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参与黔茶是什么茶通仓单共富项目?

  山海情深,粤黔同行。广东、贵州两省协作历时27载,渊源深厚。2021年,中央决定广东结对帮扶贵州,广东安排珠三角6个经济强市84个县区结对帮扶贵州8个市州66个脱贫县区,粤黔东西部协作进入新阶段。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现场会部署,牢牢把握“三个转向”工作要求,按照“三抓三促”工作思路,扎实推动粤黔东西部协作取得新成效,助力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体现广东担当、作出广东贡献。  广州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治理等方面着手,助力贵州安顺平坝区大屯村实现美丽蝶变。  着眼建立更加紧密结对关系,形成强有力工作推进机制  高站位把握。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做好东西部协作工作作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必答题,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两省协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  高标准谋划。广东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听取东西部协作工作情况汇报,谋划部署协作工作。两省党政主要领导加强互访对接,先后5次召开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签订年度东西部协作协议,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共商推进粤黔东西部协作事宜。  高水平落实。广东根据协作工作需要出台系列政策指导性文件,细化工作举措。省组织部门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发挥牵头统筹作用,省直有关部门和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协作市及结对县区认真履行职责,粤黔协作工作队充分发挥前方工作机构作用,协同推进粤黔东西部协作工作。三年来,广东到贵州调研对接2.42万人次,贵州赴广东考察交流1.6万人次。  着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协作地区帮扶支持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三年来,广东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04.53亿元、安排项目5214个,其中用于产业帮扶61.05亿元,占比58.4%,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向贵州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4.89亿元。  强化就业帮扶。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两地认定“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181个。援建帮扶车间91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7.1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99万人。广东47所学校与贵州25所技工院校开展校校合作,99家广东企业与贵州27所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乡村工匠”培训2087期,培训9.23万人。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累计帮助贵州103.07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含脱贫劳动力66.33万人),其中转移到广东就业37.57万人(含脱贫劳动力20.27万人)。  落实倾斜支持。把帮扶贵州20个重点帮扶县作为东西部协作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广东省“九大加力行动”方案实施,向重点帮扶县拨付财政援助资金35.37亿元,选派干部人才2263人,引导落地投产企业570家,实际到位投资207.98亿元。  加强后续扶持。围绕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逐步能致富目标,助力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6.8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530个,援建帮扶车间47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6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17万人。  着眼增强脱贫地区发展能力,共同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深化产业合作。加强资源互补,持续深化“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4+”合作模式,联手打造更多优质产业体系,共同做强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先后在贵州举办粤企入黔“双百行动”,在广州、深圳等举办“东西协作,产业合作”大会,现场签约一批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引导1261家企业到贵州投资兴业,实际到位投资额768.96亿元。广汽集团锂电池、盛屯集团新能源材料福泉项目、世能集团木材智能制造榕江项目、晶苑制衣纳雍项目等一批优强项目落地贵州。  推动园区共建。持续加大共建园区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支持,帮助完善园区配套,助力提质增效。两地协作共建产业园区99个,其中农业产业园69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1001家,实际到位投资350.57亿元。广州起源服饰、深圳鼎驰电子、东莞金祥源电子、广东羚光新材料、广州黑格科技等一批企业入驻共建园区。在13个协作县优选13个园区,集中力量打造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平台,黔东南台江、麻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佛山、惠州在黔东南从江县和黔西南安龙县、晴隆县建设3个“飞地产业园”。  拓展消费帮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从生产、流通、销售、品牌等环节开展全链条帮扶,助推黔货出山入湾。引进越秀集团、广药集团、温氏集团、顺康农牧、明珠晨曦等企业到贵州投资建立种养殖及加工基地。帮助贵州新增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51个,组织贵州农特产品申报“圳品”认证并获认证47个。支持打造贵州鸡蛋、刺梨、镇宁蜂糖李、习水麻羊、水城猕猴桃等地标产品。采购、帮助销售贵州农特产品581.76亿元。  着眼满足协作地区广大群众新期待,共同促进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推进人才交流。