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才子商山早行 温庭筠筠外号

沈阳晚报数字报刊-大才子温庭筠的“替考”糗事
数字报刊:
系列报刊:
第38版:沈水
日 星期二
大才子温庭筠的“替考”糗事
  温庭筠的风流才子形象
  哪里有考试,哪里就有作弊,何况在自古就是考试大国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竞争异常激烈,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也就不可避免,而且贯穿科举制的全过程。  温庭筠:考场作弊一绝  古人的创造力很多时候超过了现代人,但在这一千多年的作弊史中几乎没有多大长进,基本上就怀枷、冒籍等几种方式,说通俗点就是带小抄、替考。在作弊现象最严重的唐朝,怀枷、冒籍的人上至高干子弟、下至贫民百姓,就连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也乐此不疲,加入到轰轰烈烈的作弊大军中。不过与一般的酒囊饭袋相比,温大诗人的作弊手段堪称一绝,即使在主考官的防贼一样的重点“防御”下,他依然可以于众目睽睽中替八个人写完考卷,而且居然全身而退,当时的人无不称奇。如果在唐朝的作弊界他自称榜眼,没人敢自称状元。  温庭筠的祖辈是闻名于唐朝政坛和文坛的双料牛人——温彦博,但在仕途却一直光走路不上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来这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温庭筠一生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恃才傲物,年轻的时候没把科举应试当回事,总认为只要自己啥时候想考,皇帝的乌纱帽就啥时候给,所以他一直四处游玩,偶尔用诗写写女孩心思、旅途见闻,其作品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到了快40岁的时候玩够了,也逛够了,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他是把科举当回事了,可科举却不把他当回事,一直考到56岁,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弄进进士榜。  “花间鼻祖”文运考风都差  温庭筠考场不顺主要出在三个原因。一是站错了队,当时唐宣宗宠幸的杨贤妃权倾朝野,为了揽到更大的权力,她设计陷害庄恪太子,致使其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因为和庄恪太子有些不远不近的关系,也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惹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  二是他与不该结怨的人结了怨,这个人就是相国令狐绹。起初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拿了钱就要出力,恰好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露出去。没想到温大才子却口无遮拦,惟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个伟大的枪手,逢人就说,很快这件事成了新闻,令狐绹大为不满。说到底,温庭筠打心眼里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曾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三是他的考场纪律极差,经常作弊,而且作弊技巧高超。有多高超呢?首先是他的成文速度快,戴宗是飞毛腿,他是飞毛手。其次是他的隐藏手段不同一般,别说一般人,就是二般人都看不出来。久而久之,他得了个“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拿个例子来说,公元858年唐朝迎来了一次春季“高考”,即春闱,因为温大才子作弊的名声早已名扬四海,所以主考官沈询为了防止他再一次舞弊,故意把他的座位另行摆出,和其他几个考官直瞪瞪地注视着他,看到他写完一千多字的文章早早交卷退场了,才松一口气。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一次,他竟然在考官的注视下不长的时间内,为8位考生完成了试卷!我们怎么也想不出他是怎样完成这事的,但这种作弊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严惩,由于这事太具传奇性,反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这次考试中,温庭筠因不满沈询的“刁难”大闹起来,搅扰场屋,弄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事后被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后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62岁那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减、令狐高等蒲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后来,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  “作弊高手”因出考题惹祸  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第二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这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里面说“竟流落而死”。  一代才子,这样凄凉死去。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水银河/文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沈阳网技术中心制作
本站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北三经街67号(110014)
集团总机:(024) 网站电话:(024)温庭筠名句--庄灿煌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熔铸古今心所愿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温庭筠名句
& & & & &温庭筠名句·温庭筠诗词名句 &
