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设计一个互联网产品需要使用到什么工具?

不知道题主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是在校生要想求职产品还是社招转行?

计算机相关还是非计算机相关?

如果已经毕业,毕业几年了?

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

平时是否可以接触到产品经理?等等,其实不同的情况,我能给到的建议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希望题主可以细化一下问题或者欢迎给我留言。

由于不知道题主的具体情况,所以我系统性的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转行产品经理这么难?以及如何实现成功转行?这样对于看这篇答案的人也会更有帮助。

对于转行做产品的人,如果采用产品经理常用的“用户分层”的方法拆解分析,大概分为三类:

1、互联网行业非产品岗,转行产品经理

2、传统行业从业者,转行产品经理

3、大学生求职产品经理

那每一类为什么要转行呢?在转行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惑呢?接下来给大家举几个自己亲身遇到的学生。

第一类:互联网行业转产品某互联网公司安卓开发:

“工作4年了,一直做安卓开发。因为现在小程序很火,感觉安卓要凉凉,所以想转行做产品。跟产品打交道还挺多的,但是自己更多的是执行的角色,一直想的是如何通过代码实现产品逻辑,却从来没想过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做这些需求,思考的太少”某互联网公司测试:"干了两年测试不想干了。测试工作比较枯燥;不像产品可以调研需求,头脑风暴,接触用户,推进项目跟人打交道,比较有意思。但是自己平时只做过测试相关的工作,并没有系统的掌握产品经理的工作技能,所以感觉自己转行难度挺大的"

第二类:传统行业转产品某出版社编辑:

“研究生毕业后,为了拿户口来到了出版社做编辑,但是工作半年之后发现真不是自己想要的,一眼看到未来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现在很坚定的要转行,但是对产品经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某制造业采购:“已经毕业快5年了,一直在制造业做采购,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制造业普遍待遇不高,感觉还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比较有前景。但是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行业,很担心自己的设计出来的产品靠谱吗?”

第三类:大学生求职做产品某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

今年九月份就要找工作了,之前毕业的学长学姐毕业都去航天院做研究员了,自己真心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所以想转行做产品,但是感觉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比较肤浅,更多的是普通用户的角度看问题,不知道产品经理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某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大三学生:“不想做本专业的工作,后来发现产品经理是可以探索人的,有创造性的,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尝试一下。想投实习,但是都要求有项目经验的,唯一的一次面试被面试官diss缺少产品思维,无疾而终。”

从以上三类用户的痛点中,总结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词:没有自己的思考、不具备产品技能、缺乏产品方法论、不了解互联网行业、用户视角而非产视角、无项目经验。为什么或导致这些问题呢?本质上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跨行业,比如从出版行业、传统制造业或者其他专业转行到互联网行业,由于跨度大导致不了解互联网,简历上也没有相关项目经验;一个是跨岗位,比如从研发、测试、编辑、采购等岗位跳转到产品经理岗,导致不具备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当然也不知道产品经理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转行难的真实原因!

想要成功跨入互联网行业,你需要对互联网行业有深入的理解。你要知道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你要知道互联网行业的行业细分及典型产品;你要知道互联网明星产品的成长路径、用户价值以及商业价值;你要知道典型产品的功能布局逻辑;当然想要做产品经理你还要懂得互联网典型的运营的方法。这些内容试问就算身处互联网行业的研发、测试、UI等人员你们了解吗?虽然你们没有跨行业的烦恼,但是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方式你们真的了解吗?

同样的,要想成功转到产品经理岗,你需要掌握这个岗位的核心工作技能,因为对于转行人员,公司不会给太多培养的时间。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调研、竞品分析、产品设计、项目管理和数据分析。只有掌握了产品技能,你才具备生产力,才能一入职就开始上手工作。

所以,转行难就难在两个大的跨度而每一个跨越都很难!如果你的简历上看不到任何对行业的了解,更看不到具备何种产品技能,怎么可能会收到面试呢?

