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学书本文字的文字不用书法用印刷体

书法、规范字和江湖体三者的区别是什么?详细一点。_百度知道为什么都推荐田英章的字而贬低庞中华的字?
很多人推荐新手练字,选择田英章的字,而贬低庞中华的字,说太死。可我怎么看田英章的字怎么丑,横都是歪的,都不对称;而庞中华的字则方方正正,才好看。
按时间排序
取消原答案
怎么会,田英章老师的字真的漂亮,起码行书很漂亮。至于庞中华……我觉得不管是笔画还是结构都有说不出来的怪异。个人愚见,勿喷。我个人行书练的田英章,楷书练了一段时间李放鸣。
我也觉得田好,也照着练过,但是我认真写起字还是像庞的
问题应该这样问:如何看待欧体和非欧体的之间的互相轻视。“边缘”字体和“主流”字体之间的相互斗争。文人相轻,历来都是个问题。小到读初中,我曾经借了同学的一本字帖练字,效果大涨,很多女同学就找我抄歌词,都不找我同学,然后我同学就不理睬我了。大到书法家,沈尹默和任政都互相轻视到互不接纳对方学生,现实中,这种相互贬损实在是太正常了。既然是斗争,就要互相喷。硬是要分个胜负,就看两边阵营谁的话语权多。先两边喷一下,各位再去决定谁好谁坏。其实无关胜负丑美,而是关乎现在这些书法家的祖师爷是谁。说白了,你练来练去,不就是把古代书法家的字体和现代印刷体的合在一起练吗?关于喷的逻辑:如果你是主流字体,我是非主流字体,一开始我是不会去赞美你的字的,因为我一旦赞美,别人都学你的字,不学我的字了。你抢占了市场,甚至是我的市场,那么我就要反击了。我开始告诉别人你的字如何如何不好,比如“俗呆笨粗黑宽方扁乱”,你写得规整,我就说你俗套,你写得狂野,我就说你乱来,章法结构不对。你写得古风浓重,我说你文人卖弄玄虚。你写得规整方正,我就说你写的是俗套匠人字体。你举办的比赛,我一律不参加,因为你一定不会给我第一名。我举办的比赛也不会让你的人拿奖。当全国都在学你的字体的时候,我一定联合其他书法家集体抵制你,说你不够硬笔,不够"欧",我才是最正宗的"欧",其他"欧"都不如我"欧"。为了打败你,我举办比赛,创办杂志,收集门徒,降低你的权威,恶意贬损你,减少降低你的市场影响力。终于有一天,我从非主流变成主流了,为了维持垄断地位,我要求政府使用我的字体,举办各种以我为主的书法比赛。这就是一个非主流变成主流的逆袭,你要打倒它还是有难度低。另外,这些喷不一定是我来喷,也许是我的徒弟,粉丝们来喷,我就管不住了。比如沈尹默私下不收任政的徒弟,说你要是没学过书法我还可以教一下,但你学了任政的字练坏了,无法教了。任政知道后也不收沈尹默的徒弟。我记得大学选导师做论文指导,我首选的A导师没选上,被调剂到B导师,结果B导师矫情的跟我说:“你不是很喜欢A导师吗?你去他那里答辩去啊!”可见AB导师之间互相轻视,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作为学生,不就是学校给我安排导师吗?选A选B一个样,硬是要我站队选A选B,真为难。这种矫情的老师,我不跟也罢!庞中华在80~90年代确实很火,90~00是庞衰落的新兴书法家竞争时代,田英章顺势起来了。但是,谁上位,谁成为主流,谁就会成为被喷的对象,其他书法家一定会群起攻之将其替代掉。文人相轻,永不停息,今天你上台,明天也许是另一波人上台。沈尹默倒台了,任政上位。庞中华倒台了,田英章上位。我的观点,一个人的什么样的出生,爱好,喜欢什么样的钢笔,拿笔,运笔习惯,他就会自然而然的去选择什么样的书法家,这个是改不了的。我喜欢奔放个性的写法,那我绝对不回去练严谨的欧体。我喜欢实用易懂的标准字体,那我绝对不会写很难看懂的篆书和草书。我最喜欢年百家争鸣的时代。喜欢篆隶的,有文化气息的,有古韵的,可以练任平(特等奖,3次)喜欢王献之和钟繇的,可以练刘惠浦(特等奖)。喜欢褚遂良的,可以练仇寅(特等奖)。喜欢柳公权,任政的,可以练顾仲安(特等奖,4次,拿奖专业户),钱沛云(一等奖)。喜欢欧阳询的,练吴玉生(特等奖),田英章(一等奖),卢中南。喜欢黄庭坚的,可以练张秀(女,特等奖)。至于庞中华?实在搞不清楚他的祖师爷是谁。哦,原来他不是这个协会的。庞中华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名誉主席。之前田英章也加入这个协会,担任老大,庞中华担任老二。但是田英章是政府公职人员(国家人事部直属杂志社副社长·副厅级),田不得加入外部协会,就退了,于是庞就当了协会老大。庞很户营销,但田更会有政府关系,更会推广他的字体了。甚至动员教育部将田楷作为欧楷推广全国中小学生!惹怒了不少书法家。