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的十字架为什么有三横信仰是什么

东正教――其历史,神学和灵修

在这次演讲中,我将尝试着对东正教的历史,神学和灵修学做一个基础的介绍,在演讲结束后,我将很乐意回答各位的问题。

就历史而言,正教会是古老的,新约基督徒的教会,由主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建立。正教会的起源,可以通过一条径直而无中断的法脉回溯到基督和使徒时代的耶路撒冷。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正教会的这个神圣传承始终没有中断。今日正教会的教义,礼仪和实践,与初期教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在过去的两个千年中,正教会始终忠实地追随和效法了原初教会的理念。

正教这个字,在希腊文中可以被解释为对上帝的“正确崇拜”或者“正确的赞颂”。为能正确地崇拜上帝,我们就必须正确地了解上帝是谁,耶稣基督是谁。我们需要拥有正确的经典来启示我们,我们也需要有对这些经典的正确解释。

延续到今日的正教会,是一个有形可见的机体,一个奥秘的机体。她不是一个组织机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其神学的观点,正教会本身就是耶稣基督的身体。因为基督既是上帝又是人,同时拥有神人二性,所以他的身体也是神人联合之体。

教会存在的目标无非就是与上帝结合。也就是将其成员带入与其首脑――基督的永恒共融中去。

正教会――耶稣基督的教会,正式开始于公元33年的五旬节,在那一天,正如耶稣基督事先所预言和许诺的,圣灵降临在了守侯于耶路撒冷的众使徒身上。从那天开始,使徒们被赋予了神圣的能力,并开始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传播基督徒的信仰。从耶路撒冷开始,使徒们走遍了罗马帝国和偏远的地区:使徒圣彼得去过希腊和罗马,在他殉道于罗马城之前曾任叙利亚的安提约基亚城(安条克)主教;使徒圣安德烈曾去过俄罗斯,按照一些古老的传说,他一直走到当时中国的西部边界;圣马可则到了埃及,并在那里建立了基督徒的团体;圣多马去了印度;而圣马太则到了埃塞俄比亚。

不管使徒们走到那里,都会任命主教,司祭和辅祭,并以覆手的方式来祝圣(按立)他们。主教们是使徒的直接继承者,并从使徒那里得到了按立司祭和辅祭的权柄。

那些由使徒直接任命以作为他们继承者的主教们被后世称作“使徒教父”(以示他们是使徒的亲淑弟子)。他们的许多书简信札被保留了下来,并被编入了《使徒教父集》中,这些信中有很多是写给各地方教会的,包括那些也收到过使徒圣帕弗罗书简的地方教会。这些早期的文献包含了许多有关初期教会的宝贵信息,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教会生活和组织的情形。

例如使徒教父中很有名的一位――使徒圣约翰的弟子圣依纳爵。他在公元67年前后被祝圣为安提约基亚城(安条克)的第二位主教,也就是圣彼得的后任。在他写于公元106年的书信中,圣依纳爵特别强调了两件事情:主教和圣体血。他如实地洞见了:教会既是教阶性的,也是圣事性的。他如此写到:“论到教务,若离开了主教,什么也不可作。”而举行圣体血礼仪(圣依纳爵称之为‘不朽之药石’‘救主耶稣基督之体血’)则是主教的第一要务。圣依纳爵最终殉道于罗马。

今日正教会的主教们都拥有来自这些使徒教父的统绪,并通过他们可以将此法统上溯到使徒和基督本人。基督亲自覆手于使徒们,而使徒们通过同样的覆手礼按立了他们的继承人,今日的教会也继续着这样的传统。举例而言,如今在耶路撒冷的正教会主教们都可以给出他们历代前任的名单,一直追溯到使徒圣雅各――主基督的弟兄(他们并没有血缘的联系,因为主基督生自童贞女,而圣雅各是主基督的养父圣约瑟的儿子);同样,如今安提约基亚正教会的主教们也可以提供类似的名录,一直无间断地上溯到使徒之长圣彼得。

