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氢分子,3个氢离子的化学符号号为什么后面有个二?

绪论及第一章单元测验-截止

10、荧光光度计上有二个滤色片,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
    A、第一滤色片是除去可见光,让紫外光通过; 第二滤色片是除去紫外光,让荧光通过。
    B、第一滤色片是除去紫外光,让可见光通过; 第二滤色片是除去可见光,让荧光通过。
    C、第一滤色片是除去可见光,让紫外光通过; 第二滤色片是除去荧光,让紫外光通过。
    D、第一滤色片是除去紫外光,让可见光通过; 第二滤色片是除去荧光.让可见光通过。

34、关于恒重的定义及有关规定正确的是( )
    C、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
    D、干燥或炽灼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在继续干燥或炽灼1小时后进行

40、色谱法与光谱法、化学分析法的主要不同在于色谱法具有强大的分离及分析两种功能。

41、死体积是引起色谱峰展宽的主要柱内因素。

42、正构醇同系物的保留指数与分子结构中的碳原子数呈线性依赖关系。

43、在填充柱气相色谱中,固定液的膜厚越薄,传质速度越快。

44、尺寸排阻色谱适合分离高聚物和生物大分子物质。

45、HPLC可用于分离热不稳定性药物。

46、分配色谱过程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一个分液漏斗中进行的溶剂萃取相类似。

47、示差折光和荧光检测器都是通用型检测器。

48、组分的分配系数越大,表示其出峰时间越晚。

49、LC-MS仪的样品导入系统主要有与LC联机导入系统,直接注入方式和流动注射分析方式。

50、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进行元素定性分析。

51、在液相色谱中,范式方程中的纵向扩散项一般可忽略不计。

52、精密度是同一个均质样品,经多次进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53、检测限是指样品中待测物能被准确定量测定的最低值。

54、除另有规定外,水浴温度均指98~100℃。

55、溶液后标示(1→100)标示的是稀释操作,未指明用何种溶剂时,采用乙醇溶液进行稀释。

56、标准中规定的限度数值,不论是百分数还是绝对数字,其最后一位数字都是有效位。

58、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名称为药品通用名称。

59、药品标准中原料药含量若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0.0%。

60、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20%。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药物具有引湿性,应重点考察并在其质量标准“性状”下记述。
    B、对具有引湿性的药物应制订相应的贮藏条件,以保证其质量。
    D、药物引湿性试验结果可作为药包材和贮存条件的选择依据。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药品标准复核,是对申报的药品标准中检验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设定的项目和指标能否控制药品质量等进行的实验室检验和审核工作。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旋度和吸收系数可用以区别药品、检查纯度或测定制剂的含量。
    B、溶解性与外观、臭、味是药物的性状,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药品的纯度。
    D、如果被测物质含有杂质,其熔点一般较其纯品低,且熔程增大。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旋度可用于结构中含有手型碳原子的API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B、用于测定的旋光度的旋光计应满足:读数准确至0.01°并经过标准石英旋光管检定。
    D、每次测定前应以溶剂作空白校正,测定后,再校正1次,以确定零点有无变动。

1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药品质量标准中的限度值不论是百分数还是有效数字,其最后一位不是有效位。
    B、原料药的含量用重量百分数表示,规定上限为100%以上说明分析方法存在测定偏差,并非真实含有量。

23、中国药典的英文缩写是CP,最新版本为2020版。

24、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取样、检验、留样、出检验报告。

25、百分吸收系数应取精制品采用5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并统计处理确定。

26、吸收系数不随溶剂条件变化而变化。

27、药物的有效性是药物的内在属性,与制剂类型和工艺无关。

28、药物制剂的均一性反映各单位剂量之间的均匀程度,可通过重量差异。含量均匀度、溶出度等进行考察。

29、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原研制剂)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度一致性评价属于药物的品质评价。

30、申请新药注册,应当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Ⅴ期。

3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药品的最高标准。

32、国家药典委员会负责对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13、溶解度测定在药品质量研究中的作用体现在( )

15、关于有机氟化物的一般鉴别试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需用氧瓶燃烧法进行有机破坏,将共价键连接的氟原子转变为无机氟化物。

1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C、含有乙酰化芳伯氨基的药物,水解后暴露出芳伯氨基,也可用芳香第一胺反应进行鉴别。
    D、加入β-萘酚是为了反应生成共轭体系较小的产物,便于颜色观察。

