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北与河北和山东交界收费站的地方有没有叫直棣 的地方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522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88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民国早期直棣 是现在的什么地方?_百度知道
民国早期直棣 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民国早期直棣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是不是指的山东北部现在的那些地方...
民国早期直棣 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是不是指的山东北部现在的那些地方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palatial_true
palatial_true
采纳数:3597
获赞数:20647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叫直棣的地方。直隶是宋朝到1928年之前的称谓。宋制,地方行政机构以州令用劲,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即今开封市及周边。元不属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县,称直隶,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明、清不属府而直属布政司的州称直隶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县。另外明朝有两个直隶省,清朝有一个直隶省,1928年之前民国有一个直隶省。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后改称京师,永乐初年复改南京.在今南京市),以应天府等府为直隶。永乐初年移都北京(今北京市)后,又称直隶于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直隶于南京的地区被称为南直隶,简称南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清朝初年以南直隶改称江南省,北直隶改称直隶省,辖境依旧。雍正、乾隆以后,逐渐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以南、辽宁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奈曼、库伦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设置州、县,划归直隶省,辖境逐渐扩大。1914年划长城以北改属热河、察哈尔两个特别区域。中华民国成立后,当时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属直隶省,后因直隶省名不符实,于1928年改名为河北省。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采纳数:20577
获赞数:94574
参与团队:
直隶,中国旧省名,即今河北省,省城为保定。
采纳数:36
获赞数:79
擅长:暂未定制
直隶省是现在的河北省 北京市大部和天津市大部分地区,1928年改叫河北,省会在北平 保定和天津之间经常变动。这里有一个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各省区域变化变迁是视频总结 可以参考一下
这个视频里有介绍原来河北那些地方划给了山东或河南
初期,中期,末期
其他1条回答
为你推荐: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元朝行省制中的现在山东怎么被分的
问题描述:
元朝行省制中的现在山东怎么被分的
问题解答:
  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山东属于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下设山东东西道.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置益都路行中书省;  中统三年(1252)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河间路;  至元三年(1266)废益都路行中书省;  至大二年(1309)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直属中  书省,徙治益都路;  至正六年(1344)兼都元帅府,十七年(1357)改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元初置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驻济南路;  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置肃政廉访司.  行政区划网站http://www.xzqh.org/为唯一发布网站  ----------------------------------------------------------------------------------------------------  益都路:?.金山东东路总管益都府.元因之为益都路总管益都府,至元三年(1266)改为益都路.至正二十七年  (1367)朱元璋改置青州府.  录事司:  益都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行淄州和行淄川县(治颜神镇)入,置颜神镇巡司.  临淄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益都县,十五年(1278)复置临淄县.  临朐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益都县.十五年(1278)复置临朐县.  高苑县:下.金属淄州,元宪宗七年(1267)省行长山县入,至元元年(1264)改属益都路.  乐安县:下.  寿光县:下.  穆陵县:金末以析临朐县于穆陵置穆陵县,元初省入临朐县.  潍 州:下.  北海县:下,倚郭.元宪宗三年(1253)省司候司入县.  昌邑县:下.  昌乐县:至元三年(1266)省入北海县.  胶 州:下.至元二十四年(1287)于胶西县置胶州,属益都路.  胶西县:中,倚郭.