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片能供给中国吗

  原标题:金一南少将:有人说美国太厉害了,一个芯片就能把中国治住,但特朗普懂这个吗?

  近日,中国华为公司创始人兼总裁生,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了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的采访,不仅回应了美国最近再次对华为下杀招,想封杀华为业务的做法,而且这些回应的每一条都非常给力。

  任正非在采访中提到,即便高通和其他美国供应商不向华为出售芯片,华为也“没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我们今天的学者在讲什么?中等收入陷阱、马尔萨斯人口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学者告诉我们企业家全是陷阱,寸步难行,太危险了。你看看任正非、高德康、李书福这些人怎么回答的?都是问题,愁死你了,干才是答案,做才是最终的目的。

  阿富汗战乱时,任正非去看望过员工。利比亚开战前两天,他还在利比亚,任正非说,“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去英勇奋斗?”

  什么叫中国企业家精神?这是经济理论能解释的吗?这就是中美贸易博弈,我们中方的优势,中国社会、中国人这种勤劳勇敢,这种创新能力无可替代,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本。任正非讲:“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这话已经超越我们现有的经济理论。

  贸易摩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不止于此。中美关系是今天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一对大国关系。以往所有国家的关系,都无法解释今天的中美关系。

  这对大国关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里简要回顾一下历史:

  50年代、60年代中美关系互相对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这样,当时双方关系的火药味很浓;

  70年代、8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公开访华,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共同对付苏联,对抗北方那个在蒙古陈兵百万的社会帝国主义,我们也需要减缓东面美国给我们的压力,所以中美关系一拍即合。

  中美关系一定要有基础,基础一旦崩盘就会出问题。1991年苏联解体,关系基础失去了,然后怎么办?双方的经贸关系合作就变成了新的压舱石。

  这个压舱石非常典型。我们今天很多人讲中美关系正在恢复新的冷战,我说,中美不可能进行新的冷战。

  你看冷战时期的美国、苏联,双方都有完全独立的政治阵营,一方是社会主义阵营,一方是资本主义阵营,一个华约,一个北约,完全不同的军事组织和经济团体。高峰时期,美苏贸易额只占美国贸易总量的0.8%,这是两个几乎不搭界的世界啊。这是标准的冷战。

  今天中美关系是新的冷战吗?有独立的政治集团吗?有独立的经济组织吗?什么都没有。中国采取了全新的政策,融入世界,跟他混在一起。我们现在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总额630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总额16%以上,加上港澳台,占20%。

  美国经济界有个测算,一个国家占美国贸易总量7%,说明这个国家与美国有重大利害关系,不仅有必要建立紧密的政治关系,维护这个经济利益。

  中国还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将近12000亿美元。这些都是苏联时期完全不具备的。以往所有国家的关系,都无法解释今天中美这种非常复杂的关系。怎么处理?非常难,对美国政治家来说也非常难。

  克林顿提出什么呢?对付苏联很简单,瞄准它,收拾它,全面对抗。对付中国,克林顿提出,通过“接触”改变他们,不管是通过网络、媒体还是企业发展、中产的形成。结果克林顿搞了八年“接触”,中国没有改变。

  小布什上台,说克林顿这套不行,于是提出“遏制”。然后遏制也遏制不成,中美依然保持深度的经济交往。

  轮到奥巴马,他创造了一个新词——“接触性遏制,遏制性接触”,先接触再遏制,先遏制再接触,非常复杂的关系。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仅从经济总量来说,1978年3000多亿人民币的产值,1989年16900亿,2017年827100亿,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全世界没有先例。

  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就是为了筹措外汇,非常困难。1978年的外汇储备是5亿美元,今天是3万亿美元。你看我们1978年的窘迫和现在的状态。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时,中国经济规模还不到美国的10%,现在接近70%。这是按照美元计算。

  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的埃里森讲,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2014年中国经济与美国持平,2017年中国经济已是美国经济的114%。埃里森说,一个1980年未出现在任何排名的国家,如今跃升至世界经济前列,这国家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有人说,中美贸易摩擦是因为我们把美国人惹了,美国终于警觉了。我说,哪有这么简单的事?美国长期关注我们,一直在盯着我们。

  2007年美国是13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7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是13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是70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十年翻盘!美国人一看这个趋势,你要超越我。根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国全年贸易逆差8000亿美元,将近半数来自中国,能不着急吗?中国贸易摩擦的起源就是这个。

  所以,201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中国是修正主义强国”; 2018年2月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讲,中国是“新帝国主义列强”。这帽子是以前我们拿着扣别人的,现在美国拿帽子扣我们,说中国要修改国际秩序,中国经济正在“入侵”非洲、南美,“入侵”美国。你看美国人提的,是因为我们拍个片子就对我们狠起来了?

