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开给妈妈写一首诗诗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高鑫 

师:在之前交上来的预习小纸条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我觉得这个‘赴’字写得很好。”但很遗憾的是,她没有写清楚为什么这个字用得好,谁来赏析一下“赴”字?

生:老师,我觉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赴”字有一种毫不犹豫的味道在里面,就感觉木兰在战场上,无所畏惧,那种战场的惨状也包含在里面了。

师:喔!从一个细微的字中看到了木兰的优秀品质,很会读书啊!木兰“赴”戎机,其实就是“赴”勇气啊!她还“赴”了什么?大家在文中的段落旁边试着写几句类似的批注。

PPT 木兰赴戎机,其实就是“赴”勇气!

生:木兰赴点兵,其实就是“赴” 胆量,她一个女子,竟然在可汗征兵时挺身而出,一般的女子肯定做不到这一点。

师:为什么要这样一位女子挺身而出?现在假设你是木兰,说说你的原因。

生:军中的文告不停地催我父亲去当兵,父亲已经年纪大了,我上面也没有哥哥。

师:一方面是急如星火的征兵令,另一方面却是家中男丁无法奔赴前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绝不能让父亲去残酷的战场!父亲年事已高,怎能吃得消打仗!

生:如果父亲去当兵了,很可能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要替爷征!

师:木兰代父从军,不光是由于胆量,还因为什么?

生:她担心父亲有个三长两短,有一颗孝心。

师:孝心催生出责任感,所以木兰很坚定地“愿”为市鞍马。如果说这段话之前的几句还有紧张和焦虑存在,那么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要读得分外坚定,分外有力!全班一起来读!

师:大家继续谈你们的批注!

生:木兰赴明堂,其实就是“赴”封赏。木兰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由于她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征战多年,战功卓著,最后得到了天子的召见,而且可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师:喔,木兰奔赴战场,不光是尽孝,也是对国家的尽忠。现在把天子对木兰的欣赏和肯定送入到“策勋十二转和赏赐百千强”中,再读一次,读出那种明朗喜悦的味道。

生:老师,我觉得不能把木兰赴明堂和“赴”封赏划上等号,这会显得木兰有功利心,但事实不是这样,因为文中很明确地指出了“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么大的官,木兰都不想当。刚刚那位同学那样批注,没有抓住重点,重点应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

师:所以,你觉得可以怎么批注?

生:木兰赴明堂,其实就是赴辞官。

师:同学们,很多人打了胜仗,是希望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但是木兰却拒绝“尚书郎”的封赏,竟然辞官,她这是怎么了?

生:老师,这一点都不奇怪,木兰是一个女子,女子本不该赴戎机,当初,她担负起奔赴战场的重任时,就是因为考虑到了父亲的年迈,所以当她还朝后,她的第一个愿望肯定是要先见到自己的父母,见到自己的亲人啊!这是她的初心啊,她肯定不为功名利禄所吸引的。

师:“初心”这个词真好啊!如果说之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愿”有一种为“尽孝”而离别的悲壮感,此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愿”则带有可以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尽孝”、侍奉双亲的幸福甜蜜之感。全班一起来读!

师:同学们的批注分享很精彩,大家接着谈!

生:木兰赴家园,其实就是赴团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每个人都希望早点见到木兰,越快越好。 

师:你有没有发现句式的特点。

生(略沉思):喔!我发现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从爷娘写到阿姊,又写到小弟,烘托出欢快喜庆的气氛。

生:我也有补充,木兰赴家园,其实还是在赴“自我”。作战的花木兰,得男扮女装,多不得劲啊!现在好了,总算可以画出美美的妆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回家的细节写得太细致了,其中的互文修辞手法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笑逐颜开、活泼俏皮的木兰。看来,木兰不喜欢女扮男装啊!

师:从一个“赴”字,同学们读出了木兰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以及她征战沙场的勇敢。更妙的地方在于,木兰是一个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啊,既有英雄气,又有女儿情,这就是她的魅力!

师:老师发现这首中有一些否定句。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之处?

PPT: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生:句型上来看是表并列关系的,有点类似于那种“不是……而是……”的句型。

生:这些句子在内容上有些雷同之处,都是否定一件事,再肯定一件事。

生:我也感觉都是先否定一种情况,然后再给出真实情况。

生:比如:第一句中,否定听到的声音是机杼声,肯定这种声音是叹息声。第二句中,否定听到的声音是爷娘唤女声,肯定那种声音是黄河流水声。剩下两句也差不多。

师:大家的感觉很敏锐。确实如大家所说,这些并列关系的句子都否定了一种情况,同时也给出真实情况。如果将句中表示否定的那些小短句去掉,好像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反而可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呢。

PPT: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唯闻女叹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汗问所欲,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师:大家读读看,是不是去掉否定的部分,换成肯定句型更好些呢?

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去掉一些内容后,读起来没那么舒服,不是那么朗朗上口。

师:恩,在韵律节奏上确实感觉缺了些什么。缺了什么呢?

