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州的多音字组词字

周字读音带3点水的是哪个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几的多音字组词
拼音:jǐ、jī   部首:几 几(jī)   1、小或矮的桌子:茶几儿.   2、将近,差一点:几乎.几至.   3、苗头:知几其神乎.   几(jǐ)   1、询问数量多少(数量不超过十)的疑问词:几个人?几何(a、多少,如“人生几何?”b、研究点线面体的性质、关系和计算方法的学科,如“平面几何”).[1]   2、表示大于一而小于十的不定数目:几本书 | 十几岁 | 几百人.[2]详细解释  几(jī)   【名】   1、象形.   2、低矮的案几.   几,踞几也.象形.周礼五几:玉几、雕几、彤几、髤几、素几.凡几之属皆从几.——《说文》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周礼·司几筵》.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考工记·匠人》   几杖,所以扶助衰也.——《白虎通·致仕》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礼记·檀弓》.疏:“依神也.”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大雅·行苇》   3、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聊斋志异·促织》   【名】   1、苗头;预兆.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唐·苏涣《变律》   又如:几先(预兆,事先).   2、政务.通“机”.   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文心雕龙·情采》   【副】   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汉·贾谊《论积贮疏》   几死者数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几自刭死.(几,“几几乎”的省略写法)——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磴几不可登.——清·姚鼐《登泰山记》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形】   1、会意.从戌.戌,兵守也.   2、细微,隐微.   几,微也,殆也.——《说文》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一日二日万几.——《书·皋陶谟》   事父母几谏.——《论语》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系辞》   3、危险.   本不固者末必几.——《墨子》   【动】   1、接近;达到.   几,近也.——《尔雅》   月几望.——《易·小畜》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记·乐记》   意几乎后言.——《庄子·天地》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作此之由乎?——清·刘开《问说》   夫工艺非细事也,西人之神明规矩亦断非一蹴可几也.——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   2、另见jǐ.   几(jǐ)   【数】   1、会意,微,隐微.   2、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唐·项斯《江村夜归》   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醒世姻缘传》   3、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   韩子亦无几求.——《左传·昭十六年》.注:“言所求少.”   又如:所剩无几.   4、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   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子来几日矣?——《孟子·离娄上》   崔九堂前几度闻.——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几处早莺争暖树.——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其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读书者有几.——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唐·杜牧《阿房宫赋》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未几,没有多久,一会儿.)——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聊斋志异·狼三则》   【代】   1、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   2、另见jī.