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小于等于负一x大于一可以代表全体实数吗

一个正整数的阶乘(factorial)是所有小于及等于该数的正整数的积,并且0的阶乘为1。自然数n的阶乘写作n!。1808年,基斯顿·卡曼引进这个表示法。

任何大于等于1 的自然数n 阶乘表示方法:

由于正整数的阶乘是一种连乘运算,而0与任何实数相乘的结果都是0。所以用正整数阶乘的定义是无法推广或推导出0!=1的。即在连乘意义下无法解释“0!=1”。

给“0!”下定义只是为了相关公式的表述及运算更方便。

在离散数学的组合数定义中,对于正整数

都是有意义的,特别地在

。 但是对于组合数公式

时,都由于遇到0的阶乘没有定义而发生巨大尴尬。

,我们顺势而为地定义“0!=1”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样,组合数公式在

时也通行无阻,不会有任何尴尬了。

的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中

明确地用到了“0!=1”的定义,没有这个定义就只能麻烦地表示为

(2)作为阶乘延拓的伽玛函式是定义在複数範围内的亚纯函式,与之有密切联繫的函式还有贝塔函式(他们分别被称为欧拉第二积分与欧拉第一积分)。

是大于1的正整数时,有公式

,当0的阶乘被定义为0!=1后,公式

只是一种定义出来的特殊的“形式”上的阶乘记号。它无法用演绎方法来论证。

为什幺0!=1”这个问题是伪问题,而初学者总要追问这个伪问题。这就说明了我们在教材和教学实践中都没有把“有关‘0!=1’只是一种‘定义’的概念”讲清楚。

有教辅材料上把上述必要性及合理性视作为推导的过程,那当然是大错特错了。必要性及合理性只是有限几个例子,“0!=1”这种定义是不能用举若干例子的方法来证明的。

这个定义使用至今可谓久经考验方便多多,没有出现过任何逻辑上不合理的现象。

通常我们所说的阶乘是定义在自然数範围里的(大多科学计算器只能计算 0~69 的阶乘),小数科学计算器没有阶乘功能,如 0.5!,0.65!,0.777!都是错误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将Gamma 函式定义为非整数的阶乘,因为当 x 是正整数 n 的时候,Gamma 函式的值是 n-1 的阶乘。

运用积分的知识,我们可以证明Γ(s)=(s-1)× Γ(s-1)

所以,当 x 是整数 n 时,

这样 Gamma 函式实际上就是阶乘的延拓。

该公式常用来计算与阶乘有关的各种极限。

此为斯特林公式的简化公式(完整的见下图)。

双阶乘用“m!!”表示。

当 m 是自然数时,表示不超过 m 且与 m 有相同奇偶性的所有正整数的乘积。如:

当 m 是负奇数时,表示绝对值小于它的绝对值的所有负奇数的绝对值积的倒数。

当 m 是负偶数时,m!!不存在。

此逼近函式把近1 数处理到最小,函式指数误差详右侧图片

对于带小数大于1的正实数的阶乘计算公式为

对于0.5到1之间的小数拟合公式如下:

对于0到0.5之间的小数阶乘,先计算(1-n)!,再按一下公式计算:

计算时不要把先后顺序弄反,否则误差会增加,以上公式通过了伽马函式的校验,误差极小。

以下是拟合公式与实际值的对比图

此处按(1)式拓展到负数区间,(-n)!的阶乘如下,但与词条定义冲突

这样把阶乘拓展到负数区间,形成了负数区间的周期震荡阶乘函式。

对于负小数-1<n<0区间,的阶乘其值就等于其决定值的阶乘了

此处有待商榷,如此,阶乘的原定义就发生了改变。。。以下是按(1).(2)式拓展到正负数区间的阶乘倒数图像

一直以来,由于阶乘定义的不科学,导致以后的阶乘拓展以后存在一些理解上得困扰,和数理逻辑的不顺。

阶乘从正整数一直拓展到複数。传统的定义不明朗。所以必须科学再定义它的概念

真正严谨的阶乘定义应该为:对于数n,所有绝对值小于或等于n的同余数之积。称之为n的阶乘,即n!

