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故持节军冠军将环球夫人大赛中国冠军的研究,从历史角度,文学角度,语言角度的研究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北朝墓志的研究.pdf 7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至鱼鱼墨壁垒鱼2盟地
北朝墓志研究
oftheNorthern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李生龙 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一二年五月
墓志是封建社会丧葬制度中重要的附葬品,随着其大量的出土面
世,成为考古学、历史学、金石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资料。历代墓志
的研究,多以证史为主,对墓志文学特性、思想倾向的探讨相对较少。
本文力求从文献入手,对北朝墓志的发展情况、文体特征、人物品评
标准做一些探讨。论文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章对秦至北朝墓志的流变进行考察。本章结合历史与出土文
献,以秦一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作为时代划分,对墓志的演变
进行纵向梳理,展现墓志由质木无文的实用文体向骈四俪六、工于用
典的文体转变的过程。
第二章考察了北朝墓志的发展情况和文体特征。本章从经济、文
化等角度来探讨北朝墓志蓬勃发展的原因,并对北朝墓志的文体风格
加以分析,力图展现北朝墓志与前期墓志文体风格方面的异同,对北
朝墓志写作上的弊病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第三章对北朝墓志人物评价倾向进行探讨。本章以《全上古三代
秦汉三国六朝文》、《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
证》中的墓志为主要依据,对墓志的人物品评标准加以提炼,并对读
历史,来探讨墓志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北朝墓志流变文体特征人物品评标准
kindoffuneralburial infeudal
Epitaphimportant
numberofexcavated
available,it
fortheresearchin
Traditional
scope sphragistics,
epitaphstudybelonged
thesametimethe
prove“history”,at
study givingpriority
literaturecharacteristicsand
less.Thetriesto
thoughtrelatively paper
startwiththehistorical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历史人物|博学多才的皇帝——萧绎
萧绎石刻雕像
编者按:华夏萧氏名门望族,历代人才辈出,在中华文明史留下浓墨重彩,可歌可泣。本平台将陆续推出萧氏历史人物专栏,编辑人物事迹叙事风格力求博采众家,最大程度还原人物历史真相,以期后昆学习与鞭策。欢迎投稿。
萧绎 职贡图局部(宋人摹本)
萧绎(508-554),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梁画家,即梁元帝。字世诚,小名七符。武帝萧衍第七子。生眇一目,既长好学,博涉技术。善绘佛面、鹿鹤及景物写生,以及善画外国人物形象。尝画《圣僧像》,萧衍为之题识。又画《宣尼像》,并自书赞。时人谓之“三绝”。出任荆州刺史时绘《蕃客入朝图》,描写25国使者不同的相貌与服饰。唐代张彦远疑《职贡图》即是《蕃客入朝图》。
职贡图局部
《职贡图》卷,纵25厘米、横198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一说南京博物院藏)。现所见《职贡图》卷为北宋熙宁年间的摹本。图卷原画描绘南朝梁代外国使者25人朝贡的形象。现已残损,仅存12人,皆左向侧身,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和末国等。在此图中,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但其个性特色,或文静秀弱,或朴质豪爽,或机智慧敏,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表露无遗,并且都有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画中人物比例准确,铁线描遒劲流畅,敷色高雅古朴,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画中外国使臣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南北朝的对外关系,绘画艺术对隋唐影响很大。
代表作品:
《职贡图》《蕃客入朝图》《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等。
主要成就:
