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代表建军2字含义的其他汉字有哪些?

3482次阅读 时间财富网整理

2015羊宝宝起名-五行为木的起名用字 小编将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5羊宝宝起名-五行为木的起名用字

还记得上学时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中关于“闰土”名字来历的叙述吗?文中写到: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文中提到的五行缺土,其实就是八字五行起名法。八字起名的核心是:根据宝宝详细生日推算四柱八字,并根据八字计算生日中各个五行的分量,看看八字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则需要在起名的时候加入一个五行,使得宝宝五行趋于平衡。

《少年闰土》中闰土形象,其名字根据五行所起

五行八字起名有2个步骤:1)推算八字,计算八字喜用神;2)在名字中使用喜用神五行对应的汉字。美名腾八字查询工具,可以帮助您快速推算宝宝的五行缺失以及八字喜用神。工具地址:/Tool/Bazi.aspx  根据提示输入孩子准确的生日,点击“提交信息”按钮,即可得到详细的八字分析。接下来,就需要根据八字计算的结果,在名字中使用相应五行的汉字了。本篇文章将为您整理了部分五行为木的起名汉字供您参考:

五行为木的起名汉字大全:

建 军 国 春 杰 芳 娟 强 林 东 英 萍 梅 佳 荣 君 秀 庆 莉 健 兰 琳 颖 琴 凯 莹 松 彬 欣 家 芬 元 桂 雅 广 群 嘉 月 彦 琼 毅 楠 义 贤 花 继 蓉 贵 树 琦 蕾 景 琪 莲 栋 康 启 菊 吉 科 虹 菲 奇 梦 薇 森 克 巧 权 茂 杨 勤 根 芝 婧 娇 敬 芹 开 高 程 冠 莎 艺 来 柏 茹 其 芸 宜 仪 茜 苗 业 萌 菁 可 加 柳 蓓 卿 奕 京 尧 柱 侠 雁 蕊 笑 苏 标 梁 竹 姣 婕 本 皓 若 蔚 相 乾 肖 楚 纪 珂 劲 谦 筱 桦 蒙 枫 三 卉 桃 攀 献 营 宽 李 枝 桥 功 久 杏 珺 原 萱 祺 木 苹 绮 举 梓 言 琨 乔 秉 杭 魁 榕 啸 柯 果 茵 起 联 经 甲 筠 苑 桐 俭 旗 颜 格 球 吟 谊 季 莺 革 观 见 竞 桢 麒 棠 鹰 蕙 稳 荷 隽 改 杉 艾 蕴 楷 翊 结 俏 ... ...(篇幅限制,还有很多五行为木的起名汉字不再一一罗列)

美名腾潜心研发的新一代智能起名系统能够自动为您计算五行八字,五格数理,生肖,并且自动应用到名字的用字中,为您所起的每一个名字都会详细说明为什么用这个名字。考虑到普通用户对于专业术语不了解,我们对每一个名字还会从文化印象,五行八字,五格数理,生肖属相这几个方面进行打分,多维度全方位衡量一个名字的好坏。您只需要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愿望,选择一个各方面分数都好的名字就可以。将复杂和深奥的姓名学转化为普通用户都能理解的分数,为您起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吉祥姓名,您也可以拥有,并且是您自己亲手起出来的,其乐无穷。

为广大企业、商家、个人,提供平面设计、设计、建筑设计、起名改名、策划文案、、营销等服务。只要能通过网络解决的任务,都可以通过时间财富网来完成。若您有类似需要,请点击

另,时间财富网上也有着各式各样的任务,无论您是拥有技能的专业人士,还是只剩时间的技术小白。都能在时间财富网上找到您能参与的项目。点击查看项目


声明:该作品系网友自行发布,所阐述观点不代表本网(时间财富网)观点,如若侵权请联系时间财富网删除。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名字,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好运的。人生也会慢慢变得更加有发展,对于生活也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最好还是要给一个宝宝起比较好听的名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给建军节出生的起名怎么起比较好。

  (1)建军节男孩起名方法
  这样的名字能够很好的符合宝宝的生辰八字展现出他们的命理,每一年都有十二个季节,那么其实在不同季节出生的宝宝性格、特点都会不一样。所以利用男孩出生月份的特点来取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既好听还能减小“撞名”的概率。例如一月有“端月、正新”之称,那么在名字中可以取月份的别称,如“王端月、刘正新”等。

  顺口好听的名字能够留给人们一个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取名时需要避免绕口字,不仅读起来不顺口,还会造成读错听错不利于记忆。所以,想要给属虎男宝宝起个好名字就需要注意读音方面,不能选择一些拗口叠韵字起名,这样是很不好的。

