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宇宙中的石头是怎么形成的都从哪里来的啊?

本文基于回答网友这样一个问题:宇宙那么大,大部分行星都是石头,问题来了,石头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本身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宇宙是很大,大得迄今为止科学界也不知道有多大,只知道可观测宇宙半径约465亿光年。但宇宙大部分行星都是石头这个论断就大错特错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先了解宇宙形成过程和元素丰度。

宇宙起源和元素丰度简介

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138.2亿年前的奇点大爆发。奇点是一个无限小的能量点,爆炸开始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但爆炸1秒钟内,就产生了夸克、胶子、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爆炸10秒钟内,质子、中子就结合成了原子核。

因此,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能量转化而来的,符合爱因斯坦创立的质能方程:E=MC^2。但宇宙初创时期,极端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电磁波和光都无法溢出,宇宙处于不透明的黑暗时期,电子也无法与原子核结合成原子。

一直到爆炸发生38万年后,宇宙温度降到了3000K,密度也大大降低以后,光子才得以脱耦而出,发出宇宙诞生以来的第一缕光,电子也与原子核结合诞生了中性原子。

宇宙元素是从最简单开始的,最早的原子只有氢和氦,还有极少量的锂。这几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里排在前3位,原子核中分别只有1、2、3个质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也只有1、2、3个。它们在宇宙中质量丰度(比例)为:氢占76%,氦占24%,锂极少,约占0.%。

这些数据当然不是信口开河,已经从测量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烬中得到答案,人们把这些余烬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种无处不在的辐射正是宇宙大爆炸38万年后发出的第一缕光的残留。

宇宙形成初期,这些元素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凝聚成分子云,这些分子云不断聚集,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密,就渐渐形成了恒星和星系。恒星是宇宙中可见物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以等离子态的形式存在,宇宙中等离子体占可见物质的99%以上。

因此,宇宙可见物质中最多的是等离子态物质,而不是石头。

所谓可见物质,是现代天体物理学认为,组成宇宙的总质能中,暗能量占据了68.3%,暗物质占据了26.8%,可见物质,包括恒星、星云、光子、中微子等加起来只占有4.9%。暗能量和暗物质由于不会与光(电磁波)发生吸收、反射等任何作用,因此我们无法看见。

宇宙初期除了氢和氦以及微量的锂,没有其他元素,是随着恒星核聚变不断将轻元素融合成重元素,元素的种类才渐渐多了起来。大质量恒星演化晚期会发生超新星大爆发,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就能聚合出更重的元素;宇宙中的重大天体事件,如中子星相撞、白矮星爆发等,都会形成重元素,最终才形成了现在已知的118种元素。

虽然现在宇宙中元素种类已经很多,但整个宇宙元素丰度依然是以氢和氦为主,占比依然达到99%,其他重元素加起来只有约1%。组成石头的主要元素不是氢和氦,这就是宇宙中行星不可能以石头为主的原因。

太阳系的石头行星有多少

太阳系由一颗恒星和八大行星以及许多小天体组成,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是银河系约4000亿颗恒星中一颗中小质量的恒星,叫黄矮星,质量约为1.989*10^30千克,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也就是说除了太阳,其余八大行星加起来只有整个太阳系质量的0.14%,更小的天体基本忽略不计。

在八大行星中,有4颗类地行星和4颗类木行星。类地行星靠近太阳,从里往外数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由近及远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谓类地行星就是像地球这样以岩石为外壳的行星,也叫岩石行星;类木行星就是像木星这样以气体为主组成的行星,也叫气态巨行星。

实际上岩石行星也并非都是由岩石组成,如我们地球地壳中的氧就含有46.6%;气态行星也并非完全由气体组成,比如木星、土星都有一个不大的岩石内核,在大气层深处高温高压下,气体也变成了液态和金属态。

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将岩石行星全部作为石头来算,气态行星就全部作为气体来算。那么八大行星的总质量中石头占据多大比重呢?地球质量约为6*10^24千克,水星质量约为地球的0.05倍,金星质量约为地球的0.82倍,火星质量约为地球的0.11倍。四颗类地行星加起来约为地球质量的1.98倍。

