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为什么不能在寺庙里修行这说明什么?

在《水浒传》里,鲁智深是行侠仗义的代表人物,他拳打镇关西,就是替卖唱女金翠莲出头,拯救金翠莲父女逃出郑屠夫的魔掌。他天生的侠骨义肠,促使他做出这种事情的,完全是内心里的一点义愤。只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号称镇关西的郑屠徒有虚名,根本就不经打,三拳就一命呜呼了。没奈何,背负了人命官司,鲁智深只得逃亡江湖,后来上了五台山,做了和尚。

可是,同样是出家避难,鲁智深为什么不去当道士呢?要知道,在《水浒传》的背景时代,也就是宋徽宗时代,皇帝老儿宋徽宗是信奉道教的,而且到了狂热的地步,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不但召集著名道士进宫论道,还按照官员等级制度,把道教官职化,设置了二十六等道官、八等道职,建立了道学制度。

道教是中国本土兴起的宗教,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按照道家经典论著《太霄琅书经》的解释,“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也有清规戒律,也以出家修行为业,修行的地方叫做道观。在宋朝,道教的地位很高,在《水浒传》的开篇,京城里瘟疫盛行,宋仁宗下旨命洪太尉到江西信州龙虎山上,请嗣汉天师张真人,到京城祈禳瘟疫。

所谓的祈禳瘟疫,在书中有所解释,在京城禁院里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免除瘟疫。所谓的罗天大醮,是道教中最隆重的祭天仪式,祈福保民,祈求邦国安泰。宋仁宗为什么不请名山大刹的主持,来京城里做祭祀活动呢?可见,道教在宋朝的地位,是高于佛教的。尤其到了宋徽宗时期,皇上把自己封为“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了。

既然连皇上也当了教主道君,道教这么受朝廷重视,鲁智深为什么不到龙虎山去当道士呢?道士也是出家人,也属于方外之人,鲁智深如果当了道士,朝廷也不会追究他的罪行了,与当和尚的效果是一样的。在古代,朝廷不追究出家罪犯之罪行,早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出家人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在寺庙里或者道观里修行,基本上足不出户,其实和软禁差不多,对社会的再度危害的概率很小,因此官府默许这种逃避罪责的方式存在。但是,并不是说,出了家就不受官府管辖,如果继续犯罪,官府仍然可以抓住后宣判处罚。

官府对于出家人也有一套管理办法,但凡出家人剃度后,都会发给一张度牒,就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出家人如果在外行走,没有度牒,旅店不敢收留住宿,官府也会追究来历。鲁智深剃度后,当即就发了度牒,他从五台山到大相国寺的路上,就随身带着度牒。武松假冒头陀,就带着那名头陀的度牒。

而且出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不是随便跑到寺庙里或者道观里就能出家。寺庙里或者道观里收徒,都必须是施主们的介绍,或者是本地知根知底的人,不熟悉的人,他们也不敢妄自收取。不然的话,如果出了事情,反倒找不到主家处理善后。比如,鲁智深醉酒大闹五台山文殊院,所有的损失都由赵员外赔偿。

赵员外之所以送鲁智深出家,是因为他的祖上曾经在五台山文殊院里施舍了钱财,是本寺的施主檀越,而且赵员外曾经许下愿心,剃度一僧在院里,早就买下一道五花度牒。有了这道五花度牒在此,鲁智深一去就能够剃度为僧。如果赵员外没有预先买下这道五花度牒,他想送鲁智深上五台山为僧,只怕没有那么容易,还得多费一番口舌和周折。

因为鲁智深长得面貌凶恶,一双眼睛精力四射,看着就不想长久修行之人,首座与众僧都不同意剃度,如果赵员外不是施主,又没有预先买下度牒,只怕鲁智深剃度为僧这事就黄了。但是长老看在赵员外施主的面子上,编了一套鲁智深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的言语,首座和众僧才勉强同意。

如此看来,鲁智深选择当和尚,不选择当道士,是因为他别无选择。赵员外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施主,是信佛的人,与文殊院长老有交情。赵员外与道观的道长们没有交情,就算鲁智深想当道士,也不得其法。鲁智深当和尚,却是身不由己。(作者/焱燚)

在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排位十三的鲁智深,星号是天孤星,落草为寇后在梁山上担任大将,同时也被称之为花和尚。他的本名是鲁达,也有人因着他的官职而叫他鲁提辖。

他之所以被称为花和尚是源于一个故事——拳打镇关西。当时的他在经略相公手下担任提辖,因为人豪爽,慷慨正义,被大家尊称为鲁提辖。不愁吃穿的鲁提辖广交朋友,生活过的好不自在。话说这天史进碰到他跟李忠两人,便拉着他们一起去喝酒了。朋友三人好不容易相聚,便叫小二上了店里最好的酒菜,大口吃着肉,喝着酒,那滋味好不痛快啊!