温庭筠词第一名: & & & 《梦江南》 & 温庭筠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名句:(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温庭筠 & &《梦江南》
& 温庭筠 & &《梦江南·梳洗罢》 & 温庭筠词第二名: & &
《更漏子》 温庭筠 &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名句:(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 & 温庭筠 & 《更漏子》 & & & & & 温庭筠 & 《更漏子》 & &温庭筠词第三名: & & &《菩萨蛮》 温庭筠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名句:(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 & & & & & 温庭筠 &《菩萨蛮》 &
& & & & & &温庭筠 &《菩萨蛮》 & &温庭筠词其他名句:(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 &温庭筠 &《梦江南 千万恨》 & & & & & & & & & 温庭筠 &《菩萨蛮》 & & &
& &温庭筠 & 《更漏子》 & & & & & & & 温庭筠 &《菩萨蛮》十一 & & & & & 温庭筠 & 《更漏子》 & 温庭筠诗第一名: & & & & 《商山早行》 & 温庭筠 & & & & &晨起动征铎, & & &客行悲故乡。 & & & &鸡声茅店月, & & &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 & & &枳花明驿墙。 & & & &因思杜陵梦, & & &凫雁满回塘。 & &名句:(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 & & & 温庭筠 & & 《商山早行》 & & & 温庭筠 & & 《商山早行》 & &温庭筠诗其他名句:(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 &温庭筠 & 《利州南渡》 & & & & & & &温庭筠 &《送人东游》
& & &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 &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 温庭筠善于描弄闺思幽情,好吟诵风花雪月,文字深美宏约,给我们留下了一玉树临风偏偏美男的情种形象。然实际上并非如此。据《旧唐书》记载,温庭筠貌丑,不修边幅,被时人称为“温钟馗”,长得也够劳苦功高了,与宋人一写愁高手,亦因貌丑而被称为“贺梅子”的贺铸遥相而对。但温庭筠似乎因此而带来的祸患更大,他的貌丑还延及到了后人。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言:温顗者,乃飞卿之孙,宪之子。仕蜀,官至常侍,无它能,唯以隐僻绘事为克绍也。中间出官,旋游临邛,欲以此献於州牧,为谒者拒之。然温氏之先貌陋,时号钟馗。顗之子郢,魁形,克肖其祖,亦以奸秽而流之。若飞卿在泉下得知此事,该是如何的尴尬气愤至极。也许还会用他的神笔留下数篇激昂之词,此为后话了。   温庭筠少有才名,工于小赋,每入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故场中号称为“温八吟”,此举颇似曹子建行七步而作《七步诗》,而飞卿似乎更胜一筹。因为他次次作赋皆是此法,而子建独有一次,孰强孰弱,自有分明。然子建亦不容小觑。谢灵运谓之天下才分十斗,而曹子建独占八斗,评语中可见曹子建文才了得。   飞卿亦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旧唐书》记载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估计他的实力可以和吴人“曲有误,周郎顾”的美男子周公瑾一决雌雄了。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的贵族的家庭,见惯了物是人非,对世事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于是沉缅于声色之中,仕途不畅,且一生潦倒。《唐摭言》记载有:开成中,温庭筠才名籍甚,然罕拘细行,以文为货,识者鄙之。无何,执政间复有恶奏庭筠搅扰场屋,黜随州县尉。此次事件发生在大中九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被召至庭前应试,但是暗中还是帮助了八个人,搅扰了场屋,遂闹得满城风雨,此事看来无异于今人的炒作,温庭筠声名大振,自此又得一绰号“救数人”。发生了此事当然没有考中,却也没有像后来的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因此事而坐遭牢狱之灾,一生郁郁而不得志。
& &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 & 晚年的温庭筠景况极其凄凉,他穷困潦倒,身名狼籍,落魄江湖,甚至因醉卧街头而遭夜巡兵毒打。最后,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温庭筠贫病交加,在权贵们的嘲笑、鄙夷、不屑、甚至唾骂中客死他乡。  温庭筠频繁地出入出入青楼酒馆之中,借酒消愁,这使他得以结识一大批的文人歌妓。与他们的交往密切而使飞卿大量倚声填词,终成就了他的词名。刘融斋在《艺概》中评曰“温飞卿词精艳绝人”,聊聊几字,尽得飞卿之风流。
&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 &对于温庭筠的词,历来赞美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这种对同一个人如此两极化的认知算不上多奇特的现象,但是很少有诗人或词人如他这般,赞美的浪潮与批评的声音如此的“势均力敌”。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首先,我们来看赞美的一方。有些人赞其词“深美闳约”,有些人誉其有“风人章法”、“祖《风》《骚》”、“出词都雅,尤有怨悱不乱之遗意”。这些评价不可谓不高,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温词继承了《国风》和《离骚》的传统,他笔下的那些精雕细刻的屋内陈设、懒起的美人等等,这些并非全然是单纯的描摹情景,实则句句含有深意。只是他的表达过于含蓄,世人难以体察罢了。 & &而另一方显然不同意这一观点,有人就认为温词之“镂金错彩”正是晚唐诗风在词作上的表现,虽“炫人耳目”却“乏深情远韵”,“视温词为屈赋”更是“穿凿附会”,“推许过当”。 & &双方各执一词,似乎各有各的道理。本文无意评论哪方见解更为高明,仅从表层分析一下这两种评论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因素。 & &对温庭筠词作极尽赞美者,大致存在如下几种情况: & &一、欲抬高词体之地位。如《栩庄漫记》中所述:“张氏《词选》欲推尊词体,故奉飞卿为大师,而谓其接迹《风》、《雅》,悬为极轨。”我们都知道,词历来被视为是“小道”,是文人墨客游戏消遣之作。相较于诗、文、赋等文体,其地位相对较低。而花间词在中国词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是后世文人作词的范例。温庭筠本人又是花间之鼻祖,提高温词的地位就等于从根本上提高了词的地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赞誉不是给温庭筠一人的,而是给予以他为代表的整个词人群体。或者说基于提高词体的需要,温庭筠被推到了前台,享受了这份赞誉。 & &二、评论者自身极富联想精神,既能于极细微处探询温词幽深而隐秘之情感,又能赋予温词许多“言外之意”。关于这点,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述最为详尽:“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言难言之苦。又‘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皆含深意。”解读诗词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词评家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加于词作身上,无形中便丰富了词之内涵。温词之幽深难解的一面有赖于这些情感细腻的词评家予以挖掘,也是依靠他们,温词的情感内涵才更为多元和富有深度。 & &批判温词的一方,或者说认为温词远非达到上文所述之地位者,他们对温词的批判,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 &一、温庭筠“德行有亏”,无形中拉低了其词作的成就。中国人素来是将文品与人品等同观之,认为其人品低劣者作品也不值得一观。据一些史料记载,温庭筠颇多放浪形骸、狂放不羁之行为,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他的品德是有“污点”的,是应当受到批判的。或许正是存有这样的“偏见”,使得一些词评家在评判他的词作时,往往不够“客观”。如《栩庄漫记》记载:“飞卿为人,具详旧史,综观其诗词,亦不过一失意文人而已。宁有悲天悯人之怀抱?昔朱子谓《离骚》不都是怨君,尝叹为知音。以无行之飞卿,何足以仰企屈子?”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温庭筠之所以无法“仰企”屈原,原因很简单——“无行”。这看似很荒谬,但在一些评论家眼里,衡量一个人作品的确是要参考许多其它的因素。举一个例子,比如曹植与曹丕两兄弟,两人都颇有才名。但是后世对于二人的评价却存在很大差异,诚然曹植的文才确在曹丕之上,但是“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对失意者的同情增加了曹植作品的份量。 & &二、从温庭筠的词作本身来看,多“冷静之客观、精美之技巧,而无热烈之感情及明显之个性”(叶嘉莹语),无怪乎台湾学者郑骞如此评价他的词作:“飞卿词正像画屏上的金鹧鸪,精丽华美,具有普天下的鹧鸪所共有的美丽,而没有任何一只鹧鸪所独有的生命。”俞平伯在《清真词释》中也说:“《花间》美人如侍女图。”温庭筠是最能代表花间缛采轻艳词风的词人,俞平伯所谓“美人如仕女图”,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温庭筠。可以这么说,温庭筠的词足够“精丽”,足够“华美”,足够刺激我们的“感官”,但是他的词却缺乏一种生命力,难以让我们为之哭为之笑,它难以打动我们的心。不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无论多精致华美,都称不上是“伟大的作品”。 & &其实,无论是赞誉也好,批判也罢,温庭筠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都绝对是不容抹杀的。对于温词的词风,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主要还是诗词作品的多义性所致,从不同角度、让不同水平的人来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词评家自身的好恶倾向,也影响其对作品的评价。 & &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温庭筠现存的七十首词中,《菩萨蛮》十四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要在这十四首中选择一首来品读,毫无疑问,这一首是最合适不过的,不仅因为《花间词集》以这一首开篇,更因为其集中体现了温庭筠的文学艺术水平和诸多美学风采。  那么,历来诸家对于温词是怎么研究的?  古来诸家对温词之评论,可谓众说纷纭,不过大抵分作两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认同温词有风骚比兴之意,另一派则以刘熙载为代表,认为其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张惠言对温词极为推崇,在其《词选续》中说:“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又在《词选》中评价温飞卿的《菩萨蛮》道:“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节节逆叙。”又认为:“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处,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讥讽这种字比句附如同猜谜似的品词方法,可是他并没有深究张惠言如此解词的深层次因由,而以“深文罗织”简单概况又使得读者陷入了另一种迷茫的困境中。  为什么张惠言在温飞卿的《菩萨蛮》中竟读出了屈骚寄托之意呢?永叔的《蝶恋花》和子瞻的《卜算子》到底有没有政治寄托此处暂且不论,可张惠言之读温词,难道就真的是毫无根据吗?不是的,其实也非张惠言如此读法,南宋时已有人这样读词,且从张惠言的身份探究,这种读法就并不难解释。张惠言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致力儒学,曾任官学教习,学生对温词很感兴趣,可是温词多为闺绮丽艳之词,于是张惠言便从儒道的角度对其作出解读,这大概是张氏解词的出发点。  温飞卿的词,比如这首《菩萨蛮》,不过是描写一个深闺女性“欲妆临镜慵”的情形而已,并无喻意,可张惠言从儒学角度出发,发现了一些语码,例如“娥眉”。