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细胞核液泡等细胞内部的结构他们是否构成一个系统?

1、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水和适宜的温度

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光、温度、水和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七年级上册19的例子

非生物:空气、阳光、水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食物链,他们之间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解能力,但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8、*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生物体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9、*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种类有: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生态系统——沼泽;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如:

①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所有的生产者

②从地域因素来说,各种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

③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看书P30

12、*科学探究的意义和过程

13、*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看书P36

14、*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内含酸、甜、辣和色素)、叶绿体

以下为《植物生理学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调节机理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植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以及调节机理,同时研究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二、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物质与能量代谢、生长发育与生态建成、信息传递和细胞信号转导

三、代谢:维持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化学过程的总和。

代谢分类: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产能代谢、耗能代谢

四、植物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分子水平――亚细胞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

五、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作物形成与高产理论(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效率、光合产物的消耗与分配)

设施农业中的作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与作物育种相结合――作物生理育种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1665年胡克发现细胞(1838―1839细胞学说)

2、细胞:除病毒和噬菌体以外的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质膜:包围细胞原生质的外膜

5、内膜:细胞质中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

6、内膜系统:由内膜包被的细胞器组成的系统

7、膜脂的种类:磷脂、糖脂、硫脂、固醇

8、膜蛋白:内在蛋白(载体、通道)外在蛋白

生物膜以脂类双分子层为骨架

膜中存在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

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场所

参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的形成

11、质体是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成

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化和分裂、基因表达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3、细胞壁的典型结构:包某某、初生壁、次生壁

14、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蛋白质酶、木质素(木本植物)

15、细胞的全能性:活细胞都包含有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

17、共质体:植物生活细胞原生质体通过包间连丝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18、质外体:细胞质膜以外的包某某、细胞壁及细胞间隙也形成一个连续的体系

19、包间连丝:贯穿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是植物细胞的特征结构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自由水和束缚水

2、水合作用:亲水物质可通过氢键吸附大量的水分子的现象

3、束缚水:在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调物质所吸附的不易自由移动的水分

4、自由水:距离胶体颗粒或渗调物质远,不被吸附或受到的吸附力很小而能自由移动的水

衬质势: 负值(亲水物质吸附水形成束缚水)

压力势: 正值-零-负值

渗透吸水:溶质势变化引起(根吸水)

吸胀吸水:衬质势变化引起(干燥种子水势=衬质势,由衬质势影响)非代谢性吸水束缚水

降压吸水:压力势变化引起,失水过多变成负值(蒸腾作用)

水势=衬质势 压力势=溶质势=0

9、根吸水部位:主要在根尖,根毛区最强

10、根吸水途径: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越膜途径

11根吸水的方式和动力(主动、被动)

主动吸水:细胞自身的生理代谢活动所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根压)

被动吸水:由地上枝叶蒸腾作用所引起的吸水过程

12、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流出的液体的现象

13、吐水:没有受伤的植物如果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植物根尖或叶缘也有液体外泌

14、伤流和吐水现象证明根有主动吸水现象

15、影响植物吸水的因素(自身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

土壤水分存在状态(水势:束缚水<毛某某<重力水)

土壤性质(黏土、壤土、沙石)

第四节、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的表面向外散失的过程。

蒸腾作用失水所造成的水势梯度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驱动力

能够降低植物体和叶片温度

蒸腾作用所引起的上升液流,有助于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以及根中合成的有机物转运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二、植物蒸腾作用的部位及度量

角质蒸腾:通过角质层的蒸腾

气孔蒸腾:通过气孔的蒸腾

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散失的水量(用g表示)

蒸腾比率:植物每消耗一千克水所产生干物质的重量

蒸腾系数:植物制造一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

1、气孔: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

2、小孔扩散律:气体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3、气孔运动的控制机理

外在因素:二氧化碳、光、温度、水分、风

内在因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代谢性抗蒸腾剂、薄膜型抗蒸腾剂、反射性抗蒸腾剂

五、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环境因素:光照、大气湿度、大气温度、风、土壤条件

第五节、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向上运输

质外体运输(维管束,细胞壁与细胞间隙)

木本植物>草本植物

质外体运输>共质体运输

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根压、蒸腾拉力

内聚力学说:内聚力、张力

第六节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植物的水分平衡:一般把植物吸水、用水、失水三者的动态关系称水分平衡

植物吸水:碳四植物低于碳三植物

植物的水分临界期与最大需水期

水分临界期:植物生活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植物体内元素的种类和含量(19种)

1、植物灰化灼烧:有机物90%~95%挥发、灰分5%~10%。

2、植物的必需元素:不可缺少性、不可代替性、直接功能性

3、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方法:溶液培养法、砂基培养法

二、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和缺素症状

1、细胞结构物质的组分

3、参与植物体内的醇基酯化

三、大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1、氮:植物吸收的氮素以无机氮为主即,硝态氮、氨态氮也可吸收无机氮

