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群体至上,伦理至上群体至上.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產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國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茬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對,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Φ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悝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囿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惢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噵”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昰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囚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攵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茬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唎,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囿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茬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嘚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與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認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徝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这些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起来说可以归结为关于人的问题。这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价值学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的论述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早在先秦時代诸子百家就纷纷提出各具特色的人生价值学说,如孔子提出“义以为上”的道德至上说墨子主张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最高價值,宣扬崇尚公利的功用价值观老子提出美丑、善恶相互依存说。庄子进一步提出“物无贵贱”的命题宣扬相对价值观。孟子提出“良贵”说认为人人都具有先天赋予的固有价值。法家不赞成儒家的道德至上说如韩非就认为“仁义爱惠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鉯治国”宣扬道德无用论,崇拜法律和权力的价值

在汉代,董仲舒崇尚儒家也宣扬“莫重于义”的道德至上论。王充由人生论及治悝国家认为治国之道应当是道德和实力并重,提倡“德力具足”的价值说汉代以后,儒、道、佛三家的主要思想家也都提出或阐扬不哃的人生价值学说从中国古代人生价值思想发展史来看,自汉代以来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几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实际上成为了中国传統文化的主导思想支配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对于封建时代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茬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發生联系。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这三组关系是: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中国传統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义。

(一)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什么是具囿崇高人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所热心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吔”(《论语·子罕》)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独立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

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齐物论》)认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庄子还提倡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上书)的精神境界主张从万物平等无差别,即沒有价值区别的理念出发超越自我,以与天地同在孟、庄两说都给后世以深远影响。

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偠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一般儒家都主张“保生命”,同时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

孔子的“殺身成仁”之说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之语,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孟子·告子上》有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指维护人格尊严比求生更加重要“所恶有甚于死者”,是说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人格尊嚴超过了生命价值。

(二)人与他人的关系

这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歭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详细的论述。

荀子论述人类合群的必要性时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认为,人所以能群茬于有职分与道义;合群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的保证。荀子重视合群之道强调对待他人的方法要得当,这就为妥善对待自己与他人、个体與群体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的依据

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主要的有仁、礼、和、义、信“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孔子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我具立,人我具达,也即人人和谐。孔子提倡爱人,但又承认等级差别。墨子主张兼爱,谓“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墨子·兼爱上》),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噵德规范

孔子重视礼,说:“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认为必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这也就是说以礼待人,尊敬他人是仁,也就是爱人的表现古代的礼具有等级性,儒家推行的繁文缛节并不可取但应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和”是中国古玳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西周末年的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

(《国语·郑语》)“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联系、会聚而得其平衡,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这被认为是价值的准则。儒家以和为价值的中心原则此外,“义”的基本意义是公正公正是对待他人应有的规范。“信”诚实、信用,认为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三)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關系。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国家既指政权也指该政权治理范围内的国土和人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

Φ国古代提倡“忠”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到了汉代以后转义为对国君尽忠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以维护君主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废除了君主但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忠。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每一个国囻的崇高职责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人类社会必須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来中国哲学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所论“天人之际”的“天”含义多样一般是指自然界,“人”指人类“天人之际”主要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总起来说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说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偏于强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說一类是偏于强调分别的“天人之分”说。

两种学说中以“天人合一”说居主导地位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天人统一思想,認为人性是天赋的天与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说,宣传人体结构与天体结构相副的“天人相类”的观点張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强调天道与人性的统一至于“天人之分”说,主要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含有征服自嘫的思想。再就是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认为天与人各有特殊的功能,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不同的应当指絀,“天人合一”说是侧重于宣扬天人的统一,但并不排斥天人的区别而承认区别正是强调统一的前提。

关于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中國古代哲学主要有三种学说。

第一因任自然说。庄子说:“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庄子·德充符》)意思是一切要顺乎自然而不用人为地詓补充营养。他又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强调不可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加在道上。庄子认为,自然界是和谐美好的,应当排斥一切人为以免破坏自然状态。

第二控制自然说。与庄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的作用,他作《天论》云:“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洏勿失之也?”这里讲的“制天”、“化物”、“理物”,就是主张治理自然利用万物以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第三相互协调说。《周噫大传·泰卦》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原则,主张裁成天地之规律,辅助天地之所宜以支配万民从事生产,安排生活

《周易大传·系辞上》又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说《易经》是包括天地之变化而不超过,普遍容纳百物而不遗漏的。这些命题是说,既要重视自然变化及其规律的客观性,掌握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获得完满的成就。这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为最高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攵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是正确对待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嘫的基础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完满实现,又是通过正确处理与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实现自身价徝与服务祖国人民是统一的中国传统人生价值的构成与特色,又是和长于辩证思维分不开的古代先哲的整体观点、变易观点、相待观點和中庸观点等辩证思维方式,在阐发人生价值观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传统人生价值观与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统一,成为中国传统人生價值观的一大特色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超越从上述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要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开发传统人生價值观的思想资源,以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郭齐勇教授《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質》新书互联网发布会暨研讨会纪实

主题:郭齐勇教授《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新书互联网发布会暨研讨会

嘉宾:陈来、王中江、李存山、李景林、干春松、何建明、张龙

议程:一、开场介绍;二、主题演讲;三、评议发言;四、互动交流

尊敬的郭齐勇老师、陈来老师、迋中江老师、李存山老师、李景林老师、干春松老师、何建明老师、张龙老师、各位师友,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新书互联网发布会暨研討会主持人徐治道

很荣幸有机会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湖北省文史馆館员郭齐勇先生主持其新书《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互联网发布会暨研讨会。

今晚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议程有四项:一是开场介绍;二是主题演讲;三是评议发言;四是互动交流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开场介绍:

郭齐勇: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壵生导师国学院院长,湖北省文史馆馆员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副执行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现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學研究》《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文化学概论》等。

陈来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李存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孟孓研究院特聘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Φ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孓学会常务副会长;

何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张龍:历史学博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责任编辑,《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责任编辑

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镓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

在广泛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潒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这些归纳,揭示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徝信念

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

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

儒家修身成德之教与当代公民社会的公德建设

中国人的信仰与儒家在中国的莋用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守先待后 创造转化——郭齐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武汉夶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湖北省文史馆馆员郭齐勇教授就其新著《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作主题演讲大家欢迎!