金属密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属胶州,为倚郭.  即墨县:下.金属莱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掖、胶水二县;后至元九年之前复置即墨县,改属胶州.  高密县:下.金属密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属胶州.后至元三年(1337)置潍川乡景芝社巡司.  密 州:下.  诸城县:下,倚郭.元宪宗三年(1253)省司候司入县.  安丘县:下.  莒 州:下.  莒 县:下,倚郭.元宪宗三年(1253)省司候司入县.  沂水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行泰安州泰安县入.后至元二年(1336)置穆陵关巡司.  日照县:下.  蒙阴县:下.皇庆二年(1313)析沂水县于龙寨镇置蒙阴县.  沂 州:下.  临沂县:中,倚郭.元宪宗三年(1253)省司候司入县.  费 县:下.  滕 州①:下.金属山东西路.元改属益都路;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益都路.  本 辖:初属滕县,至正年间析滕县六乡直属州.  滕 县:下.初倚郭,元宪宗三年(1262)省司候司入县;至正八年(1348)徙治薛城,以原县四乡来属,去倚郭  名目.  邹 县:下.  峄 州:下.金末于兰陵县置峄州,属山东西路.元初改属益都路;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  复属益都路.  本 辖:金兰陵县属邳州,金末置峄州,为倚郭.元初析州东二十里之外属沂州,  至元二年(1265)省入峄州.  博兴州:下.金博兴县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博兴州.  本 辖:  济南路:上.金济南府属山东东路.元初升济南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置济南府.  录事司:  历城县:中,倚郭.  章丘县:上.  邹平县:上.金属淄州.至元元年(1264)改属济南路.  济阳县:中.至元二年(1265)割临邑县新市镇来属,并置长官司直属济南路.  棣 州:上.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升滨棣路,中统三年(1262)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1265)复降棣州,改  属济南路.  厌次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司候司入县.  商河县:中.  阳信县:中.  无棣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沧州无棣县入乐陵县、棣州;寻以省入棣州之三乡置无棣县,属棣州.俗称  “东无棣”.  滨 州:中.金属山东东路.元初改属滨棣路,至元二年(1265)改属济南路.  渤海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司候司入县.  利津县:下.  沾化县:下.  般阳路:下.金淄州属山东东路.元初改属济南路,中统五年(1264)升淄州路,至元二年(1265)更名淄莱路,二十  四年(1287)更名般阳府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淄川州.  录事司:  淄川县:中,倚郭.  长山县:中.元初改属济南路,中统五年(1264)复属淄州路.  新城县:中.元太宗于长山县驿台镇置新城县,改属淄州;至元十九年(1282)仍置.  蒲台县:中.金属滨州.元初为下县,改属滨棣路,中统五年(1264)改属淄州,至元二年(1265)升中县.  莱 州:中.金属山东东路.中统五年(1264)改属淄州路.  掖 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录事司入县.  胶水县:下.  招远县:下.  莱阳县:下.  登 州:下.金属山东东路.中统五年(1264)改属淄州路.  蓬莱县:下,倚郭.  黄 县:下.  福山县:下.  栖霞县:下.  宁海州:下.金属山东东路.至元九年(1272)为直隶州.  牟平县:中,倚郭.  文登县:下.  ----------------------------------------------------------------------------------------------------  河间路:上.金河北东路总管河间府.元至元二年(1265)因之为河间路.  录事司:  河间县:中,倚郭.  肃宁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河间县为镇,后复置肃宁县.  齐东县:下.元宪宗三年(1253)析邹平县于齐东镇置齐东县,属河间路;四年(1254)改属济南路,至元二年  (1265)复改属河间路.  宁津县:下.金属景州.元宪宗二年(1252)改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265)改属河间路.  临邑县:下.金属济南府.元太宗七年(1235)改属河间路,宪宗三年(1253)复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265)复属  河间路.  青城县②:下.元太宗七年(1235)析临邑、宁津二县于青平镇置青平县,属济南路;中统年间更名青城县,改  属陵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河间路.  沧 州:中.延佑元年(1314)徙治长芦镇.  清池县:中,倚郭.  乐陵县:中.至正末年自咸宁镇徙治棣州旧城.  南皮县:下.http://www.xzqh.org/bbs/  无棣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乐陵县、棣州;寻以省入乐陵县之地于故城复置无棣县仍属州,以省入棣州  之地亦置无棣县,属棣州.本县俗称“西无棣”.  盐山县:下.  沧溟县: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沧州军营城置沧溟县,后省.  景 州:中.金观州.至元二年(1265)复名景州,徙治蓨县.  蓨 县:中,倚郭.元初升元州,后复降蓨县;至元二年(1265)徙景州来治,为倚郭.  故城县:中.元初析历亭县置县,属河间路;至元二年(1265)省入陵州为故城镇,同年复置故城县,改属景州.  阜城县:下.  东光县:下.金倚郭.至元二年(1265)徙治蓨县,去倚郭名目.  吴桥县:下.  清 州:元太宗二年(1230)升清宁府,七年(1235)复降清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会川县,后复置清州.  