萧绎出生于508年9月16日(天监七年八月丁巳),自号金楼子,文学家、学者、书画家。天监十三年(514),封湘东郡王。初为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入为侍中、宣威将军、丹阳尹。普通中,出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中大通四年(532),进号平西将军。大同中,进号安西将军、镇西将军,人为安右将军、护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出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太清初,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等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侯景寇没京师,奉密诏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进位相国,总百揆。征兵湘州,讨斩湘州刺史河东王誉。依附西魏、北齐,出兵击破景。以大宝三年(552)十一月即位于江陵(今属湖北),改元“承圣”。在位三年。西魏伐梁,为西魏军所擒,次年被杀。明年,追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元帝聪悟俊朗,五岁即能诵《曲礼》上篇。既长,好文学,工书画,又通佛典,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致力于编纂和著述。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赋九篇,所作轻艳绮靡,风格与简文相近,属典型的齐梁风格。但有些诗,如《折杨柳》、《咏阳云楼檐柳》,清丽自然,音调谐美,咏物写景较成功。生平著述甚多,最重要的有&金楼子&,全书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十卷,至明代已逐渐散佚。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六卷,后收入《知不足斋丛书》。其《序》及《立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提出“文”的标准应为“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即文学作品需具备文采、音律、感情等因素,突破了过去“文笔说”囿于有韵无韵的局限。他如《聚书篇》、《著书篇》中记载书籍源流和自述著书的辛勤,都可见出作者对文学和典籍的爱好。著有《汉书注》一百一十五卷、《内典博要》一百卷、《汉书注-周易讲疏》十卷、《老子讲疏》四卷、《金楼子》十卷、《怀旧志》九卷、《连山》三十卷、《玉韬》十卷、《补阙子》十卷、《洞林》三卷、《全德志》一卷、《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显忠录》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湘东鸿烈》十卷、《筮经》十二卷、《研神记》十卷、《古今同姓名录》一卷、《式赞》三卷及《贡职图》、《荆南志》、《江州记》等,撰文集五十二卷、小集十卷。不少著作实出于门下文人之手,但也表明他对文学和学术的重视。文集久佚,明张溥辑有《梁元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天监七年(508年)八月生。十三年(514年),封湘东郡王,邑二千户。初为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入为侍中、宣威将军、丹阳尹。普通七年(526年),出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中大通四年(532年),进号平西将军。大同元年(535年),进号安西将军。三年(537年),进号镇西将军。五年(539年),入为安右将军、护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六年(540年),出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太清元年(547年),徙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三年(549年)三月,侯景入寇京师,太子舍人萧歆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同年梁武帝死于台城。萧绎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子河东王萧誉与兄弟邵陵王萧纶,之后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天正元年(552年),侯景之乱平定,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将都城徙回故都建康,但萧绎并未同意。
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于益州称帝,萧绎派兵入蜀消灭割据的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西魏出兵,但益州落入它们手中。承圣三年(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有版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傲慢。宇文泰命令于谨、杨忠等将领以五万兵马进攻江陵。梁元帝战败,作降文,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侄子萧察以土袋闷死,时年四十七岁。太子萧元良、始安王萧方略皆见害。
长子武烈世子萧方等
二子贞惠世子萧方诸
四子愍怀太子萧方矩,后改名元良
九子敬皇帝萧方智
十子始安王萧方略
文、学并重的早期教育
自天监十三年(514)受封出阁起,至普通三年(522)入为丹阳尹止。萧绎文才早着,六岁能为诗,《金楼子·自序》:“余六岁解为诗,奉敕为诗曰:‘池萍生已合,林花发稍稠。风入花枝动,日映水光浮。’因尔稍学为文也。”萧绎的早期核心府僚在文、学两方面,似乎“学”更有专长;同时,萧绎还受到母亲的教诲。
