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防护无人机防护网哪个公司ok?哪位大神来说下?

关于科幻作品的“硬伤”问题,这几天真的是看到了太多的撕逼。其中流浪地球粉丝们最气不过的就是:

灭霸一个响指就能毁灭半个宇宙,这么大的硬伤你们怎么不吐槽?

《星际穿越》男主进了黑洞都没被扯碎,你们怎么奉为神作?!

凭什么好莱坞电影有硬伤就跪舔,《流浪地球》有硬伤就狂喷?

你们这些喷子,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然后就把这个归结为“崇洋媚外”,上升到民族气节,弘扬文化自信的高度去了。

其实吧,科幻迷根本不会把漫威电影视为科幻片,就算它们是,也在鄙视链最底层。科幻迷也不会跪舔《星际穿越》,跪舔《2001》还说得过去。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不如我们把标准统一起来,好好说说“硬伤”这回事。

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科学硬伤。科幻作品不是科学论文。作者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写出完全没有科学漏洞的作品,否则,刘慈欣拿的就不是雨果奖,而是诺贝尔奖。

但是,大家都有硬伤,是不是就不能吹毛求疵,拿这个理由说谁好谁坏了呢?不是。

关于硬伤这个问题,刘慈欣自己写过一篇文章:《无奈和美丽的错误》。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

科幻作品的科学硬伤,大概有以下几种

1 无知或粗心,无心的错误,不可饶恕!

2 剧情需要,有意设定,牵强,不能忍!

3 剧情需要,有意设定,不错,很有趣!

4 立意宏大,有意设定,牛逼,要膜拜!

同样是硬伤,怎么待遇差别这么大呢?

对于1,刘慈欣举了自己作品的一个例子,在《鲸歌》里,蓝鲸居然有牙齿。这种低级错误,就像我们写文章有错别字一样,毫无辩解的余地,格杀勿论。

对于4,这种设定虽然是违背科学规律的,但却非常高端。例如,《重冰》这个小说,假设冰的比重比水大,会怎样?

要是你有本事,也可以假设光速不是恒定的,宇宙会怎样?你能在此基础上构想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宇宙,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就是你牛逼。

《三体》里,外星人可以 “降维打击”,这个本身是不可能的,但是概念非常牛逼。这得膜拜。

其实对于1和4,大部分人不会有疑问。

都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做出的硬伤设定

哪些是好设定,哪些却不能忍?

这里我想引入一个概念:设定成本。

我们讲一个故事,就好像在变魔术或演戏。观众都知道是假的,关键看你能不能让他们“相信”。

我们每引入一个有BUG的设定,就像投入了一个有漏洞的欺骗成本,或者说,挖了一个坑。

如果坑里没有足够的诱惑,观众就不会跳坑。

比如,地球不可能一天之内进入冰河期,这是个硬伤。但是,全球一下子结冰这种场面很有诱惑力,为了看自由女神像怎么冻住,观众完全可以忍受这个设定BUG。这坑我跳了!

再比如,《火星救援》里,马克达蒙在火星上种土豆。

其实,别说火星上种不了土豆,就算真的种成了土豆,那也是有毒的。但是,火星种土豆这段剧情是整个片子最大亮点之一,非常好看,所以,这个BUG也是值得的。

因此,科幻作品挖的设定坑,只有能给故事带来精彩看点的时候,这种投入才是值得的。否则,就是赔本买卖

除此以外,科幻作品的设定硬伤,还有一个“明显程度”的问题。

有的设定BUG是隐蔽型。普通吃瓜群众对此不敏感(例如火星的土豆有毒),但专业人士能看出来。这种硬伤,普通观众很容易被忽悠过去。即便作者对此不作任何解释,或者稍加解释,就可以了。

而有的设定BUG是显著型。普通群众的知识水平也能感觉到不对劲,从而有更大的回本难度。这种时候,要说服大家相信,就得花更多力气了。

那么,是不是坑挖得越小越好?非也,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比如,火星上种土豆,这个坑本身是个显著型硬伤。吃瓜群众看到这个脑洞一定会想,火星上能种土豆?你在逗我吧?火星上哪来的田?哪来的肥料?哪来的水?

但是,看到电影如何一步步把过程拍出来,先搭好棚子,用便便给火星土壤施肥,然后用氢气和氧气合成水,然后种下土豆……

过程详实,细节完整,观众慢慢的就相信了。其实,作者在这里就是把一个显著型硬伤转化成了隐蔽型(忽略了土豆有毒),成功忽悠了观众:窝巢火星真的可以种土豆啊,这个故事太厉害了!

看到了吗?高风险高收益,坑越大,一旦填上了,硬伤就会变成亮点,作品就会牛逼。

这也是为什么,当硬伤大到“冰的比重比水大”,直接修改宇宙规律,都还能圆上的时候,作者就可以封神了。

所以说,判断一个科幻作品的设定好不好,并不是有没有硬伤,而是这个设定是不是带来了亮点。

坑你尽管挖,填上算你赢!