会川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司候司及清州全州并入县,县改属河间路;后复置清州,复为倚郭.  靖海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会川县,后复置靖海县.  兴济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会川县,后复置兴济县.  献 州: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乐寿县,后复置献州.  乐寿县:中,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献州入县,县改属河间路;后复置深州,复为倚郭.  交河县:中.至元二年(1265)省入乐寿县,后复置交河县.  莫 州:下.[金末降为莫亭县,元未承认].至元二年(1265)省入河间县,后复置莫州.  莫亭县:下,倚郭.金为本辖地,金末降莫州为莫亭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河间县,后复置莫亭县,为州倚  郭.  任丘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河间县,后复置任丘县.  陵 州:下.金将陵县属观州.元宪宗三年(1253)改属河间路,同年升陵州,改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265)复降  将陵县,复属河间路;三年(1266)复升陵州,徙治西北七里.  本 辖:  东平路:下.金山东西路总管东平府.元太宗二年(1230)因之为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降东平府,九年(1272)复  升东平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置东平府.  录事司:  须城县:下,倚郭.  东阿县:中.  阳谷县:中.  汶上县:中.  寿张县:下.  平阴县:下.初为中县,至元十二年(1275)析肥城县后为下县;十三年(1276)徙今治.  东昌路:下.金博州属山东西路.至元四年(1267)升博州路,十三年(1276)更名东昌路.  录事司:  聊城县:中,倚郭.  堂邑县:中.  莘 县:中.金属大名府.至元七年(1270)改属东昌路.  茌平县:中.  博平县:中.  丘 县:下.金曲周县平恩镇,元初升为丘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堂邑县,二十六年(1289)复置丘县.  济宁路:下.金济州属山东西路.至元六年(1269)徙治钜野县,八年(1271)升济宁府,徙治任城县,寻复治钜野县;  十二年(1275)又于任城县置济州,十五年(1278)与济州互徙,同年再互徙回,十六年(1279)升济宁路;至  正八年(1348)复徙治任城县.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置济宁府.  录事司:  钜野县:中,倚郭.至元六年(1269)析郓城县复置县,徙州来治.八年(1271)州升济宁府徙治任城县,去倚郭  名目,寻徙回,仍为倚郭;十五年(1278)府复徙治任城县,而徙济州来治,同年济州徙治任城县,而  府复徙回;至正八年(1348)路又徙治任城县,去倚郭名目.  郓城县:上.至元八年(1271)自盘沟村徙故治.  肥城县:下.至元十一年(1274)析平阴县孝德等四乡另属,十二年(1275)以辛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置肥城县,  改属济宁府.  金乡县:下.  砀山县:下.金属单州,金末改属归德府,又改属永州,金末省.宪宗七年(1257)复置砀山县,改属东平路;  至元二年(1265)省入单父县,三年(1266)复置砀山县,改属济州.  虞城县:下.金属归德府,金末省.元宪宗二年(1252)复置虞城县,改属东平路;至元二年(1265)省入单父县,  三年(1266)复置虞城县,改属济州.  丰 县:下.金属徐州.元宪宗二年(1252)改属济州.  济 州:下.至元十二年(1275)升任城县为济州,十五年(1278)徙治钜野县,同年徙回;至正八年(1248)省.  任城县:下,倚郭.金为济州治.至元六年(1269)州徙治钜野县,去倚郭名目;八年(1271)州升济宁府徙回,  寻复徙钜野县;十二年(1275)升济州,十五年(1278)济州徙治钜野县,而徙济宁府来治;同年济宁府  复徙治钜野县,而复徙济州来治;二十三年(1286)复置县,为倚郭;至正八年(1348)废济州,复徙济  宁路来治.  鱼台县:下.金属单州.元太宗七年(1235)改属济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金乡县,三年(1266)复置鱼台县;  十三(1276)改属新置的济州,至正八年(1348)复属济宁路.  沛 县:下.金属滕州.元太宗七年(1235)徙滕州治此,宪宗二年(1252)州废复为县,改属济州;至元二年  (1265)省入丰县,三年复置沛县;十三年(1276)改属新置的济州,至正八年(1348)复属济宁路.  兖 州②:下.金属山东西路.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1252)改属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  嵫阳县:下,倚郭.  曲阜县:下.  泗水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曲阳县,三年(1266)复置泗水县.  宁阳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嵫阳县为宁阳镇,大德元年(1297)复置宁阳县.  单 州②:下.金属南京路.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1252)改属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  单父县:下,倚郭.元初省入州,至元二年(1265)复置单父县.  嘉祥县:下.金属济州.宪宗二年(1252)改属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后改属单州.  曹 州:上.金属山东西路.至元二年(1265)为直隶州.  济阴县:上,倚郭.  成武县:中.金属单州.元改属曹州.  定陶县:中.  禹城县:中.金属济南府.元改属曹州.  楚丘县:中.金属归德府,金末先后改属曹州、单州.元初复属曹州.  濮 州:上.金属大名府路.元初改属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为直隶州.  鄄城县:上,倚郭.  朝城县:中.金属大名府.