3、成功转行的解决方案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转行难的原因在于两个跨越。那我们需要做的是想出解决方案跨越这两个”鸿沟“。作为产品经理,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拆解产品这个实战项目,深入了解一个行业并掌握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方法,跨越对行业不了解这个”鸿沟“;通过创造产品这个实战项目跨越不具备产品经理技能这个”鸿沟“,从而让我们成功转行。

4、成功转行的解决方案

拆解亦可理解为复盘。我们要选择自己心怡行业中一款典型产品,去做行业分析,分析这个行业发展起来的外部影响因素,从而掌握行业分析的方法;

去做竞品分析,了解这个行业里核心玩家有哪些,都有哪些优劣势,分析这款产品相比竞品做的好的点在哪里;

去做用户价值分析,分析这款产品是如何更好的满足平台各个参与方的需求,从而赢得用户的青睐;比如电商行业中涉及到:负责生产商品的生产商,采购商品的平台商家,购买商品的普通消费者,负责配送商品的社会化物流,这就是电商行业的产业链,涉及到很多很多的参与者,每一类参与者都有各自的诉求,产品经理是如何更好的满足各个参与方的需求的;

去做商业价值分析,分析这款产品的核心业务盈利模型,健康的盈利模式是吸引投资人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产品创造商业价值的体现;

去做产品迭代分析,分析这款产品每个版本的迭代记录,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窥见典型互联网产品的成长路径;

去做产品结构分析,分析这款产品的功能结构,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学习典型产品的功能布局方法。

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分析,让我们得以全面的了解一个行业以及学习做产品的方法,为创造产品准备基础,更是为跨行业跳槽奠定基础。

4.2 拆解产品的详细步骤

第一步:选择要拆解的产品(3天时间)你需要选择产品的四大原则(心仪行业、尽量小独角兽、所在城市公司类型等),选择2-3个产品发给我,然后我们一起定一个适合拆解的产品。

第二步:行业分析(2天时间)我们会按照PEST模型(行业分析最典型的分析模型)对一个行业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分析这个行业为什么能发展起来?未来的发现前景如何?

第三步:竞品分析(2天时间)

我们会按照用户体量将行业中排名前三的竞品找出来,去分析成长路径以及业务模式。看一下我们要分析的这款产品到底比竞品好在哪里?

第四步:用户价值分析(4天时间)一款产品的成功一定是满足了平台所有参与方的需求。我们需要找到这款产品的核心参与者,并分析产品是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诉求的,即产品如何创造用户价值,从而导致这个产品快速发展的?用到的方法就是产品经理的结构化思考框架。

第五步:商业价值分析(3天时间)一款产品只有用户价值,不产生商业价值依然无法成功,所以我们要分析一款产品是如何实现商业价值的。首先,去梳理这款产品的核心业务;然后,去拆解这个业务是如何运转起来的影响因素;最后,去分析业务是如何正向影响这些因素的。用到的典型方法是对GMV进行拆解。

第六步:产品迭代分析(2天时间)一款产品想要成功,必然是遵循了互联网典型产品的迭代方法。我们会从宏观的层面去分析一款产品在各个阶段迭代的核心功能,并分析这样的迭代路径是否合理。

第七步:产品结构分析(2天时间)一款产品要想成功必然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什么是用户体验?就是平台上的每一类功能都可以高效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会按照结构图将产品的结构图梳理出来;其次,按照用户、场景、需求、功能的维度重新整理功能进行拆解分析。

第八步:运营分析(2天时间)当前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除了具备优秀的用户体验,必然还需要有好的运营活动的加持。所以,要想做产品经理一定要去学习、了解运营的“套路”。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详细分析产品的运营路径。

创造产品就是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从生活中挖掘一个需求,然后采用用户访谈的形式去验证需求。如果用户90%以上的用户都有这个需求,证明这个需求是靠谱的。接下来我们进行竞品分析,看竞品是如何满足这个需求的,如果竞品满足的很好了,那就说明这个产品没有做的价值和空间了,如果竞品做的不好,我们该如何与竞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做完竞品分析之后,我们的产品方案就比较清晰了,这时候我们通过思维脑图帮我们梳理产品的结构框架图,通过流程图梳理产品核心业务的关键节点的流程图;

然后用脑图和流程图指导产品设计,即使用axure或墨刀输出最终的原型图,最后根据原型图输出完整的产品说明文档(即PRD);

输出PRD之后就开始进行需求评审,进入到项目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推动项目按时、并且保质保量的上线;产品上线后,会进行数据分析,看产品/功能是否达到预期,如果没达到该如何改进?以上就是创造产品的标准流程,从0到1完整的创造出一款产品之后你将系统性的学习到大公司做产品的方法论以及掌握产品经理的核心产品技能,从而成功实现跨岗位转行。