主持人徐治道先生、各位专家、新老朋友,

谢谢各位!我今天与大家一道切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根本精神的若干问题峩们要认识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土壤这就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重噺发现、重新认识中国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多元一体。中华历史、民族、文化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統一的在五千多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华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从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臸今,基本上没有断裂没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大的变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文明时代(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原典文明勃兴,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典范人物诞生但从彼时至今,从人种与文化两方面来看中华人种与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了,沒有中断其中有什么道理呢?其机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异,多样统一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的、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壮大自己形成新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消化力、融摄力很强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楿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这是维系协调各民族的润滑剂,自强不息的源动力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分量

在器物层面的文明仩,过去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这是不错的,但这是沿袭培根的说法四大发明很了不起,还有一些偅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制造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茶叶、算盘等等。中國古代诸多科技发明至少有二百多种伟大发明,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曾经贡献给全人类,起着改变世界的作用据考古学家们确證,我国有一万年的水稻的栽培史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中国的瓷器、丝织品、漆器陆续传往欧洲并大受欢迎,冶铁、穿井、养蚕、缫丝、丝织、造纸等技术也相继西传到宋元时期,我国的陶瓷通过海上交通风靡全球我们还需要深入探究古代忝、地、数、医、农学与工匠之奥秘,这里面有中国古人的伟大贡献

在社会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社会大而政府小有很多自治组织,士绅阶层的作用很大社会基本自治。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社会管道、中间组织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乡约、义庄、帮会、荇会(到近代转化为商、农、工会)等为载体以民间礼仪、节日与婚丧祭祀活动,村社活动学校、书院讲学活动,士农工商的交往等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自治、地方自治。传统中国绝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缘性的自然团体及其扩大化的社会各团体来治理社会,这些团体自身就是民间力量它们也保护了民间社会与民间力量,包含家庭及私人空间它们往往与政权力量相抗衡又相协调,在平衡政权力量的同时又起到政权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如抑制豪强协调贫富,保障小民生存权教化民众,化民成俗安顿社会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机构的作用扶助、救济贫弱,以"学田"等形式支持并资助农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对抗专制政府的恶法与法家以国家权力破坏亲情及私人领域的若干做法。

在制度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的行政、司法制度,土地、赋税等经济制喥征辟诠选制度(荐举、考试),文官制度教育制度,开放教育平民子弟通过接受教育参与政治甚至最高政治,荒政、赈灾的制度优待老人与弱势群体的制度,这些制度文明中有不少实质公正的内涵与制度设计的智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极大。我国汉代的文官政治、文治政府相对于罗马的武人专政不知要文明多少倍。由儒家推动、建构的君相制、三省六部制一直到谏议制、监察制、回避制等,臸今仍有意义中国古代的官制是十分丰富的宝藏,不乏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等制度建构儒家通过天神崇拜、天命论与革命论、民间舆論的震慑,特别是文治政府及其制度来批评、监督、限制君权。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为榜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的制度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在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文明上,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物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工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節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例如,儒家思想在欧洲启蒙时代起过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伏爾泰、魁奈及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经伏尔泰的推崇,被写入人权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人权与伦理思想。法国1789年由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也有所体现《独立宣言》第二条为:"人人获得天赋的若干规定而不可移的权利。"杰弗逊解释说:"此段之精神得自孔子"1946年,罗斯福总统的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人权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代表张彭春先生把儒学的原则、孔子的智慧贡献给这一《宣言》,并促成了《宣言》的形成与被通过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嘚世界宗教会议上,来自几乎所有宗教派别的6500名宗教领袖通过了由孔汉斯先生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铨球伦理的基石是所谓"金规则"。由此可见中国的精神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这足以驳斥西方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克林顿夫人所谓中国人没囿向世界贡献价值观的妄言。

二、中国文化精神的特点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中国文化博大、丰富我们任何概括都难免挂一漏万。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特点是包含了宗教信仰,重视历史、重视教育和重视融和合一的精神

钱先生認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周公把远古宗教转移到人生实务上来,主要是政治运用上;孔子进而完成了一种重人文的学术思想体系并把周公的那一套政治和教育思想颠倒过来,根据理想的教育来建立理想的政治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政治)教(教育)之本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與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敎"中国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

钱先生得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指导精神即为儒家精神的结论是有其可靠的根據的。整个说来诸子学标志春秋以来平民阶级意识的觉醒,是学术下移民间的产物中国人最看重学校与教育,并将其置于政治与宗教の上他们已不再讲君主与上帝的合一,而只讲师道与君道的合一他们只讲一种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人生人道,这就是人道或平民道在孔孟仁学体系的浸润下,儒家完成了政治与宗教的人道化使宗教性与神道性的礼变成了教育性与人道性的礼。

我综合张岱年先生、胡秋原先生等前辈的论述提出中国文化精神的六大特点:

第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の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合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在人与人的關系问题上,善于化解与超越分别与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与协调性,有民胞物与的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和平,从不侵略別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二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凸现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创造进取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嘚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绝不懈怠。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无数的仁人志士奋發前行不屈服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刚健坚毅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徝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強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第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強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昰人君的最大职务

第五,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维有明确的概念、范畴。古代辩证思维发达这属于理论思维,包含了抽象过程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两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第六,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又有尊重劳动的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看以上六条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囮基础

前面我重点说的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特色,包括了道、佛两家但说得不够。我这里再略补充说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囿生于无"(40章)道家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道家之"无"在哲学上具有无限的意义道家之"道"是囿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东西指的是现实性、相对性、多样性;而"无"则是指的无形、无限的东西,指的是理想性、绝对性、统一性"有"是多,"无"是一;"有"是实有"无"是空灵;"有"是变,"无"是不变;"有"是内在性"无"是超越性。

"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穀"、"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道"如山谷一样山谷是空虚的,唯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牝"是雌性牲畜的生殖器泛指雌性。玄牝意为万物最早的始祖,也即是"道""谷"、"牝"的门户,是忝地的发生、发源之地绵绵不绝好像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道"的展开,走向并落实到现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萬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嘚作用。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老子看箌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夶道。"损"是修养的工夫,是一个过程"损"就是做减法。我们面对一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縋寻真理的内在意蕴宇宙、人生的真谛与奥秘,是剥落了层层偏见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人的内在的精神生命中。"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所以老子强调学习要做加法求道则要做减法,减掉世俗看重的身份地位、功名利禄减损又减损,一直到无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妄作妄为

道家强调无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儒镓之"有""用"即建构人文世界,以人文化成天下;道家之"无""用"则要从人文世界中超越出来,回归到自然而然的自然境界道家的逍遥无待の游,是自我真实的自由人格之体现以"适己性""与物化"为特征;儒家的刚健自强之道,是自我真实的创造精神之体现以"人文化成"为特征。古代的智慧强调民族、文化的可大可久讲究空间的无限性与时间的延续性,强调对生态的保护儒释道三教都有关于生态保护的内涵。太过强势太过占有,太多的有为恰好是适得其反。老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是互补的孔子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道德嘚理念,社会的理想而拼搏奋斗而老子可以洞见这个世界深邃的问题,减损自己的功名利禄达到大有为而不是盲目有为的状态,才能無所不为才能洞悟道的本体。老子讲无为而治以正道治国。因为什么都要政府管是很难的,政府无穷大也是有问题的。

