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划线部分是怎么求出来的

2021九年级信息技术试卷08

一、单选题(总分:100分本大题共40小题,共100分)

33.(本题2.5分)关于 Python 程序格式框架的描述,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 )

A.Python 语言的缩进可以采用 Tab 键实现B.Python单层缩进代码属于之前最邻近的一行非缩进代码,多层缩进代码根据缩进关系决定所属范围C.判断、循环、函数等语法形式能够通过缩进包含一批Python 代码,进而表达对应的语义D.Python 语言不采用严格的“缩进”来表明程序的格式框架

36.(本题2.5分)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为,请选择正确的排序:()① 调试运行 ②设计算法  ③问题分析  ④编写代码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

38.(本题2.5分)整型变量x中存放一个两位数,要将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交换位置,例如:54变成45,正确的表达式是(  )。

39.(本题2.5分)以下变量名中,不符合Python语言变量命名规则的是( )。

今天要介绍的是传统的「锁线胶钉」,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人工进行的装订过程。有没有立刻回忆起小时候这人手一本翻到烂的《新华字典》!直接来看制作环节啦~

首先用老虎钳夹住厚厚的整本书页,然后在书脊上先划好定位线。

之后用上线锯,小心地根据定位线切出凹槽来。

这个凹槽是给绳线用来锁定书页用的。

划个重点!用于线装书的纸张都是左右两页在印刷时早已合在一起的大开页,我的灵魂手绘大家见得多了,应该都能看懂……就是下图左边这种样式,有拆过《新华字典》的小可爱,肯定知道这么厚一本字典拆开来是几十个小薄册子整合到一起的。

之前的书脊上的凹槽,其实是一个个洞眼……把白色的绳线穿进去,一个小薄册子就完成了……实物展开来就是下面这样的……

按照排版需要,把一个个小册层层叠加,凹槽与棕色的书绳正好相嵌……

有没有想起蕾丝的编织手法……对,真的很像!开始横纬竖经交叉来捣鼓线头,白线和棕线的每一次重逢,都让彼此的缘分更加深刻,从陌生到熟悉,未来越来越有牵连……

整本纸页都编织好后,就需要先刷上一层胶水,再粘上一层纱布背衬,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更强的固定效果。


再使劲地被老虎钳夹好,把书页压紧实后,再对书脊进行敲打定型。

真是玉不琢不成器,书不打不好看……被社会锤炼过的人呐,也是会逐渐像这样显露出圆润的模样……

书脊的成品效果图就长这样了,被敲打就是好看又定型所付出的代价……

到了制作一本线装书最有质感的编织头带部分了!

团团是以前拆过书之后才发现,整本书的书脊里并不是埋着整条好看的头带……仅仅只是从书脊中裸露出来的这部分才被特定编织。跟现在上电子书、在线课的当是一样的,试看、试听的部分永远是最有干货的内容,有些片子的封面也永远最美,嗯……

接着要先制作一个中空管。至于为啥……先卖个关子。

这是作为一个机械结构中称之为「平行四杆机构」的中间件,是在翻书的时候用来给硬质封面和书页之间缓冲的,如果没了它的调节,直接连接也能用,但整本线装书的寿命就太短了。


紧密贴合到现在的书脊上。


封面的皮革表面压痕也就是用工具一点点划拉出来的。

在书的硬质封皮上覆盖上一张金箔纸,然后用冲压的方式压进皮革中,模具上好看就金光闪闪地出现在皮革上了……大力出奇迹……就是这个意思。

有没有想起打金箔的过程呀~

小时候在村子里长大,总见一大帮爷爷、奶奶们围坐一圈在那儿刷金箔。

之后还有打金箔均匀的环节。

这一通操作之后的纸钱才能用来折金元宝而不会掉金箔。

表面的皮革还要经过手艺人小心的处理,做出浮凸有致的质感效果来。很有匠人工艺操作的味道。

最后的一个步骤就是用胶水把封面和书页胶合联结到一起。

你的一本质感十足的「线装胶钉」书,新鲜出炉~

小时候学查字典,除了用「拼音」和「部首」查字,我还隐隐约约觉得有另一种查字的方法,但一时之间怎么也想不起来……有小可爱还记得不?

