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020年9月21日,三湘大地传来喜讯: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9月24日,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正式揭牌,长沙自此开启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征程。

  作为长沙片区的“主战场”,两年来,自贸长沙片区会展区块先行先试、敢闯敢干,不断深耕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朝着“打造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目标稳步前行。长沙会展新城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处处奔涌着创新与开放的活力。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会展湘军品牌。”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会展党工委书记付旭明表示,围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长沙县将牢记嘱托,创新实干,勇攀高峰,以更大格局、更高坐标、更实举措推动自贸会展区块发展再开新局、再上台阶,为“强省会”贡献更大力量。

  “成为中部领先、全国一流、富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开放高地和会展名城。”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会展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莫金文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自贸会展区块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为打造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建设长沙国际会展名城作出新贡献。

  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推动制度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自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长沙会展新城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纳入湖南自贸试验区范围,称为自贸会展区块。

  新坐标,新机遇,新红利。三湘儿女,壮志在胸,豪情满怀。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自贸会展区块创新的涌动、活力的脉动勃勃跳跃。

  两年来,长沙会展新城勇担使命,围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会展湘军品牌,建设国际中高端会议会展承办地、现代服务业集聚新区,建设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三大任务,以制度创新为笔,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批政策促发展,铿锵有力:2021年10月,长沙会展新城先后出台《关于支持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和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运营发展的奖励办法(试行)》《关于支持会展区块自贸总部产业园运营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等4个政策文件。利用奖励性政策文件,对完成新引进企业、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新引进金融机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园区和企业,以及成功举办国际性会议展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面积且影响力较大的会议会展平台和其他符合要求的重点企业给予奖励,激励企业和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发展壮大。

  一出改革重头戏,掷地有声:自贸区获批两周年以来,自贸会展区块积极承接全市113项改革事项,大力推进20项重点改革事项创新突破,实施率达95%。

  围绕优化展览活动行政审批及会展服务集成创新,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会展管委会通过下放审批权限和实施“帮代办”服务,持续优化会展审批流程,将审批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效率提升30%,今年又将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改革创新驶入“快车道”。

  2022年5月,创新会展全流程服务机制被列入湖南自贸区第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之一,制度创新成果向全省推广。

  以此为突破,会展区块大力推进会展活动安保服务管理、会展知识产权保护、水土保持监测改革、投资领域和金融领域改革等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制度复制推广和创新联动,探索更多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制度创新成果。

  以“拿地即开工”为重点的审批改革试点已全面实施,不但符合条件的项目可取消报建图审查,相关报规报建费用缴纳时限后延的同时,配套的审批手续办理可提前,施工许可手续还可分阶段办理,为项目建设开工按下“快进键”。

  “没想到公司业务在家门口就可以一站办理!”9月19日,湖南运达集团的办事员走进自贸会展区块综合服务中心,明亮宽敞的环境、高效贴心的服务让他感叹不已。今年以来,自贸会展区块进一步优化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机制,除已承接已赋权30项工程审批事项外,还积极承接3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及25项市级授权事项,目前已实现市监、税务、公安、公积金中心等12个部门进驻集中办公,企业可就近办理高频事项,目前累计已办理审批事项4000余件。

   擦亮会展新城金名片 助力长沙建设国际会展名城

  “十七世纪之衣裳,十五六世纪之铁钉琉璃瓶等,罗列纵横,灿然皆备……”1925年的《大公报》,描述了长沙商业集会的盛景。

  穿越百年之后,商贾云集、车船辐辏的盛景演变为一项项“展”与“会”,成为星城新景。

  夜幕之下,长沙国际会议中心灯火璀璨、流光溢彩。远远望去,建筑幕墙和金属屋面似重峦叠嶂,颇为壮观。这个中部地区面积最大的会议中心,因状如一目,市民亲切称之为“长沙之眼”。