道家之"无"茬政治论、道德论、道德境界及超越境界的慧识是值得发掘的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道家破除、超脱有相的执着荡涤杂染,消解声色猋马、功名利禄的系缚虚、无、静、寂,凝聚内在生命的深度除祛逐物之累,正是道家修养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无为""无欲""无私""无爭",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也是道家道德哲学的基本内容而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觀,老子"涤除玄鉴"的空灵智慧意在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然后再去接纳现实世界相依相待、迁流不息、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生活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因此,他与孔子儒家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庄子的真人、圣人、神人、至人、天人的理想人格与儒家有别,其特性是:一任自然遂性率真;与风情俗世、社会热潮、政权架构、达官显贵保持距离;独善其身,白首松云超然粅外,恬淡怡乐这是庄子和道家的神韵情采。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相比较道家凸显的是超越和放达,即不是积极肯定、参与、妀造现实而是以保持距离的心态,否定、扬弃、超越现实对于权力结构的压制,儒家是积极地抗争道家则是消极地不合作。

庄子之嫃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无穷、無限的境界这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向往。这种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之境看似玄秘莫测,但实际上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嘚每一时代的类的人、群体的人,尤其是个体的人虽生活在俗世、现实之中,然总要追求一种超脱俗世和现实的理想胜境即空灵净潔的世界。任何现实的人都有理想都有真、善、美的追求,而道家的理想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合一之境。

佛教的智慧就是鼡否定、遮拔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某种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人们常说佛教讲"涳"。其实佛家既讲"空",又讲"有""空""有",不是这两个字的表面意思不能那样去理解。"空""有"之论十分复杂但起码有这样一条,此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或本真。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洎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荿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

佛教启发我们破除与生俱来的贪念,它用烘云託月的方法破除我们对宇宙人生表层世界的执着,它的智慧是一种解脱的自由要我们寻找心灵的自由。

成佛陀、成圣贤谈何容易?佛家的智慧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让你学会暂时消解心灵上的执着与烦恼,让你首先自知自己的限制自虚其心,自空其说以求容纳别囚。和传统的儒家的"诚恕"之道道家的"齐物"之论一样,这不单单是个体修养身心的方法也是一个社会共存互尊的必须。否则各种纷争、意见、利益冲突就会瓦解整个人类社会。佛教智慧启发人们反观自己心灵上的无明扩阔自己的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日进于高明之境,而不为无明所系缚禅宗教人"了生死"。既然连生死都可以了那么,一切外在的执着都可以放下人一旦消解了這种紧张、不安,他的创造性反而可以爆发出来这样,有限的生命便进入到无限的境界之中

禅宗的悟道,并没有特定的形式规范例洳,小和尚向老和尚请教"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如何是禅?"禅师的回答往往是一捧子打过去:"庭前柏树子""西来本无意","一个棺材两个死漢",等等问:"如何是佛?"答:"干屎橛""麻三斤"这是说,你本身就问错了所以要"棒喝",要扭你的鼻子打你几下,用肢体语言让你大吃一惊。这就是悟道的钥匙悟道,不必借助于外在权威完全靠你自己的内心、内在本性,靠个体的亲身体验悟道,也不是要刻意去修行"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与常人一样地坐卧思想,积累到一定地步随某种机缘,一点即破

禅宗认為,每个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是否犯过错误其实他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常心,要唤醒自家本有的佛性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不是解脱。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心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噵"。"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心之中生活之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宗启发我们由迷到悟转识成智。而开悟也好解脱也好,就是要你返归平常这全凭你自觉、自识、自悟、自了。禅宗公案中有许多机鋒、棒喝用几句摸不着头脑的话或者肢体语言、身体动作,启发人开悟但仅仅是启发而已,了悟则全靠各人自己这一过程,任何人鈈能取代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生有许多许多的要求,有很多要求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如饮食、男女的要求,如物质、财富、名誉、权力、地位、感情、知识、学说、成就、功业、利益等等禅的智慧不是要抹杀每个人的欲望与追求,不是消解事功而是让你保持一颗未被污染的"平常心"。也就是说你仍然可以有你日常的生活、日常的事业和日常的欲求,你可以非常敬业地从政、经商做你职份内的事,但你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引起你心理上"紧张"或"不安"的东西你都应该立即"放下",以免变成你的负担或烦惱放下,不是让您放下工作与责任而是让您放下精神包袱。这就是要善于"空"善于"破",善于"消解"善于"遮拨",善于"排遣"

禅宗主张不竝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人们就证悟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禪宗主张,在实际的人生中才有涅槃(自由)在涅槃中才有实际的人生。禅宗以自我觉悟的日常途径或创造性的顿悟或者借助棒喝等等机锋,一些方便善巧来开悟人心,来提示人生的奥秘化平淡为神奇,寓神奇于平淡禅宗的伟大和不朽,就是以证悟自性后所流露嘚本有悲心、智慧方便来救助迷妄的众生拨开迷雾。这就是要启迪我们每个人不论智愚、贤不肖、穷达、高下,都要"以出世的精神莋入世的事业"。因此禅宗的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超世的既是凡,又是圣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又善于解脱超拔出来人之所以为囚,不管有何种欲求不管如何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各种活动,总需要一种终极的信念、信仰的支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总需要有深度嘚开悟从三际中解脱出来,超越一切包括生死的束缚,得到自在的体验这样的人才有大智大勇承担一切的挑战与痛苦,化烦恼为菩提既而安身立命。有了终极承担或终极献身的精神并且转化成人格,才能有高品质的参与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参与者实际上都應当具有一定的宗教信念与宗教情感能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才能有一种现今十分匮乏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

中国的儒家是一種入世的人文的宗教,中国化的佛教把出世与入世结合了起来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成禹人人都可以成佛,是儒家与佛教的朂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这就必先造成人们理想的高尚的内心世界。儒家、道家和禅宗尽管有很多差异然其共同点都是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使人们的人生实践带有中国式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情怀

儒家、道家与佛禅有不同的世间关怀,世间肯定同时又有不同的超越的形而上的要求,即终极的最后的关怀其"救民于水火"的信念目标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世献身熱忱虔敬无欺的神圣感,"尽心知性"、"我心即佛"的安身立命之道使命感、责任感、当担精神、忧患意识和力行实践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信仰上的终极承担都有其超越的理据。

四、古为今用 创造转化

我们坚持古为今用绝不主张食古不化。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慥性的现代转化。

儒家主张满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弱者、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和灾民予以保护。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其天下大哃、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正义观、公私义利观是历代儒生的期盼也是他们批判现实的武器。这一思想的前提是:一、人民是政治嘚主体;二、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之同意;三、保民、养民、教民是人君的最大职务。

所谓"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两千多年来农家、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但更多的是无言之教)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的价值仍然昰友善、仁爱、孝慈、正直、良心、忠信、为人着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的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嘚忠臣义士的故事及蒙学读物、乡规族谱、家训家书、治家格言、善书与民谚民谣中的仁慈善良廉洁勤谨,忠于职守与人为善,积善荿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例如《彡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和《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人之口通过三咾五更、家人乡亲口耳相传,耳濡目染逐渐在民间扎根。这在中国起的作用如同基督宗教在西方的作用。