19、关于制剂的鉴别试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D、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度更高、专属性更强的方法。

21、紫外光谱用于药物鉴别,应注意( )
    A、紫外吸收光谱较为简单,用作鉴别的专属性远不如红外光谱。
    B、在指定溶剂中测定2~3个特定波长处的吸收度比值可提高紫外光谱鉴别的专属性。
    C、若药物具有多个吸收峰且峰值相差较大时,采用单一浓度不易观察到全部吸收峰,可采用两种浓度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最大吸收波长。
    D、紫外光谱鉴别方法的文字描述中应写明测定的波长范围。

25、X射线粉末衍射法用于药物鉴别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6、药物的鉴别试验可对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

27、原料药的物理常数如熔点、比旋度和吸收系数等,常与其鉴别项下规定的试验方法一起用于确认药物的真伪。

28、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证实是哪一种药物。

29、无机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是根据其组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特殊反应。

30、有机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大都采用典型的官能团反应。

31、一般鉴别试验适用于混合物的鉴别。

32、鉴别药物真伪时,无机金属盐和无机酸根鉴别试验的专属性差,仅作为其他不同原理的鉴别试验项目的辅助。

33、专属鉴别试验与药物结构特点密切相关,可用于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

34、化学鉴别法具有反应原理明确、反应迅速、现象明显的特点。

35、固体、液体、气体样品均可用红外光谱法进行鉴别。

36、固体样品的晶型不会对其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和指纹区造成影响。

37、与原料药的IR鉴别法相比,制剂的鉴别一般需采取提取分离、经适当干燥后再压片绘制图谱。

38、存在多晶现象而又无可重复转晶方法的药物仍可用红外光谱鉴别。

39、色谱鉴别法的依据是比移值或保留时间。

40、TLC法除色谱行为外,还可将斑点颜色作为鉴别依据。

41、在化学鉴别试验中加入的各种试剂的量一般是过量的。

42、每种鉴别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鉴别试验一般至少采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方法。

43、耐用性差的鉴别方法不易受到测定条件发生变动的影响。

3、下列有关氯化物检查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供试品溶液需过滤时,含有氯化物的滤纸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干扰。

51、杂质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验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有机杂质的检查,应尽量采用现代分离分析的色谱技术进行检查。
    D、应使用可能存在全部杂质的样品进行杂质的色谱检查分析方法的开发。

6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分析法可用于药物的定性分析,又可用于检查药物的纯度。
    B、热分析法可用于药物多晶型、结晶水、结晶溶剂、物相转化等研究。
    C、差热分析中,峰顶向上的峰为吸热峰,峰顶向下的峰为放热峰。
    D、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和差示扫描热分析都属于热分析法。

75、书p120硫代乙酰胺法注意事项(5)中提到:配制供试品溶液时,为避免标准管(甲管)的基质差异,应当进行平行操作。对于基质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基质常常对分析物的分析过程有显著的干扰,并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这些影响和干扰被称为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C、原子分光光度法中采用的标准加入法,就是一种减少基质对样品中待测元素定量准确性影响的方法。

76、化学试剂纯度高的碳酸钙可作为药品使用。

77、原料药与辅料相互作用是制剂生产过程中引入杂质的途径之一。

78、采用灵敏度法和比较法进行药物中杂质检查时,均不需要杂质对照品溶液。

79、允许药物中存在不低于限度量的杂质。

80、药物中的杂质的检查,一般要求测定其准确含量。

81、在确定仿制药的杂质限度时,应与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

82、在原料中已经控制的杂质,在制剂中一般不再设立相同的检查项目进行控制。

83、共存的异构体(非毒性杂质)和抗生素的多组分一般不作为杂质检查项目。

84、药物检查项目中不要求检查的杂质,说明药物中不含此类杂质。

85、杂质研究中,需要分离纯化制备或合成制备在供试品中发现的非特定杂质。

86、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在0.9-1.1范围内时,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检测杂质。

87、色谱法是有关物质检查的首选方法。

88、光谱检查法是依据药物和其杂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差异进行的。

89、滴定法的选择性差,不能用于药物的杂质检查。

90、ICH的相关通用指导原则是杂质限度制定的参考依据之一。

91、硫酸盐检查时,如溶液酸度过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92、在铁盐检查法中,用硫酸亚铁配制标准铁溶液。