然后小时候打字是还需要学习的技能!团团记得最开始还学的是「五笔」,说是打字快,后来用「拼音」输入,即使还不会念,也可以通过 U+ 拆字来打出不知道拼音的字来,后来有了手写板就更方便了。其实团团觉得玩儿有聊天窗的电脑游戏,那才叫一个打字学得快,特别是喷人的场景越来越多的时候……

竟然有点遥想当年的感觉了……啊!现在电子书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纸质书,但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和展示美感,也依旧魅力无穷。

来源:有趣的制造(ID:MadeWithFun),“学校共青团”公从号,转载请注明来源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微生物接种方法很多,平板划线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下图是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①②③④。下列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A.划线操作时,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插入培养基

    B.平板划线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

    C.不能将第④区域的划线与第①区域的划线相连

    D.在②~④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微生物接种方法很多,平板划线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图是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①②③④.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划线操作时,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插入培养基
    平板划线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
    不能将第④区域的划线与第①区域的划线相连
    在②~④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 科目:中档 来源:吉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有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科目: 来源: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吉林长春卷)语文(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2分)
    【小题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4分)
    【小题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4分)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小题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4分)
    【小题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4分)
    【小题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 科目:简单 来源: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吉林长春卷)语文(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2分)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4分)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4分)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4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4分)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重庆市校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题。 (20分)

    ①向例,读书人视书如拱璧,都需要一点空间来将之列为清供,这就构成了所谓书斋。日夕徜徉其间,即使换不来传说中的黄金屋或颜如玉之类,也雅兴不减,算是身有所归吧。我之忝(tiǎn,辱,有愧于)为读书人,半生以来,却往往在江湖中走动的日子居多。虽也曾积得上万册并非善本珍籍的图书,然而真正聚首的日子甚少。萍身无定,书也就象家一样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了。不过,只要曾经勾留过一段岁月的地方,营造一个书斋聊以栖心,这是不能阙如的。这样,随着我的浪迹,也就有了这么一串书斋;它象某种特殊的符号,句逗着我的浮生。不计书的多寡,也无论斋的雅俗,这些时筑时弃的空巢,作为一个个时间和空间中的座际,在转顾之中,发现它们依然贮满了值得频频温习的记忆。似乎燕去而楼犹未空,每一丝阳光和蛛网都还牵连着今天。我在一些暗夜中醒来,竟不免为那些客留过我之游魂的屋舍而伤悼不已。

    ②一九八一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利川县教委所属教研室。单位在城北一条僻道上,一围花墙自成院落,隔断了周边的巷陌。小院不大,却植有几棵树,还辟了两份菜畦。另外的草地上则树着石桌石几,点缀着一些寻常见惯的无名花草。墙外则是一溜高大的悬铃木,竟使得这小小院子显得绿荫蓊郁。就这么一幢两层楼的砖屋,既办公又住人,十余个教研员出入其中,已觉得人口稠密。我知道实在没有空房,便对主任说,把那个楼梯间给我吧。主任有些为难,因为那实在是堆放杂物之所,他怕委屈了我。我说我就喜欢这种阴暗角落,便自个清理其中就搬了进去。

    ③该房确在楼梯下进门,屋顶即楼梯转角处。一般的建筑这样的位置都是用来做厕所的。房仅五平米左右,刚好容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柜和一把藤椅。有这些陈设,对我而言,也足够了。好在还有一扇窗,可以透些光进来。但窗户是不能推开的,因为外面是厕所且是进女厕所的必经之道。气味不论,为了免瓜田李下之嫌,便装了花玻璃并钉死了,显出君子自重的姿态。

    ④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天地,果然便有了当家作主的得意。每日价到楼上点卯归来,便自个掩门读书,或抽一地烟头,弄得一屋里乌烟瘴气。看久了案头上那面空墙,觉得是荒疏和苍白,便去求对面离休的简笠先生写一幅字。这自然有些附庸风雅,但年轻的心灵是需要自己弄些东西来点缀的。简先生用他那苍老的书法写了一幅《陋室铭》给我,其勉励之意是明白的。我便裱之作了中堂。隐隐记得还自撰了一联自书补壁,说什么“得偏安一隅斯亦足矣,能苟全数年它何求焉”。这仍旧是故作超然的话,简先生看了便摇头不语。