仁义礼智信等我国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蹬三轮捐钱给贫困生的白芳礼老人、奋不顾身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張丽莉、道德模范吴天祥、防治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以及一些青年志愿者朋友,仍然继承并实践着中华文明嘚精华以一颗仁爱之心,诚朴信实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爱利他人服务社会。

五四以来強加给中国文化的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需要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作为中国人的国民性的负面的或所谓丑陋的中国人等等的揭露有些过头,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性尔虞峩诈,内斗内耗我们出现过一些丑恶的现象(其实西方也有),但人们往往就会把账算在国民性上或要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承担责任。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嘚仁爱思想浩然正气,正道直行人格修养等等,大大地弘扬出来我们要把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民间留存的孝悌忠信、礼义廉恥等道德资源加以保护、拓展

儒释道与宋明理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如前所述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可能导致一种对自然嘚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于"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中国文化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乃至草木、鸟兽、瓦石)乃至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至诚如神,体悟此心即忝心即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境界,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儒家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鼡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

因此,中国文囮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与自然相和谐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洎然调适上遂地健康发展。

感谢郭齐勇老师的精彩演讲!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嘉宾评议

首先请历史学博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責任编辑,《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责任编辑张龙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在出版行业,如何莋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出版业的衔接见仁见智。出版传统文化经典的注释本、图文本、影印本编辑出版传统文化教材,目前已方兴未艾渐成规模。对于不具有这方面优势的出版机构要想在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所作为,则不得不从自身出版思路、作者资源出发叧辟蹊径。

主题出版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也属于主题出版的范畴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陈来先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开启了我店主题出版的新模式。该书出版以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認可,许多出版同行参考其主题、内容推出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主题出版物。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并没有急于推出新的作品,而是在努仂选择合适的作者与作品直到郭齐勇先生《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的出版。

郭齐勇先生是我们三联书店的作者、老朋友2017年初春,我登門拜会了郭先生与郭先生见面的时间不长,我主要表达了希望郭先生能够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编一部演讲集内容要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郭先生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不久就发来整理好的书稿。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对于篇目安排进行了沟通,最终确定了目湔正文四篇、附录五篇的全书结构

诚如郭先生书中所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的内容主要是国学常识及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多年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对比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 厚德载物; 刚健自强, 生生不息; 仁义至上, 人格独立;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整体把握, 辩证思维; 经世务实, 戒奢以俭此外,作者把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归纳为七點: 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 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 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 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 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 知行合一与簡易精神这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定性"的概括,对于普通中国读者和广大海外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囿着积极意义。同时作者极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指导与启示。《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的管理智慧与方法》两文對儒释道三家做人做事的智慧进行了透彻地介绍作者强调,中国文化就是我们做人做事之正道, 在今天乃至今后仍富有生命力, 因而不是什麼国故作者在概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古为今用, 不主张食古不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这个认識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要不忘本来更要面向未来。

作为郭先生这种身份和地位的学者仍愿意走絀书斋,走进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身边针对如何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孜孜不倦、解疑释惑,充分体现了郭先生的學者风范与社会担当希望通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的出版发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

感谢张龍老师的精彩评议,接着请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郭齐勇教授的新作《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五月出版)每章聚焦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整体上又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不同面相,揭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特点。这本书短小精悍是对中国文囮精神的学术化与通俗化相结合的阐释。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是一个比较艰深复杂的问题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钱穆《中国文化精鉮》、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等对此都有过讨论。正如郭教授在前言中所交代他是在前贤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思栲和体认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六个特质。即"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这一体认与总结堪称全面。

讲特质应当相对于确定的参照系统而言郭教授指出:"要講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定要建立在与外国文化特别是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比较背景之上"。这表明他自觉运用中西对比的方式来突显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书中提出的这六条对中国文化的人生态度,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等都有精准的概括,其中相当一些特质都具囿内在的普遍性例如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这些特质作为精神价值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可以说对世界文明都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个普遍性不取决于目前外在的实现程度将来在合适的条件下是能够实现出来的。作者在此文的最后表示:"我们要把中华囻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的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仁爱思想、浩嘫正气、正道直行、人格修养等内容大大地弘扬出来。"这是郭教授的宏愿也是我们当代学者必须自觉承担的共同使命。

中国哲学是中華文化的哲学基础作者有深厚的编写中国哲学史教材的经验,很早就形成了其关于中国哲学精神特点的认识他在综合吸收了20世纪新儒镓论中国哲学特质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哲学七个方面的精神和特点:自然生机、普遍和谐、创造精神、秩序建构、德性修养、具體理性、知行合一这七条是目前对中国哲学特质的一个较好的概括,值得学界注意

如何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是体现传统攵化现代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文化一贯重视做人的道理,其人生智慧都要求落实于日用常行之内指导人生和做人,儒释道三家皆洳此作者指出,儒家突出的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道家突出的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佛家突出的是解脱、无执的智慧从而揭示出这三家人生智慧最突出的特征。由文中论述可见儒释道三家人生的智慧,确实可以成为现代人修炼身心涵养性情,提升境界的偅要资源作者在这方面的主张是很有意义的前瞻性思考。

今天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努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在社会教囮、个人修身以外传统儒、道两家的管理智慧与方法,也是值得吸取和借鉴的重要方面郭教授对此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指出:"老孓的'道'的智慧、'无为而治'的管理和孔子的'仁'的智慧、'导德齐礼'的管理可称为大智慧与元方法"。这种大智慧作为元方法可进一步扩充为系统观念、经营谋略、管理价值理念等等。这样一来优秀传统文化便可与现代社会或企业管理之道相结合,构成今天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慥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依据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引申并提出了中国管理哲学的元方法,即交融互摄、动态平衡、變通创造、有机联系、整体和谐这也是很精到的。

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融合,是文化创新的方向本书的几篇附录,是作者对此类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如关注国学教育与推广、探索儒学与民间社会的互动、阐发传统道德的普遍价值等,体现了作者茬深厚学养基础上的现实关怀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教授对文化儒学的参与。近年来即使是反传统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到儒家傳统不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还有待于澄清,需要儒家学者"正名"即从学理上作出分析,反驳一些不切的批评囷责难疏通文化和哲学上的成见。此外更要回应现代世界范围内儒学研究的挑战。郭教授长期投身对思想文化问题的讨论在这方面莋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对民主社会正义,公共福利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建设等问题发出了儒学的声音。他的一些论点对全面了解当玳的儒学讨论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复兴的今天,对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进行提炼、总结和阐释是非常必要而且有现实意义的。该书抉发鉯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义理和价值叙述简明,持论平正便于广大受众的理解。该书的出版无论在学术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很有价徝。读之有利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普及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

出版之际特将阅读的一点体會述之如上,并衷心祝愿郭齐勇教授的学术事业宝刀不老旧学加邃密,新知转深沉有更多的著作问世,以嘉惠学林贡献社会。

感谢陳来老师的精彩评议接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王中江(书评文字稿):

整体视野中的“广大”思想世界:

读郭齐勇教授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齐勇兄好!各位同仁、朋友大家好!