带着这样的标准,我们来看《星际穿越》

这个电影的设定硬伤主要有这几个:

1、枯死病设计得比较随意 (隐蔽型)

2、 大型虫洞很难存在。就算有,人也没法活着过虫洞 (隐蔽型)

3、 黑洞旁边的行星,不太可能有宜居性 (隐蔽型)

4、 黑洞进去了不可能活着 (显著型,但这个“硬伤”很特殊)

4个硬伤里面3个是隐蔽型硬伤,成本较小。

枯死病的设定,主要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地球快要死了的危机,迫使主角去外太空寻找宜居星球。

从这个功能上考虑,也可以设计别的危机达到同样的目的。比如,核污染也可以让地球不能住人,而且核污染合理多了,不存在BUG。

那么《星际穿越》为什么不选没风险的核污染,而是“有硬伤”的枯死病?

因为,核污染这个脑洞太没有创意了,已经有很多作品用过。低风险也意味着平庸。

高手和菜鸟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菜鸟只想着给地球找一个不能住人的理由就够了,但高手找的理由不但能让地球不能住人,还能在剧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因为枯死病,地球上大片沙漠化。电影中有沙尘暴的场面,主角家里都是灰尘,盘子都得倒扣在桌子上。出门必须戴口罩。看到这些场面,观众会很有代入感,仿佛真的置身于一个全球都沙漠化的危机中。

因为枯死病,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每家每户都在种玉米。农民变成了这个世界最需要的职业。

电影专门有一段主角去学校被老师约谈的剧情,孩子想学科学,有远大理想,却被老师劝退去当农民。这是正常社会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枯死病,这些都成了可能。

而这种桥段,核污染是不能实现的。

枯死病也直接带来了麦田追逐那场戏,那是前半小时里最诗意的部分。大片玉米地里,主角带着俩娃在追无人机。场面浪漫,意义深远。

一边是温饱线的生存挣扎,一边是仰望星空的高级理想。主角从开始种玉米的农民,升级成后来宇宙探索者。这样强烈的对比,都是因为枯死病这个设定。是不是比核污染有力得多?

当飞船终于开出地球,观众听到“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白昼将近,暮年仍应该燃烧咆哮”的诗句,才会特别动容。

枯死病是硬伤,可是这个梗被编剧充分挖掘了潜力,营造出独特的末世细节,完善了主角人设,为父女感情也做足了铺垫。枯死病带来那么多亮点,这个坑我跳了。

虫洞那么大虽然是个硬伤,但是虫洞带来的看点太明显了,这是电影里最震撼的视觉奇观之一。看到那个球形虫洞,科幻迷简直要高潮。这哪是硬伤?分明是硬核!

黑洞的视觉呈现也是最震撼的场面之一,而且这是真.硬核了,霍金给的模型,还有什么比它更科学?

至于黑洞旁边的行星其实不能住人,但主角们还是鬼迷心窍要去探索的BUG,完全可以忍。

因为观众都想看主角飞到黑洞旁边去啊!这个坑再大也要跳的。

不仅如此,在黑洞边上遭遇时间拉伸效应,这个必须是好点子。让主角一眼千年,和女儿造成时间差,打一手感情牌。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会在主角看到长大的女儿那边泪奔。

所以无论是科幻奇观还是情感冲击,这里的硬伤成本可是大赚特赚了一笔。

黑洞进去了还能活着出来…..咳咳,在大部分观众看来,这确实是主角光环大到无以复加的硬伤。不过,黑洞这个“硬伤”性质非常特殊。它在普通吃瓜群众看来是个显著型硬伤,违反了我们的常识,但是,在最前沿的物理学家眼里,反而是一个具有有前瞻性的假想。关于黑洞和虫洞的最新科学理论,豆瓣物理小组的组长在回复里给了很详实的科普,我附在文章的最后。感谢@Everett 的科普。

不管怎样,对于普通观众的观影感受来说,活着进出黑洞是“主角开的超级挂”

但是,黑洞里的五维时空的奇观,依然是非常大的亮点。这是科幻电影里视觉呈现高维时空的最有创意的一个设计,并且和剧情结合得非常完美。

所以,为了这个五维时空,活着进黑洞可以忍。

至于活着出来……好吧,这就是为了最后父女见面,完成父女感情线所以不得不如此吧。对于普通的吃瓜群众,父女感情线是电影最大的情感共鸣点,所以也是值得的。但对科幻迷来说,用爱发电什么的真的有点出戏,这也是星穿为什么格局不够大的原因。

总而言之,《星际穿越》的这些硬伤设定,全都成就了电影最大的亮点,填坑完美。

原著和电影得分开说,先说原著。

1、 太阳不可能在几百年内爆炸,这违反天文学基本常识。 显著

2、 行星发动机是不可能推动地球的。就算能推动,地球脱离太阳去流浪到宇宙里,也是一个死。 显著

刘慈欣写这个故事,挖了两个巨大的坑。要赚回这两个本,让大家愉快地跳下去,他得好好设计故事。

先说2。我上一篇文章就分析过,“流浪地球”这个创意本身,是非常具有美学价值的。

带着整个地球去宇宙流浪2500年,这太浪漫了。相比之下, 坐飞船逃出去,虽然更现实,但是好没劲。所以,这个概念的艺术价值远高于它的设定成本,值得一写!

但是光有这个创意也不行,首先,太阳有危机,地球为什么一定要流浪?这个坑得填,否则整个逻辑就站不住脚。

这种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事情,不可能没有争议,难道人们不会觉得用飞船出逃也是一种逃生方案吗?

