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舍伍德.安德森pdf安德森是现代主义先驱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中的现代主义视角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中的现代主义视角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04:28: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中的现代主义视角
官方公共微信怪诞背后的美——浅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形象_白话文
怪诞背后的美——浅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形象
【】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被认为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畸人,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探讨作者对畸人的肯定态度,即畸人们纯真善良,满怀希望与梦想地追求生活的真正价值,从精神方面讲是很美的人。  关键词:畸人;孤独;真实;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描述了一群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这些人丝毫算不上伟大,甚至不能用一般人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生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畸人”。然而,这些所谓的畸人并不存在真正的身体或精神疾病,他们拥有健全的体格和心灵,只是由于与周围的世界不合时宜,所以他们总显得孤独落寞。他们都具有“奇异美丽的个性”,有着常人没有的某一行为动作或是某一坚定信念,因而他们的行为或信念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怪的,以致被看作是畸人。尽管畸人的个性不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质。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疯子的言行”。安德森对小镇里的这些畸人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笔下,畸人们共同生活在俄亥俄州的温斯堡——一个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中西部边远小镇,长期的封闭使小镇更像是一座笼罩着阴霾的囚笼。孤独压抑的畸人们渴望得到理解,他们感情丰富且自然流露,渴望与他人交流,但是却不被别人接纳。于是,内心强烈的生命火焰被浇灭,在失望、寂寞和恐惧之中渐渐变为畸人。他们表面看似平凡普通,内心却深藏着不为人知的渴望。然而,他们不被理解的言行举止只会使他们显得愈发“畸形”。他们孤独因而成为畸人,又因为畸形而越加孤独。  安德森在《小镇畸人》中描绘畸人的方式是:首先对主人公的形态、举止做印象式勾勒,突出其“畸形”或与众不同的特征,然后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地回顾其不堪回首的往事。故事的最后,主人公往往采取孤注一掷的行动或是在一刹那间突然得到感悟和启发,这是一种被詹姆斯&乔伊斯称之为“顿悟”的描写技法。安德森以其敏锐的感受力和精确的透视力,很好地表达了美和爱被损害的主题。  一 《手》中的比德尔鲍姆  《手》是《小镇畸人》中的开篇之作。小说的主人公比德尔鲍姆曾是宾夕法尼亚州某所小学的老师,他有一双善于表达感情的双手,运动起来“像一只被囚禁的鸟儿拍打着的翅膀”。他喜欢抚摸学生的头,借助行动将梦想和关心传递给他们。然而,他善意的举动却不为人们所接受,他被人们误解为同性恋,最后被家长逐出学校。  到温斯堡以后,比德尔鲍姆仍然未能改变被歧视的命运。小镇上的人们看到的是一双安静的、毫无生气的、效率极高的劳动机器,但这机器却始终藏在衣袋里或背后,这一举动使他又被贴上了畸人的标签。人们看不到的是,比德尔鲍姆仍然拥有一双灵动的手作为表情达意的纽带,但过去的记忆像噩梦般缠绕着他,因此他不得不将双手藏起来,默默忍受孤独。比德尔鲍姆渴望与他人沟通,期待别人的理解,但是痛苦的回忆使他永远胆战心惊,被各种猜疑包围,以至于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不是这个小镇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也的确被小镇的生活排除在外。温斯堡的人们容不得他的手,更容不得他的爱心,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关爱。他想要寻求光明,但却被黑暗笼罩,曾经的爱心和热情被无情打击,世俗的眼光让这双手永远隐藏于黑暗之中。惟一能听出比德尔鲍姆心声的是小镇上年轻的记者乔治&威拉德,他是不少畸人的朋友,在他身上,畸人们看到了希望,将自己的故事与他分享,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他的身上。因此,只有在乔治面前,比德尔鲍姆才能释放心中的苦闷,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气,在自己的世界中保留一点希望。  比德尔鲍姆的双手表达了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手”是物质,比德尔鲍姆只有借助它,才能传达给他的学生和乔治&威拉德精神层面上的关爱、祝福以及心中的理想。然而,借助物质来表达精神上的需求存在着极大被误解的危险:学生家长将其驱逐出学校,温斯堡小镇上的人们也暴跳如雷地对他大声斥责:“不许你伸出手来碰别人!”比德尔鲍姆试图以物质为载体,超越物质而直抵精神,最终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在了无声息之后,灯光映照着一团浓重的阴影,一切都结束了,他从此成了神经质的老头,心在压抑中生存,再没了幻想和热爱。“神经质而又极富表现力的手指在亮光中时隐时现,那样子完全有可能被误认为是信徒的手指在十个十个地敏捷拨弄着自己的念珠。”  二 《纸玩》中的里菲医生  孤独与寂寞,似乎是温斯堡的畸人们生活中永远的主题,《纸玩》中的里菲医生也不例外。他总是在自己建造的真理世界中忙碌着,生活在狭小阴暗的黑屋子里。然而,如此压抑的环境里却隐藏着一颗鲜活的心灵,拥有如泉喷涌的思想火花。就像热水瓶一样,里菲医生冷硬的外表下,是满腔对生活的热诚。他怀有最美好的梦想——对自由、爱和幸福的向往,但他心中的种子永远也开不出花。整个温斯堡镇就是一个漆黑的巨大牢笼,在这里,生命力、创造性、真诚与爱情都被无情扼杀,不得不以变态扭曲的方式表现在这些畸人的身上。  在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里菲医生只能将内心喷涌而出的思想火花记在小纸片上,塞进口袋,揉成小球,然后扔掉。