“娥眉”在中国的文学中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意象,本来,女子画眉乃是自我修饰和完善,可却与才人志士对高贵品格的追求相类,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表达小人对自己美好德性的嫉妒,自此“娥眉”便有了一种寄托之意,代表着美丽的内心和高洁的品格,其后在失意文人的诗词中频频出现。李商隐《无题》诗中有言:“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表明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不受赏识的郁闷;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也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抨击朝廷得势的小人。那么在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是不是也有屈骚寄托呢?这应该从温庭筠的平生遭际来看,温庭筠历经晚唐三代,身逢“甘露之变”,对于国势渐微、地方割据和宦官专权应该是深有所感的,这在他的《书怀百韵》中就可以看出来;加之他性格乖张轻浮、放荡不羁,科举屡不得意,长期流落江湖,才人不遇的失落感更可能流露在字里行间,即使他并没有主动去表达,可是《毛诗序》中曾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也许,他在无意之中就泄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不自知。  那么,张惠言在温飞卿的《菩萨蛮》中读出含蓄寄托也情有可原,至少这种寄托是有存在可能的,并非王国维先生所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深文罗织”。至于从“照花四句”解出《离骚》“初服”的意味,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有“照”必有“镜”之象,有“镜”必有“省”之意,再念及屈原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有此观照,也是自然之理。 &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据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本编”一二中指出: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这里,王国维分别以“画屏金鹧鸪”、“弦上黄莺语”和“和泪试严妆”来喻指温庭筠、韦庄和冯延巳词的艺术风格,揭示出了他们的词作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和各自的鲜明个性,这不仅很贴切、自然,而且还很新颖、别致,又富于亲切感,很容易唤起读者的联想。  “画屏金鹧鸪”一语出自温庭筠的《更漏子》一词: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这首词描写一位女子因夜闻更漏而产生的相思与惆怅,“画屏金鹧鸪”一句,是用来描写女子所居住的环境的,并且从中透露出主人公苦闷孤独的情怀,与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可谓同一机杼。然而李若冰却说:  全词意境尚佳,惜“画屏金鹧鸪”一句强植其间,文理均因而扞格矣。(《栩庄漫记》)  李若冰所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俞平伯却看中此句,他曾指出:  “塞雁”“城乌”是真的鸟,屏上的“金鹧鸪”却是画的,意思极妙。(《唐宋词选释》)  说得很有道理。艾治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说:  女主人的孤寂之情由此句轻轻逗出。这“金鹧鸪”连夜雨中的“塞雁”“城乌”都不如了。“香雾薄,透帘幕”。室内环境温馨清幽,气氛却是一片孤寂。“谢家池阁”。或有暗示她的身份意。结以女主人在惆怅难遣中黯然入梦——复归于万籁俱寂了。低徊婉转,蕴藉含蓄,幽怀要眇,情思无限,如“画屏金鹧鸪”般的,一切皆在默默无言中。(《婉约词派的流变》,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国维拈出“画屏金鹧鸪”一句,来形容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人们很自然地会从中体味出温庭筠词浓艳凝重的特征。的确,温庭筠词题材极其狭窄,他的词几乎全是描写爱情相思,并且多用女子声吻,是典型的“男子作闺音”,格调和境界均不高。因为温庭筠词色彩浓艳,辞藻华丽,情思缠绵,充斥着浓烈的脂粉气,所以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称之为“香而软”。诸如“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菩萨蛮》),“花映柳条,吹向翠萍池上”(《酒泉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更漏子》),“花花,满枝红私霞”(《思帝乡》)等,无一不流溢着浓艳的色彩。再如“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菩萨蛮》),“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菩萨蛮》),“受里金鸳鸯,胸前绣凤凰”(《南歌子》)等,无一不是借成双成对的禽鸟蜂蝶来表达相思相恋的情感的。因此说,王国维借用“画屏金鹧鸪”一句来形容温庭筠的词风,的确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温庭筠词的主要特色,这是独具慧眼的。*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谢谢!): & &战国时期: &
& &唐朝: & &宋朝: 北宋 &
王安石名句 & &
& & & & & & & & & &南宋 & & &
& & & & & & & & &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晋江一个爱国敬业的小人物。
3000万点击量!!感激有你!!!傍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巨人有大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等等。本博目的是普及古诗词,弘扬国学。本博非论文,并非所有的都是原创,不少资料来自网络。欢迎引用和转载。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的风流才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