所以大刘引入了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这个点,即便单独拿出来拍一部电影都是可以的,潜力非常大。

原著解释人类最终选择流浪地球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这个生态系统足够磅礴,容错率够大。而飞船太小,经不起时间的风浪。这个理念十分出色,能说服大多数读者相信地球流浪是合理的。

解决了地球流浪的原因,然后还要解决地球怎么流浪?

为了填这个巨大的天坑,就像火星种土豆一样,你得写出更多详实的细节,让这个“不可能”的事情看上去可能。

比如,行星发动机的描写,地球上有多少台发动机,功率如何,怎么发动,安排在哪里,有多大多高,用什么技术等等都有描绘。

整个流浪计划分为5个阶段。首先是刹车时代,地球自转停止,这样发动机就可以往一个方向使劲。

自转停止,导致了气候大变,人们不得不进入地下城。发动机导致地壳运动频繁,岩浆会涌入地下城,引发很多灾难…..

接着,地球要围绕太阳转15圈,轨道越来越扁。这个设计也比单纯让发动机推着地球直接跑掉可信得多。

最后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到逃逸太阳系的速度。这个脑洞又让地球人近距离看到了木星的大漩涡,奇观感非常强。木星这部分创意也成了最后电影改编的一个抓手。

逃出太阳引力以后,还要经过500年加速,达到光速5%。

接着飞1500年,再花500年减速。

最后找到比邻星,泊入新的太阳轨道。

通过这些头头是道的描绘,读者感到,好像流浪地球真有这么回事似的。这中间所有的细节都是小说的亮点。

当然这些细节,骗中科院科学家是不行的,可是骗大部分普通读者足够了,硬伤已经转化成隐蔽型。

再说太阳猝死的设定,这是迫使地球流浪的原因。它的功能,和《星穿》里的枯死病一样。只不过,枯死病是让地球不宜居,而太阳猝死,直接让整个太阳系不能住人了。

这种灾难,通常是很难让它转化成隐蔽型的。那么,就要像枯死病一样,开发这个灾难的更多功能,使它赚取更多亮点。太阳氦闪,除了毁灭太阳系以外,对剧情发展,人物塑造能有什么作用呢?

因为太阳危机,人们对太阳的心理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从崇拜太阳,变成了恐惧太阳。太阳从生命之源,变成了死亡的诅咒,很带感。

看日出成了一件可怕的事。小说中专门描写了主角小时候第一次看日出的“恐怖”经历,非常有亮点。

远日点是一种节日,近日点让人焦虑。这个也很棒,所以在流浪地球的时代,其实人们不应该还在庆祝春节,而是庆祝远日点。

太阳危机最终推动了小说最震撼的结局。

当地球最终脱离太阳引力以后,人们又反悔了,开始了叛乱,最后处死了联合政府军队。结果在反叛军狂欢胜利,准备把地球开回太阳系的时候,太阳爆炸了。

总之,小说还是很完美地填上了两个显著型硬伤的天坑。

处理流浪地球的方式,是把显著性硬伤转化成了隐蔽型

而处理太阳危机,则是开发了这个危机的多元作用。

于是,太阳危机,和地球流浪,构成了作品最大的看点。读者很满意。

和小说一样,设定硬伤依然还是太阳危机,和地球流浪。

然而,电影完全抛弃了这两个主题。她只挖坑,不填坑

对于太阳危机,除了开头讲了一句“太阳即将死去”,后面就把它完全抛诸脑后。太阳的灾难,从原著中带给故事独特末世质感,给人们心理造成巨大价值观变化,并推动最有看点剧情发展的多元设定,退化成一个单纯迫使地球流浪的生硬原因。高手一秒变菜鸟,这个硬伤“血本无归”。

对于流浪地球,为什么要流浪完全不解释。

整个世界的人民仿佛没有一点挣扎就一致愉快地决定要带着巨大的地球逃难。人们不管还有100年可以安稳生活的事实,毫无争议地顺从了抽签进地下城,死掉几十亿人的设定。

怎么流浪的过程也不解释。

为什么要进入地下城?为什么地面是冰天雪地?怎么就飞到木星旁边去了?这些都不解释,或者草草带过,观众自己脑补。

流浪地球五个阶段,只在电影最后让旁白说一遍。如果没看过原著,99%的观众不会在意那几句旁白,就算听到了也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电影专注于救援队怎么运送一个全球救援队都在饱和运送的,不是什么特别必须的火石。为了这颗破石头,死了很多人,包括主角之一姥爷。最后,救援队员不但没能救到杭州,自己还把火石打灭了....

电影还拍了雷佳音在玩魂斗罗,主角如何造假身份证,如何开大卡车,如何因为违规进了局子,在局子里遇到一个中澳合资……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火星救援》,只拍NASA怎么讨论援救计划,顺便展现一个程序员怎么在上班的时候玩超级玛丽。在制造和测试火箭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工作人员不幸牺牲了,然后向全世界求援.....

