚的星尘,又有向外扩散的星尘,于是发生了碰撞。这个碰撞一定是主要发生在旋涡中心点到外围边缘之间的中间地带上,称为中间圈。于是在中间圈上,发生了对称分布的两个凝聚。两个凝聚的产生必然有先后之分。先凝聚的大一些,后凝聚的小一些。我们把大一些的凝聚用数字1来标注。小一些的凝聚用数字2来标注。在我们的想象图中,1在上方,2在下方,1与2的连线的中间点就是旋涡的中心点。在这样的想象中,数字1与2的分布正好符合了河图中数字1与2的分布。接着又发生了两个新的凝聚,还是在中间圈上,方向与数字1、2的连线垂直。在中间圈上,沿着逆时针方向,指向数字1,或者说流向数字1的,把它标注为数字3。指向数字2的,把它标注为数字4。这样1到4的数字与位置被排定在中间圈上。这样的排布是合理的。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凝聚首先发生在中间圈上。最先凝聚的,其体积和质量也必然是最大的。所以把最大的凝聚命名为数字1。然后按照体积与质量的大小向后依次排定数字的位置。数字2是仅次于数字1的凝聚,并且与数字1的位置对称分布。剩下的就是确定数字3和4。按照逆时针方向,由于数字1的凝聚最大,所以生助数字1的凝聚定为数字3。相应的,生助数字2的凝聚定为数字4。这样沿逆时针方向的顺序是1、4、2、3,这就是河图内圈的数字排列。这样理解的意义是,我们从宇宙旋涡的角度阐述了河图内圈的数字排列的规律。4个凝聚的位置是不动的,动的是星尘的流动。也就是说,星尘在3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1位置上的旋涡。星尘在4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2位置上的旋涡。间接联想是,数字1与2就是阳与阴,或者说是两仪。产生了阴阳两仪的旋涡就是稳恒态的旋涡。有了一阴一阳,旋涡就稳定下来了。数字1、2、3、4就是四象。数字1是第一个凝聚,因此也是最大的凝聚,它的离心力最大。因此数字1的旋涡中的星尘在旋转出数字1的旋涡后,被甩到了圆盘的最外圈。而数字2的旋涡由于离心力不够大,不足以克服引力,则对应的把星尘旋向了圆盘的中心点。于是在我们的想象中,不仅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结构出现了,圆盘旋涡的拓扑路线也初步显现了。

  二.河图与拓扑河图路线的推演
  把古典河图摆在现代人眼里,会明显发现河图类似旋涡的形状。而洛书则是圆圈或方块上的数字分布。因此河图能够体现太阳系旋涡的星体分布,决不是一种偶然。河图中5与10呈两个同心圆居于中心位置,中间一圈是数字1到4,最外圈是数字6到9。这与旋涡中心密集,外围形成若干旋臂的结构非常相似。
  把河图按照太阳系星体从内到外的顺序串联起来,则得到了旋涡拓扑古典河图。如图2所示。河图的旋涡拓扑线路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个线路。矛盾之处在于,在这个线路上,地内行星分布在河图的外圈,而地外行星则分布在河图的内圈。特别是,太阳并不居于河图的中心。如果我们坚信河图一定是太阳系早期的行星分布图,那么我们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太阳系原始旋涡内圈的行星最后分布到了外圈,而外圈的行星最后却分布到了内圈。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始太阳从河图的数字1的位置出发,沿着旋涡拓扑线路依次捕获河图上其它数字位置的行星。最先遇到的是数字9所代表的水星。第二个遇到的是数字7所代表的金星,于是金星就排布在了水星公转轨道的外围。依次类推,最后捕获的是数字3所代表的海王星,排布在最外圈的行星公转轨道上。最后太阳可能回归数字1的起始位置,也可能是停止稳定在数字5的中心点位置。八大行星的轨道分布通过依次捕获而确定完毕。其中太阳在捕获月球这个曾经的行星时,发生了特殊的情况,月球反被地球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太阳的这种看似奇怪的捕获行星的方式,导致了目前的太阳系行星的对日远近分布符合河图数字分布。这给我们后人研究河图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确凿无疑的线索。问题是河图的这种旋涡拓扑线路是否符合旋涡的基本结构。

