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化合物名称如何命名?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不难看出,有机物的命名是一个常考的考点,相当于是命题老师给的一道送分题,可是这分往往还送不出去,究其原因还是有部分学生对有机物的命名不熟悉,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一下如何拿到这个送分题吧!

题型2(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法)

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法与烷烃的系统命名法步骤大致相同,存在一些不同点。

烷烃命名时要求选择分子结构中的所有碳链中最长碳链作为主链,而烯烃或炔烃要求选择含有碳碳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也就是烯烃或炔烃选择的主链不一定是分子中的最长碳链。

编号时,烷烃要求离支链最近,即保证支链的位置尽可能的小,而烯烃或炔烃要求离双键或三键最近,保证双键或三键的位置最小。但如果两端离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相同,则从距离取代基较近的一端开始编号。

必须在“某烯”或“某炔”前表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

将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并按主链中所含碳原子数称为“某烯”或“某炔”。(虚线框内为主链)

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使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编号为最小。

先用大写数字“二、三……”在烯或炔的名称前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然后在“某烯”或“某炔”前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双键或三键的位置(用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的最小编号表示),最后在前面写出取代基的名称、个数和位置。

【例1】【2019年全国Ⅱ卷】[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36.环氧树脂因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绝缘性能以及与各种材料的粘结性能,已广泛应用于涂料和胶黏剂等领域。下面是制备一种新型环氧树脂G的合成路线:

【解析】  根据D的分子结构可知A为链状结构,故ACH3CH=CH2

【习题1】【2019年全国Ⅲ卷】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的是(   )

【答案】D  本题自然需要将上面的物质的结构画出来才能便于做出来

【解析】A、甲苯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A不选;

B、乙烷是烷烃,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B不选;

C、丙炔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不选;

D、碳碳双键是平面形结构,因此13-丁二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选。

【点睛】需要根据名称把结构画出来解决

题型3(其他有机物的命名)

含有官能团或特殊原子团的化合物命名时,首先确定命名的化合物的母体,然后根据母体进行命名。如果官能团含有碳原子,则母体的主链必须尽可能多地包含这些官能团上的碳原子,如果官能团中没有碳原子,则母体的主链必须尽可能多地包含于官能团连接的碳原子;然后进行编号,官能团的链状化合物选择主链一律以包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从官能团或离官能团近的一端编号,应尽可能让官能团或取代基的位次最小。

(1)以苯环为母体,称为“某芳香烃”

(2)在苯环上,从连有较复杂的支链的碳原子开始,对苯环上的碳原子进行编号,且使较简单的支链的编号和为最小。

(3)当苯环上仅有两个取代基时,常用“邻、间、对”表示取代基的相对位置。

2、当苯环连接复杂烷基,或者不饱和烃时,一般把侧链当作母体。

例如:2-甲基-4-苯基戊烷:

3、当苯环上取代基不是烃基时

如果被-NO2、-NO、-X取代,则以苯或甲苯为母体。

如果被-NH2、-OH、-CHO、-COOH、-SO3H取代时,则以两者合体为母体,叫做苯胺、苯酚、苯甲醛、苯甲酸、苯磺酸。

如果有多个取代基,则选择母体顺序为:

母体选定后,其余基团则为取代基。该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含有多个官能团的有机物的命名。

习惯命名法主要适用于结构较简单的醇。命名时所连接的烃基名称后面加上“醇”字。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称作“某醇”,从靠近羟基一端给主链编号,将取代基的位次、名称及羟基的位次写在“某醇”的前面。

不饱和醇命名时,应选择包含羟基和不饱和键碳原子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并从靠近羟基的一端开始编号。叫“几某烯几醇”。

脂环醇的命名也是以醇为母体,并从羟基相连的环碳原子开始编号,编号时尽量使环上其他取代基处于较小次位。

3-甲基-1-环戊醇:

1-甲基-1-环己醇:

多元醇命名时应尽可能选择包括多个羟基所连碳原子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作“某二醇”或“某三醇”,标明取代基的位次、名称和羟基的位次。

1,2,3-丙三醇(甘油):

以酚羟基为1位官能团像苯的同系物一样命名。

取决于生成醚的两种醇的名称,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

7、醛、羧酸:与醇的命名类似。

8、酯:取决于生成酯的羧酸与醇的名称,称为某酸某酯

9、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在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前加“聚”字来命名。

【例2】【2019年全国Ⅲ卷】[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36.氧化白藜芦醇W具有抗病毒等作用。下面是利用Heck反应合成W的一种方法:

【解析】(1A物质所含官能团是两个酚羟基,且苯环上有两个是间位的取代基,那物质的命名就是间苯二酚

【点睛】容易出现错误将命名命名为间二苯酚

【习题2】【2018年全国Ⅰ卷】[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化合物W可用作高分子膨胀剂,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解析】(1)根据A的结构简式可知A是氯乙酸;

【习题3】【2017年全国Ⅱ卷】36.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化合物G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比索洛尔”的中间体,一种合成G的路线如下:

A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B的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峰面积比为611

D的苯环上仅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1molD可与1mol NaOH或2molNa反应。