但对于火星,只交代一句:马特达蒙在火星上活下来了,还种了土豆。至于他怎么活,怎么种土豆,不解释,你们自己脑补。

这就是我看《流浪地球》前1.5小时的感觉。天啊,这部作品真正的看点,不是消失不见,就是草草带过,完全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深刻的映像。反而拍了一堆无关紧要,毫无看点的剧情,男女主角还看得人恨不得掐死他们。

电影最终的重点变成了木星危机。也就是说,旧坑没填,挖了一个新的坑

当然我要承认, 木星这个坑开得好。这是电影改编的选点里,踩得最准的地方(也是为什么最后半小时好看的原因)。因为太阳氦闪这个灾难不好直接表现,太阳氦闪的结局也不可能在第一部电影里就拍出来。其他的灾难都是地球上的次生灾难,而作为一个以宇宙为背景的灾难片,终极灾难肯定是要在太空尺度上表现的。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地球经过木星的时候,制造一个危机。

但是,木星这个坑,也没有填明白。

为什么地球会经过木星?不解释。(弹弓效应有提及。但是,《火星救援》里对弹弓效应都要解释一大堆,美国电影都不敢高估观众的智商,中国科幻片直接就对木星弹弓效应一句带过?忽然对国内吃瓜观众那么有信心?确定他们能看懂什么意思嘛?)

木星危机怎么形成的?怎么就引力激增了?(这本身也是个大BUG)。不解释。

点燃木星这个主意也漏洞巨大,但是起码还解释了下原理,并且最后这个危机的戏剧效果可以算是赚回来了这个坑的成本。

然而,地球好不容易流浪到木星这边,本来打算要加速脱离太阳的,结果你最后还往回推一把,把地球推回去了?

于是乎,所有的硬伤都呈现出“血本无归”的状态。

不仅是科学硬伤,还有很多日常逻辑硬伤和人物行为BUG更让人无语。

观众迟迟进入不了状态。电影前半段感觉节奏很慢,不是因为没特效,而是讲故事的人手法太糟糕,观众入不了戏啊!

BUG应接不暇,以至于看到一个忘记了上一个,最后,BUG们就用这样前仆后继,乱花迷人眼的方式掩盖了彼此。

所以,为什么《星际穿越》有硬伤也是优秀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却不是呢?因为后者的硬伤完全没有赚回足够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对中国电影特别苛刻,崇洋媚外。

恰恰相反,《流浪地球》有那么多无价值的硬伤,很多人还是给了高分,我也打了4星。正是因为她是中国拍的,这里面有鼓励分,也是因为这部影片对中国科幻电影,和电影工业都有非常正面的价值,所以给了加分。这要是好莱坞拍的,直接不及格。要是诺兰拍的,就给负分了!

所以,双重标准是存在的。但和很多人以为的正好相反。对好莱坞电影,标准更高。对国产电影,已经是降低及格线了。 ————————————

评论里有很多人对我打四星有疑问,有人认为这是“怕被喷”所以四星保命,实则虚伪。有人认为,评分不能带有情怀加分,这样不客观。

那我再说明一下四星的理由。

首先豆瓣不是10分制,如果10分制,我会给7分。

其中,单纯以商业电影本身的标准,刨除所有其他因素,我会给这个电影5分,也就是说,单纯从电影角度,这是一部不到及格线的作品,但是离及格线也不远。

最大的优点是视觉效果,美术设计。摄影也可圈可点。音效,音乐中规中矩。这些技术环节,都在及格线以上,有的环节很出色。

但是剧本,导演,剪辑都不合格。表演也没有亮点。而这四项恰恰是电影最重要的环节。

那为什么最后的评分是7呢?

首先,科幻电影这个类型片本身拍摄难度就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片。并且,在中国这个领域完全是空白。从0-1的变化,是最艰难的。电影主创勇于挑战难度,并且付出诚意和巨大努力,能拍出来就是一种成功。所以,难度系数加1分。

其次,这部电影票房大爆,并且引发全民讨论,让科幻和电影工业的各个方面都成为热议对象,这个结果,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和电影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历史价值远大于电影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个历史意义也要加1分。

————————————

有一位物理学专业的大神 @Everett 在回复中科普了《星际穿越》中,穿越黑洞和维持大型虫洞的科学依据。感谢科普!我把他的回复贴出来共赏:

作为UCSD物理系助理教授和豆瓣物理组组长,我觉得还是应该科普一下:《星际穿越》中关于黑洞和虫洞的设定并没有太大的硬伤。楼主提到的两个所谓的硬伤:

2. 大型虫洞很难存在。就算有,人也没法活着过虫洞(隐蔽型)

4. 黑洞进去了不可能活着(显著型)

其实都没有违反目前人类已知的物理学。当然,大家对黑洞和虫洞有一些误解,主要是因为我们物理学工作者的科学普及工作滞后,没有能够及时地把量子引力的前沿进展向公众传递的缘故。既然如此,请允许我借此机会简单地澄清一下吧。

