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哺光仪的红光安全吗?

大家说的太专业了,数字多了晕,不容易把系统性关键问题说明白。

大白话说应该是:把血供到眼里,眼健康了抵抗疲劳的能力强了,近视就控制住了。

怎么提高眼部血供?根据流体动力学很简单,提高供血力+减低阻力+扩充管道,调养气血+降低眼压+舒张血管。

近视眼为什么血液供不进去?负责供血的脉络膜大致200um,每日的正常波动大概在30um左右,500度以内的每增加100度减少10um左右,高度近视后变薄加剧,超高度近视最薄的脉络膜只有30-50um,所以脉络膜本身弹性很足,供血不足不是脉络膜的问题。中医讲:久视伤血;血供动力不足+眼压高阻力大是供血不足的主因。

怎么舒张血管?几十年前日本有人用低功率超声波按摩脉络膜没成功,现在改成光照温热了?超声波为什么不行?FDA对入眼超声有严格限制保护玻璃体等组织安全,所以不确定性很大,副作用也不小。

那光照安全吗?安全入眼光照功率0.4mw,1mw红光影响神经系统,3-5mw可能造成热损伤。。。这个是激光安全标准,可以了解下光照仪功率,应该在3mw以下把,具体的我还没查,总的来讲低了没用,高了有风险,日常化长期照射的累积效应更不清楚,可参考钢铁工人戴墨镜保护2年玻璃体混浊检出率40%。

效果方面,看了下下面的资料好像也一般,找了些数据分析了感觉光照对大龄、高度的好点,应该是脉络膜萎缩厉害的通过温热效果比较明显,低龄的小孩子其实效果要差些。

关于宣传眼轴回退的问题,个人认为只要是巩膜没变化说眼轴回退都不是很严谨也没啥意义,啥时候眼压高了,脉络膜瘪了,一切又归零了,所以暂时性的没有器质性结构改变的没意义。

家长还是要理性,考虑到效果和安全成本,建议非紧迫情况下慎重使用,和阿托品一样,再热闹短期内成为常规手段使用很难。

推荐对低龄小孩子采用日常化定期理疗方式调气血+降眼压,很多远视储备不足和戴镜的小朋友可以每年很轻松控制在10度以内,远低每年25度的生理性成长,所以做好定期养护管理同样可以很好管理近视发展,近视防控的关键是安全。

当然如果近视发展速度太快或者其他手段有禁忌症,可以联合一切手段使用,那就另当别论。

0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原创 护眼赵小刀 慧眼赵小刀

我是赵小刀,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哺光仪技术新进展(上)2020年,对哺光仪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后,我开始给自己的女儿进行红光治疗,并做了大量科普来推广这项技术。记得当时我做过一个乐观的展望,随着哺光仪技术的进步,国家队会加入进来,哺光仪会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在近视防控方面都能受益。这两年来,哺光仪果然迎来了大爆发,并且取得了诸多的技术进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过去的一年间,哺光仪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循证医学的确认,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确认650nm的红激光每天照射眼底两次,每次3分钟,可以有效防控孩子近视发展。但临床上推广还是困难重重,因为大家对于这种治疗的安全性还是有所顾虑,毕竟是使用激光照射眼睛。

过去的两年红光治疗迎来爆发,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通过对大量使用者的疗效跟踪和不良反应的收集和分析,医生们对影响红光治疗安全性的参数愈发明了。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明确地提出,红光治疗可以做到确保安全,同时能够保持90%以上的有效率。红光治疗的未来,无比光明。

并不是说所有的哺光仪都是安全有效的,早期因为设备功率失调,曾出现过黄斑出血的问题,现在这种严重的问题几乎看不到了,但有的产品还是会有偶发的长时间眼前异常光斑、微视野受损等令人担心的问题,这里面有个体差异的问题,也有设备本身功率稳定性的问题。好在就个人数千例的经验,目前还没有出现停用后1个月不能恢复的案例。

恢复过程中家长的担忧,医生的紧张,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阶段,作为医生,我们对红光治疗的态度是:

下面重点给大家讲讲哪些因素会影响哺光仪的安全性。

哺光仪的安全性可以从两方面的参数来衡量:

一方面是进入眼内的激光总功率值,与激光的温热效应相关,目前认为,入眼总功率安全值应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光哺光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