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旧约在哪里中有几个领袖为众人代祷的

第三章 犹如烈火的先知

历来教中人士,每称以利亚为烈火的先知;他的性情太急如同烈火,言语灼人犹如烈火。求天降火,焚烧祭肉。为神作证,心热如焚。神和他讲话,亦自火中发言。其最后之事迹有二:一即求天降火,焚死捉拿他的兵士。二即乘火车火马上升。他的平生不离“火”字,故无愧为烈火的先知。在当时险恶的世界,不义的政府,异端横行,背弃上主的时代中,正需要此热烈奋激,出言证道,皆如烈火炎炎的先知应时而起。

一、求烈火降自天 当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近了,就定意上耶路撒冷去,到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因为那里的人不接待他,门徒就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作的吗?”(路9:51~56) 耶稣就转身责备他们,因为在于耶稣,一切皆是恩典的实施,而以利亚乃是律法的表现,自不能同日而语。

(一)对于求问邪神的亚哈谢王 当大卫为王时,曾战胜摩押(撒下8:1~2)。于两国分立时,摩押乃得自主。后以色列王暗利,复将其战败,而令其纳税。至亚哈殁后,摩押复背叛以色列。时因国家多事,亚哈谢王一日凭栏失跌于地,即遣使者求问假神;明明以色列人中有真神,不去求问,偏去求询巴力西卜。这显然是于犯诫命,悖逆上主,自应受神谴责(1:1~4)。亚哈谢闻使者警告的话,不但不觉悟,反遣兵士前往捉拿先知,焉得不干犯神怒呢?

(二)对于捉拿先知的五十兵士 亚哈谢王三次遣五十夫长,率领五十兵士,前往捉拿以利亚。第一次五十夫长对神人说:“王吩咐你下来!”第二次是说:“王吩咐你快快下来!”亚哈谢自以为有权柄,可以随意吩咐以利亚;不知天上之神,权柄更大,所以以利亚二次皆求天降火焚烧他们。这并非心存报复,乃是叫他知道,上主的神圣是不可侮慢的。至第三次所遣五十夫长,再不敢像以前两个五十夫长,仗恃王权之傲慢,即双膝跪在以利亚面前,哀求说:“神人哪,愿我的性命和你这五十仆人的性命在你眼前看为宝贵。”于是以利亚即遵神命,同着五十夫长去斥责亚哈谢说:你差人去问巴力西卜,岂因以色列中没有神可问吗?所以你必不下所上的床,必定要死(1:16)。似此绝不顾情面的话,岂不比火还猛烈吗?

二、乘火车升上天 历来被接升天的只有三人,皆是被接于要紧的时代中:一即以诺,是在洪水前的时代中。一即耶稣基督,是在福音时代中。一即以利亚,就是本处所提,是于先知时代中。以诺是“与神同行”的(创5:24),以利亚是藏在神里面的,――以利亚――耶稣是“道成肉身的。”虽然以诺与以利亚,不能与我们的主耶稣相提并论,但其所以被接上升,莫不是为要在其所处时代中,即于不信的时代中,作最重要的见证。

(一)以利亚最后的行程 以利亚谅于显然为神作证以后,即开设先知学院,培养事神的人才。当其被接上升之前,即到各先知学院中,施最后的教训。所经地点,亦于灵程中,有最深、最要的表明:

l、吉甲――悔改――走新路程 此处所论不是约旦河西岸之吉甲(书 4:19,5:9~10),乃是去伯特利不远,在以法莲支派境内的。此处设有先知学院(4:38),谅此时以利亚同以利沙即住在吉甲。按吉甲二字意即圈,或滚的意思(书5:9)。多少人属灵的生活,或工作,是天天“转圈”,是不进步的;今天转一圈,明天还是转一圈;今年如此,明年还是如此。欲要进步,须要离开吉甲,不再转圈,如此就把羞辱滚去了。

2、伯特利――灵交――进入神的殿伯特利即神殿之意(创28:19)。一个人必须离开吉甲实行悔改,方能与神有交通;有灵殿中之交通,即进到神殿中,见了不能见的神,而有甄别归王的生活。非离开吉甲不能进入伯特利。以利亚同以利沙到伯特利,那里的先知学生,亦早得启示,知道以利亚要被接上升,即对以利沙说:“耶和华今日要接你的师傅离开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说:我知道,你们不要作声。”这不但是不愿扰乱将要与他们作别,心中忧痛的以利亚,也是不愿加增个人将要与师傅离别的痛苦。

3、耶利哥――得胜――神能力之表现按耶利哥即香膏城之意,亦名棕树城(申34:3,士3:13)。棕树是得胜的标记,以色列人进迦南时,以攻打耶利哥为荣耀得胜的纪念。人能常在伯特利与神相通,即有进入得胜生活的希望了。当耶利哥城倾倒以后,约书亚曾起誓说,若有人重修此城,必被咒诅(书6:26)。于亚哈为王时,有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此城,果然照约书亚的誓言,受了咒诅(王上16:34)。今则有先知学院设于耶利哥,所以以利亚同以利沙,特来耶利哥拜会先知学员。

4、约旦河――死而复活――向世界死 约旦河是表明信徒死的地方。当时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会众,从旷野进到迦南地,曾经渡过约旦河;经此过渡时,因有约柜率领,约柜是表明“神与同在”,既有神同在,所以约旦河水,即顺从神命,远远的从亚当城那里断了流(参:书3:16)。以利亚同以利沙,到了约旦河,即用他那毛布外衣打水,外衣是先知职分的标记,所以那先前因约柜分开的河水,今日也因先知外衣,“水就左右分开,二人走干地而过。”此亦表明旧人之死,虽是不易;但是在于耶稣基督的死,约旦河水已经分开,死的毒钩,罪的权势,在于耶稣的十字架皆已制胜,凡在耶稣基督里的人,其旧人都已在主的十字架上,与主一同钉死。

(二)以利亚荣耀的上升 以利亚既已从吉甲前行到了伯特利,又到了耶利哥,终则渡过约旦河将旧人埋没,当然就可升天,与主同在了。其所以如此上升:

l、显明是世间不配有的 他在那样信仰破产、背弃神的时代中,经亚哈谢王一而再而三的差兵士去捉拿他,真是不配有他这样的人;如写希伯来书的说:那些在旷野山洞,飘流无定的信徒,“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来11:38)。

2、证明是神所喜悦的 以利亚如此蒙神差火车火马,被接上升,这自然是神喜悦他的明证。正如“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

3、是代表信徒被提的 以利亚如此被接上升,不仅给我们一个清楚的来生观,更表明信徒将来如何被提。以利亚与以利沙正在谈话,忽然火车火马将二人隔开,以利亚即乘旋风而去,是何等奇妙。何等荣耀啊!

以利亚平生无处不是奇迹,他是忽然出世,不知从何处来,又忽然被神接去。(1)他在神面前无愧为以利亚――耶和华是神。他真可为活神的代表,在他的生命、生活、工作里,处处皆可表现出一位大能永活的神。(2)他对于会众无愧为战车马兵(2:12)――他在当时的世代中,大大的为真理争战,除去巴力先知,挽回民众的信仰,他真是“以色列的战车马兵!”他平时既为以色列的战车马兵,于离世时即乘火车火马上升;其上升的荣耀,与平时的工作,是极相称的。(3)对于先知学员情同父子――以利沙见他上升:曾“呼叫说:‘我父啊!我父啊!’”(2:12)(4)对于神国则如基督的先导――以利亚原是预表先锋约翰,不但身穿毛衣,腰束皮带(1:8),其性情亦恰如约翰之刚勇奋急。约翰责备希律,以利亚则斥责亚哈。且圣经明言耶稣首次来,有以利亚为他开路(玛4:5~6,太17:10~12)。其第二次来,还是需要以利亚为他开路(启11:3~6)。耶稣登山变像,原是表明他二次再来时,如何在他国里降临(太16:28,17:5)。此时既有以利亚与主一间显现,亦正是表明他与耶稣的国有关系(太17:11)。总言新约中提及旧约先知之名,所提最多的,就是以利亚,其于神国的关系可想而知。

第四章 表现救恩的先知(以利沙)

以利亚于上升以后,有以利沙接续他为先知,可谓承继有人。虽然以利亚于不信的世代中,作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工;在迦密山等处,为神作了活泼有力的见证;无奈世道人心仍是黑暗悖逆,巴力西卜依然占据神的地位(1:2~3,1:16),若无相当之人继续工作,一旦撒手归天而去,不是要功败垂成吗?所幸以利亚升天以后,有得了以利亚加倍灵感的以利沙,继承职务,一切灵界事工较比以利亚在世还要进行顺利呢!摩西死了以后,嫩的儿子约书亚即兴起来;以利亚不上升,以利沙也不得显出来。按以利沙意即“神即拯救”,或“我的神是救恩的神。”以利沙生平足以表现出神的救恩。无愧为救恩的先知。兹略言其所以预表耶稣之处:

一、有与主相同的先导 以利亚是预表先锋约翰,以利沙是预表耶稣。虽然他们二人按名义说是师徒,按情分说是父子;但按事工的关系说,以利亚却是以利沙的先导,预表在耶稣前开路的先锋约翰:

(一)以利亚预表约翰之经言

1、耶和华之言(玛4:5~6)

2、天使之言(路1:17)

3、耶稣之言(太11:14)

(二)以利亚预表约翰之景状

1、心性相同(路1:17)

3、服装相同(1:8,太3:4)

4、食品相同(神所备的)

5、忠直相同(如对于君王与会众之警告)

6、工作相同(基4:5~6,路1:17)

详观以利亚与先锋约翰,二人各身穿毛衣,腰系皮带,发则不剪不梳,质朴无文,喜居山脚荒野,性情刚直,言极尖锐,所成事工,亦皆相同,可见以利亚诚堪为约翰的代表。

二、特具复生的能力 耶稣的工作,是生命工作,他自己曾发表他来世的宗旨说:“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我们跟从耶稣,唯一紧要的,就是从他得着生命,得着属灵的生命。我们若是未从他得生命,就是从他无所得。以利沙既为耶稣的预表,他工作的特别,当然也是处处表现出生命能力来:

(一)重过约旦河――死而复活的表现(2:14)。

(二)令苦水变甜――再造复新的表现(2:19~22)。

(三)使谷中有水――活水涌流之表现(3:15~20)。

(四)空器皿满油――灵恩充满之表现(4:1~7)。

(五)使小儿复活――赐予生命的表现(4:18~37)。

(六)使众人痊愈――消除罪毒之表现(4:42~44)。

(七)治乃缦麻风――罪恶得洁之表现(5:5~15)。

(八)使斧头漂起――能力复元之表现(6:1~7)。

总观以利沙前后共行十数件神迹,每一神迹中,皆含有复生的能力。而且此种种神迹,与耶稣所行亦大致相同。他的一生,实是表现出生命能力。甚至死了以后,他的尸身,仍然显出此能力,因而叫死人复活(13:20~21)。

以利沙不同以利亚,喜欢度超世的灵界生活。他乃是与人同起居,共往来,长衣持杖,柔和谦逊,诚堪慰藉当时痛苦的百姓。这正是代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为平民的救主,生在客店,长在拿撒勒,传道在加利利的各村庄,与贫穷寒苦的劳动界常相往来,深解贫人、苦人、病人的况昧。他固然是超世的,是与神相通的;他却更是人世的,是与世界各等人并处的,为万人的救主。耶稣传记中的大部分,就是记载他在人间的工作。假若只记他的超世生活,只好记述他在约旦河边,听见天上的声音,在黑门山顶改变形象,与复活后驾云升天,等数段事迹而已。但耶稣乃平民的救生,他固然欢喜到山上到野外,去度灵界的生活;他也更是欢喜到社会上去服役于人。路加福音曾记载,有一日“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路6:12〕。这“出去”,“上山”,“整夜祷告”数字.足以看出耶稣那神圣超常的属灵生活;但又记载“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众人都想要摸他”(路6:17,19)。看耶稣如此“下了山”,同门徒“站在一块平地上”,又准众人摸他,这是与平民多样的接近。他真是“下了山”,降卑自己的身分,和人“站在一块平地上”,而与人平等;并且准众人摸他,和众人密切相通相连,以致他的能力,可以达到众人身上。而且以利沙亦率领门徒,游行民间,宣明律法的要义;此更可以预表主耶稣,如何三年之久,同门徒周游各地,作布道救人的工夫。

总言以利沙的平生,大可以代表耶稣,不但他的态度像耶稣,他所讲的道像耶稣,所行之事亦多像耶稣,如:苦水变甜,以二十饼饱百余人,爱及仇敌,愈麻风病,使死人复活等事,连他的先导亦且相同。他实是耶稣的好代表。

于以利沙时代,至少有三个先知学校,设于吉甲、耶利哥、伯特利。吉甲先知学校中概有百多人(4:43),从耶利哥先知学院中,曾有五十个人去远远为以利亚送行,可知各处学院之先知门徒为数不少。约沙法王亦曾请以色列王亚哈,一时拖集先知四百人(王上22:6)。当时既有这样多的先知,与先知门徒,何以独有以利沙特蒙神选、神召、神立、神用呢?这其中自有我们可注意之点,是决不可忽略的;现其生平事迹,可知他为先知不是偶然的。神于各时代,皆有他特别兴起的,以利沙即神所特别选召的。其平生可分三时代:

一、务农时代(王上19:19~21)

(一)为农人 最奇异的是以利亚召以利沙,不从一个学校里,是从田野里;不从知识界,竟从劳工界。田家生活本是最有乐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确是造就人心性的好机会。

(二)为富人 以利沙有田地,有仆人,在他前面,也有十二对牛,可见他的财富很多,是一个富人。有产业的人,常是身富灵穷,因为被他的产业所累,如耶稣所说:不肯奉神召命,以及缺少一件的少年人(路14:13~19,可10:21~22)。以利沙虽是富人,对于产业之得失有无,皆不成问题,这就是身富灵亦富了(王上19:21)。

(三)为忙人 以利沙既为富人,何不让仆人工作,还要自己亲身去耕地呢?他这种不自尊自大,勤劳任事的精神,足证他是个有道之士,正如基甸打麦(士6:11〕,大卫牧羊。他所作一切有形事工,莫非是无形的课程,藉此成功了他灵性的利益。

以利沙在此时代,常于田亩之中,享受大自然的幸福,且有一个快乐富足的家庭,是何等美满有福的人生呢!