他的心声,就像苹果园里那些打了皱的苹果,散发着芳香,却很少有人知晓。而里菲医生的妻子便是了解畸形苹果甜味的少数人之一。她是一位不知名的高个儿漂亮女孩,有一笔丰厚的遗产,求婚的人跟了一大堆。但自从认识了医生后就再也不想离开他,她看到了医生内心跳跃闪烁的优良品性,非但没有歧视他,反而给了他应有的理解。这桩“离奇”婚姻实为幸福生活的写照,里菲医生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吸引并感染了富有却感情受挫的姑娘,他们的勇敢结合正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在一潭死水的小镇里,这桩冲破了世俗的婚姻注定要以悲剧结局。妻子去世以后,里菲医生变得更加孤独,在他人眼里成了与社会不合时宜的畸人。  三 《母亲》和《死亡》中的伊丽莎白&威拉德  《母亲》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威拉德曾经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但长期的封闭压抑使她对自己的生活绝望,因此她迫切希望儿子能改变现状、追求新生活。她把自己少女时期的梦幻寄希望于儿子身上,希望这点儿生命的火种能够在儿子那里得到延续。然而,她对儿子怀着一种深刻但又羞于明确表达的母爱,用一种言不由衷的方式对儿子讲话,因此她与儿子之间的交流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无法得到真正的沟通。就像面包师始终在追打那只灰猫,但又每次都不能追上。这情景好像是她自己生活的某种重演,生动得令人害怕。以至于在一次看完面包师徒劳地发完一通脾气后,她头靠住自己细长的白手哭了。她内心对儿子充满感情,却又始终无法真正交流,只能向上天表达自己的心愿。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即使我死了,我也要让你永远不会受挫折。”她大声说,她的决心如此之大,连整个身体都抖动起来。她的眼睛熠熠发光,拳头握得生紧。“上帝可以用他的拳头来打我。任何落在我身上的打击我都会承受,只要允许我的孩子为我们两个有出色表现。”  由于心中有了这样一种类似疯狂的强烈愿望,又无法表达,因而她对儿子的爱也逐渐变成了一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我要行动。什么东西正在威胁我的孩子,我要挡开它。”当伊丽莎白听到丈夫与儿子的谈话那么平静和自然时,她十分恼火,进而做出粗暴的举动。“她走进挂在墙上钉子上的布袋,从中取出一把裁缝用的长剪刀,像一把匕首那样攥在手里。”然而,这样的反抗举动依然只是徒劳,最终她是以死亡完成了自己对生活的反抗。  而在《死亡》中,里菲医生和伊丽莎白&威拉德这两位人们眼中的怪人走到了一起。对里菲医生来说,他觉得面前的不是一个41岁的、毫无活力的女人,而是一个美丽天真的小姑娘,于是情不自禁地说出:“宝贝!亲爱的宝贝!噢,亲爱的宝贝!”孤独的人的内心都存在某种同样的东西,具有同样的意义,需要同样的理解。所以,当这样的两颗心灵融会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得到自由,摆脱忧愁。但是,解脱只是短暂的,伊丽莎白最终追求到了死亡,而里菲医生仍将孤独地沿着死亡之路行走。耐人寻味的是,在母亲去世之后,伊丽莎白的儿子忽然发现母亲的躯体具有一种莫可名状的美,进而发出了“亲人啊,亲人啊,我的亲人啊!”这样的呼唤。  四 作者对畸人的肯定态度  依据常理,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怪异之人,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但《小镇畸人》中出现的这些语言怪异、行为乖张的畸人们,不仅没有引起读者的厌恶,反而使读者对他们的处境深表同情。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追求的是爱、理解、情感交流等精神方面的充实。虽然他们有时太执著于某一片面的真理,但他们的执著却令人感动。  从表面上看,这些畸人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在静如一潭死水的小镇里,他们寂寞地生,又寂寞地死。然而,安德森的笔,犹如一根漆黑夜里划亮的火柴,使我们在一瞬的光芒下,透过他们普通的外表,窥见他们炽热的灵魂、内心世界深藏的愿望以及他们与命运进行的抗争。安德森认为这些怪人就像散发着芳香的怪状苹果一样,奇特的外表下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美好。他们纯真善良,满怀希望与梦想地追求生活的真正价值,并且他们的追求源于对自由、爱和幸福的需要。从精神方面讲,他们是很美的人,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人类朴素的自然情感以及生活的真正意义。  安德森是一个浪漫的反叛者,他所反叛的是崇拜金钱与成功的物质主义。他的浪漫,体现在对人的内心深处本真情感的向往,而这样的情感倾向归结于他生活的历史环境:安德森生活在工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时代,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的工业文明取代,正是这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的情感归属。置身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欣喜地获得了物质上的丰富与成功,但精神上却日渐空虚,失去了原本美好的品性。安德森认为,“生命的历史只是片断的历史。只有在极少数的片断里,我们才真正地活着。”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撷取这些被尘世生活的平凡琐碎所掩盖的珍贵片断,将它们呈现给读者。因此,当我们翻捡这些片断时,不难发现,小镇里这些追求爱与希望的“畸人”就成了安德森偏爱的主人公形象。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快速变化的价值观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无法适应时代,只是一味地追寻自己的“真理”,并以此为原则生活。由于过分坚持自己的“真理”,他们变成了被社会抛弃的“怪人”。他们内心承受着压力,能够明白他人的可悲之处,但是不能发现罪恶的根源。这就决定了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只能成为怪异的人,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渴望得到理解,却走不出竖在心与心之间的藩篱。正如小说的开篇《畸人之书》中所言,他们之所以会变成畸人,是因为他们太执著于某一片面的真理,为此,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无法将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传达给他人。所以他们必须孤独地生、孤独地死,而这也正是他们的悲剧。  