生:原文在句式上对仗,内容上相关。所以读起来比较有节奏感。

生:我觉得阅读时的感觉也没那么好了。

师:阅读时的感觉?你能不能挑感触最深的一句具体谈一谈?

生:唧唧复唧唧,按常理会觉得如果有声音,应该是机杼的声音。一句“不闻机杼声”,却引发我的好奇,织布时怎么可能没有织布的声音呢?再看到“惟闻女叹息”时,心中恍然大悟,原来是有心事织布织下去啊。被你改了后,读来就少了点细读时的波折了。

生:一开始,就故意来点小悬念,让听故事的人被吸引住,更听得下去。所以原文更让我感觉作者应该是会讲故事的人。

师:这一处否定带来了阅读体验的波折,开篇引人入胜。

生:我还要补充一点。“叹息”与“织布”不冲突,叹息时其实也是可以织布的。心事沉重,连驾轻就熟的织布都完全织不了了,更可见她对家人的关心。

师:原来此处否定还可以读出木兰的浓重心事和对家人的关心。

生:我觉得“不闻爷娘唤女声”也不能去掉。木兰听到的是黄河流水和燕山胡骑发出的声音,但是她内心所想的还是自己的父母。虽然行军地点在变换,但是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反复出现,可见她一直想念家人和故乡,让人感觉到她的孤寂与辛苦。

生: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背后,有地点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对亲人故乡的思念。这样一看,木兰女儿家的一面就更突显了。

师:还能从声音效果上做分析吗?

生:爷娘呼唤自己女儿的声音应该是温柔的,而黄河流水的声音是巨大而冰冷的。

生:胡骑发出的声音不仅刺耳更让人多了一份临近战事的紧张。所以,爷娘唤女声与后两种声音形成巨大反差,让我感受到木兰的柔弱一面。

生:听到黄河流水时,可能木兰只是思念家乡、行军艰苦而深夜难眠。听到胡骑之声时,木兰又多了一份担忧和恐惧。然而面对这些,木兰仍然义无反顾。这里,我看到了既柔弱又坚强的木兰。

师:你们对木兰心境的体会特别细腻。原来这两处重复的否定,让我们读到更丰满的木兰形象。

生:“木兰不用尚书郎”也不能去掉,“不用”是简单决绝、毫不含糊地拒绝。这让我看到木兰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在她心中,回到故乡与亲人长相守比做大官重要多了,可见她是多么重视亲情。

生:木兰不想当官的,就是因为孝顺,替父从军才会毫不犹豫。

师:不慕名利、衬托亲情,确实读到不少信息。

生:继续刚才那句,我还读到木兰在战争中的骁勇善战、功勋卓越。不然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也不会提到“尚书郎”这个大官职了。

师:确实,简单的一个否定句,还蕴含了很多我们容易忽略的内容。

师:读的第二节中,你认为那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生:我觉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最重要,这是木兰下决心替父出征。

师:你用木兰下决心的方式再读读这两句,揣摩一下该怎么读。

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这是木兰对谁说的话?为什么这么说?

生:从上文看,应该是对父亲。只有坚定信心,才能让父母放心。

师:你在其他的场合见过类似的出征之前情景吗?这样的情景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比如电影、电视中。

生:见过,战前都是要做动员的,战士们要宣誓,有的战士还写血书。我觉得应该是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有时我都看得热血沸腾。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战前动员、宣誓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不解)我们每周一都要进行?

师:对,“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是木兰具有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的宣誓仪式。下面请同学们再满怀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齐读这两句。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几处具有仪式感的场面描写,下面我们通过读的方式来体会仪式中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PPT呈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是写木兰战前的准备。古人出征前,在仪式上是先祭祀,后誓师。祭祀要祭天、祭地、祭祖等。誓师则是告知出征之目的及意义,战前动员并教育,君王将象征权力的某物当众授予统帅,鸣炮出征。木兰准备出征的过程同学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师:如果是你,在执行一项重大的任务之前会是什么心情?

师:要是面对的可能是牺牲呢?

师:可是为了不死,或者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呢?

生:那我就得做好准备,或者轰轰烈烈地去死!

师:毛主席曾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PPT呈现)请同学们再次带着庄严、紧张、认真、悲壮的心情齐读这部分。

师: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木兰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战争的残酷与隐身于男人之间艰难,这样描写也为木兰胜利归来做了很好地铺垫。下面我们来齐读第三个场面。

生齐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PPT呈现)

师:归来封赏这个仪式应该读出什么?

生:读出庄严、神圣感,说明天子对这个仪式很重视。

生:因为木兰的功劳很多、很大。

生:我感觉这个场面还很有秩序、很和谐。

师:我们就再次带着庄严、神圣、和谐的感觉齐读这部分。

师:诗中还有哪部分仪式显得非常和谐?