4.5 创造产品的详细步骤

现在在大公司做了8年产品,当过求职者也当过面试官,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做产品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三段论: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产品落地。我会按照大公司的工作方法带着大家一起按照下面的步骤做项目:

3)输出需求列表(内部第一次评审)

5)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梳理产品思路

6)产品原型(内部第二次评审)

7)PRD文档(外部第一次评审)

8)项目按时上线的保证措施

9)数据分析(数据获取方法以及分析方法)。

4.3.1 挖掘用户的需求

产品经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围绕“需求”展开的,所以第一步一定是去挖掘用户的需求,有了“需求”才会有“方案”.

你需要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出发,发现生活中真实存在的2-3需求。我一直认为发现需求的能力是产品经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咱们做这个产品肯定不会提前定好产品方向,而是需要你自己去挖掘,锻炼一个初级产品经理挖掘需求的能力。一般每个人要想2-3个产品方向,直播课的时候我会从用户、场景、需求、是否高频、是否刚需、有没有技术风险、有没有人身风险等维度,帮你定一个最靠谱的产品方向。

4.3.2 验证需求的真伪

需求分为真需求和伪需求,准确判断出真需求,才能让产品有立足之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会定性研究(访谈等)和定量研究(问卷等)两种验证需求真伪的方法,并最终输出用户画像。

4.3.3 输出需求列表(内部第一次评审)

需求验证通过之后,我们就明确了需求的范围,此时需要输出需求列表并排定优先级进行项目需求列表的输出。

有了需求就要开始思考解决方案,做竞品分析有助于让我们从竞品的维度思考如何进行产品功能流程和交互逻辑的设计。

确定用户确实有这个需求之后,我们还不能立马进入到产品设计。还需要经过竞品分析这一步,看看竞品都是怎么满足用户需求的?满足的好不好?竞品做的好的,我们借鉴;做的不好的,我们优化,找到差异化

在此部分我们将通过直接竞品的形式输出竞品分析报告。

4.3.5 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梳理产品思路

产品的流程图/泳道图是纵向梳理产品逻辑的工具;脑图是横向梳理产品逻辑的工具,此部分我们讲学会产品经理两大工具:processon/Visio以及xmind这些工具。

从思维导图开始,正式开始产品设计阶段。思维导图是从横向上帮我们梳理产品思路,类似于一个金字塔;流程图是帮我们从纵向上梳理产品核心页面逻辑,经过这两个步骤,我们做产品的思路会更加清晰。

4.3.6 产品原型的输出(内部第二次评审)

梳理完流程图和脑图之后,整体思路就非常清晰了,此时进入到原型图的设计过程中,原型图是对流程图和脑图的细化,此部分要注重交互设计的合理性。

学习工具:墨刀/axure

4.3.7 产品说明文档(外部第一次评审)

梳理完原型图之后进行产品说明文档(PRD)的撰写,此部分内容要遵循两大原则:写清楚、写完整。

产品说明文档是产品逻辑的详细说明,也是最通用的内部标准文档。设计师会按照这个文档输出UI稿,研发会按照这个文档写代码,测试会按照这个文档测试。所以产品说明文档一定是细而全、逻辑严谨的。

PRD梳理完成之后进入到外部评审环节。

4.3.8 项目按时上线的保证措施

需求评审完成之后需要跟进项目上线,第一措施方案就是每日的晨会(涅槃学员每天都会模拟晨会)第二个措施就是项目排期表,以此来保证项目的按时上线。

产品上线之后需要进行至少两次数据分析,一次用来验证埋点;一次用来验证上线之后的效果,所以在该部分大家需要学会数据收集(埋点)方法和数据分析(对比分析法、漏斗分析法、多维度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用户特征分析法等)

想要一起参加项目的,可以添加个人微信:xuelaoban667,带你按照BAT大厂的标准流程做一个完整的项目放到简历上。

至此,一个完整的产品项目流程结束。大家可以看到拆解产品和创造产品的关系是什么呢?类似于我们小时候学钢琴,最开始没有基础只能照着世界名曲的谱子练习,学习世界名曲是如何弹奏的;等我们慢慢长大了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之后,开始自己作词谱曲,这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的。学习产品经理也是一样的方法,先通过拆解产品去学习一款成功的产品是如何做的,然后再通过创造产品从0到1完整的做一款产品,去实践学到的知识。做完以上两个实战项目之后,这时候会开始改简历,写到简历上并进行岗位投递。拿到面试通知之后,再开始着手提升面试技巧。

想要实战做项目的可以私信我,我可以手把手带着你做。

以上就是我对大家转行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预祝大家都能“顺遂人愿”。

除了以上还需要准备哪些?