安德森用饱蘸同情和人文关怀的笔墨将这些社会转型大潮中的“异类分子”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他反对现代工业社会对人性本真的压抑和摧残。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人的异化”这一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正如马尔科姆&考利在《小镇畸人》的前言中所指出的:“对美国生活中的一些片断,他(安德森)给予了最初,也是最终的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安德森希望能唤醒人们的内心,激励人们去追求生活的真谛。而作家更深层次的愿望则是,爱和理解能够把人从孤独异化的边缘上拯救出来,进而建立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向荣译:《安德森短篇小说选》,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吴富恒、王誉公:《美国作家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董爱华,女,1957—,河南新乡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舍伍德·安德森与美国小城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舍伍德·安德森与美国小城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小城畸人》在美国小城文学历史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小城畸人》改变了美国小镇文学的方向,其独特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法,把现代主义带进美国小城文学之中。此前的美国小城文学传统大都徘徊在殖民初期立下的纯朴,天真,与世无争等温馨的氛围之中,但《小城畸人》却写尽了虚构却如实存在的温士堡人物的挫折与压抑。此后,乐观,理想的小城文学几乎难见其踪,而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中的势利之人和福克纳的“约克那帕陶法郡”的畸人则大行其道,这与安德森1919年发表的《小城畸人》的巨大成功不无关系。然而,安德森对其笔下的畸人的刻画却不像刘易斯一般尖酸刻薄,下笔之处可谓满怀同情。
安德森对“(畸人心理的)异化”以及“孤独”主题的关注及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浓厚的现代色彩,引领现代主义文学在美国的兴起。他将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畸人的内心世界,将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手法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其“现代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的地位。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关于安德森及其代表作《小城畸人》的简介;第二部分是关于《小城畸人》中“异化”和“孤独”等现代主义主题的探讨,该主题与传统小城文学天真乐观的主题有很大不同;第三部分是《小城畸人》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如“瞬间见永恒”及心理分析等。尽管“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具有十分广泛而又极其复杂的含义,是一个涵盖了多种分散独立、互相矛盾却又彼此交融的文学思潮与倾向的综合体。但是总地说来,现代主义作品对主题,时间和技巧的处理上与传统现实主义有着明显不同。主题的内化(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时间的内化(侧重于心理时间)以及技巧的翻新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这些因素在《小城畸人》这部作品中开始得到充分体现。
尽管叙述方式不是很花哨,却独具特色:夜景,雨景,多室内景,用冷、暗的色调。表面上是怀旧,一旦触及人物的漂移失根,无归宿感,就不仅是简单的怀旧了,安德森所关注的问题是在人性受到严重破坏的环境中,人的孤独感,异化感乃至病态心理。他擅长运用“顿悟”等创作手法,使得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瞬间定格下来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可以说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很大程度上是拼凑的小说,很难说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而是将许多不同人物,不同瞬间的画面拼在一起,既符合疏离、零散的叙述结构,又便于利用复杂多元的场景去点化出故事的氛围,从而超越一般短篇小说的定点顺序叙述所能到达的深度,在这方面安德森可以说是深谙其道。而且他笔端诚恳而句法工整,几乎预告了未来海明威式文体的崛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I712【目录】:
Abstract7-10
Acknowledgements10-11
Preface11-16
Introduction16-22
I. The Components of Sherwood Anderson as a Writer16-18
II Winesburg, Ohio, a Work Brought Modernism into American Small Town Fiction18-22
Chapter One The Deformed Characters and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and Loneliness22-36
I. The Deformed Characters in Winesburg, Ohio22-24
II. The Reason of Grotesques’Being Deformed24-25
III. The Themes of Alienation and Loneliness in Winesburg, Ohio25-36
Chapter Two The Moder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Probing the Inner Reality36-56
I. The Device of “Epiphanic Moments”in the Search for Symbolic Ground of Reality36-43
II. The “Open”Ending or “Life in Death”of the Grotesques’Stories43-46