    ⑤其时,在骨子里原是雄心未退的,也颇能埋首于小屋中读书写诗;当然,也热衷于去坊肆间使酒买醉。微醺返邸,便喜欢铺开纸笔作苦吟状;偶尔也能搜得一句半联的警语,便独自激赏不已,在斗室中做手舞足蹈状。有了书斋,人似乎也添了一点书卷气,便不能没有斋号。经过一番切磋后,遂用“寻幽轩”三字来题了蜗居。“寻幽”一语出自李义山的诗“寻幽殊无极,得句总堪夸”。另外一层含义便是前述的朋友来访的状态。就这样,我拥有了生平第一个书斋,并为此乐也陶陶。

    ⑥那两年,小城尚很寂寞,时相过从的友人也不多。一大帮哥们尚在异地求学,所以书斋尚不嫌小,偶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时候,也很容易就在那一床一几间坐卧清谈,仿佛海阔天空一般。日子在幽静的平淡中过得从容写意,无忧无虑,唯一的烦恼便是雨季的到来。

    ⑦由于该楼久已失修,瓦顶渗水,楼梯也裂缝,雨从瓦洞中泻到楼道上,水渍又浸过那些裂痕再滴到我的床上。室小无地可以迁床,每次从梦中被那冰凉的手指所叩醒,只得搬一只脸盆到床上接雨。所幸其漏极规律,并不声东击西,都只在腰腹间发生,因而只需要侧身抱盆而眠,也并无大碍。其初原也不能习惯那金水迸鸣声,久之,便能分辨出积水深浅而高低不同的乐音了。渐渐还感到一些趣味,不为所扰,大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意思。唯一要提醒自己时刻注意的是,不得轻易翻身,否则便会沧海横流了。就这样,在深山小城的许多漫长雨季里,便战战兢兢地怀搂着这么一池涟漪,小心翼翼如一个哺乳的母亲,在或梦或醒的青春之夜中,谛听着这铜板铁琶的自然旋律,谛听着岁月跫音的渐行渐远。

    ⑧而今,病骨支离的不眠时分,才有些怀疑这最初的书巢有可能给了我风湿的纪念。但每当春雨秋霖重来之时,却仍旧能让我念起那在季节的沙漏中变得细微而遥远的寻幽轩。

    (选自《乡关何处》一书)

    1.请分析标题“流放的书斋”的妙处。(4分)

    2.就全文看,“我在生平第一个书斋中做了哪些“附庸风雅"之事?请简要概括。(4分)

    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它象某种特殊的符号,句逗着我的浮生。

    (2)气味不论,为了免瓜田李下之嫌,便装了花玻璃并钉死了,显出君子自重的姿态。

    4.第⑥段中说“唯一的烦恼便是雨季的到来”,而第⑦段中又说“渐渐还感到一些趣味,不为所扰”,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5.你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划线句的含义?生活中总有令你怀念的一间房或一处建筑,请简要谈谈它令你怀念的缘由。(4分)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重庆七十一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20分)

    ①向例,读书人视书如拱璧,都需要一点空间来将之列为清供,这就构成了所谓书斋。日夕徜徉其间,即使换不来传说中的黄金屋或颜如玉之类,也雅兴不减,算是身有所归吧。我之忝(tiǎn,辱,有愧于)为读书人,半生以来,却往往在江湖中走动的日子居多。虽也曾积得上万册并非善本珍籍的图书,然而真正聚首的日子甚少。萍身无定,书也就象家一样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了。不过,只要曾经勾留过一段岁月的地方,营造一个书斋聊以栖心,这是不能阙如的。这样,随着我的浪迹,也就有了这么一串书斋;它象某种特殊的符号,句逗着我的浮生。不计书的多寡,也无论斋的雅俗,这些时筑时弃的空巢,作为一个个时间和空间中的座际,在转顾之中,发现它们依然贮满了值得频频温习的记忆。似乎燕去而楼犹未空,每一丝阳光和蛛网都还牵连着今天。我在一些暗夜中醒来,竟不免为那些客留过我之游魂的屋舍而伤悼不已。

    ②一九八一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利川县教委所属教研室。单位在城北一条僻道上,一围花墙自成院落,隔断了周边的巷陌。小院不大,却植有几棵树,还辟了两份菜畦。另外的草地上则树着石桌石几,点缀着一些寻常见惯的无名花草。墙外则是一溜高大的悬铃木,竟使得这小小院子显得绿荫蓊郁。就这么一幢两层楼的砖屋,既办公又住人,十余个教研员出入其中,已觉得人口稠密。我知道实在没有空房,便对主任说,把那个楼梯间给我吧。主任有些为难,因为那实在是堆放杂物之所,他怕委屈了我。我说我就喜欢这种阴暗角落,便自个清理其中就搬了进去。