  数字1、2、3、4、5所在的位置产生凝聚后,旋涡的结构开始变得有些复杂了。最原始的旋涡在初始阶段是向数字5所在的位置汇聚的。后来产生了中间圈,旋涡变成主要向中间圈汇聚,而不是向数字5的中心点汇聚。那么当中间圈的星尘质量积累到足够大时,又出现了离心力大于向心引力的状况。结果是在最外圈与中间圈之间,产生了次生中间圈。数字1、2、3、4所在位置的凝聚本身也是一个小旋涡,那么小旋涡的流动叠加上中间圈的流动,会产生比其它位置更大一些的离心力。于是在次生中间圈上与数字1、2、3、4对应邻近的位置上,又新产生了4个凝聚。这4个凝聚必然要用数字6、7、8、9按凝聚产生的先后顺序来标注。数字1的凝聚是最先的也是最大的,那么从数字1位置向外扩散出的星尘物质也是最多的。因此在次生中间圈上最邻近数字1的位置上,必然先产生一个凝聚,标注为数字6。把从旋涡中心点数字5到数字1的射线延长,与次生中间圈相交的那个点,就是数字6所在的位置。依此类推,数字7、8、9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数字6、7、8、9的流向关系与数字1、2、3、4的流向关系仍然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星尘在8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6位置上的旋涡。星尘在9的位置上有一个小旋涡,星尘从这个小旋涡流出后,流向了数字7位置上的旋涡。间接联想是,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二步是由四象再生成四象。第一个四象在中间圈上,第二个四象在次生中间圈上。
  接下来讨论数字10的位置确定。类似前面在确定数字5的位置时的那个推理思路。当次生中间圈越聚越浓重时,产生了数字6、7、8、9所标注的位置的凝聚,这些凝聚来自于碰撞。而碰撞来自于外甩。于是6、7、8、9的凝聚形成后,必然形成堵塞。这个堵塞的传递方向一定是旋涡的中心点。堵塞就是凝聚,于是在旋涡的中心点还要再产生一次凝聚。命名在旋涡的中心点第二次产生的凝聚为数字10。不过此时在旋涡的中心点已经产生了数字5的凝聚,那么数字10的凝聚必然要分布在数字5的外围。而数字5是一个中心点,那么数字10就不可能再是一个点了。数字10只能是一个小环,一个包围着数字5的小环。间接联想是,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三步是由次生四象生成中心的包围着数字5的小环,小环就是数字10的位置。至此,旋涡的河图结构推演完毕。旋涡发展到河图阶段已经不是一个稳恒态的旋涡了,必然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间接联想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重演而生河图。
  熟悉河洛文化的人肯定会猜到,下一步的推演肯定是河图如何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生成洛书。
  首先是拓扑路线的最后确定。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星尘流从数字3流向数字1,又被数字1的最大凝聚旋涡甩到最外圈。那么按照旋涡力与引力、离心力的作用,数字1的星尘流一定是按照圆滑路径流向了数字9。继续按照前面的分析结果,数字9的星尘流向了数字7。数字7是较小的凝聚旋涡,它不会把星尘流甩到外围,而是按照旋涡力与引力、离心力的作用,按照圆滑路径把星尘流甩到数字8的位置。为什么数字7不象紧邻的数字2的木星一样,也把星尘流甩向旋涡中心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数字7的位置距离太阳与旋涡中心点太远了,没有得到强大的向心引力吸引。继续按照前面的分析结果,数字8的星尘流向了数字6。数字6也是较小的凝聚旋涡,它不会把星尘流甩到外围,而是按照旋涡力与引力、离心力的作用,按照圆滑路径把星尘流甩到数字9与数字4的方向。如果是甩到数字9的位置,则6到9到7到8,再到6,构成一个闭合圆环路径。但是数字1的巨大凝聚对数字6所甩出的星尘流产生了强大的引力作用,致使数字6所甩出的星尘流偏离了圆环轨道,指向了中间圈的数字4。继续按照前面的分析结果,数字4的星尘流向了数字2。数字2的星尘流的离心力还不是最大的,被中心点与数字1的巨大引力所吸引,以接近直线的微小弧度,向内穿越数字10位置的小环,直奔数字5的中心点。由于数字10的小环是环形的,质量分布在环上,不能形成集中的引力效果,因此无法使来自数字2的星尘流停留在小环上。进入数字5的星尘流在被离心力甩出后,呈现一个扩散的圆环,而不是一个旋臂。那么这个扩散的圆环必将与数字10的小环接触并合并。但是出于直观的考虑,在图2中,数字5到数字10用旋臂一样的路径连接起来了。现在只剩下数字10与数字3没有连接上了。如果直接连起来,则一个闭合的拓扑路线就形成了。在最后的关头,我们仍然要坚持逻辑分析的原则,为数字10与数字3的连接找到一些充分的理由。
  按照前面的分析,数字5的凝聚旋涡的离心力很大,而向心引力又相对很小,因此数字5的星尘必然是被高速甩出来了。甩向哪里?甩向数字10的小环。那么数字10的小环在接受了数字5所甩出的高速扩散环之后,必然也呈现高速环向旋转。因此数字10的小环中的星尘流还要继续扩散。从数字10的小环扩散出来的星尘流将流向哪里?向1、2、3、4?我们先回头看,从最外侧的数字9开始,拓扑线路依次指向数字7、8、6、4、2、5,这是一个螺线路径,分明就是最开始的大旋涡沿着螺线向内汇聚的路径。而现在数字5与数字10的旋涡却要逆着向心汇聚的方向,向外甩出星尘流。在周围的可选数字中,数字4、2的星尘流都是向内沿螺线流动的。从数字10出来的星尘流遇到这些数字必然受到阻力。只有数字3到数字1再到数字9的星尘流是向外流动的。因此从数字10出来的星尘流必然不受阻力的流向数字3。至此,旋涡的拓扑河图路线推演完毕。

  三.太阳系星体与十干的生成与对应原理
  数字1位置的凝聚是最先的,因此也是最大的。显然,在数字1的位置上,将形成太阳。太阳在最开始形成时,其实体相对于数字1位置的凝聚旋涡还不是很大,因此星尘流仍然可以绕过太阳实体,继续沿着拓扑河图路线流动。但是当太阳实体越聚越大时,星尘流的主体将直接冲击太阳实体,给太阳实体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太阳将离开数字1的位置,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前进。而在原来的数字1的位置,将只剩下很稀薄的星尘圆环。也就是说,数字1位置的凝聚旋涡被大部分掏空,只剩下最外围的旋涡构成一个星尘圆环。数字1位置的星尘圆环继续留在原地不动,数字1位置的太阳实体离开原地。
  只有数字1位置的凝聚能产生主动性的分离,其它位置的凝聚在尚没有形成足够大的实体时,就将被太阳一一捕获。当太阳开始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前进时,数字2到10所在的位置的9个凝聚也已经产生相对很小的实体了,这些实体就是行星。
  数字1是太阳,是恒星。数字2到10是行星,但是还没有与现有行星名称对应上。虽然文章最开始已经把数字2到10与现有行星名称对应上了,但是那个推理过程现在看来确实是一个过渡性的分析思路。而现在,我们要利用十干五行的基本象征意义去重新应合数字2到10的行星名称。在五行中,木象征参天大树,具有支撑稳固作用。而数字1的引力就是一种稳固作用,数字1的离心力就是一种支撑作用。因此数字1是阳木甲,是太阳。相应的,数字2是阴木乙,是木星。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土壤与水,就在树木的脚下与周围,可以对应于,数字1与2的凝聚所需要的星尘就在数字1与2的位置上。树木生长还需要光,而光不在树木的脚下与周围。光来自远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生助数字1与数字2的,是数字3与数字4,而数字3与数字4的五行属性必须要与光类似。五行金、木、水、火、土,能与光类似的,只有火。因此我们推定,生助数字1的,是数字3,为阳火丙。生助数字2的,是数字4,为阴火丁。火星较小,必然对应数字4。而数字3是在拓扑河图路线中,最后一个被太阳捕获的大行星,那么数字3必然是海王星了。
  虽然星尘流按照数字9、7、8、6、4、2、5的顺序,以螺线路径向内汇聚,但是这个螺线不是标准的螺线。因为数字9、7、8、6在次生中间圈上,数字4、2在中间圈上,数字5在中心点上。向内的拐点发生在数字6到数字4,数字2到数字5。因此整个大旋涡真正起到向内流动转折的是数字6。星尘流按照数字5、10、3、1、9的顺序,以螺线路径向外扩散。扩散的起点是数字5。因此数字5与数字6的象征意义就显现了。星尘流从数字6开始向内汇聚,从数字5开始向外扩散。数字5与数字6就好比是两道墙,把星尘流束缚在中间。也可以联想为,数字5与数字6是一维方势阱的两个边界,使星尘流在方势阱内振荡。综合这些象征与联想意义,数字5与数字6具有束缚性、阻挡性、边界性、反弹性、包容性。这样的象征意义使我们只能把数字5与6归属为土。数字5是一种主动的离心力扩散,为阳土戊,为土星。数字6是一种被动的引力汇聚,为阴土己,为地球。
  土能克水,其象征意义是土象墙壁、岸堤、水库,能把流动的水束缚起来。那么我们在大旋涡中寻找最具流动性的数字,这个数字必然属水。数字1与2有流动性,但是引力作用太大,主要表现为木的支撑与稳固作用。数字3与4有流动性,是向数字1与2提供源源不断的星尘流,主要表现为火的辐射供能作用。数字5与6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束缚、转折作用。数字7与8有流动性,尚未分析出有其它特征,可能属水。数字9与10有流动性,也可能属水。
  现在比较7、8、9、10的流动性。数字9的星尘流直接来自太阳的高速甩出物,然后流向7,再流向8。那么数字9的星尘流的流速肯定大于数字7与8。数字10的星尘流来自数字5的高速甩出物,流速也很大。一个来自太阳,一个来自大旋涡的中心点,那么数字9与数字10必然属水了。9的星尘流来自太阳,速度肯定大于数字10。而且太阳第一个捕获的就是数字9的行星。因此数字9为阳水壬,为水星。数字10是倒数第二个被太阳捕获的行星。因此数字10为阴水癸,为天王星。
  数字7与数字8应用排除法只能属金了。星尘流从数字7流向数字8。数字7的流速大于数字8。太阳捕获数字9的水星后,接着捕获的是数字7的行星。因此数字7为阳金庚,为金星。数字8为阴金辛,为月球。之所以判断数字8为月球,是因为太阳下一个捕获的是数字6的地球。而金星与地球之间再无别的星体。
  可见中国古人对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命名是符合河图的原理的。中国古人可能是根据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而归属行星的五行属性的。这足以证明人类可以通过多种观察与思维的角度而不同程度的逼近河图的真相。
  间接联想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重演而生河图,河图生十干。而十干就是日月与八大行星。四象生八卦包含很多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由四象生成中心的数字5。第二步是由四象再生成四象。第三步是由次生四象生成中心的包围着数字5的小环数字10。第四步是太阳沿着拓扑河图路线生成日月与八大行星。