III. The Multiple Meanings and Connotative Forces of the Language in Winesburg, Ohio46-50
IV. Representation of Inner Reality Through Psychoanalysis50-56
Conclusion: The One who Brings Modernism into the American Small Town Literature56-60
I. An Inquirer the Morbid Inner Reality of the Small Town Life56-57
II. An Innovator of Short Story Style57-58
III.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Small Town Fiction58-60
Notes60-61
References61-63
Appendix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丽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张强;[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亚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张智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罗德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洪增流,管建明;[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江守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汪桂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陈丽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陈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王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王玉明,冯晓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王茜;;[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范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白岸杨;;[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卫英;马彦芳;;[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王珂;;[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许庆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魏晓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郭海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吕敏宏;[D];南开大学;2010年
李长中;[D];南开大学;2010年
蔡勇庆;[D];南开大学;2010年
李振;[D];南开大学;2010年
刘佳;[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树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叶惠英;[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袁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陈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董礼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周思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思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佳;[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刘淑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星;;[J];科技信息;2009年28期
钟吉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陈蕾;刘燕;;[J];文教资料;2009年02期
黄明;;[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孙胜忠;;[J];国外文学;2010年03期
杨金才;[J];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01期
霍冬克,王好强;[J];美与时代;2005年03期
赵山奎;;[J];艺术广角;2001年06期
尹根德;;[J];小说评论;2010年S1期
王振平;;[J];世界文化;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倩;;[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晓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陈厚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骆天银;;[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赵凌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张学广;;[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荣江;;[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李文东;;[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刘士杰;;[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方智敏;;[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刊通讯员
李瑞双;[N];证券日报;2005年
王兆胜;[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陈耀成 黄灿然 译;[N];南方周末;2005年