萧绎两位侍读贺革、臧严,前者出自经学世家,通《三礼》,后者精于班《汉》史学,都不以文学著名。贺革为梁初名儒贺玚之子,《梁书·儒林·贺玚传》附子革传:“起家晋安王国侍郎、兼太学博士,侍湘东王读。敕于永福省为邵陵、湘东、武陵三王讲礼。” 此后,革多数时期随湘东王出镇,以至卒官。湘东王在荆州立学,以贺革为儒林祭酒,讲《三礼》,荆楚士夫听者甚众。臧严自初为湘东王侍读,在王府也几十年之久,直至卒官。《梁书·文学·臧严传》:“严于学多所谙记,尤精《汉书》,讽诵略皆上口。王尝自执四部书目以试之,严自甲至丁卷中,各对一事,并作者姓名,遂无遗失,其博洽如此。” 萧绎年十二勤读史书的掌故,经《金楼子》、《颜氏家训》的一再叙述,是广为人知的。《金楼子·自序篇》:“吾小时,夏日夕中,下降纱蚊绹,中有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卧读有时至晓,率以为常。又经病疮,肘膝烂尽。比以来三十余载。泛玩众书万余矣。”《颜氏家训·勉学篇》:“梁元帝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萧绎爱读书聚书,重视经、史之学,特别是史学,这一趋向与他的早期教育颇有关系。他的文学趋向,也总是不废“学”的方面,这是他的特色。
萧绎所受的早期教育,还包括他母亲的教诲,《金楼子·杂记篇下》:“余好为诗赋及著书。宣修容敕旨曰:‘夫政也者,生民之本也。尔其勖之。’”母亲希望他作为王侯要首先重视政治,不急于诗赋著述,这种教诲,在萧绎成长的早期也是起作用的。起码不会过于偏重诗赋文学。
当然,萧绎府中也有王籍这样的文学名流,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即写于萧绎的会稽太守任。《梁书·文学·王籍传》:“除轻车湘东王咨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返。至若邪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著名诗人王筠也做过萧绎的长史,少年萧绎的文学才华事实上也没有被耽误,萧绎的早期教育有文、学并重的特色。这也可以从他后来学术事业的发展中看出来。
声名卓著的丹阳尹
普通三年至七年(526),十五至十九岁的萧绎任丹阳尹,这是他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当年,十五岁的萧纲回到京城时,读到的是《南齐书·文学传论》、《诗品》这样的新出的新颖的文学评论著作。事隔五年之后,湘东王在京的这五年,文坛的风气大致趋于多元。昭明太子的东宫文学侍臣扮演着文坛领导者的角色,从文学史演变的角度看,刘孝绰、王筠是“永明体”的继承者。而文学复古的派别,从湘东王的朋友裴子野的渐趋活跃来看,已经逐步发生影响。另一拨学习“谢灵运体”的作者,以随湘东王府再回京师的王籍为例,也有所行动。
影视形象萧绎
年轻的萧绎优游于各种风格之间,他与刘孝绰唱和,与裴子野结交,也写作艳体诗。据本谱考证,萧绎、何思澄、孔翁归&班婕妤&诗唱和,应成于湘东王任丹阳尹时期。此一时期,萧绎受邀撰写许多碑铭,可以证明他的文章之名已经显著。
萧绎在丹阳尹任时,广泛交结朝士与名流。《梁书》卷四一《王规传》:“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此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特别是他结交了一批博学的硕儒级的人物,为他日后的著述事业打下了重要基础。这里以《金楼子·序》所称的四知己及阮孝绪为例。《金楼子·序》:“裴几原(子野)、刘嗣芳(显)、萧光侯(子云)、张简宪(缵),余之知己也。” 裴子野出自南朝著名的史学世家,齐末已着有史学名著《宋略》。子野博学,为众所推服。据《梁书》本传,普通七年,子野经理梁朝国家大手笔,“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裴子野文体于普通末、大通、中大通初影响京师文坛甚大,激起萧纲《与湘东王书》的强烈反拨。湘东王萧绎与裴子野交好,又于中大通二年子野去世后为作《墓志铭》,对子野的学术、文章成就均致褒美。但是,这未必表示萧绎一定是文章上的“裴子野体”的信徒。刘显博学闻名于时,尤精于《汉书》,有“《汉》圣”之名。萧子云书法盖代,又勤学有文,年二十六便撰成奏上&晋书&一百一十卷。《南史》卷五六《张弘策传》附张缵传:“元帝少时,缵便推诚委结。” 缵博学,受裴子野推重。《南史·隐逸·阮孝绪传》:“湘东王着《忠臣传》,集释氏碑铭,《丹阳尹录》,《研神记》,并先检孝绪而后施行。”亦见萧绎与阮孝绪的交谊。此节文字又表明,萧绎当时已撰成《忠臣传》、《丹阳尹传》、《研神记》、《内典碑铭集林》诸书。
湘东王任丹阳尹,有良政之名,吏民作“善政碑”,裴子野撰文。在任的最后一年,他还一度代理扬州刺史。
萧绎于普通七年至大同五年(526—539)、太清元年至承圣元年(548—552)两度出任荆州刺史。他在《金楼子·聚书篇》中将前一段十四年驻荆时期称为“前在荆州”。中大通三年宫体诗兴起之前的五年时间之内,萧绎十九至二十四岁,他的诗赋著述,可考的事迹不多。总体上大致继续丹阳尹任上的方式,礼贤、立学、结交、养士、著述。衡山侯萧恪的讥讽,可以从旁证明当时湘东王萧绎勤心著述,一心想传名后世。《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南平王传&附子衡山侯恭传:“恭善解吏事,所在见称,而性尚华侈,……尤好宾友,酣宴终辰,座客满筵,言谈不倦。”又曰:“时世祖居藩,颇事声誉,勤心著述,卮酒未尝妄进。恭每从容谓人曰:‘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劳神苦思,竟不成名,岂如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也。’”
中大通三年以后,自二十四岁开始,萧绎在文学史上扮演的是“宫体诗副领袖”的角色。萧纲正位东宫之后不久,即邀请萧绎与他一起倡导一种新文风。萧纲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者,萧纲、萧绎自幼兄弟情谊特别好。二者,湘东王萧绎在文章、学术两方面已经具有出众的才能与名声。所以萧纲要推他作领袖。
