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其他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吗?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汉语会话中的“分类”话语行为。“分类”行为包括明确或隐晦地将人或事物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谈话活动。会话中的分类活动有比较系统的言语表达形式,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客观描述、主观分类和主客观混合分类。分类活动常常不单是说话人的个人行为,而是受制于多种互动因素。从互动功能上看,说话人常常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利用分类这种手段表明自己的主观意愿或立场,达到与听话人的交互主观性。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分类现象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语言单位及其本质的理论意义及在汉语语言教学中的可能应用。

  关 键 词:分类;语言单位;指称论;交互主观性;临时范畴;汉语篇章教学 

  作者简介:陶红印,男,河南新野人,博士,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互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部分资助来自于洛杉矶加州大学教师科研基金“汉语互动语言学”研究项目(Academic Senate Faculty Research Grant )。

  语言通常是被看作一个交流信息、传达意义的工具,而能够传递基本信息的最小单位一般被认为是句子;基于这种原因,传统上的句法分析单位通常以句子为主(Fodor et al 1974)。从Wittgenstein(1953)开始到近期的会话分析学派(Schegloff 2007;Levinson 2013)和互动语言学派(Couper-Kuhlen & Selting 2018)则试图将关注点从以指称为中心(referentialism)的研究转向以人际互动行为(action/activities)为中心的研究。关注言语行为要求我们以一种更开放的眼光理解语言单位及功能,因为言语行为所对应的单位常常超出传统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结构单位,而这种视点无疑也需要我们通过具有高度互动性的自然谈话材料考察语言现象。

  本文讨论日常谈话中的一种常见活动,即分类(categorizing/classifying)活动。分类活动指的是在会话中谈话人或明确或隐晦地将人或事物划分为不同类型,而且在谈话中对所涉及的类型用不同方式加以提及。如在例(1)中,说话人从言语上表明外国人可以“分几种”,就是一种较为明确的分类活动:

  (1)针对一条新闻报道的谈话①

  这里说话人在第2行用动词“分”把来华外国人分成几类,但具体划分标准比较隐晦。如果根据说话人第6行的话语我们大概可以推知,说话人很可能是以“隶属跨国机构,有身份地位”等作为划分标准的。例(2)则代表了另一种分类行为,即说话人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在进行分类,但分类的标准在谈话中是明确给出了的。

  这里A和B、C都认为A的专业人数较少,大家相互之间容易比较熟悉和相处(第1-4、8和12行)。而C认为自己专业人多,相互不容易认识(第13行)。虽然谈话参与者都没有明确地用言语形式把学生/专业分成几大类型,但一个专业里人数的多和少两种特征及其相关后果在谈话中逐渐被确立为分类的标准。

  谈话中也有把人或事物归成某种特别类型的(可以称作“归类”活动),但说话人没有点出多个类型或对相关类型加以描述,这种言语活动虽然也很有考察的价值,但暂不作为本文讨论的对象。例如:

  这里谈话人把开车两个小时内的距离看作“比较正常”的距离,所对应的隐含类型应该是超出两个小时的属于不太正常的距离,但是说话人没有对此专门进行分类或讨论,因此不属于我们讨论的内容。

  综上所述,分类活动常常涉及到“分”“N种”等动名成分。也常常有“这种、那种”“你们、我们”以及后面将会看到的“左、右”“男人、女人”和“老年人、年轻人”等平行或对立形式。在谈话组织方面一般会跨越多个话轮(Sacks et al 1974)和多个说话人。

  此前关于分类的研究一般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例如Rosch(1978)关于范畴(category,即类别)的讨论,认为范畴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加工后的反映。Rosch进一步提出了认知科学中具有影响力的原型(prototype)理论,区分了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的不同概念。而我们比较关注的将分类作为社会行为的研究,最早可见于会话分析的创始人之一Harvey etal(2009)以及Stokoe(2012)等人的研究出现,情况才有所改观。尤其是Stokoe(2012),更为成员分析提供了一套指导原则和核心概念,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具体化。Mayes & Tao(2019)则是较少的从会话互动的角度考察、比较英汉分类活动的一项研究。

  我们关注分类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分类活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互动话语行为,其作用范围常常超出单句的范围,需要有多个话轮构建单位(turn constructional unit,Sacks et al 1974)完成。通过分析汉语会话中的分类活动的互动功能,本文将以汉语的材料说明,分类主要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理认知行为,其中所涉及的语义特征常常带有临时杜撰(ad hoc)属性;分类的主要目的跟交互主观性有关,而反映的认知能力通常也可以看作是服务于人际互动的需要。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单位的本质及功能应当会有相当的帮助作用。同时我们也想以此说明,基于真实互动语言的理论研究应当可以为提高汉语教学提供新的视点。