子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启科分校终身教授
张爱平;[N];解放日报;2010年
迈克·格雷姆肖(Mike Grimshaw)/文
李冬梅/编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李万武;[N];文艺报;2005年
本报记者 赵晋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郭春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叶廷芳;[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詹树魁;[D];厦门大学;2003年
孔明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董小玉;[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方贤绪;[D];苏州大学;2003年
蔡春露;[D];厦门大学;2003年
罗朋;[D];兰州大学;2006年
杨冬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李美华;[D];厦门大学;2004年
黄汉平;[D];暨南大学;2004年
孙盛涛;[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郭艳秋;[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金兰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伍阳艳;[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曹永国;[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熊端君;[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蓝云春;[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张伟;[D];河北大学;2005年
许巧敏;[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谢登斌;[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陌生之美——舍伍德·安德森《手》的原型偏离解读_小宗师
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系列小说的鼻祖,《小镇畸人》则是他的代表作,其开篇便是《手》。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的原型偏离理论对《手》进行解读,可得知安德森在体裁、人物、情节和语言这四个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 《手》 畸人 原型偏离一、引言作为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安德森勇敢地为小说探索新的题材,他把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精神层面,在《小镇畸人》中勾勒出一群“畸人”的心理。开篇小说《手》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情感交流障碍的故事,主人公飞翼·比德尔鲍姆(以下简称为飞翼)在温斯堡镇生活二十多年却始终无法融入小镇生活,无法摆脱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只能孤独地生寂寞地死。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的原型偏离理论对其进行解读,探讨安德森在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的独特性。二、原型偏离理论概述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家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指出所有具有某一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但经典范畴理论逐渐受到后来学者的挑战。维根斯坦(1953)通过对游戏范畴的研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这一概念,即没有一个或几个特征是所有“游戏”范畴共有的,但成员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各种相似点重叠交织的网络系统,或整体上、或细节上的相似,正如家族成员间在体形、相貌、性情等方面会相似。Berlin与Kay(1969)提出了另一个著名概念“焦点色”,指出人类对颜色的划分和颜色词的运用与客观外界环境和人类基本认知密切相关,并以焦点色为参照点来对颜色连续体进行切分和范畴化。随后Rosch(1975)用“原型”代替了“焦点”,且对十组范畴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可作为其他成员的“认知参照点”,进而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最容易被人感知和识别,而边缘的成员因偏离原型不被人熟知,反而具有独特性。偏离与语言有关,如语音、词汇或句法偏离等,同时也超越了语言层面,有题材和内容上的偏离、视角和结构上的偏离、话语和图示上的偏离。偏离作为一种打破规则、显示个性的有效途径,经常被作家采用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原型偏离理论是认知诗学上的一个重要视角。我们可以根据语言上原型,甚至超越语言层面去寻找作品出现的偏离现象,领略作品的独特之处。三、“原型偏离”理论在《手》中的运用(一)体裁偏离 Stockwell从泛化到具体罗列了体裁范畴的各个等级:mode(如诗歌、散文)、genre(如悲喜剧、哥特式)、sub-genre(如战争小说、政治回忆录)、type(如民谣、独幕剧)、register(如记叙、书信)。{1}mode是基本层次,其余四项均是它的下义层次。由于写作风格因地区、时间和个人而异,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四个下义层次的某一项是原型。例如,19世纪初的美国为人熟知的文学流派是浪漫主义,它便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原型。作家若是脱离他那个时期的写作模式就是对当时文学原型的偏离。安德森生活的时代正是文学创作转型的19和20世纪之交,而他的作品既不属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学原型现实主义,也不能将其归入20世纪初的文学原型现代主义。准确来说,安德森从自然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这既是对现实主义的偏离,也是对现代主义的偏离。