[1]通假字,通“讥、畿” 释义:音同形近的通假——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 本字:通“讥、几”   考证:   几——《说文》:“畿,天子千里地,以逮近言之,则言畿也.从田畿省声.”远近是相反字,二字只作一字解,这里作“近”义.故有“京畿”或“畿辅”之称.◆《尔雅》说:“几,近也.”◆《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几矣.”注:几作近义.◆《汉书·天文志》:“光几中.”晋灼注:“几中,近逾也.”近字古音读“记”,汉代以后始读今音.   讥——《说文》:“讥,颊肉也,从肉几声,读若畿.”颊肉在面,离耳目最近.   分析:   ◆畿、讥、几三字实为一脉,同音通义.   ◆畿(现简体字为“几”)亦有近义.   ◆记、几音近,故近亦可作畿用.——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入门》 《康熙字典》记载  《子集下》《几字部》 ·几   《唐韵》居履切《集韵》《韵会》举履切《正韵》居里切,寄上声.《说文》踞几也.《徐曰》人所凭坐也.《诗·大雅》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周礼·春官》五几,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刘歆·西京杂记》汉制,天子玉几,冬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凡公侯皆竹木几,冬则细为橐以冯之.《玉篇》案也.亦作机.《左传·昭五年》设机而不倚.又几几,安重貌.《诗·豳风》赤舄几几.(几)〔古文〕《唐韵》居衣切《集韵》《韵会》居希切,音机.《说文》微也.《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书·臯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传》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又《说文》殆也,从戍.戍,兵守也.而兵守者危也.《尔雅·释诂》几,危也.《注》几,犹殆也.《诗·大雅》天之降罔,维其几矣. 又《玉篇》期也.《诗·小雅》卜尔百福,如几如式.《疏》所以与汝百种之福,其来早晚,如有期节矣,其福多少,如有法度矣. 又《尔雅·释诂》庶几,尚也.《疏》尚,谓心所希望.《孟子》王庶几改之. 又察也.《礼·玉藻》御瞽几声之上下.《周礼·地官·司门》几出入不物者.《注》不物,与众不同.又《司关》无关门之征犹几.《注》无租税,犹苛察不得令奸人出入. 又《韵会》将及也.《尔雅·释诂》近也.《易·中孚》月几望.《礼·乐记》知乐则几於礼矣.《史记·留侯世家》几败乃公事.○按《尔雅》《释文》音机,《史记索隐》音祈,《礼记》《释文》音讥.又巨依反.《韵会》云:机祈二音,是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渠希切,音祈.《集韵》器之沂鄂也.《礼·郊特牲》丹漆雕几之美.《注》几,谓漆餙沂鄂也.《疏》雕,谓刻镂.几,谓沂鄂.言以丹漆雕餙之,以为沂鄂.《释文》几,巨依反. 又《广韵》居狶切《集韵》《韵会》举岂切,机上声.《玉篇》几几,多也.《广韵》几,何也.《韵会》几,数问多少之辞.《左传·僖二十七年》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史记·万石君传》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 又《韵会》未多时曰无几.又物无多,亦曰无几. 又《广韵》《集韵》《韵会》其旣切,祈去声.《广韵》几,未已也. 又《集韵》与觊通.《左传·哀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注》冀君来.《史记·晋世家》无几为君.《注》几,谓望也.[3] 编辑本段常用词语  几乎、几率、几笔、几多、几个、几何、几许、几人、几乎.[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几一声:茶几
三声:几个
jī 几乎jǐ 寥寥无几
几ji一声,组词(茶几)(几乎)还有念几三声,组词(几个)
扫描下载二维码周到的读音 - 周到的意思 - 周到的同义词
周到的读音
zhōu dào
周到的解释
<轻>面面都照顾到;不疏忽:服务~|他考虑问题很~。
周到的同义词
周到扩展阅读
词目:周到
拼音:zhōu d&o
  [be attentive and satisfactory] 各方面都顾及到;周全;精明和周到
  1. 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疏漏。《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哥哥初来舍下,书房中有甚不周到处,可对你妹子说。”《
红楼梦》第三七回:“ 湘云 听了,心中自是感激,极赞想的周到。”
巴金《友谊的事业》:“他们为我们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想得周到,做得自然。”
  2. 面面都照顾到,不疏忽。《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老婆子们伺候,我还怕他们不能周到。”
近义词、反义词
  周到——周全、周密、细致(近义词)
  周到——欠缺(反义词)
知名考古专家
  周到是