看书是掌握基础知识最系统的方法,针对零经验的我推荐先读三本:《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产品经理求职面试笔记》。

第一本重点学习做产品的方法论;第二本重点学习产品的工作流程以及专有名词,这些都是打基础的。

当然有时间的也可以看看我推荐的其他基本书籍:

2、可以适当的学一些技术相关的

因为现在像AI产品经理、大数据产品经理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可以都适当的学一下相关的技术;如果不是以上几类,对于有提取数据相关的岗位,可以学一下SQL;其他的岗位技术不用掌握太深入,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即可,可以参考一下我之前的文章:

以下知乎高赞答案也许同样对你有帮助:

看完这篇内容之后如果对你有帮助,我想请您帮我两个忙

1、点赞,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内容(收藏又点赞,手拉手好朋友

2、关注我和专栏,让我们成为长久的朋友关系,精彩回答可以第一时间收到

马斯洛需求: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理论支点 (转)


继“蓝海战略”之后,“长尾理论”风行中国,而在长尾之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为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一种方法论,并逐渐流行起来。

“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是《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当时是用来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 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这是对人们一直尊崇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二八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提出的用以界定 主流,计算投入和产出效率的一种统计结论。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100 多年间,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而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求,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从低到高的梯式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五类。从这五种需求中,可分别找到同网民需求分析、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契合点。


生理需求:基础服务掀起了互联网两轮浪潮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比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寻找到食物。但当满足其基本需求后,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

而网民对于网络的“生理需求”,相当于在使用互联网时产生的最基础需求,包括浏览信息、收发信息、收发邮件、传输文件以及信息查询。这些需求产生于互联网肇始之初,对应地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是邮箱、即时通讯软件以及搜索工具。针对邮箱,产生了如网易、263通信、新浪、搜狐、雅虎等专业或非专业的箱服务商; 对于即时通讯工具,则在一场由新浪UC、腾讯QQ、网易泡泡、微软MSN、雅虎通等数家服务商发起的“战争”之后剩下了QQ与MSN这两家中国市场的“双枪将”,而QQ在市场份额及用户数上已将MSN远远抛在身后。


安全需求:网络安全产生的机会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 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而体现在互联网上,安全需求则表现为对网络使用流畅性、安全性的主张,比如网页是否含有病毒、流氓软件、弹窗广告,以及部分网民排斥的含有*****、暴力等垃圾内容。同时,网站反应速度、内容质量与更新及时性、网站访问的稳定性等,都构成互联网的安全需求。虽然流氓软件、病毒、弹窗广告、恶意代码、暴力*****等泛滥网络,但同时消除这些威胁的力量也相应地成长起来,包括杀毒、反黑及恶意代码清除等软件为网民的上网安全提供了起码的保障,这些并不构成网民在安全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损害的状况下放弃追求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

当然,在围绕这一层次需求中,诞生了如瑞星、金山、江民以及如卡巴斯基、诺顿、趋势等国内或国外知名的杀毒软件厂商。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自从《纽约人》杂志刊登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黑色漫画式幽默之后,大部分网民一直认为网络的虚拟性会让传统社会的隐私在网络虚拟世界得到最大的满足与保护,然而事实却似乎并非如此。目前大部分私人信息在未得到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被曝光,如热卖的企业老板名录、 投资人名录等,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网友自愿将私人信息发布在网上,供虚拟联络与交往所用,这种需求也即下面将讲到的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web2.0的开场白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网民的精神。

一旦对网络的需求提升到“社交”层面,则基本上是在向完整的web2.0过渡,这时期的网络平台普遍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诞生,比如融合即时通讯、bbs、blog、播客、交友等为一体的平台,以及六度交友的盛行。而这一层次的隶属关系在实现方面比友谊与交往的达成要难得多,一方面要求网络平台的用户体验做到位,同时在这个平台需要形成一个社区,让网友能够在社区里面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或者社会价值。