  我经常讲,合作是双方的,对抗只要单方面决定就可以了。合作需要双方意愿才行,你跟我对抗,我想合作也合作不起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开始反思去工业化的弊端,西方大国纷纷开启再工业化的进程。

  我们可以看,2008年以前,国家、地区在统计经济发展指标的时候特别看重三产(第三产业),认为“三产”超过“二产”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健康、有潜力的表现,大家对制造业都不太在意了。一场金融危机对大家醍醐灌顶,真正能扛住金融危机的都是制造业大国,“二产”极其强大,德国、日本、中国、韩国都能扛住。

  所以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大国纷纷开启再工业化的进程: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德国,工业4.0;日本,工业价值链战略。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开始了。

  当然,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是高技术。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保持劳动密集型,低端就低端,“7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那么我们永远相安无事。美国人现在发现中国人往上走了。

  硅谷的数据统计,2017全球人工智能创业融资152亿,中国企业占48%,美国企业占38%,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方面中国为1239件,美国为231件;1980年首次召开人工智能年会,美国占绝对优势,欧洲参与不多,中国一篇论文都没有,2018年2月的年会,中国投稿1242篇,美国934篇,被大会采用的论文中国仅比美国少3篇。

  你看这个国家从哪儿冒出来的?1998年一篇论文都没有,20年后变成这样。我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奋斗精神带来的变化,引起对方极大的警惕,美国战略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最权威的智库)提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和美国并驾齐驱地竞争,不是跟跑,是并驾齐驱,欧洲、日本这方面已经不行,这太可怕了。

  所以中美贸易之争,实际是科技之争,是主导权之争,是国运之争。我们认为时机不成熟,还要闷头发展,美国人说不行,现在必须把它遏制住!你看,我们对美国有美好的想法,好几次讲“中美贸易摩擦不打了”,回回达成协议,全被美方单方面撕毁。贸易摩擦难以避免。

  贸易摩擦打到今天,从网络舆论和各方的采访看,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中国经济学家看衰中国,美国经济学家看衰美国。你采访中国经济学家,一片唱衰,“完了”“糟了”,“大难呐” ;你采访美国经济学家,跟我们一样,“完了”“糟了”,特朗普这样折腾,美国将出大麻烦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双方对自身的缺点都了如指掌,但对对方的缺点有所不知。我们看今天中国的优势在哪里?美国的优势又在哪里?

  中国的优势第一是制造优势,第二是市场优势,第三是开放优势。

  美国呢?第一是科技优势,第二是货币优势,第三是军力优势。

  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比重25%,世界第一,这种优势任何国家难以取代,而且还在上升。华盛顿邮报讲,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理工毕业人才,中国是首个年度专利申请数量突破百万的国家,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近40%,比美国、日本、韩国加起来还多……

  美国人还学工程学吗?他们选修什么呢?法律、金融、医学,因为最来钱,工资待遇最高,都搞这个去了。按照美方统计,中国本科生每年毕业600万个工程师,90%转行,他还有60万,美国有这样的人吗?奥巴马要返回制造业,特朗普要返回制造业,大声疾呼拼命号召,人在哪里?工程师在哪里?蓝领工人在哪里?曹德旺在美国搞玻璃厂,雇佣的工人都是五六十岁,四十岁极少,谁给你当工人呢?没人干,非常困难,就是美国今天面临的很大问题。

  中国今天不但是第一大制造业大国,还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市场。谁会跟第一大市场过不去呢?这就决定了不管美国政府如何决策,美国企业一定要挤进中国市场。你打俄罗斯可以,打加拿大可以,打墨西哥也可以,但你不可能和一个比你还大的市场持续进行贸易摩擦。

  美国刁难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华为、中兴、三一重工、联想都受到刁难;我们安抚美国企业在华的投资,继续扩大开放力度,包括金融领域。这就决定了贸易摩擦当中我们的中长期优势。

  近期我们遭受了意外的困难,感觉这坎好像过不去了。其实博弈对双方都难,没有容易的。大家注意,特朗普是46年出生,奥巴马是61年出生,美国这交班很怪异,60后交给了40后。特朗普简单地把过去美日经济对决当成今天与中国的经济对决,80年代末美日经济对决,一个广场协议把日本打趴下,今天拿出对付日本那套对付中国,可行吗?80年代末,美日经济对决是产品之间的对决,双方都有独立于对方的完整产业链。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美中经济对决不是产品的对决,不是汽车、计算机的对决,而是产业链的撕裂,这完全不一样。

  40后至今还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他觉得还是产品,你看他划的产品(清单)非常细,涉及中国的几千种产品。你知道大量是中间产品吗?产品进入美国还要再加工,这影响极大。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密切共生关系,决定了并非谁掌握高科技谁就掌握了一切,中低端优势也并非那么容易取代。刚才讲美国回不去(中低端产业链)了,好,找一个替代国,有中国的规模和质量吗?没有。所以中国手中不是一张牌没有。当然,我们承认中低端利润不如高端,对高端的优势顶礼膜拜,我们今天正在往高端走。

  为什么很多经济学家唱衰中国?大家觉得美国太厉害了,一个芯片就把中国搞住。我说,你知道这是产业链吗?中兴完了,高通怎么办?2017年高通全球营收223亿美元,中国市场占150亿美元,占2/3,而且比例还在上升,同时高通在美国本土的营收微乎其微。2017年中兴出货4600多万部,超过一半是高通芯片,中兴休克,高通深受重创。这就是今天的产业链,特朗普懂这个吗?