另外还有一个协会叫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长是王正良,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这个书法家协会比庞中华的书法协会多个“家”字,顾仲安曾担任该协会的副会长,该协会也主办国很多次全国级书法大赛。田参加了这个协会主办的全国大赛,结果拿了个一等奖,没得特等奖,差点没气死。庞直接不参加这个书法家协会的比赛,而且还把书法家协会告了,说他们侵权,不准成立。也就是说,王羲之后人的协会反而不如庞中华的协会。这谁也不服啊。田英章的楷书太欧了,全篇一个味。难度不大,适合新手练习,练久了就呆板了。唐代的欧阳询当时已经火到西域国家了,宋代的皇帝宋徽宗就很喜欢欧体,自创了瘦金体。仿宋也有欧体的神韵。民国高云塍的欧体楷书印刷体一直沿用至今,蒋介石也写欧体。日本的印刷楷书也用的是田英章的欧体。教育部也把田英章的欧体作为中小学生标准楷书教程。前段时间的“田楷事件”就是一些书法家和老师们反对田英章及其欧体。而田英章又号称是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的会长。试想也对,你田英章倒是牛逼了,吴玉生,卢中南和李放鸣往哪里放?2009年田英章还搞了一个全国“欧楷十杰”,参赛的写出来的都是一模一个样,你直接叫“田楷十杰”就行了,不要拉“欧”字来给自己贴金。由于这种全国性的硬笔书法协会分散不一,四川一个合法不正统协会,杭州一个正统不合法协会,北京一个欧阳询协会。大家各自为政,中国很久都没有举办全国书法大赛了,因为互相都不承认。现在大家地毯铺看到的法帖,都是这些书法家八九十年代的互相斗争排挤遗留下来的结果,2010年后没什么新的名家名帖出来,你所看到的都是十多年前重印的版本。政府垄断中小学法帖,协会又不举办比赛重新排名,大家只能拿老排名卖书。就算排名,也是先排自己的,再排挤别人。完全没有85年那种百家争鸣的境况出现,你王献之,褚遂良,柳公权,篆隶写得绝妙,就可以拿特等奖。试想啊,如果全国全部都写田楷,怎么比赛啊。总不能这样排名吧:第一名欧体,第二名欧体,第三名还是欧体!那你们欧体自己聚一起自己搞个排名吧,我们这些非欧体的不和你们玩了。看看那个所谓的“欧楷十杰”,全是田楷!呵呵,如果吴玉生,李放鸣,卢中南参赛,一定排不上名次。因为他们的欧体写得不像田式欧体。这田英章利用他政府的关系推广田氏欧体,已经成为一种毒瘤了。看到满大街的田楷,我心里想,你们这些人还有没有一点个性了,还有没有一点骨气了?蒋介石的欧体矫情到家,最后被豪迈奔放的毛式太祖体打败了!至今,有点民国情怀的南京大学师生还嫌弃太祖的字丑,不服呗。我还是那个观点,标准字体就是打工字体,个性字体才是老板字体。太标准,太欧,拿不到特等奖,我只会那你的和印刷体比!中国印刷体用欧体,田英章是欧体会长,日本印刷楷体是田英章的欧体,国家教育部如果要推标准字体,首选欧体,要推欧体,首选欧体影响力最大的田英章。国家背书是好,这样就伤害了其他书法家的贡献。我没大量练田英章和庞中华的字帖,但教育部这样背书,我相信一些书法家和老师内心是比较失落的,他们也在为普及书法做贡献,虽不及欧体的影响力大,他们的字体也有自己的特点,但如果仅仅因为不是大众化标准字体而被冷落嘲笑,这还是有些不公平。当然,各个小众书法家也要争气!多出点书,多露脸,多出法帖,确实有些个性化的人很需要一些独特的法帖来指引自己,尤其是老板型的人,他们就希望自己的签名别致一些!我们也不能太推崇欧体,个性还是需要的!字如其人,矫情万分的欧体蒋委员长就是被写欧体被非欧体的毛太祖打败的。庞中华的字颇有个性,摆幅大,气力足的人写起来应该得心应手。大概因为庞中华姓“庞”,所以字都写得很“庞”大,又宽又扁的。运笔动作比较大,一个勾划飞得老高!手运动的幅度比较大,累死了。这种反常规的写法一坏钢笔,二消耗墨水。试想一下,写一篇文章,很多字的收尾,封口都要夸张的钩一下,确实有个性,但不觉得多余很做作吗?小时候我有个同学,头发比较长,经常遮住一只眼睛,以表示很酷,很有个性。他练庞中华的字中毒很深,写着写着,就手抽筋飞一下!写着写着,头发抽疯甩一下!大家可以自己脑补那种画面。不就写个字吗?何必甩发型呢?因为他不飞一下,别人感受不到他行云流水般的神韵!我一直觉得这人适合当老板!我也怕中毒,所以小时候写了一段时间庞体,我就丢下钢笔:“妈!太累了。能不能换本字帖?”后来我妈就找我舅舅要了一本全国书法大赛作品集,让我自己选名家,然后再去买字帖。楷书特等奖有吴玉生,卢中南,田英章,顾仲安,任平等,评委评论多次提到欧体。于是我才知道古今大家都推崇欧体的楷书地位,于是我练欧阳询毛笔字贴《九成宫醴泉铭》,然后再去练钢笔字帖。钢笔法帖练的是顾仲安,主要是他拿了很多特等奖。当然这是后话……话说欧体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认真,稳重,统一。