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注非遗文化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吗?怎样才能使非遗文化继续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下去,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光彩?

潍坊传媒网讯 文化遗产历经千年,愈发明艳,静默无言,但却将无形的历史沿革变迁幻化成有形的艺术表现形式,2022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文化遗产,是传承国家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文化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为营造良好的“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氛围,不断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新模式,让古老技艺不断焕发新活力,助力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创建,6月11日,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带领16位非遗爱好者走进烙画艺术馆,领略由潍坊烙画非遗传承人刘海峰老师展示的“潍县烙画技艺”。

非遗见证时代风华、展现时代风采、滋养时代生活、助力时代发展。烙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哪个流派,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对美的追求。相传烙画起源于汉代,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的一种作画技艺,后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频仍,曾一度失传,明朝开始就有文字记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广泛。

传承与创新齐头并进。在传承老技艺的基础之上,潍县烙画目前已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创作题材。受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如今的潍县烙画创作内容有神像、童子、动物、花卉、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喜庆吉祥是潍县烙画的主题。

守住匠心也要敢于创新。刘海峰老师的烙画作品目前已经推广到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山东省文化馆等众多文化机构,在专注传承、坚守匠心的“工匠精神”指引下,刘海峰老师还结合时代旋律,创新制作了“主席,您好”“冰墩墩”等烙画作品,深受大众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绚烂多姿,非遗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去保护、去传承、去弘扬,礼敬每一名非遗传承人。”非遗课堂结束后,同学们有感而发。非遗文化传承千年,生生不息,打破非遗传承困境,打造与时代共进的非遗传播模式,提高非遗文化参与度,让非遗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发展,从而使得老技艺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文/摄 杨启坤 本报记者 潘宏宇

卢艳华是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赫哲族村的一名基层党员,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卢艳华从事赫哲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刻苦学习潜心专研,为传承伊玛堪技艺废寝忘食,为拯救濒危民族语言四处奔波,为弘扬传承文化和民族艺术不懈努力,做出了大量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的赫哲族一员,同时也是赫哲族伊玛堪双鸭山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卢艳华,全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力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

卢艳华每年都带着非遗传承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传习赫哲族伊玛堪及赫哲族语言,为培养伊玛堪传承人积蓄了后备力量,使濒临失传的赫哲语焕发勃勃生机。

卢艳华跟随传承人葛玉霞学唱伊玛堪,跟随传承人付占祥学唱“嫁令阔”,她学会了赫哲语,将口口相传的传统伊玛堪以及新创赫哲语“嫁令阔”用国际音标或汉字注音的方式记录下来。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她已完整掌握《希特莫日根》《沙伦莫日根》两部伊玛堪大唱。整理、编辑、翻译了8万余字的《赫哲族神话传说》。为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翻译赫哲族歌曲66首,被聘为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赫哲族音乐研究客座教授。配合省民委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网》录制赫哲语单词1088个、说胡力和特伦固20个,让赫哲民族语言文化,永久性载入人类语言文化史册。

疫情期间,卢艳华先后用赫哲语和汉语录制了44课时的《沙伦莫日根》微信公众号课程,让很多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学习伊玛堪,这也为伊玛堪的传习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和思路。卢艳华说:“我一定会把所学的赫哲族文化和语言传授给下一代,以实际行动带领我们同龄人一起学习和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以毕生精力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不仅仅是在家传习,还要走出去。”卢艳华说,她参加非遗工作以来极力主张加强文化交流沟通,通过扬长补短的方式,打造民族品牌文化,推动赫哲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实践中,从俄罗斯的研讨会到深圳的舞台上,从非遗音乐节的露天展演到四排风情园的欢迎仪式。从乌日贡大会再到赫哲开江节的篝火晚会,都能看到她演出的身影。

正是通过卢艳华的不懈努力,不断把外界优秀的文化请进来,把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华输出去。通过优势互通的方式,守正创新,让伊玛堪的传承更现代化、潮流化。

“我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卢艳华说,她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脚踏实地投入到赫哲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去。继续在赫哲族文化传承中发挥榜样作用。让赫哲族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赫哲族的文化传承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石磊 通讯员 陈小勇 彭丽丽 溆浦报道