二、潜修时代 以利沙从一个农人,改为一个先知学员,这是他一生的一个大转机;此转机之经过,多显于牺牲的精神。

(一)奉召 以利沙之奉召,可为历代神仆奉召的模范:

l、希奇的 以利亚召以利沙不是偶然的事,是出于神的旨意,由于神的指示,预先指定了人,指定了地点,就一直的去把以利沙召出来;因为这是出于主。

2.当即的 以利沙之奉召,毫不迟疑,亦绝不推诿,吻别了双亲“就离开牛跑到以利亚那里”。有如彼得、约翰等蒙召时,一闻主的招呼,就“立刻”舍了网,或“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耶稣(太4:20~22)。

3、决心的 以利沙奉召,将自己耕地的牛宰杀了,用套牛的器具煮肉;这是表明他的决心,从此以后离开了农务,改了行业,去作先知门徒,永不反悔。

4、快乐的 他如此宰牛,乃为众人摆一筵席,表明他去跟从以利亚快乐的心。蒙召为先知,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人当奉召时,也应当表示快乐的心。

5、显然的 当奉召时,不但辞别父母,也辞别亲友,在最后辞别的筵席上,把他离开家庭,跟从先知以利亚的事,向众人公布。

以利沙离开他的家庭、父母、亲友、事业、并一切的富厚,去跟从以利亚,实在是极大的牺牲。当日不肯决然牺牲,跟从耶稣的三个人(路9:57~62),决不得与他相比,如:第一个跟从耶稣,是为贪图世福,所以耶稣说:“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7~58)。他乃是跟从主,舍去了世福。第二个跟从耶稣,是要先回去葬埋父亲,即等父亲死后,再来从主(路9:59~60)。他乃是与父母毅然作别。第三个跟从耶稣,是手扶犁向后看,他乃是将犁焚烧了(路9:61~62)。

7.不顾人情的 以利沙未跟从以利亚之前,先到家中与父母亲嘴辞别;这固然是无顾到人情一方面,也是为人子应该行的;但这不过与父母作别,并非征求父母同意。父母一方面,固然应该顾到,不可故意惹父母不悦;但犹有天上的父,是更当听从的;所以保罗说:神施恩召我,“我就没有和属血气的人相商量。”(加1:16~17)

(二)潜修 圣经记载以利沙为先知学员,所学的功课极简单,即“随后就起身跟随以利亚,服事他。”

以利沙所学的第一科,即跟随,――跟随先知――这一科所包含的:(1)舍己――非舍己不能随从人,须舍去自己的道途、意见与幸福,否则不能跟随人。(2)效法――跟随先知,即效法先知的榜样,凡先知的言语、行事,如何事神,如何待人,皆宜效法。真先知教师,不是课本上的教师,乃是以身教――以身作则。(3)进步――跟随有进步的意思,非进步不得谓之跟随,即同着先知往前进,而与先知同心同行。以利沙与以利亚性情原是极不相同的,能与自己性情不同的老师同行同步;就是学了最美的课程了。

2、服事 所学课程第二科,就是服事人:(1)学谦单――服事人,是学谦卑的课程,非谦卑不能服事人。耶稣所以能服役于人,正是因为他是“柔和谦卑”。(2)学听命――服事人最要的条件即听命顺服,非顺服不能善于服事人。(3)学勤劳――服事人决不得懒惰成性,必须勤劳,更必须吃苦。学会了谦卑顺从、勤劳、吃苦,即有了先知学员的资格,也就是有神学生的资格了。

真奇怪,自从以利沙跟从了以利亚,直到他接续先知职任时,圣经不但无一次论到以利沙的事迹,也无一次说到他的名字。从被召到受职即其隐修的时间。本来在天国历史上,除了属灵的事工外,确无可记述之事。以利沙于此时代所学第三科,为最要最美的课程,即隐藏:(l)在人前隐藏――与世界区别,无俗务累心,专心度安静的生活,灵界的生活,而为“关锁的园,禁闭的井,封闭的泉源”。(2)在神前隐藏――以利亚既是藏在神里面的人,将自己隐没,惟将神表现出来。想以利沙最大的课程,亦必是仿效以利亚,去度那藏在神里面的生活;非藏在神里面,不配为先知学生,亦即不配为神学生。诗曰:

小以利沙耕地赶牛 外衣搭身恍然觉牖

告别父母泪不下流 快乐献身为天国领袖

主内深造灵命发展 跟随到底渡过约旦

见师上升顿开灵眼 万事皆新灵加倍充满

三、为先知时代 以利沙为先知时代的事迹,最多亦最奇,于我们属灵的教训亦最大。我们现在只是说到他如何承继先知的职任,而为时代中的灵界伟人。

(一)与师同行 以利亚曾一连三次对以利沙说:“你可以在这里等候。”以利沙亦三次回答说:“我必不离开你。”假若以利沙不与以利亚同行,不与以利亚同行到底,以利亚要往前行,他却要住下,自然不得接续先知的职任。我们今日要得先知职任,亦必须与主同行,且必须同行到底。

(二)加倍灵感(2:9~12) 当以利亚要上升时,对以利沙说:“我未曾被接去离开你,你要我为你作什么,只管求我。”以利沙说:“愿感动你的灵加倍地感动我”(2:9)。双倍产业,是长子所得之份。以利沙真是以利亚灵性的长子,他不但是得了比当时一切先知都加倍的灵感,也得了比以利亚还加倍的灵感。以利沙的工作,实在是比以利亚还加倍;连他所行神迹的数目,也比以利亚加倍。以利亚行了七样神迹,以利沙则行了十四样。以利沙求加倍灵感,实是我们传道人最好的榜样。以利亚说:你只管求;以利沙不求别的,只求加倍灵感。这真是求的最切要,最适当,较比当日所罗门求智慧,还更切当呢!据以利亚的答词,求此加倍灵感,须有条件:

l、其所求甚难――求加倍灵感,这是极难得的恩赐。但所言“难得”,并不是难在神一方面,乃是难在人一方面。换一句说,不是神不愿意给,乃是人不配受。谁配接受这加倍的灵感呢?这真是一件难事。

2.须见师上升――要得此加倍灵感,必须看见以利亚上升,不然必得不着。这是表明门徒不见主升天,则不能得着上面来的能力。耶稣不升上去,圣灵不降下来。人也必须在灵性中看见主的上升,实验了主的升上,方能得到圣灵的充满。

(三)穿师外衣(2:12~13) 以利亚的外衣,原是表明先知的职分――先知的灵。当以利沙被召时,固然披上以利亚的外衣(王上19:19);今以利沙承继先知职分,更是因接受了以利亚的外衣;既接受以利亚的外衣,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为两片”,表明从今后,再不作自己的人;完全不作自己的人,要披戴以利亚,接受先知的灵与职务了。

(四)重过约旦(2:13~14) 以利沙既随同以利亚过了约旦河,今又用以利亚的外衣打水;约旦河亦遽然分开,就重渡约旦河。按渡约旦河原是死而复活的表明;他如此渡过约旦河,正是表明他显有死而复活的经验,进入死而复活的生命与生活。他既受了加倍的灵感;又被戴以利亚的外衣,并有死而复活的经验,即无愧为当时的大先知了。

总言:以利沙平生有三个时代,经过两个大转机:第一转机是从农夫变为先知学员;此转机之要点,重在牺牲。第二转机是从先知学员变为大先知;此转机之要点,重在得到加倍的灵感。此“大牺牲”与“大灵感”六字,即以利沙为大先知的原因。

第六章 以利沙新工的开始(2:15~25)

住耶利哥的先知门徒,从约旦河对面看见以利沙过了约旦河,就说:“感动以利亚的灵感动以利沙了。”他们就都来迎接他,在他面前俯伏于地,拜他为先知。耶和华神在何烈山洞中,吩咐以利亚膏以利沙为先知的话,这时才应验。于本处所言,列王纪下第2章15至25节第一段书,即记载新任先知职务的以利沙开始的事工。在这段书内,共记载三件事:一即准人寻以利亚三日不遇;二即使苦水变甜;三即咒诅顽童。这三件事,皆于初任先知职务的人,有密切的关系。

准人寻以利亚三日未遇,乃为纠正人的信仰,并坚定人对于他个人的信仰。看本章第5节,耶利哥的先知门徒,明明日里承认以利亚要被接上升,说:“耶和华今日要接你的师傅离开你,你知道不知道?”为何又求以利沙准他们去寻找以利亚,以为“或者耶和华的灵将他提起来,投在某山某谷”呢?(2:16) 虽然以利沙说:“不必打发人去,”他们却再三地请求催促,以利沙不得已,即允其所请。在先知门徒一方面,这是明明显出他们的不信,虽口里说以利亚被提,心里却不信以为真。这正是口是心非的,是自找苦吃。在以利沙一方面,正是借着他们的不信,要纠正他们的信仰;及至他们找了三日以后,就不能不觉悟,自己信仰的错误;也就不能不对于以利沙更有信用了。使人对于自己有信心,此亦初任先知之要端。

至咒诅儿童一事,批评家或以为以利沙过于严厉,好像以利亚自天降火,烧死兵士无异。殊不知以利沙咒诅儿童,有两个母熊出来,撕裂他们中间四十二个童子一事,正是显出先知职任之神圣与尊严。以利沙现任圣职,童子竟任意戏笑侮慢,且称他为秃头。这是圣经中,视为最讨厌的病(赛3:24,22:12,弥1:16)。童子如此无故侮辱先知,理应受相当处分,以表现先知职分之神圣与尊严。不过这是在律法下,不是在恩典下的举动。

在他初任先知事工的开始,其中最要者,即使耶利哥城的苦水变甜。这与今日做圣工的人,亦有最深的教训:

究竟先知职务的责任何在呢?所作圣工有何目的呢?于社会人心有何关系呢?一言以蔽之,即使“苦水变甜”。当时耶利哥城,“地势美好”,这是显然的,以利沙亦“看见了”;只是地土恶劣,土产不熟而落。耶利哥城的人,即向以利沙请求办法;以利沙遂允众人之请,使苦水变甜。这是以利沙开始的事工,也正是表明他一生事工,无非要使苦水变甜。无论在国家,在社会,在家庭中,在人心内,所有一切苦水,皆可因先知的事工变成甜水。即将不论关于社会、家庭、人心中的种种苦难,以及致苦的原因都消除,这就是苦水变甜的意义了。当日耶稣来到世上,所作第一件神迹,就是“变水为酒”;把淡而无味的水,化为甘美而有味的酒。也正是表明救恩对于人类最大的关系,最大的效感。今日教中传道人,所作圣工,亦何尝不是求于人心及教会中,把一切“苦水变甜”呢?――使苦水变甜,就是先知唯一最大的任务。

以利沙如何有此能力,使苦水变甜呢?因为他先从师傅经过了吉甲、伯特利、耶利哥并约旦河的行程。即由实行悔改,走新路程;进到神殿,与神交通;经过棕树城,实验神的大能;并且渡约旦河,真的死而复活;终究被圣灵加倍的感动――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了他;自己再从约旦河回来,就能使苦水变甜了。可见使普水变甜的能力:一则在于个人灵程上的进步――有生命之发展。再则在于圣灵加倍的感动――得上面的能力。既在灵道中有最深的经验,复有圣灵加倍的充满,就具有奇妙大能力,去使苦水变甜了。由此可见,今日传道人不能使社会上、教会内、人心中、种种苦水变甜的原因何在了;无非是由于自己于灵道中未有够深的经验,再则未得圣灵的充满。切望会内同工要在此深深自省,要不要作使苦变甜的人呢?