在圣教初兴的三百年中,基督徒常受迫害,并为主殉道。就在这种为肉身是危难,为灵魂却是神益的特殊环境中,基督教艺术和礼仪在圣灵的引导下不断地发展了起来。基督徒的每日礼赞仪式,脱离了原来犹太教的模式,在藉以避难的地窟中逐渐成型。这些仪式相应于一昼夜间的每三个小时――也就是每天一共八次。正教会至今仍每天举行这样的礼仪。

从使徒时代以来,教会的一切仪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圣体血礼仪――事奉圣礼。事奉圣礼的礼典最初成型于耶路撒冷,由主的弟兄(基督养父约瑟的儿子)使徒圣雅各所作。圣雅各所作的这个事奉圣礼礼典,至今仍被使用。在所有的地方正教会中,一年至少举行一次圣雅各的事奉圣礼,而在耶路撒冷则被更频繁地使用。在圣雅各事奉圣礼的基础上,公元四世纪的两位教父圣巴西略和圣金口约翰分别编撰了更精简的事奉圣礼礼典,前者在一年中使用十次,而后者则用于所有不使用其他礼典的日子。

正教会的绘画艺术也同样开始于教会历史的初期。最早的圣像是画于基督徒地窟墙上的壁画,内容一般是基督,以及旧约和福音故事的图景。这种传统一直在正教会内延续,至今许多正教教堂被饰以壁画。

公元312年,迫害和殉道的时代画上了句号,罗马帝国东部的统治者,君士坦丁大帝,成为了第一个接纳基督信仰的皇帝。他将帝国的首都由意大利的罗马迁移到了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随着教会由地下走向地上,基督信仰也逐渐发展繁茂起来。有许多民族和国家纷纷皈依了基督,如格鲁吉亚,罗马尼亚等。教会在这些国家中成生活各方面的中心。在这获得自由的时代,教会开始更加着力于厘定信仰的规范,经典的条目,并以此克胜各种异端邪说。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亚城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因为既然皇帝希望他的国家成为一个基督徒帝国,自然也就盼望它建基于统一的正统信仰――一个正确地崇拜和礼赞上帝的信仰。

当时帝国疆域中的全体主教都被召集来开会――他们共是318位。在这第一次神圣普世大公会议中,主教们厘清了基督徒神学的一个要点:“耶稣基督是不是上帝?”因为当时的一个异端司祭亚略(阿里乌斯)宣称耶稣不是上帝,他以此理论迷惑了很多人。与会的主教们毫无异议地一致宣认,耶稣基督是真实的上帝,与父同一性体。他们将他们的信仰宣告浓缩成了一篇被称为《尼西亚信经》的文字,这篇信经是基督徒信仰的摘要,并以坚定不移的言辞确认了耶稣基督的神性。

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八世纪,一共召开了七次这样的普世大公会议。一般来说,每当某种异端兴起,扰乱教会的时候,教父们就会集结大公会议以宣明正道。我们正教徒相信在这七次神圣普世大公会议中,主教们在上帝圣灵的指引下宣告了真实的教义,并以此教义克胜了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所可能提出的一切异端邪说(也就是对上帝是谁以及耶稣基督是谁所可能做出的错误回答)。

在普世大公会议以外,也有许多次地方性公会议被教会接纳为圣传的固有部分。比如很重要的一次地方性公会议:于公元397年在北非举行的迦太基公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教父们定断了圣经所应该包涵的书目。因为在教会初始的三个世纪中,圣经的书卷虽然已经被写成并流传,但是它们仍处于被编辑的过程中,在某些地方,一些书卷因为引起争议而被删除,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有经外的书卷被掺和进了圣经。而教会在圣灵的指引下,于新约最后一卷成书后约三百年,终于在公会议中确定了新约正典的目录,并要求所有基督徒永远遵循无违。

因此要多谢正教会的历次神圣公会议(包括普世的和地方的),使得我们能够拥有正确的信仰,正确的崇拜,正确的教义和正确的经典。

在普世大公会议中,主教们明确了教会的组织形式,建立了五个牧首区,分别以当时帝国的一个大都市为中心,它们是: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在北非,今日的埃及境内),安提约基亚(一译安条克,在今叙利亚境内),耶路撒冷。每一个牧首区都有一位牧首,作为其首席主教。

