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别气候的类型

1.凡是涉及到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性问题——秒杀之道呈现

(1)长江中下游的伏旱——(7、8两北雨茫茫,受副高控制,快速选之即可)

(2)华北春旱——(3、4、5,第一选气温,第二选雨带,最后选生产生活用水)

(3)台风、飓风、风暴潮——(夏秋季节,找圈圈,判断季节)

2、涉及到海水盐度的题型秒杀技巧——四看法

(1)看纬度——蒸发量和降水量

(2)看海拔——结冰和融冰

(3)看洋流——暖高寒低

3、渔场区位——四地一指向

温带海区、浅海大陆架、洋流、河口处,一指向:丰富的饵料、营养物质和盐类)

4、盐场区位=含盐量、水质+地形+天气情况

5、洋流分布看纬度,东西岸相反

6、洋流与等温线的结合——凸向即流向

7、涉及到洋流类考题的题眼(气温、降水、盐度、渔场、性质定南北半球、季节和顺水、逆水等)

8、河流水系特征=性质+流向+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形状+水文特征

9、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补给形式和汛期+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资源+航运价值

10、河流的开发=水能+农业(林、畜牧、渔业养殖、种植业)+工矿业+航运+旅游

11、河流的治理=上游+中游+下游

12、河流类选择题在选择题中的秒杀类结论性常识

(1)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以侵蚀作用为主。

(2)河流下游地势起伏小、流速慢、含沙量小、航运价值大、以沉积作用为主。

(3)河流沉积地貌:冲积扇(出山口处)、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出海口处)

(4)三角洲地貌=侵蚀+沉积+顶托

13、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总结:

(1)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该类设问答题思路一般为:

(2)比较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或差异。该类设问答题思路一般为:

不同河段所在地区的补给类型

流经地区的降水、蒸发、下渗、用水多少、植被覆盖程度等状况

河流的水文特征变化趋势

14、水循环类的题型——三个箭头法

即为降水、下渗、径流,这也是解此类题型的突破口,具体涉及延伸考题有

(一)区分水循环环节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海陆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主要有两个环节(蒸发、降水)。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都可能发生水汽输送,只不过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是最主要的输送方向,径流输送在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都存在。分析环节时要分清空间区域和箭头方向,一般箭头向上为蒸发,箭头向下为降水。

(二)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

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影响水循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2)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15、涉及岩石圈循环类题型走两步——第一识记类别和特例,第二步看箭头找突破口

16、涉及到地貌形成内外力分析排序类的题时,按照“外力排最后,具体看题眼”的原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7、涉及到地貌构造类题型时,按照“看形状、记新老、讲运用”来实现做题技巧的快准狠

找油找背斜,找水找向斜,隧道过背斜,工程避断层

18、涉及到地形形成原因分析时,方法是“大地形用板板构造理论,小地形用内外力理论”加以分析即可

19、涉及到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类的题型,采用“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的方法

20、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秒杀思路是“一基础、两功能、两表现”

【重点解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1、涉及到自然带类的题型——直击气候,方可得解

“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同时识记气候类型的分布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2、凡涉及到雪线类的题型,一看气温(正相关),二看降水(反相关)

2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两基础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4、.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下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下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26、人口再增长模式的秒杀技巧——四看法

(4)看生产力发展水平

27、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去评估绝对人数最多时,秒杀技巧是由正变负时,反之,绝对人数最少时,秒杀技巧是由负变正

28、人口迁移分析两模式——迁入地和迁出地,必须注意审题,划出关键词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29、两大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模式——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30、城市区位=气候+地形+地质+水文+资源+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旅游

31、城市功能分区的秒杀技巧

(1)看面积(2)看有钱(3)看隔离带(4)看“高大上”

32、城市化三大标志秒杀技巧——人口比重

33、城市化病的表现及卫星城的对应理论

34、农业大区位分析模板:

光热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

35、农业小区位分析四要素

=地价+单产+需水量+交通+市场

36、农作物区位秒杀,

优先考虑“市场”,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以题目要素为主,如果涉及主观大题,自然要素搭配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收获期

37、世界六大农业地域类型和中国五大农业地域类型判断

强调三看——生产对象、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

38、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题秒杀之策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39、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观大题的模板运用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0、工业区位分析模板:原动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

41、工业传导效应类题型坚持一个原则“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42、工业集聚=共用设施,降低成本+信息交流与协作+规模效应

43、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其他因素

44、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45、“3S技术”运用的秒杀方法——“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46、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

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47.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流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48、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思路

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厚度大等

(3)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较发达的技术等。

49、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压力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中西部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环境压力

50、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其答题思路如下:

