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时候吃过的夹心巧克力?

外软内脆的榛子巧克力、含着一口甜酒的酒心巧克力、折断时“啪”一声清脆利落的巧克力板…小时候,半岛君真的hin迷各种巧克力,那口香甜黏腻的滋味,就像快乐一样难以抗拒。

长大后,变得不太嗜甜,以前揣在裤兜里不舍得吃的巧克力很少再吃,更喜欢甜中透着微焦和果酸,在舌尖缓缓融化的黑巧,但偶尔翻到一些回忆帖,还是会想念曾经那些“蛀牙好友”。

不说不知道,90后童年吃过的巧克力多数是国产品牌,细细整理下来,就是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华牌巧克力史”。

我国的巧克力事业从50年代开始,由上海、天津、北京掀起这股甜蜜潮流,再渗透到其他城市。

今期,半岛君会分四章内容,和你聊聊那些被尘封的故事~

  • 第一章:巧克力的甜蜜旋律,从摩登的上海开始
  • 第二章:老一代天津人和北京人忘不了的巧克力
  • 第三章:全中国小孩都爱吃麦丽素和星球杯
  • 第四章:改革开放后,我们吃过的高档巧克力

巧克力的甜蜜旋律,从摩登的上海开始

“上世纪50年代,非洲国家用可可豆抵债,上海起步开发可可粉、可可脂、可可液块的生产…”

翻开历史书,不难发现中国最早的巧克力工厂设在上海,益民、申丰、申浦等巧克力品牌相继诞生。

讲起益民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光明冰砖、三色雪糕、绿豆冰棍,都是它的出品,在巧克力的研发上,益民同样出色:

“光明牌威化巧克力”,四层威化饼mix巧克力夹心,再裹上厚厚的巧克力浆,卖2毛5一块, 当年老上海的下午茶,就是冲杯麦乳精,吃块威化巧克力,吃的时候,一层一层咬开来品尝。

拿到威化巧克力的孩子们,同样不舍得一口吃完,总是一边写作业一边偷偷地啃,享受着巧克力香甜和威化饼脆酥交替的美妙口感,吃完后,再用手指把桌子上的威化屑屑,粘起来吃掉~

现在仍是“国产零食之光”

益民旗下还有两大巧克力巨头:幸福牌、丰收牌,当年更热销香港,成为香港人最钟意的糖果手信。

上海巧克力的香港宣传广告

后来,巧克力的种类更加丰富,厂家用红绿蓝金色的锡纸,将巧克力花样包装,就有了小时候我们最爱的足球、地球、鸡蛋形状的巧克力,也打开了收藏糖纸的万花筒。

“申丰”的球形巧克力1毛钱2颗,每次拆开时都小心谨慎,撕开的锡纸,会夹在课本里面,让它变得平整。

包装纸整理妥帖后,再把小小的巧克力往嘴里送,虽说那颗圆圆的巧克力不够丝滑,入口后还会黏在上颚,但那一口食趣至今仍令人回味~

巧克力的升级,先是造型,后是味道。

紧接着,“申浦”推出了酒心巧克力,长着酒瓶的形状,藏了白兰地、茅台等酒液。品尝这口高级的味道,要像品酒般高雅细腻:小口咬开,在瓶口处吮吸甜甜的酒液,再慢慢把巧克力吃掉…

酒心巧克力酒气很淡,对于被禁止喝酒的孩子来说,“酒”是新奇的噱头,用来满足迫切长大的愿望。

小时候最喜欢干的傻事,就是吃完酒心巧克力,假装喝醉,踉踉跄跄地走着,卖力地模仿成龙大哥的电影打醉拳…

老一代天津人和北京人忘不了的巧克力

翻查历史,会发现,早期巧克力发源的三个城市:上海、天津、北京,也是上个世纪西餐文化的流行地,制西点的技术和吃西餐的氛围,为巧克力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

像天津的“起士林大板”,制造它的“起士林食品厂”,归属于天津最老牌的西餐馆:起士林餐厅,这家餐厅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起士林是德国的御厨,清末年间已经开始在天津做西餐,开馆子。