广东选派党政干部221名、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5684名到贵州挂职帮扶。先后选派226名教师、医生对贵州20个重点帮扶县10家县人民医院、40所普高、职高进行“组团式”帮扶。医疗帮扶团队协作创建重点专科44个,帮助建成“五个中心”共30个,开展新技术399项,引进新项目117项,服务门诊患者202.2万人次,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9.27%。教育帮扶团队共开展教学改革189项,修订学校管理制度505项,组建“师带徒”教师团队191个,跟学人员1250人。粤黔协作工作队将援派干部人才纳入前方管理服务范围,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协作铁军,树立良好形象。广东接收贵州1079名党政干部和7023名专业技术人才来粤挂职交流。帮助举办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班9079期,培训干部人才69.43万人次。  推进结对帮扶。广东组织1162所学校、301家医院结对帮扶贵州1419所学校、380家医院,313个经济强镇(街道)结对帮扶贵州351个乡镇(街道),539个经济强村(社区)、1233家企业、414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贵州2701个村。  推进科技协作。两省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帮扶十条”,从人才交流、技术支持等方面深化协作。广东科技等部门组织7个科技特派团队、21名专家到从江、锦屏、晴隆等7个重点帮扶县开展“三农”科技服务。广东省农科院助力黔南州农科院摆茶基地获“第三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认证。广州携手安顺建立“粤黔协作市级重点实验室”,帮助解决安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问题。  推进文旅合作。推动两省市场互动、客源互送、资源共享,携手打造一批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康养旅游等精品线路。共同举办“百万老广游贵州”“向黔一步,黔心之旅”等文旅活动,2023年入黔游客中广东游客人数排名第一。珠海助力遵义打造湄潭县金桥·斗门印象农旅小镇,开业8个月就吸引游客8.9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20万元,其中村集体和群众增收77万元。佛山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雷山等县先后投入协作资金3亿多元共建“茶麻菇稻现代农业产业园”“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等项目,并借台江“村BA”、榕江“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契机发展“流量经济”,与《国家地理杂志》联合打造“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  推进社会事业协作。投入协作资金11.92亿元用于提升协作地区教育、医疗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安排12.99亿元支持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6.47亿元支持改善人居环境,协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424个。两省工商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深化结对协作,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十百千万亿”项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成功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并稳步建设。广州、毕节探索推广“统一战线+东西部协作”“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模式,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新典型。  着眼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同推动两省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合作  携手推进基础设施对接。贵广高铁提质达速全面完成,粤黔铁路货运班列图定开行,广州港、深圳港所设贵州无水港运营水平不断提升,探索贵广铁海联运“一港通”快速通关新模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两省互联互通。  携手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利用大湾区科技、产业优势和贵州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联手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深化粤黔算力合作,华为、腾讯等8个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在贵州加快建设并投入运营,美的云、南方电网等一批数据中心落地开工。  携手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借鉴广东“放管服”改革经验,致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贵州一流营商环境。两省签署《粤黔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面协作框架协议》,探索政务服务全域协作,推进160个事项“跨省通办”。签署《“粤黔社保通”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社保经办服务融合,实现24个社会保险事项跨省“指尖办”“自助办”。  携手打造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两省签署关于深化两省合作、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备忘录,围绕深化对接联动、推动产业协作、深化双向开放、促进消费协作、促进能源领域合作、深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携手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共建共享共用广交会、高交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酒博会等平台和渠道,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相关  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共创一批彰显粤黔辨识度的标志性协作成果  惠州国企仲恺城市发展集团投资5.3亿元在黔西南安龙县建设“飞地产业园”,孵化电子零部件生产制造、新能源电池材料、特色加工贸易三个产业集群,已实现开园招商。  广东、贵州围绕东西部协作走在全国前列目标,以进取精神和创新思维推进协作工作,致力打造粤黔协作新样板。  ——协作打造产业集群,助力壮大县域经济。