93、在铁盐检查法中,需使用稀盐酸和过硫酸铵。

94、炽灼残渣用于重金属检查时,应控制炽灼过程的温度和时间。

95、巴比妥类药物的重金属检查可采用第三法进行。

96、重金属检查第一法采用硫氰酸铵试液。

97、砷盐检查第一法需用的试药包括溴化汞试纸和醋酸铅棉花。

98、中国药典收载的两种方法都不能用于微量砷盐的含量测定。

99、砷盐检查第一法中醋酸铅棉花的用量约60mg,装管高度60-80mm。

100、用砷盐检查第二法检砷时,500μg的锑也不干扰药物中微量砷的测定。

101、与第二法相比,砷盐检查第一法的灵敏度范围更宽。

102、干燥器中常用的干燥剂为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钙或硅胶。

103、硅胶的吸水力次于五氧化二磷。

104、费休氏法测定药物中水分时无法对测得水分的状态进行区分。

105、费休氏法是基于容量滴定的结合水测定法。

106、费休氏法测定药物中的水分,以碘与水的反应摩尔比1:1为定量基础。

107、用做炽灼残渣检查的样品,取样量需兼顾炭化/灰化时间和称量误差。

108、炽灼残渣检查时,如需将残渣留做重金属检查,则炽灼温度必须控制在700~800℃。

109、炽灼残渣检查时,不同药典规定的炽灼温度均为700~800℃。

110、明火快速加热可避免供试品在炭化时,受热骤然膨胀而逸出。

111、含芳环、杂环的有机药物,其重金属检查所需样品可采用其炽灼残渣检查项下(炽灼温度:500-600℃)遗留的残渣。

112、ChP2015规定先加热炭化,然后再加硫酸消化炭化。

113、当残留溶剂检查结果处于合格与不合格边缘时,以采用内标标准加入法测得的结果为准。

114、对于绝大多数有机残留溶剂的检测,通常均使用ECD检测器。

115、残留溶剂检查时,顶空平衡温度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与溶样溶剂的沸点无关。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是

3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重现性是精密度的一种,它是指同一实验室中由不同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精密度
    C、已知供试品溶液中药物含量约为10μg/ml,可配制浓度为20μg/ml的对照品溶液,采用外标一点法测定供试品溶液中药物含量

4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色谱系统适用性验证中的重复性,评价色谱系统连续进样时响应值的重复性能
    B、色谱法用做含量测定方法时,色谱系统适用性验证中的重复性与方法验证中的重复性相同
    C、色谱系统适用性验证中外标法的重复性评价,连续5次进样同一对照品后峰面积的RSD≤2.0%
    D、色谱系统适用性验证中内标法的重复性评价,以校正因子的相随标准偏差为评价依据

49、凯氏定氮法是基于硫酸-硫酸盐有机破坏法的含氮有机药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用于药物含量测定时使用摩尔吸收系数进行计算。

5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外标一点法计算药物含量时,对照品溶液中被测成分含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规定量的100%±10% 。

52、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时,吸光度应控制在0.3-0.7范围内。

53、色谱法以峰高作为定量参数时,拖尾因子应在0.95-1.05之间。

54、氧瓶燃烧法只能用于固体样品的分解破坏。

55、氧瓶燃烧法可用于特征元素定量分析的样品制备。

56、酸破坏法通常在液态下完成,又称为湿法破坏。

57、碱破坏法采用高温炽灼破坏有机结构,又称为干法破坏或高温炽灼法。

58、固相萃取法常用于基质较为简单的样品的前处理。

59、在药物分析中,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测定,首选

60、在容量分析中,滴定管读数可估计到±0.02ml,为使分析结果误差不超过0.1%,滴定液所用的体积应在( )ml以上。

61、非水碱量法可用于()类药物测定

62、在药物分析中,制剂的含量测定,首选( )

63、除另有规定外,定量分析时分离度应大于

64、气相色谱中使用顶空进样时,供试品和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使用( )可以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

66、容量分析中的浓度校正因数F表示为

67、理论板数、分离度、灵敏度、拖尾因子和重复性都是( )的内容

68、与GC中程序升温相对应,在HPLC中类似的设置称为

69、进行方法的线性验证时,至少制备( )份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70、以信噪比法确定方法的定量限时,要求信噪比为

71、一般用回收率表示方法的

72、在其他成分存在下,分析方法准确测定目标分析物的能力称为方法的

73、以氧气作为分解剂,将有机结合的无机元素转化为氧化物或无氧酸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为

