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当关系、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证明下列论证有效,写出过程理由?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性质判断由量项、联项、主项和谓项构成,性质判断按质可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这句话中对“性质判断”这个概念是()来说明的。

B、先从内涵方面,再从外延方面

D、先从外延方面,再从内涵方面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3、在下列各题中,不属于逻辑划分的是()

A、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B、树分为树干、树枝和树叶

C、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D、工业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等

4、由“长城”到“雄伟的长城”是()

5、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6、“占世界人口总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8、已知“所有天鹅是白的”为假,根据判断的对当关系,则“有些天鹅是白的”为()

9、“要么p,要么q,要么r”这一判断的逻辑变项是( )

10、“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两个语句中的“及格”与“不及格”的两个语词表达的概念之间()

C、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

D、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1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这个定义的逻辑错误是()

1、教学效果与反思怎么写

  教学效果与反思怎么写呢?你是怎么样写的?一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哦!

  教学效果就是教学取得的成效。一般用下列标准来衡量: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首先要清楚的是教学反思不仅要反思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还要反思学生行为,更重要的要有改正不良教学行为的方法措施。

  其次,作为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行为预设过程作详细的记录,包括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笫三对各环节达成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好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成功的经验,没有达成地方记录下来,作为教训是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对于重难点的突破过程要着重反思,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师反思的重点,同时也是反映课堂效果的重点所在,更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点所在。

  第五,反思的目的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行为,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提高课堂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六,通过反思明确方法措施,明确下一步的方向,同时也是形成个人教学特点的方法,更是课堂效果检测的方法,重视教学反思有助于个人业务成长。

  第七,要反思学生在教学实施各环节中的问题,找问题突然破点,及时掌握学情,为下一步教学实施奠定基础。

2、师生共写评语效果好教学反思

  期末,又到撰写学生评语时。现在,不少班主任在写评语时,都把冷冰冰的“该生”改为了较为亲切的第二人称“你”。评语也尽量摒弃了千人一面的套语,而使用更有针对性的语言,这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坦白地讲,为几十个孩子量体裁衣,写出符合他们特点的'评语,对多数班主任来说并非易事。我本人就饱受其苦,尤其是对那些特点不突出、自己又不太了解的孩子,更是难以下笔。即使勉强写出几句,自己看了都觉得面目可憎。作为语文老师尚且如此,估计其他班主任的情况也不会乐观。

  今年,我对撰写评语的方法进行了,采用师生共写评语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先发动学生互写评语,教师收集之后,再加以润色、增添,一个个新鲜活泼、个性鲜明的评语就出炉了。

  我认为,师生共写评语至少有三点好处。

  针对性更强。学生一般都请好朋友来撰写自己的评语。朋友之间的了解,又怎是老师可以企及?这样,评语的针对性就落到了实处,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角度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其实,评价学生时,也不能搞教师的“一言堂”。多了一个角度,就多了几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多了几把尺子,就多了一批优秀学生。

  学生学会了赏识别人。欣赏别人,既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能力。因为优点人人皆有,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经常关注别人优点的人,他的人生观必然是积极乐观的。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写出的评语不够客观,缺乏权威性。我想,评语的激励功能应该大于评价功能。既然我们撰写的评语学生爱读,并且从中受到了鼓舞,我们还要求什么呢?

3、∩税与利率》教学反思怎么写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明晰概念,理解概念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比较多,例如: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这些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明,这样记忆会更深刻。另外,对于拓展知识成数也要让学生认真理解,这个概念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必须要求掌握和理解的。

  2.灵活掌握计算公式,正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应纳税额、各种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本金、利息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掌握其中一个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就可想到另外两个除法计算公式。

  注重了数学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对学生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存款特点选择储蓄。例如练习二十三中第7题:在学生立设计不同的.储蓄方案后,没有让学生评议感受不同存款方式的利与弊,教给学生简单的生活知识。一般来说,定期比活期的利率高,存款年限长利率就比较高,如存三年期、两年期比存一年期的利率高,但不能像一年期那样每年可取一次利息,而国债因不用交纳利息税,获取的利息比同期的定期存款稍高些。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此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写教学反思的意义

  1、促进教师的思考向纵深发展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产生搁置现象。而写反思,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写反思,往往使人思维产生更深入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能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