40年代的起士林西餐厅

在零钱只有1、2毛钱的年代,起士林大板卖1块5毛钱,绝对是“巧克力里的爱马仕”。

要是谁家孩子考得好,或表现突出,就能由父母出面领着,到小卖部买一块起士林大板。

吃这么大一块巧克力,可是有技巧的:先掰成一格格,再一点点递到舌尖,巧克力融化后,超乎想象的顺滑!完全融化后,喉咙间流存的甜,充盈而满足。

孩子们吃完巧克力,会将起士林红色包装纸压平夹在本子里收藏,写作业时不时拿出来闻。

90年代,黑金刚夹心巧克力开始风靡天津,2毛钱1颗,一块巧克力掰两半,和小伙伴一人一半,口感厚重,香味浓郁,等到巧克力慢慢融化,一股甜到齁的奶味弥留唇齿间,久久不散~

现在,天津至华北一带的结婚喜糖里,还能常常吃到甜蜜的黑金刚。

除了黑金刚,北京的“马大姐”金币巧克力,也是北方巧克力界最闪亮的星。

金币巧克力卖得火,不是因为有多好吃,而是它金光闪闪、看起来好有钱的外形,满足了大人们讨好彩头的愿望,即便它吃起来又干又硬,入口一股劣质代可可脂的味道,也常年畅销。

全中国小孩都爱吃的巧克力

90年代后期,小学小卖部的巧克力多到让人无从下手,但一包5毛钱的麦丽素是孩子们无限回购的零食,那口麦芽精、奶粉和可可混合的香甜,令人上癮。

很多孩子对麦丽素最初的认知,从《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咬下的药丸、《活佛济公》的仙丹开始。

受到古装剧的影响,孩子们放学后挤在小卖部买上一包麦丽素,边聊剧情边再现场景,聊到动情处,再来一颗“救命丹”增强气氛。

国内最早的麦丽素出自江苏梁丰,金丝猴、百诺随后推出,但拥有最多粉丝的还是梁丰牌。

吃麦丽素极需仪式感:先啃掉外层的巧克力,再把里面的麦芽精球含在嘴里,直到奶香味由内到外细细渗出,再把麦芽精咬碎咀嚼。

2002年,汕头甜甜乐推出星球杯,自此风靡全国,那黑白巧克力交融,混合香脆小饼干的口味,简直停不下来!

一个小小的星球杯,吃法各异:佛系派勺到什么吃什么;逻辑派按“黑巧克力酱-白巧克力饼干”的顺序吃;狂野派则快速搅拌均匀再慢慢品尝。无论是独食还是跟小伙伴分享,都能吃出不同的风味。

改革开放后,我们吃过的高档巧克力

改革开放后,德芙、吉百利、费列罗等外国名牌巧克力争相流入中国,零花钱充裕或者过圣诞节会买,但更多时候选择国产的金帝

作为曾经对外来品牌威胁最大的金帝,从推出第一块巧克力,就强调“只给最爱的人”这句土味的slogan,成功让它成为朋友或情侣之间送礼首选。

金帝还一直强调自己是纯正欧派风格,以至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将吃巧克力看作一种浪漫又小资的生活。

可可味比较浓郁的“真”巧克力,还有徐福记,当年一推出就是走高端路线,只有过年时才吃得上,稀罕到不行。

半岛君最喜欢徐福记奇欧比,口味多,有抹茶、茉莉、海盐、芝麻、咖啡等等,中间能咬到细腻润滑的软馅,每一颗都很新奇。

一块块香甜的国产巧克力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读书时代...虽然它已不再是生活的主角,但偶尔想起和它有关的回忆,嘴边还是会有一点甜~

最后,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还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微信公众号搜索「半岛便利店」关注我们,会有更多惊喜。


为争做一个敬业的小吃货,本宫一直把“临幸”各种巧克力君当做人生一大乐事( ·??·? )现在特来盘点一下那些曾被收入麾下的“美人”,希望能和同道众吃货多多交流哈~