  四.河图的十干化合关系
  我们观察用十干与数字所标注的河图,会发现中间圈的四象与次生中间圈的四象具有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而这种对应关系就是中国古代十干化合的关系。中心的数字5与数字10具有对应关系,相差5,表示戊与癸能够化合。上边的数字1与数字6对应,相差5,表示甲与己能够化合。下边的数字2与数字7对应,相差5,表示乙与庚能够化合。左边的数字4与数字9对应,相差5,表示丁与壬能够化合。右边的数字3与数字8对应,相差5,表示丙与辛能够化合。如果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十干化合作用在原始太阳系旋涡中真的存在,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数字1与数字6的凝聚旋涡会发生耦合,数字2与数字7的凝聚旋涡会发生耦合,数字4与数字6的凝聚旋涡会发生耦合,数字3与数字8的凝聚旋涡会发生耦合,数字5的中心点凝聚旋涡与外围的数字10的小环会发生耦合。一个旋涡与临近的旋涡发生耦合,这符合物理学理论,同时也给古老的十干化合理论一个全新的解释。耦合的结果就象共价键一样,形成一个绕着两个旋涡旋转的椭圆圆环形的星尘流。
  凝聚旋涡的耦合作用意味着,当太阳最先捕获数字9的水星时,将牵动数字4的火星实体与火星旋涡。仅仅靠太阳的引力作用,当太阳捕获水星时,对火星实体的引力牵动作用是很小的。而牵动火星旋涡的,主要是耦合作用力的远程传递。太阳捕获水星后,将带动水星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前进。而围绕水星旋转的数字9位置的旋涡也会被太阳与水星牵引。按照前面的分析,凝聚旋涡的位置应有保持不动的趋势的,动的是星尘流,以及凝聚旋涡中心的凝聚实体。所以水星跟随太阳运动后,水星旋涡将逐渐与水星分离。水星旋涡被带动一段距离后停止不动,而水星继续跟着太阳走。水星旋涡被带到了哪里才停止不动的呢?显然是水星旋涡移动到数字7的位置时停止不动了。因为旋涡与旋涡虽然可以耦合,却不能交叉重叠。这是因为所有旋涡的旋转方向都是逆时针的,在很靠近时必然互相排斥。在不太靠近时,却可以耦合。而水星旋涡已经先一步与火星旋涡耦合了,就难以再与数字7的金星旋涡耦合。因此水星旋涡必然受到数字7的金星旋涡的排斥。于是数字9的旋涡移动到数字7的位置停了下来。而数字4的火星旋涡因为受到耦合作用,则被拖拽到数字9的旋涡的左侧稍靠近次生中间圈的位置。原来径向分布的数字9与数字4,被太阳拖拽后,移动到了数字7的位置上,且近似呈现圆周向排布。而火星实体却没有太大的移动,仍然停留在原来数字4的位置附近。也就是说,数字4的旋涡移动了,而数字4的实体没怎么移动,似乎要等在那里被太阳捕获。分析到这里,敏感的人应该意识到,通过太阳的捕获与拖拽作用,洛书结构将要显现了。