  本文所分析的汉语会话语料多来源于家人、朋友或熟人之间的日常会话录音录像。②

  二、日常会话中的分类行为类型

  对自然语料的考察发现,会话中的分类活动可以基于内容的客观主观特征分出三种常见类型:客观描述类、主观分类及主客观混合类。这里的主要划分标准与内容的属性有关,即:如果内容可以判断为客观现实,我们把分类对象称作客观分类;如果内容主要是说话人自己提出的甚至是“杜撰”的,这种分类就是主观分类。客观主观混合指的是两种要素都有。下面分别论述。

  2.1 客观描述类

  客观描述类的内容是通过相关信息可以确认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例如:

  在这段谈话中,说话人C描述照片里所显示的她们居住过的香港旅馆里面的设施,即左右两边的开关,并对开关和房间分为左右两类进行描述。通过谈话我们可以判断,这里所描述的左和右的分别是照片里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因此这种分类活动可以归为客观描述类。不过在我们收集到的自然谈话语料中,这种情况通常比较少见。更常见的是各种含有主观意义的分类活动。

  主观分类中的内容一般带有明显的抽象性或含个人想象的成分,分类依据常常是自己临时杜撰的。例如:

  这里说话人W把“傻子”分成两种,而且分类的标准(“热情、酷”等)也应当是自己“杜撰”的。下面一例出自同一个会话,但带有明显的想象特征:

  “底层”与“非底层”家庭的不同显然是说话人所欲描述的对象,但是“底层”家庭的饮食生活特征及其细节,尤其是引语(“早晨儿起来说”)的内容(Mayes 1990),我们可以推测是说话人W在生活基础上通过想象而提出的。这两例中所体现的分类活动就是典型的主观分类。

  2.3 主客观混合分类

  有些情况下,说话人呈现的分类类型可以说是第一和第二类的混合:有些方面可以说是客观的,另外一些则有主观的特征。例如:

  在这段对话中,A和B为C解释什么是表白以及表白的类型。在B所提供的类型中,口头表白跟书面表白可以算作是两个比较客观的类型,因为这些应该是一般人际沟通的常见方式。但是第三种表白方式则应该是说话人自己临时推出的,而且这种类型(“第三者”)在逻辑上跟前面两种不构成平等关系,因此也造成了C的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段会话中的分类可以看作客观和主观的混合。

  三、日常会话中的分类行为的互动特征及功能

  会话材料显示,分类行为并不单纯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而是在互动中通过多人协作、商议逐渐达成的,在人际互动层面,尤其是立场表达方面具有互动交流意义。换句话说,说话人对人和事物进行分类并不仅仅为了区别类型。下面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分别讨论。

  3.1 分类行为的互动特征

  和前人主要关注分类活动的个人心理基础不同,我们认为分类在会话中常常受制于互动因素。

  第一,分类是否成立常常取决于双方互动的结果。例(2)中分类的完成一直到C在第13行提及自己所处的情况时才实现。如果没有C的贡献这里只能是一方的陈述,也就很难看做是分类活动了。

  第二,所分出的类型可能由于听者反应而在后续话轮中受到不同待遇。这可以从例(7)得到证明。这个例子中说话人B一次提到三种表白方式(“口头、书面和第三者”),但由于C在下一个话轮中只对第三个表白方式追踪,最后只有第三类方式得到阐述和发挥,其他两个没有得到进一步讨论。

  第三,如果听话人不加追踪,说话人常常放弃讨论其他类型的标签和内容,即不追求类型齐全完善,只要能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目的即可(详情可见下节)。例如例(5)和(6)虽然各自都提到两种类型(“人之傻”和“高低阶层的家庭”),说话人只描述了其中自己真正关注的一种,而没有对另一种情况作出任何交代。

  3.2 分类行为的互动功能

  分类行为的互动功能可以根据内容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虽然第一种分类活动常常和描述客观事物或回顾一定的事实相关(如例4),客观的事物分类也常常带有主观意愿的属性。这在下面一个例子里可以体现出来。

  虽然这里水果摊贩对所贩售的葡萄的描述应该属于客观事实(客观分类),但是摊贩刻意强调自己所售水果有多种不同类型(第3行),而且允许顾客随意品尝这两种类型的葡萄(第5行),显示出摊贩急于推销的(正常)商人心理。

