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会导致脚尖无力,肌肉萎缩症有什么症状吗?

disease,CMT)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神经变性病之一,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人群患病率为1/2500。CMT具有高度的临床以及遗传异质性,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对称性肢体远端肌无力与肌萎缩、异常步态、鹤腿样畸形、弓形足、锤状趾以及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时感觉功能也会受累。根据神经电生理特点,CMT可分为脱髓鞘型和轴索型:脱髓鞘型,即 CMT1 型,运动神经传导速率(Motor m/s之间的患者被称为中间型。CMT遗传方式多样,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呈X连锁遗传。根据遗传方式及致病基因/位点不同,CMT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迄今为止,已发现70多个基因/位点的突变与CMT的发生有关。外周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两种组分是神经元及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面的髓鞘,而髓鞘膜的形成及结构的维持有赖于施万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某些致病基因突变后会导致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并在内质网出现异常聚集,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从而促进了施万细胞的凋亡增加,出现脱髓鞘病变,最终导致CMT的发生。另外,施万细胞还可以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对于神经元结构的维持及功能的发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外周神经发生脱髓鞘病变后会继发轴突结构异常及功能缺失,即轴突变性。相比脱髓鞘本身而言,轴突变性与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某些致病基因突变后会直接影响轴突的发育或者正常的轴突运输,从而引起轴突退行性变,导致疾病的发生。神经丝(Neurofilaments,NFs)是一种直径为10nm的中间丝。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神经丝蛋白轻链(Neurofiilament chain,NEFH)。神经丝蛋白在神经元胞体内形成,随后运输至轴突,与微管蛋白等其他细胞骨架蛋白装配形成纤维网状结构,其对于轴突的生长、轴突直径的维持以及电冲动沿轴突的传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证实,NEFL基因突变后会导致神经丝在胞体发生异常聚集,破坏正常网状结构的形成,引起轴突运输障碍及轴突退行性变,最终导致CMT2E的发生。NEFM中的变异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sclerosis,ALS),也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神经病。综上,神经丝网状结构的正常装配对于轴突的发育及运输功能意义重大,编码神经丝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引起轴突变性最终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研究目的1.对采集到的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家系致病基因进行分离;2.在体外及体内水平进行验证,明确突变的致病机制。研究方法1.将该CMT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查,其中两个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2.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NEFH病毒表达载体,构建稳定高表达野生型及突变型NEFH的细胞系。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细胞中神经丝分布情况。3.利用吗啉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 MOs共注射,观察斑马鱼胚胎表型。4.构建人突变型NEFH转基因小鼠模型以及突变型Nefh knock-in小鼠模型。利用转棒实验、跑台实验及握力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对小鼠的电生理特征进行检测,包括神经传导速率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利用HE染色进行肌肉病理检测。利用透射电镜对突变型Nefh knock-in小鼠坐骨神经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1.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致病基因NEFH的分离鉴定我们采集到一 CMT家系,该家系一共三代,每一代都出现发病患者,而且男女均有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诊断为CMT2型。该家系中有7名患者,10名正常人。患者大多为20岁左右发病,典型表现是下肢出现肌萎缩和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逐渐累及上肢、足部畸形即出现弓形足,但感觉功能未受累。为了分离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我们首先排除了已知的CMT致病基因,然后利用Illumina SNP芯片对家系中所有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查,对常染色体上872,261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在2号染色体3914775和22号染色体18280区域得到大于2的LOD值,提示连锁,最大LOD值分别为2.3543和2.3541,其他染色体均未出现LOD值大于2的区域,这提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以上两个连锁区域内。随后,我们分别对这两个候选区域进行了单体型分析,发现与家系中患者的表型共分离。与此同时,我们选取了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个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CA)。经比对,以上突变均不存在于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中。但是,NEFH中第一个候选变异为纯合突变,而该CMT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予以排除;NEFH中第二个候选变异在外显子集合数据库(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ExAC)中为多态位点;而且ExAC数据库中包含APOL6(c.824 CA)的突变,根据其变异频率与疾病发生率并不相符,同样予以排除。这提示NEFH(c.3057insG)最可能为该CMT家系的致病基因。随后,我们利用Sanger测序在家系其他成员中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插入突变在家系中与表型共分离,即患者均携带该位点的突变而正常人均不携带。综上所述,我们将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家系的致病基因初步确定为NEF(c.3057 ins G,p.Lys 1020Glufs*43)。神经丝主要在神经元胞体内合成,然后沿轴突运输至远端。