  五.太阳系与洛书分布同时形成
  数字4的旋涡移动了,而数字4的实体没移动。这意味着将有部分数字4的旋涡与数字4的实体遭遇。数字4的实体虽然很小,但还是会阻挡干扰少部分数字4的旋涡星尘。同时数字4的旋涡星尘也会冲击数字4的实体。导致一些星尘与撞击碎块分布在数字4与临近的数字2之间,并稍微靠近次生中间圈。显然,这些碎块将来要形成数字4的火星与数字2的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也许就是小行星带的少量碎块被火星捕获,成为火星的两颗卫星。木星也可能会瓜分大量的小行星带,成为木星的卫星。
  那么数字9的旋涡星尘是否也能冲击到数字9的实体呢?能冲击到。不过数字9是直接被太阳拖拽的,其旋涡与实体的分离速度很快,导致冲击过程非常短暂,可以不考虑。
  当太阳带着水星来到数字7的位置时,将捕获金星。由于水星周围还残留着一些旋涡星尘,这些星尘将把新捕获的金星推挡在水星公转轨道之外。当太阳继续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前进后,将到达数字8的位置。此时,原来数字7与数字2的耦合将被太阳拖拽。数字2的实体木星基本未动。而数字2的旋涡被拖拽,紧跟着数字7的旋涡,移动到数字8的位置停下来。如图3右图所示。
  数字2的旋涡移动了,而数字2的实体没移动。这意味着将有部分数字2的旋涡与数字2的实体遭遇。数字2的实体较大,将会阻挡部分数字2的旋涡星尘。同时数字2的旋涡星尘也会冲击数字2的实体。导致一些星尘与撞击碎块分布在数字2与临近的数字3之间,并稍微靠近次生中间圈。似乎这些碎块将来要形成数字2的木星与数字3的海王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不过按照拓扑河图路线,将来太阳捕获木星后,不是直奔海王星,而是做一个很急的转折,直奔中心点的土星。那么这个理论上的小行星带,将被太阳抛弃。于是在木星与海王星之间,将不会存在小行星带。不过这些夭折的小行星带,将被附近的木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所瓜分,成为它们的卫星。而这些卫星都是木星的碎块。
  太阳离开数字8月球的位置后,将直奔数字6的地球。水星、金星、月球已经按序进入绕日公转轨道。不过这时的太阳实体已经更加壮大了。前面分析过,星尘流从数字9的位置起,星尘流的流速逐渐递减。到了数字6的位置时,星尘流的流速已经很小了。以至于星尘流从数字6开始,离心力锐减,出现很大的转折,直奔数字4的向心方向。因此可以说,数字6的位置的凝聚旋涡的保持旋涡位置不动的维持力已经很小了。再加上更加壮大的太阳的强大引力。数字6的位置的旋涡与实体将不会等在原地迎接太阳的到来。而是沿着拓扑河图路线的反方向主动移向太阳。那么这时太阳最外圈轨道的月球将与地球相撞。如图4、图5所示。究竟撞没撞上,无从知晓。但是地球肯定是因此捕获了月球,使月球成为地球的卫星。因撞击而导致的突然减速,使得数字6与数字1的一对耦合旋涡,停止在了撞击发生的位置。数字8与数字3的一对耦合旋涡,也停止在了撞击发生的位置。这是4个旋涡,共两对耦合,都聚集在了一处。其中数字3的旋涡是实心的。因为还没等数字3的旋涡彻底脱离数字3的实体,地月撞击便发生了。因此数字3的海王星的旋涡与实体没有发生分离。而数字6、1、8的旋涡都没有实体,都被掏空了。它们都停留在原来的数字6与数字8之间的连线中点附近。在图5右图中,标注在环线上的数字代表旋涡圆环,而标注在圆心上的数字则代表行星实体。在地月撞击后,数字1的旋涡圆环与数字3的旋涡圆环、海王星实体,发生了排斥分离。如图5右图所示。
  太阳携带着水星、金星、地球、地球的卫星月球,沿着拓扑河图路线,直奔内圈的火星。捕获火星后,捕获木火之间的小行星带,再捕获木星。最后直奔中心点的土星。捕获土星后,太阳就停止前进了。因为土星是原始大旋涡的中心点。太阳到了这里,几乎把原始旋涡的物质吸收殆尽。而拓扑河图路线也到此基本瓦解,失去了继续推动太阳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前进的动力。至此,太阳系形成。如图6左图所示。
  太阳在数字5的中心点停止前进后,不再按照沿拓扑河图路线的方式去捕获数字10的天王星与数字3的海王星了。因此可以确定,河图的数字10的小环半径,就是天王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河图的中间圈半径,就是海王星的公转轨道半径。
  数字10是一个小环,不是一个实心的旋涡,它如何形成天王星的实体?答案是数字10的小环还存在着线旋。就是以小环的圆周线为轴线的旋涡。这个线旋的旋涡如果能凝聚成行星,则该行星的自转轴轴线必然与小环圆周线相切,就象是平躺在公转轨道上。这就是天王星目前的奇异自转状态。如果木星碎块进入数字10的小环,然后不断吸积小环的星尘流,则天王星实体就能形成。可见天王星的实体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是最后一个形成的。
  当太阳停止在数字5的中心点后,海王星会如何动?答案是海王星将以中间圈为公转轨道,绕日运转。前面曾经分析过,凝聚旋涡具有在拓扑河图路线上保持位置不动的性质。但是现在拓扑河图路线已经瓦解了,海王星自然无法静止不动,必然开始绕日运转。但是海王星还有一些累赘。就是围绕海王星实体的数字3的旋涡,以及与该旋涡耦合的数字8的旋涡。海王星将拖拽这两个耦合的旋涡沿着逆时针的方向运动到河图的数字6与数字9之间的位置。数字3与数字8的耦合旋涡,在与数字6、数字1的耦合旋涡聚在一处时,受到多种力的作用。一个是海王星的拖拽作用,另一个是太阳的吸引作用,还有数字6与1的耦合旋涡的强烈排斥作用。还有一些微弱的作用,就是那些已经分布到位的其它所有耦合旋涡的微弱排斥作用。这些作用叠加在一起,导致数字3与8的耦合旋涡,直奔西北角的空白区域,并在那里停止不动了。如图6左图所示。空白区域,就是河图的数字6与数字9之间的位置,在次生中间圈上。当海王星继续绕日运转时,将与数字3与8的耦合旋涡发生分离,也就是海王星动,而数字3与8的耦合旋涡不动。拓扑河图路线的瓦解,也导致耦合作用的消失。于是数字1、3、4、2的旋涡圆环将因耦合作用的消失而受到排斥,并移动一段距离。如图6右图箭头所示。至此,洛书分布形成。在图6右图中,8个同心圆为太阳系行星公转轨道。四方形的四边上则分布着洛书数字圆环。洛书按照逆时针方向的排布顺序是,4、9、2、7、6、1、8、3。

