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和反比有什么区别?

请注意甄别小组里的相亲、征友等信息,谨防诈骗。避免以任何理由预先支付款项给对方。如遇诈骗请保留全部信息并及时报警。

很多人和事就凭借那个基准线

机械的去划分是否维持关注和联系

开心偶尔还是有一丁点儿

但是不开心总会来得特别快

先说结论,资本的有机构成与剩余价值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务必记住一点,只有人类劳动才创造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只与人类劳动有关。

具体看看这两个范畴。先说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果抛开其他干扰,单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则有: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只与延长劳动时间有关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则由: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商品价值下降造成

按照原文(zbl第一卷366页),就是:

绝对剩余价值好理解。相对剩余价值怎么来呢?

如果工人一天只吃5个馒头就可以补偿自己的劳动力,5个馒头值10块钱,那么他的劳动力日价值是10块钱(简单理解为工资10块钱)。假设工人一天劳动10小时,而他2小时的劳动产品值10元,我们可以认为,工人花2小时劳动补偿他自己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必要劳动是2小时,剩下的8小时是剩余劳动。

现在,因为生产馒头使用了机器,5个馒头只卖5块钱,工人还是劳动10小时,这种情况下,他1小时的劳动产品已经与5个包子的价值相等了,我们可以认为,工人花1小时劳动就可以补偿他的劳动力,剩下的9小时是剩余劳动。

这样,相对剩余价值就产生了——工人同样劳动10小时,却多出了1小时的剩余劳动。

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多寡)与资本的有机构成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只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有联系。ZB伦原文从200多页开始就已经说剩余价值生产,在700多页才提到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单就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言,“资本有机构成”这个范畴是不必要的。

因此,有关剩余价值的生产,如果孤立地考察,其实已经结束了。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这件事还没有结束。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次生产结束,是为了下一次生产(而不是所谓“供给满足需求”),这一次生产的结束之处只是开始继续往上攀登的起点,也就是说,下一次不但还要生产,下一次更要“扩大”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必须不断积累才能做到“扩大”。什么叫资本的积累呢?

即社会中用来再生产的那部分价值越来越多。可以简单理解为(也表现为)不变资本C的部分不断增大。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也就是说C/V不变),那么,只要C增大,V必须按比例增大。这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原始积累阶段)一直持续着,表现为资本对人口(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在这个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发展史中,都有这个过程,绝对地表现为“雇佣工人”的不断壮大,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赖以生存的手段,只能成为“打G人”。高中历史里的“圈地运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失去土地的英国农民只能成为雇佣工人才能生存,别无他法。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资本积累并不是随着“圈地运动”和原始积累的结束就结束了。因此,“以上我们只考察了这个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增长的阶段。但是过程会跃出这一阶段。”到什么阶段呢?“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zbl第一卷717页)

什么叫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呢?简单说就是,C/V中每一份V可以驱动更多的C——想想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相当于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例如,以前手工生产时,一个工人劳动8小时能把8尺纱织成布,现在使用机器一个工人8小时能把80尺纱织成布。以前C/V是8尺纱对1个工人,现在是80尺纱对1个工人。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不断更新,未来将是800尺纱,8000尺纱,对1个工人。这就是“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顺便说一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永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是追求使用价值,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积累人类劳动,而不是为了生产纱(或别的任何商品)。只是因为如果不生产纱,就不能积累人类劳动,所以才不得不去生产纱(或别的任何商品)。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势必造成,投入等量的总资本,C越来越大,V越来越小。排除其他条件,可以简单理解为,机器和原料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工人数量越来越少,这就是高中历史书上说的“机器排挤工人”。但是,只要还有人类参与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就不会中断,全社会的价值总量,乃至资本总量仍然上升,但价值量包括剩余价值量都绝对地减少,你可以理解为增速下滑,总量增长。理论上说,直到一个活劳动都没有为止。

假如资本有机构成并没有像我们刚刚设想的那样发生变化,而是以相反的方向变化——C/V不断下降。那么投入等量的总资本,C的部分变小,V的部分相应增大,也就是说,(在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雇佣更多的人,即“同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越多”,只要劳动的人越多,(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就越多。

以上,便是回答问题所需的所有内容。

要理解价值和剩余价值,必须谨记一个前提——唯有人类劳动才创造价值。要理解资本,必须谨记一个实质——“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而绝非钱或物,它是驱使人类为其劳动的无形力量,表现为一部分人驱使另一部分人劳动,以实现资本自我增值的目的。

如果有时间,建议您阅读,zbl第一卷第5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207-233页)、第8章《工作日》中“工作日的界限”(267-272页)、第10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363-373页),第14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581-592页)、第23章《zbzy积累的一般规律》。凭借高中及大学的马原知识,单独看这些章节,已经足够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

马讲得比我们都好,看原文能更好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比和反比的区别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