对于複数应该是指所有模n小于或等于│n│的同余数之积。。。对于任意实数n的规范表达式为:

正数 n=m+x,m为其正数部,x为其小数部

负数n=-m-x,-m为其正数部,-x为其小数部

我们再拓展阶乘到纯複数:

对于一般的複数而言, 所有模n小于或等于│n│的同余数之积,意味着其实部与虚部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条件如下

说明:複数阶乘存在路径问题,路径不同阶乘的结果就不相同,幅角a相等是指按直线从0点附近到z,不等时是按曲线取阶乘。複数阶乘存在方向问题,就是说它是有方向的量。。。广义阶乘涵括正负实数阶乘。。。

这种方法速度很快就可以得到结果。

一个数 n 的阶乘末尾有多少个 0 取决于从 1 到 n 的各个数的因子中 2 和 5 的个数

而 2 的个数是远远多余 5 的个数的, 因此求出 5 的个数即可

题解中给出的求解因子 5 的个数的方法是用 n 不断除以 5, 直到结果为 0

是因为每间隔 5 个数有一个数可以被 5 整除, 然后在这些可被 5 整除的数中

每间隔 5 个数又有一个可以被 25 整除, 故要再除一次, ... 直到结果为 0, 表示没有能继续被 5 整除的数了.

Logo 语言因为是少儿的学习语言,阶乘方法要複杂一些,而且时间较慢,下面是低精度、高精度、统计位数的阶乘算法:

MAKE "Z 0;总共有多少组数字的标记

MAKE "WS 0;累加总共有多少位的计数器

TO JC :N ;求解任意数的阶乘是多少位数

在 Common Lisp 中, 可以很方便的使用更为简洁的使用递归实现阶乘:

注意:因为百度不提供任何Lisp语言的代码框,此处使用的是Python的代码框,所以关键字可能无法高亮显示

在 Python 中, 同样可以使用这种简洁方式实现阶乘的计算:

在 C 语言中,使用循环语句可以很方便的求出阶乘的值,下面介绍一个很简单的阶乘例子。(因为网上多数是比较麻烦的方法)

【计算出“ 1!+ 2!+ 3!+ …… + 10!”的值是多少?】

也可以利用积分求浮点数阶乘:

使用for循环更简单易懂:

'本代码使用了斯特林(Stirling)逼近的方式计算较大数值的阶乘和有小数位数的数值的阶乘。详细过程请参见《用Stirling逼近近似计算阶乘的探讨与套用》一书。

'根据验算,结果与Windows 7的计算器结果有出入,但是还能忍受。特别是可以计算较大数值的阶乘,例如 36000,Windows计算器溢出。当然无法考证我的结果与真实结果的差距,没有比较……^.^

'这是小数值阶乘的过程,标準计算方式,结果精确。

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1.1、集合的有关概念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考点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例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1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x图象上所有的点

1.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 )

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 B.爱好足球的人 C.中国的富翁 D.某公司的全体员工 2.下列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1)数组1、3、5、7; (2)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3)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 (4)所有直角三角形; (5)美国NBA的著名篮球明星; (6)所有绝对值等于6的数;

(7)所有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 (8)中国男子足球队中技术很差的队员;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集合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

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 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

4.集合A中的元素由关于x的方程kx2

-3x+2=0的解构成,其中k∈R,若A中仅有一个元素,求k的值. 5.所有素质好的人能否表示为集合? 6.A={2,2,4}表示是否准确?

知识点:(学生易混淆点)

5.点集就是点的集合,点可以用坐标表示,所以点集的形式是{(x,y)|x+y=2} 数集就是数的集合,数可以用变量表示,所以数集的形式是{ x |x2=1}

解决集合问题时,首先将不明显的集合转化成明显的集合。然后根据一下三种集合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1:试着说明下列集合中元素的含义

(1)它们是不是相同的集合?(2)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2:若

4.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6. 空集的定义: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空集的性质: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

7. 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主要是分清有限集,无限集以及空集的定义,以及他们的判断。