河南省知名的考古专家,又是个“杂家”。“专”是指他的汉画石刻,他是全国汉画研究会副会长,
河南省汉画学会会长。说他“杂”,指他多方面涉猎,是河南省的文物通,他对书画、瓷器、碑刻、紫砂等古玩的鉴赏也是愈老愈精到。
  文物的考证和鉴赏是个非常专业的活。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没有“万里路”中涉历奇的阅力,没有敏捷的智慧和敢于“见真”的胆识,就很难取得其中某一方面的专家资格,而周到在画像砖石、佛教造像、碑刻拓本、戏曲文物、古瓷
古玉等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建树,在汉代画像砖石和戏曲文物方面的造诣,对全国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年已77岁的原
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
许顺湛谈起周到时说“佩服他的知识渊博”,“特别是在文物鉴定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社会各界慕名而来向他求教者络绎不绝”。许顺湛是周到的老领导,又是共事50多年的老朋友,这话自然不虚。在我和周到25年的接触中,每次与他谈话,与其说是请教,不如说是一种享受。“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这种感受的写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年,
春节刚过,我去看望他,一见面他就兴奋地说:“老徐,我看出
新郑出土的画像砖上画的是鲧的像。”那是一块出土多年的
汉画像砖,砖上有一个二寸见方的像,对角方形,画面中有一龟,长颈短尾,龟上蹲一鸱,其后一人裸体,做奔跑状。多年来谁也没有认出这画的内容是什么,而周到看了后却十分在意,他依据《楚辞&天问》中的“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的记述,结合《山海经》、《尧典》等史籍中对鲧的记载,断定这幅画像中描绘的就是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先民史上的治水领袖。而这样的考辨,在大家看来,对周到来说,已是小菜一碟。因为他已经考证了汉代画像中几十个这样的故事、人物及风情器物。
  周到对汉代画像砖石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河南南阳的画像砖石,解放以前已有出土,受到了一些名家如关百益、
孙文清等人的重视,但由于条件所限,未形成研究的气候。1958年周到刚见到
南阳画像砖石的时候,有许多都还在百姓的井台上或桥上。后来不仅南阳出土越来越多,全省各地也都有出土。周到全面地调查研究,1973年他写出的《南阳汉画像石概述》,是我省第一篇全面介绍研究汉画像石的论文,随后,他又越来越深入,不仅鉴别出汉代画像石中众多的人物故事,如伏羲、女娲、盘古、羲和、
常羲、雷公、河伯、黄帝、
蚩尤、东王公、西王母等等,而且鉴别出众多的历史故事,如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黄帝战蚩尤、虎吃女魃、神荼和
齐桓公、二桃杀三士、狗咬
赵盾、赵氏孤儿、伯乐相马、
聂政刺侠累、
范雎受袍、鸿门宴等等,他突破了前代学者的研究,取得了独特的成效。继之,又研究画像石中表现出的汉代百戏,研究其中表现出的汉代的风俗、生活、建筑直至汉代的艺术的风格、时代精神以及画像艺术产生的背景,无不涉及,精到见解时现笔端。许顺湛先生评价周到对汉画研究时说:“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他在研究领域的开拓精神,把河南汉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了当时
中国汉画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98年,周到的汉画研究文集《汉画》出版时,全国汉画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
冯其庸为他题写书名。我拿到新书,就着墨香,在扉页上即兴写着:“汉画出南阳,便有新华章。可比赋与史,与诗同辉煌。考古五十年,周到苦辛尝。晚来著作丰,触类又通旁。能解当时语,指物说羲皇。昔日对酒谈,今捧一书香,《汉书》能下酒,《汉画》焉不当!”
  周到对河南省出土的戏曲文物的研究也是独到的。在考古人员中,少有人对戏曲发展史感兴趣,但从小在过剧团的周到,艺术的鉴赏兴趣使他在看到文物中的戏曲题材时,又生发了新的研究灵感。我省
荥阳一带及
焦作一带,出土了一些汉唐及宋金元明的戏曲题材的文物,有画像、也有泥塑、雕塑等,这对周到来说又找开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许多人还沉浸在文革的痛思中时,他的研究目光已经盯在了戏曲文物上。他从
洛阳王城公园西汉壁画墓和密县打虎亭东汉墓中
方相氏打鬼的图像,找到了傩戏的踪迹,进而研究“巫与大武”和春秋战国时的俳优作戏。1980年,他的专论《从戏曲文物看
中国戏曲起源》随着《戏曲艺术》的创刊号一起问世,是新时期考古学界艺术研究的“东风第一枝”,随后,他从不同时代的戏曲文物进行戏曲史的探索,他从河南出土的汉百戏图研究角抵戏的发展演变,从南阳汉画像中证实角抵戏的三种表演形式,即
蚩尤戏、斗牛戏和