  洛书的分布不是一个正圆,而接近正方形。在洛书分布的数字位置上,存在的是被掏空的旋涡,类似圆环壮星尘流。而数字10的小环无所谓掏不掏空,因为小环本来就是空心的。当天王星实体形成时,数字10的小环上的星尘流将逐渐被天王星吸积,部分参与天王星实体的形成,部分形成天王星的光环。那么当天王星最终形成时,数字10的小环就彻底消失了。因此洛书没有数字10,只有数字1到9。
  从河图到洛书的演变过程,导致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具有各自的特征。首先讨论行星的光环。凡是凝聚旋涡与实体没有出现分离的,其实体行星必然具有宽大复杂的光环。简言之,就是旋涡的外围,将形成光环,旋涡的中心部分,将形成行星实体。只有数字5的土星与数字10的天王星没有发生凝聚旋涡与实体的分离。因此在目前的太阳系中,光环最宽、最多、最复杂、最明亮的,只有土星与天王星。天王星的数字10的小环线旋逐渐累加到天王星光环上,导致天王星的这些环都极细,而且彼此都离得较远,还有暗环夹杂。而天王星有10个亮环,正与数字10对应,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土星的7个光环中,去掉一个很暗的光环,一个很窄的光环,则有5个亮环,正与数字5对应,这算不算巧合呢?木星在被太阳捕获时,已经发生了凝聚旋涡与实体的分离,按理不应该存在光环。但是太阳捕获了木星后,立即做一个急转弯,向中心点,直奔土星。因此这时的木星会吸收部分木星碎块、少量天王星星尘、少量土星星尘,作为自己的很小很暗的光环。现已知道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若去掉木星的晕,则木星有两个光环,正与数字2对应,这还是巧合吗?海王星不是在拓扑河图路线上被太阳突然带走捕获的,而是在移动到河图西北角的位置时,凝聚旋涡与实体才出现了程度相对缓和的分离。因此海王星将带走少量的旋涡,形成自身的少量光环。1989年8月,"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近海王星时,发现海王星周围有3个光环隐藏在尘面下,而且外光环很不一般,呈明显弧状,沿弧有紧密积聚的物质。数字3的海王星,正好有3个光环,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再认为这是巧合了。
  按照河洛原理,太阳系只有这4颗行星能够具有光环。随着天文观测与探测的深入,行星光环的数量可能要有所变化,但这并不影响光环数量的基本规律。即每颗行星的光环数量,与该行星所对应的河图数字基本接近。对于这个规律,可以有如下的解释。河图数字越小的位置,实体越先形成,实体也就越大,相应的光环数量也就越少。因此河图数字与光环数量也就有了理论上的近似等值关系。太阳是数字1,其实体最大,其光环数最少,因此理论上太阳的光环数为1个。太阳的1个光环后来全部分配给了洛书。木星是数字2,实体第二大,其光环数理论上为2个。木星的2个光环后来全部分配给了洛书。只是木星在随太阳移向中心点时,光环数量又立即得到了补充,还有所增加。海王星是数字3,若不考虑中心点的土星,实体第三大,其光环数理论上为3个。海王星的光环在从河图东侧向河图西北角长距离移动的过程中,以及后来被海王星实体抛弃的过程中,发生了分裂。这个分裂类似细胞的分裂。也就是说,分裂后分配给洛书的,是3个光环。而留给海王星的,还是3个光环,并且有所增加。火星是数字4,按理实体应较大,但是火星光环与火星分离时,冲撞了火星,导致火星实体变得很小。火星光环数理论上还是应为4个。火星的4个光环后来全部分配给了洛书。土星是数字5,按理实体大小应排第五,但是土星位置在中心点,优先获得了大量星尘,因此实体大小排在太阳与木星之后。土星实体外围的旋涡其实是整个原始大旋涡所汇聚出来的,因此其光环最大、最宽、最多、最亮、最复杂。土星旋涡位于原始大旋涡中心点,其旋转轴非常稳定,这导致土星光环沿赤道面分布,几乎没有摆动。土星环系的总宽度超过20万公里,而最大厚度却不超过150米,真可谓"其薄如纸"!土星光环理论上应该有5个大级别的光环。土星及其光环原来是在中心点的。太阳在快接近中心点时,首先将土星吸离中心点。而土星光环不动。前面曾经分析到,数字5的土星没有发生凝聚旋涡与实体的分离。这是因为实体土星只移动了很小的距离就进入了绕日公转轨道。这样土星在离开土星光环时,土星光环刚刚被拉成椭圆形,土星就不再远离中心点了。于是椭圆形的土星光环发生了分裂。土星带走少量的土星光环,其状态仍然是原来状态的复制,仍然是"其薄如纸"!而没有被带走的大部分土星光环,因为失去了中心引力,将稍微扩散并断裂,构成洛书的数字5。洛书的数字5不是点,也不是环,而是5个弧。每一个弧类似弯月的形状,且“其薄如纸“!因为大部分的土星光环在扩散时,受到太阳与行星的切割与吸引,出现断裂,形成有缺口的光环。有缺口的光环再继续扩散,其结果就是弧。
  地球是数字6,其光环数理论上为6个。地球的6个光环后来全部分配给了洛书。金星是数字7,其光环数理论上为7个。金星的7个光环后来全部分配给了洛书。月球是数字8,其光环数理论上为8个。月球的8个光环后来全部分配给了洛书。水星是数字9,其光环数理论上为9个。金星的9个光环后来全部分配给了洛书。天王星是数字10,其光环数理论上为10个。由于天王星的光环半径,是河图数字10的小环的环截面半径,是很小的一个半径。因此天王星没有大半径的光环。而大半径的光环才能与行星出现分离。小半径的光环不易与行星分离。因此天王星的所有光环,都被天王星保留,没有分配给洛书。在图7的河图上,绘出了行星的光环。由于是平面图,没有绘出天王星的光环。因图纸空间所限,光环出现重叠交叉。而实际上所有光环都不应出现重叠与交叉。

  目前早一些的观测结果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卫星除去月球,总共64颗,正应64卦之数。这是巧合吗?。可能这些卫星都是木星碎块。木星实体与木星的旋涡冲撞后,可能先是分裂出八大块,然后每一块再分裂为八小块。这样总共是64块。其中23块被土星捕获。15块被天王星捕获。8块被海王星捕获。16块被木星留下。火星因为质量太小,只捕获了2块。64颗卫星的捕获,只发生在河图的木星周围,并偏向中心点位置。这样的分析虽然有些牵强,但至少解释了为什么水星、金星没有卫星。为什么土星的卫星最多。为什么天王星的卫星比海王星多。为什么地球只能有月球这样一个卫星,而没有其它卫星。最新的数据是,土星有31颗卫星。那么是不是每组八小块的中心还有一个中心块,8个中心块都被土星捕获了呢?这只能是一种猜测。
  八.太阳系星体的密度、自转周期
  河图中间圈以及中间圈以内的行星包括太阳密度都很小,都小于2克/cm3。特别是河图中心点的土星密度最小,为0.7克/cm3。这可以用越向中心,凝聚旋涡的离心力越大,星尘越无法过渡凝聚来解释。河图次生中间圈的地球、水星、金星的密度都较大,都介于5-6克/cm3之间。其行星实体都属于正常凝聚。火星与月球的密度都介于3-4克/cm3之间。可以解释为较小行星实体被星尘流冲击,导致低密度的星尘流被注入到行星实体中。
  木星自转最快,自转周期是0.43天,然后按拓扑河图路线,行星的自转速度向外依次增加。次序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水星、金星。
  在太阳的实体尚未形成时,可以认为数字1与数字2的凝聚旋涡的角动量是相近的。当太阳实体形成,并且质量逐渐增加时,为了保持凝聚旋涡的角动量守恒,太阳实体的自转速度必须逐渐下降。后来太阳在陆续捕获八大行星时,太阳的自转速度又有所下降。太阳沿着拓扑河图路线到达河图中心点位置,其实也可反过来看做是河图捕获了太阳。而河图的中心点是数字5的的天干戊所代表的土星。因此也可以间接并象征性的认为是戊捕获了太阳。河图10个数字中,虽然中间过程是数字1捕获了数字2到10,但是由于数字1的太阳最后落向中心点,那么可以认为数字2到10最终还是围绕着河图分布,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数字6的天干己所代表的地球捕获了月球,使数字8的月球的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河图中存在两个特殊性的捕获,就是戊捕获了太阳,而己捕获了月球。这两个特殊性的捕获都来自于冲撞。沿着拓扑河图路线流动的星尘流冲撞了太阳,地球冲撞了月球。有趣的是,这两个特殊性的冲撞与捕获似乎导致了太阳与月球的自转周期几乎相等。太阳的自转周期是26.9天,月球的自转周期是27.3天。如果基于现代科学的数学运算去解释太阳与月球的自转周期为什么相近,恐怕是困难的。