  (2)建军节男孩名字大全
  “鸿”字表大雁的意思,也可延伸为宏图之志,鸿运当头之义,十分的吉利,作为男孩名字,可彰显大气之感。“屹”,山峰高耸也,体现男孩如山峰一样强大,坚不可摧的精神。且含有虎年宜用字根“山”字根,寓意男孩寓意男孩能够在适应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的意思,内涵丰富,吉祥如意。

  “怀初”一名,代表着不忘初心的意思,读之念之,带有希望之义,朗朗上口,十分好听,其中“怀”有包容、想念之义,用作人名指人善良、宽厚包容、高瞻远瞩之义,且含有虎年喜用“忄”,寓意男孩丰衣足食之义。“初”为希望,含有虎年喜用衤,寓意男孩华衣加身的含义。

  “愉”字可指和悦的含义,即快乐的意思,作为男孩名字,可寓指男孩神采奕奕,且此字带有忄部,寓意老虎的食物,比喻虎年男孩生活上的富足,不为生活发愁。“凯”者,成功也,用于男孩名字意指成功、有功成名就之义,含有虎年喜用山字根,为老虎的生活环境,更加利于老虎分发展。

  父母们还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是能够拥有很好的人生,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所以会给男孩子起一个比较好的名字,希望这个男孩子也会有很好的担当。

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4 更新时间: 8:30:34 题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理论上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不过在现实中,孩子的姓名都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了家长的文化思考。因此,在更广的范围内,姓名必然会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乃至形成一种普遍的定势。

在之前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名字往往追求与所谓五行互补。而在某一个年龄段中,名叫建国”“爱华”“援朝”“建军的人会特别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言情小说、偶像剧以及之后的网络小说为代表性载体的流行文化逐渐风行。这些作品中,宇轩、诗涵、欣怡等人物姓名,诉之于内在含义,更加追求字眼本身的文雅和美感,在一片”“”“中,自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当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一代为人父母后,给下一代起名时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

当然,起名之事纯属各个家庭的内政。不过,这种现象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调侃,却足以说明,尽管在字眼上显得更为讲究洋气,但引发这一风潮的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流行文化。它虽然具备很强的浸润能力,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审美启蒙的作用,但却存在内涵欠缺等问题。

在这种文化引发的跟风效应下,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特征,摆脱过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

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本不存在什么是非之辩,也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优劣。不过,多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浸润浸润,一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来用一个既响亮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名字作为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倒是两桩美事。

(摘编自杨京《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

材料二:姓名的流变史,也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后,字辈几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孟仲叔季式的姓名关联也没了;到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迭出,可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已很少垂爱”“娟’等字,但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叫Lily(百合花)或Rose(玫瑰)。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就可能凝练着一种时代气质。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1977年7月的女孩叫囊萤,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50后抗美”“超英”“爱华扎堆;60后、70后红卫”“伟红常见;80后诞生了无数ABB;而90后的父母在港台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豪”“嘉昕等。

生养孩子不易,命名权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早已检索,《史记》也已参看,能征求的意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住大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据报道,2010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50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子旋大哥,您老也来凑热闹啦

(摘编自何鼎鼎《在姓名中辨认时代的脉动》)

材料三: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首先在于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基础,而这个基础的起点是姓氏,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子女的姓氏不是父母无拘无束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以往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到了20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稳定起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个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的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随父姓或随母姓,登记于这个家庭的户籍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起点。

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

(摘编自刘志鑫《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

A.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给生活带来困扰,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到姓名之中。
B.姓名的流变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所以姓名必然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甚至形成普遍定势。
C.姓氏过去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如今它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法律制度。
D.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
A.“盂仲叔季”等传统文化式取名,与宇轩、诗涵等流行文化式取名比,前者更有文化,后者更洋气。
B.重名现象,并不是否定父母给孩子取名时追求个性化的初衷,而是凸显了时代审美对个体的影响。
C.新生儿如果不能随父母姓氏,不能有正常的名字,那么就会影响他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为孩子取名,但两文作者对其感情倾向并不一致。

【小题3】假如你是家长,给孩子取名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

(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

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

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

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

(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

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
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
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
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
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
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
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小题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小题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的媒体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任务也进一步升级,媒体融合需要走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媒体融合主要动力的传统媒体人,如何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努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是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