按以利沙使耶利哥城苦水变甜,办法甚易,不过要先等该处城众的要求。在他们还未觉出苦来,未感悟自己的需要,未向先知请求之前,先知未曾自动的使水变甜。这也是传道工作当注意之点。不过当以利亚在世时,耶利哥城众何以不请求以利亚呢?或可能因以利亚性情急烈,众人不易接近他;但其中最要的原因,是因为城众对于苦水的感觉,尚未深切,故未向先知呼求。及至他们真觉出苦来,方向先知呼求;以利沙即允如所求,使苦水变甜。其手续之经过有三样:

(一)备一新瓶 基甸曾命兵士各备空瓶(士7:20),即预备新的空器皿。

(二)瓶中装盐 耶稣曾愿门徒为“世上的盐”。盐于腐败的社会关系最重要。

(三)倒于水源 源清,流自清,倒于水源是根本治疗法。人若不从根本上、心灵中改变,只有表面的悔改,是徒然的。

以利沙将盐倒于水源说:“耶和华如此说:‘我治好了这水,从此必不再使人死,也不再使地土不生产。’于是那水治好了,直到今日。”这是明言此苦水变甜的结果,就是生命的产生。苦水一被治好,即产出生命:一方面不再使人因苦水致死,一方面从此使人因甜水得生;不但“不再使地土不生产”,且是不再使人不产育。按本处经文,也是含着该处妇女多因苦水,不能生育的意思;水一治好,生命即产出来了。这正是我们传道人工作的目的,即产生生命。真传道是传生命,不但使灵性有病的医好,且是使死在罪中的人得生命。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假若传道人工作的结果,不能产出有生命的人来,或不能使人的生命更丰盛,所有工作皆是徒劳的。

以利沙新事工的开始,即将苦水治好,使生命产出来。其工作有如此成果最大原因,在其自身先有生命最深的经验,再有圣灵的感动。有了生命经验和圣灵感动,就能作生命的工作了。

第七章 空谷与空器(3:1至5:7)

于本书3章1节至4章7节,有两件神迹,皆是预表灵恩:一即挖沟流水;一即空瓶倒油。这两件神迹所表明的,于我们求得灵恩大有教训,历来教会中奋兴家,每常借用为求灵恩的讲题。愿主的灵引导我们,也可以从其中得到属灵的教训。

一、挖沟流水(3:1~27)

1、遇难(1~10节) 亚哈谢死后无子,其弟约兰继续为王。约兰虽不像他父母所行的,但仍是行恶在主前。当时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约兰即求助于犹大王与以东王,三军会合去攻摩押。自以色列地进攻摩押,原有两条路可走:一路从北边过约旦河,走死海之东,而通至摩押之北。一条自南边走死海之南,过旷野三百里,经以东之边,而通至摩押之南。此次三王会合,为战略关系,即取南路。但南路不易,以天时炎热无雨,摩押南境,河皆干涸无水,故三军与牲畜,无水可饮,甚为干渴,而有死亡之虞。当三王出兵时,未曾请求主的命令;所行之路,亦未得到主的指示。如此随己意而行,遇到难处不是应该的吗?

2、谦卑(11~14节) 三王于无可奈何时,即谦卑下来,一同至先知以利沙处,请求指示。他们不命以利沙来晋见,却一同下去见以利沙,以王的尊荣,如此拜见的神的仆人,已经是很谦卑了。以利沙所说的话,亦毫不客气;对以色列王说:“我与你何干?去问你父亲的先知和你母亲的先知吧!”“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王闻此严厉的话亦未动怒,是何等谦卑啊!

3、蒙恩(1~17节) 因为谦卑到底,即蒙了恩典;虽不见风,不见雨,只是在谷中挖沟,沟中即满了水,兵士与牲畜就都喝足了,这真是奇妙的恩典。

4、胜敌(18~27节) 人与牲畜都喝足了,还是小事。且以此而大有能力,把敌人胜过,直至深入敌人内地,最后亦战攻摩押最坚固之城吉珥哈列设(赛16:7,11)。只以对敌人太残苛,甚至摩押王献子为祭,以致以色列人惹神震怒(3:27)。

(二)灵意 按事实所言,以色列王等,因苦难而谦卑,因谦卑而蒙恩,因蒙恩而获胜;即是最深的灵意,最要的灵训。但其中更有关系的,即挖沟流水――要在谷中满处挖沟。

1、满处挖沟 挖沟正是表明人的自审、自省、追悔、除罪的工夫:(1)在谷中挖沟――谷中是空虚之处,卑下之地。人必须谦卑,空怀若谷,方能不愧于挖沟的工夫。(2)必须深深挖沟

――如同以撒掘井,将井中所有堵塞,完全掘去(创26:18~33)。以色列长老在比珥,曾用圭用杖掘挖(民26:18)。挖沟的工夫,贵能深深的掘,要彻底的掘,直至掘到水泉。(3)满处挖沟――不留余地的自审自省,用属灵眼光,前后内外各处观察,究竟心灵中尚有何阻碍,使我在神前不彻底否?

(1)谷中皆满了水――诗篇里说:“他们经过流泪谷,叫这谷变为泉源之地,并有秋雨之福盖满了全谷”(诗84:6)。耶稣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4:14,7:38)。可以使人与畜皆得喝足。(2)谷中不见风雨即满了水――最奇妙的,谷中满水,未见刮风,亦未见下雨,无声无响于安然寂静的夜里,即有活水源流,盖满了全谷,干渴的心灵皆得了滋润。虽说活水是从以东地流来,但只是流满了所掘的沟中,亦正是预表灵恩充满的,奇妙的经过了。

3、奇妙能力 既然喝了活水,即显出奇妙能力来,使仇敌不战而败。谷中满水,“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他也必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你们必攻破一切坚城美邑。”在新约时代惟有被圣灵充满、喝了活水的人,方能打美好的仗,攻破敌人坚固的营垒,将人的心意夺回哩(林后10:5~6)。

二、空器倒油(4:1~7) 先知妇人遵以利沙的命,关门倒油一事,讲道人也常用为求灵恩的预表:

1、神仆的苦难 按本处所言之先知门徒是以利沙“所知道的”,是“敬畏耶和华”的,竟然贫穷而死。可见:(1)虔诚人亦有难处――此先知门徒,道心之虔诚,必是很出名,否则如何为以利沙所知呢?虽然虔诚事神,亦未必不遇见难处。(2)灵性富足的人物质上未必无缺乏――他是个贫人,是个欠债的。(3)有灵生命的人亦有身体的死亡――此先知门徒,竟然如箪食瓢饮的颜回,不幸短命而死。

先知以利沙听见先知门徒妻子的呼求,自然不能不大施慈怜。不过他对于门徒的妻子,不是给他什么恩赐,乃是加以实际的帮助,使他自己尽自己的力量,照着自己所能的行去,困难问题,就解决了。(2)借用自己原有之油――先知问她说:“你家里有什么?”她说:“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什么。”以利沙说:“你去,向你众邻舍借空器皿……关上门,你和你儿子在里面,将油倒在所有的器皿里。”在家中同你儿子关门倒油。(2)自己去倒――不是以利沙为他们倒,也不是令别的先知门徒替他们倒,乃是他们母子二人自己倒,用自己所有的,尽自己当尽的本分。

3、神荣之表彰 母子二人照以利沙的话去行,果然把他们的困难解决了。(1)看见神的荣耀――神不能不眷顾他的仆人,也不能不听他们的呼求,满足他们一切的缺乏。(2)显出神的荣耀――神的仆人欠债,实在不荣耀神;所以以利沙吩咐门徒的妻子,卖了油要首先还债,免得叫神的名受羞辱。

1、先关上门 “回到家里,关上门。”这是表明隐密处之祈祷,如耶稣所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属,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太6:6)。

2、备空器皿 “你去,向你众邻舍借空器皿。”以利沙知道门徒的妻子,对于邻舍有信用,可以借到空器皿;所以命她去预备空器皿,多预备空器皿。心中没有倒空,如何能得灵恩充满呢?

将我器皿全倒空 将我器皿全倒空

将我器皿全倒空 罪帐算清

器皿倒空罪帐算清 十分算清

3、自己倒油 要得灵恩充满,须自己谦卑在神前;因倒油的工夫,只靠他人代祷是不够的。所倒之油,不是外来的,是借用自己旧日原有的,也要尽上自己力量。每个真得救的信徒,各有圣灵在心,只要你肯将器皿倒空,油就充满了。

4、越倒越多 真奇妙阿!瓶里的油,是倒不尽的,且是越倒越多,越流越涌。油之所以加多,不是在备而不用的时候,乃是在倒而又倒的时候,就越用越多了。我们信心能力,以及各样才德,何尝不是越用越多呢?灵恩更是如此。

5、如量而满 以利沙对妇人说:你要“向众邻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将油倒在所有的器皿里,倒满了的放在一边。”于是把所有器皿都装满了。有多大的量,即得多少油。我们在神面前,正是照着各人信心的大小蒙恩(罗12:3)。神的恩典够我们用的(林后12:9)。

6.器满则止 神的灵恩虽无限量,却为人的器皿所限制;几时人的器皿充满了,神恩也就止住了。“她对儿子说:‘再给我拿器皿来!’儿子说:‘再没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

7、还清债务 这样多的油,自然不仅是为自己用的,也是用以还债的。所欠债务无论多少,充满器量的油,足以抵还债务而有余。我们所欠福音的债,不得灵恩充满,亦决无偿还之一日(罗1:14)。

8、赖以度日 “神人说:‘你去卖油还债,所剩的,你和你儿子可以靠着度日。’”妇人不得充满器量的油,不但不能还债,自己亦难以生活。我们不得灵恩充满,固不能还福音的债,灵性生活亦难到美满地步。优美的灵性生活,必须得到灵恩充满的。

“满处挖沟”与“备空器皿”,即人得获灵恩最要的条件,也可说是必须实行的;非满处挖沟,水不会涌流;非倒空器皿,油不能充满。

第八章 先知楼与先知院(4:8~44)

在本书第4章1至末节,共有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论祈祷室(1~7节)。先知门徒的妻子与她的儿子,在屋内关上门,即看见主的荣耀。第二件事是论先知楼(8~37节)。从撒玛利亚至吉甲的路上,有一村庄名书念;该处有一虔诚女子,因敬爱神仆以利沙,为他盖了一座先知楼。以利沙来往经过书念,可以住在其中,多有安静时间,休息祈祷。第三件事是论先知学院,即论到吉甲先知学院中,在荒年缺乏时,所显之神迹。第一件事,七章已经论过,本章则专论先知楼与先知学院。

一、先知楼(4:8~37)――产育生命之地 书念妇人,家甚富饶,其住宅当然必甚方便,客室餐堂无一不备。不过为要表现敬重先知之心,即特为建筑小楼一所,床椅灯台均置于内,以求更合祈祷灵修之用。按书念意即休息地,此妇人所建之小楼,不但为神仆身体休息之地,想必更为其心灵休养之所。

(一)使妇人生子――无生命的有生命(8~17节)

l、妇人不需地上君王的帮助(8节~13节) 以利沙蒙书念妇人如此优待,以为妇人必有所求,即命仆人基哈西,叫妇人来,问她说:“你既为我们费了许多心思,可以为你作什么呢?你向王或元帅有所求的没有?”妇人说:“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意思是说如此接待先知,全是出于爱心,并非有任何要求。

2、先知特予天上君王的赏赐(14~17节) 以利沙见妇人一无所求,就问基哈西说:“究竟当为她作什么呢?”基哈西说:“她没有儿子,丈夫也老了。”以利沙就叫她来说:“明年到这时候,你必抱一个儿子。”妇人有点不敢相信,说:“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样欺哄婢女。”此后“妇人果然怀孕,到了那时候,生了一个儿子,正如以利沙所说的。”这正是“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了(太10:40~41)。

(二)使小儿复生――死了的再活过来(18~37节)

l、小儿忽然死亡 由神而生的,由神恩而生的,亦居然有死亡。“孩子渐渐长大,一日到他父亲和收割的人那里,”竟头痛而死。人的生命真是如同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4:16)。