首先,大型虫洞确实很难“自然地”存在,不过这和大型计算机也很难“自然地”存在是类似的。虽然在宇宙中难以自发地形成的大型虫洞,但物理学并不禁止虫洞的存在,足够高级的文明是有可能通过“人造”的方式建构大型虫洞并维持虫洞的打开的。在2013年,两位大神级的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J. Maldacena和斯坦福大学的L. Susskind,写了一篇横空出世的文章[1]提出了ER=EPR猜想,并据此理论指出了建造大型虫洞的原理性途径[2]。原则步骤如下:1.制备宇观数量的量子纠缠对,2.将每个纠缠对两端分发给需要被虫洞连接的两个时空点A和B,3.分发完毕后等待A处和B处的量子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分别坍缩成黑洞。嗯,这就完成了。对,一个虫洞本质上就是两个宏观量子纠缠的黑洞,两个黑洞的事件视界都是虫洞的入口。这个神奇的构造来自于人们对量子引力的一些最新认识:宇宙是一台量子计算机,时空结构在底层是靠量子纠缠来实现的,改变量子纠缠的结构就能从本质上改变时空!所以给A,B两点分发大量的量子纠缠对会彻底改写底层的量子纠缠,从而颠覆原有时空结构,并导致宏观虫洞的出现。

当然,建造和维持虫洞的代价不菲。因为量子纠缠对很容易在环境的扰动中丧失纠缠的关系,而这对于虫洞来说,就意味着较小的虫洞会在霍金辐射中很快蒸发殆尽。维持宇观数量的量子纠缠对的量子相干性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这些资源最终都体现为量子计算的算力。如果能够以足够强大的量子计算能力对这些量子纠缠对进行及时的量子纠错,原则上是可以逆天改命地阻止虫洞的蒸发的(其原理类似于通过支付大量的信息来对冲熵的增加,从而将虫洞维持在低熵的状态)。所以说建造大型虫洞的第一步是建造大型量子计算机:虫洞需要依赖足够的算力来建造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宇宙中很难自发出现虫洞的原因,因为只有足够高级的文明才能持续地支(烧)付(钱)维持虫洞所需要的量子计算资源。

好吧,如果稳定的虫洞得以实现,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虫洞来实现时空旅行的梦想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物理学界对这个设想是持悲观态度的:既然虫洞从两端看来都是黑洞,那么按照广义相对论的解释,没有什么物体能够从黑洞里面爬出来,所以掉进虫洞就和掉进黑洞一样,是出不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认为,虫洞是无法用来做时空旅行的。用楼主的话说就是“人是无法活着通过虫洞的,黑洞进去了不可能活着”。

但是,最近三四年间(略晚于《星际穿越》的时间点),物理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人们认识到,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的理解是经典的,因此其关于黑洞和虫洞的解释未必完全正确。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但是意识到量子信息和量子引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黑洞和虫洞的看法。物理学家们发现,穿越一个虫洞原则上相当于宏观版本的量子超距传送[3-6]。而以人类目前的量子信息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若干个量子比特在地面和人造卫星之间的超距传送,这就相当于在地面和人造卫星之间建立了一个可以穿越的微观虫洞。假以时日,当人类发展出越来越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利用虫洞做时空旅行也可能不再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梦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技术上,中国目前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同样,量子计算也可以用来将落入黑洞中的人从事件视界后面重新挽(计)救(算)出来。大致的思路是在黑洞附近收集一些霍金辐射,只要收集到足够信息量的辐射,就可以拿回实验室以量子搜索算法重构这个人的量子信息,使落入黑洞的人从这些霍金辐射中重新涌现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死而复生”的效果(但这个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死过)。具体的算法可以参考论文[7,8](我在这里有点不要脸地附上了一篇自己的论文,因为我组也在从事有关“黑洞捞人”的理论研究)。

从这些进展来看,《星际穿越》中对黑洞和虫洞的设定不但不是硬伤,反而是超前于物理学进展的神来之笔。我想这和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 Thorne曾经担任《星际穿越》的科学指导有很大关系。虽然可穿越虫洞和黑洞信息复现的理论在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Thorne教授凭借其惊人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物理直觉,大胆地打破成见,为大众展现了一幕幕令人震撼、为之着迷的量子引力现象。

如何将人类的脑电波很好的利用起来呢?这个课题我相信困扰了很多很多的科学家。

在人工智能都还处于浅层次的研究阶段时,对脑电波这一神秘领域的探索谈何容易。然而,却也不乏一些先驱者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使用这一领域来为人类服务。比如,用意念控制无人机升降、全方位导向乃至自拍等等,让这一神秘的领域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来自云睿智能的一款脑控无人机--UDrone意念掌上智能高清自拍无人机最近成了我和儿子很好的玩物,无论是通过手机APP手动操控还是通过脑控模式进行操作,UDrone都给了我们极大的惊喜,相比传统的无人机而言,它很大的优势当然就是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使用脑电波去操控无人机了。

UDrone意念无人机是由一个UDrone智能无人机+UMindLite意念控制头环组成的,因此这是一个套装组合。包装部分包含了两个独立的包装盒,所以即便你单买无人机也是OK的。

UDrone无人机全名叫做掌上智能自拍无人机,因此它的定位与一般的航拍无人机还是有所区分的,虽然让我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在过去的时候我常常认为除了航拍无人机,其他的产品大多只能算是玩具无人机,甚至不该归类到现时代的无人机门类来。

但UDrone却很巧妙的避开了笔者和多数人的认知,通过另一种方式让它变得“有用”,在我向来,这很有趣了。

从包装盒中取出无人机的主体部分,这里面包含了UDrone智能无人机本体、左右环绕的一套红色的无人机防护架、电池、USB充电线、一套备用螺旋桨、换浆器和使用说明书。从这里也能看出它与一般航拍无人机是有所区分的...因为它自带了一颗800万像素的摄像头,所以就不需要外挂其他的拍摄云台了。