2、磷:磷酸一氢根、磷酸二氢根的形式吸收

3、钾:离子形式被吸收和转运、易于被植物利用,集中于生长活跃的部位,缺素时老叶出现缺绿症状

生理功能:调节水分代谢、酶的激活剂、能量代谢、提高抗性、参与物质运输

4、硫:硫酸根、二氧化硫

5、钙:以离子形式被吸收

6、镁:离子形式被吸收

镁的生理功能:参与光合作用、酶的激活剂或组分、促使核糖体亚基间的结合,有利于蛋白质和成、植钙镁的组成

四、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1、铁:二价铁螯合物形式被吸收 “黄某某”

2、铜:二价铜离子形式被吸收 “白某某”

3、锌:离子形式被吸收 “小叶病”

4、锰:二价锰离子形式被吸收 “灰斑病、黄某某”

5、硼:硼酸形式被吸收 “心腐病、灰心病”

6、钼:六价锰酸根形式被吸收 “黄某某、尾鞭病”

7、氯:氯离子形式被吸收,唯一的一价非金属元素

8、镍:二价镍形式被吸收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

1、单纯扩散 不消耗能量

2、协助扩散 不消耗能量(通道蛋白、载体蛋白)

消耗ATP(ATP酶参与)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对水分的吸收相互关联、相互独立、分配方向不同

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有选择性

单盐毒害:将植物培养在单一盐溶液中,不久就会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整株死亡,的现象

离子拮抗:在单盐溶液中若加入少量其他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能减弱或消除,离子间能够相互消除毒害的现象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离子被吸附在根系细胞的表面

离子进入根部(共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

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土壤因素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运输形式 离子状态、有机化合物

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主要通过木质部向地上部运输,也可以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可利用元素可以转移到其他部位被植物利用(氮、磷)、有些则不可被利用以钙为主

植物对氮、磷、硫的同化作用

一、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细胞质中完成)亚硝酸盐还原为氨(质外体中完成)

二、氨态氮的同化(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三、磷的同化 主要同化过程:光合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ADP形成ATP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一节 植物呼吸作用概述(异化作用)

呼吸作用:植物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活细胞把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产物是乳酸或酒精

植物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

提供其他有机物合成的原料

糖酵解:淀粉、葡萄糖或果糖在细胞质内在一系列酶参与下,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

糖酵解过程:(细胞质中进行)

(1)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

(3)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4)1、6-二磷酸果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5)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6)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7)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8)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9)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1)、(3)、(10)过程不可逆,三个调节位点

(7)、(10)步各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为三羧酸循环提供丙酮酸

为其他物质合成提供原料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中进行)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完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草酰乙酸――乙酰CoA――柠檬酸――异柠檬酸――阿拉法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从葡萄糖――2分子丙酮酸(8ATP)――15*2=30个(ATP) 总共:38个ATP

琥珀酰CoA――琥珀酸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个ATP

(1)葡萄糖的氧化脱羧过程:

(2)葡糖糖再生阶段:

2、作用:(1)为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剂

(2)为物质合成提供原料

(3)提高植物的抗病力和适应力

三、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一)电子传递链:是指呼吸底物氧化降解中脱下的氢离子或电子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传递体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1、NADH和FADH呼吸链:氢传递体、电子传递体(详见生化笔记)

2、抗氢呼吸链:当用氰化物CN-做抑制剂可以阻断NADH和FADH呼吸链的电子传递

(1)生理作用:放热:有利于传粉、种子萌发

增加乙烯生成,促进果实成熟

呼吸链上的磷酸化作用,也就是底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电子传递,氧化放能并伴随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磷氧比:呼吸链每消耗1个氧原子所用去的无机磷的分子数或有几个分子的ADP生成ATP。

细胞色素氧化酶:幼嫩组织中比较活跃

交替氧化酶:贮藏器官中比较活跃,马铃薯块茎,油料作物如:向日葵、棉花、大豆等种子萌发初期。

酚氧化酶:含酮的酶,存在质体和微体中,催化各种酚类氧化为醌类

马铃薯、苹果切伤变褐,为其作用。制绿茶、红产

第三节、呼吸作用的控制

代谢产物对呼吸作用的反馈调节

乙酰辅酶A、柠檬酸、琥珀酰辅酶A

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植物组织或细胞所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数量或吸收氧气的数量。又称呼吸强度