小儿既死,妇人则极镇静地将他放在先知床上,把门关上,不叫丈夫知情,速命仆人备驴,去见以利沙,且是去求以利沙。小儿已死,何以还去求先知呢?她丈夫问她为何去见先知,她何以回答说“平安无事”呢?这不是欺哄她丈夫吗?既见以利沙,又何以非求先知亲身下去不可呢?当然这都是因为她在小儿身上尚未失望,相信先知能把小儿从死里得回来。哦!她的信心有多大呢!不过她的信心也真是经过锻炼了;只因有信,就看见神的荣耀。

3、先知使子得生 以利亚曾在撒勒法寡妇家里的密室中,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今以利沙也是同样的在密室中祈祷,“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直至有生命能力运行在小儿身上;得见小儿死而复生,把他活活的交还母亲。先知楼,真是生命楼。密室祈祷,真是有奇妙的能力。

妇人如何能怀孕生子呢?小儿又如何复生呢?不都是由于先知楼上祈祷的能力吗?先知楼真是赐生命之地,是生命能力的发源地。此生命能力之秘钥,不在口才之流利,态度之适宜,理论之高尚;乃以个人在基督之生命,有神人一贯的生命,并藉深切之灵交,将此生命孕育在人的心灵中,使沦亡世人,出死入生,而有分于神的生命;于上主奇妙神圣的生命里,相连相通,共同得获并享受属天属灵的秘密生活。此种神妙事工,皆是于先知楼上所成功的。

二、先知院(4:38~44)――修养灵性之地 先知楼是赐生命之地,藉着先知灵交,使人得生命。先知院是修养生命之地,或说是发育生命之地,使已有生命的人,得着修养的机会,使其生命有充分的发展。据本章所载,关于生命的有二件神迹:

(一)消除致死的毒物(4:38~41) 时因饥荒,食物缺乏,“有一个人去到田间掏菜,……摘了一兜野瓜回来,切了搁在熬汤的锅中。”待“吃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哪!锅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众人不能吃了。’”以利沙即吩咐拿点面来,放在锅中,毒就消没了。食品中有毒物,能致人死;先知的本分,即是将毒物除去,使人得着纯洁食物的养育,不但于生命无害,且使生命发育。今日在神学院中,任先知之责者,须知不纯粹的教义,使人灵命受伤,比食品中有毒物更加危险;当如何效以利沙,把一切信仰不纯正的道理都除去,可以使先知学员的灵命,得着相当的养育呢?当以利沙时,因饥荒摘野瓜,以致饭中有毒。今日正值灵性的大荒歉,多少信徒如饥如渴的寻求生命养育;可惜亦有多人寻求灵食的时候,竟然吃了野瓜,使信心生命,受了重伤,甚至中毒而死的亦不乏人。

神的仆人当如何趁时尽先知之责,把毒物消除啊!

(二)加多食物的质量(42~44节) 以利亚在撒勒法,曾借一把面一点油,吃了二、三年,面还不减少,油亦不短缺。我主耶稣,亦借五饼二鱼,饱五千人;又借七个饼几条鱼,叫四千多人吃饱。今以利沙在先知院中也是行了同样的神迹:如有人带二十个大麦饼,原不足一百个人吃饱,“仆人说:‘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说:‘你只管给众人吃吧!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众人必吃了,还剩下。’”仆人照样去作,果然众人都吃饱了,还有余剩。呀!这是何等奇妙啊!二十个大麦饼,竟能叫一百人吃饱还有余,可见众人能否得着饱足,不在所备食物之多少,乃在神能的变化为如何。如果蒙神赐福,五饼二鱼,未尝不能叫五千人吃饱;否则“买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今日传道人叫人灵性得饱足的秘诀,正是如此;如果把自己所有,放在神的手中,蒙了神的祝福,虽少亦多,否则虽多亦少;究不能凭个人所有,供给人灵性的需求,使人灵性中得着满足。有多少神学教授,虽是道学渊博,在课堂里引经据典,讲得津津有味,但终不能使人灵里满意。纵然把他所有都摆上,还是免不了仆人喊着说:“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倒不如谦卑在主前,将自己所有放在主手里,经过主的祝福以后,就可叫人饱足了。

所以今日教会中任先知之责的,不但要在先知楼上,多与神有安静密切的交通,有生命能力表现出来,使多人藉此得着生命;也要进先知学院中,使那些已经有生命、甚望他的灵性生命得着保养的人,得着满足的供给。这就是神的仆人,两等最重要的工作,也可说除此而外,再无工作。未知同任先知职务的诸君,于先知楼上,并先知院内的生活与工作,究竟如何?

第九章 洁麻风与染麻风(5:1~27)

当日耶稣在世时,所行神迹,多是行在以色列的子民身上;但也有时候把桌子上掉下的碎渣儿给外邦人(太15:27)。代表耶稣的先知以利沙,此次使乃缦得洁净,正是表明对于外邦人所施的救恩。在以色列中没有一个得洁净的,只有外邦的乃缦得洁净了(路4:27)。圣经常是用麻风病表明人的罪,所以本章所载乃缦患麻风得洁净,与基哈西未患麻风被染麻风病的经过,确与我们灵道中,有最深的教训。

一、乃缦患麻风而洁麻风(5:1~19)

(一)乃缦患麻风求治的原因

1、乃缦患麻风――无人能逃罪孽的痛苦乃缦原是亚兰国的元帅,在亚兰王面前为尊为大,因耶和华曾藉着他,使亚兰人得胜。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他长了大麻疯。按乃缦即快乐之意,竟然长了大麻疯,这真是名实不副了。于此可见:

(1)他的尊贵不能除掉麻风病的痛苦――在他主人面前,为尊为大。

(2)他的能力不能减少麻风病的痛苦――他又是大能的勇士。

(3)他虽为神用不能免麻风病的痛苦――耶和华曾藉着他,使亚兰人得胜。

2、乃缦求治 麻风病乃不治之症,乃缦何以到以色列国先知面前求医治呢?乃以亚兰曾掳了以色列国一个小女子,这女子就服事乃缦的妻。“她对主母说:‘巴不得我主人去见撒玛利亚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麻疯。’”乃缦就求王写信,到以色列国去求医。

(1)是以小女的见证―― 一个童子所带的五饼二鱼,也能叫五千人吃饱。不得轻看幼年儿童的工作。

(2)是以小女的信心――“巴不得我主人去见撒玛利亚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麻疯。”此“必能治好”一言,是有何等大的信心呢!

(3)是以小女的提议――此小女不但作证,且有信心,并且提议,要她主人如何会见撒玛利亚的先知。可见此女子虽是个小女,是个婢女.是个被掳的小婢女;却是一个有信心,有智慧,也是有胆量的女子;并且她这次提议,于两国的交际,并神的荣耀是大有关系的。

(二)乃缦患麻风求医的态度

1、事前的态度 乃缦原是亚兰的大元帅,看他事前的态度,是可以令人佩服的:

(1)亲身来求 他不是吩咐人叫先知去见他,乃是亲身来到以色列国。人非亲身到主前,他心灵的麻风病,决不能得医治。

(2)不空手来 他来的时候,“带银子十他连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这是带了极厚的礼物;殊不知麻风病得洁,决不是出任何代价所能痊愈的。人心灵的麻风,更是无代价可得洁净,唯独靠赖主宝血的重价。

(3)立先知门口 以他为一国大元帅的地位,站在先知门口,好像一个讨饭的,来叩先知的门,足证他求医的诚心。

2、临时的态度 (1)以先知之言不合己意而动怒 乃缦听见先知仆人所传的话,“却发怒走了。”――就气忿忿地转身去了。于此可见,不但他的身体急需医治,他的心灵更需医治。(2)以仆人之请心气和平而服从 乃缦得医治,是大大得力于仆人:先以婢女之言来求医,今又以仆人之言而降心相从。此仆人的话是很有智慧的,一则若先知命作大事岂可不作呢?再则何况作此至易的事呢?

(三)乃缦治麻风所用的方法

1、按乃缦所想 乃缦说:“我想――(1)他必定出来见我――(2)站着求告耶和华他神的名――(3)在患处以上摇手治好这大麻疯――”这是乃缦所想的,也是普通世人所想的,不过理想是靠不住的。

2、按先知所用 以利沙吩咐仆人去对乃缦说:“你去在约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复原。”

(1)是极简单的方法――只是到河水去沐浴。

(2)是最容易的方法――不论谁都可以办到。感谢主.我们心灵的麻风得洁净,所用方法也是如此容易,真是如此容易!

(3)是需要信心的方法――在约旦河里沐浴如何能得洁净呢?就像乃缦说:“难道大马色的河亚罢拿和法珥法,岂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吗?”他哪知道约旦河是在圣地,是圣水;大马色邪神区域的水,如何能相比呢?

(4)是顺服到底的方法 须沐浴七回。七是完全数,是要有完全的顺服,要顺服到底。以利亚在迦密山顶,一连祷告七次;以色列人围绕耶利哥城围绕七天,第七天共围绕七次;亦皆是顺服到底之意。

(5)是大有功效的方法 “你去在约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复原,而得洁净。”这方法虽是人所轻看的,却是最有功效的。

(四)乃缦患麻风求医的结果

1、心中得了医治 乃缦有三种麻风病:一种是心里的骄傲,动怒的脾气等,真如麻风病。先知不出来见他,只命仆人传命,无非是要先医好他心中的麻风病。心中的麻风病不除,身上的麻风病,必不得医好。

2、身体得了医治 奇妙,真奇妙!乃缦遵命在河中沐浴了七回,果然他的身体“复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洁净了”。这真是奇妙而大能的救法,真如约伯记所说“他的肉要比孩童的肉更嫩”了(伯33:25)。

乃缦不但把骄傲的病治好了,身上的麻风治好了,并且灵性中的麻风,就是他的罪,亦得洁净了。他从此以后,不再凭他的理想说:“我想――”乃是凭经验说:“我知――”“如今我知道”耶和华是神,唯耶和华是神。当日我们的主耶稣从约旦河里上来,圣灵就如同鸽子,降在他头上。以色列人过了约旦河,从河里上来,就进了迦南得胜地。以利亚过了约旦河,即乘旋风升天去。以利沙从约旦河里上来,就作了大先知。现在乃缦从约旦河里上来.也就作了敬畏神的新人了。最后乃缦将礼物送给先知,但以利沙不肯接受;因为麻风病得洁,原是没有什么代价可以表示的。

二、基哈西无麻风而染麻风 乃缦患麻风得了洁净,真当为他欢喜。所可惜的是基哈西本为没麻风病.竟然沾染了麻风病。乃缦的麻风病.到了他身上。此中经过:

(一)先沾染心灵 乃缦得医治,是先把心中骄傲的麻风病除去,再洁净身体的麻风病。基哈西也是如此,先在心中患了麻风病:

l、有贪心 贪是万恶的根源。

2、起假誓 “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如何敢指着神起誓去犯罪呢?