生:回家,还有梳妆打扮恢复女生形象这部分。

师:我们先齐读回家这段。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PPT呈现)

师:木兰不用尚书郎,返乡归来,全家欢迎的是英雄归来吗?你能想象这个仪式是什么氛围吗?

生:是父母迎接女儿回家,阿姊迎接妹妹回家,小弟迎接阿姊回家。这是欢乐、热闹的场面。

师:上了年纪的爷娘闻女来,亲自出郭相迎,拉着木兰的手嘘寒问暖,十多年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担忧之心千言万语也道不尽;阿姊闻妹来,激动喜悦,用当户理红妆的方式迎接妹妹的到来;小弟闻姊来,用杀猪宰羊的方式庆贺阿姊的回家,全家老少庆贺团聚。如果你是木兰,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被幸福感击倒了。

师:对,这部分用“互文”铺排渲染欢乐热闹的场面,全家欢迎仪式热闹、隆重。木兰感到无比的幸福,木兰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幸福感受?

生:那就是再也不用女扮男装了。

师:我们先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PPT呈现)

师:这个仪式场面应该怎么读?读出什么?

生:应该用比较轻松、欢快的语气读,应该读出幸福感。

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读的语速应该快一点,“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情绪应该再羞涩一点。

师:其实就是读出木兰的女儿情态。“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的语速应该是快还是慢?

生:这个,应该是慢点吧。因为,木兰要仔细梳妆打扮,认真对待自己。

师:好,我们就用轻松、欢快的语气,有快、有慢的节奏,读出木兰终于过上平凡、和平生活的幸福感。

师:课后练习题上说,《木兰诗》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生:读第二段,我仿佛看见木兰母女在一问一答。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读出了文字后面的人物。能不能请你和你的同桌模拟木兰母女的对话呢?

【一名学生演读木兰母亲,一名学生演读木兰】

木兰母:我的儿,你这是怎么了?在想什么呀?

木兰:母亲,女儿没想什么。只是昨夜见到军中的文告,皇上在大规模的征兵,而父亲就在这被征之列呀!可是母亲,你看父亲年迈体弱,怎能经得起如此折腾?

木兰母:我的儿,那又能怎么办呢?你既没有哥哥,弟弟又那么小,也只能拼得你父亲这把老骨头了!

木兰:母亲,我从小跟父亲习武,并不比男儿差,我要替父出征,杀敌报国!

木兰母:那怎么行?你是个女儿家,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木兰:我可以女扮男装,绝不会暴露女儿身份的。母亲,您就放心吧!

师:很精彩的一幕白话版课本剧!能不能再来一幕文言版的?

(两生举手,演读课文)

生(演读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生(演读木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师:比较一下,刚才这两组同学的白话版和文言版的演读,体会这首北方民歌质朴的口语化风格,涵咏这首民歌的韵律、节奏,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问一答,我们可以想象成木兰母女对话,也可以看作是叙事者的拟问,看作是画外音的自问自答。请同学们试着以叙事者的角度自问自答,背诵这一段。(生当堂成诵。)

生:课文第五段,也可以读到文字后面的两个人物:天子和木兰。我们小组愿意即兴表演。

【一名学生演读传旨官,一名学生演读天子,一名学生演读木兰】

传旨官: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木兰英勇,功不可没。现授予木兰国家最高奖章——和平奖章;并赐财物百千万!钦此。

天子:爱卿平身,你还想要些什么,尽管开口!

木兰:皇恩浩荡,木兰什么都不要!

天子:要不,爱卿干脆到尚书部当尚书郎吧。

木兰:谢万岁,木兰一不求财,二不求官,只求万岁赏赐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归故乡,孝敬我年迈的爹娘!

天子:爱卿为国尽忠,且不忘孝顺双亲,真是忠孝两全啊,朕就封你为忠孝将军,衣锦还乡!

天子:爱卿既然去意已决,朕也就不强挽留了,速速回家去吧!

师:演绎得合情合理。看看这里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节奏明快;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十二转”是说木兰战功卓著,官爵越升越高;“百千强”是说木兰受到的赏赐很多;

生:“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千里足”借代“千里马”,特征代替本体,形象地表达了木兰急于返回家乡的心情。

师: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这首北朝民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五言与七言句式的自然变换,也使本诗读来琅琅上口,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和韵律感。试着背诵。

生:诗的最后两句,也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我们组演读。

【一个学生演读换回女儿装的木兰,三个学生分别演读伙伴甲、乙、丙】

木兰:伙伴们,知道我是谁吗?

伙伴甲(试探地问):你——是木兰?

伙伴丙:十二年了,我们竟然都不知道你是个女英雄!

木兰(神气自豪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这两句除了口语化的对话,还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

生:“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运用了顶针,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雌雄双兔比喻木兰的女扮男装。

生:同时还是反问句,表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

生:伙伴的“皆惊忙”还反衬了木兰的聪慧机敏,竟然能十二年出生入死不露痕迹!

师:是啊,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征战。这一节最具喜剧效果,是全诗高潮。能背诵出来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一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