  九.地球上有大量水的原因
  在距离太阳3AU处称为太阳系的雪线,雪线之外有大量冰块物质。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存在大量水。而地球处在距离太阳1AU的位置。那么地球是如何获得大量的水呢?有很多假说。不过用拓扑河图路线就可以解释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能有大量水。因为地球在河图上位于数字6的转折点。从这点开始,河图外圈的大量冰块物质开始向内圈沿拓扑河图路线移动。因此地球一定是在尚未被太阳捕获前,在河图数字6的位置上借助转折点的优势吸聚了大量的冰块物质。在拓扑河图路线上的数字9的水星、数字7的金星、数字8的月球、数字4的火星位置,也有一些机会获得冰块物质。不过这些位置的星尘流的流速都较高,使得高速流动的星尘流夹带着冰块、碎石,难以降落到这些行星的实体上。
  以上这些规律,只有用拓扑河图路线才能解释得如此明确。
  十.河图洛书的天文尺度
  太阳与海王星的距离为30AU。而太阳系的库珀带就在30-55AU附近,集中在40-48AU,分布着无数黑暗的小型天体。在40-42AU处无稳定天体。在42-48AU处为稳定区,是柯伊伯带。在50AU处,小天体开始突然衰减。洛书的8个数字所对应的光环物质应该就集中在42-50AU处。洛书在最开始形成时,分布在30AU到40AU处。后来由于离心力作用,以及耦合旋涡对的互相排斥作用,洛书逐渐扩散,并稳定在柯伊伯带附近。洛书光环在扩散时,出现了分裂,形成一个个的小圆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非常接近洛书的原始形象了。
  洛书圆弧必然包含大量冰、雪尘埃物质。当太阳爆发,亮度突然增大时,太阳系八大行星,加上日月,去掉地球,总共9个星体将在地球人所见的天空中出现,但这一定是9日并出。如果是远离太阳系的超新星爆发,才有可能会出现10日并出。而中国上古神话中确实有10日并出的传说。可能当时在太阳落山后的黑夜,满天星辰虽被除去太阳之后的9日之光遮掩,但是河图洛书却清晰明白的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十日并出时代的夜晚,出现了天垂象。天空出现了河图洛书的图象。太阳系冰块、雪块所聚集成的河图形象因为超新星的照耀,被地球上的古人观察到。而太阳系冰尘、雪尘所分布成的洛书形象也因为超新星的照耀,被地球上的古人观察到。为了解释天空出现的河图洛书天象,中华大地出现了河洛文明。也就是说,最原始的河图洛书图象,五瓣花组成的河图,半弧云纹组成的洛书,就是当时天垂象的真实记录。原始河图洛书的图象,现在在太阳系中仍然存在着。只是我们无法看到。在汉代与宋代,多次出现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并同时出现了河图洛书文化的兴起,这其中或有某种关联。
  半弧云纹组成的洛书,存在于太阳系之中。那么五瓣花组成的河图,是否真的存在于太阳系中呢?这个问题虽然匪夷所思,但还是有必要尝试着推演一下。如果能够推演得自圆其说,那么对于天垂象的问题,就似乎有了一个另人满意的答案。对于河图中的行星实体,它们当然是按照河图结构存在的。如果行星没被太阳捕获,那么天垂河图形象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行星后来都被太阳带走了,留在原地的是行星的旋涡光环。再后来旋涡光环也发生了移动与扩散。那么在河图原来的数字位置上,似乎没有剩下任何物质了。也许在光环与行星实体的中间空隙地带上,还存在着一些零星的冰块、雪块。当行星实体被太阳带走时,这些碎块与光环一道,被留了下来。而当光环因为拖拽、耦合与扩散等作用发生移动后,这些碎块却没有移动。因为光环在当时发生拖拽与耦合时,其作用根源于光环星尘流体的粘性力与电磁力。而那些零星的冰雪碎块肯定没有粘性力与电磁力。因此在河图原来的数字位置上,残留了一些冰雪碎块。这些冰雪碎块如果是按照四象结构分布的话,那么中心的碎块,加上周围的4堆碎块,总共5堆碎块。5堆碎块最后吸引到一起,就能形成五瓣花的形状。那么还有一个问题,这些五瓣花形状的冰块难道不会被太阳与行星所捕获吗?我们观察拓扑河图路线的立体结构,会发现类似弹簧或闭合线圈。数字6在弹簧的最顶端,数字5在弹簧的最底端。弹簧从数字5开始,螺旋上升,到达数字6。从数字6开始突然急转直下,经过数字4与数字2,直接到达数字5。因此我们可以知晓,太阳系最后坐落于数字5的位置,在弹簧的最底端。如果弹簧顶端与底端距离足够远的话,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五瓣花形状的冰块不会被太阳与行星所捕获,因为它们不在一个平面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地球上的人当时可以观察到河图洛书的全貌。

  十一.河图、洛书与太阳系的立体结构
  按照上面的分析,拓扑河图路线的出现,必然导致河图呈现立体结构。拓扑河图路线的立体路径象一个弹簧。弹簧的底座是半径最大的次生中间圈。向上是半径稍小的中间圈。然后是半径更小的数字10的小环。最后在弹簧顶端是半径最小的数字5的旋涡。显然,这个弹簧是底大顶小。接近一个半球形。熟悉河洛文化的人应该知道,西周古籍中曾经记载了天球与河图。可能现在我们所分析出的半球形的立体河图就是指天球。
  太阳从开始捕获行星到最后坐落于河图天球的顶点,都是以与太阳自转轴垂直的太阳赤道面作为各行星的公转轨道平面。那么太阳所陆续捕获的行星的公转轨道是否会插入河图天球呢?在河图半球的底座位置,因为范围较大,河图数字分布稀疏,这时太阳所捕获的水星、金星、月球、地球的公转轨道可以插入河图半球。但是在河图半球的接近顶点的位置上,这里有密布的星尘流,范围较小,河图数字分布密集,这时太阳所捕获的水星、金星、月球、地球、火星的公转轨道就难以插入河图半球。公转轨道平面必须保证不能与半球相交或插入。现在我们主要考虑在太阳系最后形成时,也就是太阳行走到河图天球的顶点时,太阳系公转轨道平面与河图天球相切的方向。当太阳从数字2开始移动向数字5时,必然有使公转平面与半球交叉的趋势。为了不出现交叉,同时又要保持太阳系公转轨道平面不出现偏转,太阳必须向河图天球的轴线方向移动,直到公转轨道的延长平面与数字2靠近顶点位置附近的半球相切为止。此时太阳最终停止在河图天球的半球顶端的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如图8所示。河图从最开始的平面二维结构,到拓扑河图路线形成时,将形成具有微小弧度的小半球。而当太阳捕获行星结束时,又会拖拽河图进一步沿轴向拉伸成一个接近于半球形的河图天球。平面河图的各个圈的拉伸方向如图8箭头所示。河图的这种沿轴向的延伸扩展运动,导致拓扑河图路线分布在半球上。而五瓣花形状的河图被遗留在原来的二维河图的平面上。从立体半球形河图的底座上的数字6、7、8、9引直线到最终位置的太阳,则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称为河图金字塔。如图9所示。河图金字塔的顶点是最终位置的太阳。在河图金字塔顶点与河图半球顶点之间的某个位置上,是洛书数字5的5个云纹小弧。洛书的8个数字所对应的光环,也有分布在半球形河图上的趋势。但是因为耦合作用,数字1、2、3、4的光环被数字6、7、8、9的光环吸引并保留在河图半球的底座上。并最终扩散到如图9所示的四方形的洛书位置上。把洛书的8个数字所构成的四方形与洛书的数字5连接,则是一个平顶金字塔,称为洛书金字塔。如图10所示。这个洛书金字塔比河图金字塔略矮一些,但是底座却比河图金字塔稍大一些。因此存在三个嵌套的结构。从底部到接近太阳是河图半球与洛书金字塔,从底部到太阳是河图金字塔。太阳系的行星公转轨道就象是斜靠在金字塔斜面上一样。
  如果超新星的光线来自于河图半球的底座正上方,那么当超新星爆发时,处于金字塔顶点的太阳系地球人是看不到河图洛书的。只有金字塔顶点方向的超新星爆发,才能让地球人看到河图洛书的全貌。如果超新星位于河图半球轴线的斜向方向,那么地球人会看到河图洛书的局部图案。回顾古代的超新星记录,汉代为天蝎座超新星,宋代为金牛座超新星,其光线方向如图8所示。有趣的是,依据图8可以看出,汉代人在公元前134年,在远日点的五月,借着天蝎座超新星的光线,能够看到河图半球接近顶点的数字10的小环的3/4。而宋代人在1054年,在远日点的五月,借着金牛座超新星的光线,能够看到河图半球接近顶点的数字10的小环的1/4。难道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宋代人对于河图洛书是否有数字10争论不休吗?