  写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积累,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并对其作深刻的剖析,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1>、反思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备课是否体现课改的理念和课改的精神?备课备到什么程度才算认真备课?教案的详与略及其在课堂上的实际运用等均可认真反思。

  <2>、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是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再思考。

  <3>、反思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

  一是对教学目标设计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仍然把老师当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学

  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然关注的仅仅是“认知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如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整体意识?要仔细斟酌授课的密度、广度、和讲课的速度,避免出现随意性。若授课过难过快,易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两极分化;过浅或过慢,又易出现学生学习与纪律松懈的现象。若教学设计各环节设计不合理,极易导致拖课现象,或出现这节课无法讲完计划中的内容,只好下节课再继续讲的情况。

  <5>、反思师生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值得反思。

  <6>、反思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常出现下列误区:

  一是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

  二是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四是提问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五是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

  六是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如一堂好课的标准、新授课与复习课的标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合理运用等。

  四、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1、记教学日记 2、说课 3、听课与评课 4、征求学生意见 5、评价学习的效果

  6、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五、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一般不同。教师要学会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六 、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的教学理念,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受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教学反思撰写基本格式和主要内容

  一、题目:课题+教学反思

  包括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反思

  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者这几个环节进行反思。比如反思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得当,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

  例如: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根据这一要求我做了深入地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1:认识中国地图

  目标2: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目标3: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4: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反思

  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反思,如导入,提问、小结等。

  例如: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认识中国地图,我认为这个环节虽然是重点,但难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我的预想,学生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识本身难度很小,二是以前初中学过

  第二个探究环节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在中国地图上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次非常感兴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三)存在问题反思

  主要是指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集中的回顾和思考。 例如:

  1、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

  2、运用教学语言不够熟练,出现了几次口误。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在这节课中明辩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应多找几组同学,使学生充分感知。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整堂课学生们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掂一掂,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简要的总结,认识,感悟,心得。

  例如:经过这次课堂教学的反思,我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怎样开展工作。

6、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怎么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7、教学效果与反思怎么写

  教学效果与反思怎么写呢?你是怎么样写的?一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哦!

  教学效果就是教学取得的成效。一般用下列标准来衡量: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首先要清楚的是教学反思不仅要反思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还要反思学生行为,更重要的要有改正不良教学行为的方法措施。

  其次,作为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行为预设过程作详细的记录,包括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笫三对各环节达成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好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成功的经验,没有达成地方记录下来,作为教训是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对于重难点的突破过程要着重反思,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师反思的重点,同时也是反映课堂效果的重点所在,更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点所在。

  第五,反思的目的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行为,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提高课堂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六,通过反思明确方法措施,明确下一步的方向,同时也是形成个人教学特点的方法,更是课堂效果检测的方法,重视教学反思有助于个人业务成长。

  第七,要反思学生在教学实施各环节中的问题,找问题突然破点,及时掌握学情,为下一步教学实施奠定基础。

  反思一是对自己的教学予以肯定,同时又是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完美,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教学反思怎么写的文章,希望能帮到大家。

  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议论文。其写作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思”。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来写“教学反思”:

  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术;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四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己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己“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受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一. 思维的含义: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3)“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注意: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1)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

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 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1)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事物的观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 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类 事物的共同本质 。

(3)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4)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一. 思维的基本形态

(1) 从思维的方向看:

A. 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

B.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

C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等等。

(2)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1.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2)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共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

(1)现代汉语中的逻辑(2)规律(3)逻辑规律与规则(4)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5)逻辑学

(1)广义的逻辑学: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随着学科的分化,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狭义的逻辑学:随着学科的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注意: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

这两个打断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所--....的形式结构。

概念、 判断和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判断加以比较,就可以揭示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推理加以比校,就可以揭示判断在推理构成中的联系方式。

(2)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A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B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A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B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C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4)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关系: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是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条件。

一.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同一律

1.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同一律的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2. 公式:“A是A”来表示,即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 同一律具体要求人们:

(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2)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3)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矛盾律

1.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致的逻辑错误,

2.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1)在同一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2)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3)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注意: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三.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排中律