给人看起来稳重,放心,不出格!所以员工写这种字,老板看见之后放心!也就是说,统治者希望被统治者写欧体。所以欧体这么受推崇,主要来源这里。但凡看看老板们写的字,各种龙飞凤舞的!毛泽东书法,很恢弘。毛泽东书法,很恢弘。至于医生写的字就没法看了,人家写的不是老板的字,而是救世主的字。当然另一位同时期的,也写欧体蒋介石的书法,欧体味十足。蒋介石的书法,欧体味十足。下面是一些印刷体印刷体宋体是秦桧发明的,结构来自当时的印刷体+欧体,横平竖直,横细竖粗,醒目好读。北宋之前有个书法家蔡京把宋徽宗的瘦金体整理了下,作为印刷字体,延续到明代,又传到日本,又叫做明朝体。仿宋笔画来自欧体。说道这个字体,南宋陈起和民国丁式兄弟。仿宋笔画来自欧体。说道这个字体,南宋陈起和民国丁式兄弟。工程制图要写仿宋字,又叫工程体,突出严谨设计!另外美术设计艺术字也要学仿宋字,通过仿宋,变种宋体,黑体(哥特),幼圆。日本叫做“龙爪体”。中国楷体印刷体用的是高云塍的欧体。全中国人都经常见到这种印刷字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写出来的字模。中国楷体印刷体用的是高云塍的欧体。全中国人都经常见到这种印刷字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写出来的字模。高云塍的《高书小楷》,民国37年的古董版。高云塍的《高书小楷》,民国37年的古董版。日本楷书印刷体用的是田英章的欧体。日本楷书印刷体用的是田英章的欧体。田英章的毛笔书法。田英章的毛笔书法。韩飞青新魏碑,下面是几种魏碑:韩飞青新魏碑,下面是几种魏碑:号称文革字体!我们印刷版的行楷是任政书法家写的,这个难度很大,因为要一个字能够和其他字自由搭配,衔接顺畅。我们印刷版的行楷是任政书法家写的,这个难度很大,因为要一个字能够和其他字自由搭配,衔接顺畅。综上评价:1、初学者,严谨点为好,欧体是通用字体。田英章是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受邀编写了日本的印刷楷体。每个朝代都要有一些欧体推广者,字体是用来给别人看的,因为标准,所以省去对方认字的痛苦,太个性了,会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达不到文字表达的传播目的。2、有点基础,可以写得个性点,比如庞中华!但是,要学个性怎么不学学伟人的个性书法呢?比如宋徽宗,毛泽东,苏轼,米芾都很奔放豪迈。3、以人为本,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有的人就是奔放豪迈,你让他写欧体,会压制他内心的激情。有的人就是稳重保守,你让他奔放自如,他却不想飞。4、字也要和文章契合起来。用欧体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很难体现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英雄气概。《沁园春·雪》我也觉得用毛体会恢弘很多。5、字要和具体的业务用起来。工程制图这种高度严谨的工作,里面的名称,数字,标示,需要用欧体的变种体仿宋来书写。因为严谨,才能体现出你对这份设计工作的态度。看看那些豆腐渣工程图纸,很多都不是仿宋体写的!前几年闹起来的“田楷事件”,一些书法家和老师反对教育部将田英章的楷书作为全国中小学生标准法帖。一些颜体,柳体,赵体的书法家和老师们就反对田英章的欧体。甚至欧体的书法家和老师们也抵制田英章,说他不能代表欧体,因为他的横太歪!这也是大众书法家的困境,你要写得太标准,大家就直接拿出印刷体来练,你要写得不太标准,他们又说你脱离了欧体的横平竖直。哎!我的观点,得欧体者,得天下。大部分的人还是认可欧体的。现在大家看到的印刷楷体延续的是哪位楷家?高云塍,他写出来的欧体从30年代一种用到60年代?60年代后,又把欧,柳,颜整合成新的印刷楷体沿用至今,大部分都是以高云塍的搭建起来的。当今谁对欧体的推广最大,田英章。谁把欧体传播到日本,还不是田英章。这要看字体的影响力,百姓的接受度,高层的推广重视度。历朝历代的皇帝,大臣都推崇欧体,印刷界也用欧体。其他字体,或者个性字体。有一定的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择符合自己的法帖,才是最好的。庞中华的字体,很有个性,可以自成一家。但是大家一边看着标准印刷楷体的报纸,一边写着庞中华的个性楷书,会觉得很别扭!文革之后,大家解放思想,个性张扬的庞体字确实颇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但推广的人多了,大家都学。