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东是山西属于南方还是北方的

网友提问:
山东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为什么有时北边的雨不过来南边的雨也不过来?
优质回答:
山东是个好地方,既没有南方的洪涝,及台风,也没有北方的干旱少雨,过去降雨量是能满足农业需要的,只不过近几年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开荒种田,自然林大面积消减,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天地是相联相同的,地面生态系统破坏了,上天自然有所表现,干旱少雨也就常态化了。看看我们农村还有水沟湾塘吗?还有鱼鳖虾蟹青蛙吗?除了人口在增长其它野生生物急速灭绝,原因何在?
其他网友观点
山东是东方,也不是南方也不是北方
其他网友观点
山东大汉 山东大旱 山东大汗
展开全文
说起闯关东,大家都会想起李幼斌老师演的电视剧,而这是根据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而改编的。
闯关东主要是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和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的闯关东。
尤其是山东人,因为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才有的山东人闯关东,而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谋求生存运动。
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什么山东人放着温暖的南方不去,而选择寒冷的东北地区呢?
一:南方土地问题
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山东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不饿着肚子。山东是人多地少,各个都是种庄稼都是好把式,可却没有足够的土地。
南方土地稀少。山东往南是江苏,再往南是浙江,再往南是福建。
江苏的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但江苏人口稠密,该分的土地分完了,该开垦的荒地开垦完了,根本没有多余土地留给山东老乡。
而浙江和福建一带,耕地本来就极为稀少,更不可能有多余土地。南方自古被称为水乡,所以对于山东人想以耕种的目的却难以实现了。
二:东北地广人稀
明末清初的时候,东北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东北平原的面积远远大于华北平原的土地,土壤也是非常的肥沃,但人口却只有数百万人。
如果来到东北开垦田地的话,那些土地就都是自己的了,东北也有很多的石油,资源可以说非常的丰富。
而在当时富饶的江南,人口非常的密集,外乡人来的话,是没有多少工作机会的。只有去人口稀少的地方,才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三:南方战争较多
清朝末年南方起义众多,最著名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连年战争让当地人们苦不堪言,并且南方人多地少,也仅仅是能够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求。
南方虽是富庶之地,但是连年的战争也让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东北地区虽然也有盗贼出没,但是总比在南方的被抓去当壮丁好得多,因为参加起义军时要掉脑袋的,相比掉脑袋,盗贼就不是那么令人害怕了,所以当初山东人还是选择了严寒的东北。
四:语言差异
虽然在一个大地上,但是南北差异特别大。苏北方言倒是好懂,大体和山东话差不多,再往南,到了淮安、扬州一带,连蒙带猜估计还能听懂个八九不离十,但到了苏州、常州,那就是听天书了,和听外语就没什么区别了。
而东北话想必大家都清楚,大部分人也都能听懂,还有最典型的辽东地区的方言就是胶辽话和东北官话,其中胶辽话中的胶便是指的胶东半岛,所以山东人对于东北方言来说,不是问题。
五:比较相近的生活习惯
东北人很多的饮食习惯,山东人更容易接受,口味都比较重甚至有些接近或者大同小异的地方,让吃惯了面粉、大葱和棒面粥的山东人,到江南的地界儿,吃大米、年糕、喝米酒,那就不太适用了。
并且山东人也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且南方的气候,是要改变耕种的习惯,很多积累的经验也是用不上。再加之南方多雨、闷热的气候,让山东人很难适应。如果去了东北,对山东人来讲,无非就是冬天稍冷一些。
六:去往东北的交通方便
山东往东北去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两三日即可到达辽宁沿岸的港口;另一条是旱路,推着独轮车,带着一家人只要一直向北走,大约是需要一个月。
如果选择南下谋生,在当时的条件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还没有普及,老百姓是肯定坐不起的。走路的话至少需要走上一两个月,不仅路途会更远、所耗的时间更久,而且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了。
七:山东人的聚集
因为清朝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发源地,选择了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关内关外的人们失去了所有的交流。
在清政府的日益腐败后,这条禁令效果逐渐削弱,在19世纪时期,黄河下游连年水灾的时候,清政府依然不允许关内人向关东地区迁移,于是很多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再顾忌禁令,冒着生命危险闯入关东,这就是第一批“闯关东”的人。
后来东北日益衰退,清政府在解除禁令,允许人们向关东迁移,而已经有大批人口迁移的山东人,则更多的是选择去了东北,因为此地已经有了很多山东老乡,背井离乡的肯定是要找一个熟人多的地方,这样相互之间也能有个照应,于是闯关东的山东人越来越多,山东人在东北最高峰值的时期达到一千八百多万人。
归根结底,东北的土地肥沃,棒打孢子瓢舀鱼,人也相对来说稀少,这种先天条件只要肯努力,开拓出一番天地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能“闯”到关东,那么生存下来,会比在南方好得多,这就是穷苦人民为什么愿意闯关东的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