一位一世纪末的使徒教父,罗马的圣克莱孟(曾师从圣彼得和圣帕弗罗,并被圣彼得祝圣为罗马主教),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对教会组织的原初理解。他写到:“每一位主教都拥有完满的使徒性神恩,教会在主教的职务中具体而微地临现。在主教的集会中,他们彼此协商,而基督则是他们的首脑,除基督之外,没有任何人是教会的统治者。”在这样的模式中,于数百年间各级地方教会彼此共融,相安无事。

然而到了公元九世纪,帝国的东西两部分日益疏离。罗马牧首(教皇/教宗)开始将新奇的理念引入教会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罗马主教对于全体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柄。教宗声称,他是普世教会在人世间唯一至高无上的首脑。

罗马教皇的另一个背离正统的做法是变更了尼西亚首届神圣普世大公会议所制定的信经。罗马以外的四大牧首区,遵循圣约翰所记录的基督圣训(圣经新约,约/若,十五章,二十六节),坚持宣认圣灵是由父而发,然而罗马教皇却声称圣灵是由父子共发。并将毫无圣经和圣传依据的“和子”(拉丁文filioque)一词加入了尼西亚信经。

因为正教会坚持古老而正统的信仰,拒绝任何篡改正信的增减,最终在公元1054年,罗马教宗和他的追随者脱离了正教会,和其余四个牧首区分离。

在1054年大分裂之后,罗马牧首区开始自称为天主教,或者“公教会”,并在他们的历史中不断改变原初的信德和实践,而在东方,在正教会中,来自基督和使徒的原始信仰和实践则被完整地,毫无改变地保存了下来。

同时,正教的信仰也越过了拜占庭帝国的疆界,被传播到了其他的国度。在九世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传教士们耕耘于保加利亚王国(包括今日的保加利亚,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大部分),并归化了国王和民众。不久以后,在公元十世纪,俄罗斯大地也皈依了正教信仰。

正教会也常常被称为“东正教”或者“东方正教会”,因为在治理帝国西部的牧首区――罗马――背离了正道以后,剩下的四个古老的牧首区都位于帝国的东部。然而,正教会并不仅仅属于东方人。正教信仰是是源自基督和使徒的纯一不变的正道,在本质上是普世大公的,也就是属于全人类的。两千年来,正教会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美国,西欧,非洲,亚洲,澳洲。

今日全世界正教信徒的人数大约有二亿五千万。也就是说,正教会是世界上仅次于罗马天主教的第二大基督徒团体。(尽管广义的新教信徒人数总和超过正教信徒的数量,但是他们却不隶属于同一个教会或者信仰体系)。

另外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经过两千年的政治和历史的剧变,正教会仍然是共融一致的整体。尽管存在者不同的地方圣统,例如希腊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等,但是他们彼此在信仰,礼仪,组织结构上是没有相违之处的。他们只是同一信仰的不同地方文化表现形式而已。他们共融于同一教会整体中――也就是毫无变更地保存了原始基督教信仰宝藏的正教会。

Orthodoxy),三大派别(即、东正教、)之一。因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又称正教(希腊文Orthodxia,意为正统);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于东罗马帝国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成,在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又称希腊正教。目前是基督教的的第二大宗派,信徒人数仅次于天主教,主要分布在、、、、、、、等。

  1453年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的正教会相继脱离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目前希腊正教一词,常用以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与天主教不同,东正教实行多中心的管理体制。东正教世界共由十五个自主的东正教会组成,其中,俄罗斯东正教会在东正教世界中规模最大,它拥有1亿5千多万教徒。在俄罗斯东正教会的157个主教区中,只有68个位于境内,其余的分布于各地。各国的东正教主要源自俄罗斯东正教会,只有一少部分源自其他东正教会。