要实现这两点,这中间有两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一是网站所构建的社会体系要较为成熟,能够通过内容、话题及互动引导大家建立一个社会体系。人与人之间能够通过网站达到一种和谐或者冲突的社会;二是要求网友相互间能够更多更深层次地沟通。相对于美国人而言,中国人相对保守一些,更多的语言往往会选择讲给那些自己已经非常信任以及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朋友,在网上往往是一种发泄,但当真正面对一个网友时,往往又会产生信任壁垒。目前大多2.0网站基本上都在倾注力量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无论是群、组、圈、部落等概念,还是社区的早期叫法,都是为了吸引一批有着某种共同诉求的用户,要么带来人气,要么从中挖掘价值。

其实,就目前的常态而言,这些平台上组建的各种群、圈或者组,其内部成员形成的关系或者同其他群、圈之间的沟通并不牢固,或者说尚陷于一种苍白的状态,还无法达成像线下的沙龙、论坛等聚会那样的效果。

比如从事这方面探索与试验的集交友、博客、BBS等为一体的社交型网站“你我他”、OpenBC、联络家、天际网与若邻等,而单纯的博客、播客、BBS类网站更无法实现社交的真正功能。众多网友在写博客时,多半是在自己的圈子发表一些观点与感悟,如果碰巧被其他可能产生共鸣的网友看到,两人或许会通过这个途径相识,但这种机率毕竟尚未达到一种普适化的程度;BBS则更为松散,虽然像天涯、凯迪、西陆、西祠等社区凝聚了大批忠实网友,但这些网友间的交流往往限于帖子层面,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比如网上沟通、邮件交流,甚至达成某种合作,这其间的障碍目前仍未有效的解决。


尊重需求:虑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网络社会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 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也即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对于产品而言,这种“尊重需求”多数用来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处于这个市场区隔中的消费者往往很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

在互联网上,尊重需求则是以“互动”、“体验”、“个性化”为核心的web2.0的一大体现,网民无论是作为组织,还是个体,在网络上的活动都将被视,比如BLOG带来的增值效应。如何能够引导网友在网站里面获得地位,这个是最关键的。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其实现在在国内,播客制作者很少,能够作的精致而且有价值的播客人员则更少。

尊重需求应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用户在他们的社会性网络圈子内与人交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那些在现实中默默无名的平凡人,也同样有可能成为opinion leader,获得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实现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一直以来局限于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发表观点等“玩”的层面,却很少涉及到自我价值在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实现。自博客、专栏、个人门户或其他 面向用户设计的互联网产品诞生以来,网友在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出现了令人鼓舞的突破,但对更现实层面的比如管理等专业能力塑造、网络活动的物质价值实现 等,除电子商务外,尚未出现其他显著的突破。

比如企业在互联网方面的使用,尚未提升到管理、财务、法律这样的层次,简单说来,也即企业通过互联网这种工具了解客户在用什么,在想什么,还需要什么,有哪些是显性需求,有哪些是可以激发的潜在需求,等等。

这种现象也就导致了从事专业服务的网站一直在艰难地行走,比如管理与IT领域的门户AMT,比如新兴的企业健康管理服务门户觅法网,旨在打造中国智库的价值 中国网、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知名度经营与网络传播的赢道PushWay等。道路虽艰,但这些服务商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从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水平的提高以 及网络环境的改善于,国内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上的逐渐普及与熟悉,这些正在完善的条件都为像觅法网这样的要在专业领域掘金的新势力提供了“破壳”的机会。

总言之,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的道理,如果我们通过互联网可能获取完整的、有效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可以结识我们想要认识的朋友或者找到意向中的商业伙伴,同时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充当的角色,或者说如果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客户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还能挖掘出哪些价值, 创造哪些需求,那么企业的死亡频率将降低数个百分点,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寡头。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世界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今,我们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由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新社会。本文作者从互联网产品与人性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第一封 " 电子邮件 " 开始,50 年间,互联网从发达国家的军事需求,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驱动工具。在此过程中,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内容产业飞速发展,互联网载体变革,移动互联网兴起,世界一天比一天变得令人兴奋: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的互联网信息和服务让个体决策更加容易;丰富的影音和娱乐应用让快乐更容易获取;O2O 让人们可以享受信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商品与服务信息可以快速预览挑选,在一些地区,发达完善的配套体系让电子商务更加快速便捷。每周,你都能从应用商店找到新的 App 或游戏,每隔半个月,你喜爱的 App 总有一款会提示你更新,带来新的功能或优化的体验……