3、恨主人 他以主人不收乃缦的礼物,真是愚拙,以为自己比主人更聪明。

4、善说谎言 他对乃缦说的话,真是好听,真是完全。而且假装清洁,待乃缦再三地请他接受二他连得银子,两套衣服,他才接受。

5、藏匿己罪 不但把衣裳银子藏起来,而且在以利沙面前,也要把罪藏起来,装着没有犯罪,如此掩饰藏匿,正是罪上又加罪了。

(二)继沾染身体 以利沙说:“‘那人下车转回迎你的时候,我的心岂没有去呢?这岂是受银子、衣裳、买橄榄园、葡萄园、牛羊、仆婢的时候呢?因此,乃缦的大麻疯必沾染你。’基哈西从以利沙面前退出去,就长了大麻疯,像雪那样白。”

(三)再传染子孙 这大麻疯,不但传染基哈西,也要传染“你的后裔,直到永远”。这是何等可怕的事!麻风病原是表明罪恶,基哈西的麻风病传染子孙,也正是表明罪恶的传染力,实在是可怕的。

乃缦与基哈西一个有麻风得了洁净,一个无麻风染了麻风病。而且有麻风者得洁净,连心灵也得了洁净;无麻风者染麻风,连心灵也染了麻风病。这其中的关系与得失,实于我们有最深的教训。

第十章 失力与得力(6:1~7)

当以利沙为先知,名誉甚大,随从的人日见其多,所以先知学院大有人满之患。经众人提议,扩充院舍,故至约旦河滨去砍伐树木。并非募化造殿,乃各人甘愿工作.砍树造屋。以利沙亦允众人之请,同去监视。有一幼年门徒,砍树时斧头落水中,即呼求以利沙,遂有斧头自水中漂起之神迹。

一、借力――砍树建筑,将斧头掉在水中,经以利沙借用一木,将斧头自水中漂起一事,固为事实,亦含有最深的灵意:

(一)砍木之人 先知门徒,竟然亲自去砍伐树木,足以表明他们的道心与人格:

1、是谦卑的人 院舍窄小,情愿自己去砍伐树木,自己建筑。如此办法,决不是要雕梁画栋,盖造得多样华美,但能栖身为已足。

2.是殷勤的人 他们原是先知学生,有如今日的神学生,竟愿亲身去砍伐树木,足以证明他们是殷勤劳动的少年人。

3、是贫穷的人 君子原是“忧道不忧贫”。这些求道的先知学员,谅多寒家子弟,甚至伐木时,须向邻人借斧子。

4、是顺命之人 他们要到约旦河去砍伐树木,即先至以利沙面前请命;及至得了允许,才动身去,已请以利沙同去。作他们的指导。

5、是有道义之人 若是自己的斧子,掉了或不要紧;但这斧子是“借的”,是必须归还的,所以就呼喊说:“哀哉!我主啊!这斧子是借的。”

“到约旦河去。”原来约旦河两岸地土肥美,树木茂盛,可以作建筑房屋的材料。按灵意说,约旦河是表明信徒旧人死的地方。当日以色列会众进迦南时,脚步刚一入水,那从上往下流的河水,就从撒拉旦旁的亚当城那里断了流。是表明信徒经过约旦河时,他那旧人的生命――从亚当来的旧生命流――即停住。这亚当城是在撒拉旦旁。按撒拉旦是户兰为圣殿制铜作器皿的地方;铜在圣经里常是表明经过审判,所以按灵意说,即表明我们自老亚当而来的生命是应当受审判的。信徒几时经过约旦河,其旧人即经过审判而有死的经验了。既有了死的经过,方能作建造灵宫的材料。所以先知门徒,就到约旦河滨。来砍伐树木。

伐木所凭之力即斧头,非有斧头不能砍伐树木。不过斧头是借来的,不是自己所有的。原来借的东西,常不合用,且易损坏。有多少牧者、传道人或信徒,他们的讲义是借的,是借用人的材料,并非是个人的经验,仅仅装模作样地去工作,纵有效力,也是极弱的。或有时个人祈祷无力,只藉着他人代祷之力去作工。借的斧子每不适用,传道人能力薄弱,多是为这缘故。不过力虽薄弱,仍能敷衍,因为尚有借的一把斧子在手中。

二、失力――将斧头掉在水中。

(一)将斧头丢掉了 斧头是表明能力。斧子头一丢掉,徒然执着斧柄,有何益呢?真奇怪啊!有多少传道人,他手中也不过仅仅有个斧柄,他的工作是毫无能力之可言。人若单执斧柄去伐木,大家必要笑他;无能力之传道者,即亦仅执斧柄的伐木人,何不自知惭愧呢!

(二)将斧头掉在水中了 更可惜的是斧头已落水中,落在约旦河水中,已深深地沉没了。过约旦河是表明旧人经过死;沉在约旦河中是表明为旧人所胜,即为从亚当来的生命流所沉没。多少传道人或信徒失去属灵的能力,大概都是沉在约旦河里了。如始祖亚当,原来有能力权柄管理万有,后来他的能力失去了,就是因为随从肉体,吃了禁吃的果子。扫罗王的能力失去了,就是因为自己爱惜亚玛力王――肉体。参孙的能力失去,无非是因为放纵情欲。这一切皆是把能力,即把斧头丢在约旦河里了。今日教中有多少信徒或工人,能力失去,哪个不是因为未能胜过旧人,即将斧头丢在约旦河中了呢?可惜!

三、得力――用一木将斧头漂起。

(一)明知失力的可怜 先知门徒将斧头失去,自己是明明知道的,且知道这是很可怜的事,所以“就呼叫说:‘哀哉!我主啊,这斧子是借的”’。斧头失去,再无能力工作,可奈何呢?斧头是借来的,失去没法归还,可将如何呢?今日无力之信徒,曾否为自己失力而伤叹呢?

(二)指明失力的地点 先知门徒的斧头丢掉了,他明知是掉在何处的,所以“他将那地方指给以利沙看”。人从哪里堕落,应该从哪里兴起;我们失力之点.自己岂不知道吗?快把此失力之点指给主看罢!主必有方法,使我们重新得力。“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赛40:31)。

“那地方指给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头,抛在水里,斧头就漂上了。”一根木头原是表明十字架。当日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到了玛拉,因水苦众人发怒;摩西就把一根木丢在水里,苦水就变甜了(15:23~25)。本处所言,不是用一根木从水底把斧头捞起来,乃是使斧头漂起来。希奇,真是希奇!这一根木真是有奇妙的能力,竟能使铁斧头会浮水哩!斧头一漂上来,“以利沙说:‘拿起来吧!’那人就伸手,拿起来了。”于是能力也就复原了。能力复原,全凭那一根木。我们的能力复原,亦唯独依赖十字架;几时全心到十字架下,把你失力之点指出来,这十字架会挽救你的失败,使你的能力复原。失力的信徒啊!你肯到十字架下,把你的失败指出来吗?不要自欺了,敞开你的心吧!究竟你是否一个有力的基督徒?是否一个有能力的传道人?何不靠赖主的十字架,使你软弱无力的心灵复原呢?

今日教中同人,可否以此由省,看明个人失力之点何在,急急指给主看,靠赖十字架奇妙的救恩,使已经失去的斧头,再找回来呢?失力的同工啊,觉悟吧! 诗曰:

亚当城来的生命流 遽然沉没借的斧头

何处失落何处恢复 十架奇效莫可言喻

斧头失去徒然执柯 失力得力灵恩优握

拾起斧头满心感谢 能力恢复奋然工作

第十一章 被围与解围(6:8至7:20)

亚兰人和以色列人,原是常有战争。于6章8节至7章末节,即论到亚兰军兵有两次来围困以色列人:一次,是围困先知以利沙所住的多坍城;一次,是围困以色列的京城撒玛利亚。只因有与神同在的以利沙,在被围之中,也就莫名其妙的解了围。这其中的经过,于我们在灵道中,有最要的教训:

一、围困多坍城(6:8~23) 多坍城在撒玛利亚之北,约二十余里。约瑟曾被差至多坍去,看诸兄牧羊,并在该处被卖。

1、被敌军围困(6:14) 亚兰王因先知以利沙,常把他的军机秘事泄露了,就遣派大军,乘夜间去围困多坍城,为要捉拿以利沙。多坍原是一个小城,何须大兵呢?反过来说.既明知以利沙之行事神奇万端,遣派大军又有何用呢?

2.有天军围绕(16~17节) 以利沙对仆人说,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因有火车火马护卫以利沙。正如诗篇所说,“耶和华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围安营搭救他们”(诗34:7)。所以大卫说,“虽有军兵安营攻击我,我的心也不害怕”(诗27:3)。既有天军四围保护,敌军虽多,何足畏惧呢!

(二)解围 奇妙啊!信徒被敌包围时,不但有神暗中差使者四面保护,其解围之方法,亦是莫名其妙。按本处所言,可说是被围者不被围。先知之被围,是不解而解;敌人竟自投网罗,陷于撒玛利亚以色列王的手中。且不但解了暂时的围,也是解了日后的围。

(1)信眼光明(8~13节) 以利沙因为有信心,即被神启示他奥妙的事,能洞悉敌人的计谋,真如亚兰的臣仆所说,“将王在卧房所说的活,告诉以色列王了”(2节)。因此以色列王,预知亚兰王的策略,照着神人所警戒,就防备未受其害,不止一、二次。

(2)灵眼光明(11~17节) 以利沙固有属灵眼光,就能看到灵界的事;当他看见有火车火马四面围绕他的时候,对于亚兰王的军兵,当然全不在意,心中毫无所顾虑。可惜帮助他的少年人,因无此属灵眼光,“清早起来出去,看见车马军兵围困了城。仆人对神人说:‘哀哉!我主啊,我们怎样行才好呢’”(15节)?人的灵眼不光明,在凡事上实在太可怜!如夏甲同以实玛利被逐时,明明有水井在旁,只以眼未睁开,即徒然号哭(创21:15~16)。去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以灵眼昏迷,虽与耶稣同行,仍不相识(路24:13~31)。马利亚在墓旁哀哭时,以灵眼不明,“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约20:13~14)。此时以利沙的灵眼光明,所以就能看明他仆人所未看见的天使天军。

(3)慧眼光明(19~24节) 以利沙对待敌人,真是有智慧,就如:使他们眼目昏迷,带他们到了撒玛利亚,又为他们祷告,使他们眼目睁开,看明他们是在撒玛利亚的城中。以色列王虽欲击杀他们,但先知以利沙以为那是太不智慧,不如为他们摆设筵席,厚待他们,再打发他们回去。这真是看事有智慧。因为“从此,亚兰军不再犯以色列境了”(23节)。这不但是解了当时的围,也是解了日后的围。智慧的眼看事,是多明了呢!

(1)心眼昏迷 亚兰王及臣宰,并军士的心眼,真是昏迷已极。他们既明明知道以利沙能洞悉他们卧房的话,且屡次在以色列王面前,破坏他们的计策;一个如此神奇莫测的先知,岂得以大军围困所能捉拿的呢?他们的军兵虽多,却不知护卫先知的天军更多,他们的心眼真是昏迷!

(2)肉眼昏迷 亚兰兵士,下到以利沙那里,正在严严围困时,“以利沙祷告耶和华说:‘求你使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华就照以利沙的话,使他们的眼目昏迷”(8节)。遂不知所为。正如所多玛城众.团团围住罗得的房屋时,二天使即令围困的人,“无论老少,眼都昏迷;他们摸来摸去.总寻不着房门”(创19:11)。

综上所言,此事令我们堪注意的,最重要者有三:(1)敌人突然的围困――在危险情况中,不知何时就有祸患突如其来。(2)上主特别的护卫――敬畏主的人,四围有主的使者,安营护卫。(3)先知安静的态度――先知处此患难中的态度,是何等镇静宽容,以善胜恶。

二、围困撒玛利亚(6:24至7:20) 于6章23节言:“从此,亚兰军就不再犯以色列境了。”何以又言此后亚兰王便哈达,聚集全军来围困撒玛利亚呢?他们的大军既在撒玛利亚,受过极厚的待遇,何以不但不感恩,又上来围困呢?在世人心中,究不知何为感恩,何为负义,便哈达前既被亚哈大大战败(王上20:1~33),故不能不存报复之心,所以统率全军,来围攻撒玛利亚。

(一)被围之难(6:24~33)

l、城众之痛苦 今便哈达以全军围困以色列京城,直至城内绝粮,一无所食。一个无肉的驴头,值八十舍客勒,――合人民币四十元――鸽粪系污秽之物,每二升亦值五舍客勒。甚至慈母亲手杀害生儿以充饥,正如摩西警告会众,背弃上主所遇的刑罚(申28:51~57)。当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时的状况,亦与此无异(哀4:10)。

2、国王之惊异 以色列王听到两个妇人杀子为食之言,即撕裂衣服,露出麻衣。但约兰王之悔改,恐只显于外表,其内心究未悔改,仍是眼中无神,所以说:“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儿子以利沙的头仍在他项上,愿神重重地降罚与我!”只穿麻衣,不算悔改;痛心悔罪归向神,才是真悔改。他若真悔改,就必不想杀以利沙了。

3、以利沙之镇静 当此城被敌兵围困,生死存亡之时,以利沙却坐在家中,长老也与他同坐。他如此安然静坐,因知主必救其民;城中长老亦与之同坐,聆其训诲,以静待主的时候。

(二)解围之易(7:1~20)

1、人所难信之神言(7:1~2) 以利沙说,须听神言:明天此时,在撒玛利亚城门口,一细亚细面,要卖一舍客勒银子,二细亚大麦,也卖一舍客勒银子。有一搀扶王的军长说:“即便耶和华使天开了窗户,也不能有这事。”神的救恩,是人不易相信的。

2、人所厌弃之工具(3~5节) 当时神所借用的工具,即在城外四个长大麻疯的人,是人所厌恶所轻看,不准住在城民中的。不料这四个被厌弃的人,竟为神所用,给以色列城众报喜讯。或言这四个大麻疯,谅来就是基哈西和他三个儿子。

3、人所难测的方法(6~7节) 只有四个患大麻疯的人,动身往亚兰人的营盘去,因亚兰营中,听到许多军马的声音,即大军的声音;就彼此说,这必是以色列人贿买赫人的诸王和埃及的诸王,来攻击我们。所以就在黄昏的时候起来逃跑,帐棚营盘等都撇下,只顾逃命。

4、人所喜听的佳音(9~20节) 四个患大麻疯的,到了亚兰营中,吃了喝了,收藏了许多财物以后,彼此说;“我们所作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们竟不作声!若等到天亮,罪必临到我们。来吧!我们与王家报信去。”这四个人的话,是历代信徒以此勉励尽本分传道的佳题:(1)今日是有好信息之日――今日真是有大好福音信息的日子。(2)我们却不去报信――多人贪吃贪喝抢财物不肯趁时报信。(3)若到天亮必有罪――真的到主再来,天一亮即有罪了。(4)来吧我们到王家报信去――这四个人果然即刻动身,到城中报信,撒玛利亚城的众人,从此得了解脱,又过上平和的日子。我们信徒不也应该快去报信于王的家么?