UMind意念机是UDrone脑控无人机的“灵魂枢纽”,而这也是它有别于其他无人机的部分。通过专注力、通过脑电波让无人机达到起飞/降落乃至控制飞行姿势,正是依靠这个看起来酷酷的UMind进行手机、遥控操作的。

外观部分UDrone智能无人机整个架构似乎和大疆的“御”有点类似,经典红黑配色且三围165*165*41mm,以至于它只有85G的重量,可以说这个无人机非常的小巧了,几乎一个巴掌大小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UDrone无人机你会不会觉得它很像八爪鱼?其实也像一个站立着的人一样,两个螺旋桨作为脚支撑,两个螺旋桨作为手臂延长的部分。

无人机的动力由四个螺旋桨掌控,因此UDrone应该算是四轴飞行器吧?前后各两个螺旋桨为这个无人机提供动力,且螺旋桨的桨叶是分左右的(R/L),如果原装桨叶断了/坏了需要更换,需要按照正确的方向安装哦~

别看UDrone小巧,它也配备了一个800万像素的摄像头的,官方介绍这个摄像头很高能够拍摄1080P的视频和4K分辨率的图片;在摄像头的背面是两个类似“眼睛”的菱形蓝色指示灯,用来显示无人机的整个状态。

摄像头前置,又一次说明了UDrone和航怕无人机的区别:它的摄像头更多的还是用来自拍的,而不是对着大地/建筑进行航拍的。不过我还是挺想尝试一下用它来航拍的效果..

UDrone智能无人机的底部没有看到比较明显的缓冲垫或者类似的架构,延伸出去的四个轴桨能够明显看到螺旋桨的电线;机身底部的底盖感觉有些薄,两个散热栅格为电池和机身进行降温散热。

不错的一个实体的开关设计的并不太明显,长按3秒可以开机/关机;机身底部不错的一个黑科技东西来自于这个底部左上角的这个类似摄像头传感器的东西,它是一个视觉定位传感器,在正常光线下它可以很好的工作,如果太亮或者太暗的话就不是那么适用了。

UDrone无人机的电池舱没有做成隐蔽式的,而是直接将尾端设计成开放式的,只要将电池推进/抽出即可完成装拆电池的工作,卡扣位做的很紧,不用担心飞行过程中电池会脱落;电池的充能没有专门的座充,需要通过无人机尾仓的Micro USB进行充电。

在电池舱的下方还有一个TF卡槽,这是为无人机的拍摄设置的存储卡卡槽,插上卡才能够拍摄1080P的视频和4K分辨率的照片;不然就只能通过手机拍摄720P分辨率的图片而已,其很大支持32GB的存储空间。


说完UDrone智能无人机的主体部分,我们接下来要提一提类似一副耳机一样的头戴设备UMindLite了。这是一个能够接受、传输脑电波的意念控制头环,在笔者看来,这个头环的科技含量可能比无人机还要更大一些。

其架构部分很简单,类似一个耳机一样,但佩戴方式恰恰相反--你需要贴紧额头和耳朵进行佩戴;右侧设计了一个蓝色的开关按钮、左侧则是Micro USB充电口--所以它和无人机的充电下是通用的,这也将为一些大大咧咧的用户提供方便。

Part 2、配件维护、保养

无人机和一般数码产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需要用户细心的维护、保养,比如在UDrone智能无人机使用之前你需要给它安装防护支架。

红色防护支架可以为四轴螺旋桨提供保护之外也为使用者提供保护,安装很简单,将两端卡入电机轴上即可卡紧。虽然有种说法称不用防护支架的话无人机可以飞的更快,但笔者的建议是很好安装上,当无人机碰到障碍物时会先被防护支架卡住、然后才是螺旋桨电机的部分。

配件部分还有一整套备用的螺旋桨和换桨器,左右各两套(R/L;如果真的遇到恶劣情况需要换掉旧的桨叶,只需要用换桨器对着旧桨叶轻轻撬动即可拆掉断掉/坏掉的桨叶,将新的安装上去。

UDrone智能无人机的电池安装很简单,且不需要用第三方工具进行辅助。原配650mAh的电池轻轻推入无人机的尾舱即可,电池上凸起的部分既是安装方向指示也是电池卡紧在无人机的卡扣设计。

电池的续航时间不算很长,即便无人机已经足够小巧了;前端次刚刚前端次使用的时候甚至不到3分钟的时间...不过当你用完所有的电之后重新充满电,它最多可以支持8~10分钟的飞行续航,其中充电时间为30分钟即可充满。

完成并了解完这些工作之后,UDrone无人机就可以进行试飞前的准备了。于我而言,我算是比较早接触无人机的了,因此基本的方向使用我都还算OK,不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似乎可以尝试试飞了。不过,UDrone意念无人机依然和其他无人机有所区别,所以千万不能着急哦~

按住无人机底部的按钮3秒之后,无人机的“眼睛”开始闪烁蓝灯状态,这时候其实是无人机正在等待连接的状态,等谁呢?自然是等待UDrone的专属遥控器--手机APP进行连接了。

我在首次安装UDrone的APP时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因为我是直接在应用商城里直接搜索APP安装的。结果安装之后确实可以正常操控无人机,但却不能连接UMindLite意念控制头环,所以就没法使用正常的意念控制了呀。这时只能安装官方公众号的版本,才正常使用了..