  十二. 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与太阳系星体自转方向
  星体 太阳 水星 金星 月球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天干 甲 壬 庚 辛 己 丁 乙 戊 癸 丙
  黄赤交角,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与各星体赤道平面的夹角。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基本上就是各行星的公转轨道平面。因此,太阳系的所有行星的公转轨道运动基本都在一个平面上,并在天文观测上以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为基准,称为黄道平面。可以说,太阳以及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一个黄道平面上。从太阳系起源的角度考虑,这个黄道平面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确定其角度的呢?目前的各种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假说都不能明确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相信拓扑河图路线的存在,就能明确解释这个问题。因为按照拓扑河图路线,太阳首先捕获的就是水星。那么太阳在捕获水星的同时,黄道平面就确定下来了。水星的公转轨道平面,就是黄道平面,同时也是水星的自转赤道平面。因此水星的黄赤交角为0度。如果假想一根垂直于黄道平面并穿过太阳中心的轴线,那么这根轴线就可以称为行星公转轨道轴线,或叫黄道轴线。显然黄道轴线与水星自转轴线是平行的,其夹角等于黄赤交角,为0度。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认为,太阳系所有行星所共有的这个公转轨道平面的轴线方向,取决于水星自转轴线的方向,而不取决于太阳的自转轴线的方向。黄道平面的方向,在太阳捕获水星时就确定下来了,以后不管太阳如何沿着拓扑河图路线运动,这个黄道平面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太阳在以后所陆续捕获的行星,都顺次分布在黄道平面上。
  那么水星自转轴线的方向,又是如何确定的呢?现代天文学肯定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是用拓扑河图路线,就能明确回答,但是达不到精确的程度。也许运用计算机模拟立体的拓扑河图路线,能够得到精确的结果。如果按照拓扑河图路线形成的先后过程去分析,则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这个结果必须解释太阳系10个星体的自转轴线的方向分布。如果解释得合理成功,那么外来星体撞击导致金星自转逆向、天王星自转横向,等等的灾变说,就都可以抛弃了。
  在拓扑河图路线形成之前,河图是一个平面圆盘的结构。这时河图的10个星体已经开始有微小的凝聚了。此时的10个星体的自转轴线必然是垂直于河图平面的,都互相平行。当拓扑河图路线形成后,平面河图开始渐渐拉伸为半球形。如果10个星体的大小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明显增长,那么10个星体的自转轴线方向将保持不变。但是有一个星体的大小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快速增长了,这就是太阳。新汇聚来的星尘流是按照拓扑河图路线的方向聚集到太阳实体上的,并大部分以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因此太阳的自转轴线有两个方向。内部的核心实体的自转轴线与河图半球的轴线同向,而外部的实体的自转轴线不与河图轴线同向。以后说到太阳自转轴线时,就仅指太阳外部实体的自转轴线。当太阳顺着自转赤道的方向甩出星尘流后,这些星尘流就具有了方向性,并将大部分按照拓扑河图路线前进。当这些具有方向性的星尘流前进到水星位置时,会被水星吸聚,从而改变水星的自转方向。因此我们看到,太阳与水星的自转方向是基本接近的,只相差7.25度。如表1所示。因此我们自然会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在拓扑河图路线上,与太阳关系密切的行星,其自转方向将调整为与太阳接近。与太阳关系不够密切的行星,其自转方向将保持不变,仍然与河图同向。
  因此太阳系的10个星体,其自转方向将分成两大类。一类与太阳轴线方向接近,另一类与河图轴线方向接近。我们观察表1的太阳系10个星体的轴线夹角数据,确实有这样的规律。其中的轴线夹角,指的是各星体的自转轴线与水星的自转轴线的夹角,暂时先不考虑夹角的方向性,因此只取锐角。而天王星由于是从数字10的小环的线旋凝聚而成,因此取97.92-90=7.92,作为数字10的小环的轴线方向。于是我们看到,1太阳、9水星、7金星、8月球、2木星、10天王星这6个星体的轴线夹角都介于0到8度之间。6地球、4火星、5土星、3海王星这4个星体的轴线夹角都介于23到29度之间。可以看出,太阳对行星自转的影响明显大于河图对行星自转的影响,这是合理的。当太阳系的10个星体的自转轴线夹角确定后,就不再发生变化了。这是由陀螺的保持方向不变的性质决定的。太阳系的10个星体就是10个陀螺。这10个陀螺的自转轴线方向是在半球形的河图上最后确定下来的。以后当太阳陆续捕获这些星体时,虽然星体的位置发生了移动,但是星体的自转轴线方向将保持不变。
  我们观察根据轴线夹角所分出的两大类太阳系星体。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首先是数字1与2近似同向,数字3与4近似同向。1与2是最先生成的,形体也最大,位置又对称,被称为一阳一阴的两仪,因此有保持自转同向的趋势。或许还有磁场的原因吧。3与4是其次生成的,位置也对称,因此有保持自转同向的趋势。6与7的位置也对称,虽然有保持自转同向的趋势,但在7金星的位置可能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8与9的位置也对称,因此有保持自转同向的趋势。10因为6、7、8、9的堵塞作用而形成,因此受到7、8、9的影响而保持与7、8、9同向。5因为1、2、3、4的堵塞作用而形成,本应与1、2同向,但实际上却只与3、4同向。这是因为5居中心,必然受到河图的强烈影响。因此可以考虑5的方向与河图的方向是精确重合的。
  另外从拓扑河图路线上也能找出一些自转分布的规律。拓扑河图路线从1太阳开始,依次运行到9、7、8,于是9、7、8保持与太阳同向。当运行到6地球时,星尘流速度锐减,对6地球的影响消弱。于是从6到4基本保持与河图同向。再运行到2时,因为2有强烈的与1保持同向的趋势,又或者是某种转折的效果,导致2与1同向。再运行到5时,则不仅与河图同向,还是轴线精确重合的。再运行到10时,因为10有与9、7、8保持同向的趋势,又或者是某种转折的效果,导致10与9、7、8同向。最后运行到3,3有与4保持同向的趋势。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拓扑河图路线,已经可以很好很合理的解释太阳系星体的自转方向了。只是7金星的逆向自转还没有给予合理解释。
  上面提到了7金星可能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还提到了某种转折的效果。这提示我们,拓扑河图路线的弯曲和转折,是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的。仅仅用线条来描绘拓扑河图路线是表示不了这种方向性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用带来描绘拓扑河图路线。顺着带所伸展的方向,就是拓扑河图路线的方向。垂直于带的方向,就是星体自转轴线的方向。那么当带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接近180度的扭转,而带的伸展方向仍然不变时,我们就可以解释金星的逆向自转了。
  取一个半球形的盆或碗,当作是立体河图。用有一定厚度的纸,剪成有一定宽度的纸条,在盆上按照拓扑河图路线用胶带固定纸条,直到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注意要保持纸带的圆滑路径,同时在7金星的位置让纸带扭转接近180度。这个闭合纸带所呈现的立体图景,可能就是立体河图的逼真模拟。有趣的是,这竟是一个莫比乌斯带。因为纸带的扭转并闭合,导致了莫比乌斯带只有一个面。那么就把这个带状的拓扑河图路线称为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吧!
  公元1858年,莫比乌斯发现: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因为,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