与此同时,芯片技术、显示技术、电池技术的瓶颈仍未突破,使得可穿戴 VR 远未达到市场化要求,也就意味着 " 手机 " 这一信息工具在较长时间内仍旧是互联网产品交互的主要载体(截止 2019 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就已占到了我国网民总数的 99.1%)。那么,包括基础体验、用户习惯和产品形态在内的属性就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由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新社会,并且将持续一个很长时间的平台期。

从操盘者到消费者,许多竞争格局的演化方向在秩序中透露着无奈。跑马圈地接近尾声,深层竞争开始消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产,互联网带给世界的变化,新奇之余,也渐渐失去了革新技术所特有的新鲜力量,许多互联网产品开始传递出越来越多人性的味道。

而这与我们之前的时代记忆或许并无不同 , 理解这些变与不变,开始成为了我的兴趣。在探索这一对立格局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点点启示。

01 互联网产品,从工具到温床

人类依靠工具繁衍发展直至繁荣,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工具的发展史。从树枝、石块到航天器,我们在用工具与世界对话,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反馈来提升我们生命存活的质量。尝到甜头的智人祖先开始继续深入地改造工具、探索世界,形成了一个循环。这种反馈激励机制,让生产生活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进化。我们利用工具,最终改变了世界。

生产工具在变化,借助工具和改良工具的意识不变。信息工具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快速演绎的工具类型,越发受到重视。从计算器到互联网,信息工具演化的关键是与人脑交互的频率。频率的提高,催生了某种在群体低脑力活动的时代不易被察觉的某种反馈倾向,使信息工具的演化获得了新的推动向量,这一向量将坚定地将我们推向由信息服务包裹的温床。

02 产品演化与心理需求

如今,虽然信息工具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从搜索引擎到微信、抖音、地图导航、炒股软件,信息工具每天都被我们使用。信息发展使现代人类对信息工具的接受程度变得越来越高的同时,信息量跃迁所带来的信息过载也使人们对信息变得疲累,利用程度变低。这对于信息产业来说,意味着获客成本变高,马太效应明显,创新难度增加。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哪里?从近几年的产品演化中很容易观察到以下几点:

1. 快乐驱动的主流信息形态演化

大脑为快乐而工作,且喜欢 " 偷懒 ",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于信息载体,哪种更容易获得快乐,它就本能地喜欢哪一种。短视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它们碎片化的视频承载方式更容易快速取悦大脑从而上瘾,在市场竞争的催化下,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成为主流。

显然,碎片化、较短理解时间的信息更容易给人们带来刺激,也更容易使人暂时满足,甚至持续不断地自我欺骗,以获取更多的快乐。如何在产品中允许用户为内容呈现做更多规划,是合理与大脑的 " 自我放纵 " 抗衡的关键。

2. 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正在被挑战

当我们试图获取信息时,我们就是在考验大脑接纳信息、理解信息、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通常,我们认为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指利用原有认知,结合新的信息,产生新认知的能力。而衡量这一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利用效率,利用程度,利用产出。

利用效率是指处理一段信息所需的时间长短,其往往与信息的结构化程度成正比,与信息背景的熟悉程度、信息含量的多少成反比。

利用产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性满足(完成决策、计算、逻辑思考等)、感性满足(情绪调节、情感释放等)、信息甄别(形成对信息源好坏的判断,是能否形成路径依赖的基础)、新认知再利用(更新认知、改变想法、二次传播欲望等)。

在信息化程度高的社会,我们处理新知识、建立新认知、输出新认知的时间被压缩得越来越短,这让我们感觉世界跑得越来越快,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信息爆炸占据了人类主动思考的时间,因为新的反馈源源不断,让人们时刻疲劳,失去主动性。用户从主动使用产品解决显性需求(80%),逐渐接受互联网服务商为其挖掘的隐性需求(20%),习惯接受,习惯享受。