将无人机和意念机都开启之后,就可以打开UDrone的APP进行首次连接了,如果你不懂可以按照引导页面一步步的往下进行;APP其实设置的很简洁易懂,比起我几年前使用过的那些无人机的操作健界面要更友好一些。

连接UMindLite意念控制头环的时候需要先佩戴正确,如上图这样示意。如果佩戴的不合适,就会一直提示脑电波的数字超过200的数值、然后是不能使用意念控制无人机起飞模式的。

打开APP时,可以选择一个控制模式,航拍模式、自拍模式以及体感模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它这里竟然还可以选择航拍模式--这是不是意味着即便摄像头的位置不太合适,它也可以进行这种俯拍的尝试了?

点开始飞行之后,就进入到我期待中的飞行环节了。整个APP的版面都用了比较直白的图标进行操作的显示,怎么说呢?有点类似于我们操作游戏手柄时候的感觉。无人机/头环的连接状态显示、左边方向键控制升降和转向、右边的方向键控制前后左右;左上角还有(脑电波)专注力的数值表示、无人机的无线网络连接、电池电量显示等等,电池电量显示的下方很明显的两个就是拍照和录像的部分了。

在操作界面的最中央部分,则是我们操作无人机的两种方式:意念起飞和手动起飞,其中我建议前端次试飞的同学先玩好手动起飞,这样才更好的为今后熟练操作意念飞行。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UDrone意念无人机科技含量很高的部分,以往在我们的想象中比较神秘的脑电波被UMindLite用电极片识别的方式将脑电波数值化,变成我们实时可见的峰值,可以说如果把它更深层次的研究的话能够为人类做到更多。

UDrone智能无人机吸收了很多前人的经验,因此,即便是小白也可以根据引导一步步进行无人机操控飞行的体验,除了意念控飞之外、UDrone的手动控制其实既简单又轻松。

在UDrone的手机APP中滑动滑块到最右边,无人机就会自动起飞并悬停1.2米的高度,这个时候即便你不做任何动作也是可以的;用手动控制它的方向时你会发现其实UDrone在微控方面做的也很出色,上升/下降、前后左右乃至转动方向都很灵敏,而且它的转动都是小角度的转动,不会一下子跑的太远导致你无法控制,单就无人机的操控方面,我觉得可以给他90分的高分!

佩戴UMindLite意识控制环一定要正确,否则意念控制环的电极片是无法正常收集你的脑电波的。脑机接口技术的领先在这一刻显得非常的高科技,当它测量到你大脑中的脑电波活动后,根据你的意识将这些信号转换为飞行指令并控制其动作;我观察到的情况是,当你的专注力数值达到150之后,UDrone智能无人机才可以正常起飞,其中专注力越高、飞的就更高,抬头往前飞、低头往后飞,左右偏头是往左往右飞行,左右转头无人机也跟着转向,咬牙以后飞机降落。

尽管这种操作非常的有趣而酷炫,但我至今掌握的还不算熟练,你不能说它是噱头,只能说这个意念控制还需要用户去慢慢熟练,然后掌控自然。据说这个脑控的很好操作者其实应该是小朋友,因为他们更加心无杂念。看着APP里面专注力一达到150无人机就启动的刹那,真的感觉自己的“脑子”很有用有木有?

UDrone智能无人机的手动控制起飞降落乃至转向很舒服,尤其是起降的时候按照正常的手机交互即可,而且也不需要担心安全的问题--因为起飞后会有一个自动悬停的动作,当你需要转向、升高的时候转动转轮即可。

只要手机APP、UMindLite意念控制环的连接正常,一般在手机APP里面就能够看到UDrone无人机摄像头的直接视角,随时补抓你想要的画面。当然了,说是800万像素并支持1080P高清视频和4K分辨率图片的拍摄,但真实的图片自然不如真正的航拍无人机要更出色,但是我觉得也差不多可以接受了。

两张都是直接通过UDrone无人机直接航拍的照片,感觉夜景还是相对不错的。

UDrone无人机的转向、前进/后退以及升降都还不错,即便在室内飞行小心点也是可以轻松掌控的。悬停的时候虽然看着不太稳,但大问题基本没有。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个翱翔天空的梦,但现在却可以借助无人机的视角替代我们飞上高空。我不知道UDrone智能无人机的爬升高度很高是多少,但目前看来20~30米的高空应该还是没啥问题的,而且也没出现失控的现象,以后去拍园博园、好看的夜景时再也不怕不能站到高空去看了。

我还测试了一下UDrone智能无人机底部的视觉定位传感器的灵敏度,只要手放到它的下方它就很灵敏的往一边侧飞,这个时候不管你手机怎么控制都没用,这说明这个视觉定位传感器是有正常工作的,如果下方有人的话它就会主动避让开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整个UDrone意念无人机的体验而言,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两个词:简单、酷炫。简单说的是它的手动操控方面真的很简单,即便是没有任何无人机操控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很快学会,然后借助它的视野徜徉在天空;酷炫说的是它的意念控飞的的确确可以有,虽然熟练度、控飞的效果因人而异、因熟练度高低有差别,但这个UMindLite意念控制无人机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也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示你的“脑电波”专注力的。