  第二,大多数主观分类行为的目的是与听者达到某种程度的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y)。交互主观性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概念(Wang & Tao即出)。这里我们把交互主观性理解为谈话者试图影响对方,使对方理解并支持自己的立场,达到立场一致。交互主观性在我们的语料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自己的视点并藉此影响听话人。如例(1)、(2)及(5)和(6)几例都是如此。在例(1)和(2)两例中,说话人指出一些事实或描述一些事实的若干方面,通过特征的选择影响对方。例(5)和(6)更是走向极端,说话人临时“杜撰”有关人或家庭的多种对比类型,目的是描述一种视点,通过这个视点使听话人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事件。这种视点显然有说话人主观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要影响听话人的判断。

  2.表示理解并同意对方的观点。例(2)中说话人C在第13行举例说明类型的另一个方面(即“自己专业人数多,不易加深交往”),给出这个对比类型在客观上达到了显示自己和前面说话人的交互主观性,即立场一致——虽然双方所处的情景刚好相反。

  3.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手段,争取说服对方。下面是一例。

  在这段较长的对话中,双方多次展开争议,用到的共同手段就是围绕着列举对立的类型展示自己的立场:第4行和第12行B1的话蕴含着正常人/一般人和女友(非正常人)的对立;第17和18行两人分别列举了男人和女人的对立;第28行女方举的是老年人(对方)和年轻人(自己)的对立,接着男方在第31行把对方(年轻人)置于和婴儿的对立。为了赢对方,说话人不惜调整各种立场和身份(包括(非)常态、性别、年龄等),在互动中连续提出多种不同的类型特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争议都是带有“敌意”的。语料中我们发现,有些表面上含有争议的片段实为基于礼貌原则,为对方的面子着想。Mayes&Tao(2019)分析了一个汉语谈话的例子,见例(10),其中涉及好的公寓类型和不好的公寓类型的争议。参与这个谈话的是两对研究生夫妻,他们都住在学校提供的公寓里。在其中一家进行聚餐时,男主人首先向客人抱怨自己所住的这间公寓的厨房一个壁橱比较脏,进而引出其他问题,试图向对方证明自己的公寓不能算是一间好的公寓。

  听到男主人抱怨自己公寓房的卫生条件和整体结构不好,访客(GM/GF)表示异议,要么说自己家的公寓一样(GF 6行),要么说这间公寓其实不错,甚至还试图要表明比他们自己的公寓还好(GF 17行)。这个例子中,男女主人和访客夫妻所做的评价相当一部分都是表面上相互对立的。但是,双方参与者整个过程呈现出的互动并不是敌对性的,而是十分友好的沟通。这一表面矛盾可以用汉语的一条礼貌准则——卑己尊人准则(Gu1990:246)解释。这条准则又包含两条次准则:a)贬低自己;b)抬高他人。因此,HM将自己的公寓归为脏、布局差,因而是不好的,就做出了自我贬低的行动(次准则a)。另一方面,做客的夫妇,特别是GF(妻子),称赞主人的公寓并不差,从而“抬高了他人”(次准则b)。另外,第6行以及第17行中止的话语中,GF还试图采用贬低自己的策略,将她自己的公寓归为差的一类。第7-9行中,GM采用了与他妻子稍有不同的策略,避而不谈主人家公寓的脏,而提出公寓稍微“有点小”,从而表达了对HM评价的部分赞同,但同时没有对更加严重的关于脏的断言表达赞同。这也可以视为部分“抬高他人”的方式。

  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分类行为或范畴化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样单纯是个人心理方面的活动,而是在互动中通过多人协作、商议逐渐达成的。在人际互动层面上,说话人常常利用分类这种手段表明自己的主观意愿、阐明判断事物的某些视点,或争取听话人改变自己的立场并认同说话人的立场等。换句话说,谈话中对人和事物进行分类并不仅仅为了区别类型,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程度的交互主观性。

  四、小结及理论意义

  上文表明,对话中的分类活动在形式上常常涉及到“分”“N种”等动名成分。也常常有“这种、那种”“你们、我们”等平行或对立形式。但是分类活动常常占据多个话轮,在谈话双/多方互动中形成。内容上,分类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类:客观描述、主观分类和主客观混合分类。从互动功能上看,说话人常常利用分类这种手段表明自己的主观意愿或立场,达到某种程度的交互主观性。

