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租给麻辣烫店好吗?

你觉得自己有多了解厦门?

南普陀、万石植物园、火车站

三角梅、白鹭、小资、文艺、花园城市

分明还有更多不同的色彩与温度

藏在老厦门回忆深处的这38个“秘密故事”

每一个都承载着有关于厦门浓浓深情的过往

听说知道20个以上的人都老了

快来看看,你,知道几个?

「无可取代的厦门泡面」

你要是问100个厦门人,最好吃的泡面是什么?大概99个都会告诉你——厦门泡面!记得十几年前,因为价格太便宜,大部分大超市里都找不到它(毕竟当时一包只要5毛钱),但经不住厦门人对它的爱旷日持久,现在大大小小的超市都买得到啦。

「从小吃到大的古龙罐头」

虽然老干妈火遍了全国,但在厦门,古龙系列才是王道!从配稀饭的香菇肉酱、菜心罐,到炒杂菜的三丝罐头,还有煮泡面用的午餐肉罐头、猪脚罐头……每一种对老厦门来说都是如数家珍。

「pāng贡贡的肉松」

厦门人爱吃肉松早已经是众所周知,吃得最多的是“香贡贡”。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碰上店里正在炒肉松,称上新鲜出锅的一袋,经常还没来得及配稀饭就已经偷偷当做零食吃掉了大半。

在20年前的厦门,没有如今一日日拔地而起的各大商圈高楼,湖滨南路上的闽南大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厦门的地标。顶楼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旋转餐厅”,在那个年代,能去那儿吃上一餐,真的可以炫耀上一整年!

说到厦门的古早味,就不得不提吴再添的大名。几代厦门人都吃着这里的沙茶面、芋包、肉粽、油葱粿、肉包…长大、变老。

虽然再也见不到创始人吴爷爷在店里忙碌的身影,但这么多年来风味不减的吴再添,始终是老厦门胸口的朱砂痣,每次路过,总忍不住再进去吃上一碗。

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轮渡有一个钟楼,从前每天准点就会有钟声响起。当时轮渡码头还有渡船归来,每到夕阳漫天的时候,听得到长长的归船声伴着头顶的大雁飞过。

现在钟楼改成了每晚6点敲响,偶尔听到时,恍惚以为回到了20年前的厦门。

「走,去开元路呷个大排档」

在厦门有吃大排档这一说,最热闹的一定就是老厦门再熟悉不过的开元路了。不长的一条路上藏龙卧虎、宜友、良山……十来家大排档,家家都有着绝活。

良山的“个性”大家都知道的~每天下午五点才开门、只开到十点半、没有菜单、人没到齐不能入店、只做饭菜,不卖酒水…就算是这样也没能抵挡老厦门对良山的喜爱,招牌的炒腰花、糖醋肉都是必点!

厦门的美食攻略里几乎不会提及的妙香扁食,其实却藏了几代厦门人从小吃到大的回忆。只要是老厦门,谁没去妙香吃过扁食+拌面的标配?多年来价格翻了几翻,虽然吃的频率越来越低,但谁也抹不去它在厦门人心中的位置。

在那个向阳坊和安德鲁森都还显得奢侈的年代,一条特香包,就是对早餐最高的礼遇。这么多年,特香包涨到了现在的10元,思北的窗口里,也再难闻到当年的香气了。

「八市路口的友生沙茶面」

八市入口处的友生沙茶面,开了40年,老厦门对于他们家可最有发言权:“老板很讲究啦,常年穿着白衬衫,戴着金链子,头发梳得油亮。”,沙茶面、猪脚面、清汤面,简单的几样,都是经典。

开禾路口的阿迪蜜饯,如今年轻一辈的口中已经几乎听不到它的名字。但老厦门都知道,它其实已经是开了几十年的老店,逢年过节,想为家里置办上几种蜜饯,那一定少不了往这儿跑。

「一直被模仿的浮屿大同鸭肉粥」

厦门叫浮屿大同鸭肉粥的店数不胜数,但最有年头的,要认准这一家。原来开在开禾路口,后来因为租约问题搬到了小学路上,生意也没受到影响,毕竟这老味道,大家循着味都能找来。