融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原来的传播介质,而是向着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渠道,延伸服务链条,在服务内容和手段上实现转型。传统媒体人置身其中,既要牢牢守住主流舆论阵地,又不能抛弃新媒体阵地,因此必须主动转变观念,颠覆传统思维,树立媒体融合理念,调整工作状态,适应新媒体时代。颠覆传统思维就必须消除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附属和延伸这一错误的观念,要在新旧媒体一体化发展的体系下,主流媒体牢牢占据互联网上的舆论引导主动权,实现媒体间的“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

大众传媒时代,传统媒体习惯用受众来界定他们的信息传播对象;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更多地使用用户来定义他们的传播对象,强调用户是产品使用和服务的对象。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的社会传播模式,社会个体成为社会传播的基本单位,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定义了传播方式和内容,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推送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特点。

可见,传统媒体从不缺少内容,缺少的是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服务。如果用户不能获得良好的信息体验,就会转而选择其他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人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信息,目标是什么,按照用户的媒体消费需求进行内容生产,细分用户市场,精准推送产品,培养用户对于自己建设的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度、依赖度和忠诚度。

传统媒体要推动媒体融合向前发展,就要重新定义服务,因为所有信息的推送都要带着服务才有黏合度。从大处着眼,主流媒体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小处着眼,主流媒体要放下身段,将发展用户、聚集用户作为重要抓手,将新闻报道转变为服务实践,积极改善用户服务体验。服务通常借助于平台实现,因而传统媒体要加强平台的建设能力,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传统媒体人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尽快适应时代,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更好地推动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梁燕《传统媒体人如何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

相对于传统媒体,当前对新型媒体的管制相对宽松。诸如近些年出现的网络电视,由于能够兼容电信和广电,从而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伴随运营工作的开展,行业利益的争夺也渐渐浮出水面。单从手机终端来看,运营商为了能够将APP植入手机中,就必须具备多个部门颁发的牌照。

伴随科技水平的提升,媒体融合的价值越来越高。媒体技术的快速进步,直接影响用户的基本取向,从而也对媒体融合带来了诸多影响。正是这一因素,我们国家的媒体融合直接和技术发展有所关联。尤其是传播模式和媒体形态,实际联系极为明显。

对于媒体来说,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一直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掌握了大量具备跨媒体能力并且懂得管理的全面人才,才能在媒体完成融合之后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才虽然了解媒体,却不懂得如何管理;同样,有些人才虽然懂得管理,却对媒体的了解非常少。正是这一情况,当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摘编自王红萍《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社会关系重塑角度看,应以用户为中心,重建与用户的新型连接关系。以用户为中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生产上,吸纳用户材料一: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的媒体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任务也进一步升级,媒体融合需要走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媒体融合主要动力的传统媒体人,如何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努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是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融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原来的传播介质,而是向着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渠道,延伸服务链条,在服务内容和手段上实现转型。传统媒体人置身其中,既要牢牢守住主流舆论阵地,又不能抛弃新媒体阵地,因此必须主动转变观念,颠覆传统思维,树立媒体融合理念,调整工作状态,适应新媒体时代。颠覆传统思维就必须消除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附属和延伸这一错误的观念,要在新旧媒体一体化发展的体系下,主流媒体牢牢占据互联网上的舆论引导主动权,实现媒体间的“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大众传媒时代,传统媒体习惯用受众来界定他们的信息传播对象;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更多地使用用户来定义他们的传播对象,强调用户是产品使用和服务的对象。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的社会传播模式,社会个体成为社会传播的基本单位,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定义了传播方式和内容,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推送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特点。可见,传统媒体从不缺少内容,缺少的是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服务。如果用户不能获得良好的信息体验,就会转而选择其他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人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信息,目标是什么,按照用户的媒体消费需求进行内容生产,细分用户市场,精准推送产品,培养用户对于自己建设的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度、依赖度和忠诚度。传统媒体要推动媒体融合向前发展,就要重新定义服务,因为所有信息的推送都要带着服务才有黏合度。从大处着眼,主流媒体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小处着眼,主流媒体要放下身段,将发展用户、聚集用户作为重要抓手,将新闻报道转变为服务实践,积极改善用户服务体验。服务通常借助于平台实现,因而传统媒体要加强平台的建设能力,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传统媒体人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尽快适应时代,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更好地推动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摘编自梁燕《传统媒体人如何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材料二:相对于传统媒体,当前对新型媒体的管制相对宽松。诸如近些年出现的网络电视,由于能够兼容电信和广电,从而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伴随运营工作的开展,行业利益的争夺也渐渐浮出水面。单从手机终端来看,运营商为了能够将APP植入手机中,就必须具备多个部门颁发的牌照。伴随科技水平的提升,媒体融合的价值越来越高。媒体技术的快速进步,直接影响用户的基本取向,从而也对媒体融合带来了诸多影响。正是这一因素,我们国家的媒体融合直接和技术发展有所关联。尤其是传播模式和媒体形态,实际联系极为明显。对于媒体来说,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一直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掌握了大量具备跨媒体能力并且懂得管理的全面人才,才能在媒体完成融合之后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才虽然了解媒体,却不懂得如何管理;同样,有些人才虽然懂得管理,却对媒体的了解非常少。正是这一情况,当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摘编自王红萍《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材料三:从社会关系重塑角度看,应以用户为中心,重建与用户的新型连接关系。以用户为中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生产上,吸纳用户意见,注重场景化生产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关系维护上,以用户画像为依据,开展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渠道建设上,吸引用户分享传播,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在这方面,头部媒体和中央级媒体一直走在前列。《人民日报》加快推进融合步伐,建设融合传播矩阵,不断推出爆款融媒产品,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近8亿人次。在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互动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仅8月1日建军节当天的浏览次数就达到3.94亿。以用户为中心守正创新,主流媒体迸发出超强传播力。当前,主流媒体思想观念上的“破圈”成效越来越显著,地方主流媒体也在积极突破,在重大叙事中议程设置能力逐渐增强,爆款产品百花齐放。(摘编自段梦《主流媒体在“破圈”与“建圈”中的迭代升级与深度融合》意见,注重场景化生产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关系维护上,以用户画像为依据,开展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渠道建设上,吸引用户分享传播,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在这方面,头部媒体和中央级媒体一直走在前列。《人民日报》加快推进融合步伐,建设融合传播矩阵,不断推出爆款融媒产品,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近8亿人次。在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互动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仅8月1日建军节当天的浏览次数就达到3.94亿。以用户为中心守正创新,主流媒体迸发出超强传播力。当前,主流媒体思想观念上的“破圈”成效越来越显著,地方主流媒体也在积极突破,在重大叙事中议程设置能力逐渐增强,爆款产品百花齐放。