  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北面,长沙施柏阁大观酒店及长沙融创施柏阁酒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作为长沙国际会议中心的配套项目,对标G20峰会等大型高端国际会议的关键配套,酒店集群流线型设计,犹如一艘巨大的游轮,在浏阳河畔扬帆起航。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长沙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办好重大展会,建设国家会展名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长沙瞄准“打造中部会展高地、建设国家会展名城”的目标,实现了从办小会到办大会、从国内会到国际会、从申办方到主办方的华丽转变。长沙会展新城成为长沙建设会展高地、会展名城的一张“金名片”。

  2021年9月至10月,2021世界计算大会、第二届中非经贸合作论坛以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等国际盛会相继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使率团、名流云集,这样的盛会盛景,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盛事。

  2022年9月2日,全国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在自贸会展区举行,87名由全国总工会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选树的“大国工匠”在这里讲述成长成才、为国争光的故事。

  如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等重磅展会与长沙携手,智能制造展、中部农博会、湖南汽车展等展会品牌声名大噪。院士、专家发表远见卓识、真知灼见,为湖南长沙启迪思维、开拓视野;企业借展会平台推陈出新,密切交流;不同业态产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姻,新的合作伙伴和销售模式顺势而生;大会“链”接全球企业,打通供需两端,为企业和行业注入创新活力。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互联网、计算机等越来越多的“长沙名片”渐成会展品牌,更反哺和助推着长沙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两年来,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累计举办了重大展会活动56场,展览面积近200万平方米,长沙国际会议中心累计举办大型会议65场。会展中心和会议中心双擎联动,成为长沙会展经济实现新发展、新飞跃的“航空母舰”。

  当长沙会展新城聚焦全球目光,30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寸都澎湃着激动人心的梦想。

  叠加政策、区位、交通、规划、产业各级优势,当大局的决策与新城的蓝图交相辉映,当时代的机遇与奋斗的力量激荡共鸣,浏阳河畔,新城崛起,现代产业的交响、幸福生活的回响生生不息。

  奏响产业发展最强音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从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广场放眼望去,高铁与磁悬浮列车在不远处疾驰而过,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在地铁的疾驰中,城市脉搏跳动有力。

  今年2月,长沙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沙市2022年“十个重大城市片区”建设工作方案》,国际会展作为长沙“十个重大城市片区”之一,推动会展片区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新长沙的新能极。

  交通优势叠加区位优势,在长沙会展新城这片热土上,处处能听到急切奋进的足音。一个个或快马加鞭施建、或建成投产的项目,正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撑起新一轮跨越赶超的脊梁。

  滔滔浏水之上,金桂路跨浏阳河大桥、湘府东路跨浏阳河大桥正在火热建设中。金桂路跨浏阳河大桥将串联高铁南站、国际会展中心、黄花机场三大交通枢纽,成为市民出行又一重要通勤通道;湘府东路跨浏阳河大桥建成后,可向东连接长沙黄兴片区,将大大完善会展区块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城市距离。

  从承载希望的规划蓝图到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会展区块处处激荡着创新实干的铿锵旋律。

  7月22日,“奋力强省会 走进自贸区”——自贸会展区2022年项目签约暨奖励兑现活动举行,现场发放了今年首批产业平台装修奖励补助260余万元,并兑现570万元企业纾困资金。

  “从项目选址到最终落地,我们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获得首批产业平台装修奖励补助的湖南唐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喜不自胜。据悉,自贸总部产业园、会展配套产业园等园区和亚展国际、自由港、启业邦等产业平台均聚集和招引了一批优质企业。

  其中,中湘海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会展区块)2022年已实缴注册资本1.2亿元,完成进出口额1.22亿元人民币,未来3年,预计完成外贸3亿美元以上。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两年来,会展区块新增市场主体超2000家,总投资达120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5个,成功引进一批标志性、龙头性项目,引进“三类500强”企业4家,外贸外资实现跨越式增长。

  走进长沙会展新城,除了产业发展的脚步迅疾,更有情景交融的和美画卷。

  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民生福祉的不断提升。随着会展区块建设的不断加速,,周边居民也感受到不断升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充满设计感的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图书馆、体育馆,标准化的操场和运动设施,处处彰显着现代化气息。坐落九曲浏河畔的许家园小学书声琅琅。该校校名源于大将许光达就读私塾,设计规模为36个班,1620个学位,总投资1.17亿元。