「一刘&鑫朝刘&鑫祥刘」

同安开了三十多年的的鑫旺旺汤包,前身是永和小吃。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小吃店改了名,而店里的三名学徒都自立了门户,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刘汤包、鑫朝刘汤包、鑫祥刘汤包。

「缘盛意&镇海小笼包」

怕是连很多老厦门都不知道!其实,镇海小笼包和缘盛意汤包的老板也是兄弟。

最开始镇海小笼汤包开在镇海路上,是无数老八中学子的校园时光回忆。后来因为拆迁,哥哥才开了缘盛意。

同为兄弟店的还有同安的老牌网红杨强芙蓉鸡腿杨壮鸭肉面线

兄弟二人虽然做的营生不同,却各自闯出了一片天下,不少人甚至从岛内专程驾车也要去吃。

「油葱糖薄饼&豆花摊」

都知道镇邦路上有位卖咸酸甜的老郭,在巷子的拐角已经卖了30多年的油葱糖薄饼。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如果在附近遇上位挑着担子卖豆花的阿姨,那是老郭的妻子~

说起为什么两人不在一块儿摆摊,其实老郭有着自己的打算。怕摊子摆在一块相互打扰生意,干脆分开一些,也就各凭本事啦。

「佘阿姨的“幽灵美食”」

现在火到不行的佘阿姨花生汤原来可是在思明北路上首屈一指的“幽灵美食”。每天晚上等着中山路的人潮逐渐散去她才出摊,生意却仍然好到天天供不应求。现在在几乎原位置开了门店,每天慕名而来的食客同样没有断过。

不少美食都有个约定俗成的搭配,比如拌面配扁食,再比如,匙仔炸配大面。在灌口,把新鲜炸好的匙仔炸往碱面上一放,再再加上些辣椒酱配着吃,这吃法,正港!

「炸面包&五指面包&香肠面包」

8090后的童年回忆里,一定少不了这三种面包!当年只要5毛钱一个的五指面包,藏着超多馅料的炸面包,还有可以一圈一圈扯着吃的香肠面包

放学后回家前,拿着偷偷攒下的零花钱买上一个,那可是童年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常年吸引着阿公阿嬷排队的阿吉仔,是几代厦门人从小到大的记忆。每次路过大元路时,总能瞧见小窗口前排得挤挤攘攘的人潮。打包一袋马蹄酥、一袋馅饼,就是再好不过的泡茶标配。

厦门最早做酱油水的大排档叫做“阿伟大排档”,开在火车站背后的金枫园附近。传说中老板的酱油水做得无人能及,自然也有些脾气。如果坐下要点杂鱼酱油水,他是会生气的。因为不同的鱼下锅熟的时间不同,在他的眼里,自然是不能同做成一道菜的。

开在八市里的钟丽君满煎糕,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满煎糕有2个小摊子,钟丽君和丈夫一人负责一个,一个摊子只卖一种口味,就开在道路两旁,想吃到两种口味呀,那可要排上两次队。

在网红店层出不穷的今天,谁还会想起二、三十年前的厦门,年轻人最喜欢约着一块去的,就是轮渡海滨大厦顶楼的必胜客

靠窗的位子常年都要靠抢,经常还会偶遇外国盆友,按位算钱的自助沙拉只能拿上一盘,所以经常能看到有打扮时髦的小姑娘,把水果叠出小山高的一盘,摇摇晃晃地回到位子上。

如今终日被游客占领的沙坡尾,其实在老厦门口中有个更传统的称呼——厦港。20年前的避风坞不像如今开满了各种网红店,等到晚上夜幕垂下,一家家排档支起了桌子,老厦门端着酒杯,就着昏暗的路灯,就可以吃下一盘又一盘好菜。