  2015年,中国政府对高通开出9.75亿美元的罚单,高通十分配合,第一时间缴纳,马上把钱交上来,并对国产手机厂商专利费打6.5折,高通失去中国市场使高通无法接受。

  这是今天形成的共生关系,我们没有新的冷战,企业在勾连,这种关系无法斩断。

  上海交大的潘英丽教授讲了很好的观点:美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跟中国的关系,而在于美国与企业的关系。

  起点是20世纪70年代末,制造业外移引发的“全球化”陷阱。制造业移到国外,收益被私有的跨国集团获取,成本却由联邦政府承担,包括外交斡旋、地缘战争形成巨大的不稳定性,美国政府没钱了,税收却在国外回不来。

  所以,美国今天的优势正在被化解,不是被别人化解,而是在被自己化解。克林顿高级顾问泰森说,美国高科技行业能否抵住中国的挑战,并不取决于美国能否遏制中国的进步,而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创业能力。然而迄今为止,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支持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等传统行业,而非创新。

  大家不要忘记特朗普是个老派人物,他钟情于传统工业,希望煤炭重新开采,钢铁重新生产……另一方面,反移民政策严重损害美国科技创新,你到硅谷看看,中国移民、印度移民、以色列移民、东欧移民,大量在硅谷,特朗普反移民在反什么?反人才。

  当然,特朗普宣布国内减税,这做的不错,但大家注意,美国政府本来就没钱,再一减税更没钱。特朗普胃口很大,想干的事很多,还宣布重返月球。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就废弃了,为什么?因为登月太花钱。与此同时,美国的军费达到创纪录的7160亿美元,是美国之后九个国家的总和。并且还要大兴基本建设。

  其实核心就一句话:钱在哪里?打仗要钱,建设也要钱。

  我们看看美国债务,原来一直在可控水平,现在美国债务已经超过国民经济总量。2016年特朗普胜选时,美国债务20万亿,当时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17万亿,都不够你还债的。特朗普发誓要把债务减下来,但现在这个趋势到特朗普第一任期结束,债务要达到25万亿。

  彼得希夫是美国很了不起的一个人,美国经济学者中他是唯一一个准确预测了2008年金融危机。他说,加剧美国下一场经济危机的最大问题是美国人已经身无分文,都在借钱。69%的美国人存款都在1000美元以内,合人民币不到7000元,你不开玩笑吗?美国就开玩笑。你不储蓄,美国各大银行就没钱。

  很多美国经济学家讲,美国经济大问题是民间不储蓄,但是中国高储蓄,极大支持了政府。

  所以短期看中美贸易摩擦,结局必然两败俱伤;长期看,不但倒逼两国经济转型升级,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较量与发展,反而有助于双方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产业链,双方紧密交叉在一起,你掰不开我,我也掰不开你,这样是最安全的。

  任正非的一句话,超越了所有经济理论。

  美国有个电影叫《教父》,给我很深的印象,主角的父亲被对手杀了,他讲了一句话:对对手最大的震撼,就是平静地和对手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们对对手的最大震撼不是开始冷战,不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我们更要跟你混在一起。有人问我:金教授,能不能到美国投资?我说:到美国投资很好,只要你进得去就干,就怕你进不去,美国的限制很严。

  对中国来讲,我们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坚持扩大改革开放,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大对国际产业链的深度嵌入,努力培植扩大内需,最终谁也奈何我们不得。

  2006、2007年,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经济总量63%,今天只占33%,比例大大下降,因为内需提振了。贸易摩擦如果发生在2007年,对我们影响非常大,今天也有影响,但不像很多人宣传的那么悬。

  这里有个历史缘由,我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今天这个状态,国内不管是理论界、企业界,还是民间、股市,一片哀鸿遍野,在以前出现过,就是(对日)抗战之初,国内舆论一片哀鸿,认为打不过日本。我们几个一流的学者,成立“低调俱乐部”,说老蒋跟共产党一起“吹牛皮”,抗战你抗得过吗?

  这伙人除了胡适、陈布雷,抗战一开,全部变成汉奸。当时胡适被老蒋派去全世界游说,宣传国民政府抗战,等游说一圈回来,发现汪精卫已经成汉奸了。老蒋救了胡适。今天好多人还在说胡适不得了,没老蒋救他,他就完了。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周佛海讲,中国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的要素,没有一个能和日本比拼,战必败。跟我们今天多类似啊?你看我们今天学者讲的,中国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要素,没有一种能和美国比,贸易摩擦中国肯定失败。有什么差别?历史在惊人的重复。

  你看当年中国最聪明的大脑怎么看中国的,抗日抗得过吗?毛泽东就说干得过。为什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讲了一句话:“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注意,老蒋说抗战能抗多长时间?6个月。因为国民党兵工署向老蒋报告,南方、北方所有枪炮弹能够打3个月,3个月以后枪炮弹都没有了,老蒋能说抗6个月,也还算可以了。老蒋只看到武器的统计数字了,毛泽东看到民众。我们今天不是这样吗?我们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最深厚的根源仅仅是外汇储备吗?仅仅是美国国债吗?仅仅是贸易盈余吗?

  今天的民众是什么样的民众?你看这批企业家:

  华为的任正非,1987年以27000元集资创建华为,2015年全年营收利润110亿美元,2016年华为国内纳税700亿,海外纳税300亿,变成一个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今天美国人堵截华为。

  波司登的高德康,1976年八台缝纫机起家,为了完成上海进货,骑自行车往返,驼着布料来回200多公里,下大雨,把布料衣服包得好好的,自己浇成落汤鸡一样。有一次自行车爆胎,他扛着衣服要上公交,被人嫌弃一身汗臭,满身泥泞,然后被推下了车。小裁缝的大梦想,这不是民众?