立足贵州能源、土地、劳动力资源、产业基础和广东市场、科技、人才等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围绕独山县轴承产业、西秀区航空产业城装备制造产业、正安县吉他产业、雷山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义龙新区新材料产业、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水城区铝产业等打造产业集群。深化落实“4+”产业合作模式,优化招商图谱、企业招引目录,推动结构转型、要素聚集、全产业链发展。  如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携手投入1.5亿元协作资金,建设横琴·正安国际吉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年产销吉他600多万把、占全国1/5,该园区成为全球最大吉他生产基地。东莞助力铜仁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引导广东凯金、东莞嘉尚、山河智能、深圳为方等新能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相继落地大龙经济开发区,着力强链、延链。  ——协作开展“我在贵州有个园”活动,助力发展乡村庭院经济。动员广东省681个经济强村(社区)、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个人等,在贵州529个村认捐认建“菜园、果园、茶园、林园、养殖园”等676个,做实社会力量帮扶,助力绿化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庭院经济。累计投入资金1.27亿元,其中社会帮扶资金9400多万元。  广州黄埔区云埔街道与独山县江寨村共建“云埔小蜂园”,投入24万元帮助该村新建蜂蜜加工厂,培育小蜜蜂400箱,产品直销结对帮扶单位,2023年预计蜂蜜产量达6000斤以上,224户群众受益增收。东莞横沥镇隔坑村委会与思南县翟家坝村共建“我在贵州有个5G茶园”,2023年采收茶青2.8万余斤,实现产值150万元,当地群众通过到茶园采茶、除草、施肥,每年能增加五六千元经济收入。  ——协同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协助对接市场需求,开发乡土资源,在“土”上打基础;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元素,在“特”上做文章;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旺三产,在“产”上谋突破。助力特色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向强、由特向优发展。珠海投入近2000万元协作资金支持遵义“新式茶饮”研发及精深加工项目,并协同实施金融帮扶措施,助力40多家市级重点茶企及中小企业发展“新式茶饮”,项目受益农户达8900多人,直接带动就业5300多人,人均增收1000元。  惠州协助黔西南开展菜心产业三年行动,投入协作资金2200多万元实施土地升级改造、冷链物流和“菜稻轮种”项目11个,帮助引入迟菜心、尖叶菜心等优势品种,争取惠州等市采购订单,助力串联打造“兴兴安册望”5市县菜心产业示范带,实现山地坝区规模化种植3.5万亩,年产值超2.1亿元,带动4600多农户人均增收3万元。  ——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产业就业并重,实现“五工”并举。发挥成本优势,实现引企用工;立足现实条件,实现短链轻工;挖掘市场需求,实现订单保工;承接产业延伸,实现基地务工;加强服务保障,实现安心做工。2021年以来,累计从广东等东部地区引进纺织、服装、箱包、鞋类、玩具、电子、手工艺等劳动密集型企业518家,用工人数达6.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5.7万人。  如广州帮助安顺引进喜宝体育、广州华成乐器、山水汇晨、广州锦鹏鞋业等10多家“产业链短、自带订单、加工方式灵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总产值约12亿元、税收超7000万元、带动就业约3500人的特色轻工产业集群。中山帮助盘州引进众成鞋业有限公司,凉鞋月产量60万双以上、马靴及密鞋月产量50万双,年产值3.5亿元,吸纳1200多人就业,其中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从东莞引进的松桃县贵州乐嘉文创科技公司从事玩具研发生产,采取“东莞总部+松桃园区基地+社区、村寨微工厂”模式,吸纳用工2300多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近300人。  【撰文】岳前轩王富迪黄进(文章来源:南方Plus)
“十四五”开局,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的宁德时代,在贵州的项目实现了集中开工。贵州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宁德时代全球十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同时,贵州省政府与宁德时代签约,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络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构建贵州新能源市场和产业双高地。宁德时代入黔,为贵州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十大工业产业之一重点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贵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生动案例。“黄金十年”,贵州初步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赶超进位。十年过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贵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初步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作为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项目化、政策化、具体化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站在西部乃至全国赋予贵州重大责任。“示范、样板、高地、创新、先行”,贵州的战略定位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闯新路”的标准更高、难度更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闯”出来、“干”出来!黄果树瀑布。(来源《多彩贵州美美与共》画册)深化改革: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好“先手棋”敢闯敢干,深化改革为先导。每当华灯初上,正安吉他文化广场如约热闹起来,广场上吉他雕塑“弹奏”着正安吉他的传奇:2013年以来正安县选准吉他主导产业,锲而不舍推进集群发展,8年时间从“零”建成全球最大吉他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吉他之都”。从“贵安中心”大楼顶层俯瞰,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建设如火如荼,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未来,这里是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核心区。