正常情况下,在外周神经系统,NEFL、NEFM、NEFH和外周蛋白会装配形成神经丝网状结构,这对于细胞骨架的维持及轴突的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NEFL发生突变后会引起神经丝蛋白在胞体内发生异常聚集,不能运送至轴突远端,正常网状结构遭到破坏,引发轴突变性,最终导致CMT的发生。此外,NEFH突变会引起神经元胞体出现异常淀粉样聚集,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elements),引起突变型蛋白在胞质出现异常聚集。为了进一步明确突变型NEFH的功能及其致病机制,我们构建了野生型及突变型NEFH慢病毒表达载体。为了避免内源性神经丝的干扰,我们选择不表达内源性神经丝的SW13(vim-)细胞进行病毒感染,利用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高表达野生型或者突变型NEFH的细胞系。由于NEFH必须与NEFL结合才能装配形成直径10 nm的神经丝,所以我们将野生型NEFL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入稳定高表达野生型或突变型NEFH的SW13(vim-)细胞中。转染48小时后,利用NEFH特异性抗体进行标记,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神经丝的表达。结果发现,在稳定高表达野生型NEFH的细胞中,绿色荧光在胞质中均匀弥散分布,而高表达突变型NEFH的细胞中出现了绿色荧光的聚集,与之前的研究发现一致,这提示突变型NEFH的表达可能引起突变型蛋白的异常聚集,破坏了神经丝网状结构的形成以及正常功能的发挥,从而导致疾病发生。2.利用斑马鱼模型明确突变型NEFH的致病性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发育完全而且较易观察,所以常被作为模式动物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因此,我们针对nefh第二外显子和第一内含子的剪接位点设计了吗啉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MOs),将其显微注射至1~2细胞期斑马鱼胚胎中构建了nefh-knockdown斑马鱼模型。以存在5个错配碱基的control MO作为对照,在受精后48小时观察胚胎表型是否出现改变。结果发现,显微注射1 pmol control MO的斑马鱼胚胎表型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显微注射等量的nefh MOs的胚胎出现了尾部发育畸形,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弯曲。由于CMT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双下肢对称性肌萎缩、无力,所以我们对受精后48小时的斑马鱼胚胎的运动能力,即触碰诱发的游泳运动进行了检测。野生型及显微注射control MO的胚胎对于触碰十分敏感,引发快速游泳运动,而注射nefh MOs的胚胎对触碰不敏感甚至完全没有反应,运动能力显著下降,提示nefh敲低后斑马鱼胚胎的运动能力受到损害。神经丝对于运动神经元轴突的发育起到关键作用,CMT2型患者典型的病理表现是轴突变性,所以我们利用Znp-1特异性抗体对受精48小时胚胎的运动神经元轴突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发现,显微注射control MO的胚胎神经元轴突从背侧发出,垂直延伸至腹侧,而注射mefh MOs的胚胎运动神经元轴突发育异常,出现截短或者分叉的现象,甚至完全不发育。随后我们利用乙酰化α-tubulin抗体进行斑马鱼全胚免疫荧光检测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提示nefh的缺失影响了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从而导致了胚胎运动能力的降低。以上结果仅能证明NEFH对运动神经元具有作用,但并不能验证NEFH(p.Lys1020Glufs*43)具有致病效应,为了明确NEFH的突变是否具有致病性,我们将人野生型NEFH mRNA与nefh MOs共同显微注射入1~2细胞期斑马鱼胚胎中进行拯救实验。结果发现,胚胎的表型完全或者部分恢复正常,出现尾部畸形的胚胎比例明显降低,而且胚胎运动神经元轴突发育部分恢复正常,出现截短或分叉的轴突比例显著降低,这提示人野生型NEFF mRNA能够代偿内源性nefh的缺失。但是,人突变型NEFH mRNA与nefh MOs共注射的胚胎仍然会出现尾部发育畸形,而且与单独注射nefh MOs的胚胎相比,出现轴突生长缺陷,即轴突截短或分叉的胚胎比例并没有出现降低,这表明人突变型NEFH mRNA不能拯救内源性nefh缺失所引起的异常表型,也证实了突变型NEFH的致病性。这进一步证实了NEFH发生突变后会影响运动神经元轴突的发育及正常功能的发挥,从而引起轴突变性,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3.利用小鼠模型对NEFH致病机制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NEFH突变的分子病理效应,我们构建了人突变型NEFH(mNEFH)转基因小鼠模型。首先,我们通过转棒实验对小鼠的行为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与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相比,人mNEFH转基因小鼠并没有出现运动能力的降低。随后,我们利用握力实验对小鼠的肌力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转基因小鼠也没有出现肌无力等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病变。转基因小鼠的MNCV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没有出现降低,而且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振幅及时程也没有明显改变。此外,肌肉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的腓肠肌肌纤维排列整齐,没有出现形态异常或者肌肉萎缩。综上结果表明,人mNEFH转基因小鼠没有出现类似于CMT患者或者其它动物模型所表现的退行性改变。随后,我们又构建了突变型Nefh(mNefh)knock-in小鼠模型。行为学检测发现mNefh knock-in杂合小鼠运动能力与野生型小鼠没有明显差异,而且肌力正常。电生理检测表明,mNefh knock-in杂合小鼠MNCV没有出现降低,且CMAP振幅和时程均正常。肌肉病理检测显示腓肠肌肌纤维排列正常,没有出现萎缩或肥大以及CMT典型的核固缩现象。除此之外,透射电镜检测提示mNefh knock-in杂合小鼠坐骨神经神经元轴突数量减少,但轴突直径分布正常,神经丝密度并未出现明显降低,轴突直径与纤维直径之比(g-ratio)也无异常改变。尽管斑马鱼中内源性nefh的缺失能够引起运动神经元轴突变性,但是两种小鼠模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典型症状。这与之前Nefh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未有明显的临床表型是一致的,可能与疾病发病年龄较晚以及疾病的异质性有关系。创新性和意义本研究发现了 NEFH中一新的突变位点,其可以引起神经丝发生异常聚集,不能形成正常的网状结构,从而导致CMT2CC的发生,进一步揭示了 CMT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基因诊断奠定了基础。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3月16日电(神经内科 赵心怡)腓骨肌萎缩症,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缩写为CMT(Charcot-Marie-Tooth)。该缩写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在1886年首次报道该疾病的三位医生:Jean-Martin Charcot、Pierre Marie 和 Howard Henry Tooth。CMT被列入2018年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其发病率约为1/2500,属于罕见病中的常见病。