  由于东、西罗马帝国政治、语言、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派教会认为自身高于其他教会,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则认为各教会相互平等,因而东西教会一直为争夺最高教权而不和,终于在1054年正式分裂。在拜占廷帝国时期,东正教是帝国国教,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世俗政权,大主教的任免,主教会议的召开,对教义的解释,均由皇帝控制掌握。日常领导则由牧首负责。早期主要牧首区有4个,即君士坦丁堡、亚力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15世纪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各国家、地区和民族先后成立自主教会。16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自立,建立牧首区,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会,东欧各国正教亦陆续宣布自主。各自主教会在法规和行政方面有独立自主权,并可自选大主教,但彼此之间在信仰和圣事上是共同的。东正教自主教会有15个,即君士坦丁堡正教会、亚历山大正教会、安提阿正教会、耶路撒冷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格鲁吉亚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塞浦路斯正教会、希腊正教会、阿尔巴尼亚正教会、波兰正教会、捷克斯洛伐克正教会、美国正教会,另外在日本和芬兰也有自治教会。20世纪60年代,东正教各教会曾联合召开了几次世界性会议,讨论使其教义、礼仪符合时代要求,与罗马天主教平等对话以及参加普世教会运动等问题。

  东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和领导,它自设牧首区,牧首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首脑为主教,以下是司祭和辅祭。在信仰教义上,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注重道成肉身对人的转化作用,不强调人的原罪,因而不十分强调赎罪论,强调得救不仅依靠天主,而且依靠自身的善行。在基督论方面,东正教坚持并只承认教会成立后8个世纪的7次公会议所阐明的教义,强调三位一体。

  东正教有七种圣事,即洗礼、涂油礼、圣体血、告解、终傅、神品、婚配。在弥撒中使用发酵面饼,受洗者要浸入水中3次,涂油礼时额、眼、鼻、嘴、耳、胸、手足均要涂油,其余圣事与天主教相同。强调礼仪的神秘气氛。教堂陈设布置庄严华丽,宗教服饰引入注目。东正教节日繁多,除耶稣诞生、受难、复活、升天等节日外,还有圣母圣诞瞻礼、圣母献堂瞻礼、圣母行法瞻礼、圣母领报瞻礼、圣母升天瞻礼等及许多斋期。

  325年尼西亚公会议以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派教会间,因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矛盾逐渐尖锐。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在谁居教会首席地位的问题上,争斗愈烈。以后历经6~8世纪的“和子句纠纷”和9世纪的佛提乌分裂,以及11世纪东西教会对意大利南部教会控制权的争夺,1054年终于酿成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派教会自9世纪起,已逐渐向保加利亚、基辅罗斯等国发展。1054年后,拜占廷国势日益衰落,罗马教会继续谋求居整个基督教世界首席的地位。1096年教皇乌尔班二世组织十字军东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1206年,东正教普世牧首区被迫迁往尼西亚。1261年,拜占廷皇帝弥迦勒八世帕利俄罗戈斯收复首都,牧首区迁回君士坦丁堡。

  12世纪后,拜占廷帝国外忧内患频仍。东派教会原有的四大主教区已有两个(安提阿和亚历山大)为穆斯林占领,另一主教区耶路撒冷则为十字军建立的拉丁王国所占。15世纪30年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拜占廷发动进攻,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教皇尤金四世乘机于1438年召开佛罗伦萨公会议,旨在使东方教会屈服,确立教皇在基督教内的首脑地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约瑟二世率领东正教会代表 700人参加。会议就炼狱、和子句等教义问题展开争论。由于东正教会让步,次年7月会议签署通过东西教会合一决议,确认教皇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权地位。史称佛罗伦萨合一。后因东派教会内反对派的抵制,迫使参加会议的东派代表声明签字无效,合一终于没有成功。

  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苏丹出于政治考虑,对东正教会采取宽容政策,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被征服的东正教徒总管,其监管范围包括东正教会四大牧首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君士坦丁堡牧首虽自称具有普世性,实际上处于被征服地位。16世纪以后,一些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正教会先后成立自主教会。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在督管区基础上成立。1589年,俄罗斯正教会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区。以后,使用俄罗斯正教礼仪的教会,常通称俄罗斯正教。

