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不同宗是叫同姓异宗吗?

大唐之制,两姨姑舅姊妹,并不得通婚。嫂叔相为小功。

义曰:按袁准正论云:"中外之亲,亲於同姓。同姓且犹不可婚,而况中外之亲乎!"诚哉斯旨。何者?按婚礼娶於异姓,所以附远厚别。附远者,欲令敦睦异宗;厚别者,盖以别於禽兽。则姨舅之女於母,可谓至亲矣,以之通婚,甚黩情理。然有若晋徐思龙者,或识昧一时,不详典故,姨妹既纳之为妇,诸弟安得不谓之嫂乎!且男女之际,必在正名,名正而男女有别。安有存时拜之为嫂,没则服之为妹。徐众乃云"一人兼两亲,似一人兼两官"。诚如所见,两名兼行,是则公许名称混淆,婚姻无别矣。或者以服疑从重,亦谓不然。按丧服有或引或推,各存正义。故庾蔚之云:"外姊妹而为兄弟之妻,宜用无服之制。"兄弟之妻无服,乃亲於外亲之有服也。况彼既弃本亲,来为我族之妇,我安得弃正礼而强徇私服哉!徐彦之论当矣。

族父是姨弟为服议(晋)

晋蔡谟答族父为姨弟。问者曰:"乙是甲族兄子也,二人之母则姊妹也。以外亲言之,则是从母之子,应服缌麻。以同宗言之,则六代之亲,知礼无服。今甲亡,乙应制服否?"(乙者庾元靖,甲者庾仁也。)谟按:"礼记云:"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理际会。"先儒说曰:"异姓谓来嫁者也,正其母与妇之名也。"记又云:"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今甲之父与乙於班为族祖,则其妻亦有祖母之名,不复得为从母也。凡亲属之名,妻从其夫,子从其母。不得为从母,则子亦不得为从母之子也。亲名正,服亦随之。谓乙应从同宗六代之制,不应服也。"难者曰:"礼所云"异姓主名理际会",本是他人,唯以来嫁为亲,故尊卑亲疏从其所适。至於从母者,骨肉之亲,小功之服也。今以所适无服之亲,便从无服之制,是为以疏夺亲也。适他人者犹为之服,来适同宗而便绝之,岂其理乎?"答曰:"礼,大夫之娶,皆有侄娣,而大夫之子於庶母无服。若论本亲,则此庶母亦是从母也。今来为父妾,则废从母之名,而从庶母之称,绝小功之服,而从无服之制,此礼之成典也。推此而论,知适他人者,从其本亲;来适同宗,则从其所适,不得系本:此所谓"异姓主名理际会"者也。"

或有族父绝服而又是姨弟,今叔亲当云何?徐邈答曰:"书称以亲九族",礼"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故上极四代,旁亲四等,每服有降。自五代以往,则是九族之外,谓之同姓而已。其长幼之班,拜起之节,有时而可改,无必不移之道也。姨弟为无服之宗人,今若系疏宗服外之名,以夺母党有服之亲,则未见其义也。谓宜从姨弟例服。"

散骑常侍徐众论云:"庾左丞孙见遭族父丧,父已绝服,又是姨弟,见问当服不?余答以为当服。"右丞徐彦重难曰:"礼云:"尊祖故敬宗,敬宗则收族。"收族者,序以昭穆也。何得以姨弟之服加於宗父乎?於情乃可无伤,於义实为有害也。"众答曰:"礼为曾祖高祖三月。又改葬缌麻,服所尊。及临至亲之丧,而服之最轻者,岂损父祖之尊乎!今族父无服,姨弟有服,自谓姨服,何为轻服服宗父乎!难云於义有害者,不解害何义邪?天生族父为吾姨弟,非吾贬退所为,何不敬宗之有!族父应拜,而姨弟不应拜。今族父为姨弟,今不可以姨弟不应得拜,而不为族父拜也;犹不可以族父无服,而不为姨弟服也。若姨弟犯过,吾不顾族父与姨弟共身同体,怒而笞之,此不可也。於其死亡,以姨弟服之,正合礼记"绝族无施服而亲者属"文。"

姓邱的厦门人可能是曾氏后人!专家详说厦门曾氏源流

来源:厦门晚报 发布时间: 16:21:28

  我们是漳州龙海姓曾的,修族谱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分支到了厦门,能不能帮我们找找厦门的曾氏后人在哪里?”本报关于姓氏源流的特别报道,引起市民“寻根热”,龙海浮宫镇的曾灿华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希望通过本报寻找厦门曾氏族人,将这一分支续入族谱。

  市博物馆原馆长、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顾问龚洁说,曾厝垵、曾营的曾氏与龙海曾氏并非同源,异姓同宗、同姓异宗的情况不少。如果您是龙海曾氏后人,希望认祖归宗,请与本报联系。

  新江邱氏源自曾厝垵曾氏

  据龚洁介绍,最早来到福建的是曾延世,称为曾氏一世祖。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他携眷由河南光州固始随“闽国开山祖”王潮兄弟入闽,居晋江龙头山,以“龙山”为堂号。

  北宋时,曾氏四世曾公亮官至端明殿学士,熙宁年间赠太保,逝世后赐葬河南新郑。部分曾氏后人回到新郑守墓,金兵攻陷开封府后,曾氏迁居江苏常熟避难。

  景炎元年(1276年),曾氏十四世曾光绰携家人从常熟迁居同安嘉禾里之南高浦村,钓鱼自娱,得以安居,故名曾厝垵,又称“禾埔”。曾光绰的弟弟曾光英则隐居同安安仁里十四都,以营为居,称“曾营”,为曾营始祖。