元初改属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改属濮州.  馆陶县:中.金属大名府.元初改属东平路,至元三年(1266)改属濮州.  临清县:下.金属恩州.元初改属濮州.  观城县:下.金属开州.元初改属濮州.  范 县:下.  高唐州:中.至元七年(1270)于高唐县置高唐州,为直隶州.  高唐县:中,倚郭.金属博州.元初改属东平路,至元七年(1270)置高唐州,为倚郭.  夏津县:中.金属大名府.元初改属东平路,至元七年(1270)改属高唐州.  武城县:中.金属恩州.元初改属东平路,至元七年(1270)改属高唐州.  泰安州:中.金属山东西路.至元五年(1268)为直隶州.  奉符县:中,倚郭.  长清县:中.金属济南府.元初改属泰安州.  莱芜县:下.  新泰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莱芜县为新泰镇,三十一年(1594)复置新泰县.  德 州:中.金属山东西路.至元二年(1265)为直隶州.  安德县:下,倚郭.  平原县:下.  齐河县:中.金属济南府.至元二年(1265)改属德州.  清平县:中.金属大名府.至元二年(1265)改属德州.  德平县:下.  恩 州:中.金属大名府路.元初改属东平路,至元七年(1270)为直隶州.  本 辖:金历亭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司候司及县入恩州.  冠 州:下.金冠氏县属大名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1279)升冠州,为直隶州.  本 辖: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这些地方都在当时的首都“大都”北京附近,由中央直接控制,可以直接掌握军事,赋税,粮食,政治,官员任用等方面的权力,避免中央弱,藩镇强,藩镇造反的情况发生!
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宣慰院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一词,源于金.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原因:便于统治.中书省就是相当于北京,(直辖市),中央政府所在地.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对地方管辖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
中央政府的军、政统治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地方行政机构,分别为行省、路、府、州、县.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以后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和宣政院管理吐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两个单列区划:1、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2、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
元朝统一之后,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当时全国共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至于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被称作“腹里”,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
行省并不是某个省,也就说上哪个地区啦!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
行省制度 明代继承元朝 但是行省长官改为承宣布政使 简称布政使 另设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负责刑名和军权 省下面再设州府县中央废除丞相 六尚书直接通皇帝 后来为了帮皇帝解决政务 设了大学士 后来大学士地位逐渐重要 大学士办公场所被称为殿阁 所以这个制度被称为内阁制度 内阁大学士后来帮皇帝处理政务 后来甚至帮皇帝草拟诏书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
省一直延续到现在
你的看清楚题目,一个说的是影响,另一个说的是特点!按照现在教科书的立场原则来说,元代的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而这个作用相对于其他几个选择来看无疑是更加重要的!而后面一个问的是特点,考的什么行省制度本事的特点,也就是要跟以前的东西区别看来,指出行省制度相对于以前施行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有何新的特点,所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
元朝所采取的行省制度假请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有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中国今后行政区划的基础,此后的明清两朝,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后均采取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来源于金朝的中书省,时中书省需要临时派遣官员去各地,称为“行中书省”.元朝将这一临时措施制度化,行中书省成为地方最大一级行政单位.行省制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元朝之前,如地方势力过大,则尾大不掉,如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如中央权力过强,则不易变通,如宋朝
恐怕你说的那本书不对哦元代分为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书省1个行中书省11个分别为:中书省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征东等处行中书省另外还有一部分叫做西北地,这里是诸王封地,
奠定了今日我国地方的省,地,县.三级行政区域制.明代沿袭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地方建立布政使,所辖也就是现在各省的前身,清代沿袭各地省名,直到今天.