1.遵循排中律的要求的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写“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 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 ,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2)排中律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4.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同同真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产生和意义

(1)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2)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意义: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一. 科学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任何思维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 科学思维的含义:

(1)这里所说的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注意: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原因: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原因: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原因:科学的抽象思维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 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

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原因: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1.人的思想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1,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3、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维风格虽然 不同,

2, 思维的特征:都具有问接性、慨括性和能动性等共同特征。

3, 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关系: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二者各有特点。却又相辅相成。

4, 思维的方法不同,效果千差万别。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精神为向导的思维,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要求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5、科学思维之所以需要逻辑的原因:是因为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 明确性,这是任何正确思维都必须具备的品质。

6、能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顺利地推进工作,既是思维品质和水平如何的体现,也是思维是否科学的表现。

一. 概念的含义

1. 属性:事物总有许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2. 属性的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3. 本质属性的含义:是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4. 概念的含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注意:客现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1)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 -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2)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1.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 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 “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4.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5.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 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容的部分

(2) 不相容关系指不具有相同的部分

6.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以下几种:

(1) 全同关系一两个概念的外延个相同:

(2)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3)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 相同的。(交叉关系)

(1)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关系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2)的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第二节明确概念的方法P26

一、 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的 方法

1、原因: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

2、含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3、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4、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5、一个准确的定义的要求:

(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准确的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A、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B.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C.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 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D.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二、 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

1、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 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2、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反映。正确的划分,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要遵循划分的逻辑原则

(1)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例:在这个划分中,“战争”叫作划分的母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都叫作划分的于“战争是否具有正义属性”是划分的标准。

(2)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标准,否则方“划分标准不一”得逻辑错误

(3)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方“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三.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要求: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1、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2、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一.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 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

(1)我们认识事物,必然对事物作出判断,

(2)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3)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是有真假之分; 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3)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4) 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的联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1. 判断的表达: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只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1)原因:要准确地把握不同判断的逻辑性质,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断的类型。

(2)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A.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B.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第二节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含义:人们认识事物, 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管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 (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用性质判断。

2.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因为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3. 性质判断组成:一般由量项、主项、 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4.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

(1)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

A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B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C如果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这样的判断称为单称判断。

(3)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从质与量的结合 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A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B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C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P34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1)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

(2)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2.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 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

(2)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3)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

(4)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A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B.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 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朕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原因;认识対象的情况是多种多祥的,仅仅依靠简単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2. 形式:复合判断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

3. 分类;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1.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1) 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2) 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3)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二.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作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

(2)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或者...或者......”“要....... ........。等,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2.选言判断中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1)一种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以上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 。另一种是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这样的选言支叫不相容的选言支。

(2)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注意;在目常语言中, “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通常用要么……要么 来表达

(3)一个 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4)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

(1) 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2) 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1.含义:认识对象之间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有一种是条件联系。 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 某-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条件联系。人们认识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就可以形成假言判断。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 组成;一个 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

(1)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2)表示依赖这--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3)“如果....那么....等是用来联结前件和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3.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要求: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 一种事物情况。 前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要求:必要条件总产生某种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 一定没有后 一种事物情况, 前种情况就先后 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3) 充分必要 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要求: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4.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取决于;

(1) 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2) 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3)前提;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5. 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正确运用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1. 一个判断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

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2. 推理的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3.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1)依据:在哲学认识论中,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 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

A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B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C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3)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1)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意义: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2)是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2.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意义

(1)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2)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 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含义;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使表达更为适当和灵活,我们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对一些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进行变换,如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或者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为肯定判断形式。这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第二, 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第三, 第三,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2. 情形(换位法):

(1)含义: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有时需要将性质判断的断定对象进行变换,也就是把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进行互换。这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作了断定。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3)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

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3. 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二. 三段论推理

1. 含义;是演绎推理的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 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 构成;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 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3. 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基本原则)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 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说,两个前提都没有断定中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项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小项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 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把出的要求。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

(3)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4. 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的意义:三段论是生活 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第三节|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P51

1.原因;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将分别存在的对象情况综合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时又需要将对象的某种情况从众多共存的中分割出来,实现认识由肯定总体到突出重点的转化。这就需要运用联言推理。