传说中集美最老的一家店,不少厦门人都笑称,在这里能吃到久违的“家的味道”。炒面、卤鸡翅、炒猪腰……菜色都很家常,却仍有不少人专程前来。

「四里沙茶面的“绝活”」

开遍了全厦门的四里沙茶面,除了汤头够赞,点单小姐姐的绝活也是多年来的一大谜题!进店半小时前点的东西,买单的时候她再看你一眼就可以完整复述出来,这可是别家怎么都学不来的。

「 你吃过的第一家洋快餐,是这吗? 」

槟榔老社区里难得一见的“混血洋快餐店”,在那个麦当劳还显得太时髦的年代,放学了,来这里吃饭,也是很洋气的。除了童子鸡、汉堡,这里还有大名鼎鼎的狮城炒饭,在汉堡店里吃份炒饭?真的可以有!

上世纪8、90年代,厦门的社区,几乎处处可见这样有着“海鸥”图案的房子。当时的房子外墙还经常用绿色或是咖啡色的玻璃渣混合着砌成,也算是难得的厦门特色。

有多少人人生中的第一份牛排就是在豪客来吃的?!好料菌小时候黑胡椒牛排只要25元一份,遇到新店开业还有半价,还有可以无限续杯的泡沫红茶和自助沙拉!

不想炒菜做饭的晚上,去摊子上买2块钱的hō lín dāo和一小袋泥螺,就着家里煮的地瓜稀饭,就是古早味十足的晚餐啦。现在卖侯林豆的小摊子几乎绝迹,每次都要专程跑到八市才能遇到。

「中山公园,92岁啦」

厦门人喜欢逛公园,每到了逢年过节,最热闹的大概就是已经92岁的中山公园!去年重新装修后人气更旺了不少,现在的动物园已经不要门票,孩子们的游乐项目也更多了。

「松柏麻辣烫&四果汤的爱恨情仇」

厦门的美食江湖里,关于松柏麻辣烫和松柏四果汤的爱恨情仇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年间其实两家的老板关系还算不错,后来起了矛盾,两家店也变得水火不容起来,麻辣烫店更贴上了大字“带四果汤者不得入座”

「消失的绿岛大酒楼 」

中山路无人不知的金鹭首饰一条街,80年代末这里曾经是赫赫有名的绿岛大酒楼。岁月的变迁让厦门曾经的地标消失不见,只留下了老一辈人的回忆。

「阿玲面线糊的“漏勺”」

二市附近的花鸟市场边上有一家大名鼎鼎的阿玲面线糊,每天从清晨开始排队,神奇的是,捞面线糊的勺子,竟然是漏的。

其实可不是老板小气,和店岁数一般大的这把勺子,在盛过无数碗面线后才变成了如今的模样,老板把它当作店里的活招牌,自然是不舍得换的。

每个地方都少不了一些和节日挂上等号的特色美食。在厦门,龟粿就是少不了的一样。遇上了拜拜的日子,两种口味都是少不了的,红色的包了花生,而绿色的包了芝麻。

同样火的还有大中路上的豪香里脊肉串,最早的时候在思北摆了一个小摊子,后来生意逐渐红火了,就开起了店面。不论什么时候路过,总能瞧见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70多年的五湖茶室」

大同路的角落里藏着一家经历了70年岁月的茶室,一张折叠桌,几把竹编椅,一把爬满了茶垢的旧紫砂壶,就让几代的老厦门人在这里消磨过了无数个清晨与午后。

茶室的主人“五湖”爷爷如今已经不在,只有一位头发银白的老奶奶,每日守候在茶室边上,修一修陈旧的竹椅。

「全厦门最好吃的薄饼」

不要问厦门人哪家的薄饼最好吃

最好吃的薄饼,是我家里包的!

岁月的变迁让一代代人成长、老去

也让许多属于曾经那个年代的光辉

也许我们已经再难寻见他们的踪影

但那些曾经占据了我们生活重要部分的时代印记

一定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始终拥有着一隅角落

20年前厦门的红色的士

学生时常逛的依莎、绿阳工坊

思明南路上的新南轩酒家、福联大饭店的蛋挞

那些关于老厦门的“秘密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区门口开麻辣烫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