气态行星都是巨行星,木星就占据了八大行星质量的71%以上,质量约为地球的318倍;土星质量约为地球的95倍,天王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4.6倍,海王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7.2倍。这样,四颗气态巨行星总质量就是地球的444.8倍。

也就是说,太阳系气态行星与石头行星质量对比为444.8:1.98,石头行星质量只占全部行星质量的约0.45%。组成石头的主要化合物是碳酸钙或二氧化硅,碳酸钙由碳、氧、钙三种元素组成,二氧化硅由硅和氧组成。

太阳系存在宇宙中所有的118种元素,地球上同样涵盖了宇宙中存在的所有元素。这就说明了太阳系不是从宇宙大爆炸的原始星云中诞生,而是经历了至少一次甚至数次超新星大爆发,从父辈恒星残留的再生星云中诞生,而且还接受了中子星相撞等天体事件的遗产。

在太阳形成初期,恒星风很大,会将吸积盘中剩余的尘埃和渣子吹向远方,重物质就会离得近一些,气体和水蒸气等轻物质就吹得更远,因此由重物质组成的类地行星都靠近太阳,而气体和冰组成的气态或冰质星球则距离太阳更远。

地球是太阳系四大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行星,但质量只有太阳的33万分之一。地球上已发现的宇宙所有元素,迄今为止,宇宙中还没有发现地球上没有的元素。而组成地球元素最高丰度的元素为:铁占32.1%,氧占30.1%,硅占15.1%,镁占13.9%,硫占2.9%,镍占1.8%,钙占1.5%,铝占1.4%。这8种元素就占了地球元素丰度的98.8%,剩余的1.2%由其他110种元素分担。

行星在形成时,是由各种碎片碰撞凝结在一起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随着质量和体积的增大,引力越来越大,就把整个轨道的碎片渣子都吸附到自己身上了。行星形成早期由于自身轨道小天体相互碰撞,以及大量陨石撞击,整个星球都处于熔融状态。

行星形成后就开始慢慢冷却,表面就渐渐结成了一圈岩石圈,在地球上就叫地壳。由于引力和自转作用,行星在熔融时期,比较重的元素,如铁、镍等就大部分沉到了更深处和地心,因此,地壳的元素丰度与整个地球丰度是有区别的。

科学测定计算得到的地壳元素丰度约为:氧占46.6%,硅占27.72%,铝占8.2%,铁占5%,钙占3.63%,纳占2.83%,钾占2.59%,镁占2.09%,钛占0.44%,氢占0.14%,磷占0.12%,锰占0.10%,氟占0.08%等等,这13种种元素丰度占据了118种元素的99.54%,还有105种元素就只能瓜分剩余的0.46%了。

而所谓石头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岩石碎片,其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地球的岩石主要有火成岩、黄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砂岩、石英岩等等,这些岩石的碎块都可以称为石头,其组成成分主要是以氧和硅、钙等为主,还含有一些其他的元素,根据产地不同,其元素丰度会有区别。

在太空漂浮着的小行星有岩石的,也有冰体的,有的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残留下来的,有的是在天体撞击中破碎漂流的,其成分都是太阳系应有的成分,只不过由于成因不一样,各种成分含量不同罢了。

宇宙中所有恒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大致都差不多,因此太阳系石头的来历也可视为宇宙中石头的来历。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可在评论区留言。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请勿侵权抄袭,敬请理解合作。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球旁边有一个月球?月亮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对于月球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假说:比如有说月亮跟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面最早形成的星球,地球大了就变成行星,月亮小了被地球的引力“抓”过来,成为了地球的卫星。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还有一种说法,是达尔文的儿子提出来的,认为地球刚形成,由于内部能量很大,所以“甩”出了一团物质出去,成为了月球。而甩出月球后的地球留下了一块“疤痕”,也就是现在的太平洋。但经过检测,太平洋的石头很年轻,月球石头的年龄有 40 亿年,它们的年龄对不上。所以这个假说也是不对的。

最后有一个比较靠谱的理论,认为月球确实是地球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地球甩出去的,而是被其他天体撞击后得来的:我们的地球是在 46 亿年前形成的,并在大约 45.6 亿年前,受到了一个来自太阳系的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这次撞击产生了很多碎块,而后这些碎块在地球边上由于引力慢慢地组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的月亮。

