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二氨合银检验什么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D )

  A. 只存在于氧气中

  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DE )

  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

  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烷烃的概念: 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2、 烷烃物理性质:

  (1) 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

  (2) 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3) 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4)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3、 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

  例1、 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D

  (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___的现象。

  2、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

  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

  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 分子式: 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就高考备考中,尤其关于银的知识给同学们列出以下复习提纲:

(1)银的游离态――即银单质

(2)银的化合态――即银的化合物(包括含银元素的盐、碱、氧化物、氢氧化物)

2、银单质的五个方面:

(1)银原子结构、基态银原子、Ag价电子排布、晶体银结构

(2)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金属银物理性质(色、态、密度、熔沸点、硬度、导热、导电)

(4)金属银化学性质(金属性很强、失电子能力很强、还原性很强)

(5)金属银的制备与用途

3、含银元素的氧化物――氧化银

4、含银元素的碱――氢氧化银

5、含银元素的盐――银盐(Ag)

在古代,银除了用作饰物外,还用作货币,作为交换货物的媒介。十五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大型银币,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美洲也进行了大量银的铸造。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我国考古学者从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错”(一种用金、银丝镶嵌的图案)。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天然银多半是和金、汞、锑、铜或铂成合金,天然金几乎总是与少量银成合金。我国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称为Electrum,就是一种天然的金银合金,含银约20%。

在数码照相技术普及之前,以银为基础的摄影胶片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银还用于制造眼镜、蓄电池及电子工业和发电设备的零件等。银合金主要用于制造高级实验仪器和仪表元件。在电子工业中,银还用作荧光材料的激活剂,以提高发光效率和改变发光颜色,如硫化锌用银激活时,发出蓝色光,可用于摄影技术中。牙医业中银也有应用,它和金、铂、钯、铱、铜、锌等的合金,可制作牙套、牙鞘、牙钩和牙桥等。

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和铜不同,银不是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由于少量银离子有消毒作用,因此它成为医用药物,但若人体过多地摄取银的化合物则会引起银中毒。

银常用来制作灵敏度极高的物理仪器元件,各种自动化装置、火箭、潜水艇、计算机、核装置以及通讯系统,所有这些设备中的大量的接触点都是用银制作的,以承受严格的工作要求。

早在明代,中国《本草纲目》中有“银屑,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可轻身”的记载。

银的离子以及化合物对某些细菌、病毒、藻类以及真菌显现出毒性,但对人体却几乎是完全无害的。在抗生素发明之前,银的相关化合物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用于防止感染,银作为效用广泛的抗菌剂正在进行新的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银及其化合物。

一、银原子结构、基态银原子价电子排布、晶体银结构

1、基态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基态银原子价电子排布

银具有0、+1、+2、+3等氧化态。

其中+1的化合物最稳定,故种类较多,也能形成很多稳定的配位化合物。这是因为+1银具有5S、5P空轨道,能与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配位体形成配位化合物。

3、金属银晶体结构:面心立方堆积

二、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位素、存在

1、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位于第五周期ⅠB族,属ds区元素,属铜族元素。

银有27种同位素。其中107Ag和109Ag很稳定,其他同位素都有放射性。

银以游离态或以硫化物矿石(如辉银矿Ag2S)其中以辉银矿Ag2S最重要,也有角银矿AgCl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银在地壳中的丰度远比黄金高(约为黄金的26倍),所以银的价格差不多仅为黄金的百分之一。

《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有十七种,四种为精好:新罗银(古朝鲜)、波斯银(中东地区)、云南银(中国云南)、林邑银(越南中南部)”

中国是银矿资源中等丰度的国家。总保有储量银11.65万吨,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银矿储量按照大区,以中南区为最多;从省区来看,保有储量最多的是江西,为18016吨,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5.5%。

三、金属银物理性质(色、态、密度、熔沸点、硬度、导热、导电)

来自拉丁语Argentum,原子序数47,熔点961.78℃,沸点2212℃,是一种银白色的过渡金属。银在自然界中很少量以游离态单质存在,主要以含银化合物矿石存在。银的化学性质稳定,活跃性低,价格贵,导热、导电性能很好,银具有所有金属中最佳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质软,富延展性。其反光率极高,可达99%以上。