依托全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发展基础,2021年,贵州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东数西算”再添国字号招牌。贵州以大数据在工业领域应用为核心,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贵州制造走向“贵州智造”。图为中航力源液压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来源《多彩贵州美美与共》画册)初春,乍暖还寒,盘州市娘娘山刺梨和猕猴桃田间管护早已热火朝天。发源于这里的农村“三变”改革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活化了要素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2017年到2019年,“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靠着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贵州创造了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新国发2号文件把“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放在“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的首要位置,就是要通过改革,破解束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闯”新路的战略路径。踏上新征程,贵州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朝着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奋勇前进。图为智慧教育生态平台演示。(来源《多彩贵州美美与共》画册)近年来,贵阳市全面推动以园区为单位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贵阳市工信局电力处处长梁大彰表示,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促成电网企业、配售电公司为园区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设一批重大输变电设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电力保障。贵州永中软件有限公司是首批落地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企业。“无论是落地服务、人才引进,还是办公条件、本地市场拓展等方面,贵阳贵安都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让我们亲身感受到‘贵人服务’。”公司副总经理罗嘉欣表示。“把握好新国发2号文件金灿灿的机遇,贵安迅速行动,已经列出了招商引资项目表,一些大项目已开工建设,10余家企业也有意向在科创城建设总部基地,包括华为云、永中软件、满帮物流、58科创等。”贵安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今年力争实现招引企业400家,打造集聚数字产业和人才、展示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2021年11月18日,贵州首次整列发出中欧班列,标志着贵州开行中欧班列实现零的突破。扩大开放:中欧班列呼啸启程,粤黔合作花开千树,股股热流“向黔进”敢闯敢干,扩大开放须突破。“项目从开工到建成试投产,仅用8个月时间,高效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贵州中科星城办公室主任田波琪说,建设过程的相关手续都是政府帮忙协调办理,为项目快速完成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贵州中科星城是一家集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大龙经济开发区,看中的正是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成立于2021年10月的贵州柏高能源科技公司,是一家从广东四会来到毕节高新区第一产业园的锂电池企业,其3V纽扣电池生产线目前正紧张施工。较低的用地成本、较东部地区便宜近一半的电价、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这些是毕节高新区发展锂电池产业的优势所在。目前已有19家来自广东的锂电池企业相继落户,展示着粤黔产业合作的良好风貌。招商引资强推进。领导带头招商、行业主管部门领衔招商、驻粤东西部协作招商、以商招商,产业大招商三年倍增行动深入推进,去年,贵州引进优强企业千余家。2021年10月11日,“老干妈”完成了贵阳首单“9810”出口业务的单证申报和通关。10月29日,贵州首单跨境电商“9610”出口业务顺利完成。老干妈公司化验人员正在对老干妈风味辣椒香、辣、咸等指数进行调配。赵松 摄 (贵州图片库发)“‘9810’可让境内企业先将货物通过跨境物流出口至海外仓,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交易后,从海外仓送达境外购买者。”老干妈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鑫说,相比较之前客户下单企业发货的售卖模式,“9810”节约了时间、减少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去年,贵州积极推动“9610”“9710”“9810”跨境电商模式,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增加了新客户新订单。2022年1月1日,RCEP生效实施。1月20日,富贵康精密电子(贵州)有限公司通过RCEP项下经核准出口商资格认定,成为RCEP生效后贵阳海关认证的首个经核准出口商。在贵州,有300多家外贸企业可享受RCEP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贵州开放型经济稳步前进。实施外贸、外资、跨境电商倍增行动计划,支持在境外主要市场布局贵州产品海外仓,推动“贵州制造”出口,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提升开发区能级量级,打造“一园一链”产业生态,加快粤黔、苏贵等产业园区建设……深化“放管服”“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改革,“全程网办”事项达到70%……改革政务服务方式,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开放发展环境、营商环境,制度变革与模式创新推动贵州开放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2月22日,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作业。该公司2012年从深圳落户贵阳,建立全球首条类7代触摸屏智能生产线,产品应用广泛,主要供应国内外知名企业,三成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国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创新发展:“专精特新”拔节生长,“揭榜挂帅”攻关克难,八方英才“当贵人”敢闯敢干,创新发展强支撑。