  分类现象(以及其他会话言语行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语言单位的范围及其本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传统的句法分析基本上是围绕着所谓最简单的有完整意义的单位即句子展开的。这种基于单句句法形式的语言单位对于分析话语行为或“计划”(Levinson 2013)来说,要么不完全实用,要么不总是相关的。这一观点与Ford et al(2013)基于话轮转接提出的主张不谋而合。虽然孤立的语言结构形式(construction)(或单位)在一定层面上可能具有某种分析上的优势,但有时候将这些形式提取出来,单就指称意义方面进行分析,是不利于理解真实语言运用中的完整意义的。具体到分类现象来说,分类必然包含相对、并列和/或前后联结的元素,跨越多个说话人和多个话轮。如果不在这样大范围的语境中考察语料,貌似独立的个体单位的指称意义很可能也会被片面地理解。如例(8)的第5行水果摊贩所说的“这一种和这一种都是葡萄”这个单句,离开了前面第5行的“我们有两种”的上文以及可能伴随的身态手势就成了表意非常奇怪的语句。又如例(10)在评论公寓单元质量时,脱离了上下文对什么是“好的、差的”公寓进行判断也很难进行,因为这种判断没有绝对或客观的理由。说话人可能仅仅因为一个污点或某种室内布局就判断公寓是好的或是“一无是处”的。也就是说,在孤立考察语句的情况下,即使最基本的指称意义(如“这一种”或“好的/差的”等)也可能让人产生疑问或造成误解。

  综上所述,过去我们习惯于考察的孤立范围的所谓“完整”的语言单位,还必须放到更大的语境、通过更大的互动活动的范围重新予以审视和分析。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分析单位的范围是否需要扩大也是我们应该严肃考虑的问题。本文考察了汉语会话中的一个互动言语行为类型,相信还有很多其他的言语行为类型值得深入探讨(例如Tao 2019所讨论的列举活动及相关手势)。我们希望借此说明,对不同情境中的言语行为的研究应当是促进句法语义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语言教学应用的思考

  最后我们还想探讨一下分类行为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我们一直认为,基于真实会话材料的理论研究也应该有益于汉语教学(Tao 2005、2011)。就分类行为来说,基于互动话语的研究至少在下面几个方面可以为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提供新的视点。

  第一,语言学习的对象。和传统语言学研究一样,汉语教学一般是以单句为核心进行。这在最初级阶段语言教学环节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学生稍微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语言教学应该朝合乎交际规律的复杂化方面拓展。传统语言学里的语句复杂化要么是强调单句内部成分(如定状补语成分)的复杂化,要么是朝复句方向复杂化,或是相关句式之间的转化(参看吕叔湘1979:句子的复杂化一节),鲜少有以互动行为为核心的复杂化设计,而后者也应该是语言复杂化的一个可行方向。

  例如,即使在初级汉语对话设计中,我们也可以模拟真实对话的分类行为设计水平适合(level-appropriate)的相应的对话。如例(11)的购物对话可以作为一个样本:

  第二,增强学生关于语言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认识,在学习者掌握了一定客观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培养主观表达的能力。例如可以用实例告诉学生,分类活动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加强自己表达的效果。例如,如果要求学生做口头报告,谈谈“为什么要学汉语”之类的话题。学生可以这样开始: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种,有的发音好听,有的语法简单,汉语呢,既好听又语法简单,所以我喜欢学汉语!也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分类法提高自己论辩的能力。高级汉语课上可以让学生讨论诸如“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之类的话题。学生可以引入“经济发展有N个阶段,或经济发展有N种模式,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一定是矛盾的”思路,并以之展开论辩或相互之间进行辩论。

  最后,课堂活动、课外作业或测试设计也可以引进分类活动的要素。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种类型的材料,让学生补出另外类型的材料。或者在测验时给出简单的字词提示,让学生组句编排,完成篇幅稍长的组合。还可以设计一些材料,分散在不同的卡片或纸张上,让学生以相关类型(包括平行、对比等)为指针把它们以适当的顺序拼放在一起。这类练习和测试有诸多优势,一是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以篇章内容突破传统教材里的只强调单句和复句的限制;二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属于语言和语言学训练的核心内容。

  当然,和语言学理论研究一样,这里讨论的分类活动只是众多言谈话语活动的一个小小部分,其他很多活动类型及其教学应用还需要我们根据真实话语材料进一步做出有效的开发。

  本文成文时适逢《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希望我们能以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结合为题的小文,表达对《语言教学与研究》强调理论研究与语言教学应用紧密结合的办刊宗旨的高度认同。

  附录:转写规则及符号

  1)为行文方便,本文引用不同语料库的语料时删掉了一些无关宏旨的转写细节但没有刻意统一所有转写规范,尤其是语调单位的转写(Du Bois et al 1993;Tao 1996、陶红印2004等)。

  2)主要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分别如下:

  - 说话人一个词语或音节未说完而中断。

  -- 说话人一句话未说完而中断。

  [词语] 两人说话重叠部分,可能是几个词,也可能是一个词的某一部分。

  ①有关口语语料的转写规则和符号,请见文末附录中的说明。

  ②除了作者自己收集的语料外,我们还用到了来自美国语料共建会(LDC)的电话谈话约100个(Canavan & Zipperlen 1996);另外还有309个日常会话录音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姚双云教授的研究团队。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1]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2]陶红印2004口语研究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语言科学》第1期.