对于萧纲邀请他加入推动新体诗的写作,萧绎的响应非常积极。中大通四年,兄弟俩先后作诗和萧子显《春别》。中大通六年东宫学士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其中作者有湘东王府的徐君蒨、鲍泉、刘缓等人。大同初年湘东王府僚萧淑受命编&西府新文&诗集,《颜氏家训·文章篇》以之为“郑卫之音”,显然是一部类似《玉台新咏》的著作。可能就是为了配合《玉台新咏》而编。今传《玉台新咏》收有萧纲《和湘东王横吹曲三首》、《和湘东王三韵二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武陵王萧纪&和湘东王夜梦应令&,庾肩吾&和湘东王春宵应令&,刘孝威《奉和湘东王冬晓应令》,鲍泉《杂咏湘东王三首》。仅从这些诗题,就可以看出,在大肆写作宫体诗的活动中,湘东王萧绎非常活跃与积极。此外,萧纲东宫的文学劲将如庾肩吾、徐陵、庾信,都有往来东宫与西府之间的记录。
萧绎好文学,博览群书,又通佛典,致力于编纂和著述。著述中最重要的是《金楼子》,全书15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0卷,至明代逐渐散佚。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6卷,后来为鲍氏收入&知不足斋丛书&中。《金楼子·立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提出了文的标准应该是“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即文学作品需要具备文采、音律、感情这些因素,突破了过去文笔说的仅仅拘于有韵无韵的局限。其他如《聚书篇》、《著书篇》中记载书籍源流和自述著书的辛勤,都可以见出作者对文学和典籍的爱好。
萧绎著有文集52卷、《汉书》注释、《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共360余卷。这些著述有不少出自门下文人之手,但也表明他对文学和学术的重视。文集久佚,今有明人张溥的辑本《梁元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其作品属于典型的齐梁绮丽风格。
曾画《圣僧像》,萧衍为之题识。又画《宣尼像》,并自书赞。《蕃客入朝图》。描写三十五国使者不同的相貌与服饰。还有《文殊像》、《游春苑图》、《鹿图》、《鹣鹤弄陂泽图》、《芙蓉湖醮鼎图》等六卷,辑入《贞观公私画史》。《职贡图》,辑入《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疑即《蕃客入朝图》。宋元符元年(一○九八)赵令畴得之,辑入《德隅斋画品》。他的著作有《山水松石格》一篇,阐述体现物象的远近、四时变化、天气阴晴的画理画法,多有建树。有《汉书注》一百十五卷,《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显忠录》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怀旧志》九卷,《全德志》一卷《研神记》十卷,《同姓名录》一卷,《补阙子》十卷,《湘东鸿烈》十卷,《金楼子》十卷,《玉韬》十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集》五十二卷,《小集》十卷。(《南史》五十,刘瑴字仲宝,随湘东王,在藩十馀年。当时文檄,皆其所为。)与其父萧衍、兄萧统、萧纲合称为“四萧”。清人赵翼对他们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记》卷十二“齐梁之君多才学”条说:“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代,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元帝好学,博及群书,才辩敏捷,冠绝一时。”现存诗123首(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数量在南北朝诗人中居于中上。
艺术风格是一个作家的个性标签,亦是作家成熟的重要标志。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对萧绎诗歌评之曰:“帝不好声色,颇有高名,独为诗赋,婉丽多情。”可谓切中肯綮,一语中的。萧绎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呈“婉丽多情”的特征。其诗歌包孕着浓浓的情感因素,字里行间流淌出一股淡淡的哀愁,感情表达委婉深致,造语纤巧典丽。下面拟从情感特征和语言运用两方面对其艺术风格作一论述。
一、哀婉深致的情感
职贡图局部
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所谓“吟咏风谣,流连哀思”就是指情感的体验与传达。萧绎诗歌经常流露出一种柔媚婉转的淡淡伤感,与其“流连哀思”的文学主张不无关系。他凭借着富裕的帝王生活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去品味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悲伤哀感的主调中渗透着华丽轻柔的风格。如&代旧姬有怨诗&:
宁为万里隔,乍作死生离。那堪眼前见,旧爱逐新移。未展春花落,遽被凉风吹。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谁能巧为赋,黄金妾不赀。
诗歌中流淌出的是一段肝肠欲断的心伤。宁愿万里相隔,聊作生离死别,也比眼见旧爱移情别恋要好得多,生离死别不过是一次痛楚,而情郎移爱却是一番痛彻心脾的哀伤,仿佛一只蚂蚁时时在心头噬咬着。开篇作者就很直白地表达出这种心伤的痛楚感,接着通过春花未展,遽被凉风吹,自己是愁眉深锁泪自垂,伤痕累累的心却还抱着一丝幻想,希望有一才情如司马相如的文人,代作一篇《长门赋》,渴望情人回心转意,花掉千两黄金也不惜。悲伤的情调贯穿全文,真谓“情灵摇荡”。复如《送西归内人诗》:
秋气苍茫结孟津,复送巫山荐枕神。昔时慊慊愁应去,今日劳劳长别人。