近日科学家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地球受到撞击后形成月球的模拟视频,月球的诞生可能就在几小时内。视频来源:phys.org

如果想知道上面这个理论是否成立,就需要给地球和月球做一个“亲子鉴定”。对于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将父母和子女的基因提取后进行对比,就可以确认孩子是否是父母亲生的。那么对于地球和月球,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取它们的“基因”——岩石,通过年代测定并进行对比,确认月球是否是地球的“孩子”,这也是我们想要探月的原因之一。

地球受到撞击“生”下月球,这无疑是对地球的一次伤害。然而,这种伤害却为地球带来了一些好处,同时,月球的“诞生”也为地球做出了不少贡献。

贡献一:让地球拥有四季

回忆一下,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所有的地球仪都是歪的?因为我们的地球本身就是歪的,它被撞歪了 23.5°。这是地球在 45.6 亿年前 “生”下月球的那次撞击中,留下的一个“残疾”。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不过与其说是“残疾”,不如说是月球对地球的一个贡献。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没有被撞歪,以竖直自转轴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的话,公转一周下来地球上每个区域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长就是相同的,可能就不会有明显的四季。可“幸运”的是,地球被撞歪了,在以倾斜的自转轴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时长有长有短,也就有了春夏秋冬,有了分明的四季。所以说,四季是月亮诞生的时候给地球带来的一份特殊的节律,也算是一份贡献吧。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除了地球外,太阳系里的其他行星也没落下“好结果”。比如火星被撞歪了 24.5°,比地球稍微再歪一点点,所以,火星也有春夏秋冬;金星则撞翻了,其他行星都是逆时针方向转,只有金星是顺时针方向转;木星太大,歪得不多;土星也歪了;而天王星更惨,撞“躺”下了,所以,天王星是“躺”着围绕太阳转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是“七倒八歪”的,这就是现在观测到的情况。

贡献二:月球——地球的卫士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嫦娥 1 号制作的全月球数字高程图,你会发现月球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坑,大概有三四百万个坑,这些坑是怎么来的呢?

月球上被撞击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坑。图片来源:嫦娥 1 号

在太阳系中,有很多朝向各个方向飞行的小型天体,其中有一些就会飞向地球。幸运的是,月球在地球外面日复一日地公转,它以微弱的身躯替地球抵挡了很多小型天体的撞击,尽管月球自身被撞的到处都是坑,但它英勇地保护了自己的“母亲”。

月球的第三个贡献,就是为地球带来了潮汐。

根据古生物的研究,早期地球的自转一周大概只有 6 个小时,一会儿白天、一会儿晚上,这谁受得了啊。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自转一周只有 6个小时的地球上,可能这一天除了睡觉什么都做不了了。但在月亮的帮助下,地球的自转被拖的越来越慢,从原来的一天 6小时,变成了现在的一天 24 小时。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其实,现在地球的自转还在逐渐减慢,减慢的主要原因就是月球的潮汐摩擦,除此之外还会受到如气候、地质活动的影响。自1972 年至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会通过增加或减少 1 秒(这“1 秒”被称为“闰秒”),来消除精确的时间(使用原子钟测量)和不精确的观测太阳时之间的差异。截止到 2022 年 6 月 30 日,我们已经增加了27 闰秒。虽然这 27 秒的时间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无比短暂,但可以知道的是,我们的地球确实越来越慢了。

所以,虽然月球的诞生让地球被“撞”歪,但月球对于自己的“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是地球的卫士,同时也对我们未来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根据欧阳自远(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院士)在星空讲坛的演讲整理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球旁边有一个月球?月亮是怎么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对于月球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假说:比如有说月亮跟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面最早形成的星球,地球大了就变成行星,月亮小了被地球的引力 " 抓 " 过来,成为了地球的卫星。

还有一种说法,是达尔文的儿子提出来的,认为地球刚形成,由于内部能量很大,所以 " 甩 " 出了一团物质出去,成为了月球,而甩出月球后的地球留下了一块 " 疤痕 ",也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但经过检测,太平洋的石头很年轻,月球石头的年龄有 40 亿年,它们的年龄对不上。所以这个假说也是不对的。