(摘编自段梦《主流媒体在“破圈”与“建圈”中的迭代升级与深度融合》

A.主流媒体应积极发挥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和延伸作用,像《人民日报》一样不断推出爆款融媒产品。
B.大众传媒时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对象是“受众”,受众是被动接受者,可见传统媒体人缺少服务意识。
C.传统媒体缺少了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服务,如果用户能获得良好的信息体验,就不会选择其他媒体。
D.媒体融合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无论是作为媒体融合主要动力的传统媒体人,还是新媒体人,都应主动求变。
A.某报业集团近日开展了“百年路,忆峥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征文活动,并将获奖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B.“学习强国”APP用户可以通过“强国通”板块创建和加入学习组织,还可以发起视频会议、邀请好友展开对战答题。
C.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长江云平台建设了电子政务大厅,当地政府部门已经落户平台,及时发布老百姓关注的各类信息。
D.江西电视台在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借力新华智云,推出的《两会云指数》《江西成绩单》等媒体产品引起广泛关注。

【小题3】学校校长办公室邀请你参加“利用新媒体,营造好氛围”的论坛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拟写发言提纲。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开来看,包括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活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就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字误印为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釆,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克罗齐已经说过。

俗语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正如艺术家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这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就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黄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取材于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

A.修辞立其诚,在文中指写文章要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B.捧心颦眉,颦是皱眉之意,是指东施总是效仿西施的病态。
C.沐猴而冠,“冠”读guān,比喻装扮像个人物,实际不像。
D.夜雪初霁,“霁”读为jì,意为夜雪刚刚停止,天空放晴。
A.有人错误地把实际人生等同整个人生,认为艺术对于整个人生无价值。
B.柏格森认为生活中俗人和伪君子的言行举动都机械化了,唤不起美感。
C.在作者看来,并不是每个人的生命史都是艺术作品。
D.作者主张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生活的都是艺术的。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艺术的生活”所应具备的特点的一项是(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不过如此。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许多人喜欢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取材于朱光潜《谈美》)

A.从实用世界跳出之外,还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能欣赏到事物本身之美。
B.韩愈“文以载道”中传递的“文”与“道”的关系,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C.那些看起来不近情理的艺术形式,固然偶有流弊,但有时也包含着真理。
D.蔡琰最终写出了《悲愤诗》,是他从实际生活中退为站在客观的观赏者。

【小题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并阐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二字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