秋气苍茫,霜寒露重,津口送别,昔日的欢爱、快乐历历在目,今日却要劳燕分飞,心中纵有万般的不舍,面对现实的无奈,怎能不潸然泪下,一股浓郁的愁情拢上心头,悲伤写得哀婉而又凄楚,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夫妻情感真挚而又深厚。萧纲也有一首《双燕离》:“双燕有雌雄,照日两差池。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桂栋本曾宿,虹梁早自窥。愿得长如此,无令双燕离。”两相比较,萧绎的情感更为真挚深沉,表现对象也更为具体明确,萧纲诗则流于形式和情感的普泛化。
萧绎诗歌除了哀婉情思的一面,在感情表达上还有沉郁深致的另一面。作为一代君王,尤其是在多事之秋登上皇位,现实的状况,身上的重任,容不得他再像少年时那样“流连哀思”、缠缠绵绵了。萧绎后期的诗歌多了一股苍郁之气,感情表达更为深沉厚重。如《五言诗》:
寒浞犹稽命,新都久未平。留滞淹三楚,巑岏保一城。终当抚期运,伐罪吊苍生。
这首诗当作于萧绎登上皇位不久,虽平定了“侯景之乱”,但依然面临着外敌的频频侵犯,国家政局不稳。这首诗采用五言六句这种古体形式反映了当时的时局,刚刚登上皇位的萧绎,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的艰难,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强烈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代君主,驱逐外敌,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的志愿。整首诗贯穿着一股忧国忧民的厚重情感。又如他的《幽逼诗四首》: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人生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谓轩辕台。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此时的萧绎,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即将步入生命的尽头,所有的思绪、想法、情感都化作在这最后的凄怆绝唱之中了,整组诗格调低沉,情感悲怆,时人读之无不痛哭流泪。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绎诗歌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哀婉闺怨”和“沉郁悲怆”。情感特征的形成与作者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帝王之子,显赫的政治地位,优越的物质环境,再加之年幼聪慧,生性敏感多疑,又眇一目,身在帝王之家,看惯周遭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对人生世事不免易产生悲哀的感叹,行之于诗歌中便形成了哀思的情调。此外,也与当时的审美风尚有很大关系,诗歌发展到南朝,“吟咏情性”成为诗学的核心观念,萧绎诗歌创作自然会受其影响,并提出“情灵摇荡”的审美主张,而“哀思”之情,似乎更能打动人的心灵,正如后来的大学者韩愈所言:“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2]后来时事的变迁,国家政局的变动,个人生活相应发生巨变,这股淡淡的“哀思”之情逐渐被悲怆、沉郁之情所代替,感情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萧绎诗歌情感特征值得关注的地方,但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或一笔带过,甚为遗憾。
二、纤巧绮丽的语言
萧绎《金楼子·立言》曰:“至于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绮縠纷披”,讲究语言华美,色彩华丽;“宫徵靡曼”则语言表达基本上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具体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追求纤巧,意警辞秀。纤巧,不仅指诗歌布局纤小精致,同时还包括所咏之物的细小别致。在这里我们主要就萧绎诗歌语言的纤巧稍加论述。萧绎比较注重诗句的锤炼,由于其诗境界比较狭窄,不够开阔,语言上字句的锤炼就自然表现为纤巧之美。如&示吏民诗&中的“霞出浦流红,苔生岸泉绿”,“红”、“绿”两个表示颜色的名词,不仅准确表达了自己作为颜色的含义,同时在词性上则转化为动词,从而具有了流动感和生命感。又如《和刘上黄春日诗》中“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这一“乍”用得相当巧妙,含有突然、意外之意。尤其与“时”字对用,更于常之美中忽有意外之喜,充分展现了诗人于春日饮酒的乐趣。再如&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诗&中的“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不仅对仗工整,同时用字也非常讲究,尤其是“漾”字,更是形象生动,而且又非常新颖。打开萧绎诗集,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句,不仅用字让人觉得新颖巧妙,而且整首诗是意警辞秀,正如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通过萧纲和萧绎对比分析,认为二人“同一雕丽,而简文之气缓散,元帝之笔警秀。简文语缛而势驽,故不矜于先鸣,元帝意警而辞秀,时卓出以偏骧。”这一评价不无道理,正是由于萧绎非常注重语言的纤巧性以及与整首诗的统一协调性,才使得他的诗歌表现出辞秀意警之美。
其次,注重色彩,语言绮丽。作为一位画家诗人,萧绎诗歌不可避免地会格外注重色彩的搭配和使用,他尤其喜用亮色,非常喜爱金色、红色,也常用绿色、青色等。这一点在文中的第二章已阐述过,在这就不多言。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绮丽”有过细致描述: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谈琴。取之不足,良殚美襟。