一对比,大家都一样,这反而没个性了。既然没个性,就不需要写庞体字,谁写得像印刷楷体,就以谁的楷书作为法帖。任何个性字体都会作为一种小众字体,慢慢消亡。就算火过一段时间,大部分人都会弃之而去。少部分脑残粉会收藏其作品,慢慢延续。我学书临摹过的书法家:1、硬笔楷书:顾仲安。2、毛笔楷书:欧阳询+黄自元,智永,褚遂良,赵孟頫。3、隶书:曹全碑。4、工程制图和艺术字体创作:仿宋。5、毛笔行书:苏轼,米芾,沈尹默。6、刻章楷书:高云塍。钢笔我还是希望有点个性,就选了拿奖大户顾仲安,个性好看,隽永大方,但很难写好。我也深知欧体字影响力,所以毛笔主要练欧体。这也反过来影响到我的硬笔楷书,欧不欧,顾不顾的,也算是一种自创吧,哈哈。
我一友人是这样说的:为什么贬低庞的人多,因为他的字帖当时卖的实在是太多,练他字帖的情形很多人不痛快的回忆,所以大家都喷他。我自己的字从初一开始到现在始终如一,所以没法评论,只能说说自己朋友的看法。
大多都是跟风的人……很多人都是写着一手小学生都不如的字,也没看过多少书法作品。一开口却是:我认为庞中华的字不好。一问为什么:田老师说的。这样的人多了,当然就会给人一种庞中华的字不好的影响,但真相是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瞎子。
我拿了这几个人的字同时给很多人看,各个行业的人都有,所有人大部分都是选田英章,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强大:1、他的我能看懂,其他人歪七扭八的我看不懂。2、庞中华的折拐搞得好像印刷的一样,这么的硬,既然这样我还买字帖干嘛?直接照着报纸杂志练不就行了?有条件我直接打印机了,学这个我不用买字帖。3、司马彦的看了,发现歪七扭八的,为啥要学他的吖?他歪的好看?歪的有理?我怎么看不懂。4、字从本质上就是记录书写用,龙飞凤舞的没人认识写出来说是艺术!我又不靠艺术吃饭,没了艺术我照样吃饭,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买一本儿自己都看不懂,连他写什么东西都看不懂的字帖呢?5、这个叫“司马彦”的过去是不是当大夫的?或者全国各地的大夫都学他的字狗爬,不然我怎么不认识?6、我又不当书法家,我不懂什么这个体那个体,我就觉得这个姓田的写得字我咋看咋舒服,学好这个字体手写文件、做笔记用保存了,等我要查阅使用的时候我不用去猜当时我写得到底是啥。就这么简单。7、6楼说得不错,天天记笔记,如果我龙飞凤舞的,哪天我回头查看的时候被自己的破字儿蠢哭了咋办?如果打印机可以天天背着我倒是不介意用机器写字。可惜不行。打印机还得插电脑上,还得用电。钢笔我揣兜里就行了。所以,老田头的字就不错。8、我是搞技术的,每天要检查多少部设备,没那闲工夫琢磨太多,抽根烟休息的时候能琢磨一下练俩字儿就不错了,田英章的字学好了,设备检修报告上写出来,倒班儿都认识就行了, 什么?你说看久了没特点。我要特点干嘛?有这功夫我还得备考复习高数考研呢!您自己个儿玩特点吧,我是粗人不懂那些。以上理由,都是田英章强于司马彦、庞中华的最大理由——很简单、很朴素、很强大。
练书法一般从楷书入门,庞中华的字不太像传统楷书,而且敢于出来教学卖钱,很多学书法的人就看不上,所以他的字“不好”,仅仅是就书法而言,而不是就大众而言,而且不是研习书法的所有人如此认为。和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男生)一比,绝对是优秀的榜样,画地质图出身又怎样?比起司马彦绝对是好字了。当然,有考级的需求或者本来写字不太难看又想练字的,就不必练庞中华了,田英章我认为可用,脱胎于欧体,比较严谨。现在中学生的3500常用字都是顾仲安,也可用。或者再进一步,直接用毛笔小楷临帖。
练习庞的字你花的时间会少点 而练习田的字你要花大力气 你把田楷学好了 行书是水到渠成的事
练庞让我感觉到人生深深的恶意,练田让我看到了希望 现在一直在练田。。
先不論谁好谁坏,這世上有誰敢說田英章或者龐中華的字丑??說人家丑的人恐怕就只有樓主一個人吧?人家這字這字你寫的出來?寫不出來就應該心存敬畏,好好练习
看了田英章的字之后,看别人写的楷书,感觉就是:怎么都变成草书了。
从小练田英章的字,从硬笔楷书到软笔楷书。不过说从小好像也不太对,因为毕竟我现在也还是个小屁孩儿,个人觉得田英章的字更好看。小时候练硬笔楷书的时候以为他的字是最高标准,后来大点了发现他的字也不是没有缺点,最开始练书法,都是模仿,然后才会有自己的风格,我们老师一直这么说。
然后初中开始练毛笔,也学得是欧体,到现在还是一直觉得田英章的欧体毛笔完全是神级,膜拜。觉得他的毛笔很好看,他的欧体看着很舒服,结构上我看到的大多数也都是觉得近乎完美的感觉。