2.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1)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2)从联言判断与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 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就都是真的。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1.原因;事物存在的可能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人们不可能对其中的毎种情况都通过突践来认识、这就需要用假言推理。在事物诸多可能情祝中作出某种选择。

2.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性所进行的推理。选言判断分为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相应地选言推理也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1)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

A断定其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因此,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B由于相容的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只能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3) 由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题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三. 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 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如果把握了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并确认了相关事实,就可以运用假言推理推断未知的事物情况。

2. 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3. 类型:假言推理也分为充分条件假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1)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直,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定假。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

A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B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C.由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假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真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

(2)心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A依据这种逻物性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B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C由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没有断定前件真时后件会怎样,也没有断定后件假时前件会怎样,因此,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

(2)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A.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B.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相应地,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不符合上述推理结构的都是错误的。

4.意义: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5. 演绎推理的意义: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

一. 归纳推理的含义;

1.含义: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通过观察、实验 和社会调查在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支或特殊性的知识。然后,以这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1)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某种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

A.适合情况: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

B .依据: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P61

C.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2)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3.归纳推理产生原因P61(1)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

(2)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这就需要运用归纳推理的其他形式。

1.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 断定 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3. 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1)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2)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 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 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3)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現象a有某些变化.有-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 定的変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

第二节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一. 类比推理的含义

1. 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 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1) 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 结论,它是一种推理

(2) 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

(1) 相同点;都以比较为基础

(2) 不同点;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的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5. 运用类比推理时应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或然的。

二. 类比推理的方法

1.类比推理含义;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注意: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仿生学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模拟方法。它专门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构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种类比推理方法。

2.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注意

第一,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第二,作为类出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第三,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4.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优点和局限性:

(1)局限性: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2)优点: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综合探究(把握逻辑规则  纠正逻辑错误)

1.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

2.准确把握概念,就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学会用定义和划分的方法来明确概念。正确运用判断,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学会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正确地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精确进行推理,就是要认真辨别不同前提的逻辑性质,区分不同推理的基本规则,努力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必然性,提高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3.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

4.学习形式逻辑,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也有助于培育我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一节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 辩证思维的含义

1、辩证思维的含义:这就需要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是普通联系变化发展的。

(2)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需要将普遍联系着的对象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各种关系,相对地独立起来、区别开来,分别地加以研究,这样才能获得具体、深刻的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3)如果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 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

(4)认识应该反映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事物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构成,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而且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发展趋势,

3、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个由自发向自觉的过程。

(1)古代人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把握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矛盾运动。

(2)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自觉地、 系统地研究辩证思维,但这时的研究大多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在总结人类最新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以往辩证思维研究的合理因素,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形态的辩证思维学说。

(2)随着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复杂系大系统的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辩证思维学说得以进一步丰富 和深化。

(1)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A.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B.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此”与“彼”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C.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与部分因为有了对方才能够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看。辩证思维的整体是有层次之分的。事物的整体总是相对而言的。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的。

(2) 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

A.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 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B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3)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中把握事物。

(4)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经不起实践检验的诡辩,不是真正的辩证思维。

第二节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一. 分析与综合的含义

1. 分析的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1)原因:复杂多样的客观事物是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为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剖”认识对象。这是运用分析的方法。

(2)实践的需要不同,人们进行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被研究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请事物性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4)分析方法将注意点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但是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2.综合:综合是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1)原因: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必须把通过分析得到的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的认识,按对象所固有的规律重新组合起来,这就要用综合法。

(2)不同的认识领城,有着不同的认识目的和综合范围。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注意点: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但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只有将分析与综合用证地统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

三.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1.从辩证思维角度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在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2)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世界充满矛盾。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两 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构成了事物矛盾的总体,使事物成为多种规定性的统一体。人们要深刻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认识事物矛盾,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P80

第一节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一.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1)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 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3)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二.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事物还是它自身, 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 进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 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这个进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面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

(2)正如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样,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步 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 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3)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 “度” 中。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

2、 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3、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1) 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

(2) 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1.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2、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3.遵循适度原则,并不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积极的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4、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第一节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一, 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1. 事物内部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1)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2) 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2.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

(1) 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2) 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3.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事物内部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