09:38 来源:名校综合评价

了解过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家长,不可避免的会提出疑问,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里,四大天坑占了俩,其他看着也大多都是要么进科研院所要么当老师的不大好就业的专业,强基计划还值得报考吗?这些专业毕业后到底能干啥?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强基招生专业性质和发展前景,本文会从学科实力、培养方向、就业读研情况等方面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进行详细解读。到底值不值得报,看完就有答案~

一、强基计划专业学科评估结果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诸多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是院校的优势学科,比如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的学科评估结果全部都是A+,而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招生专业也均榜上有名。

如果放在其他普通学校,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历史、工程力学等专业可能还不好就业,但在这些学科的顶尖高校,无论未来是继续科研深造还是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都大有前途。

此外,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这些热门专业,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因此,强基计划招生的这些基础学科不仅不冷门,反而是国家、社会的香饽饽

二、强基计划九大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数学类专业:覆盖多个热门领域

强基计划开放招生的数学类专业主要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类,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基础学科,信息与计算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属于交叉学科。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国家安全、先进制造领域,服务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高性能计算、反问题与图像、大数据概率统计计划、密码学、系统控制与优化等方向。

数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相关行业的技术岗位,如精算师、银行、证券业工作、程序员、数据分析师等,集中在计算机、金融等相关行业领域。

另外,数学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逻辑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一般来说,跨专业考研或跨专业就业都不困难,可以转向很多理工、经济类专业,比如计算机、统计、金融、经济学等。

物理类专业:颇受金融类专业、考研青睐

强基计划开放招生的物理类专业主要有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两类。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国家安全、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服务于智能科技量子信息技术、聚变能源、核科学与工程、智能光电、量子材料等方向。

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多同学会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深造的专业大部分为物理学相关专业。

就业也是很有优势,职业分布一般在:高校、国防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教学研究及相关科研管理工作或是企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

化学类专业:实验室里不断创造辉煌

强基计划开放招生的化学类专业主要就是化学专业,属于基础学科专业。

聚焦先进制造、新材料、智能科技、人工智能,服务于绿色合成化学、能源环境催化、功能材料化学、人工智能化学等方向。

以北京大学为例,化学专业出国率接近50%,保研率35%,出国和保研的大多数从事化学科研与化学相关的行业。

化学专业毕业后可从事医药、生物、教育、石油、化工等行业工作,就业职位包括化验员、研发工程师、实验员、化学分析员、化学教师、销售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等。

同时还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精细化学设计合成与分析和能源材料化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产品开发、教学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生物类专业:学历要求高,教师/研发就业多

强基计划开放招生的生物类专业主要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3类,和医学专业类似,生物专业也可能做动物解剖实验,同学们要有心理准备哦!

聚焦疾病预防、生物化工产业、新材料、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服务于细胞稳态、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与计算生物学、极端环境与适应、生态学基础理论、生态治理与管理、碳中和与绿色能源等方向。

毕业生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比较热门的就三个:一是初高中生物老师,二是对口研发,三是到大城市的知名生物医药企业任职。

还可以到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但一般学历要求高,需要读完博士,这也恰恰是符合强基计划本硕博衔接式的理念。

工科类专业:跨专业就业不简单

强基计划开放招生的工科类专业主要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力学2种。其中工程力学主要是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核工程与核技术主要是从事核工程、核技术的实验研究、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等。

本科就业偏向土建方向,跟土木工程有一定相似性,本科毕业生就业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等工作,还可从事教育工作。

就业单位除了传统的核科技、核工程部门,主要集中在与近代物理技术和IT密切相关的部门,例如去核电站从事核电仪器设备行业的对口工作。而读研比较热门的是核电和热动两个方向。

历史类专业:就业出路其实没那么局限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历史学,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对应着“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主要在敦煌学与丝路文明、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中国文化与东亚文化等方向。

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可以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

世界史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外文翻译、中小学教学和研究、政府部门外事办等工作。

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可以从事考古勘探,文物鉴定,博物馆管理等工作。

汉语言文学:出版/编辑/教师/机关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多样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古文字往往与出土文献相关,主要涉及从商到秦汉的出土文字材料。