  吉利的李书福,只有高中毕业,干汽车很困难,很多人说,你懂汽车吗?你知道汽车是工业社会的皇冠吗?当年收购沃尔沃,中外媒体都丑化李书福,画的样子很丑,一个蛇要把象吞了。再看看今天的吉利。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你看中国人这种耐受性,这种创造性,这是经济学家能总结出来的吗?这是股市能计算出来的吗?

  我们今天的学者在讲什么?中等收入陷阱、马尔萨斯人口陷井、金德尔伯格陷阱……学者告诉我们企业家全是陷阱,寸步难行,太危险了。你看看任正非、高德康、李书福这些人怎么回答的?都是问题,愁死你了,干才是答案,做才是最终的目的。

  阿富汗战乱时,任正非去看望过员工。利比亚开战前两天,他还在利比亚,任正非说,“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去英勇奋斗?”

  什么叫中国企业家精神?这是经济理论能解释的吗?这就是中美贸易博弈,我们中方的优势,中国社会、中国人这种勤劳勇敢,这种创新能力无可替代,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本。任正非讲:“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这话已经超越我们现有的经济理论。

  最后跟大家分享几句忠告:

  第一句话,知识不是力量,只有能执行的知识才有力量。灰心丧气发牢骚、讲坏话也是知识,它形不成力量。最有知识的人成立了低调俱乐部,你说他有力量吗?

  第二句话,人人都是普通之人,人人都可能做非凡之事。从任正非到高德康,哪个不是普通之人?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工人,他们都做出了非凡之事。

  第三句话,再谦卑的骨子里也流淌着江河。

  第四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文作者:正和岛 金一南

业界人士指出2019年以来全球规划的86个芯片制造项目,目前已建成了35个,今年底前将陆续投产,这意味着芯片产能正在迅速增加,对于当下已出现供给过剩的全球芯片行业来说可能是重大打击,而占全球芯片市场近五成份额的美国芯片进一步承压。

2019年由于美国对华为采取行动,全球企业担忧芯片供应问题而纷纷囤货,除了囤积芯片之外,各个经济体还大举扩张芯片制造产能,以增强芯片自给能力,确保制造业的安全。

中国大陆无疑是最积极推进芯片产能扩张的经济体,投资数千亿支持国内的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产业的发展,由此中国大陆从全球采购光刻机,在ASML的光刻机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中国还大举从日本采购二手光刻机,推动日本的二手光刻机价格猛涨两倍多,中国大陆也成为ASML的第一大客户。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今年中国的芯片制造生产线将陆续投产,中国的芯片自给率可望进一步上升,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国,采购了全球芯片市场近六成份额,中国大举增加芯片自给率导致全球芯片供给开始出现过剩。

其中美国芯片最先感受到芯片供给过剩的影响,今年初美国射频芯片企业Qorvo、Skyworks等传出库存芯片可满足未来6-9个月的需求,到了近期美国模拟芯片龙头也传出芯片库存高企而不得不大举降价近九成抛售的消息,都显示出芯片供给过剩情况颇为严重。

如今中国大陆和其他经济体的35个芯片制造项目在今年底前陆续投产,芯片供给过剩将会更加严重,芯片价格下行阶段将会延续下去,对全球芯片行业造成更大的打击。

在产能增加的情况下,市调机构Gartner曾表示预计2022年全球芯片需求将减少超过两成,此消彼长之下,芯片行业的苦日子真不知道会延续到什么时候,占全球芯片市场近五成份额的美国芯片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美国芯片的最大客户其实就是中国企业,这两年美国芯片企业以各种理由不给中国企业供货,限制多多,迫使中国芯片行业努力解决芯片问题,让美国意外的是在它的逼迫下,中国芯片行业竭尽全力,不断打破空白,研发成功了国产5G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存储芯片等,让美国的计划落空,反而促进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进步。

芯片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如今美国射频芯片企业、模拟芯片企业都表达了希望中国企业购买更多芯片的意思,对比起两年前的傲娇态度,可谓天地之别,这也是海外芯片一贯的态度,中国一旦解决芯片的有无问题,海外芯片立即大幅降价并大量供货,意图反过来压制这些新生中国芯片企业的成长。

对比起美国芯片两年多来的遭遇,可以看出美国的做法非但没能达到它的预期,反而促进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加速发展,提升了国产芯片自给率,这正是所谓的捧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除了中国在大举提升芯片自给率之外,欧洲也已提出400多亿欧元发展芯片产业的计划,欧洲是全球三大经济体之一,在中国之后也增强芯片自给率将在未来再给美国芯片一记重拳,美国芯片的苦日子将会更长。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半导体行业投资前瞻:为什么半导体是一波大行情

  10 倍空间——国内半导体市场还有 10 倍以上空间。

  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中只有 1763 亿元(251 亿美元) 销售给国内,而 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 3121 亿美元,是国内自 给的 12.3 倍。假如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供给,能替代巨额进口的需求, 那么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市场还有超过 10 倍的空间。

  GDP 3.2%——半导体全部国产化,可增加 GDP

  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 3055 亿美元,远超原油进口 2387 亿美元。 过去 10 年集成电路进口额扩大 2.4 倍,原油进口额扩大 1.8 倍。半 导体全部国产化能使 GDP 总额增加 3.2%