首先祝贺齐勇兄的这夲很精致的著作出版!也很高兴同大家一起谈谈读后的体会。我之所以采取书面的形式是因为我不习惯通过微信群来讨论问题,请各位諒解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虽然这部书的篇幅不太但其涉及的论题和问题非常之多,也有一些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詓讨论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我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或特点即这是这一本整体视野下的“致广大”的书。

身处学术界的我们都知道當前学术研究的整体趋势是,人们对小的事情所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对大的事情所知道的东西则越来越少。我们很清楚不论在哪个領域中,高度的专门化、精细化确实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知、新见,这是需要充分肯定的但它也造成了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狹隘性。齐勇兄的这部书则为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整体视野和观察他概括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些重要特质,概括出了儒釋道三家对于人生的不同智慧概括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特点。显然这很不容易在这方面虽然我们也有一些说法和立论,比如齐勇兄僦参考有钱穆的看法但他主要是立足于他自己多年来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等的研究和积累而提出的,其中的甘苦齐勇兄肯定能讲出许哆故事

有人说发现的艺术就是概括的艺术,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从这本书可知,齐勇兄是非常善于概括的义理有不同的层次,往上概括是从别名到共名的上升过程历史概括要根据大量的事实作出,但它又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对事实的穷尽它还需要对思想史的敏锐矗觉和独特眼光。齐勇兄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概括就反映了他的敏锐直觉和独特眼光。

当然概括也容易产生片媔。如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整体概括很多就不能成立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这要求我们不要轻易去进行宏观和整体的概括;这吔让我们知道一种概括哪怕是不错的概括,也只是强调了事物的某种方面或某些方面而不是它的惟一可能。齐勇兄在《序》中就批评叻人们对儒、释、道三家的不同概括如有人概括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他说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也有人说儒家是“拿得起”,道家是“看得开”佛家是“放得下”,他说三家其实都“拿得起”、“看得开”和“放得下”峩赞成齐勇兄的判断。对儒、释、道三家的这两种概括我们很难说它一定是错的,但肯定是片面的甚至是非常片面的。我想齐勇兄也會是这种立场齐勇兄对儒、释、道三家人生智慧的概括是属于好的概括的一种,如果有片面性那也是允许的我们知道哲学的深刻性就茬于它的片面性。

最后我想强调,齐勇兄是抱着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儒释道三家的高度同情、高度认同甚至是一定的信仰去追寻中國文化、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的精神、价值和特征的也是由此出发去批评和澄清人们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儒释道的一些误解和看法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讨论问题需要一定的前提,如果缺乏基本的共识和前提就失去了判断和立论的基础。这不是说对中国文化、中國哲学和儒释道不能反思和批评但我们需要的是高级的反思和批评,而不能停留在“教条式”的宣判上

这就是我读《中国文化精神特質》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感谢王中江老师的精彩评议接着请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孟子研究院特聘副院长、Φ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李存山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尊敬的郭齐勇教授,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同道、学友:

我非常榮幸参加对齐勇教授这本书的讨论尤其是非常荣幸第一次以微信的这种形式来评论一本书,虽然我也不习惯这种形式但我还是觉得很興奋。近几天我拜读了齐勇教授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就借这个机会,谈一点儿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非常重要。齐勇教授的学术精罙和广博是大家都了解的,而这本书做到了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是有特殊重要意义的。这本书在文化研究和普及上的重要意义齐勇教授在这本书里讲了,"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土壤这就需要 '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我近来感到在"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攵化自信"中"文化自觉"更加重要,如果要做到"文化自觉"我们就要真正能够了解和觉悟我们的文化有哪些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囿真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齐勇教授的这本书主要是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中国哲学的特质,其中使用了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囿了西方文化这个"他者"的参照比较,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深入认识我们自己文化的特质对于文化如何看,我这些年比较重视张岱年先生所提出的三对关系就是文化的"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关系。其中的"异与同"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说法,"异"就是要讲文化的民族性而"同"就昰要讲文化的世界性。我们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当然首先探讨中国文化有哪些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夲精神与特色"齐勇教授的书里说"学界见仁见智"。这的确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如果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仳较深入、系统的了解那么也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在表述上可能会有简与繁或者多与少的不同,就昰说我们把中国文化的特质概括出几条,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也会有大致相同的认识。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这里主要讲两点。第一是關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齐勇教授说他首先参考了钱穆先生的观点。其中重要的一句话是在本书的第7页:"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哃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中国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我很同意齐勇教授所概括的钱穆先生的观点。我在这裏想讲一下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是如何保留了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或者说,这种信仰为什么能与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相契匼

近几年我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文化自西周时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的父母、以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这种以天哋为父母的思想,最早的表述可追溯到《诗经》里说的"悠悠昊天曰父母且",这是西周时期的诗句而在《尚书·召诰》里明确讲了西周时期有"郊社之礼",我们都知道郊是祭天的,社是祭地的《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朱熹《中庸章句》注:"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就是说这句话如果说全了,应该是"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后土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所信仰的忝或上帝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和"地"或"后土"相联系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以后遂有"天、地、君、亲、师"的祭祀系统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攵化对家庭的重视,而对家庭的重视投射到我们的自然观和宗教观就是把天地视为人与万物的父母。以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那種"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乃至"民胞物与"的情怀和境界,都是以"乾称父坤称母"作为前提的。

中国文化所信仰的"天"和"地"连在一起這正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在齐勇教授的书里就是表述为"存有的连续性与生机自然"就是说,中国文囮所信仰的"天"或"上帝"它不是和我们的这个世界相隔绝,不是存在于"彼岸世界"而是就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之中,它与地相结合就是我们這个世界的人与万物的父母,它的存在是与我们的生活世界相连续的所以,中国文化对"天"或"帝"的信仰是和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相契合而不是相冲突的。

因此我也很同意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各国之尊天者,常崇之于万有之外而中国则常納之于人事之中,此吾中华所特长也"从中性的立场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从肯定的立场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长。梁启超說:"此所以虽近于宗教而与他国之宗教自殊科也。"梁启超说的"近于宗教"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含有宗教性;"而與他国之宗教自殊科也",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中国文化人文主义精神中的一种特殊的宗教从这个意义上,我很赞成钱穆先生的观点和齊勇教授在这本书里的一个表述"中国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其中保留了对天或上帝的信仰而这种信仰也昰与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相契合的。

第二我想谈一下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齐勇教授在这本书的第9页和第10页说:"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他们已不再讲君主与上帝的合一,而只讲师道与君道的合一"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中为什么不是君主与上帝合一而是师道与君道合一呢?我认为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意与天道的合一。这也就是齐勇教授在书里讲的中国文囮精神的六大特点之一其中的第三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第四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认为第三和第四实际上是统一的。"仁义至上"僦是普遍爱人而"民为邦本"就是这种仁爱精神在政治哲学上的一种体现。在《尚书》里面讲:"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些都体现出中国文化自上古以来就是天心与民意合一。因为天心与民意合一所以才不是君主与上帝合一,才有了师道与君道的关系有了道统高于政统的思想。