  16世纪以后,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实际权威性已丧失殆尽。自主教会是指在法规和行政方面享有全部独立权并可自选大主教和主教的教会;有时也指不依附教郡都主教管辖的个别教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主教会多为民族教会,亦有地区性教会。各自主教会间在信仰和圣事上彼此相通,并按传统的尊称顺序排列:

  君士坦丁堡牧首区 原为东派教会首席大主教区。相传使徒安德列始建主教座于此。牧首区首脑驻节座堂。从1586年后,设在伊斯坦布尔北部法那尔的圣乔治教堂(见希腊正教会)。

  亚历山大里亚牧首区 早期东派教会四大主教区之一。相传圣马可始建主教座于此。总会现设在希腊基菲西亚(见希腊正教会)。

  安提阿牧首区 早期东派教会四大主教区之一。相传使徒彼得始建主教座于此。现在总会设在大马士革(见希腊正教会)。

  耶路撒冷牧首区 早期东派教会四大主教区之一。相传耶稣的弟兄雅各始建主教座于此。管辖巴勒斯坦的正教会(见希腊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 在正教传统的尊称排列上,位居第五。1589年取得自主地位。以后在北美、芬兰、日本、朝鲜和中国相继建立隶属其管辖的教会和教区。俄罗斯正教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目前实行牧首制,总会设在莫斯科。崇拜礼文使用教会斯拉夫语。

  格鲁吉亚正教会 4世纪时格鲁吉亚教会属安提阿大主教区范围。据史载,罗马皇帝芝诺在位时,它取得自主地位,并得到安提阿牧首“漂布者”彼得的同意。此后,格鲁吉亚教会首脑尊称为卡托利科斯。1801年,格鲁吉亚并入俄国,该教会也于1817年受俄罗斯正教会委派的督主教管辖。俄国十月革命后,教会重建自主的卡托利科斯。

  塞浦路斯正教会 正教中古老的自主教会之一。教会在塞浦路斯的希腊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见希腊正教会)。

  塞尔维亚正教会 其所属教区大部在今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马其顿境内。辖 31个教区(其中3个在北美)。

  保加利亚正教会 927年,保加利亚教会成为大主教区,属君士坦丁堡教会管辖。在保加利亚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500年中,君士坦丁堡牧首通过希腊神职人员管理该教会。1870年成立的保加利亚督主教区,直到1945年才为君士坦丁堡牧首所承认。1953年牧首区恢复。目前有12个教区。

  罗马尼亚正教会 1865年,罗马尼亚的自主教会成立。1885年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认。1925年罗马尼亚正教会成立牧首区。1950年,特兰西瓦尼亚的东仪天主教徒重返东正教。现有12个教区。礼仪使用罗马尼亚语。

  波兰正教会 1924年建立。原属俄罗斯莫斯科牧首区管辖。1948年莫斯科牧首同意其自主。

  希腊正教会 一般称希腊教会。在拜占廷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希腊正教会都属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辖。1850年,普世牧首承认其自主地位。希腊独立以后,希腊正教成为希腊国教。最高首脑称雅典和全希腊大主教。

  捷克斯洛伐克正教会 19世纪,捷克地区建立正教会。1910年,有信徒千余人。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后,塞尔维亚正教会牧首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组建正教会。1921年,在喀尔巴阡山区设立穆卡切沃教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穆卡切沃地区并入苏联。同时,在苏联乌克兰伏尔希尼亚地区的 1万名信仰正教的捷克移民回到捷克斯洛伐克。现有4个教区。1951年,俄罗斯莫斯科牧首区承认其自主地位。

  阿尔巴尼亚正教会 原属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辖。1937年取得自主地位。

  美国正教会 1794年俄罗斯正教会传教士在当时尚属俄国的阿拉斯加建立教会。1872年,在旧金山建立第一座属俄罗斯正教会的主教座堂。1890年,北美已有50万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移民。1905年,教区中心迁纽约。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断绝关系。一些非俄罗斯民族的东正教会纷纷与本民族的自主正教会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联系。1922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在美国建立希腊正教大主教区。美国正教会就此分成众多按民族划分的教区,并于1924年宣告自治。在这以后,美国都主教区事实上已经自主。1970年美国自主教会建立。1978年信徒人数约100万。包括近500个牧区。祈祷仪式大都使用英语。除美国正教会外,在北美还有属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管辖的希腊正教会和乌克兰正教会。