  0~1 突破——半导体制造是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卡脖子”环节

  半导体制造是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的最大瓶颈。电脑 CPU、手机 SOC/基带等高端芯片,国内已经有替代,虽然性能与国际巨头产品有 差距,但是至少可以“将就着用”。而半导体制造是处于“0~1”的突破过程中。假如海外半导体代工厂不给中国大陆设计公司代工,那么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将会受到很严重影响。

  “卡脖子”的半导体制造短板,是稀缺资源,投资价值最大

  半导体产业是涉及多方面的,所有环节在短期全部国产化是不可能的, 国产化的第一步是先摆脱“卡脖子”,然后才是全方位国产化。从产业链角度看,半导体制造是我们的“短板”、是稀缺资源;从投资角度看, 越是短板、越是稀缺资源,越有投资价值。

  产业属性决定,现在的龙头也是未来的龙头

  虽然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落后全球龙头,但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先 进工艺的龙头、华虹半导体是特色工艺龙头。半导体制造是大投入、 长期积累的产业,成立 20 年的中芯国际、成立 15 年的华虹半导体已经在先进工艺和特色工艺领域有巨额资本投入和大量经验积累,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崛起肯定得指望这两家公司。

  我们认为,市场对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的认识已经很充分。而对半导体制造环节认识不够。同时,再加上半导体制造领域研究的高壁垒, 导致资本市场对半导体制造是被动型忽视的。2020 年是半导体制造的大年,我们继续推荐港股两大制造龙头: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

  第一,重资产行业折旧影响利润。

  第二,资本开支大,影响现金流。

  第三,全球半导体代工领先者与国内代工厂的竞争。

  一、 半导体是国民经济之重。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 3055 亿美元,原油 进口额 2387 亿美元。过去 10 年集成电路进口额扩大 2.4 倍,原油进口额 扩大 1.8 倍。

  二、 半导体全部国产化能使GDP总额增加3.2%。2019年集成电路进口额3055 亿美元,占 2019 年中国 GDP 99 万亿人民币的 2.2%,简单假设,假设进 口的 3055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都能够自给,可以增加 GDP 大约 2.2%。另 外,假如 3055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全部国产化,一次性投资之后,每年新增 原有投资 20%,那么每年可以新增 GDP 约

  三、 半导体制造是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的最大瓶颈。电脑 CPU、手机 SOC/ 基带等高端芯片,国内已经有替代,虽然性能与国际巨头产品有差距,但 是至少可以“将就着用”。而半导体制造是处于“0~1”的突破过程中。

  四、 国内半导体市场还有 10 倍以上空间。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 中只有 1763 亿元(251 亿美元)销售给国内,而 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 口额 3121 亿美元,是国内自给的 12.3 倍。假如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供给, 能替代巨额进口的需求,那么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市场还有超过 10 倍的空 间。

  五、 “卡脖子”的短板价值最大。半导体产业是涉及多方面的,所有环节在短 期全部国产化是不可能的,国产化的第一步是先摆脱“卡脖子”,然后才是 全方位国产化。虽然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落后全球龙头,但中芯国际是 中国大陆先进工艺的龙头、华虹半导体是特色工艺龙头。半导体制造是大 投入、长期积累的产业,成立 20 年的中芯国际、成立 15 年的华虹半导体 已经在先进工艺和特色工艺领域有巨额资本投入和大量经验积累,中国大 陆的半导体制造崛起肯定得指望这两家公司。

  所以,从以上角度看,越是我们的“短板”,越有投资价值。

  六、 2020 年是半导体制造的大年,我们继续推荐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

  半导体是国民经济之重

  集成电路进口额远超原油

  2019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 3055 亿美元,原油进口额 2387 亿美元,并且集 成电路进口额还在持续增长。

  过去 10 年集成电路进口额扩大 2.4 倍,原油进口额扩大 1.8 倍。

  过去 5 年集成电路进口额扩大 1.4 倍,原油进口额扩大 1.05 倍。

  半导体全部国产化能使 GDP 总额增加 3.2%

  2019 年集成电路进口额 3055 亿美元,占 2019 年中国 GDP 99 万亿人民币的 2.2%,简单假设,假设进口的 3055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都能够自给,可以增加 GDP 大约 2.2%。

  按照 GDP 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产出 3055 亿美元 的最终产品,还会拉动投资,也会增加 GDP。

  我们参考全球主流五家半导体代工厂的投资与收入比例,即:每一美元的芯片 销售额会拉动多少美元的半导体资产投资。每一美元的晶圆销售收入需要 2.4 美元的投资。

  注:此处我们做简化,从代工厂出来的集成电路产品默认为是芯片设计公司的 最终销售,不考虑封装、测试。

  考虑投资对 GDP 贡献:

  假如 3055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全部国产化,会一次性带来因投资固定资产 而新增 5.2%的 GDP 增量(2.4*2.2%)。

  假如 3055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全部国产化,一次性投资之后,每年新增原 有投资 20%,那么每年可以新增 GDP 约 1%(20%*2.4*2.2%)。

  综合考虑集成电路销售和投资,全部国产化之后,会每年新增 GDP 为 3.2%(销 售的 2.2%+投资 1%)。

  与 GDP 相关性越来越高

  自从 1947 年贝尔实验室的第一个晶体管发明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整体已经 进入成熟稳定阶段。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远早于国内,另 外,半导体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终端用户是计算机汽车通信,与宏观经济相关 性较高,所以,从全球范围看,半导体行业的增速和 GDP 相关性高是合理的。