恰巧这时,隔壁传来了女人的哭泣声,听得只叫人心烦。生性豪爽的鲁智深最受不来婆婆妈妈的气氛,便喊来小二让他叫这对父女过来问话,在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深感愤怒,于是便去了郑屠户的肉铺挑事,并且只用了三拳就结果了那厮的性命。惹下人命官司的鲁达四处逃窜,后有恰巧遇见了那对父女,得意介绍去了五台山出家为僧,并被师傅赐名为“智深”,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如果他能够就此收心,那么也就没有了花和尚这个绰号了,可偏偏他在当提辖时自在惯了,和尚是要遵守僧规戒律的,当然不能吃酒吃肉了。无法忍受斋饭的他最终因为定力不够而被寺里的其他弟子引诱而破了戒律,大闹了五台山。之后去了东京相国寺,因为身上有纹身而被人们叫做“花和尚”了。

李逵与鲁智深两人在性格上其实有些相同点,两人同样非常讲义气,性格鲁莽,不拘泥于小节,同样勇敢勇猛。但是两人也有着不同的方面。鲁智深虽然为人鲁莽,但是他粗中有细,而李逵此人就只是鲁莽。

鲁智深,原本名叫鲁达,被人称为“花和尚”,智深是他的法号,因为当过提辖,所以也被较为鲁提辖。与李逵同样出自名著《水浒传》,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在梁山好汉的排位中排名第十三位。据传,鲁智深身高八尺,为人仗义大方,性格直爽,不拘小节,同时虽然为人有点鲁莽,但是粗中有细,这一点与单纯只是粗鲁的李逵大不相同。

鲁智深为人嫉恶如仇,爱好打抱不平,曾在担任提辖时期,与史进和李忠喝酒的时候碰到金老的女儿在他们隔壁哭,鲁智深在问明是郑屠户在欺负良人后,就替他们打抱不平。后为救金翠娘,鲁智深三拳打死了恶霸镇关西而被官府追拿。之后在金翠娘的丈夫介绍下,鲁智深得以出家当和尚来逃避追捕。

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后,难以遵守寺庙中的清规戒律,经常喝醉酒大闹五台山。在又一次醉酒后撒酒疯,打坏了山腰的亭子和泥塑的金刚,寺院的长老难以原谅,就让他离开五台山,介绍他去东京大相国寺。之后他又为了行侠仗义大闹了桃花村。

总的来说,鲁智深是个具有侠义精神,粗中有细,嫉恶如仇的人。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

五台山佛教圣地,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也去不了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当年虚云长老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耗时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亲自感应的文殊菩萨化身文吉来救他。而且梦见他母亲因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大家去翻开虚云年谱,就会看到这些故事。

五台山是显密共荣的道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在五台山平分秋色。而且是个真正有修行人聚集的地方。凡是修行人聚集的地方,都是功德非常大的。

佛经记载,一个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让百里之内没有灾难。五台山又是凡圣同居的地方。当年虚云长老拜到了五台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领着五万罗汉在讲说。之后得辩才无碍。这就是五台山道场的加持力。

五台山又叫做清凉世界,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淫欲。就可以得到清凉。什么叫做业障,没有智慧,就是业障,没有智慧,就会被世间的种种法则困死。这就是业障。而文殊菩萨的般若之剑,就是斩断这些业障的。

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加持力不可思议。同时要去五台山,也是有很大的障碍的。因为功德太大了,我们的冤亲债主就会障碍我们。比如说把,如果一个人,习惯了阴暗,突然给他阳光,他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就是这个意思。在比如说,我们看狗啊,猫的,这些畜生过得很苦,觉得鬼也过得很苦。但是鬼还觉得自己过得比较舒服,比较自在一样。叫他投胎做人他还不愿意。这就是区别。

所以,去五台山,会有很多障碍。有的人想去了,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还有的人,抱着一种想法,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没有机缘,踏不上五台山这片土地。

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道场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五台山作为智慧主,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我们将此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

我觉得这个跟因缘福报有关!

没钱,没时间,没兴趣,没机会。。。

佛渡有缘人,只有佛缘的人才会去佛教圣地。

为什么五台山不能去三次?

没有这种说法,只要你想去,去多少次都可以的,没有次数的限制!

为什么五台山不能去三次

没有这个说法,五台山可以去三次。

大家都知道五台山五爷庙是最灵验的,那么在去许愿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有哪些禁忌要注意呢。

1.拜五爷的时候是要用佛教最至高无上的礼节五体投地来拜,上香时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鞠躬三次,因为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四面均有佛。特别强调在许愿之前是必须要先烧香的。点燃香后心里祈祷的事情佛就可以听到了。

2.拜佛必须得先烧香!很多人认为在功德箱放钱就不需要上香了,这个是错误的理解,道理很简单钱是人才可以花的而佛是不会花钱的,佛只喜欢香火,香火越旺灵气越大!!