萧绎的许多宫体诗均体现了绮丽的语言特点。如《乌栖曲四首》、《采莲曲》、《芳树》、《紫骝马》、《洛阳道》、《夕出通波阁下观妓诗》、《和刘上黄春日诗》等等。其《夕出通波阁下观妓诗》曰:
娥月渐成光,燕姬戏小堂。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树交临舞席,荷生夹妓航。竹密无分影,花疏有异香。举杯聊转笑,欢兹乐未央。
诗中用“娥月”、“燕姬”、“胡舞”、“春阁”、“笙簧”、“举杯”等艳丽的字词,与司空图《诗品》中的“月明华屋”、“金樽酒满,伴客谈琴”等所描述的绮丽是一致的。同时作者又以月露微光之下欣赏美人歌舞的艳事为题材,在诗歌的风容色泽上又追求色彩的艳丽华美,从而使这首诗成为比较典型的“绮丽”之作。又如《洛阳道》:
洛阳开大道,城北达城西。青槐随幔拂,绿柳逐风低。玉珂鸣战马,金爪斗场鸡。桑萎日行暮,多逢秦氏妻。
“青”、“绿”、“玉”、“金”,颜色亮丽,“青槐”两句,写出了春光的柔美,“玉珂”则写出了春日下城市生活的热闹,且辞藻华丽,最后两句则写到了既勤劳又聪慧的美人,同样,代表了“绮丽”的风格。至于萧绎的宫体诗歌始终离不了辞藻的富艳、春景的浪漫和美人的幽思,其“绮丽”的特质就更不言而喻了。
再次,讲求音韵的自然流畅。萧绎一些诗歌读来非常通畅自然,如《采莲曲》: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且满口余香,富有诗意。正如陆时雍《诗境总论》言:“梁元学曲初成,遂自娇音满耳,含情一粲,蕊气逼人。”评点是相当精到的。又如《吴趋行》:
水里生葱翅,池心恒欲飞。莲花逐床返,何时乘塌归。
音韵和畅,感情基调健康活泼。萧绎深受其父萧衍影响,酷爱吴地歌曲,从中积极吸取营养要素,在声律上更追求和谐,文字表达上更注重典雅化,推进了民歌的文人化,同时又不丧失民歌本身的情调。以上两首笔者认为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乌栖曲四首》。
另外,他诗歌中还有一些造语平淡、意境清新之作。如《绿柳诗》:
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白描,语言平易,但读来却清新可人,诗意盎然。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言“沈隐候(约)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既要求用事,同时又求自然明朗,这是当时比较特殊的审美风尚,萧绎的部分创作亦很自觉地实践着这种文学主张,讲求语言的通俗流畅,偶尔用典却又非常自然,如《长歌行》:
当垆擅旨酒,一卮堪十千。无劳蜀山铸,扶受采金钱。人生行乐尔,何处不流连。朝为洛生咏,夕作据梧眠。从兹忘物我,优游得自然。
语言平淡自然,且带点口语化,那股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思想,悠然自得的情趣很随意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诗中用典,如“蜀山铸”、“洛生咏”等等,仿佛信手拈来,却与诗之主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毫无生涩之感。
萧绎以其善感的心灵,感知着周遭的世界,借纤巧的笔调,抒发着细腻的情思,或欢愉、或哀怨;或洒脱、或沉郁。他的诗歌整体流转着婉转多情的华丽格调。当然,不可否认,萧绎诗歌总体艺术风貌显得有些纤弱,意境流于狭窄,这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有很大关系。萧绎以自己的诗歌特色,彰显了齐梁文学的主体特征,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历史相关评价
萧绎其人,也算列位亡国皇帝的一个,他本应该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享有更高地位,至少比起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其在历史上的人气还是略显单薄了些,比起隋炀帝、南唐后主这些大名鼎鼎之辈,他简直处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至今甚少为人所知。
萧绎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许是对他不太准确的一句总评。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呆在华屋高墙之内除了读书著作,写诗作画,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乱”的机遇走上历史前台,登极为帝,却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诟病的举动。
在侯景之乱中,他拥具实力却坐观国祸不理,暗藏私心,首先残忍地将对他登基为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等到老父亲梁武帝被外贼活活饿死之后才发兵勤王。他一生勤奋读书,并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之多的图书,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却再度与北方的西魏产生矛盾,招来强敌寇境。失败之余,他命人将这十四万卷的图书焚烧个一干二净,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引发中国历史上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可以说是中华文明遭受巨大破坏的千古罪人。