最后有一个比较靠谱的理论,认为月球确实是地球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地球甩出去的,而是被其他天体撞击后得来的:

我们的地球是在 46 亿年前形成的,并在大约 45.6 亿年前,受到了一个来自太阳系的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这次撞击产生了很多碎块,而后这些碎块在地球边上由于引力慢慢地组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的月亮。

如果想知道上面这个理论是否成立,就需要给地球和月球做一个 " 亲子鉴定 "。

对于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将父母和子女的基因提取后进行对比,就可以确认孩子是否是父母亲生的。

那么对于地球和月球,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取它们的 " 基因 " ——岩石,通过年代测定并进行对比,确认月球是否是地球的 " 孩子 ",这也是我们想要探月的原因之一。

02、月球对地球的贡献

地球受到撞击 " 生 " 下月球,这无疑是对地球的一次伤害。

然而,这种伤害却为地球带来了一些好处,同时,月球的 " 诞生 " 也为地球做出了不少贡献。

贡献一:让地球拥有四季

回忆一下,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所有的地球仪都是歪的?因为我们的地球本身就是歪的,它被撞歪了 23.5 °。这是地球在 45.6 亿年前 " 生 " 下月球的那次撞击中,留下的一个 " 残疾 "。

不过与其说是 " 残疾 ",不如说是月球对地球的一个贡献。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没有被撞歪,以竖直自转轴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的话,公转一周下来地球上每个区域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长就是相同的,可能就不会有明显的四季。

可 " 幸运 " 的是,地球被撞歪了,在以倾斜的自转轴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时长有长有短,也就有了春夏秋冬,有了分明的四季。

所以说,四季是月亮诞生的时候给地球带来的一份特殊的节律,也算是一份贡献吧。

除了地球外,太阳系里的其他行星也没落下 " 好结果 "。

比如火星被撞歪了 24.5 °,比地球稍微再歪一点点,所以,火星也有春夏秋冬;金星则撞翻了,其他行星都是逆时针方向转,只有金星是顺时针方向转;木星太大,歪得不多;土星也歪了;而天王星更惨,撞 " 躺 " 下了,所以,天王星是 " 躺 " 着围绕太阳转的。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是 " 七倒八歪 " 的,这就是现在观测到的情况。

贡献二:月球——地球的卫士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嫦娥 1 号制作的全月球数字高程图,你会发现月球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坑,大概有三四百万个坑,这些坑是怎么来的呢?

月球上被撞击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坑。图片来源:嫦娥 1 号

在太阳系中,有很多朝向各个方向飞行的小型天体,其中有一些就会飞向地球。

幸运的是,月球在地球外面日复一日地公转,它以微弱的身躯替地球抵挡了很多小型天体的撞击。

尽管月球自身被撞的到处都是坑,但它英勇地保护了自己的 " 母亲 "。

月球的第三个贡献,就是为地球带来了潮汐。

根据古生物的研究,早期地球的自转一周大概只有 6 个小时,一会儿白天、一会儿晚上,这谁受得了啊。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自转一周只有 6 个小时的地球上,可能这一天除了睡觉什么都做不了了。

但在月亮的帮助下,地球的自转被拖的越来越慢,从原来的一天 6 小时,变成了现在的一天 24 小时。

其实,现在地球的自转还在逐渐减慢,减慢的主要原因就是月球的潮汐摩擦,除此之外还会受到如气候、地质活动的影响。

自 1972 年至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会通过增加或减少 1 秒(这 "1 秒 " 被称为 " 闰秒 "),来消除精确的时间(使用原子钟测量)和不精确的观测太阳时之间的差异。

截止到 2022 年 6 月 30 日,我们已经增加了 27 闰秒。虽然这 27 秒的时间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无比短暂,但可以知道的是,我们的地球确实越来越慢了。

所以,虽然月球的诞生让地球被 " 撞 " 歪,但月球对于自己的 " 母亲 " 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是地球的卫士,同时也对我们未来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中的石头是怎么形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