元朝行省制是为了避免人浮于事而设立的,它是我国行省制的开端,随着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发展,郡县制已经不能继续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在秦代,君主对于宰相的制约是有限的,郡县制的存在,虽然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很微弱,所以,元朝行省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避免了人浮于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山东各地市县地名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利津名字的由来吗?
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久了
难免会对它的名字产生一个疑问
济南,为什么要叫济南?
为何不叫济东、济西、济北?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现有7个区、3个县
这些区县的名字的由来
可能就连老济南人也搞不清楚
山东各个区县名字的由来
因在古济水之南,所以得名“济南”
又名齐鲁首邑,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而得名“历城区”
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历史上还曾有“历下之城”之称,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因位于市区中心而得名“市中区”
解放后,因为有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所以得名“槐荫区”
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日定名为天桥区
长清因境内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
西汉时期黄河下游经常出现水患,受其害,当地百姓民不聊生。许商来此治水,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许商,就将这条引水入海的河叫商河,从此,县随河名,一直叫到今天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由于境内有座章丘山(现女郎山)而以山命名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租界时期称为“胶澳”民间俗称“大青府”
位于青岛市市区南端,故名市南区
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因境内崂山而得名
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1994年,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崂山区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设置
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这个名字早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或许更早),即墨这地方有一墨水河,而“即”的古义是边的意思,也就是说即墨这地名就是墨水河边的意思
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
名称来自于“莱阳之西”的意思
闾邱先生对齐宣王,顾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明始称平度州
对淄川和博山的合称
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张店城区,古称黄桑店。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门庭大,客房多,生意兴隆,遐迩闻名。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至元代,称之为张店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曾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
博山是从周末年流传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开始,博山城后称颜神、颜神店和颜神镇。1734年建县,属青州府。1955年设立博山区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置新城县。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因为有很多枣树,所以得名枣庄
因临近市中所以得名
薛城夏商时期称薛国,春秋战国时期,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
峄城为旧峄县治所,自夏朝之后的4000多年里,一直为州县治所。1962年,建立峄城区
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
因区政府驻地位于山城街道办事处的双山北麓而得名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秦始皇东征时东大营的所在地
因为境内的东营村所得名
因地处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得名于“海滨广斥,饶有鱼盐”
因境内有“永利”“东津”两地得名
垦利县境原属利津县,因曾称‘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
朱元璋在此建的“狼烟墩台”被当地人称为“烟台”
长岛县以长山岛而名。而长山岛又以长山而名
地名蓬莱来源于仙山蓬莱,汉武帝在海边筑起一座小城,命名蓬莱聊以自慰,从此便有了蓬莱这一地名
栖霞因以“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而得名
清雍正十二年,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城建于今凤城。又因县地处黄海之北,故名“海阳”
金天会九年,因金代战乱民众多流亡,为招集流亡者,使其回乡安心农耕,遂取名“招远县”
莱阳市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故称莱阳
因芝罘岛而得名,芝”即灵芝。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因此称之为“芝罘岛”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
相传此地一夜间来了一座小山,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由此得名莱山区
“牟平”以在“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
1986年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而黄县有龙口镇,因而得名
因古莱州府驻地而得名,旧称掖县。1988年撤销掖县,设立莱州市。
因潍县与坊子区而得名
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后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区
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西汉(前148年)置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潍坊市组建为地级省辖市后,设立潍城区
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得名
因白浪河以东因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
清末,土堆旁开一客店取名“坊子店”,坊子因此而得名
青州之名起源较早。据《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
因为境内有诸多古时县城而得名
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