    ③该房确在楼梯下进门,屋顶即楼梯转角处。一般的建筑这样的位置都是用来做厕所的。房仅五平米左右,刚好容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柜和一把藤椅。有这些陈设,对我而言,也足够了。好在还有一扇窗,可以透些光进来。但窗户是不能推开的,因为外面是厕所且是进女厕所的必经之道。气味不论,为了免瓜田李下之嫌,便装了花玻璃并钉死了,显出君子自重的姿态。

    ④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天地,果然便有了当家作主的得意。每日价到楼上点卯归来,便自个掩门读书,或抽一地烟头,弄得一屋里乌烟瘴气。看久了案头上那面空墙,觉得是荒疏和苍白,便去求对面离休的简笠先生写一幅字。这自然有些附庸风雅,但年轻的心灵是需要自己弄些东西来点缀的。简先生用他那苍老的书法写了一幅《陋室铭》给我,其勉励之意是明白的。我便裱之作了中堂。隐隐记得还自撰了一联自书补壁,说什么“得偏安一隅斯亦足矣,能苟全数年它何求焉”。这仍旧是故作超然的话,简先生看了便摇头不语。

    ⑤其时,在骨子里原是雄心未退的,也颇能埋首于小屋中读书写诗;当然,也热衷于去坊肆间使酒买醉。微醺返邸,便喜欢铺开纸笔作苦吟状;偶尔也能搜得一句半联的警语,便独自激赏不已,在斗室中做手舞足蹈状。有了书斋,人似乎也添了一点书卷气,便不能没有斋号。经过一番切磋后,遂用“寻幽轩”三字来题了蜗居。“寻幽”一语出自李义山的诗“寻幽殊无极,得句总堪夸”。另外一层含义便是前述的朋友来访的状态。就这样,我拥有了生平第一个书斋,并为此乐也陶陶。

    ⑥那两年,小城尚很寂寞,时相过从的友人也不多。一大帮哥们尚在异地求学,所以书斋尚不嫌小,偶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时候,也很容易就在那一床一几间坐卧清谈,仿佛海阔天空一般。日子在幽静的平淡中过得从容写意,无忧无虑,唯一的烦恼便是雨季的到来。

    ⑦由于该楼久已失修,瓦顶渗水,楼梯也裂缝,雨从瓦洞中泻到楼道上,水渍又浸过那些裂痕再滴到我的床上。室小无地可以迁床,每次从梦中被那冰凉的手指所叩醒,只得搬一只脸盆到床上接雨。所幸其漏极规律,并不声东击西,都只在腰腹间发生,因而只需要侧身抱盆而眠,也并无大碍。其初原也不能习惯那金水迸鸣声,久之,便能分辨出积水深浅而高低不同的乐音了。渐渐还感到一些趣味,不为所扰,大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意思。唯一要提醒自己时刻注意的是,不得轻易翻身,否则便会沧海横流了。就这样,在深山小城的许多漫长雨季里,便战战兢兢地怀搂着这么一池涟漪,小心翼翼如一个哺乳的母亲,在或梦或醒的青春之夜中,谛听着这铜板铁琶的自然旋律,谛听着岁月跫音的渐行渐远。

    ⑧而今,病骨支离的不眠时分,才有些怀疑这最初的书巢有可能给了我风湿的纪念。但每当春雨秋霖重来之时,却仍旧能让我念起那在季节的沙漏中变得细微而遥远的寻幽轩。

    (选自《乡关何处》一书)

    1.请分析标题“流放的书斋”的妙处。(4分)

    2.就全文看,“我在生平第一个书斋中做了哪些“附庸风雅"之事?请简要概括。(4分)

    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它象某种特殊的符号,句逗着我的浮生。

    (2)气味不论,为了免瓜田李下之嫌,便装了花玻璃并钉死了,显出君子自重的姿态。

    4.第⑥段中说“唯一的烦恼便是雨季的到来”,而第⑦段中又说“渐渐还感到一些趣味,不为所扰”,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5.你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划线句的含义?生活中总有令你怀念的一间房或一处建筑,请简要谈谈它令你怀念的缘由。(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下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