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之诗主教怎么针对对这段诗

怎样委婉的诗说明对一段没结果感情的不舍_百度知道
怎样委婉的诗说明对一段没结果感情的不舍
我有更好的答案
缘浅,奈何情深
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向来缘浅 奈何情深
干啥那么的矫情呢?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注]听秦筝,无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注]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的?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注]听秦筝,无限..”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注]听秦筝,无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91762139828296578290748128217123948送给群里一首诗 怎样写呢?_百度知道
送给群里一首诗 怎样写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群内无人语渐收,红花虽好过三秋。流萤月下躲霏雨,此恨绵绵永不体。原创打油
采纳率:37%
来自团队:
群内无人语渐收, 红花虽好过三秋。 流萤月下躲霏雨, 此恨绵绵永不体。 原创打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群内无人冷如秋,庄稼虽好半年收。流萤月下躲霏雨此恨绵绵永不体,
2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如何读懂一首诗歌_百度知道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古代诗歌,有比较浅显易懂的,但更多的在阅读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有时读一首诗,看了几遍还是不甚了了。遇到这种情况,可尝试以下的方法,或许对理解诗意能助上一臂之力。   一、注意诗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二、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三、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或者省略散文中不能省略的句中成分,或者改变正常的语序。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典型的语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当然语序正常了,诗的节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诗韵律的要求了。   因为诗在语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诗歌的解读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读懂它。这方面可以做些翻译古诗的练习,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比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此诗描写诗人闲居的山间小屋清新幽静的美景,表现了闲居生活的恬淡自适,抒发了期待着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心情。首联中的“带”与“生”是富于想像力的用词,阅读时要通过想像再现其景象。诗中颔联的两句与颈联的出句都是语序倒置的。颔联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倒置后,将竹与山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坐落于竹林边、山脚下。颈联的出句按正常语序应为:闲鹭常早栖。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对句中的迟是韵脚,只能放在句尾,这就使得出句要通过倒置来与对句构成对仗。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诗歌的解读需要想象与联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也使得诗意呈现多义性。读诗时的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四、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见意象:   1、杜鹃:常用于表达难以抚平的思归的愁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湘竹: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3、哀猿:常用来表达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4、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表示美好的时光。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常用于表现伤春、惜春之情。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5、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阮籍《咏怀》:“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悲秋)   6、雁:寄寓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对亲人音信的盼望。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7、登临:这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用于表达叹老、思乡、怀人等多种情怀。杜甫《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8、折柳: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刘绮庄《扬州送人》:“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9、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柴望《多景楼》:“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10、南浦:表达送别的伤感。祁德渊《送黄皆令》:“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   11、春草(芳草):表达思念与惜别伤离之情。王昌龄《出塞》:“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12、枫:表达怀人与惜别的愁思。李百药《途中述怀》:“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13、浮云:象征奸佞势力。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用以表现游子的漂泊不定。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转蓬:表现漂泊的孤寂与哀伤。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水:最常用的涵义是表示时间的流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6、月:月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涵义有约定性的,也有非约定性的。约定性的含义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的象征、永恒的象征、美的象征以及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等。刘绘《有所思》:“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张文光《清淮晓发》:“五更月照他乡影,万里河流故国声。”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上介绍的均为常见意象的约定性的涵义。这些常见意象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五、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此诗末两句,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昔日座中客,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可供阅读诗歌时参考。当然,读懂诗歌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多读、熟读,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一些辅助的作用。
采纳率:7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诗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如何将下段精美的文字改为古诗,大意一致,诗体不限?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 逆着时光行走, 只为今生与你邂逅。 我坐在菩提树下默默不语, 你和我之间仅仅隔着一场梦。
这段话还算不得诗词,一水试改写作传统诗词《青玉案》一阙以道之:
云山踏遍天涯路,逝川水,归难渡。只为俟君朝与暮,月圆花谢,缘来缘去,空把青春误。
无言倚坐菩提树,不改痴心扰开悟。梦里相思谁可诉,伊人倩影,枉存枉顾,梦醒知何处?
一水有云:人前若与说相思,最美还当中国诗!
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也喜欢传统诗词,不妨一起来动笔参与互动?