东海王公戏。他从荥阳王水库的汉墓画中认出汉戏的“七盘舞”,进而研究从角抵戏到嬉戏的发展。河南焦作一带出土了许多宋金时期的戏曲文物,其中有壁画、雕砖、铜镜浮雕、瓷画、洋洋大观,周到一连写出了《北宋杂剧文物研究》、《温县宋墓出土散乐形式研究》、《温县宋杂剧雕砖摭谈》、《荥阳宋代石棺杂剧图考》、《荥阳出土宋杂剧雕砖考》、《安阳天禧镇宋墓壁画散乐图跋》、《焦作金元杂剧文物研究》和《
修武金代石棺杂剧图研究》等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打出了一面独特的戏曲研究的旗帜。他从现代的戏曲理念去研究戏曲史,研究角色的产生、乐器的发展,演唱内容的变化,都有独到的结论。他认为唐代的参军戏仍然是一种说唱艺术,而非戏。周到说,参军戏是叙述体,而非代言体,所谓代言体,就是角色的诞生,角色的完成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他从荥阳出土的宋代砖刻中,考出宋代杂剧是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角色不完整,而焦作金代杂剧雕砖上可以看,角色已很鲜明。在研究北曲中,过去有人一直以现代戏曲中的配器为依据,揣测南曲以笛萧为主,北曲以弦索为主,甚至有人把北曲诸宫诸称为“弦索调”。他研究了修武石棺上表现“小石调”的乐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结论;即北曲主要乐器是大鼓、腰鼓、铁制的方响、拍板和筚篥(类似于大闷笛),演奏起来非常壮烈,具有铿锵之声,杀伐之气,并没有所谓的“弦索。”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人们常说,做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对于一个文物鉴赏家来说,还需要“万件器物”,没有上万件器物的阅历,就很难有真知灼见。周到就是站在了这“三个万”的雄厚坚实的基础之上。
  文物考古现在比较火红,算是个“显学”,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是个谁也看不上眼的活。在许多人的眼里,考古就是挖墓,谁也用不着这些人。但我省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就是在这长期的寂寞中成长的。周到一开始就敢于实践,不怕跑路。1953年,21岁的周到在省里学习了考古知识,回到安阳地区就到处调查,他在当时的邺县
晁家村发现了一处
龙山文化遗址,立即调查,向省文化厅报告,并写文章给文化部的《文化参考资料》和《河南日报》,引得有关领导前往参观。1963年,该遗址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单位。这是周到初出茅庐的第一个大发现。1954年,河南省就派他到北大学习,接受名师指教,周到眼界大开。从北大回来,到
浚县调查,发现了大石佛。浚县大佛现在名满天下,被称为“北方第一大佛”,但在当时以至过去很长时间内,人们并不认为是佛,而认为是“镇河将军”,连县志也这样记载。周到认为是佛,并基本确定了佛的年代,在河南日报首次介绍大佛。多年后,历史学家
秦佩珩教授见到周到,象老朋友一样兴奋地说:“我认识你,就是从你在河南日报介绍大佛开始的。”
  周到来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后,才真地放开了两条腿。在二年中,搞文物调查,当时河南省有128个县(市),除了
栾川和芦氏,他全跑到了。就当时的交通条件而言,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就是凭这种毅力,走了万里路,看了万件物,成了
河南文物的活字典。对河南的文物,他能如数家珍。1961年冬季,周到和
吕品一行在
唐河县图书馆,一蹲就是半个月。照他的话说是,他们一进图书馆,惊呆了,三间库房,全是古籍,大部分书架已腐烂,书籍散乱,很明显,很长时间没人过问了。他们顾不得饥饿的威胁,顾不得寒风冰霜,一本一册地整理、记录,记下了许多书的纸张、装帧、印刷特色。他后来鉴定善本古籍的许多知识,都是从那里学来的。他当时非常珍贵的原始笔记,在文革中失散了,谈起此事,他常感到遗憾。因为那些图书后来也失散了很多。
  周到逐渐将自己的研究由汉画、戏曲文物而涉及到古代艺术的诸名方面。如佛教艺术、石刻艺术等等。如前所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就首先关注浚县大佛,他提出了开凿于北齐、完成于初唐之说。虽然关于浚县大佛的初创年代至今还在争论之中,但作为一个学者,周到是认真的,他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当然也不轻易放弃自己有理有据的论说。1991年,他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写出了《河南浚县大石佛的年代问题》一文。对
石窟寺,他也多次考察,他对石窟寺的名称演变、寺院的兴衰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造像的艺术风格和
云岗进行了对比,认为“巩县石窟既保留着北魏时期浓郁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雕刻艺术的萌芽,形成一种由北朝向唐朝过度的艺术风格”。指出了石窟寺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他综合了