(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文章来源 网络,侵权删。

1、放手”给学生,特别是些探索性问题,让学生“讲”,效果会更好。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般教学原则。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要注意教学方法选择的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原则。

2、比较“舍入”“去尾法”和“进法”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巩固案.做练习第题。重点指导学生根。

3、和的公倍数定是既要含有所有的质因数,又要包含所有的质因数。那么要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还必须使所含有的质因数的个数最少。要想满足这些条件,我们只要把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个,再把它们独胡的质因数都取上就可以了。引导看和分解质因数的横式和塔形,另取彩条。摆出塔形,并用彩色描出公有的质因数,再分别取出独有的质因数,这时它气候类型归纳A4打印版。

4、两朵玫瑰。齐读校长赞扬小女孩的话。出示最后段,自由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总结:是啊,小女孩送的玫瑰花里包含着对奶奶的美好祝愿,份孝心。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像芬芳的玫瑰样美丽动人,永远不会枯萎,永远不会凋谢。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读到这里,几个问题都理解了,此时你们定有很多话想对小女孩说吧?老师也被这位纯真懂事的小女。

5、生:水还是化合物,氢气和氧气是单质。师:水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别的物质呢?生:水还是氧化物。师:说的太好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在书上再找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各例呢?生:碳硫磷是单质;氧化碳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师:说的棒极了!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生:铁汞也是单质;过氧化氢氯酸钾是化合物;过氧化氢还是氧化物。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生: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生:我知道了化学变化。

6、条彩虹。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字也是轻声的,读的时候特别注意,现在我们把这两句句子放到课文中读读吧!①自读②同桌读,互评③个别读,指名读,注意最后节,风伯伯表扬他们聪明时的语气朗读思考,并请小朋友提出问题,你可以在读后请大家帮你解答。.谈话式练习说话水妈妈的这些孩子中,你喜欢哪个?为什气候类型归纳A4打印版。

7、参赛的手工艺品,题材不限,包括剪纸,刺绣,雕刻,布贴画,废旧材料的运用等等。每件作品必须附有作品简介,介绍该作品的特色。①注意所选材料的精。

8、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过火的话,更不能有过激的行为。因为老师的训斥讽刺或挖苦,都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进步,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其次,批评学生应注意场合,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自尊心和耻辱感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个人有了自尊心和耻辱感才会自爱自重,做。

9、季寒冷干燥北纬之间的大陆东岸或:温带大陆东部。以中国秦岭淮河以北最典型。月均温最高约C,最低小于C年降水量接近~毫米,大于毫米的月分有~个月,温带大陆性气气候类型归纳A4打印版。

10、在这节课里,A组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BC组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A。

  回顾2014年至2016年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整体过程,人们不难发现,在它何时形成、何时结束的问题上,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受其影响的各主要国家各执一词。原来,在国际上,尽管对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总体认识比较一致,但具体判别标准却始终存在分歧。针对国内尚缺乏统一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标准的现状,为了规范判别标准,促进气候业务和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国家气候中心牵头,通过总结国内外现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指数,并吸收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制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发布 准确把握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指的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上升/下降的著名气候现象,其名称起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小男孩/小女孩”。2014年至2016年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具有“生命史长、累计强度大、峰值强度高”这三个重要特点,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之一。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经历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或旱灾,导致多国粮食严重减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损。《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此气候现象。

  科学认定海温指数选区

  据负责标准文本编写,制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指标和判别方法,执笔编制说明的项目负责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研究员任宏利博士介绍,国际主流标准以NINO3.4区或者NINO3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作为基本监测指标来设计业务方案和标准,例如美国以NINO3.4指数(ININO3.4)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超过0.5℃、至少连续5个月即认定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美国气候预报中心每月发布业务监测产品,在国际上应用广泛。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 Z区(亦称NINO综合区,即NINO1+2区、NINO3区和NINO4区海温指数按照所对应三个海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依据。但该指数表征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整体情况,无法对近30年发生愈发频繁且业界广为关注的两类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海温异常中心分别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进行刻画,不利于诊断、归因和预测。“简言之,就是NINO Z选取范围太过广大,并且不能详细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东部型和中部型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我国气候预测是至关重要的。”任宏利说。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历史上长江流域的大水年(1969年、1983年、1987年、1991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的次年,但历史上一些弱事件(如1970年代后期)在NINO Z指标中无法监测到。