  “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长沙市民,都可以享受到从幼儿园直到高中的高品质系统教育。”位于会展新城的国际交流区一期内,一所民办高品质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正在加速建设,幼儿园已于今年9月开门迎新,高中部主体已竣工,建成后,将打造片区高质量教育资源配套。

  而在金展路以西、香木路以北区域,一座自贸人才公寓已经启动建设,未来将打造成以自贸区核心区公共交通枢纽为载体,集商业配套、自贸人才公寓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项目。

  该片区还将打造自贸总部产业基地、国际商务外事服务区、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片区功能配套、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城市品质持续升级。

  不负好时光,奋斗正当时。如今的浏阳河畔,一座动能磅礴的产业新城正强势崛起,一方幸福秀美的品质新城璀璨盛放!自贸会展区块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胸怀,乘势而上,一路创新,奔向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涂骅泰:   目前我国实行的开放战略是什么
   ......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说到“互利共赢”就已经解答了不全面开放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完全开放,1.是我们的企业目前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2.市场冲...

   ...... 世界是开放的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主旋律.所以中国要强大、发达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 技术和资金,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向更好更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涂骅泰: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什么?
   ......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一)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

   ...... 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走出去,引进来...

涂骅泰:   什么是 "一带一路",如何理解中国提出的这个开放战略 -
   ......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何理解中国提出的这个开放战略:1、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2、“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涂骅泰:   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由我国什么决定的 -
   ...... 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由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方针政策决定的

原标题:排头兵的高瞻远瞩与科学谋划

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担任市委书记。这是他多年地方工作生涯的重要一站。习近平同志一到上海工作就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激励上海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发有为,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学习《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以下简称《习近平上海足迹》),重温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的重要论述和创新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同志思考之超前、谋划之周密、措施之有力,在当时和后来都对上海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上海努力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排头兵的强大思想和精神支柱。

  ①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的建设首先要走在前列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方面发展进入“快车道”。如何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推动上海发展迈上新台阶,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关注的头等大事。办好这件头等大事的重中之重、首要任务则是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建设扎实有效并走在全国前列。之所以把党的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第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结论,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上海干部身处繁华闹市、要经受各种考验。习近平同志提醒大家,“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第二,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拥有悠久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资源,因此抓好上海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做到“不辱门楣”,努力成为“中央的一个点”。第三,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必须富有战斗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拥有攻坚克难的本领和智慧。概而言之,上海要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的建设首先要成为排头兵,而且要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习近平同志推动上海党的建设走在前列,凸显出鲜明的特色。

   一是特别重视讲政治。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扩充党的建设内容,还特地把党的政治建设有关表述单列,体现的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抓党建的导向;更加坚定地把上海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下思考和行动,体现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意识;增加市高院党组、市检察院党组向市委汇报工作,体现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站位。

   二是特别重视探新路。针对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党建实际,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用改革的精神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共同破解以下难题: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规律、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新路子,如何构建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是特别重视强制度。习近平同志一方面教育党员干部做到六个“始终不忘”、过好“五关”,另一方面推动有关部门扎紧制度的篱笆,规定干部不能“一干两制”,建立统一土地交易平台,出台市委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把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筑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和改革五位一体的管权管物管人工作体系。

   四是特别重视抓落实。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钉钉子精神”体现的是执行力,更是勤勉务实、不尚空谈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同志特地把他的组织关系放在上海市委督查室,有力推动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

  ②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发展理念必须率先更新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到2007年的时候,上海提前感知到原有发展面临的困境。城市承载量有限,资源、能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突出,商务成本持续攀升。习近平同志在不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动力、路径和方式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明确提出上海发展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聚焦主要矛盾,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再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具体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同志有关上海发展的论述和实践,不仅解决了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且解决了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的问题,从而讲清楚了上海应该当什么样的排头兵、怎样当好这样的排头兵。