生活中他是一个相当失败的人,作为普通人的他,因从小一只眼睛瞎掉,生理上的缺陷令他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屡屡因为独眼猜忌别人,与人发生不快。
作为人子,他躬行孝道,不但身体力行执行,而且著书阐明自己的孝道观念,极力向后世的人们摆明自己孝顺的嘴脸,他本人死后也被赠与“孝元”皇帝的谥号。但他在父亲晚年做出种种“大逆不道”之举。
作为人夫的他,夫妻生活极不美满,他的妻子徐妃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徐娘半老”典故里面的那个徐娘。徐娘做事大胆出格,屡屡用化“半面妆”的方式来讽刺他的一只眼,并且与人私通,将绿帽戴到了身为皇帝的萧绎头上,这真可谓是中国历史最高“级别”的一顶绿帽。
梁元帝妃徐昭佩
据说徐妃长得不是特别出众,而且也因萧绎瞎了一只眼睛的关系,对他也没什么礼貌。萧绎后来与徐妃感情不睦,因此两三年才去她那里留宿一次。而徐妃每次听说萧绎要来她这里,就故意化妆只画半张脸,讽刺他瞎一只眼的事,而萧绎看到便大怒离去。徐妃又嗜酒,往往喝个烂醉,因此萧绎回到她这里时,也发生过她呕吐在萧绎衣服上的事。徐妃个性也颇善妒,见到不受宠的姬妾,便与她们一同喝酒;得知有姬妾怀孕的,便手刃她们。
“半妆美人”徐昭佩
徐妃曾数次与人私通。起初,与荆州后堂瑶光寺智远道人私通。之后她又看上萧绎身边的亲信暨季江,因为暨季江颇具姿色,徐妃便与之私通,暨季江时有感叹:“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来成为“徐娘半老”的典故。而当时有位叫贺徽的人,是有名的美男子,徐妃也要求他在普贤尼寺与她私通,两人甚至在枕头上题诗相互赠答。
影视形象:“半老徐娘”徐昭佩
作为人父,他将对结发妻子的怒气迁到儿子身上,伦常紊乱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家庭悲剧。到了晚年他先后丧失五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令其悲痛欲绝。
作为别人的亲兄弟亲骨肉,他以文人彬彬之外表,做出极端残忍之举动,将对他登极皇位可能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一一诛杀。古往今来为了皇位争夺而骨肉相残者或许并不鲜见,但像他这般身份与手段之不般配,言语与做法之不一致者,绝对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父子兄弟之恩”,到他这边,“可谓绝矣”(大儒王夫之语)!
作为皇帝的他,登基时间前后不超过三年,比起将好好一个强盛的国家活活折腾到灭亡的隋炀帝,似乎不必对亡国负有全责。但由于其所犯下的错误,不是亡国之君也变成了亡国之君。他在平定侯景之乱中虽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但很快又与强大的邻国西魏发生不快,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犯下极端愚蠢的错误,让对手找到借口出兵。在抵抗过程中,敌人大兵压境,数万军队正团团围困住城池之际,萧绎为了显示其文人本色,卖弄儒雅,不忙于组织抵抗,居然还有闲情与臣下一起讲解《老子》。
这种伪装的镇定很快被残酷的战争彻底击得粉碎。不久之后,南梁帝国的国都告破,萧绎身死国灭,江陵数十万百姓或成萧绎的陪葬品,或被掠入关中从此一生为奴,曾经繁盛一时的萧梁王朝也被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所取代。
以上种种的举止,除了夫妻生活不睦之外,其他的大多都是在他晚年为了一己私利争夺皇位所为,在他作为皇子的几十年里,他事事谨慎,处处小心,平日只会勤学著书,品行德才似乎都没的说,但也恰恰就是晚年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事件,让我们得以窥探到了一个原本单薄的历史人物立体的一面,人性向来是复杂的,在萧绎身上,尤其明显。
萧绎在登皇位之前作为皇子,在太平盛世时代,不贪慕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十分勤奋辛苦地读书、著书,即便因一只眼瞎不能亲自捧书观阅也要令书僮读给他听,彻夜不停,著书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始终是他奋斗的理想。他出生在文学世家,文才十分了得,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萧”(梁武帝萧衍与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萧绎又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在五千年中国历史出现的数百个帝王之中留下的著作为第一丰富,远比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博学多才,并且唯一留下作为诸子百家学说“子”部著作的《金楼子》,在中华文化历史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
他虽没有宋徽宗那样直到今日仍未被超越的“瘦金体”书法水准,但若论及绘画水平,漫漫五千年历史百来个帝王之中 ,无人可出其右。他所画的《职贡图》,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当时各个小国的人物形象,上面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因此,这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