  想要了解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腓骨肌。

  腓骨是人体小腿外侧的重要支撑结构,而腓骨肌就是附着在腓骨上的肌群,您可以简单理解成“小腿的肌肉”。

  那么腓骨肌萎缩症,就是因为遗传性因素导致以小腿肌肉萎缩为主的疾病。最常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等方式。

  CMT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肉无力、萎缩伴感觉障碍。

  疾病早期可以仅表现为腿脚发沉,之后逐渐出现抬脚费力,走路像过门槛一样费劲,医学上称为“跨阈步态”。患者还会出现穿鞋或脱鞋时不灵便、感到鞋子不合脚、走路无法控制平衡等情况。

  随着病情的进展,小腿变得越来越细,而大腿肌肉萎缩不明显,出现上粗下细的“鹤腿”。站立和行走姿势的长期异常会导致足部畸形,出现“高弓足”、“锤状趾”。手部肌肉也会出现萎缩,出现“猿形手”。

  CMT的诊断主要依据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基因诊断。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检测肢体远端肌肉电活动和神经传导速度,帮助临床诊断以及疾病分型。必要时临床医生需要结合肌肉活检或是神经活检对疾病作综合判断。此外,作为单基因遗传病,目前已发现的CMT致病基因超过40个。因此,对于临床怀疑CMT的患者,基因检测是必需完善的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目前尚无针对CMT的特效治疗方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及支持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

  (1)药物治疗:可以服用一些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的药物,例如B族维生素、ATP 、辅酶Q10等等。

  (2)支持治疗:力量和拉伸训练可以防止肌肉的进一步萎缩。出现足部畸形的患者可以使用足部矫形器。如果足部的畸形已经造成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此时可考虑外科手术纠正畸形、重塑足踝平衡能力。

  万幸的是,这类疾病的进展通常非常缓慢,很少出现完全性瘫痪。同时,该病对患者的预期寿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患者往往在确诊后仍可存活数十年。及时就诊、积极治疗,CMT患者仍可以活出尊严、活出精彩。

今天,我们请到了以岭医院肌萎缩科主任李建军,听听他对肌萎缩和肌无力治疗的看法吧!

李主任谈到,很多人认为肌萎缩和肌无力是很可怕的无法治愈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常见的肌萎缩和肌无力包括遗传性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腓骨肌萎缩症等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然后再针对各环节进行治疗,以达到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针对各环节进行治疗可提高重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由于遗传病因素,一些患者体内相关蛋白的合成出现病变,导致肌肉和神经病变,病情逐渐加重。目前,西医学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病人可能会出现逐渐瘫痪,甚至失去生命的情况,有经验的医生会针对病变出现的各环节进行治疗,比如采取关节挛缩拉伸治疗、肢体无力定向肌肉生长法、腰部无力骶管疗法、细化康复锻炼等,患者的病情可以出现好转。

临床上,不少早期瘫痪的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经过治疗,最后恢复独立行走能力;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经过治疗,行走力量增加了;一些神经系统性坏死、肌肉萎缩不断加重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他们的病因病理尚不清楚,但在持续治疗后,病情发展延缓了,症状改善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对于肌萎缩患者来说,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

推荐大家食用瘦肉、果仁儿、糙米、绿叶蔬菜、香蕉等食物,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B,能增加肌纤维蛋白的合成,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了辅助作用。

在人体生理功能中,蛋白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肌萎缩和肌无力患者要多吃鸡蛋、奶类、鸡肉、鱼类、牛肉和猪肉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身体缺少镁元素时,人体就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手足抽搐和肌肉颤抖等情况。对于肌无力和肌萎缩患者来说,适当补充镁元素能够缓解病情发展,有利于身体恢复。建议患者平时多吃一些粗粮、大米、玉米、芹菜、红小豆和黄豆。

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感谢观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肉萎缩症有什么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