就用高迪瓦君镇楼吧(?>ω<*?)高迪瓦品牌诞生于比利时,现已被米国收购。其实觉得它的价格并不是很美好,味道也没有想象中惊艳,不过其精湛的工艺自然是有口皆碑的,也是最大的亮点。个人认为自己“消化”性价比不是很高,送人倒是不错的选择。


贝壳巧克力是吉利莲最常见的一款巧克力,造型逼真独特,很有个性~不过味道偏甜,口感也不是很浓郁那种。


费列罗家的基础款,哈哈。最开始吃的时候觉得构造很有新意,小小的一颗却有五种层次,无论是整颗入口还是层层“递进”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表层包裹着厚厚的椰蓉,内含威化层、椰香白巧和整颗杏仁,味道香香甜甜别有风味。


此款是本人最爱,因为是黑巧所以比前两者更浓郁,但又不同于其他一些品牌的黑巧口味那么单调,结合脆米碎屑、威化层和榛仁点缀其中,口感层次感很丰富。


这款巧克力熔点较低口感很细腻,但缺点也是偏甜,甜味和乳脂的味道有些掩盖了巧克力特有的香气,也许这样设计是为了讨小朋友喜欢吧。类似口感的还有小河马、奇趣蛋和康脆麦,偶尔吃一吃蛮好的,就是吃多会腻。


感觉这个牌子略小众,第一次吃是朋友送的。价格也不算太白菜,不过觉得口感很棒。条状设计,不太方便掰开小块食用,但是味道香浓,入口即化,还有整颗大榛仁密集镶嵌其中,吃起来好有满足感,不知不觉就把一整条消灭了,哈哈(热量神马的就忽略吧T^T)。


被称为“意大利国宝级巧克力”,包装看起来也是略高大的样子,味道也不错。轻轻剥开巧克力外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颗榛子,主体部分是满满的榛子碎和巧克力混合而成的,香甜可口。有原味和白巧两种,觉得还是原味更赞一些。

ps.送人的话选择精包装还是略有档次的赶脚,但如果自己吃追求实惠的话可以去某宝入手散装,蛮划算的~


感觉瑞士莲近几年也越来越普遍地映入大家的眼帘了,它作为全球十大巧克力品牌之一还是很受大家青睐的。软心球有牛奶、榛仁和黑巧等多种口味可供挑选,小小的一颗,十分方便携带和食用,还有细腻可口的夹心哦。


瑞士莲的排装巧克力也算是巧克力界的经典形象了,分为经典排装巧克力(有牛奶、杏仁、提子果仁、榛仁、纯黑等口味)和特级排装巧克力(50%、70%、香橙、海盐等口味),口感也是比较香醇的,还有小块包装款。


觉得这个牌子很小众,在实体店没有看到过,是逛某宝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好奇地买回来尝试了一下,买了牛奶和72%黑巧两种,觉得后者味道正合我意,香而不苦。

很喜欢小块薄片的包装,因为薄片能使巧克力在口中更快更充分地融化,让味蕾更好地接触可可的香醇,而且薄片也可以防止不经意间一次吃太多呢。


说到三角形的巧克力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啦,造型很立体有木有~黄色款加入了蜂蜜和糖碎在其中,但是吃起来反而觉得。。太甜了点,还是要看个人喜好吧。


由于这些小家伙过于常见,在此不多赘述了。小的时候感觉德芙就算很好吃了,如今国内巧克力市场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代购也很方便,真是一件令吃货开心的事~


“小身材大味道”的经典水滴款当然是不得不提的,只是个人觉得味道并无出彩之处,相对比较喜欢奶香白曲奇口味的。巧克力豆、排块装和金砖款也大致相似。


感觉瑞特斯波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口味好丰富,一共有十几款口味可供选择,真是让人选择恐惧症发作的节奏啊^O^不过这款巧克力也是偏甜的,身材还略“厚实”,如果一次吃掉一整块未免有点齁,所以比较推荐买小包装款,不用担心一下吃太多而且可以一次吃到几种口味。