8-1化学药物与抗生素分析

8-1化学药物与抗生素分析-同步测验-截止

19、采用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磺胺甲噁唑原料药的含量时,滴定时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2/3处的目的是( )

8-2 化学药物与抗生素分析

化学药物与抗生素分析-同步测验-截止

13、用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醋酸酯含量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B、杂质吸收在测定波长范围内为线性,且随波长增加吸收度增加
    D、当(校正吸收度-未校正吸收度)/未校正吸收度数值在±3%以内时,使用校正吸收度计算百分吸收系数

25、高分子杂质的分离分析可以采用凝胶色谱法

26、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须进行聚合物检查

27、抗生素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化学纯度更高

28、二氯靛酚滴定法可用于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29、二氢吡啶类药物对光稳定

30、巴比妥类药物在不同pH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会发生特征性变化

11制剂分析与稳定性研究

药物制剂分析概论-同步测验-截止

14、片剂分析中,当原料药与辅料难以混合均匀时,应该以含量均匀度检查替代重量差异

15、当片剂中的活性成分难溶于水时,无须做溶出度检查

16、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标示量不大于25mg或主药含量不大于25%(g/g)的片剂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17、普通片剂崩解时限检查中,对烧杯内水的温度要求为40℃±1℃

18、应用篮法测定溶出度时,不需要对溶出介质进行脱气处理

19、可见异物(foreign insoluble matter)系指存在于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100μm

20、细菌内毒素没有热原活性,注射液分析中,无须对其进行检查

21、中国药典规定,普通片剂崩解时限检查中,启动崩解仪后,各片均应在10分钟内全部崩解

22、中国药典规定,对片剂重量差异检查时,取供试品10片进行检查

23、片剂含量测定时,糖类如淀粉、糊精、蔗糖、乳糖等稀释剂可干扰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含量测定方法

24、复方制剂是含有三种以上活性药物成分的制剂

前言:用化学符号表示:(1)2个氢原子______; ...答案为:(1)2H;(2)4SO42-;(3)3CO2;(4)+2 MgO。 解析过程: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用化学符号表示:(1)2个氢原子______; ...

答案为:(1)2H;(2)4SO42-;(3)3CO2;(4)+2 MgO。 解析过程: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

氢分子、氢元素、氢原子的化学表达符号.

氢分子:H2 氢元素:H 氢原子:H

1个氢原子写作H,1个氢分子写作H2.因为H是元素,也因为单个存在可看作原子.但如果写分子式则最起码要有两个原子构成.实际上一个氢分子也可写作H3,但由于这不属于初三内容,在教学大纲中不包括,所以写出来视为错误. 遇到2N2应写作两个氮分子,这个式...

在初中阶段,可以这样记忆,化学方程式中一般写得都是物质的化学式,除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如C S P 等),其化学式与原子相同外,其它都应该写成分子式.方程式中不能写氢原子.

氢分子、氢元素、氢原子的化学表达符号。

氢分子:H2 氢元素:H 氢原子:H 祝你学习进步,生活开心!

用化学符号表示:(1)氢原子______;(2)氧分子_...

(1)由元素的意义可知,氢元素的符号能表示一个氢原子,所以,氢原子符号为:H;(2)氧分子是双原子分子,所以,氧分子的符号就是在氧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数字2.符号为:O2;(3)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由化学式的写法可知...

氢原子和氢元素的化学符号

H 就行了,即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

用化学符号或者化学式填写:⑴2个氢原子 ...

2H;N 2 O 5 ;NaCl;Al 试题分析:(1)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个数为1时,1省略,故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2)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个数为1时,1省略,故1个五氧化二氮分子表示为N 2 O 5 ;(3)食盐水是氯化...

表示2个氢原子的化学符号是(  )A.2H+B.2HC....

A、2H+表示2个氢离子,故A错误;B、2H,表示2个氢原子,故B正确;C、H2,表示1个氢气分子,故C错误;D、2H2,表示2个氢气分子,故D错误.故选B.