  公元1858年,莫比乌斯发现: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因为,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如图11所示。
  图12是从9水星与4火星这个角度观察立体河图所看到的部分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因观察视角所限,没有描绘出10天王星与5土星的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的图形。图13是从8月球与3海王星的角度观察立体河图所看到的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的视觉图象。同时,为了清楚的展现土星与天王星的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的伸展弯曲情况,观察角度从侧视调整为稍微仰视。立体河图的奥妙在此被形象充分的展示了。更加奇妙的是,由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的弯曲、伸展的情况所决定的星体自转轴线的取向竟然恰到好处的符合了前面的关于10个星体自转轴线角度分布规律的分析。
  有趣的是,在立体河图的天干数字9与7之间,拓扑河图莫比乌斯带被弯卷成了一个小圈,并游离于河图半球之外。好象河图半球又生出了一个子河图。按照天干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在9壬膀胱与7庚大肠之间,正是人体的子宫。这种奇妙的对应关系,使我们不得不相信,人体与河图有重要的关联性。我甚至联想到了道家的七返九还金丹之术,与立体河图的数字9与7有某种神秘联系。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似乎有了初步的体现与理论根据。

  就到这里吧!欢迎大家讨论。上述理论可能易学专家难以接受,天文学家也难以接受。而一般人又不知道河图洛书为何物。大话就不必多说了。可能真的没有人能看懂上述理论,尽管这是关于1到10的简单的数字理论。我个人认为,万物的发展可能都是按照上述模式演变的。风水、六十甲子等等古代学说,应该都可以从上述模型推导出来。

  在晴朗的夜空,观察北极星方向的北方夜空,再观察南方夜空。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北方的天空,尤其是在北极星周围,星光比较暗淡模糊。而南方星空,却清晰明澈。我个人以为这是由于立体河图减弱了北方星空的光线。立体河图是比云气还要稀薄的巨型天体,但就在我们的头上北极星的周围。我们可以感慨一下了,河图洛书,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它就在我们的头上的天空。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河图洛书时刻在伴随着我们。河图洛书本身是相对于太阳系不动的,由于地球的自转,立体河图就象一个巨大的陀螺,亿万年来,一直悬停在天宇中。从三皇五帝,到文王、孔子、朱子,孜孜以求的河图奥秘,就在我们的头上。在夜深人静时,当你闭目仰望北极星,想着河图象一个巨大的陀螺,其轴线直指北极星方向,你会突然有所感悟吗?你会在闭目时突然看到某种图象吗?如果有,这是心灵的感应呢?还是真的突然开启了传说中的天目?把你们的感觉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吧!其实我们离河图洛书很近,我们离古代河洛先贤圣哲很近!只要你静心仰望一下北极星方向,我们就都是同道中人!

  天干地支,来源于上古太极知识之乾九坤六说。是说太极天界共分九重天界,分蓝白红黄黑之五帝。五帝向内核地界下行,构成“下五行”。“下五行”到内核太虚构建五脏。五脏也即金水木火土之内脏器官。破解上古太极,为系统工程,应予统筹兼顾。

  • 先有五帝炁之图,然后才是河图,最后是洛书。从帝炁图分化出先天八卦,然后是后天八卦。

  有问题:天王星海王星算行星吗,现在算出来有可能还藏着一颗星,你的很多都是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画出图,靠谱吗。为什么地球是已呢。
  不过你得研究收藏先

  还有 行星名字是怎么定的,中国古代就是金星火星土星这么叫的吗,我不知道,谁知道。

  我提出一个问题,楼主
  你这个推理过程,你觉得古代的先民可以完成吗?
  他们可能有你这样的现代科学知识吗?
  那我就要问了,他们的推理过程是怎样的呢?
  你这个推理,我是没看懂,可能是我知识水平不够
  但是至少我可以肯定两点
  1.你这个推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没啥用处
  2.你这是知道了答案去找推理的思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来源,其实是非常简单和清晰的
  没有你说的那么复杂
  但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刑冲化合的关系那就比较复杂了,目前只能说我们找到了基本的解释和原理,也没有完全揭开秘密。
  我们依据的推理是中国人最简单的象数推理过程,是非常简单的。
  如果你觉得你的方法可信
  我请你推理两个东西

  河图确实是星际图。从星空的28宿可以还原出河图。

  还有 行星名字是怎么定的,中国古代就是金星火星土星这么叫的吗,我不知道,谁知道。
  地球是己6,太阳是甲1,月球是辛8,三者在洛书上也是相临的。

  大到宇宙星空,小到自身思想,从原子到电子,从修仙到以太身,都在河图框架内。

  • 评论 :地支藏干也跟河图有关系。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其中地辟于丑,就与地月相撞有关系。丑中藏癸辛己,其中的辛就来自于其他地方的月球。
  • 评论 :地月相撞后不久也就是过了丑,就到了寅,人类就诞生了,这大概发生于几十亿年前。

  木星为乙,火星为丁,地球为己,金星为庚,水星为壬,太阳为甲,顺次相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系除地球外最可能有生命的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