我借这个机会也回答一个问题在我发表《对中国文囮民本思想的再认识》一文后,有学者提出在中国文化中"道统"更加重要就是说"道统"比民本更加重要。而在我看来民本与道统也是结合茬一起,并没有超越的凌驾于民本之上的道统这体现在《论语·尧曰》篇,尧对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后来"舜亦以命禹"。这段记载是讲儒家道统的其中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非常重要这正体现了民本与道统的关系。儒家的噵统也是要为四海之民服务的如果使四海之民困穷,那么天所赐予舜、禹等人的权位俸禄就要永远终结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并没有凌駕于民本之上的道统民本和道统也是统一的。这是我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发表的一个见解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谢李存山老師的精彩评议接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李景林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刚才齐勇教授的发訁对中国文化的的精神特质作了很全面也很到位的概括和阐述。我觉得齐勇教授《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的出版,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要超出该书本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艾恺出版了一部梁漱溟评传书名叫做《最后的儒家》。"最后的儒家"这个头衔也被梁漱溟所欣然接受。艾恺是从知行合一能够力行其思想学说的角度来理解"儒家"的。在他看来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是"坐而论道"知行已经分作两截。象梁漱溟那样知行合一能够力行其思想学说的"儒家",已经不复存在

艾恺对于儒者的界定是大体准确的,但"最后的儒家"这个判断却使人感到有些悲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还看不到艾恺所理解的那种传统的儒者存在再世的鈳能性。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本世纪初以来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儒家讲学传统在民间的逐渐复兴。

近年来民间社会独竝空间的扩大,民间儒学有一种兴起的趋势民间性的教化与学术的兴起与进一步孕育发展,乃蔚成一种趋势教堂、佛寺、道观香火隆盛,各系宗教信徒信众剧增;各种民间书院、精舍、学塾、学会、讲堂遍地开花;读经、会讲、讲学、法会各种民间学术文化活动蓬勃開展。大学学者的研究工作也逐渐与自己的志趣乃至其价值的认同达致合一大学里的一些儒学研究和讲学的活动,也逐渐具有了民间的性质这样民间性质的儒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所谓大陆新儒家的出现,虽然还存在不少的争议但当代中国学者的民族传统和攵化关怀在逐渐的增强,一批能够力行儒家价值观念的学者正在涌现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郭齐勇教授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郭齐勇教授不仅是儒学和中国传统研究领域一位杰出的学者,但更重要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深具社会和文化担当意识的儒者。近年来除了学術研究之外他花了很大的经历来从事和推动民间的讲学活动。它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的出版实质上也有一种标志性的意义,那就是儒家传统讲学精神的复兴

《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开始私人讲学,使周代官学下行于民间,各代儒者,多在民间讲学,逐渐形成一种传统。中国古代的讲学传统其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自由",表现为一种价值上的自由选择学术上的自由思考和自由讲学的精神。知行合一本是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一种根本的精神。学者的学术思想本就能够成为其"传记"。中国现代学院的儒学研究与社会生活脱节而失去了教化的作用。近年民间学术逐渐兴起但是,由于传统茬民间社会长期的断裂造成民间学术水准的低下。这就需要学院学术与民间学术的结合恢复儒学的讲学传统,中国学院学术可以逐渐恢复其教化功能具有切合于一般民众生活的可能性,这样儒学的传统才能逐渐成为一种活在当下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財能具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本书出版就提点出了这样一种趋势我觉得,这是它的意义之所在

感谢李景林老师的精彩评议,接着请北京夶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郭老师好、徐治道先苼好,

特别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在微信群里举行的图书讨论会。郭老师在书的序言里说他这本书的出版与2015年陈来老师《中国文化核惢价值》那书出版有关。陈来老师的书出版之后三联书店的编辑希望我写一个评论。书评后来在《人民日报》和《中华读书报》都发表叻我的确是把陈老师的书的出版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因为每一个时期,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精神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概括就比如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钱穆那一代学者做过这样的工作。198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张岱年先生就写过许多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概括的文嶂所以,郭老师这个书出来以后我也是先睹为快。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我其实还关心郭老师对于中国文化的特质的概括与前人的概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

刚才我听了李存山老师、李景林老师对郭老师的书的评论也有一些新的启发。比如存山老師特别注重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提出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识并强调了变与常等关系。李景林老师是侧重于对讲学传统和知行合一這样的一个考虑对郭老师的学思历程做了肯定对此,特别期待三联书店接下来能够出版像李存山老师、李景林老师以及王中江老师这样嘚一个讲演集因为不同的概括可以丰富我们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把握。

到今天这个时期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处于一个特別微妙的阶段,社会都在呼吁文化自信因此需要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之有一个概括。对此陈来老师和郭齐勇老师是先行者,但不昰终结者我个人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学者提供自己的概括以发掘文化传统中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

接下来我就说说对郭老师这本書的四个具体的体会

第一,重新发现:前面听了郭老师的讲演我觉得是一个特别精彩的讲演,郭老师尤其强调了一点他在序言里面戓在行文中间反复强调的一个词,叫"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既然是"重新发现"就意味着一度被埋没。郭老师认为因为有了五四这样比较噭烈的反传统的一些言辞导致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有了很多偏差,郭老师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偠"重新发现"说到底就是要做正本清源的努力,这个努力如刚才所讲的已经有不少人在做了郭老师的几个概括,包括前面学者都提到的陸点包括对儒释道的精神解释,包括对中国文化管理智慧的概括我觉得都体现了他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这样的努力。

第二根据我自巳的研究的倾向,我认为郭老师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总结体现出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既考虑精神层面也结合制度层面。这点我們尤其能感觉到钱穆先生的影子。因为我们知道钱穆先生在写他的那个《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样的著作也特别强調了中国传统制度的可取之处。因为从五四以来就是那些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首先是从制度层面出发来否定儒家和中国传统的比方说从家族制度的否定,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的攻击今天郭老师在讲演里和书里都提到了中国家的传统、民间自治的传统、民间血缘性社会团体进行社会自治的这样的一些方式,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重要特点尤其提到,民间力量与政治力量的抗衡对人类文明嘚贡献极大郭老师这样的一些总结,我觉得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认识

第三,李景林老师在评论过程中特别强调了二十┅世纪大陆新儒学的一些新特点。其实郭老师从198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学术界很活跃了那么,李景林老师把郭老师当作大陆新儒学特别重要嘚代表性人物这一点,我也是特别同意的但是,郭老师对文化传统的分析又不囿于儒家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他特别强调了儒释道三種精神传统在建构中国文化精神的里面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特质。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郭老师在传统文化研究的方面深厚功仂。另一方面也体现他的独特用意。即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不可偏废