【本文总结】针对这几年高考还是可以看出,对烯烃、酚、醇、醛、酸结合苯考察知识点是比较多,所以对于第二、三类题型如果掌握好了,把命名原则搞清楚了,那么这分就能拿到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刘汉文;唐子龙;裴文丑;刘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员国良;崔红梅;刘文菊;梁立志;张晶梅;张芳苗;;[J];液晶与显示;2011年04期
蒋中国;;[J];西昌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刘丰收;丁小婷;申东升;王婴;;[J];化学通报;2011年07期
盛旭玲;吴吉梅;周丹丹;陈荣荣;钟爱国;;[J];大学化学;2011年03期
郑正;余志鹏;周飞霞;吴志超;吴杰颖;周虹屏;;[J];合成化学;2011年04期
盛宁;苑壮东;王静霞;;[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石利军;任业超;夏春谷;李福伟;;[J];分子催化;2011年04期
陆欣宇;刘宏伟;朱为宏;;[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1年05期
冯长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马洁洁;崔凯;;[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原则(43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国化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原则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原则 2010 年推荐版年推荐版 (初稿)(初稿) 目录目录 引言引言 第第 1 章章 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概要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概要 1.1. 构词基本形式 1.2.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连缀字和前、后缀字 1.3. 有机化合物名称用数字和符号 1.4.

2、操作方法(Nomenclature operation) 2.3. 额外氢的标注(Indicated hydrogen) 第第 3 章章 母体氢化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取代基母体氢化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取代基 3.1. 有机化合物中的基元氢化物 3.2. 无环多核氢化物 3.3. 单环氢化物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3.6. 桥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3.7. 螺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3.8. 联环(Ring assemblies)母体氢化物 3.9. 蕃(Phanes)母体氢化物 3.10. 天然产物母体氢化物 3.11. 由母体氢化物衍生的取

4、则 5.2. 命名时用作后缀特性基团(主体基团)的确定 5.3. 命名时用作词根的母体氢化物的确定 5.4. 命名化合物中原子和基团位次的编号 5.5. 命名化合物中前缀排列顺序 第第 6 章章 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命名(Application to Specific Classes of Compounds) 6.1.

同位素丰度改变化合物(同位素丰度改变化合物(Isotopically Modified Compounds) 9.1 符号和定义 9.2 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 9.3 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 2 引言引言 科学技术名词是科学技术得以描述、记录传播和交流的

7、基础和载体。而对于主要从 事化合物分子研究的化学学科来讲,除了需要一般的化学术语之外,还必须对迄今已超 过数以千万计的,而且还在与日俱增的化合物分子给予各自的名称,更为重要的是从这 样的名称上应该显示出与化合物结构间清晰的或含蓄的关系, 这就要求对它们建立起一 科学的、 系统的命名规则。 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有专门的委员会,提出了有机化学命名法 (IUPAC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hemistry) ,而且还不断在修订和补充,已经形成了一个长期处理命名问题的运行机制, 这一命名体系因而也成为全球有机化学界最广泛使用的体系

8、。 其他方面也还有一些命名 方法,如美国化学会有他们因化学文摘索引需要而建立的 CAS 命名系统,德国也有他 们从 Beilstein 大全发展起来的命名法。 我国化学界过去也曾对中文的化合物系统命名原则的制定给予极大的重视,1978 年百废待兴之际,中国化学会专门成立了“有机化学名词小组”针对 1960 年有机化 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 进行增补和修订, 1980 年发布了 有机化学命名原则 (1980) , 1983 年审定后正式出版1。但是此后 30 年间,有机化学学科又有新的飞跃发展,再由 于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在当时也是一份较简洁的版本,因此确实已远不能适 应当今有机化学学科发

9、展的需要,也给中文有机化学的信息交流、教学带来诸多问题。 为此国家科技名词委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机化学小组, 在审定名词后, 开始探索 有 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的更新修订工作。 考虑到 1983 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制订时,虽然参考了国际纯 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有机化学命名委员会 1979 年发布的有机化学命名蓝 皮书2,但是较为简单,一些当时国际上命名时采用的概念和提法也还未能提及。“有 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为命名中的一些中文字用法作了规定,但有些提法还有待修 正或明确,还需补充一些中文命名中需要的连缀用字。因此这次修订的基本设想是应与 当前

10、国际命名规则在基本原则上一致,在内容上能大致涵盖 IUPAC 1979 年发布的有机 化学命名蓝皮书,1993 年出版的命名指南3和迄今在其网站上正式发布的有关有机化 合物命名的建议4,同时也适当参考 IUPAC 2004 年在其网站上公布的有机化合物首选 名命名建议(预览稿)5;在形式上是符合中文构词的习惯,而且又易于与英文相互转 换,便于国际交流;对于 1980 版中已作的规定、采用的中文译名和用字尽量少作改动, 3 但对一些不够确切的用字还必须加以仔细修订。 此次修订主要参考了 IUPAC 1993 年建议的命名指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尤 其是对多环母体氢化物部份作了较大的扩充,还增

11、加了我们 1980 版中已有的天然产物 部份, 并增加了内容。 由于 原则 不涉及有机化学的其它术语, 因此也参照 IUPAC 1993 年建议的名称,改称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0 年建议。IUPAC 80 年代以后在有 机化合物命名规则的编排和叙述上有一些较大的改变,主要的有以母体氢化物(Parent hydride)的名称统一处理碳氢化物和其他杂原子氢化物的命名,以及以特性基团 (Characteristic group)代替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 。因此在这次中文命名的修订中, 也作了相应的改动,但特性基团与官能团的含义差别不大,而有机化学界也已习惯官能 团这一名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类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