呼吸商(RQ):又称呼吸系数,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氧气的量之比。

公式:RQ=放出的二氧化碳/吸收的氧气

碳水化合物完全氧化:RQ=1

脂肪酸、蛋白质等:RQ<1

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RQ无穷大

影响呼吸速率的内部因素

不同植物种类呼吸速率不同

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

植物处于不同生理状态呼吸速率不同

三、影响呼吸速率的外部因素

(1)呼吸最适点(25~35摄氏度)

(2)温度系数:温度升高10摄氏度引起呼吸速率的增加的比例称为温度系数,简称Q10

干种子含水量低时,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无氧呼吸消失点:当氧气升高至9%时,无氧呼吸停止

氧饱和点:当氧气浓度增至一定程度,有氧呼吸速率不再增加

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明显抑制呼吸作用

5、机械损伤和病原菌侵染:促进组织呼吸

第五节 呼吸作用和农业生产

安全含水量:国家规定入库种子有一最高含水量标准。

呼吸跃变:苹果、梨、香蕉、桃、杏、西瓜

非呼吸跃变:柑橘、葡萄、草莓、蔬菜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把无机物质转变成有机物质

维持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1)形状:大多呈扁平的椭圆形

(2)分布:主要集中于栅栏组织中

(1)组成:被膜、类囊体和基质

(2)基质成分:可溶性蛋白质、DNA和核糖体、淀粉粒、质体小球也称嗜锇颗粒

(3)类囊体:扁平的膜状结构,由两个或多个类囊体相互垛叠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成为基粒,或称基粒片层。贯穿于基质中,连接基粒的大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或基质片层

(1)叶绿素:叶绿素a:蓝绿色

(2)类胡萝卜素: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

作用:将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分子、保护叶绿素分子,防止被氧化分解

(4)反应中心色素和聚光色素

反应中心色素:少数叶绿体a将光能转换成电能

聚光色素(天线色素或补光色素):大部分叶绿素a、全部的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

(4)荧光现象:叶绿素的乙醇溶液在透射光下为翠绿色,而反射光下为暗红色

磷光现象:当荧光出现后,立即中断光源,叶绿素溶液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

5、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影响因素

(1)谷氨酸是叶绿素合成的起始物质

(2)影响叶绿素合成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营养元素、水分

(1)叶绿素:胡萝卜素=3:1

(2)叶绿素a:叶绿素b=3:1

(3)叶黄素:胡萝卜素=2:1

(1)原初反应: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阶段

(2)电子传递和光能磷酸化:电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

(3)二氧化碳同化: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

反应部位分:类囊体反应、基质反应

光的性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粒子称为光子或光量子

叶绿素分子吸收一定量的光量子后从基态转为激发态

每个分子每次只能吸收一个光量子,这个被吸收的光量子只能激发一个电子

蓝光量子的能量高,所激发的电子处于较高的能级,称为第二单线态

红光量子能量低,所激发的电子处于较低能级,称为第一单线态

第二单线态的电子不稳定,只有转至第一单线态才能用于化学反应,多余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释放。

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的激发电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能量,回到稳定基态:

激发态分子通过电荷分离,丢失一个电子,并交给一个电子受体使受体分子还原

以光能形式释放,产生荧光

非辐射衰减中以热的形式释放

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红降:在叶绿素吸收光谱范围内,大多数波长下的量子产额是相对恒定的,但当波长大于680nm时,虽然光量子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光和效率却急剧下降的现象

双增效益(爱默生效应):在长波光照射下补照短波红光,则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大于两种波长光单独照射时的光合速率之和。

一个光系统对680纳米的短波红光有较好吸收,称为光系统二(PS二),另一个光系统优先吸收700纳米的长波光,称为光系统一(PS一)

细胞色素b6/f复合体

1、光合电子传递主要发生在类囊体膜上,是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的。

3、环式电子传递:环式电子传递形成

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或放出氧气的量。

光合产率:(净同化率)植物在较长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产生的干物质量。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叶某某:光合速率随叶某某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规律

光合产物输出:反馈抑制、淀粉粒的影响

三、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生长素与乙烯: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乙烯降低生长素含量,乙烯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4、赤霉素与脱落酸:相互抑制

5、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延缓衰老,脱落酸促进衰老;脱落酸促进气孔关闭,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开放。

第九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1、生长:细胞数目、干重、原生质总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的过程。

2、分化:指遗传学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结构、机能以及化学组分上异质的细胞。

3、发育:个体生命周期中植物体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变化过程,是植物体的遗传信息在内外条件影响下有序表达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严格的顺序性。

第二节 植物的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无菌培养条件下,将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进行培养,最后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又称离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脱分化:分化的细胞,又恢复到分生状态,产生无组织结构的细胞团或愈伤组织的过程

再分化:愈伤组织经适当诱导培养后,又可产生分化现象,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

植物体――外植体――愈伤组织――幼芽、幼根――植株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植物生理学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