“安德森的小说技法中有现实主义的敏锐观察,自然主义的冷峻分析,印象主义的简练勾勒和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等等,这种多元杂糅的创作风格是对整个美国文坛写作风格的极大偏离,也是安德森影响甚广的主要原因之一。”{2}《手》涉及了情欲这一自然主义惯常讨论的话题。在愚昧的小镇居民眼中,经常用手抚摸孩子们的飞翼具有同性恋倾向。但安德森并不是对性单纯的赤裸裸的描写,“情欲是人物意识世界里的一种骚扰力,促使人们冲出习俗的世界,终于和谋求个人的自由解放以及求索人生的真理互相合流,不复是单纯的情欲问题”{3}。安德森认为手是用来交流的,这是治愈飞翼孤独的良药,是使他走出压抑、寻求精神独立的力量。小说中还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索飞翼的孤独心灵。小说也采用“意识流”手法,因为飞翼的思维是不规则的、富于幻想且时空颠倒,他的思想是一个个被切割的片断,在心理流程中随机交织、糅合,使人觉得他是个幻游梦境的人。小说还包含了象征主义,“手”原本象征着爱与关怀,后来也被扭曲为同性恋的象征。因此,《手》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写作形式,它糅合了多种文学创作形式,形成了一种开创性的松散结构。(二)人物偏离 塞米利安表示:“不朽的小说作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新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堂·吉诃德,新的哈姆雷特等。”{4}小说若要成功,需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艺术中的一条基本法则便是永无止境的离经叛道而不是一如既往的墨守成规,安德森采纳了这条法则,但他不似杰克·伦敦那么大胆以狗为主角创作了《野性的呼唤》,而是选择了折中方法,依然选择人却是“畸人”作为小说的主角,寓意深刻。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认知参照点,如人们最熟悉的知更鸟和麻雀都能很好地代表鸟这个范畴。同理可推,若以温斯堡镇的居民归为一个范畴,处于中心地位的原型应该是大多数举止正常的人,“畸人”明显偏离了原型,处于边缘之处。恩格斯指出,人类通过手的劳动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在每一个新的进展中扩大了眼界。同时劳动也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并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5}农业、手工业便是随着劳动应运而生。人们同心协力,通过手来劳动并创造财富,手成为文化和财富象征,被看作这一时期的原型。但是,“原型样本会因为不同的社团、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而有较大的变化。……19世纪的汽车原型样本与今天的已大不相同,它们或许已成为今天的边缘成员”{6}。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机器越来越频繁地被应用到生活中,取代手成为新的原型,手因而被边缘化。手失去劳动能力意味着人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再共同协作,而是互相猜疑,最终被机器异化了。疏离、孤独、缺乏爱和理解将人变成畸人,他们变为工业社会的边缘人物。生活在机器时代的飞翼坚持认为手可以帮助人抒发内心感情,传达他对人的关怀,他喜欢用手爱抚学生来表达他对学生们的关爱与期望。这种想法和行为明显偏离了当时的时代理念,因而被冠以同性恋的标签而成为畸人。这些举止怪异的畸人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了兴趣,追究其成为“畸人”的原因。安德森目睹了这一时期人们痛苦的经历,因而希望通过“畸人”这一特别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同时唤起人们对手工业文明的缅怀以及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假如小说中的主角变为正常人,读者的新鲜感也许不会这么强烈,勾不起他们的猎奇心,同样也不能使他们感受到当时工业文明对人们的伤害。(三)情节偏离 小说包含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7}作者通常会打乱事件的顺序再重新安排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故事时序属于顺叙,是人们所熟悉的,可作为认知参照点,因此是原型。倒叙或预叙的叙事时序则是有意把时间倒错来偏离人们的认知模式,属于非典型成员。《手》的叙述顺序是:A.老头在走廊等待乔治的到来。B.飞翼灵活的双手是小镇的自豪。C.乔治想询问飞翼藏手的原因。D.教师阿道夫被指控猥亵学生而被赶出学校。E.飞翼迅速捡起地上的面包屑往嘴里送。假如用数字1、2、3、4、5表示故事的编年顺序并将二者搭配起来,那么小说的叙事时间和故事的编年时间的顺序关系便是A4—B2—C3—D1—E5,很显然叙述者在叙事时打乱了故事原有的编年顺序。作者在故事开端便指出老头的双手曾经是小镇的骄傲,采了无数草莓,但他的双手不是神经质地挪动,就是把他们隐藏在黑暗中或裤袋内。这给读者留下疑问:为什么老头不敢伸手示人?难道这双手曾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这种疑问将促使读者急切了解下文,从而达到了作者用设置悬念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随后作者才追溯过去交代了老头古怪行为的原因。作品的最后的场景又回到了现在,此时老头不再藏着双手,而是突然把地上的面包屑往嘴里送。“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8}安德森把飞翼用手拾吃面包屑的动作比喻为信徒念佛珠,说明飞翼幡然醒悟,尽管曾因被人误会而把手藏起来,但他依然相信手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于是重新使用富于表情的巧手。安德森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缅怀旧时光,也许他本人就是旁人眼中的“畸人”。也许他曾像飞翼那样有过疑惑和困扰,也曾经收起自己对农业、手工业社会的眷恋而欢迎工业文明的到来,但最后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接受工业化时期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美国社会,而是缅怀过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田园生活。飞翼的顿悟也是安德森的顿悟,充分表达了小说主题。倒叙的使用不仅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富于变化,还可以设置悬念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结果。