在充满轰鸣声的车间内,液压机的锻锤沉沉下落重击钢材,“褪壳”、形变……一件环形金属制品初见雏形。“由于锻件一次成型,大量节约生产过程中贵重材料消耗。材料的利用率从3%-10%,上升到25%-30%,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朝辉说。贵州航宇科技是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其产品已用在国内外70余个航空发动机型号上。“专精特新”拔节生长。截至目前,全省5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9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去年初,贵州省科技厅与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签订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启动“110/N00工法煤炭智能采掘技术和装备技术榜单”科技重大专项,在发耳煤矿、青龙煤矿、龙凤煤矿开展示范应用。春节假期过后,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经济开发园区的贵州泉天欣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全力以赴忙生产,力争实现首季“开门红”。该公司整个工艺流程实现全电脑化自动控制,通过智能化设备和先进工艺技术,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生产能耗。2021年实现产值1.12亿元,带动就业500余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晓璇 摄这是贵州首次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引进院士团队开展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通过“揭榜挂帅”突破煤矿工作面无人开采、掘进面少人开采等关键技术,实现煤矿100%回采机械化。贵州安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秦举说,榜单中的“切顶留巷”技术,在安晟青龙煤矿等各矿井进行试验推广,极大改善了现场安全生产条件。“揭榜挂帅”攻关克难。“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2017年以来,贵州省共发布10批24个技术榜单,立项实施11个重大科技项目,资助经费1.32亿元。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遨游数据蓝海,有效突破大数据驱动的云安全、区块链等一批关键技术,为全省乃至全国大数据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大数据发展比较好的省份比,贵州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上。”立志做强贵州大数据事业的贵州大学青年教授田有亮,去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他很清楚贵州数字经济的短板所在。工人在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金刺梨生产企业罐装金刺梨汁。陈熙 摄 (贵州图片库发)2015年引进到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后,田有亮带领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大数据安全靶场,并用区块链技术赋能“烟、酒、茶”等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强支撑,锻造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贵州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支撑后发赶超后劲足。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贵州特色科技强省基础愈牢。2021年,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均提升2位,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334.02亿元,同比增长16.8%。恒力(贵阳)产业园内产业转型:“腾笼换鸟”添活力,“无中生有”强动力,大产业、大项目唱响“四化曲”敢闯敢干,产业转型打主攻。春节过后,位于镇远县黔东经济开发区的贵州云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50条生产线早已火力全开。可容纳160条生产线的二期厂房也在加快建设中。“我们的电容产品虽小,但用途广、市场大,值得深耕。专注细分,铸造行业标杆,‘好电容,贵州造’绝不只是愿景。”为记者介绍产品的陈正华不仅是公司董事长,还是镇远县的招商专员。麻江县明洋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灌装红酸汤。蔡兴文 摄 (贵州图片库发)为了形成电子产业集群,陈正华与黔东经开区携手,依托云睿龙头引领,成功引入安兴、冠坤等9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吸引西部安兴、浙江泛亚、东莞杰发等一批企业前来洽谈合作。眼下,专精特新“小巨人”贵州长通集团,早谋划、抢新机,以新国发2号文件为契机,正加快布局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在威宁自治投资建设光伏绿色新能源园区。向着“专精特新”转、向着新兴产业转、向着规模集群转……从十年前侧重立足资源要素禀赋,到十年后注重创新驱动,伴随发展阵痛和发展潜力的较量,贵州产业转型在大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向着高质量发展冲锋。位于贵阳经开区的贵州长越科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自去年投产以来,加快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新车型,完善产品型谱,目前已拥有4个系列共30余款专用车的自主生产能力。今年主打的48V低压换电新模式项目样车也路试完毕。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贵州建设11个重要基地。11个“新赛道”,11个重要抓手,贵州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预示着贵州未来将在全国产业链内嵌、价值链构造和收益分享中占据重要地位,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贵阳高新区的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通过声光电技术在市民面前铺开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前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慧 摄近日,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作为全国8个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贵州再次深度参与国家又一个超级工程,打造全国算力保障基地。从“西电东送”到“东数西算”,正是贵州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升级。