拍照乃至视频拍摄方面不是这款无人机很大的优点,但日常尝个鲜还是OK的;续航方面在正常激活电池之后可以拥有6~8分钟的续航时间,也足够让你玩个爽的了,更何况只需要充30分钟即可为它完成充电,你还要什么自行车呢?想要尝鲜玩玩无人机的,推荐给你!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手机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提供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生活体验以及多媒体功能。所以,玩手机已经成为我们零碎时间中最常见的消遣方式,特别是我们乘坐地铁的时候。由于用户手机丢失变得越来越普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都支持了防盗功能(找回手机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用性如何?你真的会用吗?

手机防盗功能就是我们掉失手机后,可以通过远程控制锁定手机、抹除手机数据和定位手机位置等等。目前绝大多数手机都配备了手机防盗的功能,此外手机系统助手类的应用也提供有相应的功能。根据武汉晚报的报道,用户沈小姐早前手机不幸被盗时,正是使用了手机防盗的功能,成功找回到自己的手机。据称,沈小姐手机安装有手机卫士软件而且也设置了手机防盗功能,所以沈小姐能获取到小偷的信息以及找回自己的手机。那么手机防盗功能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手机防盗功能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定位发送和远程锁机。以iPhone为例,如果其开启手机的防盗功能,又假如手机不慎丢失。那么我们便可以在苹果的官网通过“查找我的iphone”功能,跟踪定位手机的位置,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远程锁定手机或者抹除手机里面所有的重要资料。此外,有些手机的防盗功能还可以启用前置摄像头,拍摄小偷的照片并回传给失主。


360手机卫士手机防盗功能

上述的沈小姐便是通过360手机卫士的防盗功能找回了自己的手机。由于手机通过该软件开通手机防盗功能后,若给手机换上新SIM卡时,手机便会自动将该新SIM卡的号码发送到沈小姐的备用号码(开启防盗功能时需要用户填写备用号码)。无论是手机系统自带手机防盗功能,还是第三方系统助手类应用,手机防盗功能主要包括了定位手机位置、锁定手机、响警报言、抹除数据等功能。

手机防盗功能的实用性如何?

手机防盗功能之所以会受到手机设计公司的青睐,自然是因为其本身有着不少的实用之处,如降低手机掉失的风险。此外,手机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重要资料都会储存在手机中,如果丢失肯定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手机的防盗功能可以降低这样的风险,如iPhone可能通过“找回我的iPhone”功能及时锁机或删除重要和隐私的资料。所以,手机防盗功能至少可以对我们个人资料有着一定的保持作用。

虽然手机防盗功能可以降低我们掉失手机的风险,但是大部分用户往往都会勿略此功能,或许是手机失窃后才会想起这项功能。但是如果事先没有进行相关的设置,手机失窃后便失去了手机防盗的主动权。那么事先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


华为手机防盗功能;OPPO手机防盗功能

目前大部分手机均支持手机防盗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手机的防盗功能往往都是整合在云服务里面。刚开如时,小编在华为和OPPO两款手机里面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这项功能,结果发现两款手机均将其整合在云服务功能里面。此外,如果手机系统本身没有防盗功能,我们也可以下载手机助手类软件,因为这些软件均有提供手机防盗的功能。手机开通防盗功能的步骤还算简单,只要设置密码和绑定备用号码便可以完成设置。

虽然手机设置使用防盗功能比较简单,但真实使用起来还是比较烦琐。比如,你手机失窃后,想定位手机的位置,你需要使用电脑或其它设置登陆手机品牌对应的官网进行查找或其它操作。

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找回手机并不容易

使用手机防盗功能就一定能规避手机的掉失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小编排除了部分重要因素,对OPPO和华为手机防盗功能进行了体验。虽然可以正常使用定位功能,但是终定位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偏差。此外,就算你可以联系正在使用你手机的小偷,但他始终不肯还给你,你不也是没办法?

办法当然是有的!我们可以通过远程锁定手机和抹除数据以保持我们的重要资料,这样小偷也无法正常使用你的手机。但是小偷也可以通过刷机清除数据最终成功盗窃你手机。此外,如果实在没办法解锁手机,小偷还可以通过拆解成零件进行贩卖。所以,找回手机的操作极其复杂,而且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手机在关机状态没法定位

另外,这些防盗功能还有一个致使的弱点,就是要保持手机在开机状态下才能使用。特别是手机助手类软件的防盗功能,如果手机失窃后直接被关机,小偷事后可以通过刷机移除这些软件的数据,最后手机还是很容易彻底失窃。

总的来说,手机防盗功能还是有着一定的实用之处。比如,我们手机失窃后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远程锁定手机和抹除或备份重要的资料。但想凭借该功能找回手机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平时还是要多加注意保管自己的爱机。此外,希望厂商能继续弱化手机防盗功能的局限性,比始在手机未解锁情况下手机不能手动关机等等,而其他的方法便需要厂商进一步研究探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人机防护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