例1: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通常用那些符号来表示?:它们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例2:集合A={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题4:A={1,3},判断元素3,5和集合A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1.用符号∈或?填空:

考点2: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集合;(2)明确集合中的元素;(3)把集合中所有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并写成A={??}的形式.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3x+2,5y-x,x+y},?;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例题5: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能被3整除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代表符号不能随便设点集的元素代表符号是(x,y),数集的元素代表符号常用x.集合中元素的公共特征属性可以用文字直接表述,最好用数学符号表示,必须抓住其实质.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1},{直角三角形},?。

例题6: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二次函数y=x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2)坐标平面内数轴上的点集合; (3)不等式x-7

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高效益,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2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

  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5.圆锥侧面积S=πrl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讨论如下2种情况: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②直线L和⊙O相切 d=r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1)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3

  一、高中数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二、高中数学中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差数列。

  4、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S3m、……仍为等比数列。

  5、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6、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7、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8、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10、三个数成等比数列的设法:a/q,a,aq;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4

  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___;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____。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第三步,获取样本号码概率。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5

  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公式:

  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5、棱柱S―h―高V=Sh。

  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

  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6

  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参见例2)。

  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参见例3)。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7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6、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8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总的来说,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数学知识点1、不等式性质比较大小方法:

  (1)作差比较法(2)作商比较法

  数学知识点2、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

  (1)如果a、b∈R,那么a2 + b2 ≥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

  (2)如果a、b∈R+,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推广:

  如果为实数,则重要结论

  (1)如果积xy是定值P,那么当x=y时,和x+y有最小值2;

  (2)如果和x+y是定值S,那么当x=y时,和xy有最大值S2/4。

  数学知识点3、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比较法:比较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当不等式的两边的差能分解因式或能配成平方和的形式,则选择作差比较法;当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正数且它们的商能与1比较大小,则选择作商比较法;碰到绝对值或根式,我们还可以考虑作平方差。

  综合法: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综合法的放缩经常用到均值不等式。

  分析法:不等式两边的联系不够清楚,通过寻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将欲证的不等式转化,直到寻找到易证或已知成立的结论。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9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0

  一、直线与方程高考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4、会用代数的方法解决直线的有关问题,包括求两直线的交点,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

  1、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α= 0°.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2、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α

  (1)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0°,k = tan0°=0;

  (2)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 90°,k 不存在。

  由此可知,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若x1=x2,则直线p1p2的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

  4、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若l1,l2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

  注: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

  若A1、A2、B1、B2都不为零。

  注意:若A2或B2中含有字母,应注意讨论字母=0与0的情况。

  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的交点的个数取决于这两条直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个数。

  5、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确定直线方程需要有两个互相独立的条件,确定直线方程的形式很多,但必须注意各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的适用范围。

  直线的点斜式与斜截式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及过原点的直线。

  6、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般地,将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得方程组

  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解即为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

  特别地:轴,则、轴,则

  (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4)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注意点:x,y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1

  (1)按元素属性分类,如点集,数集。

  (2)按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无限集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或说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判断一些对象时候构成集合,关键在于看这些对象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两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在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_。

  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一切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

  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就包括整数和分数。数学上,实数直观地定义为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

  1、列举法: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元素又不太多,常常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例如,由两个元素0,1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

  有些集合的元素较多,元素的排列又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不致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例如:不大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2,3,…,100}。

  无限集有时也用上述的列举法表示,例如,自然数集N可表示为{1,2,3,…,n,…}。

  2、描述法:一种更有效地描述集合的方法,是用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

  例如: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

  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可以用上述性质把正偶数集合表示为{x∈R│x能被2整除,且大于0}或{x∈R│x=2n,n∈N+},大括号内竖线左边的X表示这个集合的任意一个元素,元素X从实数集合中取值,在竖线右边写出只有集合内的元素x才具有的性质。

  一般地,如果在集合I中,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的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性质p(x)描述为{x∈I│p(x)}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

  例如:集合A={x∈R│x2―1=0}的特征是X2―1=0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2

  ①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④为了研究总体 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x1,x2 , …,xx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③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5)随机数表法。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13

  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大于3的全体实数用描述法表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