不久的将来,继中国“数谷”后,贵州,或许会收获中国“算都”、中国“锂谷”等越来越多的新名片。以新发展理念为航标,以高质量发展为航向,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贵州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将潮平岸阔、行稳致远。务川自治县丰乐镇田村葡萄园。(吴浩宇 游亚蓝)为民谋福:温暖透心窝,幸福来敲门,共同富裕书写“升级版”敢闯敢干,为民谋福是根本。“现在,我们村农业发展很好,像这样的大棚有很多,村民都和我一样,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村民万永香说。在花茂村,大棚里,圣女果、巨型南瓜、香瓜等瓜果蔬菜长势正好。这些大棚是花茂村招商引进的九丰农业公园项目,常年解决200人就近就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蔬菜种植5万余亩,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村民们相信,未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乡更加诱人。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牛头山安置区(陈亚林 摄)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设置了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法律服务等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及时、全面的“保姆式”服务。常年外出务工的新市民陈升,准备借势火爆的旅游业,在“一年一个样”的家乡创造新生活。在万山区敖寨乡食用菌产业园,已有7年种植历史的平菇,依旧在旺盛生长。而今,每年50万棒的平菇已成为当地“当家产业”,实现了村民就业、收入双提升。今后,敖寨人希望在市场上“争取更多的平菇产业话语权”。共同富裕,政之所谋、民之所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贵州“黄金十年”带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的态势已持续10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共富之基厚实而稳固。在赤水市第一小学,每个班级门口都悬挂着课后作业布置牌,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课后作业内容、指导完成时间。“作业在学校一会儿就能做完,还能学到自己喜欢的‘小主持’课程,老师也会布置一些有趣的家庭作业,比如跟爸爸妈妈学做一道菜、做一件科技小发明,我都很喜欢。”六年级学生崔雨萱在聊到新学期的变化时说。开阳县蒋家寨小学的学生们幸福学习,健康成长。开阳县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效益日益提升,教育扶贫取得丰硕成果。芦晓娟 摄为确保“双减”政策有序有效落地,赤水市通过组建“教育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开展“菜单式”定制服务,帮助学生卸下过重学业负担,丰富课后生活。去年11月,赤水针对城乡义务教育难点堵点强化课后服务保障的做法,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持续巩固,高等教育为人才成长注入智慧源泉,“技能贵州”帮助更多年轻人奔向精彩人生,医疗网络、养老体系不断健全,预期寿命不断提升,百姓生命健康保障有力。民生谋福是根本,国之大者为人民。2021年,贵州民生类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64万人、全省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达140万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211元和12856元,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9%以上。80多岁的共产党员黄大发历时36年之久,修建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田维野 摄(贵景网发)勇担使命: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刀刃向内“治未病”“这1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过10年是什么样子大家能想得到吗?”2月24日,雪后的天柱县联山街道惠民社区寒风阵阵,但广大居民心里却暖意融融。联山街道的“8090宣传团”针对新国发2号文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居民释疑解惑。新国发2号文件印发后,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农家院坝、田间地头、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不断掀起宣传宣讲的热潮。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正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更硬的作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刀刃向内刮毒去腐“治未病”,努力开创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仙境坡生态有机茶场,茶农正在采摘春茶,与高山云雾构成一幅禅意水墨画。贵阳市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带来的重大机遇,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突出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五个关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争当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排头兵。“这是春节前夕贵州收到最好的一份‘新春礼物’,我们既惊喜又振奋。”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自己一定要带领村民以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为指引,以敢闯敢干的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岩博样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贵州始终保持正风肃纪反腐高压态势,永葆自我革命精神,紧盯“十四五”规划各领域、各环节,注重发现各类风险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系列典型案件,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团结向前进,一起向未来。全省上下正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开创贵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黔中生态茶交易中心合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