  国内需求旺盛增速超 GDP

  我国集成电路需求旺盛,增速超过 GDP 增速,设计、制造环节还有很大提升空 间。特别是从 2014 年开始半导体行业增速一直在 GDP 增速之上。

  国内的市场空间是信息技术增长的潜力,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5G、物联网终端将会继续带动国内半导体销售增速超过 GDP 增速。特别是贸易战之后, 国家层面对半导体的重视程度提高,国内的半导体产业会享受一些政策红利, 单个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 GDP 增速是理所当然的。

  国内半导体市场还有 10 倍以上空间

  芯片进口是国内供给的 10 倍

  2019 年全国进口集成电路 3055 亿美元,而 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 入只有 2519 亿元人民币(含出口)。按照申万一级行业目录中的电子行业—— 半导体——集成电路,此分类中的 26 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为样本,26 家集成 电路公司的 2018 年合计海外收入占比为 40.4%。

  上述 26 家上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出口比例 40.4%,我们假设全部中国集成电路 设计企业的出口比例为 30%,内销为 70%。

  按照上述出口比例,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中只有 1763 亿元(251 亿美元)销售给国内,而 2018 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 3121 亿美元,是国内自 给的 12.3 倍。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假如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供给,能替代巨额进口的 需求,那么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市场还有超过 10 倍的空间。

  具体到核心芯片领域,国产自给率更低,甚至为零。

  中国市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从芯片需求看,亚太地区占 60%的市场需求,一是因为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地区拥有众多 IC 下游产业,是全球工厂;二是亚太地区人口众多,电 子设备市场需求大。

  全球半导体销售市场中,中国市场占比逐渐提升,到 2018 年中国市场占全球 半导体销售额的 33.8%。

  随着中国市场占比逐渐提升,中国本土设计企业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

  代工增速超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速

  半导体厂商模式分为只有设计无制造的 Fabless 模式和有设计有制造的 IDM。 Fabless、IDM、系统厂商都是代工厂的客户。

  2019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代工市场规模预计在 11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6%。

  2019 年全球 Fabless 半导体代工需求为 12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5%,其中 中国市场需求为 2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7%。

  IDM 厂商产能不足的时候外找代工厂,一些 system 厂商自己做芯片,例如汇 川(变频器)、合肥阳光(电源)、(变频器),这些终端系统商为了减低成本,保证供应链,自己设计芯片交给代工厂制造。

  半导体代工增速超半导体行业增速, 年,全球半导体增长 34%,而 Fabless 需求(对应代工厂收入)增加 83%。

  芯片设计供给受制于美国

  2018 年美国芯片公司依然主导了整个芯片市场,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过 50%。 IC 设计公司按照是否拥有工厂,分为无晶圆工厂的 fabless 模式,有晶圆工厂 的 IDM 模式。

  美国无晶圆厂芯片公司占据全球 68%分市场份额,而美国有晶圆厂芯片公司占 据全球 46%分市场份额,两者合计市场份额未 52%。

  排名第二的是韩国,无晶圆厂、有晶圆厂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不到 1%、35%, 合计市场份额 27%。第三名的日本,无晶圆厂、有晶圆厂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 不到 1%、9%,合计市场份额 7%。欧盟的无晶圆厂、有晶圆厂全球市场份额 分别为 2%、7%,合计市场份额 6%。

  中国大陆,无晶圆厂、有晶圆厂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 13%、不到 1%,合计市 场份额 3%,中国大陆 IC 公司主要为无晶圆厂公司。

  行业前十主要在美国

  2018 全球 fabless 芯片设计公司前十名公司中,美国占据 6 家,中国大陆只有 海思,中国台湾有 3 家。

  制造是半导体产业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半导体产业划分为:设计——制造——封测,EDA 面向设 计和制造,设备面向制造和封测。

  半导体制造是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的最大瓶颈,电脑 CPU、手机 SOC/基 带等高端芯片,国内已经有替代,虽然性能与国际巨头产品有差距,但是至少 可以“将就着用”。

  而半导体制造是处于“0~1”的突破过程中,假如海外半导体代工厂不给中国大 陆设计公司代工,那么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将会受到很严重影响。

  五大硅片厂垄断市场

  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主要集中在几家大企业,行业集中度高,技术壁垒较高。 2018 前 5 大硅片厂商合计 95%市场份额,行业前五名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日本信越化学市场份额 28%,日本 SUMCO 市场份额 25%,德国 Siltronic 市 场份额 14%,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市场份额为 14%,韩国 SKSiltron 市场份额占 比为 11%,法国 Soitec 为 4%。

  全球代工被台积电垄断

  2019 年 Q3 全球十大晶圆厂排名为:台积电、三星、格罗方德、联电、中芯国 际、高塔、华虹、世界先进、力晶、东部高科。国内代工龙头中芯国际排名第五,市场占有率 4.4%。

  “卡脖子”的短板,投资价值最大

  半导体制造五大难点

  伴随着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半导体制造的先进程度也逐渐提升。半导体产业包 含越来越多的机械、化工、软件、材料等其它领域,是集成了很多子系统的大系统。