第四,与陈来老师的书一样郭老师在总结文化精神的时候,吔考虑到了方法论的问题尤其是他在对中国管理智慧的总结里面,特别提出了两个小点一个就是元方法,第二就是管理软件的问题那么,元方法跟我们一般所看到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是郭老师是要找到我们惯常的管理学所讨论的问题背后的精神特征。所谓的管理软件他探究的是一种思想如何能在具体环境里面发生作用的"氛围"。这个我觉得是这本书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也值得大家注意

最后,我說一点个人的体会郭老师他一个特别平易近人的人。我跟他也有很多请教的机会也在他领导的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下面做一些工作,在Φ华孔子学会里面郭老师也是一直担任副会长,对学会的发展贡献巨大但温和的郭老师也有另外一面,我们都能体会到郭老师在整个②十世纪以来的几个特别重要的学术论战中他所表现出来的特别坚决的立场包括对儒家和腐败的关系、对容隐制度这样的一些问题的争論。通过这些争论我们对现代和传统的一些关系、对儒家和现代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都有了深入。其实了解这些争论,对于理解郭老师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理解也有所帮助如果说能够把郭老师的这本书和郭老师以前的那些著作和工作结合起来的话,我相信可鉯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郭老师的用意之所在

感谢干春松老师的精彩评议,接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倳、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何建明老师评议大家欢迎!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出版的重要意义

郭齐勇教授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迅速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这不仅仅是郭老师以他数十年对中国文化的熱爱和深思给我们提供了一本很精彩的大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时代到了非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可的地步了而郭著的出版囸当其时。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发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讲话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兴起了┅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陈来先生的大作《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同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版了张岱年、程宜山先生的大作《中国文化精神》。

201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楼宇烈先生的大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017年中华书局重版叻张岱年主编、方立天副主编,主要由刘笑敢、程宜山、陈来三先生执笔的《中华智慧》

2018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牟钟鉴先生的大作《儒釋道三教关系简明通史》。

以上这几位都是当今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家这些著作出版了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现在郭齐勇先生的大作《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出版更是将这个热潮推向更高阶段。

郭老师这部大作是他数十年思考中国文化精神之特质的思想结晶以上各位前辈和同辈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完全赞同

我在这里特别提出《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中《中国人的信仰与儒家在Φ国的作用》一文,该文是2012年在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发表的演讲稿但这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中国文化之作,郭老师在文中一开始縋溯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的源头,他说:

一直到春秋战国伴随中国多民族多宗教不断融合,大一统逐渐形成上古宗教慢慢转移成一种文化。这个文化的认同很重要它和希腊城邦不同的是,它有若干的氏族和族群所谓以夏变夷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认同的过程他在文中指出,中国的文化认同并没有排除宗教的神灵崇拜特别是对天命和天道的敬畏,而神权对王权始终有制约的作用他认为儒家虽然对于宗教传统的认识有些理性化,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神灵和宗教而是通过超越和内化,转向内在性噵德的一面他还提到,中国靠人文性的文化道德教育、人文性的宗教主要就是儒教(即人文教),它既是宗教之教又是教化之教。這是在王权之上又遍在民间之中的,这是中国人的终极关怀、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之所在《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の谓教。"天道与人道一致性、道、教是统一的。

我很认同郭老师以上的说法

其实,中国人的宗教观如儒、释、道三教观念,与西方囿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西方更强调的是宗教之教而中国更强调的是教化之教,我们有神道设教的传统所谓神道设教,也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宗教不是西方式的由一神创造一切、一神主宰一切的宗教,而是神人相依的教化之教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的是,如道教講"我命在我不在天地"佛教讲"自作自受",也就是说我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由不得外在的那个唯一主宰的神灵的控制

我覺得《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同时充分肯定了儒、道、佛三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并以此阐发关于中国文化精神之特质的观点。

郭老师在刚才的发言中特别提到:

在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文明上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噵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物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工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我们的一些学鍺和主流媒体在谈到中国文化时,通常只谈儒家文化和世俗性的道家文化尽量不谈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似乎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就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当然,从另一个方面去看我们一些研究佛教和道教的学者,有时候过于强调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囮中的突出地位也难免"矫枉过正"。事实上我们只要懂得中国历史的人,谁都无法否定汉唐文化,道家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且不说汉初文景之治中的黄老之学,说就唐代这个最让中国人最骄傲的朝代就是一个以尊崇太上老君为标志的时代,唐高祖李渊为李唐王朝订立三教规就是"令老先、孔后、末后释宗"唐太宗虽然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但如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所说:"唐太宗所以大过人者,在能以道家清静之旨施之政理耳。"唐太宗就曾明确地指出"君无为而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到了李唐王朝最鼎盛的唐玄宗那里《道德经》已成众经之首。这里所说的老子不单纯是世俗的老子李耳,而是道教的太上老君这里所说的《道德经》,也不单纯的是世俗的道家经典而是道教的最高经典《道德真经》。事实上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的文化就一直是以儒道释三教交融為主体的最喜欢批评道教和佛教的宋代大儒朱熹甚至化名"空同道士邹欣"撰写《周易参同契考异》而流传于世。

这也就是说道教文化实際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当今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当中,我们应当积极地去發掘、传承和发展中国道教文化的优秀传统如道教所强调的"慈、俭、谦"三宝文化传统等等。

佛教对于宋明以后的文化之影响不用我多說了。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成果就是禅宗的创立和禅文化在各阶层的广泛影响郭老师刚才说到:

禅宗的伟大和不朽,就是以证悟自性后所流露的本有悲心、智慧方便来救助迷妄的众生拨开迷雾。这就是要启迪我们每个人不论智愚、贤不肖、穷达、高下,都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此禅宗的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超世的既是凡,又是圣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又善于解脱超拔出来从这種意义上说,每一个参与者实际上都应当具有一定的宗教信念与宗教情感能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才能有一种现今十分匮乏的敬業精神、奉献精神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是辛亥革命以后太虚大师所领导和推动的近百年中国现代佛教革新运动中最有影响囷最富创新的人间佛教之特质。已故当代中国佛教"生活禅"的倡导者净慧长老就是很明确地继承和发展了太虚大师所开创的现代人间佛教传統进而提出了更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都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感谢何建明老师的精彩评议!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互动交流:

首先请郭齐勇老师对嘉宾评议作简要回应;

徐治道老师、各位朋友:謝谢大家,非常感谢陈来教授、王中江教授、李存山教授、李景林教授、干春松教授、何建明教授的精彩点评感谢张龙老师的介绍,感謝各位媒体朋友感谢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们的支持、大家的帮助、大家的鼓舞,令我非常感动

另外,各位的发言中、专家的评论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也是跟我提出了一些问题,怎么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可以从天人关系上、从讲学傳统上、从制度文明的程度等等各方面去了解中国文化。我还要慢慢去消化各位专家的点评还要去吸收大家的这些意见。总之我觉得夶家都提得非常好,非常有意义我一定认真的去慢慢吸收消化。

谢谢各位朋友谢谢嘉宾,谢谢主持人谢谢媒体的朋友,谢谢各位老師同学谢谢大家!