3. 商业产品的社会价值决定其生命周期

佛洛依德认为,人拥有超我、本我、自我三种心理状态,本我是指无尽的欲望,超我是无限高尚的道德,而自我,则是人本身的状态,介乎两者之间。

商业组织对产品需求的决策处理,多数是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优先满足用户的本我需求。无形中,这将和产品本身必将承载的社会价值之间形成对抗。例如搜索引擎如何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维护搜索结果准确客观,同时降低不良信息的曝光率。

在传统消费品市场中,研发迭代较慢、反馈周期长、对用户本我需求的重视程度和满足能力相对较低,但互联网市场,充分的竞争催化了更多持续追逐用户喜好或杜撰用户喜好的现象,产品也最终会失去捍卫用户超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可以将用户心理需求和企业盈利动机结合,形成一个简单的心理需求向量曲线来理解商业产品的社会价值偏差

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商业产品都将在人性的驱使下,达到该产品的社会价值极限。部分产品为创新产品所替代,从而走向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这无可避免。而在需求判断中,过分重视本我需求的权重将加快商业产品偏离社会价值的速度。

03 信息奇点临近,价值互联网自混沌中孕育

从结绳记事开始,人们开始利用外物(除人类自身的记忆、动作、声音等之外)来记录、传递、读取信息。信息的传递和积累推动了人类的繁荣。

信息工具的演化,经历了信息存储载体(草木、石刻、纸张、硅基芯片)、信息传输媒介(口耳相传、书籍图像、光盘硬盘、大数据)、内容表述系统(语言文字体系、影音体系、逻辑体系)等各个方面的漫长演化,随着信息内容的演化一起阐释着人类瑰丽的文明史。

人们使用信息工具的目的,也随着他们改造世界、发展社会的程度而变化。随着生产力提高,生产资料和市场的不断升维(农业、工业、金融、信息产业),信息工具也逐渐从纸笔、书籍到电脑,再到手机不断迭代。

而相比于工业革命时期,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流通信息量增长是空前的,且信息的存储和流动都更加有序。这种信息爆炸满足且更加激发了全社会各阶层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推动着普惠信息工具的改造升级。久而久之,人们甚至从 " 利用信息 " 变为 " 被信息利用 ",且似乎越来越享受这一变化。

我们一直在改进信息工具,代表产品从粗放到精细,但获得的反馈却越来越超出预期,似乎渐渐迷失,在一代代的信息产品改革中慢慢变更了迭代方向。我们对信息工具的期望从满足行为决策需求到满足社交需求,再到满足精神快乐,不断地变化着。而经济诉求和互联网化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快到令所有人都应接不暇。

有趣的是,身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往往无法阻止需求的增长,甚至准确判断这趋势的走向。最近几年,我们开始把这种社会选择带来的伟大合力造成的无能为力叫做 " 奇点临近 "

当追求快乐的过程更多地变成压力(更多的信息曝光、愈发高企的信息甄别成本、满足快乐的阈值也越来越高);当探索用户的努力达到主流技术的极限(各细分用户画像的标签趋近同质,代表互联网心智教育在同阶层达到相对平均);当产品的社会价值停止增长(自然流量红利见顶,意味着没有人自发地出于个人需要而使用产品、同业内卷加剧、同赛道创新压力增加,意味着需求潜力枯竭),我们必然会走到某种体验的终点。

物理上,一个宇宙或走到尽头时,无穷大的质量在无穷小的空间中挤压爆炸,产生新的宇宙;在浩渺一隅之地,人类的文明之路上,冥冥中也一次又一次地复制着客观世界的终极规律——自我颠覆。

WEB3.0、元宇宙、价值互联网……这些是被我们模糊定义的未来方向,承载希望,也无疑充满混沌:金融属性的先发影响、去中心化的管理挑战、虚拟现实体验的完善……但它们无疑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期望(更丰富的感官拟真体验、更安全的数据存储、更公平的价值交换),也将重塑一个时代定义快乐的标准,激发新的市场竞争格局。

引用《三体》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黑暗是生命之母。对人性保持谦卑,对未来谨慎乐观。

作者:Zane,8 年经验产品旅人。关注互联网产品设计、人性导向方法论、产品团队建设。主要从业经历:音乐、娱乐、社交方向。个人微信:ilovefreeness

本文由 @Zan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