而且他博学多才,从&隋书·经籍传&留下的资料来看,他研究的花样可谓五花八门,包容万象。除去作为文学家、诗人、学者、皇帝、画家、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音乐理论家,对中医的研究放到今天可拿博士头衔;他的围棋水平至少是九段高手,因为他也写了好几本棋谱研究;他是姓氏学家,也是玄学研究高手,在众多研究周易专家之中仍可占据显赫的地位。生在重文轻武的南朝的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兵书《玉韬》。更叫人吃惊的是,南朝士大夫们对骑马十分反感,认为那是野蛮人才做的事情,萧绎却不辞辛苦花费大量时间在养马的研究上面,并且写了一部研究马的专著,叫做《相马经》,里面的研究成果据说超出了相马专家伯乐的水准。他对一些为正直之士所不齿的旁门左道学问也十分感兴趣,甚至能够自己给自己算命,也能通过观察星相知道天下大势。他的才华以及学问简直无人能及无所不包。
但他的艺术水准以及文学成就又与他的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常有人言,从一个人的笔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可见五柳先生陶渊明归隐之心。“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窥诗仙太白及时行乐,放达不羁的个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道出范仲淹关注家国天下、苍生疾苦的忧劳之意。得意时高唱“大江东去”,被贬至荒蛮之地,犹做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样的诗句,可见苏东坡一生屡遭不顺却依然乐观豪迈的气势。
我们从《史记》里面&太史公自序&一篇更可见司马迁在李陵一案遭遇宫刑之后,孤愤却昂然向上的心情。故此,今人研究古人,常常有《从诗文看某某诗人的性格》、《从作品观某某文人一生》之类题目的文章出现。
但有时作品会愚弄人。历史上的大诗人白居易会写出&卖炭翁&这样的现实主义诗篇为民众的疾苦发出呼吁,但在生活中他喜欢蓄养妓女,在唐代官员中狎妓最为有名,甚至还与“元白”并称的那个元稹相互交流心得。白居易的行为,也许还受到当时世风的影响,他本人倒也没做出一份谦谦君子的姿态对这些事予以否认,倒是也写一些“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样的诗句来夸赞他把玩过的几个歌妓,也不算言行不符,至少不算太离谱。
法国大学者卢梭在自己的自传&忏悔录&中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但如果真的存在地狱之类的审判机关的话,我想萧绎是断然不敢拿着他那本标榜“成一家之言”的《金楼子》,面对油锅面不改色地说“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这句话的。
在萧绎这个人身上,光看他的文学作品的话,你会被深深误导,这个人身上有着复杂的性格,甚至可说是双重人格,为人与为文,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头一号的伪君子,比起王莽之流,其作风更残忍,手段更下作,伪善的面孔更叫人恶心反胃。
此人常在著作之中满纸宣扬圣贤之道,在现实中却对亲兄弟子侄残忍加害。他的八弟与他争夺皇位失败,几个侄子被他关在江陵牢里不给饭吃,直到把自己手臂上的肉都啃光才饿死。当真正的外敌攻下他的国都并生擒了萧绎之后,将被他关在牢里的还活着的其他侄子们放了出来,一字排开,那些人,个个戴着枷具,身上到处流脓,肌肉基本溃烂,见此惨状,敌军的主将也忍不住斥骂:“这些都是你的亲人,你居然忍心这么对待他们?”萧绎无言以对。
他号称爱才,常以圣人周公自比,不遗余力地招贤士才,却嫉妒真正有才之人。侯景之乱,“高才硕学”的刘之遴远道来投奔他,他嫉妒刘之遴的声名,暗中派人将其毒死在半路上,随后再亲自撰写祭文极力表达哀痛之情,并送上许多陪葬品风光隆重地举办了葬礼。
他亲自编纂一本《孝德传》,号召全天下人都要遵从孝道,在另一本著作《金楼子》中更是将父亲梁武帝萧衍与上古几位贤君虞舜、夏禹、周文王等并列,说这四人是万年以来难得一出的好君主;国难发生之时,却坐视父亲遭受劫难一直按兵不动,一直到确信当皇帝的父亲已经死了之后才出兵平叛,但仍故意隐瞒父亲死讯达一年之久,直到他本人有机会登上皇位,才装模作样地为父亲发丧,并且为父亲雕一个名贵的白檀木头像,早晚都要焚香跪拜,大小事都要恭恭敬敬地禀报一番。
又声称自己生性“尚仁”,死囚犯临被处死都会觉得于心不忍,特允许死囚的爱人在临刑前来探望死囚,但在江陵之难发生时,有人建议将两千死囚释放出来充军帮助守城,不但不允许,反而命令将这些人全部用木棍活活敲死。这项命令还没来得及实施,江陵就被攻破了,两千囚犯幸而没有沐浴到他泽被天下的“仁义”光辉而得以幸存下来。
荡妇秋思赋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不清,月何秋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於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
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萦翠眉敛,啼多红粉漫。
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秋风起兮寒雁归,寒蝉鸣兮秋草腓。萍青兮水澈,叶落兮林稀。翠为盖兮玳为席,兰为室兮金作扉。水周兮曲堂,花交兮洞房。树参差兮稍密,紫荷纷披兮疏且黄。双飞兮翡翠,并泳兮鸳鸯。神女云兮初度雨,班妾扇兮始藏光。且淹留兮日云暮,对华烛兮欢未央。
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故乡迷远近。征人分去留。沙飞晓成幕。海气旦如楼。欲识秦川处。陇水向东流。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据官方文献等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散打冠军和持械普通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