两个都是大师,觉得前面的人说的特别好,不管谁,反正都写的比你好,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每个人审美不同,对于这些相对性的东西,批评好想谁都没什么资格。至于楼主说的田英章的字丑,横是歪的不对称。。。。。。
虽说我练书法不久,但从来没听说过横应该写的水平直的说法,也没听说过对称的说法。觉得带点斜度更有味道也更好看不显死板。
中二学生,个人看法。
各有所好吧,两位的字我都练过,尽量客观评价,庞中华的字我是先开始练的,练了一年,觉得太过方正了,觉得难受,害我以前写字都是正正,,连个撇我都是直直的,这也是个坏毛病吧,田英章的字都是有点飘的,我非常喜欢这种的,但是很难写到他那种飘的笔法,一写快,一写不认真,会潦草的。最后,个人喜欢田英章的字
不要说了 两个人都是艺术字 满纸俗气 只能是汉字 却称不上书法
田英章的不见得高雅,但庞中华的字绝对低俗,懂点书法的都看不上庞的字,这不是人云亦云,这是共识。庞写不了毛笔字,田可是写欧阳询写了一辈子,楷书再高高不过唐楷,今人只有从古人那里吸取营养了。
哈哈。从小到大都是练庞中华的硬笔,田英章的毛笔。我觉得各有各的好吧。其实我两个都挺喜欢的,而且我觉得同时喜欢这两种字体也并不矛盾。
作为将田和庞都学习过的孩子掺一瓢。小学的时候眼界短,家里有当年庞出版的字模,本着先入为主一直觉得庞的字很好看,当然今天看来也没那么丑,但家里人在那时就不建议练。之后在中学阶段才知道田老师也有硬笔作品,如沐春风,迅速投入到他的硬笔临习中,但其实我想说,田老师毛笔中楷书见长,硬笔中其实行书更好。总结,庞中华作为早起从事硬笔书法研究,其实是很大程度上参考馆阁体,每一个字的写法从来不会发生变化,且用笔和笔势与馆阁体别无二致,可谓时势造英雄,真的是赶上好时候而已,现在你见过庞有什么作品么?已经沦为卖书在体制内过日子的人了,近年来我也不知道他还在主席职位上干没有,在推动书法普及进程上我个人是一点也感觉不出来,周围见到的字是越来越丑,更可笑的是很多人不能分辨美丑。田英章其实说过,家里的长辈要求其50岁之前不写行书,正是由于扎实的楷书功底,行书研习赵孟頫(儿子都叫田雪松,你就知道他有多喜欢赵),行中带草,很多字形的处理非常巧妙让人眼前一亮,极力推荐。
看了那么多评论之后,我忽然庆幸自己练的是司马岩
各有所好吧,我比较喜欢田英章的字,但我没资格说剩下的大师写的字丑,因为归根到底我只是个练字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更多公众号:taoranshuyuan培训项目:
硬笔:培养书写美观实用汉字的能力,掌握正确的书写方式,为考试加分;
软笔:临摹经典碑帖与创作,讲授书法基础知识。
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书法盲学,不如不学!,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学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邵文龙学的千千万万,成家的星星点点。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在学过程中进入到误区里,虽痴心不渝,猛志长固,终也无所成就。下面,我就学习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做一分析与书友们共识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1.如何选帖?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师。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中国有六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古代大师,几乎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耳熟能详。他们在上的造诣,几乎臻于完美,可谓达到了化境。他们的作品历经了一代代文人的精鉴和评定,最后被奉为法帖。而今人没哪个家的作品,能真正称得起是“法帖”。显而易见,选帖应该首选古代的法帖。当然这也不是说今人就不可学习,而是应该在精研传统之后再吸收现代大师的一些长处。2.选自己喜欢的法帖。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度, 态度又左右着行为,行为决定着结果。