  日本正教会 1872年俄罗斯正教会传教士尼古拉·卡萨特金在日本建立。1945~1970年间,属美洲俄罗斯都主教管辖。1970年,莫斯科牧首承认其自主教会的地位。

  西奈正教会 东正教中最小的自主教区,实际上只辖有圣凯瑟琳修道院,修士20余人。该院现保存有大量早期基督教希腊文羊皮卷手稿(见希腊正教会)。

  芬兰正教会 自治教会。按教会法典规定,自治教会的大主教由所属牧首区指定。教会事务中,除与其他教会的关系外,教会均可自主决定。奉正教的芬兰人多源于卡累利阿。1919年,莫斯科牧首区同意它有自治地位;1923年作为自治教会转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治下。

  东正教的教义是由圣经、圣传两部分组成。东正教把《圣经》作为基本经典,并且是教义的中心依据。《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圣传指教会的传统。包括大公会议的决议(前七次)、使徒遗训、教父著作等等。

  东正教和所有的基督宗教一样,都是以圣经为经典。并作为教理的依据。但是东正教和天主教一样都是把次经纳入正典,称为第二正典或次正典。因此东正教和新教的圣经不尽相同。正教会的旧约圣经卷目为50卷(包含不被天主教承认的4卷次经或合并在天主教旧约圣经中的个别篇目),新约圣经为27卷。目前中国的东正教会由于没有进行圣经译经等工作,旧有的文言文译本亦不能广泛使用。故中国东正教会目前同时使用天主教圣经中文译本的思高本和新教圣经中文译本的和合本上帝版这两个版本的圣经。

  圣传指教会的传统。包括大公会议的决议(前七次)、使徒遗训、教父著作、圣事礼仪、圣职圣品等等。正教会目前使用的是传统的三阶圣品制,即执事、神父、主教。关于教会历法,东正教会使用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作为教会历法。

  1.信守前七次公会议信条,不承认以后天主教所举行的历次公会议。在“和子句”问题上,东正教继承东派教会的观点,认为此乃是对《尼西亚信经》的篡改。

  2.关于救赎论,注重道成肉身,认为人之得救,在于把有罪必死之人,通过与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联合而变成属于神的、不死的生命。在东正教神学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败坏的内容,因此不十分强调赎罪论。关于恩典和原罪论,东正教的观点和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有所不同。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罪中犯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须择善,天主才能帮助他们。善功只是条件,并不具有得救的效用,只有靠天主的恩典才能获得重生和得救。圣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赎作用,是给予一切人的,凡愿意接受信仰和洗礼的,都可以得救。认为凡是愿意敬奉天主的,都可得到报偿。

  3.特别重视对圣母的崇拜。三一论确立后,对圣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个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贞女马利亚就成了最理想的对象。在东正教中,圣母的名称有数十种。在东正教各自主或自治教会中,有许多以圣母命名的教堂。

  东正教相信耶稣为上帝圣父的圣子、全人类的救世主、“弥赛亚”、“基督”,降生成人,救赎万民,免其受苦。

  东正教的十诫(耶稣总结摩西十诫的大意为你当全心、全灵、全意,爱你的上帝;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

  第一诫 曰吾乃尔主上帝,吾之外毋奉他主。

  第二诫 毋造捏偶像及凡天上地下土中水间,所有诸物之像,毋叩拜奉事之。

  第三诫 毋以上帝尔主之名而轻发。

  第四诫 记忆以第七日为圣其。六日间任尔做工营尔诸务,而第七日乃属上帝尔主。

  第五诫 孝敬尔父母则吉祥必及尔身而延寿于世。

  第七诫 毋行邪淫。

  第十诫 毋恋人妻毋贪人之宅屋田庄仆婢牛驴等并一切凡系人之物。

  东正教基督徒信仰生活的规范,除上帝十诫外,尚有东正教会所立的教规。 教规共有四条:

  一、凡主日暨诸瞻礼之日宜上帝听经祈祷。

  二、遵守圣教会所定斋期。

  三、解罪至少每年一次。

  四、领圣体血每年至少一次。

  即“圣礼”,圣礼仪在东正教会中,占重要的位置。透过“圣礼”信徒能与教会保持关系。“东正教的神学家认为,宗教仪式是教会对教徒思想发生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手段。”东正教与天主教一样也有七大圣礼:受洗、涂圣油、受圣职、告解、婚配、终傅、圣体血。

  又称为“事奉圣礼”、“圣上帝事奉圣礼”或“圣餐礼”。是最重要的一项圣礼。东正教会每周日(主日)都会举行一次圣体血。目前普世东正教会使用的事奉圣礼主要有:圣金口约翰侍奉圣礼、圣瓦西里侍奉圣礼、圣格里高利预祭(预先成圣)侍奉圣礼等。西方礼东正教会,多使用米兰弥撒礼仪,高卢弥撒礼仪和脱利腾拉丁弥撒礼仪。西仪正教中使用脱利腾拉丁礼的教会在礼仪上几乎与天主教无异,也把圣礼仪称为弥撒,弥撒经文中也有托马斯阿奎那的祈祷文.只是用有酵饼作为圣餐,没有为罗马教宗的祈祷文.

  东正教的信徒受洗,都要浸到水中。因为东正教认为,浸到水里可以洗除原罪和本罪,并且可以得到“上帝的恩惠”,因此再生,之后才有资格领受其它的圣礼。

  “圣油”需要经过主教祝圣之后才能被使用。涂圣油是表示“圣灵恩赐的印记”。这是在刚受洗后的施行的,为的是使新入教者坚定对三位一体上帝的信仰。

  受圣职是当有人担任神职时,所举行的圣礼。

  又称为“告解”。当信徒有犯错时,可以透过此行动能得赎罪的方式。东正教会规定:七岁儿童以上,需要先忏悔告解后,才可以领圣体血。

  透过一套仪式在教会内举行婚礼。婚礼中有一个仪式名为加冠,即新人们被加冠为其未来家庭的国王与王后。

  即终傅,在信徒临终前所行的仪式,亦可以在信徒重病、遇到身体和心灵的考验时使用。在信徒的眼、耳、口、鼻、脸颊、胸、手、脚涂抹圣油。目的是让信徒可以免受病痛之苦,赦免罪过。临终的信徒可以安心的进入天堂。

  东正教否认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区’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区有权成为牧首区”的观点,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根据国家或城市在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设立牧首区。牧首区(大主教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首脑为主教,主教的人选必须是高级修士(修士大司祭)或领圣职后保证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结婚,但不能作为主教人选。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或司祭)、修士司祭(或司祭)和修士辅祭(或辅祭)。再以下的助祭、诵经士等教职人员无神品。

  节日繁多。其中以复活节最为重要(又称耶稣复活瞻礼),称为节中之节。据尼西亚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因正教沿用儒略历,故其复活节日期较天主教和新教所采用的格列历(即公历)推算至今约晚13天。1924年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和希腊正教系的大部分教会改用格列历;属俄罗斯正教系的多数教会包括中国东正教会仍沿用儒略历。除复活节外,还有“十二大节日”。其中3个大节,依复活节为推算标准,称为移动瞻礼,即棕树节,又称主进圣城瞻礼,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天;耶稣升天瞻礼,在复活节后40天;圣三一瞻礼,在复活节后50天。其余9个为定期瞻礼,即圣母圣诞瞻礼(约9月20~21日,公历。下同)、荣举圣架瞻礼(约9月26~27日)、圣母献堂瞻礼(约12月3~4日)、耶稣圣诞瞻礼(约1月6~7日)、圣母行洁净瞻礼(约2月14~15日)、圣母领报瞻礼(约4月6~7日)、耶稣显荣瞻礼(约8月18~19日)、圣母升天瞻礼(即圣母安息节,约8月27~28日)。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许多节日和斋期。