2个氢分子和氢原子用化学符号怎样表示

2个氢原子用化学符号表示为2h,因为h表示一个氢原子,h2表示一个氢分子望采纳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八、初中化学中的“三”

九、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 2O 2=== 2H 2O + O 2↑ 此反应MnO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 3(氨气)、CO(一氧化碳)、CO 2(二氧化碳)、CH 4(甲烷)、 SO 2(二氧化硫)、SO 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 2(二氧化氮)、H 2S(硫化氢)、HCl(氯化氢)。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 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 2(氧气)、N 2(氮气) 、H 2(氢气) F 2(氟气)、Cl 2(氯气)、Br 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 3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 4(高锰酸钾)、K 2MnO 4(锰酸钾) MgSO 4(硫酸镁)、CaCO 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 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每层最多排2 n 2个电子( n 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 2

(5)盐酸、氢氯酸:HCl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 3(也叫小苏打)

(13)铜绿、孔雀石:Cu 2(OH) 2CO 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7)氨气:NH 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 3·H 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 2(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 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 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 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 3、SO 2、HCl(皆为无色)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 3OH;固体:NaNO 2CuSO 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 波尔多液)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 42的化合物只有BaSO 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 3是红褐色沉淀,Cu(OH) 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 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 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 2CaCO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 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 2和O 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红色:Cu(亮红色)、Fe 2O 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 3+的溶液(棕黄色)

有色气体:Cl 2(黄绿色)、NO 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 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 2

有臭鸡蛋气味:H 2S

3.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 4、AgCl(就这两种物质)

Fe(OH) 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 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 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 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 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 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 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 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 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 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 2、CO、CH 4)或用CO、H 2还原CuO、Fe 2O 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 2、NO 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SO 2、NO 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3.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 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4.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 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 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 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 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 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 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 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 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 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5.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 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 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 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 4变蓝色。

(3)有CO 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 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 2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 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a.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b.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c.由a和b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100%

(2)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质量 × 100%

(3)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某化合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 100%

(4)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和/混合物的质量 ×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a.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b.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八、初中化学中的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 2、CO、CH 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1.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九、化学中的一定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 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 4+、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 S 一定大于 C 。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 4NO 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 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 +、NH 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 4NO 3、NH 3·H 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 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 2CO 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 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 4 =Na ++H ++SO 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 2SO 4、NaHSO 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 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 +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 2CO 3、NaHCO 3溶液都显碱性,而Na 2CO 3、NaHCO 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 2O 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 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 2O、Na 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 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 2、SO 2、SO 3、P 2O 5、SiO 2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 2)不溶于水 。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 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 3、CH 4

34.5 g某物质放入95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氧气(O 2) 氢气(H 2) 二氧化碳(CO 2

1. 药品高锰酸钾(KMnO 4)或双氧水(H 2O 2)和二氧化锰(MnO 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 2SO 4

[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 3)和稀盐酸(HCl)

3.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 2

氧气(O 2)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氢气(H 2)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二氧化碳(CO 2)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O 2)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氢气(H 2)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二氧化碳(CO 2)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6.放置正放 倒放 正放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3)制备二氧化碳(CO 2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1)氧气 O2(通常状况下) 化学性质及用途

(O 2)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a. 供呼吸;b. 炼钢;c. 气焊。

(注:O 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④3Fe + 2O 2== Fe 3O 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a.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c.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

(3)二氧化碳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 2叫“干冰”。

a.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b.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4)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1.定义:多变一(2)基本形式:A+B=AB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 22CuO现象:铜丝变黑。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8.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 点燃SO 2现象: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 2高温2CO(是吸热的反应)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H 2:O 2=2:1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8.锻烧石灰石:CaCO 3高温CaO+CO 2↑(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基本形式:A+BC=AC+B

2.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1)-(6)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7)-(8)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3.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4.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1.定义:相互交换(正价与正价交换)

基本形式:AB+CD=AD+CB

(4)盐(可溶)与盐(可溶)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满足下列任意一个条件(1)有水生成  (2)有气体生成 (3)有沉淀生成

2.碱性氧化物+酸→盐+H 2O

4.酸+盐→新盐+新酸

5.盐1+盐2→新盐1+新盐2

6.盐+碱→新盐+新碱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注意: 酸性氧化物+水→酸

注意: 碱性氧化物+水→碱

6.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 2,也可以用CO 2检验石灰水)

注意:6-11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 ——盐 + 水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初中化学常考元素,一定要背过!

初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精选35个

初中化学物质的【除杂方法】总结,常考易错内容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记忆口诀,巧记!

初中化学各题型答题技巧,转给孩子一份!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中考君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个氢离子的化学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