  曾光绰五世孙曾明,入赘同安十八都山平洪(山边洪)邱家,子孙后代以邱为姓,为新江邱氏开基祖,宗祠为“贻谷堂”。

  来“寻亲”的曾灿华,则是漳州龙海浮宫镇曾氏后人,今年40多岁,在厦门工作。他说,去年参与村里修族谱的工作,才知道大约两三百年前,曾氏族人中有一个分支迁到了厦门。根据老的族谱记载,是迁往厦门山场,后面还注明可能是现在的蔡塘一带。

  曾灿华告诉记者,村里族谱记载的始祖叫曾国麟,与迁居厦门的始祖曾国英是兄弟,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代左右。“如果厦门曾氏的分支后人看到报道,希望能和我们联系。”他说。

  小嶝邱氏祖先是朱熹弟子

  除了这一支以邱为姓的曾氏后人,厦门还有另外一支邱氏后人,虽同姓却不同宗,其祖先是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河南固始县58姓士兵之一邱安道。邱安道入闽后落户于漳州,后唐时期,他的后裔明远将军邱资播迁到同安五峰村,繁衍成五峰世家。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邱资后裔邱葵绝意仕进,从同安五峰村隐居到小嶝,过着耕钓学自给的生活。邱葵先后师从辛介甫、吴平甫、吕大奎、洪天锡等人,是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理学造诣深厚,有“泉南名贤”美誉。现今小嶝的邱氏都是他的后裔。

  同安叶氏和莲坂叶氏来历不同

  姓叶的厦门人,追根溯源其实是“两家人”。

  唐龙纪元年(889年),江西吉安泰和县射坪乡朝散郎(从七品文官)叶洙随王审之兄弟入闽,官拜唐三学士,卜居同安碧玉村佛子岗岭下,为同安叶氏始祖,称“佛岭派”。

  叶洙辅佐闽王王审知理政,至八世祖叶益(1230年-1313年),娶宋魏王赵泰之妹赵玉环为妻,史称“叶郡马”。佛岭郡马府(叶氏家庙)位于同安大同街道岳口佛子岗岭下,裔孙分居路板尾、瑶头、八卦、褒美等地。

  在厦门岛内还有一支叶氏后人,称为莲坂叶氏,始祖叶文炳祖居北京河间府,金兵南侵时举家南迁,择居漳州府叶浦社。其第十三子叶颐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率全家迁居莲坂,以“莲溪”为堂号。

  叶颐初入厦门岛并非定居莲坂,据说是有个风水先生告诉叶家人,莲坂这块地方“背有金鸡起伏,前有凤屿波平,左右龙虎盘环,中有莲溪清胜”,建议他们从浦源搬到莲坂,于是有了后来叶氏繁衍的莲坂社。

  莲坂叶氏险因奸人陷害诛三族

  莲坂叶氏一族在历史上曾险些遭遇一次血光之灾。

  明正统戊辰科进士叶普亮,在朝为官时因得罪奸人被诬陷,朝廷下旨诛莲坂叶氏三族。幸亏被派遣前来的钦差大臣深知叶普亮为官刚正、清廉,实为奸臣所害,于是在半路上就通风报信,帮助莲坂叶氏族人逃离避难。当官兵到达莲坂村时,叶氏族人已经撤离,官兵进村后以畜代人,鸡犬不留,血染莲溪。

  灾难之后,叶氏族人中有一部分重建家园,但大部分不愿再回伤心地,就在避难处定居,繁衍建社。传至第四世,叶氏六个房头分居禾山仙岳、前坑、后坑、县后、枋湖、屿后、竹坑湖、西林、仙乐、西郭、东山、埭头、浦南、双涵等17个村社,连同莲坂有“十八乡正派同堂”之誉。

  如果您对自己姓氏的来源感兴趣或有疑问,可拨打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我们将为您寻求权威解答。如果您收藏有家谱等相关资料,也欢迎与我们联系,共同为厦门人找“出处”。

  邓女士:我想问一下邓姓的起源是哪里。我家祖籍广东,在厦门住了六七十年了。

  ■来源:河南省邓州县

  ■入厦时间:唐末宋初

  邓姓起源于商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叔曼季于邓地,即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县,封地名为邓。曼季在邓地建了一个邓国,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叫邓曼国。后来邓曼国被楚国消灭,国人以邓作为自己的姓氏,曼季就是邓姓的始祖。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邓国的后裔邓攸举家南迁,到福建宁化避乱。子孙中有的迁到闽西、闽北、闽东等十三个县,现在福建的邓氏以这一支为主。厦门最早的邓姓即来自邓攸的后裔,在唐末宋初迁到同安灌口、厦门岛及鼓浪屿,堂号 “平寿”。

  此外,923年-936年,同为邓氏后裔的河南新野人邓植,为了避乱迁到建瓯,后来定居泰宁,子孙分别到邵武、将乐等地。

  潘先生:我想问下厦门潘宅是不是因为聚居着很多姓潘的人所以才叫这个名字?我也姓潘,祖籍长乐的。

  ■来源:河南固始县

  潘姓最早出自姚姓。姚氏是舜帝的后裔,建了一个都城叫潘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延庆县,后来播迁到了陕西。商朝时期,姚氏在潘都建立了潘子国,潘子国被周文王灭掉后,子孙以潘为姓,迁到河南固始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固始县的潘源节跟着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南安当官,后来又到了漳州的火田,留驻闽南,成为潘氏入闽的始祖。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追念前勋,诰封潘源节为竭忠辅国,赠封昭德将军。

  到了五代(约907-960年),潘源节的后人潘承枯播迁到现在的厦门湖边水库一带,潘氏后人主要居住在这里,也有部分聚居在今潘宅一带,潘宅之名也是由此而来的。在泉州安溪等地,也有潘承枯的后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姓同宗5代可以结婚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