中国佛教艺术的特色,写出了《抚慰心灵的艺术》一文,说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世俗化、神秘化,佛教艺术也以其鲜明的精神显示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虔诚的造像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遗产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由于对佛教艺术研究的深入,他对铜佛像的鉴别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他撰写的《古代铜佛像鉴赏》一文,系统介绍了历代铜佛像的制造工艺和艺术特色,并介绍了伪品的制造和流传,是对铜佛像鉴赏和鉴别真伪是很实用的教材。
  周到由于接触研究了大量的古代石刻造像,他还带头组织过河南省石刻艺术馆,所以对石刻艺术又情有所钟。在石刻研究中,他特别注意石刻的线刻艺术。过去对
石刻线画艺术,王子云先生曾有所研究,并提出“石刻线画”这一艺术概念,但研究者寥寥。周到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在上世纪末近七十岁时着力研究,他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一书写了导论《中国石刻线画艺术概论》,就石刻线画的学术概念、起源、历代变化进行了概述,提出石刻线画的研究应该建立独立的研究体系,体现了周到长远的学术见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到就以他的博学和对考古的热爱而闻名,由于他对河南文物的全面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他勤奋好学,不停顿地写作也使他练就了活泼、生动、简明的文笔,所以当《河南省志》开始编纂时,《文物志》的主编就众望所归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从1983年开始,
河南省文物局就成立了以他为牵头人的编写小组,从《河南文物志选稿》编纂开始,梳理全省文物,整理全省各地编写人员的图文资料,一共9集,加上《河南省碑志叙录》共近二百万字,为《河南省志&文物志》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底,《河南省志&文物志》出版,这是我省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省文物的全面志书,应该说是会集了全省文物工作者数十年发掘、研究的心血,而作为主编的周到,也不负使命做出了值得一书的贡献。
  1993年,他还主编了七十多万字的《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一书。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河南省很需要这样一部书。该书全面地介绍了河南省文物价值较高、可看可读性较强、知识性趣味性较浓的1043处,是一部宣传河南古代文明的优秀读物。作为一个专家,不仅注重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积极参与普及读物的编写,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周到在他的学术专著之外,晚年又与人合作撰写了《中国古玩珠宝鉴定大全》,全面总结了他的鉴赏经验,其中包括铜镜、铜佛、
宣德炉、古币、远古玉器、鼻烟壶、
古砚、紫砂壶和碑帖等。周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出任河南省古代艺术研究会会长。
河南省人民政府组建河南省文物鉴赏委员会时,他当然是专家成员,全省各地出土的一、二级文物,都要经他们鉴别定级。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组建文物鉴赏家协会,他出任会长。在河南省收藏协会中,他又是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的会长。作为一个知名专家,他从不保守,谁找他鉴定,他都乐呵呵地接待,还要给后辈讲很多知识。在同行中,他又是兄长式的人物,善待朋友,从不以己见压人。作为学者专家,他不断笔耕,不断有新著闻世。2005年《周到艺术考古文集》出版之后,紧接着,他的《文史随笔》也面世。
  由于周到的研究意趣很宽,所以我们常说他是“献身于考古,得心于艺术,钩沉于史海,了然于逸兴”。作为我省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周到的贡献是丰富的,而他的专业扎实、研究领域宽广、勤奋而又善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
  河南省汉画学会会长。说他“杂”,指他多方面涉猎,是河南省的文物通,他对书画、瓷器、碑刻、紫砂等古玩的鉴赏也是愈老愈精到。