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户,国名“安丘”。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县
古称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为齐七十二城之一
因地势较高可免水在能保平安,故称济宁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
周朝时期,此处被封为任国。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这是“任城”称号的最早由来
微山县以微山湖得名
梁山县以粱山得名
古九州之一,有“九州通衢,齐鲁之咽喉”之美誉
古代为邹国国都,所以现命名为邹城
公元前718年春,鲁隐公曾到棠邑治所武棠亭观鱼
西汉时,因凿墓时挖出金子而定名为金乡县
因是麒麟发祥之地,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
取”汶水在上(北)”之意,取名汶上县,沿用至今
名称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称泗水,为禹治九水之一。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镇东陪尾山麓,以趵突、洗钵、响水、红石泉四源并发汇流成河而得名
因地处泰山脚下而得名
因地处泰山脚下而得名为泰山区
岱岳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时亦称岱岳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宁山之南置县,故名宁阳
三国鼎立,新泰在魏境。魏沿置东平阳县,仍属兖州泰山郡。晋朝代魏后,羊祜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表改平阳为新泰县
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
《尚书·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名威震海疆之意
文登之名源于文登山。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而名
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
因境内大乳山而得名
环翠区因境内明代古迹环翠楼而得名
日照以日出处光先照而得名
1947年建五莲县,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
取自李鹏的题词“日照东岸巨港出”
因坐落岚山南麓而得名
取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
古时候从天上掉落一块据说来自于“无”的石头
莱芜之称始于汉,汉高祖刘邦时( 公元前206年)设置莱芜县,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县级市
得名于境内莱钢
以临近沂河得名
西汉初设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
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县,因辖区地跨沭河,故以濒临沭河而得名。
1941年1月,析原莒县南部地域成县,故名莒南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因沂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因在沂水县之南而得名
因位于沂河东岸故称河东区
明永乐年间(公元年)罗姓人在此定居成村,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为罗泉庄,后更为罗家庄,今简称罗庄
因现境域历史上属兰山县而得名
传说是春秋时期季平子的封地(邑),故名平邑
因历史上的兰陵镇位于此地故名兰陵
因地处原费国所在地而得名
黄河故道流经德州及陵县称之为“德水”
因地处赵国东境边塞,为防御强齐入侵,遂修筑城防以屯兵,武城由此而得名
唐朝天宝元年设禹城县,意在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
1912年,德州改为德县,属山东省济西道。1950年5月裁德州市归并德县,属德州专署。1951年3月,复置德州市
2014年10月撤销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以原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陵城区的行政区域
唐虞时期为兖州域,1949年初复名宁津县
明洪武以前庆云县名为无棣县。明成祖名“棣”,为避讳起见,于洪武初年废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析乐安州北地置庆云县
临邑县原名漯阴县。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将漯阴县合著县部分土地合并,取汉时东郡临邑县之名
因督扬之盟中有此誓言,即“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者犹如河”里面有“齐”、“河”两字,金据此于天会八年(1130)置齐河县
春秋时该地为齐西境下邑,战国时为赵所并,赵惠文王封公子胜为平原君,食邑于此,平原之名始见
据县志载,“邑东有负夏遗迹”,即孟子所谓“舜迁于负夏”处,因而得“夏”。春秋时,此地为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津”。因此,该县得名为夏津
取自《诗经》“乐土”、“乐国”、“乐郊”,意为安居乐业之意。乐陵之“陵”,意指境内境内崇陵如山
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
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
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得名
县名取之东阿县界的阳谷亭
春秋为卫国莘邑,秦置阳平县,606年称莘县
因春秋时曾在境内设冠氏邑而得名
因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这就是东阿县名称的由来
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陆,故曰茌平
元朝三县合称州,又因三县临海,故称滨州
“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以县城南临无棣沟取名无棣
五代时期,梁朝沿袭唐代建置,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商、西周时为邹侯国地。春秋时齐景公筑邹之长涂,邹关(今隘阜口)之东始就平地,故名邹平
阳信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
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海滨之民”复沾圣化。
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以滨渤海之州而得名
菏泽原为天然古泽,以水名称县
单县古称单父,由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而得名
“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
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鲁在此驻军并筑城名郓,郓城自此而得名。
东明县建置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称“东昏”,公元九年反其义改为“东明”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 曹州为曹县,后复置曹州,曹县此称沿用至今。
因境内“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出海至齐,辗转至陶,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
因境内鄄邑、鄄城而得名
(放到您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河北山东交界石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