银在空气中稳定,它的表面具有极强的反光能力。但银与含有H2S的空气接触时,表面因蒙上一层Ag2S而发暗。

这是银币和银首饰变暗的原因。生活中银饰品若出现发黄发黑,千万不要怀疑,也不要着急,用软布沾取家用洗涤剂或白色牙膏清洗擦拭即可,或者用标配的保养套装,如擦银布、擦银棒来轻轻的擦拭即可。

我们也可以利用电化学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变暗的银器放在盛有食盐水的铝盆中,发生原电池反应,具体如下:

(1)银的活动性在氢之后,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等非氧化性的酸不反应,不产生氢气。

(2)与氧化性酸(硝酸或热的浓硫酸):

3、用作乙烯合成环氧乙烷的催化剂

到目前为止,银是唯一能够实现从乙烯到环氧乙烷转化的催化剂。到2009年利用该反应成功实现合成环氧乙烷2000万吨!

银矿中含银量较低,可采用氰化法提炼(该法也可以对游离态的银做处理),然后用锌或铝把银还原出来,再把金属银熔铸成粗银块,供电解法制成纯银。

大部分银都是在生产有色金属(如铜、铅等)时作为副产品而生产的。例如在生产铜的过程中的阳极泥经处理除去大部分贱金属,最后在硝酸盐中进行电解,可得到纯度高于99.9%的银。

2、制高容量Ag-Zn电池和Ag-Cu电池。

一、银的氧化――氧化银

化学式为Ag2O,暗棕色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和氨水中,是一种共价化合物。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它和CuO的结构相似。

2、稳定性:300℃以上分解为Ag和O2

3、配位性:Ag2O可以溶于浓氨水

二、银的氢氧化物――氢氧化银

氢氧化银,分子式AgOH,可以将先稀氨水逐滴加入AgNO3溶液得到。AgOH极不稳定,立即脱水分解成暗棕色的Ag2O沉淀,AgOH与Ag2O均能溶于氨水形成银氨溶液。

氢氧化银不是土黄色而是白色。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看到产生“土黄色”沉淀,实际上是因为生成的AgOH极不稳定,分解产生了褐色的氧化银固体。

氢氧化银不是不存在,首先它的固体已在实验室中制得,而且在低温的溶液中只要酸碱度适当也能得到氢氧化银沉淀。但是,在室温下,Ag-O-H的某个化学键(原子间的作用力)很弱,容易断裂,而变成氧化银(氧化银较氢氧化银难溶,但在溶液中仍以氢氧根离子和银离子形式存在)。

1、硝酸银:白色斜片状晶体,熔点481.5K,易溶于水和甘油,能溶于乙醇,不溶于硝酸,其水溶液呈中性。按照高中化学的盐类水解原理来说,AgNO3溶液应该呈酸性。那我问问同学们,为什么你的判断是酸性呢?是的,Ag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那么关于Ag的水解请看下面:

我们知道离子在水中由于溶剂化作用都不是单独存在的,Ag在溶液中一般是以水合银离子的形式存在,它的化学式为[Ag(H2O)4],它在水中几乎不水解,故AgNO3的水溶液呈中性。

像AgNO3等+1价银的化合物热稳定性较差,见光易分解:

故AgNO3晶体或溶液应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贮存在阴凉、干燥的库房中。

AgNO3具有氧化性,遇微量的有机物即被还原为黑色单质银。所以一旦皮肤沾上AgNO3溶液,就会出现黑色斑点,对人皮肤及衣物有极强的腐蚀作用。因此在专业师傅在使用AgNO3时要穿戴胶皮围裙和胶皮手套。

①10%的硝酸银溶液在医药上可用作消毒剂和腐蚀剂;

②大量的AgNO3用于制造照相底片上的卤化银;

③作重要的分析试剂,用来测定Cl、Br、I、CN、SCN等离子;

④硝酸银的氨溶液可检验某些有机还原剂,如醛类、糖类等

(1)大多数+1价的银盐难溶于水,AgF是少数易溶于水的银盐之一,而AgCl、AgBr、AgI均难溶于水,且溶解度依次降低,这是由于从F

n多题提供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数学思维,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的试题、试卷、知识结构、学习工具等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硝酸银检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