古文字学、汉语词汇史、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经学与小说等方面。

基础教育教师、IB课程的人文课程教师、媒体出版单位的古文字的编辑、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单位从事编辑写作、文秘行政、文案策划、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新闻文艺出版、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及文化等。

哲学专业:理科生慎报,公务员是一大考量

该专业属于哲学大类、哲学类,主要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选修课等几类。

聚焦在国学、古典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治理、国际问题等领域,服务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外优秀思想文化、哲学与时代问题等方面。

毕业可去国家、省、市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或文字性工作,如公务员;还可到学校、科研单位或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研究性、采编类工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可到企业的党办、文秘、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从事各类实际工作。

基础医学:下个疫苗也许会出自你手

基础医学属于医学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学生时期主要就是搞科研、做实验。

聚焦基础医学领域,服务于感染与免疫学、分子肿瘤学、衰老与再生医学、脑医学等方向。

毕业后去各个研究所做科研工作,也有些同学会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尤其是美、德国家,留在国外或者回国继续做科研。

可以留在学校做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可以去医药公司做药品研制或者做医药代表,这种只要做出成绩,薪酬就不用愁的。

医学专业大多都是八年制,深造也是医学类专业的常态。

上古汉语指夏朝以前到晋朝的汉语,是现存汉语的祖先。

周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尚有170余个,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着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範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汉语有标準语(国语)和方言之分。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準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範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範。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国语为国家通用语言。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九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淮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登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个次方言。

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白话文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现代汉语标準,称为国语官方语言。

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彙》后,被採纳为中国官方语言的标準。

国共内战之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大陆改称其为国语,台湾依旧称国语。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準。

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也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应专业为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文化修养且能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师,为旅游和各类涉外部门培养导游和翻译人才。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国语在全国範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套用的规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範标準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着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纲要确定了“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範化标準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套用监督检查和服务”“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套用能力”“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七项主要任务;确定了“推广普及”“基础建设”“督查服务”“能力提升”“科学保护”“文化传承”六项重点工作和十六个方面的举措;提出了“创新理念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和“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人才保障”“提高科研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经费投入”等八项创新与保障措施。

纲要的发布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行动,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纲领。

主词条:汉语拼音音节汉语拼音汉语注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韵母都是ang,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在书面上就写成4个不同的字。

声母都是辅音。最複杂的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 3部分组成。韵尾有的是辅音,有的是元音。北京音的辅音声母有23个。介音有i、u、ü3个。辅音韵尾有n和ng,元音韵尾有i和u。在组成音节的声母、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 4部分里,只有主要元音不能没有,其余 3部分都不是必须出现的。这种情形可以从表 1音节的成分举的例字里看出来。北京话的声母见表 2北京话声母,北京话的韵母见表

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国语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併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拼音的要领是:“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音时要牢记国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

声母n、l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係。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声母都有拼合关係。

撮口呼韵母只同j、q、x、n、l及零声母有拼合关係。

拼音时还要注意读準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準调值。

常用的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声母两拼法——先找準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声介合母和韵母连线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古代没有拼音,而使用反切来教人识字等方法,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在中国的阿拉伯、波斯、中亚人后裔——回回学习阿拉伯语,他们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口语。蒙元,蒙古人入侵中原地区后,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文。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可以算汉语拼音的一种。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汉字拼音的发明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1625年,金尼阁把利玛窦(1552~1610)等人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补充,写成一部完整的罗马字注音专书,叫做《西儒耳目资》,第二年在杭州出版。《西儒耳目资》系一部帮助西洋人学习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字彙。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拼音查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汉字查拼音。金尼阁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只用了25个字母(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和5个表示声调的符号,就可以拼出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这种比“反切”简单容易得多的方法,引起了当时中国音韵学者极大的注意和兴趣。有的学者还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中国文字可以拼音化的构想。如方以智在所着《通雅》中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

中华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时至今日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母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1912年,民国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準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準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範及国小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準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範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国语),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準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範化运动、推广国语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係。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立即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当前(2015)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了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国语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国语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準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汉语教学中採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準语的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覆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準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準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係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係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準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範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回响,纷纷起来创製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範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箇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初名)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套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而最后决定採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分析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很多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辞彙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複数、词性、词格、时态等曲折变化。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複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複合方式造成的。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

实词,辞彙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在汉语中实词分为六大类,分别是——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4、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6、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分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虚词,辞彙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汉语虚词也分为六大类,分别为——

1、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範围、语气、程度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3、连词:用来连线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係。

4、助词: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係,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

5、感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係,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状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