当你一眼就看中的帖,它在风格上会更适合你的审美,更能激起你的共鸣,你在学习临帖的时候则会更关注它的所有细节,尽力去模仿它的各种技法和风格。即使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你也会很乐意。所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之后,随着对的学习理解和感悟,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即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选帖的情绪化选择,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这时的你毫无疑问已经在上升高了一个层次。3.怎样临帖?临帖也叫临摹。临,是照着字帖去写;摹,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之上进行拓写。临帖是学习前人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苏东坡说:“察之愈精,拟之愈神”,意思是说临帖时观察得越精细,临摹出的作品越有神采。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这一点往往被爱好者所忽略。如何正确临帖?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细看”、“精临”、“ 深悟”。(1)细看细看,就是要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线条分割平面后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视,弄懂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疏密等因素。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法帖的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都是充满神韵的。临帖的时候,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细看”,关系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照抄,应多读帖,多观察。(2)“精临”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熟”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备,初临下笔自然要缓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实上,“精临”对于每个学书者来说固有难度,可这是一切的基础。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难达火候。(3)“深悟”“学而不思则罔”。用心去感悟,感悟点画的形态和呼应,感悟结体的神态和照应,感悟字与字间的动态和顾盼,感悟行与行之间的分布和亲疏,感悟整篇上布阵与和谐。所谓“形似”不过是对法帖外在形态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对法帖的风格意境和精神风貌的把握,必须“心悟”——去遐想和感触前人在挥毫时的情绪变化、运笔动态及作品内在涵养。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即是说,贵在神采,字写出来要有生命,有神情动态;而在字形结构和笔画上精细,却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个人如果写的字既有形质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鲜活,那么他就等于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精华的东西。二、 自己乱画、不临碑帖。朋友问我:“不临帖能写好吗?”我说:“不能”。朋友肃然道:“那照你这样说,第一个家临谁的帖?”——我窘然无语!虽不能回答这“鸡与蛋谁先有”的问题,但不临帖注定学不好。