(1) 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2) 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 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入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2)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3)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 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第三节 体会认识发展的过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的含义: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 物整体中抽取某-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 抽取事物某一方 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

3、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1)分离是思推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2)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 面的性质和规律。

(3)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状态 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 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4)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原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额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2、思维具体的含义: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多样性统-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3、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把这个“胚芽”扩展开来,就能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对象。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 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矛盾会还一展现出来。这些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 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4、体会认识发展的过程的意义: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不能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应该用辩证思维方式。

2. 辩证思维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有自己的科学方法,比如分析与综合方法等。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认清事物质与量的规定性,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掌握适度原则;不作简单否定与肯定,在辩证否定的“扬弃”中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实现认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与飞跃。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向纵深发展,越需要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辩证思维素养是我们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 创新思维的含义

1. 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不是泛指所有思维都具有的能动性,而是特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2、创新思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任何创新思维都不能凭空产生。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 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3、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中既有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

1、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单向性的思维相比,多向性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

2、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步 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正是这种省略或跨越,使得创新思维过程中的某些思维活动难以详细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有时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3、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4、创新思维的新表现三个方面

(1)是思路新, 突破陈规看问题。

(2)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

(3)结果新,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新发明、新发现,还是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第二节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一、 联想思维的含义

1、 含义;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离开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思维中的联想只能是臆想。

(1)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联想思维的“联”就是把对性质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事物的认识联结起来,建立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观念。从形式上看,联想思维既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一起, 其联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

(2)联想思维具有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思维在联想时之所以会发生跨越性的联结,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荒唐”地联系起来,是思维发挥了非逻辑制约的畅想功能。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

3.衡量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人人都有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

4.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自觉的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作用:(1)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 只有将过去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才能开辟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可能道路。

(2)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将先前的经验运用到对新情况的认识之中,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需要运用迁移。迁移对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 方式。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通过感知形成的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所产生的主观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现实对象。

(1)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展开想象的方式也会不同,想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是种形象化的想象。 这种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

(2)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 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这种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虚拟世界',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

(3)想象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人们想象事物可能有更为完美的功能,问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自已可以实观更高的工作日标和人生价值等,这样的想象可以促使人们山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人创新活动之中。

3、联想、迁移和想象的关系: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发联想的基础上,自觉地加以训练,那将有助于提高联想思维的质量,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一、发散思维的方法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2、 发散思维的技法

(1) 检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2) 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通过信息交合法,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供人们筛选。

(3)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原则:“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3、 发散思维的优点: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4、 局限性: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

三. 聚合性思维

1、含义;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需要运用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平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在思维方向上,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好相反。

(1)聚合思维是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2)聚合思维如同凸透镜把太阳光聚合在一一起, 让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对准所思考的目标。它把有关信息集中起来,从中寻找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1)聚合思维有个明确的目标,切思维活动都要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

(2)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推方法。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项重要功能是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联系:

1、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2、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一聚合一-发散一 聚合”。

3、在一 定意义上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1、 含义: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思考既有的认识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如果把原有的思路叫作正向思维,那么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作为创新思维的 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 逆向思维的作用

(1)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是相对确定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或不可改变的。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2)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人们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转换场合或对象来认识事物功用,其缺点可能变为优点。

(3)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

二.发挥思维正逆向互补的作用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2、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

3、正逆互补,携手共进。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 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三、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

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现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因此,不同方向的思维 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第一节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 超前思维的含义

(1)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

(2)从人们的认识状态和认识对象的存在状态之间的关系看,人的思维既可能近似于等同地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也可能以超前或落后的方式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是所调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而能够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的,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4) 超前思维具有超前意识的思维,超前意识是自觉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代、更强的意识,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

2、 超前意识的特征

(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

(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

(3) 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要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意义

一、 超前思维的方法

1、 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

2、 超前思维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原因:(1)超前思维是依据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单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2)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

3.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

(1) 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

(2) 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3) 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4、超前思维要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超前思维 不能陷于不切实际的胡想乱想之中,要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1、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2、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创新思维是综合应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没有创新思维,人类一切创新活动,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均无从谈起。

2、 在这个 “惟创新者进,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大变革时代,创新已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训练联想思维,灵活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辩证使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要有超前意识,切实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

3、 我们要学会把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言推理的对当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