欢迎留言投稿!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一水诗塾其它文章
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之一抄录时将“雨绵绵”误作“雨纤纤”,致歉。【解析】悲对乐,爱对嫌,悲和乐,爱与嫌,都是对立的情感。《楚辞·九歌·少司命》里很早就有诗歌世界里关于悲和乐的对比,诗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意思就是:最悲哀的莫过于生生
日前受重庆市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邀请,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重庆诗词研究院诗人代表,赴渝中区半岛采风,一水得诗四首:曾家岩书院几度春秋几度风,百年弹指只匆匆。书香院落翻新貌,画意栏杆眺晚空。浪漫何劳寻海外,潮流自是汇渝中。瞰江未
昨日高考首日,重庆门户网站华龙网邀请“华龙鸣家”专栏作者参与高考作文同题写作。全国卷Ⅱ:对战机防护(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之三【解析】中对外,北对南,中和外、南和北都是常见的相对应词。与之相关的典故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南辕北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元末明初刘基(刘伯温)的政治语言《卖柑者说》,讲述由买到一个外表漂亮,内部却干得像烂棉花
既然儿童节到了,“一水诗塾”也该有所表示才是。为此,一水特意整理了十首传承千百年,专写儿童的古诗,作为献给儿童节的薄礼。愿所有可爱的小天使们,都能在学古诗、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国学的迷人魅力,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由于编者才学所限,这里选取的十首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之二【解析】将对欲,可对堪。将和欲都有准备,想要的意思;可和堪都有刚好,可以的意思。[唐]李白《行路难其一》诗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宋]欧阳修《咏零陵》诗云:“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德被对恩覃。德被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之一【解析】千对百,两对三,地北对天南。千对百意指频繁,大量;两对三形容偶然、少量。地北天南多用于形容范围广,相隔远。“千百对”名句:[汉]佚名《生年不满百》诗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宋]欧阳修《蝶恋花·百种相思千种恨》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之三【解析】丝对竹,剑对琴,素志对丹心。丝竹:《三字经》有云:“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指的就是我国古代按乐器材质区分的八类乐器,丝类如琴瑟,竹类如箫笛。[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之二【解析】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前后对”名句:[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古今对”名句:[唐]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诗云:“今人不见古时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之一【解析】眉对目,口对心,眉和目都是人脸上最容易吸引人第一眼注意的部分,所以“眉目”一词,有“头绪”、“端倪”的意思。此外,眉目也是最富有风情的部分,有“眉目传情”的成语。口和心也常关联到一起,组成思想和表达的渠道,如“心直口快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之三【解析】庵对寺,殿对楼,酒艇对渔舟。庵,本义: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小庙。寺,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汉代佛法传入中国,创置白马寺,之后佛教场所多名为寺。殿,高大宽敞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之二【解析】唇对齿,角对头,策马对骑牛。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里,就有唇齿相提并论,表达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崭露头角这一成语里,有头和角的相提并论。头和角是身体的最前端,代表着锐意进取。策马:用马鞭驱马、使马快跑。延伸阅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之一【解析】荣对辱,喜对忧,夜宴对春游。夜宴和春游,都是古时候官宦富贵人家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有相关题材的诗歌、画作传世,如:[唐]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诗云:“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宋]王令 《春游》诗云:“春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之三【解析】规对矩,墨对绳。规矩:规,画圆的工具,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将规矩引申比喻为标准和法度。《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墨绳: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人们也常用“绳墨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之二【解析】儒对士,佛对僧,面友对心朋。面友交情不深,表面上的朋友。[汉]扬雄《法言·学行》云:“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心朋心意相投、相知默契的朋友。[宋]蔡襄《春夜亭待月有怀》诗云:“心朋隔万里,独坐起忧叹。”[宋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之一注:为体现联句中的声律平仄对仗,我对古今读音变化明显,且又处在需讲求平仄对应位置的字以黄色标注古音,本期黄色字都是入声字,普通话里都成了平声。【解析】新对旧,降对升。白犬对苍鹰。白犬:民间有有白狗招邪说法。最早和蛮夷有关,在先秦
在近日重庆市诗词学会在长寿召开的新一届换届大会上,一水荣幸当选常务理事。感谢前辈提携栽培之意,特作七律一首以谢:【春日感遇】三月春光满目开,东风绿到小苍苔。含愁桃李荒山谢,称羡庭园属意栽。古有良驹空寂寞,未逢伯乐苦徘徊。感君青眼相看取,请鉴余心近水台
常常有粉丝在后台留言,对答我每期声律启蒙留下的课后作业,虽然《声律启蒙》本身就是精美的联句启蒙教材,但还是有不少网友对对联规则不太熟悉。也有网友留言希望我能讲一讲对联的一些基础知识。这一篇,一水就来大略讲一讲对联的具体规则。首先,对联的基本特点:上下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之三注:为体现联句中的声律平仄对仗,本期起,我对古今读音变化明显,且又处在需讲求平仄对应位置的字以黄色标注古音,本期黄色字都是入声字,普通话里都成了平声;红色标注的是多音字。【解析】书对史,传对经,鹦鹉对鹡鸰。鹦鹉经训练,能模仿人言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之二【解析】行对坐,醉对醒,佩紫对纡青。纡:系结;青、紫:古代官吏抽佩印绶的颜色。比喻地位显贵。汉·扬雄《解嘲》:“纡青拖紫,朱丹其毂。”棋枰对笔架,雨雪对雷霆。棋枰:棋盘,棋局。[唐] 司空图 《丁巳元日》诗:“移居荒药圃,耗志在棋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酒趁年华怎么对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