理由有三: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无缘。其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细腻技法法则的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不间接了解中国的,是无法从事活动的。即使你学习过自己父亲的、老师的、同学的、朋友或者邻居的任何一个人的字,那也是临帖,只不过临的不是法帖而已,这也同样能使你进步,只是这种进步是缓慢的,走了弯路的,但也毫无例外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间接继承。第三,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不好,涉及到的审美原则问题。怎样的谓之好,怎样的谓之不好?好,好到什么境界,差,差到什么程度?原因是什么? ——这都需要有标准。中国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着相对审美法则。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水准:一是对传统艺术继承的水准;二是融入的个人审美风格的水准。即所谓“继承和发展”,这是作品评定的两个基本标准,其他的细则都是建立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之内。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呢?三、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初学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因袭古法,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甚至于形神精妙、假可乱真的程度,却就是不愿向今人学习,与现代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相反,现在很多初学者贪功近利,急于求成,置传统于不顾,直取今人的所谓“大师名人”、“大赛金奖获得者”的作品,心摹手追,数月速成,偶或获奖之后便飘飘欲仙,四处招摇自擂,轻蔑传统,口头禅曰:“尔等尽写字,乃书匠耳!余书者,艺术也!”这两种人,前者犹可成匠,后者则只会走火入魔。四、 只临碑帖、不读碑帖。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读贴,好多权威解释是,读帖中文字的内容,了解帖在说什么,然后去感悟当时作者的情绪。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很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试想,如果只需要去读文字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电脑里调出一份印刷体的《兰亭集序》的文章,看吧,你能提高水平?鬼才相信!其实,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赏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直到看懂帖里透露出的的美,并去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五、 专事实践、不学理论。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家门口有片坟地,常常有人死了送来这里丧葬。埋人要举行丧礼,家属们四肢牛马一般伏地嚎啕大哭,孟子经常站在边上观看,深受濡染和熏陶。小孩子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模仿,每次回家之后,在后院里掘地为穴,脏泥人于其中,然后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孟母发现后非常震惊,担忧孩子会误入歧途而毁了人生,只好赶紧搬家。那么,小孩模仿丧葬之礼,不知其由,是出自于幼稚无知;那如果我们要见了坟头不问埋的是谁,就趴地上大哭,那还不闹出天大笑柄?——学也是这个道理,要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不乱。