  同时,涉及如此众多产业的半导体产业,也推动经济发展。因为,半导体产品的性 能逐渐提升,而成本降低、价格下降。从而满足了市场对于高性能、低成本需求。

  如此高度行业集成的产业,具有五大难点,分两类。

  一类是:高精细度、高集成度。

  二类是:单点工艺技术、集成单点技术、批量生产技术。

  第一,集成度越来越高。在一颗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越来越多,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从 1 个晶体管增加到 100 亿以上。电路集成度越高,挑战 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能力,在可接受的成本条件下改善工艺技术,以生产高级程 度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为达到此目标,半导体产业已变成高度标准化的, 大多数制造商使用相似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开发市场成功的关键是公司在合适 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产品的能力。

  第二,对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精度高体现在关键尺寸(CD),芯片上的物理尺 寸特征被成为特征尺寸,业内描述特征尺寸的术语是电路几何尺寸。通俗理解 是,关键尺寸越小,工艺加工难度越大。关键尺寸从 1988 年的 1um,减小到 2020 年的 5nm,减少了 99.5%。从此角度看,集成电路制造的难度在逐渐提 升,难度提升的加速度也在变大。

  从晶体管结构图看,关键尺寸是晶体管的栅长(下图中的线宽)。

  第三,单点技术突破难。构成半导体制造工序的最小单位的工艺技术就是单点 技术,或者组件技术。集成电路制造就是在硅片上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或者 物理操作。

  复杂电路的制造工序超过 500 道工序,500 道工序相当于 500 个单点技术,并 且,这些工序都是在精密仪器下进行,人类的肉眼是看不清楚的,给制造带来 很大的困难。以最典型的 CMOS 工艺为例,涉及到以下步骤。

  第四,需要将多个技术集成。结合单点技术,将电路植入硅片,构建此工艺流 程的技术就是集成技术。例如在生产 DRAM 需要 500 道以上工序,该流程先在 研发中心制定,且制定的流程是可以实际生产的。

  在制定工艺流程阶段,单点技术的组合方式是无限的,即使是制造同样集成度、 同样精密度的 DRAM,不同半导体厂家采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此外,不同的 技术集成人员的工艺流程结构也不同。

  集成技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无限的组件技术组合中,制定低 成本、满足规格且完全运行的工艺流程。

  集成技术我们用通过乒乓球、足球来理解。半导体制造的单点技术我们中国人 可以突破,就跟单人体育的乒乓球一样,中国人可以全球拿冠军。但是,把这 些单点技术组合到一起,就跟 11 人的足球队伍一样,组合到一起就不能拿冠军。 这就是集成技术的难点。

  第五,批量生产技术。将研发中心通过集成技术构建的工艺流程移交给批量生 产工厂,在硅片上植入符合目标质量要求的半导体并进行大量生产的技术就是 批量生产技术。

  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精确复制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使开发中心和批量生产工厂的 设备相同,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也未必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坦率地说,一般 情况下难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设备,两台机器之间也会存在微小的性能差异。这种差 异称作机差。机差可以说是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家在生产同一型号的设备时,因 不可控因素的存在而可能产生的设备差异。随着半导体精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机差问题也日益显著。

  也就是说,随着精密化程度的提升,需要实施高精度的加工,(此前生产过程中 不会成为问题的微小的)机差都成了严重的问题。

  英特尔曾要求位于爱尔兰、以色列以及美国的 12 英寸晶圆批量生产工厂不仅要 统一制造设备的类型、型号,就连每一根管道的规格都要严格统一。此外,它 还制定了设备维修、维护检查细节等的详细指南,要求上述三个工厂严格按照 操作指南执行作业。即便如此,上述三个工厂产品的成品率还是有差异。其根 本原因还是在于设备的机差。

  在批量生产技术方面,良率具有重大意义。良率就是植入晶圆片的半导体成品 中合格产品所占比率。一般来说,刚从开发中心将工艺流程转移到批量生产工 厂的阶段,批量生产工厂的良率几乎是 0%。

  而将成品率尽快提高到 100% ,并且长期维持接近 100%的成品率的技术,才 是真正的批量生产技术。

  开发中心的集成技术人员的使命就是尽最大努力制定工艺流程,使至少一个产 品能够完整运行。批量生产工厂的集成技术人员的使命则是在该工艺流程的基 础上,完成能获得高成品率的工艺流程。毋庸置疑,此时,批量生产工厂的集 成技术人员会指挥工厂里的组件技术人员。

  但是,有时也会遇到成品率难以提高的情形。这时,有可能需要重新制定工艺 流程。需要进行大规模调整时,该工艺流程就会被退回开发中心。更不幸时, 则可能需要重新设计。

  这样,从开发中心最初制定的工艺流程到形成能使批量生产工厂获得高成品率 的工艺流程,通常需要 5~10 次反复。

  半导体的制造需要精密集成了各种组件技术的集成技术以及提高成品率的批量 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半导体。

  目前全国范围的半导体制造投资热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只要买了设备、排 列好,按下按钮,人人都可以生产半导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应用 于其它行业有可能对,但是半导体制造是肯定错误的。

  制造是最急于突破的环节

  半导体产业是涉及多方面的,所有环节在短期全部国产化是不可能的,国产化 的第一步是先摆脱“卡脖子”,然后才是全方位国产化。

  从下图半导体产业链: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大环节看,最“卡脖子” 的是制造。

  因为,就算中国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能够设计出跟国际媲美的芯片,但是,没 有制造能力,设计出来的芯片只是“一堆数据”,无法形成产品。