传承非遗文化,触摸城市记忆。

近日,湖南省溆浦县大型原创辰河戏《孙学辰》乡镇巡演首场演出走进深子湖镇。感人的故事、精湛的表演,让台下乡亲们流下感动的泪水,并不时报以阵阵掌声。

曾经参与深子湖水库修建、现已是该镇深子湖村支部书记的毛家展是含着泪水看完整个演出的,“演员们用高超的唱功和精湛的表演,完美地演绎了七十年代原县委书记孙学辰带领溆浦人民修建水库的生动故事,非常有感染力。”

辰河目连戏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迎二十大、唱响新时代”,该县精心编排了大型辰河戏《孙学辰》,6月27日在溆浦县剧院成功首演后,应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又加演5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大型原创辰河戏《孙学辰》乡镇巡演。

古今辉映 溆浦擦亮非遗文化名片

“可以说,目连戏很好地诠释了修建水库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而《孙学辰》剧目也让目连戏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相得益彰,完美结合。”看过的观众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该县决定组织开展《孙学辰》乡镇巡演,计划用2个月时间演出50场次,把精神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非遗文化是溆浦‘根’之所系,‘魂’之所依。”溆浦县委书记郑湘说,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不仅能留住历史根脉,更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该县非遗资源丰富,从耳目一新的花瑶挑花,到拍手叫绝的辰河目连戏,从婀娜多姿的蚕灯舞,到古老神秘的傩戏……可谓种类繁多,精彩纷呈。目前,全县公布“非遗”名录共4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2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3项,市级27项,县级14项。

“非遗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要接地气,要让老百姓充分感受体验到非遗的美。”去年,新一届溆浦县委班子上任以来,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价值转化等工程,推动非遗走进乡镇村寨,走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比如,为做好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传承,该县投入真金白银,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辰河目连戏曾一度举步维艰,能上台唱戏的年纪最小也高达53岁,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辰河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斌说。

为此,该县成立了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安排非遗专项资金,在县职业中专开设辰河目连戏“非遗班”,定向培养了29名“00后”传承学员。“如今他们已成为辰河戏曲保护传承事业的生力军,担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周建斌很是欣慰。


守正创新 非遗里融入城市精气神

文艺精品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截至目前,溆浦县通过送戏下乡,辰河目连戏已累计演出650多场次,惠及农民观众达24万人次。2022年,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被中央宣传部评为“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基层国有文艺院团。

不断健全传承人制度建设。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人,市级30人,县级98人。都已建立传承人个人档案,签订保护传承协议,每年年底实行考核制度。

传承人个个技艺超凡,能力突出。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寨妹,在成都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传承新生代艺人竞技活动”,就一举夺得全国“新生代手艺之星”。

建立非遗展示厅和传习所。在溆浦县文化馆设非遗展示厅,全面展出全县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展出各项目的实物100多件。在非遗项目地区建传习所,目前已建国家级项目《花瑶挑花》传习所4个,建立省级非遗项目《溆浦傩戏》传习所3个。同时,还成立非遗保护协会2个,建立非遗项目产业化生产基地4个。

“这些展厅、传习所、保护中心、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文化景点,非遗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溆浦县文旅局局长金中平介绍。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保护活动。每年以春节、腊八节、双端午节、“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大力组织开展“腊八节民俗展演”“端午龙舟赛表演”“文化遗产摄影大赛”“龙潭灯艺节”等活动,并逐步打造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同时,组织“花瑶挑花”传承人前往韩国、西班牙、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展演,“辰河目连戏”到台湾、广州、深圳等地展演,均受到好评。


文化惠民 溆浦非遗文化魅力无限

“文化遗产要健康长寿,创新是关键。”溆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周说,溆浦不仅注重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更注重让非遗文化走向市场,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盘活梨园茶楼,让传统文化走向市场。2018年,重新修缮废弃茶楼,恢复了可容纳120名观众的小剧场“梨园茶楼”。茶楼每天唱戏时间达三个小时以上,实行自主经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茶楼天天有戏看”已成为溆浦一张文化名片。

非遗进景区,让文化与山水激情碰撞。该县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围绕吃特色美食、赏非遗民俗、寻传统文化,打造了雪峰山雁鹅界非遗集市等众多“旅游+非遗”景点,带动全县近50个非遗项目、近万名非遗传承人参与进来,有力拉动了文旅消费,助力行业复苏发展。

溆浦县委书记郑湘表示,将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发展力度,既让人民群众体验文化遗产之美,也着力养育“培根铸魂”的文化自信,确保非遗文化形成良好传播体系并焕发新时代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