奇妙,真是奇妙!神的拯救真是人所料想不到的,不怪搀扶王的军长不信。世上普通的人,不都是不信么?但神的话,却是千真万确,到了时候必要应验。可惜那些不信的,竟与救恩无分而死,犹如搀扶王的军长一样。

第十二章 主所用之三把刀(8:1至12:21)

当先知以利亚躲避耶洗别,藏在山洞中的时候,神命他出来,吩咐他作三件事:一件事,即到大马色膏哈薛作亚兰王;二件事,即膏耶户作以色列王;三件事,要膏以利沙为先知。并且说到“将来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户所杀;躲避耶户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杀”(王上19:15~17)这三把刀就是神对待亚哈家所用的工具。

一、以利沙的刀――先知属灵的刀 以利沙所用的刀,自然是属灵的,如保罗所说:“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10:4~5)“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神的道,也称为“圣灵的宝剑”(弗6:17)。当亚哈王随从耶洗别敬拜巴力,远离神的时候,已有以利亚出来为真理作证,在迦密山曾杀死四百五十个巴力先知。继有以利沙兴起,他为先知与以利亚不同;因以利亚是为朝廷所逼迫,以利沙却为朝廷所信用。平生大有能力,广行神迹,最要者,即教授先知学员时,长衣持杖,柔和谦逊,常领门徒游行民间,宣明律法的要义。对于君王,对于民众,到处宣传真理,领导人离弃偶像。以利沙这把属灵的刀,虽极有能力,却未能将约兰王等心中的营垒攻破,把他们的心意夺回,领他们归向神。

二、哈薛的刀――外敌惩罚之刀 一日哈薛,奉亚兰王便哈达的使命,去求问以利沙。以利沙“就定睛看着哈薛,甚至使他惭愧,神人就哭了。哈薛说,我主为什么哭?回答说:因为我知道你必苦害以色列人,用火焚烧他们的保障,用刀杀死他们的壮丁,摔死他们的婴孩,剖开他们的孕妇……你必作亚兰王”(8:10~13)。其后哈薛果然在拉末与以色列王约兰,并犹大王亚哈谢交战,就把约兰王打伤。以后约兰就回到耶斯列去,医治在拉末与哈薛打仗时所受的伤(8:25~29)。再后当耶户为王时,耶和华就割裂以色列国,使哈薛攻击以色列的边境,就掳掠了约旦河东二支派的地(10:22~23)。

三、耶户的刀――无情毁灭的刀 亚哈家既不听以利沙的教训,为以利沙真理的刀所胜。以色列王约兰,遂被哈薛的刀所伤;虽然受了伤,却尚未死,所以神就兴起耶户,用他那无情的刀,剿灭亚哈家。按耶户是以色列国第一个有为之君,竭力除去种种陋俗及拜偶像之恶风。

(一)耶户剿灭王室的残忍(9:1至10:36) 耶户是骑兵的首领,曾亲见以利亚斥责亚哈强夺拿伯的葡萄园,并闻以利亚如何论神要报复拿伯的血。当以色列王约兰,在耶斯列医病时,犹大王去看他,适遇耶户率领马队到耶斯列去。那时以色列王约兰,与犹大王亚哈谢.就套上马车出去遇见耶户;耶户即用箭射死约兰,将他的尸体抛在拿伯的葡萄园,并吩咐人追赶亚哈谢,将他刺伤而死。耶户即到了耶斯列,进了王宫,拿杀亚哈七十个儿子,将他们的首级送到耶斯列;耶户即将他们的首级堆成两堆,又杀戮亚哈谢家余存的人和亚哈的大臣密友。并起身往撒玛利亚去,路遇四十二个自称是亚哈谢弟兄的人,都活捉来,尽行杀戮。及至进了撒玛利亚作了王以后,又用欺诈的方法,将一切事奉巴力的人,都关闭在巴力庙中,完全杀戮,以巴力庙为厕所。这是刑罚亚哈家领导百姓敬拜巴力的罪。

(二)耶户剿灭王室之赏罚

1、所得之赏(10:30) 耶和华对耶户说:“因你办好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照我的心意待亚哈家,你的子孙必接续你坐以色列的国位,直到四代。”这是耶户因为除灭亚哈拜巴力的罪,因而得神喜悦。

2、所受之罚 耶户虽然按照神旨剿灭亚哈家,而作了神的工具;只因他过于残忍,显出野蛮可恶的行事,也不能没有相当的处分。所以再过百年以后,先知何西阿为他自己的儿子起名为耶斯列,代替耶和华发言说:“我必讨耶户家在耶斯列杀人流血的罪”(何1:4)。

刀原是表明一种审判。亚哈家已经受了以利沙真理的裁判,表明他们敬拜巴力的强项悖逆,辜负神恩,违弃真理。亚哈家既不听受以利沙的教训,所以就继续有哈薛之刀的讨伐。只因亚哈家至终不悟,即又兴起耶户,用他那一把无情的刀,将亚哈家灭尽杀绝,而且夺他的国位,代替他为以色列王。所以神对于亚哈家用这三把刀,是有次序的:即先用先知真理的刀,藉此刺透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觉悟悔改;他们既不觉悟,最后即用耶户无情的刀,将他们杀戮净尽。

按这三把刀,合起来也可说是以利沙的刀所显的效力;因为以利沙所用真理的刀,是双刃的利剑。这把双刃的利剑:一方面是属于恩典,为要刺透人的心灵,使人知罪悔改;一方面是属于法律,为要定人的罪,使人受当受的处分。亚哈家听了以利沙的教训,既不觉悟,自不能不因刀的另一方面之效力,遭惩罚与毁灭了。

第十三章 南北二国之末运(l3:1至23章末)

自扫罗为王,到耶路撒冷被掳,是选民国在神权政治下之王国时代;此时代共历504年。所罗门以后,分为南北二国;以北国历代君王,无人不陷于耶罗波安敬拜偶像的罪,以致以色列国国祚甚短,仅传269年,即亡于亚述。其后南国(即犹大国)复苟延残喘115年,遂陷于巴比伦。至犹大人第三次被掳圣殿被毁,亦仅延长134年而已。试言二国败亡之经过:

(一)君王之无道 于本书开始,已论亚哈之于亚哈谢,与约兰的事迹。后有耶户,用他那无情的刀,灭尽亚哈家,即起而代之。自耶户以后,仅有耶罗波安第二,颇具能力,屡次战胜敌国,余皆昏乱无道,以致国家败亡。

1、约哈斯 耶户之子(王下10:35)。

2、约阿施 约哈斯之子(王下13:13~14)。

3、耶罗波安第二 约阿施之子(王下I4:16)。

4、撒迦利雅 耶罗波安之子(王下14:29),在位仅六个月。

5、沙龙 杀撒迦利亚而代之(王下15:13~16),在位仅一个月。

6、米拿现 篡沙龙之位(王下15:17~22),在位十年。

7、比加辖 米拿现之子(王下15:23~26),在位二年。

8、比加 篡比加辖之位(王下15:27~28),在位廿年。

9、何细亚 杀比加而篡其位(王下15:30~31),在位九年,亡于亚述。

此历代诸王,不但无一人离开耶罗波安领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且多是悖逆不道,“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二)先知之警告 在以色列国起始为先知的,有亚希雅与耶户,再后有米该亚,并有最大之先知以利亚与以利沙二人先后兴起,斥责并警教君王,与众民之悖逆,领他们归向神。当国家之末运时,亦有著名之何西阿与阿摩斯应时而出,作以色列国之了望人。

何西阿为先知,初在耶罗波安第二时,任先知职务,约六十年之久,直至以色列国最后的王。何西阿作先知,犹如犹太国之耶利米,可谓流泪的先知。他的论说,近于哀歌,足多用现身说法,实地表演以色列国的腐败。他言及国民如何悖逆,有如淫妇(1~3节);国王如何杀人流血,放纵情欲(7:3~7);那些拜偶像的祭司,如何可憎,徒然守节,诡诈欺神(4:12~14,12:13,2)。倚靠埃及亚述,不倚靠神(5:13,7:9,1:11,8:9~10)。以法莲人与迦南人一样,专以世事为念(12:7~8),只有口头的悔改(7:6)。根本说来,就是离弃神(4:1~6,8:12,14,9:1)。

2、阿摩斯 阿摩斯也是于耶罗波安第二时,起而为先知。他为先知所尽职务:(1)是尽力攻击当时拜偶像之恶俗。――(2)亦斥责当时人的奢侈。――(3)且痛斥道德上之堕落。――(4)并指斥作士师的虐待贫民。――(5)亦言及将来大卫家室之重建。

l、敌人之掳掠 亚哈谢以后.亚述国有数次攻击以色列国:先是普勒王的攻击(王下15:19),后有提革拉毗列色,来攻取以色列之夏琐、加利利各地,并拿弗他利全地;把各地之居民,亦都掳到亚述去了(15:29)。又后有亚述王撒缦以色,来攻取以色列全地,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去。以色列国即从此亡国(17:1~6)。

2.掳后之情形(17:7~41) 以色列被掳以后,尚有许多余剩未被掳去的民众。亚述王即迁移许多异族的人,到以色列地,与以色列人杂居共处。这些外族人,原是拜偶像的,以致这些异族的人与以色列人混合;不但人种混合,宗教亦混合,此即撒玛利亚人之由来。以斯拉、尼希米二书中,曾论撒玛利亚人之行动。于约翰福有第4章.亦曾论及撒玛利亚人。

南国于北国亡国后,复延长百有余年。其所以延长的原因:首则因南国有先知与祭司,为宗教领袖;且以耶路撒冷为拜神之中心地点,更以国内历代有贤君兴起。于本书所论,犹大列王有亚哈谢、约阿施、亚玛谢、乌西亚。约坦、亚哈斯、希西家、玛拿西、亚门、约西亚、约哈斯、约亚敬、约亚斤、西底家诸王。其中有约沙法、约阿斯、乌西亚、约坦、希西家、约西亚等,堪称贤君,使政治修明,敬事上主。其最要原因,乃以神已与大卫立约,必要建立他的家室,坚定他的国位,使神殿的灯,在耶路撒冷永不熄灭。我“还留一个支派给他儿子,使我仆人大卫在我所选择立我名的耶路撒冷城里,在我面前长有灯光。”假若不是南国列王中,有特殊的失败原因,南国即永不至于败亡了。

南国之败亡,先因约沙法与以色列王亚哈结亲,使他儿子约兰娶耶洗别之女,亚他利亚为后,因而把北国拜偶像的恶风传染南国。继因希西家父子之骄傲与凶残:以希西家病愈,巴比伦王差使者来慰问,希西家即将殿中的金子、银子、香料,和他武库内的一切军器,并所有之财宝都给使者看。“他家中和他全国之内……没有一样不给他们看的,”这样不能不使他生出觊觎之心。所以以赛亚对希西家说:“你要听耶和华的话。日子必到,凡你家里所有的,并你列祖积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掳到巴比伦去,不留下一样”(20:12~17)。更以玛拿西行种种可憎的恶事,比先前亚摩利人所行的更恶,所以耶和华说:“我必降祸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叫一切听见的人无不耳鸣……必擦净耶路撒冷,如人擦盘,将盘倒扣。我必弃掉所余剩的子民,把他们交在仇敌手中,使他们成为一切仇敌掳掠之物”(21:1~18)。再因末后的数王,皆是悖逆无道,行恶在神前。更因不听先知的劝告,起先有弥迦,以赛亚.最后有西番亚、耶利米等,虽然先知为国家为君王,多方流泪,――耶利米称流泪的先知――总是硬着心,不肯听从;甚至约雅敬王将耶利米托巴录缮写的律法书,扔在火中焚烧。神的子民,竟如此惹神震怒,行耶和华憎恶的事,比外邦人尤甚,怎能不受责打惩治呢?巴比伦为拜偶像最盛之地,神任凭他们被掳到巴比伦,为要叫他们厌恶偶像,觉悟偶像的虚假.可以转归神。也是为叫圣地安息,神曾命定以色列人,当守安息日,六年耕种,第七年守安息,如此每七年,有一个安息年,每五十年有一大安息年(利25:1~15)。犹太人民竟有五百年之久,未遵神命守安息年,即有七十个安息年未守,所以神就令土地荒凉七十年使其安息。可见神任凭巴比伦掳掠杀戮他们,实是他们咎有应得。

按书内所载,耶路撒冷被掳,前后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尼布甲尼撒元年,犹大王约雅敬年间。尼布甲尼撒来围困耶路撒冷,次年城失被掳(24:1~7;耶52:1~11)。此时但以理亦在被掳的民中。第二次在尼布甲尼撒第八年,犹大王约雅斤年间,将极多的民众掳至巴比伦(24:8~17;耶52:28)。第三次被掳在尼布甲尼撒十八年,犹太王西底家年间(25:8~17;耶52:4~12,29~30)。此次将耶路撒冷城一并焚毁。在西底家面前,杀戮他的众子,以后将他的眼睛剜出,用铜链锁着他,带到巴比伦去。如此在剜眼之先,当他面前杀戮他的众子,以后再把眼睛刺去,这是使他眼中所见最后的一件事,就是他的众子被杀,他众子惨死的印象就永留在他的心目中。人所受的刑罚,再没有比这惨痛了。可惜神的圣地,神的圣民,竟遭这样的蹂躏,罪孽的果子,真是可怕的!