顿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也让读者再次领悟到作者坚定的立场。(四)句式偏离 “Stockwell提出,原型句子中的主语必须充当主题和施事者,但可以改变从句形式去实现与常规句式的偏离。”{9}“Greenberg对世界语言词序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语言是将主语置于宾语之前,主要词序按出现频率排列如下:SVO&SOV&VSO&VOS&OVS。前三种是主语先于宾语,处于中心地位,后两种将宾语置于前面,比较少见,是范畴的边缘成员。”{10}原型句子为了强调施事者,主语多置于句首,状语表示的信息是次要的,置于句尾。安德森却喜欢使用以介词开头的句式,尤其是With开头的句子。安德森也使用完全倒装句,甚至是不完整句。地点状语置于句首的句子不仅避免了头重脚轻,并且让读者即刻清晰地了解到小说场景的转换或人物的移动轨迹。首段七句话中有三句是以地点状语开头的,首句“UPON THE HALF decayed veranda of a small frame house …”点出了小说发生的地点,破旧腐败的老房子,奠定了作品孤独悲凉的基调。第二句“Across a long field that had been seeded for clover…”,和第六句“Over the long field…”呈现给读者小镇独有的田野风景。安德森也喜欢用With开头的句子,全文共有九句这样的句子。With复合结构在句中表状态或说明背景情况,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发展状态。例如,“With George Willard,…he had formed something like a friendship.”强调了飞翼只与乔治一人交好,可见他的孤独。小说共出现两个倒装句。首段中“Over the long field came a thin girlish voice.…”表明老人在小镇并不德高望重,小姑娘都敢开他的玩笑,与做老师时的境遇截然不同。“Here and there went his hands, caressing the shoulders of the boys, playing about the tousled heads.”则表明他喜欢通过抚摸与学生交流。小说还有三句以频率开头的句子。首先是“For once he forgot the hands.”说明这是唯一一次飞翼忘记了手的事情,想抚摸年轻的记者朋友。紧接着“Again heraised the hands to caress the boy and then a look of horror swept over his face.”却表明他最终还是因恐惧而缩回双手。最后,“Again and again the fathers of the boys had talked of the hands.”给出了原因,孩子们的父亲反复谈论飞翼伸手抚摸这一动作具有同性恋的倾向并在骚扰孩子们。虽然这些倒装句和频率句不多,却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我们将这些句子串联起来就可以得知关于老人的手的故事,安德森强调说明了手本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却被视为性骚扰,最终不敢以手示人这一过程。最后必须指出来的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不完整句,“And then the tragedy.”这句话仅有四个单词且无谓语,明显偏离了句子的原型。但正是因为句子的短小精悍,让人瞬间就注意到“悲剧”一词。这个“悲剧”既是指飞翼的悲剧——因用手抚摸学生被视为同性恋,同时这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手失去了劳动的能力,不再是表达爱的工具。四、结语原型偏离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质的学科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野。通过分析《手》中原型偏离技巧的运用,读者不仅发现舍伍德高超另类的写作技艺,还了解到飞翼的怪异的言行举止和孤独的内心,展现了工业文明对人的扭曲异化,以及由于爱的失落而导致现代人的精神荒芜。{1}{9} Stockwell,Peter.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Routledge, 2002: 33, 35.{2} 张强:《浓缩人生的一瞬间:舍伍德·安德森及其短篇小说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3} [美]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4} [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5}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972年版,第509—511页。{6}{10}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第165—166页。{7}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134页。{8} 觉真:《佛珠漫谈》,《法音》2005年第9期,第26—34页。参考文献:[1] Stockwell, Peter.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2] 张强.浓缩人生的一瞬间:舍伍德·安德森及其短篇小说艺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美]舍伍德·安德森著.小镇畸人[M].吴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4] [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宋协立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5]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8] 觉真.佛珠漫谈[J].法音,2005(9):26-34.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新方向——认知诗学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CSW2012042)作 者:莫丽娜,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编 辑:水 涓 E-mail:提醒您本文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序列主义先驱梅西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