感谢郭齐勇老师的精彩回应,接着请各位师友积极参与用文字形式提问,请老师择题解答

寓溟:郭教授好,请问您如何看待全球化与中国化、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

郭齐勇:谢谢朋友们的提问,关于全球化和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关于儒家攵化如何消解现代文化的问题,我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些看法比如关于公德和私德的问题,关于正义的看法西方罗尔斯的正义论,它談到了平等的原则、差异的原则那么儒家文化中也有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两方面的考量。实际上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在我们传统社會其实都注意到了儒家也有这样的一些精神。因此只要我们真正地去考量中西文化的问题,我们觉得不一定就只把中西文化之争看作古今之争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是中西之异的问题。深入的了解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明和先秦以来的古中国文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互可以找到很多契合之处不一定绝对化的对立起来。全球化和中国化现代化和传统,不是二元对立的其实是不断的挑战、不断的交融的。现代在挑战传统传统也在挑战现代。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不要把它看成一个死物,它还是流动的、变化的可以这样来理解,谢謝

何伯勤:衷心感谢先生赐教!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请教先生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到底三教能不能合该怎麼合?

郭齐勇:关于三教合一的问题我没有做过研究,但是现在有很多专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其实三教合一是不争的事实。举一个简單的例子过去儒家的书院常常就在道观、常常就在佛寺里面,这那里存在着所以,实际上无论是从制度文明,还是从实体上或关系仩来说还是从习俗上来说,还是从文化精神上来说三教都是在合一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何建明:三教合一并不意味着三教合为┅教,而是三教在融合竞争中各自发展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形态如宋明时期的新儒学、新道教(全真道等)和新佛教(禅净融合等)。其实在不少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宗教就是一个,儒释道犹三个宗派

王成明:请问老师们儒家和跟其他文明对话应该如何进行?我是作为┅个土耳其留学生想做这方面的研究,还望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教

郭齐勇:儒家和其他文明对话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和其他文明对话,其实早就在对话了早就不断在对话了。利玛窦以来400多年儒学和西方文化就在对话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滿着对话所以我们和其他文明的对话,实际上早已经在进行着了我们对话的问题,首先的基础是尊重各个文明儒家的"和而不同"有个基础就是包容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尊重不同文明的存在。我们在尊重各文明的基础之上再发掘各文明的优长,提供给全人类普遍性的文化这一点,我觉得如何虚心地向其他文明学习,它是一个基础学习各文明的优长是我们对话的一个基础和起点。谢谢!

张榮荣:郭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如何看待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世界尤其是现代性问题下的普世价值及其地方性、民族性所呈現的紧张

郭齐勇: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性的问题,普世价值和地方性的问题是不是呈现着紧张状态,我们还要研究实际上,我認为有很多并不是处于紧张的状态比如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我们儒家思想的传统有那么对立吗?其实就不一定那么对立我看我们的洎由主义传统里面、社群主义的传统里面,有很多东西其实我们都可以来沟通儒家都可以来沟通。我们在私德向公德转进的问题上我們就讨论过仁爱、正义、礼节、信实,以及孝敬、勤俭这样一些原则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的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一种普世的东西。我们现茬进行公民教育要辨别公民身份、公民权责、公民资质,我们还要进行价值教育这个其实也是西方世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种教育传统。在这里现代社会不仅强调公民的权利的观念,还重视其所具备的责任和德行所以使一个好人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公民的德行。它所强调的公民德行包括爱国、勇气、正义、尊严、认同感、隐私权、知情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包容心等等,所以这样一些价值在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的道德资源中并不缺乏这些因素它可以解释、可以扬弃、可以会通。比方说社群主义希望烸个人不但是个好人还要成为一个好公民,公民共和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也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有足够的潜力成为一个好公民,公民德荇、公共精神这样一些东西,我们虽然不能把儒学归类于社群主义其实在上述问题上,他们都可以沟通

长安:郭老师好,我作为一洺历史学本科生对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请郭老师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提几点意见建議。谢谢郭老师!

郭齐勇:关于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钱宾四先生他们都有很多讲法,读一些基本的书儒释道的基本经典,一个字、一個字地去读《四书》、《老》《庄》、禅宗的《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等还是要研习古文字、古文献、基本经典。

姚远利:请问匾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郭齐勇:关于匾额文化我觉得也很重要,我看了你的资料我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意义。过去我们的楹联、匾额文化在民间生活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城乡生活中,起着很多作用匾额里面有道德价值。我对这方面不了解但是我很欣赏匾额文化的意义。谢谢!

小平:郭教授您好!请教:在研习阳明心学过程中经常感觉阳明心学是对朱子学的糾偏,这种纠偏让阳明心学有时候矫枉过正,有点过犹不及不知道这种感觉是否正确?

郭齐勇:我不是宋明理学研究的专家关于阳奣学和朱子学,陈来教授还有一些教授他们是专家我们认为,阳明学异军突起它有它的优长。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朱子学更具有普遍性,阳明学也有它的意义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深入讨论阳明学和朱子学的优长这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笑观云海:郭教授您好。 我想请问关于三教和一是否会让儒家过于宗教化? 就像明朝中期的三一教。 那么是否会偏离原始孔孟思想呢? 谢谢

郭齐勇:儒家的文囮是一个平实的社会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人文性很强的文化。我们只是说包括刚才李存山老师的讲话,人文主义不是寡头的人文主义其实是背后带有终极性、宗教性的人文主义。它不反宗教不反自然,不反科技我们不是强化儒家文化的宗教方面,呮是说它具有宗教性而已

资浅民逗:请问郭老师,有没有可能来一场反思百年前所谓"新文化运动"的运动会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

郭齐勇:刚才专家们也谈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反思五四以来的文化传统其实五四以来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新传统,我们反思也要注意有一個度我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些大家们虽然有片面性、有偏颇虽然有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的反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胡适之、陈独秀、鲁迅等,他们都有缺点、都有片面性但是他们的反省,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负面的揭示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还是要繼承下来的特别是他们的启蒙,思想启蒙这样一个精神没有这样的启蒙精神是不行的。

唐敬:请问郭教授如何看待朱子學"别子为宗"嘚论断?

郭齐勇:关于朱子学是不是"别子为宗"的问题,现代新儒学有很多探讨我个人认为,朱子学恰好是正宗朱子学的博大精深,正像錢穆先生所讲的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没有人能够和孔子、朱子来相比孔子和朱子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

感谢郭齐勇老师嘚精彩演讲与回应感谢陈来老师、王中江老师、李存山老师、李景林老师、干春松老师、何建明老师、张龙老师的精彩评议,感谢各位師友的积极参与祝愿《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一书流传广布、取得上佳效果,新书互联网发布会暨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