看南北二国被掳的经过,真是不堪言状的,但其中皆是出于神的旨意。亚述与巴比伦,不过是神所用的工具,藉以惩治责打他的子民,使他们从此再不敬拜偶像,因而可以保全他们的宗教;亦不再与外邦联婚,藉此可以保全他们的种族;否则难免与世界各族混合,今日世界以上,即无犹太民族了。若无犹太民族,弥赛亚的国,将如何实现呢?奇哉!妙哉!神的美旨。

  • 关于圣经。新教和天主教的《圣经》在旧约卷数上有所不同。新教为39卷,天主教为46卷,天主教多收入的经卷包括《马加比书》等,但这些经卷被新教视为次经,没有收入。在圣经的地位上,新教认为《圣经》是神默示人写成的,是无误的,为信仰最高权威,任何神学著作或教会传统都不能凌驾其上,信徒都可根据圣灵的带领解读《圣经》。天主教不否认《圣经》的权威,但也强调教会传统,认为教会传统也有信仰上的权威。天主教认为普通信徒无法解释圣经,《圣经》的解释权在教会领袖手中。
    2、 关于教义。新教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得救不是靠宗教仪式等行为,而是靠信心,行为是来自于信心。而天主教认为除了靠信德(信心)之外,还需遵循神的旨意行善工,行圣事,以及不断向神父忏悔得到救赎,可以归结为“因行为称义”。天主教还有炼狱的观点,认为炼狱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有个中间地带,人在这里炼净,才能上天堂,新教则完全否认这一点。
    关于教会。天主教只有一个教会,其头领是教皇,有世界性的统一领导机构——罗马教廷,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教区、教会一般都隶属“罗马教廷”领导,教会组织结构严密。教廷、各教区的事务由教皇、枢机主教、宗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各级神长负责管理。新教则认为基督徒只要聚集在一起读经、祷告、敬拜神就是教会,强调“信徒皆祭司”,教会组织一般较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制度。新教没有统一教会,内部也有很多的派别,主要为福音派和灵恩派,新教的各教会相对独立。
    关于神职人员。如前所述,天主教有一个神职人员体系,这些神职人员地位很高,天主教认为神职人员是神在人面前的代表,有赦罪的权柄、有解释圣经的权威,普通信徒要向神父忏悔。教皇的地位更是高到不可思议的地位,他是普世教会元首,基督的代理人,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传统上,还有个“教皇无误论”,认为教皇不会犯错,这样,教皇的地位已经接近于神;而在新教这里,强调每个信徒都是由圣灵引导,单独面对神的,神职人员,主要是牧师、执事、教师与普通信徒差别并不很大,他们更多是信徒信仰上的帮助者。
    关于中保。新教认为,信徒只要信靠耶稣基督,专一仰望祂就能与神沟通,不需要通过任何天使或圣徒。而天主教则认为,除了基督作为中保外,还需要加上天使以及众圣徒的代祷,他们尤其重视圣母马利亚,说:若不借着马利亚,没有人可以接近基督。基督的死和血所带来的所有恩赐,全由马利亚分发赐予,实际上把马利亚放在一个只有基督才能担任的中保者的位置上,当成神来拜。天主教还拜其他的圣徒,认为他们也是中保。
    6、 关于圣礼。天主教有洗礼、涂圣油、圣体(弥撒,或者圣餐)、婚礼、告解(忏悔)、圣秩(也称神品)、终傅(葬礼)等七大圣礼。而新教仅保留了圣餐和洗礼两件圣礼,而且对于圣餐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天主教的圣餐认为主的救赎在十字架上没有一次完成,还要通过领圣餐来完成,实际上等同与献祭。而新教认为基督已经在十字架上一次完成了救恩,圣餐只是在对救赎的纪念。
    以上是新教和天主教的主要区别,此外,二者在仪式、教堂、节日、政治参与、灵修(天主教有修道院)等方面也存着差别,大家可以自己查询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政治参与上,新教主张“政教分离”,而天主教则长期主张政教合一,现在表面上虽然不参与政治了,但暗中对政治的参与是很强的。
    天主教一个很大问题是受到了异教很大影响,圣诞节、复活节其实都是异教节日改造而来,天主教还有偶像崇拜的问题,圣母玛利亚、历代圣徒都被当做偶像来拜。

  • 我朋友信基督教,他告诉我一般教堂华丽的是天主教堂,朴素的是基督教堂

  • 基督教分为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比较简单朴素,天主教比较富丽堂皇,东正教东北俄罗斯一带比较多。

(以赛亚书)是以先知以赛亚的名子为书名的一卷先知书。(以赛亚书)是旧约圣经中重要的经卷之一。是一本篇幅较长的经卷(篇幅仅次于耶利米书、诗篇、创世纪及以西结书,居第五位)。

本书有被称为圣经中的小圣经。因为它全书共有66章,前39章犹若旧约,,包括历史、诗歌和预言。后27章有如新约,以旷野之声开始,而以新天新地结束,有如新约的安排。全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他成为以色列民族处于历史危机中,作为耶和华神最重要的一个发言人。

本书前半部分同时警告北国与南国,神要藉亚述人(现伊拉克)刑罚他们的罪恶。但若及时悔改,仍有光明前途。并预告和平之君的公义统治。本书还讲到亚述西拿基立王在主前701年率大军兵临耶路撒冷城下时,先知以赛亚求神保守此城,一夜之间,来犯的强敌18万多人尽都灭亡,(赛37:36―37)这成为以赛亚先知事业的顶峰。本书的后半部相信是他后半生归隐后所写的,是预言神伟大的计划和救赎。救恩从一族发展到全球,公义的日头照耀全人类。

以赛亚不仅是以色列民族历史上的出色人物,也是一位极其优秀的诗人,他光耀四射的才华,使这卷书成为圣经文学中一部响彻古今的作品。他的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已应验在主耶稣基督身上,他就是那和平之君。

本书的作者是以赛亚(赛1:1)。以赛亚出身于贵族,他父亲亚摩斯是南国犹大王亚玛谢的兄弟。这样,以赛亚就是乌西雅王的堂兄弟。以赛亚的妻子是个女先知(赛8:3),生有两个儿子。

以赛亚的原文名字有“主拯救”的意思。他可能做过犹大国的史官。在(历代志下26:22上)说他曾把犹大乌西雅王自始至终的事记下来)。他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学问的人,他蒙召做先知是在犹大乌西雅王末年(赛6:1),他做先知的时期比较长,先后经历了乌西雅约旦亚哈斯希西家四个王,经历了六十多年。据犹太人传说,以赛亚由于反抗玛拿西王(希西家后的犹大王)的恶行。而被锯锯死(参来11:37)。

(以赛亚书)是否是以赛亚自己所写,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争论,有人认为(以赛亚书)第一部分(1―39章)是以赛亚自己写的,剩下部分(40―66章)是无名的作者写的。而到公元二世纪的犹太文件及近代发现的死海古卷则证明全书是一部完整的书。

以赛亚是主前八世纪的先知,由于当地列强互相争夺该地区和霸权,亚述伊拉克)与亚兰(今叙利亚)争战中,无暇他顾,以致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得享太平与兴盛。但是南北二国在犹大乌西雅王与北国以色列耶罗波安二世的统治之时强盛的情况只限于城市,整个社会并未普遍发展,贫富不均,阶级悬殊,造成社会不安。虽然贸易发达,人们与外界接触频繁,却反受异教文化之影响,宗教礼仪混杂,道德日渐衰落,当时人民不但崇尚物质享受,且怀着非常肤浅的乐观主义,他们以为以色列人的太平兴盛必长久存在。实则在亚述伊拉克)的进犯以前,以色列的败亡就已经确定,因为罪恶是败亡之先声。

在北国以色列,在主前733年耶罗波安二世死后,就结束了北国以色列的极盛时期。他儿子撒迦利亚做王仅半年,就被沙龙所杀,沙龙做王一个月就自食其果被米拿现谋杀。米那现的儿子比加辖上位执行亚述伊拉克)的政策,却被比加所杀,比加是亲亚兰叙利亚)的。此时,南国犹大亚哈斯王是亲亚述伊拉克),于是北国亚兰联盟与犹大争战,(以赛亚书)第7、12章的讲述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后来亚述与主前732年征服了亚兰叙利亚),于主前722年又灭了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成为亚述的附庸国,在南国犹大希西家王的时代,亚述给了犹大国许多的威胁。

当犹大王希西家在位时,他不听以赛亚的忠告,与埃及联盟,反叛亚述亚述西拿基立与主前701年率大军攻打耶路撒冷,而埃及却没有如约赶来助战,危难之时,希西家以赛亚的忠告,在神面前认罪悔改,结果一夜之间亚述的十八万五千人被神灭除,使得亚述失败撤军,此后犹大的享太平百余年。

以赛亚任先知期间,正是处于国内外忧患之时,政权混淆,道德腐败。以赛亚之蒙召,是应时代之需,他一生忠于神,勤奋为神做工,使人钦佩。

第一部分:神公义的审判(1―39章);

第二部分:神的拯救和神国度的荣耀(40―66章)。

第一部分:神公义的审判(1―39章);

本书开头的1―5章把全书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大纲)。先是严厉谴责犹大犯罪,顽梗悖道,不听耶和华(1:20),离弃耶和华的必致灭亡(1:28)。当时正值亚述已攻取犹大的一些城镇,掳了几十万百姓,耶路撒冷受到威胁,希西家王对国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流于形式,先知以赛亚呼天唤地指正百姓和官长的罪孽,宣告神公义的审判将要临到,同时先知也看到神拯救的大能和锡安未来的荣耀。

第六章是讲先知以赛亚蒙召时所见的异象,讲神是一位圣洁的:“万军之耶和华”。先知以赛亚接受了神的差遣,他要为这位人类历史的主宰“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6:5)传信息。他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去呢?”以赛亚先知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

以赛亚蒙召之后,正式的事奉从第7章开始,正值国家危亡的时期(赛7:1―9)。当时亚兰叙利亚)与北国以色列联合攻打犹大犹大亚哈斯求助于亚述伊拉克),犹大暂时免受其祸,但先知以赛亚指出亚述将要衰亡,列国也要衰亡。神给人一个兆头就是“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神与我同在)”(赛7:14)。以马内利要来施行拯救,“他要以公平公义使国度坚定稳固“(赛9:7)。在弥赛亚的国度里,不仅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残杀和掠夺,连凶猛的野兽也不伤人、不害物,“豺狼必与绵羊同居,豹子与山羊同卧”。那时,“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象水充满海洋一般”(11―12章)。

先知以赛亚论到外邦列国要受到审判,如:巴比仑(13:1―14、21:1―10)、亚述(14:24―27)、非利士(14:28―32)、摩押(15―16章)、大马色叙利亚17章)、古实(这里指埃及)、埃及(18―20章)、以东(21:11――12亦称度玛)、亚拉伯(21:13―17)、耶路撒冷(异象谷22章)、推罗(地名23章),都将败亡。

责罚列国后,先知预言犹大之将来,说:“恶人中仍有行义的人,在绝望之中有寻求和等候神的人”(24―26章)。分散的民蒙神保守,将来雅各要扎根(27:6),以色列要发芽开花(27:6),他们要归荣耀与神。耶和华将在锡安被尊为圣。先知六次提及耶路撒冷:祸哉“。但在罪恶受到惩罚之后,悔改之人必蒙拯救(28―34章)。