初学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迈之人弃法;正书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书言法,行书达意,草书纵情;无隶楷不古,无楷行不稳,无篆草不畅;楷意重而行死,隶味重则草拙,无行意则楷滞;学楷老不如少,学草少不及老…等等。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习书时才会有的放矢。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六、 闭门苦练、鲜于交流。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在练习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七、 独守师门、排斥异己。上世纪末,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全国,他的小说把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演绎的栩栩如生。在他的笔下,江湖侠客们谨承师传,固守门户,排斥异己,结果武功平平,难成高手,他们总想称霸武林却屡屡梦幻破灭;而只有像令狐冲、郭靖那样不为门户所困,兼学众家之长的人,才能最后成为独步武林的武学大师。这种现象,在界也是相同的。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八、 停停住住、一曝十寒。上过华山的人都知道,游人没有挑山工走得快,他们不紧不慢,脚踏实地,虽然来自你的身后,但最终却总在你的前边。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们坚持不懈,从不间断。许多朋友学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呢?九、 更弦易辙、乱投师门。人常说,“久病乱投医”。一个人病久了,总是会很着急。起初找个医生看,人家开的药只吃了一副,觉得效果不大,听人说某处有神医,于是连忙拜望,结果又是药没吃完,重新转院……,如此下去,别说神医,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学也非常忌讳这种“久病乱投医”、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做法。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贴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十、急功近利、不耐寂寞。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当你真正进入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需要正确的心态。学习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天的感悟能力和后天的努力学习是同等重要。民间有很多自学成才的高人,他们没有进过科班,但对艺术的敏感和理解会让你惊诧不已。相反,很多所谓科班出身者,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却不思进取,坐吃老本,或中道更辄,弃艺从商,终与艺术绝缘。可见,学习艺术要有痴迷而虔诚的热情,绝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功利上的谋生手段。否则,你肯定会后悔的。后悔什么呢?一个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生活的浪漫,浪费了你的青春年华;二是后悔它让你失去了发财和升迁的机遇,而得到的只是苦行僧般的无望的境况。有人说,人家那些大家大笔一挥就是几千、上万元,怎么说是苦行僧呢?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成功后的浪漫,却没有看到“夜阑青灯五更寒”的奋斗之艰辛。急功近利、不耐寂寞的人,是不适合从事艺术活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本上文字录到电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