  文物的考证和鉴赏是个非常专业的活。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没有“万里路”中涉历奇的阅力,没有敏捷的智慧和敢于“见真”的胆识,就很难取得其中某一方面的专家资格,而周到在画像砖石、佛教造像、碑刻拓本、戏曲文物、古瓷古玉等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建树,在汉代画像砖石和戏曲文物方面的造诣,对全国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年已77岁的原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许顺湛谈起周到时说“佩服他的知识渊博”,“特别是在文物鉴定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社会各界慕名而来向他求教者络绎不绝”。许顺湛是周到的老领导,又是共事50多年的老朋友,这话自然不虚。在我和周到25年的接触中,每次与他谈话,与其说是请教,不如说是一种享受。“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这种感受的写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年,春节刚过,我去看望他,一见面他就兴奋地说:“老徐,我看出新郑出土的画像砖上画的是鲧的像。”那是一块出土多年的汉画像砖,砖上有一个二寸见方的像,对角方形,画面中有一龟,长颈短尾,龟上蹲一鸱,其后一人裸体,做奔跑状。多年来谁也没有认出这画的内容是什么,而周到看了后却十分在意,他依据《楚辞&天问》中的“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的记述,结合《山海经》、《尧典》等史籍中对鲧的记载,断定这幅画像中描绘的就是大禹的父亲鲧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先民史上的治水领袖。而这样的考辨,在大家看来,对周到来说,已是小菜一碟。因为他已经考证了汉代画像中几十个这样的故事、人物及风情器物。
  周到对汉代画像砖石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河南南阳的画像砖石,解放以前已有出土,受到了一些名家如关百益、鲁迅和孙文清等人的重视,但由于条件所限,未形成研究的气候。1958年周到刚见到南阳画像砖石的时候,有许多都还在百姓的井台上或桥上。后来不仅南阳出土越来越多,全省各地也都有出土。周到全面地调查研究,1973年他写出的《南阳汉画像石概述》,是我省第一篇全面介绍研究汉画像石的论文,随后,他又越来越深入,不仅鉴别出汉代画像石中众多的人物故事,如伏羲、女娲、盘古、羲和、常羲、雷公、河伯、黄帝、蚩尤、东王公、西王母等等,而且鉴别出众多的历史故事,如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黄帝战蚩尤、虎吃女魃、神荼和郁垒、晏子见齐桓公、二桃杀三士、狗咬赵盾、赵氏孤儿、伯乐相马、聂政刺侠累、范雎受袍、鸿门宴等等,他突破了前代学者的研究,取得了独特的成效。继之,又研究画像石中表现出的汉代百戏,研究其中表现出的汉代的风俗、生活、建筑直至汉代的艺术的风格、时代精神以及画像艺术产生的背景,无不涉及,精到见解时现笔端。许顺湛先生评价周到对汉画研究时说:“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他在研究领域的开拓精神,把河南汉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了当时中国汉画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98年,周到的汉画研究文集《汉画》出版时,全国汉画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冯其庸为他题写书名。我拿到新书,就着墨香,在扉页上即兴写着:“汉画出南阳,便有新华章。可比赋与史,与诗同辉煌。考古五十年,周到苦辛尝。晚来著作丰,触类又通旁。能解当时语,指物说羲皇。昔日对酒谈,今捧一书香,《汉书》能下酒,《汉画》焉不当!”
  周到对河南省出土的戏曲文物的研究也是独到的。在考古人员中,少有人对戏曲发展史感兴趣,但从小在过剧团的周到,艺术的鉴赏兴趣使他在看到文物中的戏曲题材时,又生发了新的研究灵感。我省荥阳一带及豫北焦作一带,出土了一些汉唐及宋金元明的戏曲题材的文物,有画像、也有泥塑、雕塑等,这对周到来说又找开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许多人还沉浸在文革的痛思中时,他的研究目光已经盯在了戏曲文物上。他从洛阳王城公园西汉壁画墓和密县打虎亭东汉墓中方相氏打鬼的图像,找到了傩戏的踪迹,进而研究“巫与大武”和春秋战国时的俳优作戏。1980年,他的专论《从戏曲文物看中国戏曲起源》随着《戏曲艺术》的创刊号一起问世,是新时期考古学界艺术研究的“东风第一枝”,随后,他从不同时代的戏曲文物进行戏曲史的探索,他从河南出土的汉百戏图研究角抵戏的发展演变,从南阳汉画像中证实角抵戏的三种表演形式,即蚩尤戏、斗牛戏和东海王公戏。他从荥阳王水库的汉墓画中认出汉戏的“七盘舞”,进而研究从角抵戏到嬉戏的发展。河南焦作一带出土了许多宋金时期的戏曲文物,其中有壁画、雕砖、铜镜浮雕、瓷画、洋洋大观,周到一连写出了《北宋杂剧文物研究》、《温县宋墓出土散乐形式研究》、《温县宋杂剧雕砖摭谈》、《荥阳宋代石棺杂剧图考》、《荥阳出土宋杂剧雕砖考》、《安阳天禧镇宋墓壁画散乐图跋》、《焦作金元杂剧文物研究》和《修武金代石棺杂剧图研究》等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打出了一面独特的戏曲研究的旗帜。他从现代的戏曲理念去研究戏曲史,研究角色的产生、乐器的发展,演唱内容的变化,都有独到的结论。他认为唐代的参军戏仍然是一种说唱艺术,而非戏。周到说,参军戏是叙述体,而非代言体,所谓代言体,就是角色的诞生,角色的完成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他从荥阳出土的宋代砖刻中,考出宋代杂剧是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角色不完整,而焦作金代杂剧雕砖上可以看,角色已很鲜明。