这款巧克力和rittersport有点相似,口味丰富,偏甜,每盒有七八种口味,每种两块左右。由于它是手指粗细的长条形状包装,中间部分还有凹痕,所以吃起来很方便。

虽然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巧克力,但还是不得不提哦(感觉最近也是蛮火的)。酥脆可口,榛香浓郁,共有五层叠加,层次很分明,一吃就停不下来哈哈。


德菲丝的松露巧克力是本人最早吃过的松露巧克力,当时真的觉得好好吃,入口即化,丝般感受,神马德芙真是弱爆了~关键是价格也那么美好,完全可以任性地大快朵颐呢。


感觉超市现在常见的只有怡口莲,不怎么会有吉百利排块或者其他款式粗线了~小时候吃过一款叫做“宝盒”的,盒子很精致而且里面有各种口味的小彩蛋和小块装,特别喜欢,真是记忆中的一缕白月光啊。

现在买吉百利也带有一点怀旧成分。还有小时候超爱怡口莲的,可现在觉得太甜了,谁让我当时是一个嗜糖的小孩呢,嘿嘿。


阿尔金山草莓夹心巧克力

这个牌子只吃过这种味道,夹心有一点像果酱那种,吃多了太甜,尝尝鲜倒是还可以啦。

72%的还是很好吃的,感觉俄罗斯巧克力口感都不是特别顺滑,有些可能还会带有些许烟味和焦味神马的,不过可可的香浓倒是没受影响的,而且优点是便宜大板(感觉这种风格真是很像俄罗斯这个国家呢),如果喜欢小而精那种风格的童鞋就可以忽略它了。


大头娃娃也是口味多样,有牛奶、榛仁、蜂窝、彩豆等可以选择,个人认为还是牛奶的比较好吃。不过貌似没有高可可脂含量的款,不是很适合高浓度巧克力爱好者。


提到日本巧克力首先在脑海浮现的一定非royce莫属喽~生巧的“生”就是鲜的意思,从它受欢迎的程度就知道其新鲜细腻的口感可不是浪得虚名哦,如果喜欢顺滑润口的体验一定不能错过它。感觉牛奶味和黑巧味比较好吃,抹茶味的口感有点像手工抹茶酱,可可味较弱。


这款也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巧克力,但还是很有名的,是去日本作为伴手礼的好选择。白巧克力夹心的味道很浓郁,外面的饼干薄薄的很松脆一点也不硬。不过觉得价格一点也不美好,性价比不高(壕们请随意~)。


有黑白巧和牛奶三种口味,也是比较入口即化的风格,可以当做随意的小零食来吃。还有一种芝士奶油烤巧克力口感有一丢丢小新颖的赶脚。


这款巧克力也比较白菜价,共有六种口味,口感很柔和,但觉得吃多了有点腻,个人不喜欢提拉米苏味。


这款巧克力口味更加多变啦,不知道具体多少种,反正觉得小小的很可爱也方便食用,适合当零食来吃,虽然味道不够浓郁但还是能获得多彩的味觉体验哒。


韩国巧克力吃的不多,加纳巧克力薄片和黑巧克力豆性价比还是十分美好滴,一口气吃一大盒都不会心疼(体重秤债见~)。真是小零食的好选择。


它家巧克力可可脂含量还可以,不像有些家看上去很美观其实都是代可可脂,浓度较高的款口感也比较苦一些。

要说的就是这些啦,这些都是我亲口试验过的,没“临幸”的就不妄加评论啦~欢迎可爱的吃货朋友们来推荐其他好吃的种类哈~各种各样的巧克力真是心头大爱啊( ·??·? )

大哥你是哪里人?我是黑龙江的,我小时候吃过叫“金龟”的巧克力,独立包装,五毛还是一块一个,里面有花生酱。是这个吗?我也在找这个巧克力,找好久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时候的一种巧克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