  再具体到细分产品领域,高端 CPU、GPU、FPGA 等芯片用 7nm 及以下的工 艺,低端芯片现在也逐渐从成熟工艺转向先进工艺,所以,先进工艺是大陆半 导体必须首先突破的“卡脖子”工程、是短板。

  虽然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落后全球龙头,但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先进工艺的 龙头、华虹半导体是特色工艺龙头。半导体制造是大投入、长期积累的产业, 成立 20 年的中芯国际、成立 15 年的华虹半导体已经在先进工艺和特色工艺领 域有巨额资本投入和大量经验积累,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崛起肯定得指望这 两家公司。

  制造是中国大陆核心科技资产

  能够成为国家半导体发展重大转折点的中芯国际才是核心资产。核心资产不是 1~N 的无限扩大,二是 0~1 的关键突破。

  核心资产不是有了它更好,而是缺了它不行。市场上所谓的核心资产的缺乏或 者消失,对国家、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大不了再成立一家公司继续做。而中芯 国际这种半导体代工厂是整个科技产业的基础,在海外限制半导体制造的背景 下,大陆缺少半导体制造,会动摇科技产业的根基。从这个角度看,中芯国际 才是核心资产。

  由于中芯国际处于港股,大陆资本对中芯国际认识不够。同时,再加上半导体 产业研究的高壁垒,导致资本市场对中芯国际是被动型忽视的。

  贸易战加速中芯国际成长,也加速资本市场对中芯国际的认识。最近一年,在 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发展各种限制的大背景下,市场逐渐意识到半导体 制造才是核心资产,是不可或缺的资产。在这个逻辑下,中芯国际应该享有比 其它制造业更高的估值。

  一是中芯国际作为不可获取的核心资产,相对于面板龙头、家用电器龙头、手 机零部件龙头,中芯国际的估值有很大提升空间。

  我们看好国内的半导体上游的芯片设计产业,上游芯片设计公司越多,对下游 的代工需求越旺盛,有利于国内的半导体代工厂,国内两大代工巨头都在港股, 我们在港股范围内推荐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

  中芯国际(0981.hk):半导体代工龙头,看好先进制程

  大陆半导体制造龙头:国资背景+技术型CEO

  公司是我国大陆最大半导体代工厂,全球第五;最先进 14nm 工艺距离全球最先进的 7nm 只落后 2 代。前两大股东为和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梁孟松、杨光磊加盟,有望复制英特尔 年的辉煌2017 年技术型 CEO 梁孟松加盟,2019 年 8 月原台积电研发处处长杨光磊加盟,有望带领公司复制 年英特尔的辉煌。2013 年~2018 年技术型 CEO 科再奇任英特尔 CEO,期间英特尔净利润下降 9%,股价上涨 157%。科再奇推动英特尔向物联网及 AI 转型,在 IDM 模式基础上,引入代工服务。

  贸易战加速中芯国际成长

  一是国内半导体需求增速超过 GDP 增速;二是国产芯片自给率很低,贸易战加速国产替换;三是贸易战导致上游设计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将订单从竞争对手转移至中芯国际。

  追赶者在成熟制程还有机会

  除了 7nm 工艺的 logic、RF 芯片之外,公司的 14nm(今年下半年贡献收入) 以上的技术都可以实现。例如,电源管理和指纹识别应用需求确保 8 寸厂满产, 物联网、CMOS 图像传感器、WiFi 芯片需求拉动 12 寸业务增长。

  中芯国际才是真正的核心资产

  能够成为国家半导体发展重大转折点的中芯国际才是核心资产。核心资产不是1~N 的无限扩大,二是 0~1 的关键突破。

  核心资产不是有了它更好,而是缺了它不行。市场上所谓的核心资产的缺乏或者消失,对国家、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大不了再成立一家公司继续做。而中芯国际这种半导体代工厂是整个科技产业的基础,在海外限制半导体制造的背景下,大陆缺少半导体制造,会动摇科技产业的根基。从这个角度看,中芯国际才是核心资产。

  由于中芯国际处于港股,大陆资本对中芯国际认识不够。同时,再加上半导体产业研究的高壁垒,导致资本市场对中芯国际是被动型忽视的。

  贸易战加速中芯国际成长,也加速资本市场对中芯国际的认识

  最近一年,在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发展各种限制的大背景下,市场逐渐意识到半导体制造才是核心资产,是不可或缺的资产。在这个逻辑下,中芯国际应该享有比其它制造业更高的估值。

  一是中芯国际作为不可获取的核心资产,相对于面板龙头、家用电器龙头、手机零部件龙头,中芯国际的估值有很大提升空间。

  受益于半导体国产化,市场认识从低估走向合理,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 22~23.7港元

  大陆半导体产业要崛起,从设计到代工、封测都要自主化,所以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寻求大陆代工是必然趋势。无论是国内芯片设计巨头,还是芯片设计中小型公司,都在有可能将代工转向国内,这种代工订单转移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且趋势正在加强。中芯国际作为国内代工龙头(产线种类多、产能大),将明显受益。

  公司作为半导体代工的技术跟随着,技术节点突破是关键,应该先看公司的技术,再看收入,最后才是利润。中长期看好国产化替代大背景下的大陆代工厂崛起。

  公司合理 PB 估值范围 2.5~2.7 倍,公司合理估值 22~23.7 港元,维持业绩预测和“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4nm 工艺进展不及预期,全球产能松动,影响公司毛利率。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芯片与世界差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