  区分东部型和中部型

  鉴于NINO Z区的这些缺点,新出炉的标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 ININO3.4来判别事件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等,用东部型指数(IEP)和中部型指数(ICP)来判定事件的类型。首先,ININO3.4的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达到或超过0.5℃、持续至少5个月,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指数≥0.5℃为厄尔尼诺事件;指数≤-0.5℃为拉尼娜事件);以ININO3.4满足事件判定的时间为持续时间;在事件过程中,ININO3.4的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达到最大的时间和数值分别定义为事件的峰值时间和峰值强度。然后,用IEP和ICP来判定事件的类型:事件过程中IEP的绝对值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3个月的类型判定为东部型事件;事件过程中ICP的绝对值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3个月的类型判定为中部型事件;若一次事件中同时包含上述两种情况、存在两种类型间的转换,则将事件峰值所在类型定义为事件主体类型,另一种为非主体类型,整个事件的类型以事件主体类型为准。

  这样的考虑,在判定事件发生的同时兼顾了区分东部型和中部型事件,可全面监测到每一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基本不会出现事件遗漏。

  据任宏利介绍,这样的判断对于我国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当东部型厄尔尼诺发生时,从当年秋季到次年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都有显著的降水异常,降水异常的区域在不同的季节有变化。但是当中部型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并不显著、季节差异性大。因为新标准中的指标组能够全面监测到所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尤其没有遗漏东部型事件,它对事件的监测结果与中国气候异常对应关系好于其他指标。

  标准一方面采用ININO3.4来表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判别、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差异,引入了东部型指数和中部型指数,用以区分厄尔尼诺/拉尼娜的类型差别以及转换和传播特征,体现出该标准的科学性和自主性。

  标准出台后,需要进行业务应用。这就要求标准意义明确,计算方便,操作相对简单。因而,项目组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可操作性。

  据任宏利介绍,利用ININO3.4判别事件的发生和强度等,可与国际科研业务主流惯例实现接轨,能够抓住厄尔尼诺/拉尼娜发展和位相变化的动力学机制核心区域,强化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指示价值。而利用IEP和ICP来判别东部型和中部型事件,是标准的一大特色。直接利用业务上监测的NINO3区和NINO4区海温指数,通过简单的数学变换,即可得到IEP和ICP,定义简单、适于业务监测使用。围绕其建立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标准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业务可操作性强。

  更为重要的是,用IEP和ICP可以衡量出两类事件对中国气候不同的影响关系。就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而言,ICP所反映的中部型影响与IEP所反映的东部型影响都很明显,且基本上影响相反。例如,中部型会导致华北-西北东部地区多雨、长江流域少雨,东部型则使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少雨、长江流域多雨。相比之下,NINO3.4区介于东部型和中部型之间,其海温异常的影响也是介于两种类型指数影响之间,即无论是正负影响区的振幅都明显弱于IEP和ICP的影响。这充分说明,从气候影响来看,采用IEP和ICP作为监测指标来判别事件,要比单纯用ININO3.4对我国气候异常更具有指示意义。

    我国厄尔尼诺业务预测产品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 通讯员李威报道 今年5月,我国首个业务运行的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气候预测产品正式纳入美国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中心/气候预测中心(IRI/CPC)的ENSO多模式预测框架,全球范围的气候预测科研业务人员可以实时查阅、参考我国ENSO预测结果。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ENSO预测系统迈入国际舞台。

  IRI/CPC是国际上发布实时ENSO预测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平台。此前,该平台集中了美、日、英、韩、法、澳、加等国的18个数值模式产品,各国预报员可以实时参考。

  此次入选IRI/CPC平台的是国家气候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ENSO监测、分析和预测业务系统(SEMAP2.0)的模式预测产品。自此,国家气候中心将同国外各气候预测机构同场竞技。

  ENSO预测是国内外气候预测的重点攻克方向。当前,各国都通过数值模式对其进行预测。6个月以内模式技巧已经很高,6个月以后技巧逐步降低。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任宏利研究员介绍,SEMAP2.0能够提前6个月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在IRI/CPC的各国模式中,准确率位居中上。“它已经准确预判了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这些预测经验使它成功入选。”任宏利说。

  实际上,早在“九五”时期,国家气候中心研发了第一代ENSO预测系统,但多方原因使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之后,我国预报员主要通过参考IRI/CPC等机构发布的其他国家的数值模式结果,进行相关预测。

  近十年来,我国气候系统模式不断完善,气候预测准确率明显提升。国家气候中心从2012年开始着手SEMAP2.0的研发,陆续在监测指标、动力学诊断分析技术、统计预报模型、气候模式预测及其订正预报等方面取得了大幅进展。

  2015年底,SEMAP2.0正式实现业务化,为国家级和省级气候监测预测业务提供实时产品。

  另外,记者从IRI/CPC平台了解到,对于今年下半年厄尔尼诺是否卷土重来,各家模式预测结果仍有较大差别,这也反映出当前ENSO预测是世界难题,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张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种气候类型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