当好一体发展的排头兵。习近平同志指出,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这“四个放在”是一种政治站位,也是一种发展格局,使上海主动纳入全国大棋局、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通过完成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上海发展的使命感,又通过自身发展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参与国际竞争。浦东探索一条新路、上海大胆试大胆闯、深入推进长三角携手共进、加强与各省市合作交流,这些都折射出“跳出上海看上海”的战略思维。

当好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关于三次产业的关系,有人曾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越高越好、这是与国外发达城市比肩的关键指标。习近平同志通过调研发现,上海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上海的财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城市的做法,更不能为了实现三产独大而人为地遏制二产发展;即使是仅占GDP不足1%的第一产业也不能视为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基于以上考虑,上海提出了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的思路,突出了产业发展重点又兼顾了其他产业,即使是一、二产业也确立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先进制造业的方向。

当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上海是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靠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必须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走创新发展道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抓手,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动力;上海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上海还强调必须把自主创新融入全市各方面、各领域和各项工作中,使创新真正成为上海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坚定了上海率先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当好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到上海工作后又把这种理念运用到特大城市建设之中,强调产业发展做“加法”,能源资源能耗做“减法”,生态环境保护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日益紧张的环境状况,习近平同志掷地有声地说:“我们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只有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人们连喝自来水都遇到了麻烦,这样搞出来的GDP到底有多大的用场?”出路只有一条: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实际举措,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当好协调发展的排头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对于现代化大都市来说,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早在2007年5月的一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就使用了“文化软实力”概念,指出经济中心城市的魂与根来自文化。这里的文化首先是指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传统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一种精神动力。”他号召大家一起来弘扬鲁迅精神,他饱含深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受鲁迅文化熏陶出来的。”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后面加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鼓励全市人民以更加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吸收借鉴百家之长,向国外城市学习也向国内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国际化传播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③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人民满意是最高标准

“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引用古人的这句话来说明一个道理: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官员无不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心中更应始终装着百姓的冷暖,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从政的根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发展的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分享改革的红利,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几个数据。他推心置腹地告诉大家:“基层百姓有几个真正关心GDP的?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每年有增收,是不是在社保方面有改善,跟他们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这段话朴实无华,却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揭示了发展的最终目的以及衡量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

服务好群众,要走到群众中去。在上海工作的七个多月里,习近平同志的足迹遍及当时上海的19个区县,基层、一线是他始终关注的重点,与普通群众面对面交流是不变的主题。他要求干部必须认真对待群众的“上访”,还要主动“下访”,走到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难题。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各级干部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配备的。就是要往矛盾里走,往问题里走,要解决矛盾、解决问题。下访不要看得那么难,要‘敢下’。”不仅要“敢下”,而且要“真下”,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服务好群众,要能做善做小事。习近平同志经常引用郑板桥的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他看来,群众反映的困难,很多时候都是小事,但如果我们有关部门和干部处理好了,对于一个居民、一个家庭来说就是解决了大问题。把就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就,巩固好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既要坚持从小事抓起,办好每件具体实事,又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解决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努力找到符合国情市情、长效管用的好办法。也就是说要由“小”见“大”,分析具体问题产生的共性原因,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化解。

   服务好群众,要饱含真情真意。自古以来,人们常把官员称作“父母官”,要“爱民如子”。习近平同志则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有了这份真挚情感,看见老百姓遇到困难时就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同志以亲身实践、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践行了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为上海党员干部树立了看齐的标杆。

  ④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创造新辉煌

学习《习近平上海足迹》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习近平同志15年前在上海的许多提法做法竟如此“亲切”,因为它们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得到更系统的发展和升华。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可以看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从四个“更加注重”、推进一体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以看到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从重视革命文化、城市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看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可以看到人民至上、初心使命。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习近平同志在上海等地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一环,其中展现的思维方法、精神品质和领导风范是一以贯之的。

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继续关心上海的发展,希望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上海,出席重大活动、考察指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交办重大任务、赋予重大使命,为上海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掀开了新时代上海接续奋斗、再创奇迹的新篇章。上海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砥砺前行、守正创新,开创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成功开启了向着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海提出了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排头兵的新目标。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更多来自中国的方案和智慧。

   (作者:曾峻,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的排头兵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