动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主谓短语: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係的两个成分组合而成,表示被陈述物件的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主语:句子中的陈述物件,说明是谁或什幺。

谓语: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说明或怎幺样。

宾语: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补语的标誌是“得”字。

定语: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定语的标誌是“的”字。

状语: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状语的标誌是“地”字。

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範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啓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誌所广泛採用。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这场运动席捲全国,影响深远。短短几年之间,白话文学就站稳了脚跟。不过这种白话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而是拿北方官话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话小说相当大的影响,还带着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兴辞彙和欧化句法的混合的文体。鲁迅的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文体的典型的代表。

主词条:汉字、繁体字、简化字

汉语的主要材料是汉字。汉字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 现在使用的汉字是由古汉字逐渐演变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规範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

作为以语素文字为文字系统的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範,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範的语法。而汉字在表音上面更富于变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袤的领土疆域内,汉字的读音有一定因时因地的变迁,并导致方言的产生。但是汉语书面语言规範,消除了因为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上古汉语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大陆的中国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

文言文在古代的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是官方行文的标準,而现时东亚国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但是这种传统的语言因为使用者越来越少,而改为使用现代文体,及学习外语来交流。

汉字,有繁体和简体之分,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意音文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民族所发明创製并作改进,确切可考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型标準——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繫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商朝甲骨文字算起,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型系,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的商代时期。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一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範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範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从汉字跟汉语的关係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看,汉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声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组成的文字型系。

传说中汉字的发明者 仓颉

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繫。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繫。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幺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

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这时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当“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国语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幺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準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幺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型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

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朝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但一般人说“立早章”(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係。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连使用汉字的日语,在部分使用汉字的地方,说汉语的人都能够看明白意思。

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000多个简化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现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但只用于古汉语教学和书法影视剧等艺术作品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引进了简体字。

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寮国、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各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主词条:现代标準汉语国语

狭义的“汉语”仅指现代标準汉语,是以北京话为标準语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範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範。在非表音情况下,仅指现代白话文的书面语,其他的方言白话文不能作为书面语。中国的中国小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汉语文的称谓。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语文课,以国语(国语)授课;在香港和澳门因通行粤语,所以学校会以粤语授课。中国大陆、中国港澳的“国语”、中国台湾的“国语”、海外华人华侨的“华语”大体上是相同的,只在个别字词的读音上有些微区别。此外,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是以繁体中文为主要文字的地区。

中国的语言学家多认为汉语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但国外部分语言学家和中国国内的一些语言学家以及一些地方主义者认为汉语作为一个语族是官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言的统称,即汉语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但综合起来看仍是一门语言。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中国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广泛使用汉语的国家。在中国港澳地区和新加坡,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台湾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以国语和规範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语言,加入授课内容。

汉语一般划分为9种方言,各方言又可划分为多种次方言。国际标準化组织制定的国际语种代号标準ISO 639-3把汉语分为9种一级方言:闽方言(cdo)、晋方言(cjy)、官话方言(cmn)、徽方言(czh)、赣方言(gan)、客家方言(hak)、湘方言(hsn)、吴方言(wuu)、粤方言(yue)。此外还存在平话、湘南土话等个别语言学分类有争议的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分法,即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还有湘南土话,瓦乡话,平话等一些未能分类到七大方言的汉语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北方方言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四个次方言(四区分法为旧分法,现多採用“八大官话”的分法)。

由于古代中国没有统一的发音标準,故汉语口语在中国各地发音有所变化,有些变化很大。在使用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多数人都用“方言”来指称口语发音相互有差别的汉语。部分人主张将汉语视为一个包含一组亲属语言的语言。这种观点也得到中国国内部分学者的支持。

语言学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汉语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言,只是方言发音有所不同;另一种认为汉语族包含官话、闽语、粤语、客语、淮语、吴语、赣语、湘语等七大语言(或者是官话、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晋语、徽语、平话),再加上闽语内部不能互通,所以闽语实际上是一类语言,而在语言学上的归属应该是闽语语群,其下的闽南语、闽东语、闽北语、闽中语和莆仙语则为单一语言。前一个观点将官话、闽语、粤语、客语、吴语、晋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的方言;而后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簇互相关联的亲属语言。但即便按照后一种观点,汉语依然是一门语言,即既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综合来看又是一门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学者之分析的普遍基準为拼音文字,故该观点之于汉语(以及类似汉语的意音文字)的适用性尚可商榷。

瑞典着名汉学家高本汉在其着作《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将韩语、日语、越南语等其他语言称作汉语的“域外方言”。这是作者在汉语研究的特殊条件下为贯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而採用的比拟性质的简便说法。