3.到五爷庙最多可许三个愿望,且许愿必须要还愿,愿望达成后要在一年内来还愿。在哪座寺院许的愿望,一般就到哪座寺院还愿,如果实在忘记是在哪座寺院许愿,可以到万人进香台进行还愿。

1.拜五爷的时候是要用佛教最至高无上的礼节五体投地来拜,上香时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鞠躬三次,因为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四面均有佛。特别强调在许愿之前是必须要先烧香的。点燃香后心里祈祷的事情佛就可以听到了。

2.拜佛必须得先烧香!很多人认为在功德箱放钱就不需要上香了,这个是错误的理解,道理很简单钱是人才可以花的而佛是不会花钱的,佛只喜欢...

3.到五爷庙最多可许三个愿望,且许愿必须要还愿,愿望达成后要在一年内来还愿。在哪座寺院许的...

为什么传说五台山不是谁都能去的?

五台山不是谁都能去的,这是因为五台山的佛教气氛浓厚,这里的圣洁度高,很多人恐怕会有承受压力,像是小孩子,有一些比较敏感的小孩子,小婴儿,对于这些高大威严的佛像寺庙佛山,感受到天然的威压害怕,会受到惊吓,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阴影。

还有心愿强烈而心思随意的人是不能去的,去寺庙朝拜,跪下就说自己的心愿,心愿强烈的很可能回家心愿就达成的,但是心愿完成是要去还愿的,不去还愿或者因为琐事阻碍未能还愿,那么就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反噬。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据说想去五台山朝圣,不是任何人都能去成的,要有好几世修的佛缘才能到达五台山,但是也没有实际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佛说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佛不会挑三拣四,所以人人都可以去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出名的原因:

五台山并不是五岳之一,但就知名度来说,五台山不逊于五岳,影响之非常大。山西省中北部有个忻州市,忻州市主城区东北有个五台县,五台县北部就是著名的五台山。需要说明的是,五台山有两个所指,即五台山和五台山的主峰五台山。

五台山名气很大,但大家熟悉的其实是作为山峰的五台山,而不是五台山脉。五台山位于五台山脉的东北部,海拔最高处是约为3061米的北台顶。这座山为啥叫五台山而不叫六台七或七台山呢?很简单,因为五台山脉总共有五座峰顶平整如台子的山峰,顶峰上都没有树木,故曰五台山。

五台山之所以名气这么大,和两本书有关,先说第一本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有几个主要人物,比如林冲、鲁智深、武松,书中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就是鲁智深。延安府提辖鲁达爱打抱不平,看到卖艺女金翠莲受卖猪肉的郑屠欺负,一怒之下三拳打死郑屠,逃到山西,偶遇被当地地主赵员外纳为小妾的金翠莲。

赵员外为了帮助鲁达躲避官府的追拿,就让鲁达上了附近的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师父赐名曰智深。鲁智深是个“酒肉和尚”,一天不让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简直就如同杀了他一般。鲁智深酒后大闹五台山,把寺庙搅得鸡犬不宁。众人容他不得,长老只好让他离开五台山去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在《水浒传》里,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著名桥段之一,名气之大不逊于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

第二本书是《杨家将》。北宋初年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杨令公杨继业有七个儿子,最有名的自然是杨六郎杨延昭,其实杨五郎杨延德的功夫也不差。杨五郎跟着父亲杨令公镇守雁门关,杨令公兵败后撞李陵碑殉国,杨五郎万念俱灰,来到五台山出家。在此之前,宋太宗赵光义曾驾幸五台山,杨五郎随驾,认识了方丈睿见和尚。睿见和尚和他相谈甚欢,临别时送他一个小包裹。杨五郎兵败后,打开这个小包裹,里面是一套僧衣。杨五郎明白了睿见和尚的用意,落发五台山。

无论是《水浒传》还是《杨家将》,在民间都有极高的传播度,五台山想不出名都难。其实早在《水浒》成书之前,五台山就已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因为五台山是著名的佛家盛地和道家盛地。佛家称五台山为清凉山,道家则称为紫府山。

并没有实际证据说五台山不能去,只是很多人认为在五台山上有许多坑。比如有人会来热情地带游客游览,充当免费导游,或者只收取少量的费用。之后就会带游客去上香、买佛牌等,其中上香都要500起步,一些不知道什么材质的佛牌,一个就要一两千。

此外,五台山的一些饭店价格也是昂贵得离谱。许多到过五台山的人,都遇到过这些坑人的事,这也让很多人都对五台山失去了信心,所以即便是免门票,很多游客依旧不敢去。

1、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不管信不信佛,要入乡随俗,保持清静,禁止大声喧哗,在寺庙应尊守寺庙规则。

2.来五台山仅是旅游,尽量避让卖香火的商贩,不买就不要随便伸手接,有时候很难摆脱对方的纠缠。

3、准备好零钱,五台之间没有任何商店小卖部,吃斋、住宿、拜功德都需要零钱。不过,如果愿意大面额投入功德箱,当然也没人反对。

4、在行进的过程中,会碰到当地很多的人给您塞一些护身金卡跟说开过光的之类的。碰到这种情况,最好不要接,要不然会要一些喜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智深在寺庙的事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