在研究北曲中,过去有人一直以现代戏曲中的配器为依据,揣测南曲以笛萧为主,北曲以弦索为主,甚至有人把北曲诸宫诸称为“弦索调”。他研究了修武石棺上表现“小石调”的乐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结论;即北曲主要乐器是大鼓、腰鼓、铁制的方响、拍板和筚篥(类似于大闷笛),演奏起来非常壮烈,具有铿锵之声,杀伐之气,并没有所谓的“弦索。”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人们常说,做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对于一个文物鉴赏家来说,还需要“万件器物”,没有上万件器物的阅历,就很难有真知灼见。周到就是站在了这“三个万”的雄厚坚实的基础之上。
  文物考古现在比较火红,算是个“显学”,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是个谁也看不上眼的活。在许多人的眼里,考古就是挖墓,谁也用不着这些人。但我省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就是在这长期的寂寞中成长的。周到一开始就敢于实践,不怕跑路。1953年,21岁的周到在省里学习了考古知识,回到安阳地区就到处调查,他在当时的邺县晁家村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遗址,立即调查,向省文化厅报告,并写文章给文化部的《文化参考资料》和《河南日报》,引得有关领导前往参观。1963年,该遗址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单位。这是周到初出茅庐的第一个大发现。1954年,河南省就派他到北大学习,接受名师指教,周到眼界大开。从北大回来,到浚县调查,发现了大石佛。浚县大佛现在名满天下,被称为“北方第一大佛”,但在当时以至过去很长时间内,人们并不认为是佛,而认为是“镇河将军”,连县志也这样记载。周到认为是佛,并基本确定了佛的年代,在河南日报首次介绍大佛。多年后,历史学家秦佩珩教授见到周到,象老朋友一样兴奋地说:“我认识你,就是从你在河南日报介绍大佛开始的。”
  周到来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后,才真地放开了两条腿。在二年中,搞文物调查,当时河南省有128个县(市),除了栾川和芦氏,他全跑到了。就当时的交通条件而言,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就是凭这种毅力,走了万里路,看了万件物,成了河南文物的活字典。对河南的文物,他能如数家珍。1961年冬季,周到和刘建洲、吕品一行在唐河县图书馆,一蹲就是半个月。照他的话说是,他们一进图书馆,惊呆了,三间库房,全是古籍,大部分书架已腐烂,书籍散乱,很明显,很长时间没人过问了。他们顾不得饥饿的威胁,顾不得寒风冰霜,一本一册地整理、记录,记下了许多书的纸张、装帧、印刷特色。他后来鉴定善本古籍的许多知识,都是从那里学来的。他当时非常珍贵的原始笔记,在文革中失散了,谈起此事,他常感到遗憾。因为那些图书后来也失散了很多。
  周到逐渐将自己的研究由汉画、戏曲文物而涉及到古代艺术的诸名方面。如佛教艺术、石刻艺术等等。如前所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就首先关注浚县大佛,他提出了开凿于北齐、完成于初唐之说。虽然关于浚县大佛的初创年代至今还在争论之中,但作为一个学者,周到是认真的,他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当然也不轻易放弃自己有理有据的论说。1991年,他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写出了《河南浚县大石佛的年代问题》一文。对巩义的石窟寺,他也多次考察,他对石窟寺的名称演变、寺院的兴衰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造像的艺术风格和大同云岗进行了对比,认为“巩县石窟既保留着北魏时期浓郁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代雕刻艺术的萌芽,形成一种由北朝向唐朝过度的艺术风格”。指出了石窟寺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他综合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特色,写出了《抚慰心灵的艺术》一文,说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世俗化、神秘化,佛教艺术也以其鲜明的精神显示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虔诚的造像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遗产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由于对佛教艺术研究的深入,他对铜佛像的鉴别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他撰写的《古代铜佛像鉴赏》一文,系统介绍了历代铜佛像的制造工艺和艺术特色,并介绍了伪品的制造和流传,是对铜佛像鉴赏和鉴别真伪是很实用的教材。