在这段经文里,记载了亚述西拿基立进攻犹大犹大希西家求神帮助,使亚述军队溃败(36―37章)。后来希西家病愈,在巴比仑使者面前显示自己的财才和军力,先知以赛亚预言犹大将亡于巴比仑(38―39章)。

第二部分:神的拯救和神国度的荣耀(40――66章)。

先知以赛亚看到巴比仑帝国日渐强盛,犹大国人渐衰弱,亡国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先知内心无比伤痛,当他仰望全能者,接受神的启示,他那信心的眼目看到未来的新天新地,看到神要安慰拯救他的百姓时,他便“如鹰展翅上腾“,将好消息传给万民。

讲全能的创造者要安慰拯救他的百姓,人类历史的主宰要使众民“重新得力“。弥赛亚要将百姓从罪恶中释放出来,以色列民要在世界列国中成为神的见证(42―45章)。

巴比仑依仗自己的权力欺压邻邦,必遭倾覆。神将保护和恩待悔改的以色列民,使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46―48章)。

神没有忘记他的百姓,他差遣弥赛亚来施行拯救。这位神的仆人将要“担当万民的忧患,背负万民的痛苦”,“义的代替不义的”,“他将为我们受死,复活”(53:3―11)。他不单拯救以色列,并要拯救全人类。

因着弥赛亚全能的拯救,罪恶势力被消除,全地的人要以内心的敬虔和诚实敬拜神(58―59章)。

救赎主来到锡安锡安要发出真理的光辉,神的荣耀将照耀大地(60:1―2),列国要在神的光中行走,那时,喜乐将代替忧伤,赞美将代替悲哀,公义和赞美在万民中发出(60―64章)。

最后,先知预言新天新地将来临,就的世界过去了,住在新天新地中的人得享长寿和自己劳碌得来的果实,神住在人中间(65:17―25)。

以上是(以赛亚书)的概貌。

现在有的圣经学者认为以赛亚可称为是超越时代的先知,除了他任先知曾经历四个王朝之外,主要是他对弥赛亚的国度有着完整的启示,是超越时代的预言,而且有关对弥赛亚的预言也已经应验在主基督身上。

(耶利米书)是南国犹大末期的先知耶利米所写的,他是主前七世纪末叶到六世纪的人,在他执行先知任务的漫长岁月里,他警告神的子民,由于他们拜偶像犯罪,国家将遭受严重的灾难。他在世时亲眼看到预言的实现。耶路撒冷陷在巴比仑尼布甲尼撒手中,城和圣殿百毁,犹大王和许多人民被放逐到巴比仑去,他也预言将来人民要归回故土,重建家园。

本书作者耶利米是希伯来的一位伟大的先知。他是耶路撒冷东北四公里亚拿实城的人。他父亲名叫希勒家,是位祭司。他在南国犹大王约西亚十三年(主前626年)蒙神选召担任先知事奉,他工作四十余年,在耶路撒冷与他同作先知的有哈巴谷西番雅。在被掳之地有以西结,在巴比仑王宫的有但以理

二、  写作地点: 在耶路撒冷

主要指出犹大拜偶像的罪行,若不悔改必招致神的审判。

耶利米做先知时,北国以色列已亡于亚述伊拉克)。犹大国也失去大部分国土,耶路撒冷已处于被围状态,在此国家即将沦亡之时,国内和社会道德日益腐败,政治、宗教失信于民,国外亚述埃及巴比仑三个帝国争霸,巴比仑与主前605年打败埃及,主前607年攻克亚述,此时,正值犹大约雅敬做王时,约亚敬王反叛巴比仑巴比仑尼布甲尼撒以大军围攻耶路撒冷约雅敬莫名其妙的死去(可能是军变,参耶22:18―19)。其子约雅斤刚继位三个月,巴比仑王就把他和一万多百姓、技工掳到巴比仑巴比仑王又立约雅斤之叔叔西底家为王,当西底家王执政时耶利米曾按神的旨意劝国王顺服巴比仑(38:2),因巴比仑乃是神管教的工具(耶21、27、29、34、38章)。但西底家王不肯顺服,并以叛徒之名把耶利米囚于狱中(耶38:6)。主前588年埃及新王合弗拉(耶44:30)与西底家结盟反叛巴比仑,结果在主前586年巴比仑大军临到耶路撒冷,经18个月苦战,耶路撒冷终于陷落,西底家被处死,犹大南国从此亡国。

城破国亡之后,巴比仑特别恩待耶利米,释放了他,(因他曾劝西底家顺服巴比仑)。还让他选择去巴比仑或留在耶路撒冷耶利米决定留在余民中工作,此时巴比仑把亡了国的犹大做为他的一个省。并且立了一个叫基大利的人为省长。后来基大利被人暗杀后,耶利米被余下的犹大人,不听神的警告,被一起带到埃及去,这些亡国后迁居埃及的犹太人,住在埃及北部,在埃及耶利米仍然责难百姓犯罪。关于他的受死,传说不一,有说在埃及地犹太人用石头打死他,又据犹太人的传说他逃往巴比仑,后来就死在那里。

在旧约的众先知中,没有一人象耶利米那样遭受严重的反对与迫害、挨打、带枷、坐牢的。迫害是常有的(耶20:2记打他;耶26:8记祭司、假先知抓他),而且迫害他的除暴君外,又有祭司、长老和假先知(19、20、28――29章及36:26),甚至他的乡亲密友也成了他的敌人(11:21―23、20:10)。

先知更难受的是内心的痛苦,他以神的心为心,热爱自己的百姓,不顾他们遭受咒诅,他忠于神的托付,迫切代民求(18:18―22、14:1―9),他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严厉斥责祭司和假先知的罪恶,劝民悔改(26―29章)。先知耶利米沉痛地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忧患,以致被称为:“流泪先知”(9:1、13:17、14:17)。

本书的中心信息是:犹大因罪恶必被抛弃,百姓将被掳七十年。在当时的形势下,为保存民族实力,等待日后的复兴。先知劝百姓不应做无谓的牺牲。先知预言巴比仑的灭亡,余民的回归。

本书大部分为先知耶利米的手笔,其余是他口传给文书巴录代书的。

1). 先知的蒙召和使命

约西亚犹大国的善王。他在位十八年,在修理圣殿时,发现了律法书,便对宗教进行了一次复兴与改革。约西亚王十三年先知耶利米蒙召,这位年轻的先知所承担的使命是非常艰巨的。正由于他清楚神的呼召,明确自己的使命,才能有铜墙铁柱的精神,经受住种种考验而百折不回,

2).先知早期的信息(2―29章节)

当时北国以色列因自己的罪恶已被神弃绝,南国犹大不吸取教训,仍陷在罪恶之中(2―6章)。先知耶利米耶利米(当初的会幕所在地;宗教的中心)的毁灭来说明只有宗教的外形,而失去了敬虔的实质所带来的后果(7―8章)。先知耶利米迫切劝民归向神,他们不听,反设计谋害他(9―12章),先知耶利米警告犹大将要被掳(13―19章)。即或有摩西撒母耳那样的的代祷也无法拯救(15:1),他再三痛斥百姓的罪恶(17―18章)。

先知耶利米又向宗教和政治领袖传信息,他们同样不听,而且要陷害耶利米(19―20章)。西底家王(犹大国最后一个王)求问先知耶利米时,耶利米指出犹大最后四个王的结局(21―23章)。

第一批犹太人被掳之后,先知传信息,说明被掳之民日后要归回(24章)。约雅敬王第四年,耶路撒冷被围困,先知耶利米预言被掳七十年后余民要归回,苦害犹大的列国要受到审判(25章)。祭司和假先知要害死耶利米,有位首领亚希甘救了他(26章)。后来在耶路撒冷巴比仑的假先知也与耶利米对抗,增加了耶利米工作的困难(27―29章)。

3).  复兴的应许和亡国的痛苦(30―39章)

在第30、31章里,作者用诗歌体裁描述将来的美丽景象,预言被掳的以色列犹太人要归回(30:3)。以色列民要做神的子民,神要做以色列民的神(30:22;31:1)。神应许将与以色列家另立新约(31:31),耶和华神说:“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31:33)。被掳之后七十年他们要归回。在32章里记载耶利米按神的旨意在家乡置买了田产,以证明神的应许以色列民要归回的应验。神与大卫所立的约必要实现(33章)。

在34章耶利米先知谴责西底家王与民立约又很快毁约(34:8―11关于释放仆婢的自由),耶路撒冷城被巴比仑围困,耶利米被国内的护卫兵囚于牢狱中,主前586年耶路撒冷城被攻破,西底家王和百姓被掳到巴比仑去,耶利米也被放出来(39章)。

犹大国灭亡之后,巴比仑立一个叫基大利的人为省长,后来基大利被余下(未被掳的)犹大人所杀害,这些余剩的犹大人因怕巴比仑军队的报复,便带着耶利米一起逃往埃及,先知耶利米预言埃及必成为巴比仑的掠物(44―45章)。

先知耶利米还对犹大四周围的列国作预言,指出埃及非利士摩押亚扪以东大马色及北方的基达夏琐以拦都将受到巴比仑帝国的攻打(46―49章)。

巴比仑终将败亡,玛代波斯)人联合一些国家,征服了巴比仑(50―51章),先知耶利米将这些话另抄在书卷上,在西底家随从西莱雅(犹大国的大祭司,后被巴比仑掳去)去巴比仑时,命西莱雅当众宣读,而后将书卷拴在石块上沉入伯拉大河中)。

(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是先知耶利米。也算是(耶利米书)的附篇。是耶利米先知目睹耶路撒冷被毁的经过而作的哀歌。在(耶利米书)的第9章17―20节曾记载耶利米召了善于唱哀歌的妇女来唱哀歌,各人且要教导邻舍唱哀歌。犹太人在每年耶路撒冷被毁的周年记念日要诵唱耶利米哀歌,以激发民众敬神和爱国的感情。

写作时间当在主前586―585年之间,写作地点在耶路撒冷,传说在耶路撒冷城外各各他山的对面有一隐秘的山洞,城亡后,耶利米曾在那里凭吊遭毁的圣城,并写成了这卷伤恸的哀歌。

本书共有5章。是五首哀歌。每章一首。前四首为字母诗,每章二十二节。均按希伯来22个字母顺序排列,每节开头用一个字母,第一节用第一个字母,第二节用第二个字母,以此类推,第三章有六十六节,每三节用一个字母,以此顺序排列。

耶利米哀歌的语调一字一泪,是一首以眼泪写成的哀曲,每一个字音都是从心底发出来的痛苦的心声,是一首“泪影心声”的哀鸣。耶利米亲眼看到耶路撒冷被毁的惨象,真是目不忍睹,又见巴比仑王在他面前残杀西底家王的诸子,剜了西底家的双目,焚毁王宫及富豪家宅,平民百姓任人宰割,妻儿骨肉任人残杀妇女孩童惨叫之声,仍然听之与耳,一片凄惨的景象,使人不胜伤痛。这些都记载于他的哀歌之中。因而我们后人读后,特别感人肺腑,为之同情落泪。

有人认为这哀歌真是以色列的国葬曲,是耶路撒冷圣城的挽歌。

1.  第一首:哀叹锡安成为荒场(第一章)

回忆耶路撒冷过去的乐境,对照耶路撒冷所受之凌辱,圣殿被毁、百姓遭难,先知耶利米亲眼目睹这场悲剧的经过,他说:“我因这事哭泣,我眼泪汪汪”(1:16);“我心肠扰乱”(1:20)。

2. 第二首:神的愤怒临到锡安(第二章)

耶路撒冷倾倒,先知、祭司在圣殿中被杀,处女、壮丁倒在刀下,婴孩被杀净,饥恶使人昏倒,满城痛苦凄凉,百姓的悲哀、敌人的嗤笑,使这位爱国爱民的先知无法忍受,他终日“眼中流泪,以致失明”(2:11)。

所受的苦难是出于神公义的审判,神是公义是慈爱的,“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3:22)。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3:40)。神愿意人从苦难中吸取教训,而蒙拯救。

歌中说到:“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4:1),这都是因我众民的罪孽(4:6)。先知、祭司“在城中流了义人的血”(4:13),他们依仗虚伪的敬拜、依仗选民的地位和圣城、圣殿,“都不信敌人和仇敌能进耶路撒冷的城门”(4:12)。先知面对锡安被火焚烧,满地都是“饿死的、被刀杀的”,怃今思昔,先知的心十分悲痛。

    神的子民成了众人的笑柄。“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5:16),先知耶利米祈求神,使百姓的心转回。“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5: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旧约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