  传入的东正教属俄罗斯正教系统。中西交通扩展以后,俄罗斯正教士和教徒曾来中国活动。1665年,以切尔尼柯夫斯基为首的俄国武装人员侵占中国黑龙江左岸的雅克萨地区,竖木建堡。俄国基廉斯克修道院长叶尔莫根在该地建基督复活教堂。1671年,他又在该地磨刀石山建仁慈救世主修道院。此为东正教传入中国之始。

  中国军队收复雅克萨后,一部分俄俘押至北京,编在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城东北角胡家圈胡同。为照顾俄俘的宗教生活,政府将该胡同内一关帝庙,改建为东正教堂,称尼古拉教堂。

  1700年6月,沙皇彼得一世发出派遣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教士手谕,从1715~1956年,共有20届俄罗斯传教士团驻北京。其中1860年前的12届传教士团均由沙俄政府直接委派(从1807年起,沙俄外交部向每届传教士团委派监护官)。当时是沙俄派驻中国的官方代表机构,其任务按照1780年俄罗斯正教最高宗教会议的指示和沙俄政府1818年的训令,主要是办理中俄外交事务,收集情报资料。在华神职人员共46名。但是,从1715~1860年的145年中,有记载的教徒人数只有200名左名。这个时期的传教士团,为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和,起过重要的参谋作用。1860年以后,驻北京传教士团改由俄罗斯正教最高宗教会议派遣。其外交职能改由俄国派驻的外交公使办理。他们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利,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内地传教,出版汉文传教书籍,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

  1900年前后,陆续在哈尔滨、沈阳、旅顺、上海、天津、青岛、新疆,以及河南省卫辉等地建立教堂。据统计,在1917年前,属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的机构,有教堂37座,神学院1所,男、女学校20所,气象台1座,企事业机构46家,拥有财产150万卢布。受洗的中国籍居民逐年增加。

  俄国十月革命后,白俄人员大量流亡中国,教徒人数骤增。1922年,驻北京传教士团更名为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并断绝同莫斯科正教会的关系,属流亡在塞尔维亚卡尔洛瓦茨的俄罗斯正教国外临时主教公会管辖,并相继在哈尔滨、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设立4个主教区。1923年东北各地有教堂38座,仅哈尔滨主教区就有信徒约30万人,几乎都是白俄流亡者。

  爆发后,1938年在东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祷所共67座,信徒急剧下降至2.5万人(其中哈尔滨市有1万人),神职人员为155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东正教会北京总会和哈尔滨主教区、新疆教区同设立在慕尼黑的俄罗斯正教临时主教公会断绝关系,归属莫斯科牧首区。但遭上海教区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区奥西波夫反对。

  成立后,俄侨相继离华,1955年莫斯科牧首区阿历克赛牧首、伊拉列昂大主教和尼古拉修士大司祭到上海召开中国东正教各教区主教和负责人会议,讨论中国东正教会自主问题。1956年,自主的中华东正教会成立,由姚福安担任大主教,俄籍神职人员陆续离华。据1984年统计,中国现有东正教徒8000人左右。1984年哈尔滨市的圣母帡幪教堂恢复宗教活动。

  近十余年来,中国港台地区出现了一些东正教会的教区。1996年11月,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在香港设立了“香港及东南亚正教区”。成立之初,香港东正教会在本地只有10多名教友,如今已经发展到200多个家庭。教徒成员主要是美国人、埃塞俄比亚人、法国人、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和当地华人。除了香港本地,香港和东南亚正教区还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该教区共有神甫30名,教徒达2.5万人。2003年,香港和东南亚正教会在台湾正式注册了一个名为“台湾基督正教会”的直属教区。2004年,俄罗斯东正教会也在香港设立了教区——“圣彼得圣保罗教会”。目前,该教区约有20名教徒,绝大多数为生活在香港的俄罗斯人,还有一些教徒来自乌克兰、芬兰、爱尔兰和美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正教的十字架为什么有三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