  周到由于接触研究了大量的古代石刻造像,他还带头组织过河南省石刻艺术馆,所以对石刻艺术又情有所钟。在石刻研究中,他特别注意石刻的线刻艺术。过去对石刻线画艺术,王子云先生曾有所研究,并提出“石刻线画”这一艺术概念,但研究者寥寥。周到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在上世纪末近七十岁时着力研究,他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一书写了导论《中国石刻线画艺术概论》,就石刻线画的学术概念、起源、历代变化进行了概述,提出石刻线画的研究应该建立独立的研究体系,体现了周到长远的学术见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到就以他的博学和对考古的热爱而闻名,由于他对河南文物的全面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他勤奋好学,不停顿地写作也使他练就了活泼、生动、简明的文笔,所以当《河南省志》开始编纂时,《文物志》的主编就众望所归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从1983年开始,河南省文物局就成立了以他为牵头人的编写小组,从《河南文物志选稿》编纂开始,梳理全省文物,整理全省各地编写人员的图文资料,一共9集,加上《河南省碑志叙录》共近二百万字,为《河南省志&文物志》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底,《河南省志&文物志》出版,这是我省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省文物的全面志书,应该说是会集了全省文物工作者数十年发掘、研究的心血,而作为主编的周到,也不负使命做出了值得一书的贡献。
  1993年,他还主编了七十多万字的《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一书。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河南省很需要这样一部书。该书全面地介绍了河南省文物价值较高、可看可读性较强、知识性趣味性较浓的1043处,是一部宣传河南古代文明的优秀读物。作为一个专家,不仅注重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积极参与普及读物的编写,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周到在他的学术专著之外,晚年又与人合作撰写了《中国古玩珠宝鉴定大全》,全面总结了他的鉴赏经验,其中包括铜镜、铜佛、宣德炉、古币、远古玉器、鼻烟壶、古砚、紫砂壶和碑帖等。周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出任河南省古代艺术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人民政府组建河南省文物鉴赏委员会时,他当然是专家成员,全省各地出土的一、二级文物,都要经他们鉴别定级。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组建文物鉴赏家协会,他出任会长。在河南省收藏协会中,他又是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的会长。作为一个知名专家,他从不保守,谁找他鉴定,他都乐呵呵地接待,还要给后辈讲很多知识。在同行中,他又是兄长式的人物,善待朋友,从不以己见压人。作为学者专家,他不断笔耕,不断有新著闻世。2005年《周到艺术考古文集》出版之后,紧接着,他的《文史随笔》也即将面世。
  由于周到的研究意趣很宽,所以我们常说他是“献身于考古,得心于艺术,钩沉于史海,了然于逸兴”。作为我省新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周到的贡献是丰富的,而他的专业扎实、研究领域宽广、勤奋而又善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
天津编辑学会副会长
周到,原名
吉水人。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
中正大学经济系。1949年历任
新华日报》采通部财经组组长,
天津知识书店编辑,天津通俗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部负责人、副社长,编审。国家新闻出版署大学编辑专业教材编审委员,天津编辑学会副会长,《诗歌与木刻》、《诗时代》
吉安版等刊物主编。30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
CCTV5乒乓球记者
  出生日期:日出生地:
  职业:CCTV5
乒乓球记者
  教育信息:
星海音乐学院 、
北京邮电大学
  职业经历:曾采访
不莱梅世乒赛、
萨格勒布世乒赛、
横滨世乒赛及多哈亚运会、北京奥运会、莫斯科世乒赛、
广州亚运会、鹿特丹世乒赛、深圳大运会等大型赛事
  本人自述:学的唱歌,当了体育记者,用女性记者的视角折射小小乒球的动人瞬间。自言自语点滴生活,形同梦呓。
广州有句俚语:“晒幸福”,个人理解幸福断不能窝着,以免受潮,喜欢摊开来大家分享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的多音字组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