关于汉语方言的现状和生存问题,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和方言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语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方言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国语与当地方言的争论引起广泛重视,抢救濒危方言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官话方言,通行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河南、湖北局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七个次方言。北京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兰银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兰州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四川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南方东部,以南京话和扬州话为江淮话的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準汉语的基础(大陆称为国语,台湾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

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线“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複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或称吴语: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在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以及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区使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徵,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吴语具有八个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淮语(Lower Yangtze Mandarin),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淮语的代表音。

淮语分布在江苏省大部、安徽省中南部,湖北省东部、江西省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淮语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有争议,属江右民系),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

或称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广泛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複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勾漏话,四邑话,广府话)分歧不大,但音调有差异。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或称湘语:又称湖南话,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辞彙。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徵之重叠。

或称赣语:又称江西话、江右语等,以南昌话和抚州话为代表,音系接近客家话,但核心辞彙差异较大。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浙江西部等地。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準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以梅州话为代表,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在音韵和辞彙上保留了许多中古中原话的特点(如完整的-k、-p、-t、-m、-ng、-n韵尾)。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使用汉语总人口的5%。

或称闽语: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和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泉州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闽语之一,(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複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或称晋语:晋方分为八个片区,各片内部差异较大,沟通较为困难。分布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核心区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崂。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崂)。其白读系统与官话差别大。

湘南土话,湘南土语,又称之为湘南语。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和永州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与粤北土话,桂北平话有近缘关係,统称之为土话。湘南土话不同于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湘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言。对于湘南土话的归属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是湖南省四大方言(湘方言、西南官话、湘南土话、赣方言)之一。

代表方言:一,以资兴说(Zixingsa)为代表的土话区(白说),包括永兴、桂东、汝城、安仁,是湘南土话与客赣方言的混合型。二,以嘉禾话为代表的湘南土话双语区,包括宜章、临武、嘉禾、桂阳、蓝山、宁远,是同时使用湘南土话与西南官话的双语区。三,以道州话为代表的保留了湘语特徵较多的湘语土话,包括冷水滩、零陵、东安、双牌、道州、新田、江永、江华与桂北平话关係密切。

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对《牛津英语词典》的影响

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公布,该词典2016年3月更新版收录了500个新词语,其中13个含有汉语元素的词语来自中国香港特区,如char siu(叉烧)、yum cha(饮茶)、milk tea(奶茶)、dai pai dong(大排档)等。它们颇具地方特色,多以粤方言拼音显示。

拥有150多年历史的《牛津英语词典》被认为是最全面和最权威的英语词典,并被誉为英语世界的金科玉律;每个词语被其收录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慎重的过程。这一巨型词典自2000年起每隔3个月便将词典内容更新一次,现已收录超过60万个英语词语,其中含有汉语元素的英语词语就有1500多个。

《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有的源于国语,如feng shui(风水)、tung oil(桐油)、paper tiger(纸老虎)、Maoism(毛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有的源于粤方言,如kowtow(磕头)、pakchoi(白菜)、samfu(衫裤)等;还有的源于闽方言,如satin(缎子)、kylin(麒麟)、oolong(乌龙茶)等。这些含有汉语元素的英语词语通常採用音译、意译、音意合译、音译加词缀和语义再生这五种方式来产生,它们或多或少都经过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语的辞彙体系和语用系统。

除了汉语借词外,《牛津英语词典》还收录了一些含有汉语元素的表达方式(即“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no cando(不能做/干不了)和lose face(丢面子)。虽然这些中式英语不符合传统英语的表达习惯,但英语民族却喜闻乐用。据美国“全球语言监测”(GLM)机构的专家预测,随着汉语影响力渐增,用不了多久,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no money no talk(没钱免谈)、add oil(加油,用于鼓励他人)等中式英语也会进入这一词典。

《牛津英语词典》不断收录含有汉语元素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英语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促进了英语的全球化发展,还反映出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与日俱增。正如中国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所言:“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从而进一步推动英语的国际化、多样化进程。”

2014年9月,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监督局表示,汉语可能会被列入俄罗斯中学生统一国家考试科目。

据悉,俄罗斯统一国家考试既是中学毕业考试,也是高校入学考试。统一考试的外语科目现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和德语等科目。毕业生可根据所选院校要求自愿选择进行外语考试。

2015年起,汉语将出现在全俄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科目中,比赛优胜者将可享受政府资助名额的录取优惠。

2019年2月23日,在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结束访华之际,沙乌地阿拉伯宣布将汉语纳入沙特王国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中,以使该国教育更具多元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的五种语言是哪几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